第三讲:汉字形体的演变(定)
浅谈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
浅谈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从商朝的甲骨文到今日仍被视为手写字体标准的楷书,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演变过程,它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直延续至今的古老文字。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是通过画图和作图解的方法来记录事件或传递信息的,这种图画和图解通常被称为文字画或是图画文字。
一、古文字时期(一)殷商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被刻在动物的骨头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期最早的文字。
最早是由“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偶然间发现的。
他在“龙骨”上发现了一些隐约的文字,像极了我国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经过收集研究后,甲骨文就此浮现在世人面前。
因商代占卜活动的盛行,无论王孙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无不求神问卜,根据吉凶祸福来做决定。
因此所出土的甲骨文,内容多为卜辞,另有少数的记事辞。
甲骨文具有强烈的图画性,以象形字体为主,有着比较明显的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
据调查研究显示,从甲骨文的字体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较为严密的文字系统,除了象形字,甲骨文中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转注字和假借字,很好地体现了汉语造字中的“六书”原则。
甲骨文虽已有了一定的体系及造字方法,但并没有做到完全的统一固定,有些象形字只是突出了实物的特征,而笔画的多少,文字的正反左右却并不统一,尤其是象形文字。
例如在甲骨文中“车”字,有的下面是一个两边各有一个轮子的器械,中间则是一个具有保护性质的“甲”形的箱体;有的则是在器械中间画一个轭具的标志,表示依靠畜力拉动;甚至还有的只有兩个车轮,只突出了“车”的“转轮”特征。
但无论哪种,其代表的都是“车”字。
又如甲骨文中“安”字,字形同样表示新房中有新娘,但因有人认为别亲远嫁的女子会伤心落泪,因此导致了“安”字的不同写法。
除此之外,甲骨文中的某些会意字更是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字形的固定。
因此,在甲骨文中会出现很多异体字,虽然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义,但却有着不止一种的写法。
简要说明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简要说明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汉字形体演变,指的是汉字从古至今的演变变化过程。
汉字形体演变,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景象。
从古至今,由于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汉字也经历了由“令文”化而来的古汉字到“小篆”后的新郑(书法)文体,再到现代的“楷书”、“行书”等几种传统汉字书体发展过程,以及在传统行文体系里出现一些古今多种书体。
古汉字(令文)古汉字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产生于中国最早的文字文化中,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是由当时的少数民族发明的,具有较强的亲缘关系。
古汉字书写的文字,考究的笔画细致,用简见多,按照当时的习惯,开始比较形象,逐渐变得抽象。
其中有一些反映早期社会的概念和事物的字根,有一些形似物体的形象文字,有一些已经脱离直观形象但又形成新的抽象概念的字。
新郑文(小篆)新郑文又称小篆,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宋朝由王羲之所用制,源自古汉字,是古汉文和秦秦字(大篆)演变的文字格式。
小篆的书体比较统一,字形结构也相当规范,但每个笔划有一定的自由度,后来一些书法家开始练习比较复杂的小篆,如号称罗马小篆,依字形结构可供多人学习。
楷书(汉隶、晋楷、印楷)楷书又称汉隶,是中国传统文字形体中常见的一种书体,起源于唐朝后期,由王羲之大篆(秦字)改成了当时朝廷统一标准的汉隶字体。
汉隶标准笔画较多,字形也比较规范,经过相当的发展,演变出了几个书体分支和衍生出各种型式的文字书体,如晋楷、印楷等。
其中晋楷书体,便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常用的一种书体,具有比较大的代表性。
行书行书是中国传统文字文体之一,它始于唐代殷贲作家王灿的《说文解字》时提出的抒情文体,被称之为“抒书”,后来演变为今日的行书。
行书字体性格比较俊畅而又不乏威严,且注重笔画的轻重与左右势,具有流弊曲折的优美意趣,只要把握正确的方法,使书体的每一笔更能流畅慢雅,融合出特有的人文情怀。
篆书篆书,是中国传统文字形体之一。
它距今大约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渊源,是由当时古老的少数民族发明的,它是以古汉字形体演变而来,以突出字形轮廓与笔画转折为主要特点,有利于表达文字的结构与意义。
汉字形体的演变
(3)中医古文献其它检索途径
1)辞典。如《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药学大 辞典》、《中药大辞典》、《方剂大辞典》、《中华药 海》等。
