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中庸》与心性修炼二
《中庸第二章》原文译文学习心得
《中庸第二章》原文|译文|学习心得中庸是最高的德行,但很少有人能长久坚持。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中庸第二章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中庸第二章》原文作者:孔伋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第二章》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注释(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
庸,“常”的意思。
(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
(4)忌惮:顾忌和畏惧。
《中庸第二章》心得第二章之后的好几章,皆引用孔夫子之言,旨在说明首章之义。
许多人批评中庸,认为中庸是一种骑墙态度,这是一种误解。
虽然具体行为可以体现中庸之道,但中庸本身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它不完全是对行为、态度的指导方法。
所以需要在道德修养的层面讨论中庸。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能行中庸而小人却违背中庸,何也?因为君子能“时中”而小人“无忌惮”。
前文说过:“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
”君子有此德行,并且随时都做到合度之中、心怀畏惧、谨小慎微,做的事情都不逾矩。
小人不知修养,无此德行,肆无忌惮,好走极端,离中道远矣。
这里“时中”指的是情感已发时的状态,与未发时的“在中”不同。
《论语·先进》中的一则故事能加深对本章的理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能?”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了,子夏不够。
”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够是一样的。
”)吾感叹:做到中庸,困难啊!成为君子,困难啊!。
国学课件 第二章《中庸》与心性修为
国学基础
二、 如何修炼自我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人怎么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完成理想人 格的塑造? 儒家有一个理想,即把自己培养成最完美的人。最完美的人 格,则具有最大的善良、最大的仁爱、最大的真诚,最大可能地履行道 和德的要求,达到内圣的状态。内圣要求内心非常的圣明,这不是由外 力强加的,可以看成一种完全自觉。而且, 《中庸》还要求把这种内在 的德行向外施展,以引导更多人实现道德自觉。那么如何来实现呢?
国学基础
THANKS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国学基础
目录
1 中庸是动态平衡 2 如何修炼自我? 3 如何完善自我? 4 如何成就自我?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国学基础
一、 中庸是动态平衡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很多人认为中庸就是平庸,就