2 )类书。类书是辑录或摘抄多种医学文献,并加 以分类汇编的著作。如《黄帝内经》、《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证 类本草》、《幼幼新书》、《普济方》、《古今医统大 全》、《本草纲目》、《古今图书集成 · 医部全录》等。
小篆
小篆产生于秦国,通行于秦代 至西汉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在大篆的基础上形成的字体。 小篆 的出现,结束了古文字阶 段。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 是古文字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一个阶 段,又是藉以辨识甲骨文不可缺少的 重要阶梯。
5 )医书附见书目。一些卷帙较大的医书,如方书、 全书、类书等,往往附有参考引用书目,这种书目称为 医书附见书目,也起到中医专科书目的作用。如《本草 纲目》。
四、中医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收集文献不能停留在堆砌资料的初级阶段。必须对 资料进行整理、研究、运用。 比较常见的问题是资料的使用率、再利用率。常见 的问题是,尤其是研究生、青年教师,为了某个专题收 集了大量的资料。以后兴趣转移,或工作要求转移,这 些资料便束之高阁,成为死的资料。那么,当初大量的 复印、文摘的必要如何?相反的事例是北京已经故世的 中医泰斗任应秋先生,他把古代文献摘录成文摘卡,分 类存放,反复使用。作为专门从事中医古典文献研究, 他这样做是非常成功的。 以下介绍的方法,作为个人、学科,目前建议充分 利用计算机、计算机数据库,这样可以提高资料的使用 率。
隶书
汉
字
汉字是汉民族创造、用以记录汉语 言的文字体系。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 字之一。 了解汉字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一 定的汉文字理论知识,正确辨识汉字、掌 握字义,从而具备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能 力,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基础。 汉字知识,也是阅读古代中医药书 籍、进而正确理解中医药理论的首要基础。
汉字形体演变课件
隶书-秦隶与 汉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秦隶-云梦秦简
汉隶-居延汉
汉隶-史晨碑
汉隶特点:
1.用方折、平直的 笔法改变篆书圆转 的笔道。 2.用点、画结构取 代篆书的线条结构。 3.书法上有挑法、 波势、和波磔。
甲骨文-殷墟
殷 墟
甲骨文是在河南省安阳市西
北郊小屯一带发现的。小屯及其 附近在商代叫殷,所以商朝又叫 殷朝。商朝灭亡后,此地变成废 墟。这就是“殷墟”二字的由来。
7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程度较高,沿用图画写实手法;接 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甲骨文里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假借这几种造字法都已具备,所以说它 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在字形上还 很不固定。
大篆-战国文字
大篆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 大篆是指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包括 甲骨文、金文、籀(zhòu )文、六国古文 等;狭义大篆是指东周时期通行于秦国 的文字。这里指狭义的大篆,包括石鼓 文、诅楚文、籀文。 狭义大篆基本保留了金文的特点, 笔画比金文方正,形体整齐匀称,笔画 圆转,繁复重叠。
掠
波磔
最早的隶书产生于战国时代。
到汉朝中叶,隶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即形体扁方,笔势舒扬,波折俯仰,这是在古隶 方正平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这种成熟的隶书 叫做今隶。也叫汉隶 综观汉字的字体演变史,隶书的出现是一 个重要的转折点。从商代的甲骨文一直到秦代的 小隶,尽管经历了许多的变化,但总的说来仍是 一脉相承的,属于古文字的范畴。从隶书开始, 汉字进入了今文字的范畴。
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天下, 出于统一的需要,对文字进行了改 革。 小篆是秦制定的标准文字, 因而又称秦篆。它是对大篆加以整 理简化而成的。相对于大篆,故称 小篆。
汉字形体演化轨迹
汉字形体演化轨迹
中国的汉字形体演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三种书写形式。
甲骨文是我国汉字书写形式的起源,始于公元前17世纪,持续至公元14世纪中叶。
甲骨文是以牛
骨和兔骨为基础,绘画简单而象形的文字,常常使用黑色笔墨画在石板、骨板、壳管、木片上。
公元前16世纪,我国汉字书写形式进入金文时期,其书写特征主要体现在金刚书和金文方面。
在这一时期,甲骨文的象形简单的特点越来越弱,越来越多的文字演变为文字结构。
现在通用的小篆是公元前4世纪晚期西汉以前形成的一种文字书写样式,它是甲骨文和金文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形式。
小篆书写形式是使用比金文更小的破绽短笔,书写极小,粗细极均。
从文字象形简单到演变出文字结构,成为至今书写形式,是西汉以前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使用小篆的书写形式时,必须借助一种叫做“算筋”的作法来把各个字构成对称的图案。
这三个阶段的汉字形体演化反映了汉字书写技术的发展程度以及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它是汉字历史上最重要的演变过程,直接影响着后来书写形式的演变趋势。
这一演变过程,见证着汉字的发展,确立了汉字在世界古文明之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中国汉字的演变大致经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总体趋势是简化,但是简化后少了汉字的文化内涵。
其中“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汉字的演变主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
这种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
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
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
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
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
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
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一、字形体态的演变汉字的字体演变,总的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古文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古文字,习惯上指甲骨文、金文、大篆(即简帛文字或战国文字)和小篆;狭义的古文字不包括小篆在内。
今文字,一般指隶书和楷书两个阶段。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古文字阶段从商代中期一直到秦汉之际,今文字阶段则从汉代隶书以后一直到今天。
就现有资料来看,汉字在殷商王朝中后期已经是自成体系的文字了,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这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书体的角度来看,依次可分为四种具体的形态,即: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
这种书体的演变,是就字的笔划形态而言的,当然也涉及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笔划形态方面的演变是最明显的,而形体结构方面的演变则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
(一)大篆大篆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大篆,是与小篆相对而言的。
凡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小篆以前汉字的书体形态都可以叫大篆。
本文所用大篆的概念,就是广义的大篆。
狭义的大篆,材料有三:一是指《史籀篇》十五篇里所收的文字,又叫籀文,据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
《史籀篇》今已亡佚,其字大多收在许慎《说文解字》重文里。
(可参阅王国维《史籀篇疏证》。
)二是指以石鼓文为代表的一种字体。
石鼓文是指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
十个石鼓上刻有十首古诗,是歌颂君主田猎生活的四言诗。
原来有600多个字,由于年代久远,辗转搬迁,几乎剥蚀殆尽,现在只剩下300多个字了。
三是宋代发现的三种“诅楚文”,也是大篆的代表字体。
一般认为,这些是春秋战国之际西方秦国文字的代表。
狭义的大篆讲究字体的匀称规矩,字体端庄凝重,完全线条化,字形结构比较繁复。
第三讲: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古文字阶段)
两周青铜器
班簋
伯矩盘
父乙盉
圉方鼎
两周青铜器
母已爵
作宝尊
圉卣
子方罍
两周青铜器
庶 觯
鸟纹大钟
周代金文选读
‚武王征商,隹甲子 朝。岁鼎。‚克昏夙 有商?‛辛末,王在 偃师,赐又(右)事 (史)利金,用作亶 公宝尊彝。‛ 利簋(西周早期):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 县零口镇
周代金文选读
‚隹王廿又三年九月,王在 宗周。王命善夫克舍令于成 周,遹正八師之年。克作朕 皇祖囗季宝宗彝。克其日用 将朕辟鲁休 ,用亾康龠,屯 (纯)右(佑)眉寿,永令 霝冬(终),万年無疆,克 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上图:齐国官印 左图:韩国兵器刻辞
右图:上博楚竹简
六国文字的特点
一、‚六国文字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的 流行。而俗体之中最常见的是简体。‛
六国文字的特点
二、‚在俗体流行之外,六国文字还有一个显 著的特点就是文字异形。‛
秦系文字
什么是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篆。
汉字结构的变化
二、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到以义符为主。 p33: ‚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古文字里,表意字绝大部分 是用形符造的,形符是意符的主流。汉字由象形到不 象形的变化,破坏了绝大部分形符的表意作用,但对 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起作用的义符,则并无多大影响。 因此,随着汉字象形程度的降低,用形符造表意字的 方法就逐渐让位给用义符造表意字的方法了。‛ p34: ‚一方面在造表意字的时候,形符使用得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旧有的表意字里的形符也在不断减少。在 汉字象形程度不断降低和字形不断简化的过程里,人 们陆续把一些准合体字表意字里由不能独立成字的形 符充当的偏旁改成了能够独立成字的表意偏旁。‛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一、汉字的形体演变1.甲骨文——→金文——→大篆、六国古文→小篆——→隶书—→楷、草、行书(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2.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此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叫古文字,字形具有象形性,此后的隶书、楷书、行书叫今文字,字形具有象征性。
二、利用楷书形旁推求字的本义范畴1.部首(1)把有相同意符的字放在一起,成为一部,其共有的偏旁排在该部之首,叫部首。
如:札、李、椅、核、树等,其部首是“木”。
(2)以义定部与以形定部①《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以义类来确定部首,叫以义定部。
如,甥、舅均为“男”部,施、旗“※”部。
②《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为方便检字,不再考虑字的意义,纯粹从字形出发确定部首,叫以形定部。
如,施、旗均为方部;到(从至,刀声)刀部。
2.分析古字形,探求字的本义(1)根据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字(词)义分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字形与词义之间有直接联系的是本义,由本义引申出的意义叫引申义,字形与词义之间没有联系的叫假借义。
如:戎:本义指兵器,引申为士兵、军队、战争、征伐,假借义指你(们)。
(2)造字法四书在探求字的本义中的地位和作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的表意性由强到弱递减。
象形字、指事字直接表意,会意字间接表意,形声字要把意符、声符、口语读音联系起来才表意。
3.掌握以下意符所表示的义类:亻儿:人冫(仌):冰、寒冷刂(刀):刀、切割力:力量、用力匚:盛物的器皿口:嘴、口囗:围墙、包围土:土、土地女:妇女子:子女宀:宫室、房屋山:山岳巾:布帛广(yǎn):宫室弓:弓箭彡:修饰彳:行走忄(心):心情、心理活动扌(手):手、手的动作斤:斧子日:太阳、季节、时辰月:月亮木:树木、木材欠:张口、出气殳:打击毛:毛发氵(水):水灬(火):火牛:牛、牲畜犭(犬):狗、野兽王(玉):玉石瓦:陶器田:田地疒:疾病皿:盆类器皿目:眼睛、看石:石头礻(示):鬼神祭祀禾:禾类植物穴:洞穴立:战立(竹):竹子糹(糸):丝麻绳索缶:陶器罒(网):罗网羽:羽毛、翅膀耂:老人耒:农事、农具耳:耳朵、听月(肉);肉、肉体舟:舟船艹(艸):植物、草木虫:蛇行:道路衣:衣服见:看角:兽角讠(言):言语豕:猪贝:钱财走:行走、奔跑足:脚、行走车:车辆辶(辵):行走阝右(邑):城邑酉:酒、酒坛门:门户阝左(阜):山陵、台阶隹:鸟类雨:雨类革:皮革页(xié):人头飠饣(食):食物马:马骨:骨骼髟:毛发鬲:釜锅鬼:鬼魂鱼:鱼类鸟:鸟类4.注意以下问题(1)古文字隶变楷化后,原来的象形字不象形了。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
(六)草书、行书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章草在东汉章帝时盛行。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年,是从章草变化来的,笔形是楷
书化的草写,没有章草的波势。
今草简易快速,但大都不易辨认。
狂草是唐代产生
的,变化多端,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很少有实用价值。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
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
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
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
纵观汉字形体演变的全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汉字是从新旧形体演变的矛盾
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动力是以求书写之迅速,发展的趋势有二:一是稳定
与变动,二是由繁趋简。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是为追求书写之迅速的实用性,
而不惜破坏“六书”的规律性,如同“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从
而使汉字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 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 石鼓文因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
65
《 石 鼓 文 》
(二)小篆
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
理的一种通行书体,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
第三讲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的两个阶段
殷商 西周春秋 战国文字 秦国文字 汉代
魏晋
大篆
秦隶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行书 楷书 草书
六国古文
古文字阶段(商代——秦代)
汉隶
今文字阶段(汉代至今)
隶变
战国末年到西汉早期是过渡阶段
2
汉字形体的变迁,就具体的字来说,主要 是笔画形态的发展
3
形体的变迁也牵涉到偏旁、部位的变化
形体简,字形占面积就小。行列也不严格, 虽然以直行为原则,但是从左到右或从右 到左都有。
29
《殷墟文字乙編》 6385
贞:有疾自,唯有它?贞:有疾自,不唯有它? 所谓“疾自”,就是鼻子有病。
《卜辞通纂》375
金 文
33
一、什么是金文
先秦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 “金文”。又叫做“钟鼎文”“吉金文 字”“铜器铭文”“彝器文字”等。是西 周和春秋时期的代表字体。
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101
章草,是隶书的快写。 特点:字形扁平、气势有波磔,而且字字独立书写。 代表作: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102
皇 象 《 急 就 章 》
今草,楷书的草写。 今草萌芽于汉末,成熟于魏晋。 今草是从章草发展来的,一方面承袭了章草的牵丝引带写法,
83
图为汉隶
(三)八分
八分,又称分书、楷隶,是一种高度成熟的修饰 成楷模的隶书。
张政烺认为:‘字有八分’,是指字的高度有小 篆的八分而成方形。
85
二、隶变
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 变”,也叫“隶定”、“隶古定”等。
隶变之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 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
降
20
象
21
人
22
隹
23
好
61
24
既
61
25
3、用笔质朴刚劲。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
日
丁
子
父
26
4、合文现象比较严重。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刻在一个位置上,
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词素。一般为 时间、地名等。
27
5、行款无定式。 字形有大有小。形体繁,字形占面积就大,
安阳殷墟
10
二、甲骨文的特点
1、表意性强:以象形为基。同一个字 可以有多种写法。异体字繁多。
(1)结构成分多少不确定。
14
(2)构成成分不确定。
牢
16
逐
17
即
18
莫
19
(3)方向和部位不确定,一个字可以正 写、反写、倒写、侧写,比较自由。
章草为隶书之辅书 今草为楷体之辅书。
106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 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 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
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 是现存的珍品。
107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 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画简省了隶书的波势和燕尾,横平 竖直。
70
2、文字形体定型化。异体字减少。合文完 全消失。规定了偏旁、部首的写法和位置。
3、字形进一步符号化,象形性逐渐减弱, 笔画彻底线条化。
原来的象形符号变为线条化 笔道,匀圆齐整;字形呈长 方形,小篆字形呈长方形, 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 础。
4、形声字大量产生。 小篆的制定,是对长期以来自然发展的汉字
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常见的偏旁。省并、省略、 偏旁变形也会造成偏旁混同的现象。
95
总结:
从小篆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
革,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它使汉字从复杂变为相对简易,
从书写不便变为较为方便,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这是一大
历史进步。但隶变也带来一些副作用,它彻底消除了篆书中
进行有计划、有领导的整理、规范和简化, 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隶 书
75
一、定义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战国后期汉字演变 过程中,以点化结构逐渐代替了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产 生的新字体。
隶书的产生源于书写便捷的需要,篆书快写即成隶书。 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隶书分为秦隶、汉隶、八分三
青铜器包括了彝器(祭祀用的,如酒器、 烹饪器、水器等)、乐器、兵器、度量衡 器、钱币等。
金文-毛公鼎
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
大盂鼎
鼎内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铭文分 为两个部分,分别记载了周康王对贵族盂 的训诰和赏赐。
殷商金文特色
殷商时期的青铜器物上所刻的铭文字数 较少。
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失去了因形见意的联系,成了所谓
“最不象形的象形字”,从此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
础,由于它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貌,搞乱了某些字的字
形,使有些字无法从六书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增加了由形知
音知义的难度。
99
草 书
100
草书,是为书写简便快捷而产生的一种今文字字体。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
4
就汉字总的文字体系来,字体的演变还牵 涉到造字方法的问题
甲骨文以象形、会意字为主,形声字只占百 分之二十几,到了小篆,则以形声字为主, 象形、会意字所占的比例还不到百分之二十。
5
甲 骨 文
6
一、什么是甲骨文?
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迄今 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古老而又 比较成熟的文字。因它是刻 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因 而称“甲骨文”。也叫“殷 墟卜辞”“卜辞”“占卜文 字”等。
六画
3、省并。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
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为简单的笔画 结构。
90
4、省略。隶书有时直接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
91
5、偏旁变形。隶书偏旁的写法往往随所处位置而异,同
一偏旁在不同文字里可以分化成很多种不同写法。
篆文
隶书
92
6、偏旁混同。隶书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
候马盟书
二、六国古文的形体特点
六国古文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传统的正 体相比,几乎已经面目全非。
1、六国文字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的 流行。俗体中最常见的是简体,例如:
56
2、在六国文字里也出现了一些加点画或偏旁的繁 化现象,例如:
当然,比起简化来,这种现象是次要的。
由于存在大量的往往相当剧烈的简化现象,以及数量不算太
所谓“楷”,使规矩整齐、可为楷模之意。 楷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完全成熟于隋唐,一
直使用至今。
楷书与隶书的区别主要在书写的体势上。楷书改变了隶书的 波势挑法 ,笔法平稳,横平竖直,方便易认。隶书字体是 近于横宽的四方形,楷书则呈正方形或长方形;楷书的点画 形态比隶书丰富,增加了斜钩(隶书用波折)、挑(隶书用 横画斜写) 、折(隶书是横画与竖画的自然结合)等基本 点画。至于结构,两者很少差别。
7
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数约4500个,已经释 读1500左右。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 看,甲骨文已经是一种经过长期发展的成熟 的文字。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为主,形 声字只有20%左右,假借现象十分普遍。
著录甲骨文的主要著作:《甲骨文合集》
甲骨文的最早发现时间应该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 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村人于耕种时, 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奥难辨 的文句。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给药店为药村。直至光 绪二十五年(1899),被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肯定了它 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轰动了学术界。复经刘鹗、孙诒让、 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 玉更是瘁尽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 “书同文”来统一
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
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
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
小篆。
67
《说文》小篆
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山刻石
泰山刻石
小篆的特点
1、比较全面地保留了汉字的构形理据。小 篆作为正体的古文字的终结,较为全面地保 持了汉字寓意于形的本质特点。
秦隶和篆书并行,是与篆书相辅而行的日常手写体,二者 的不同仅仅是草率与否的不同而已。
秦隶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过渡形式,多带有浓厚的篆书意 味,点画用笔的特点不突出,波势不明显。
80
云 梦 睡 虎 地 秦 简
(二)汉隶
汉隶,是西汉时所用的隶书,也叫“今隶”。字 形已横向发展。竖短横宽,笔势波磔,是在秦隶 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和美化而成的一种新字 体。西汉宣帝时期趋于成熟,是今文字的开端。
59
4、合体字迅速发展,形声字具有明显优势。 5、假借现象相当普遍。 6、仍有一部分合文现象。
61
秦 系 文 字
62
一、定义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文字(大篆)及秦统一 中国后施行“书同文”政策而颁布的标准 字体(小篆)。
63
(一)大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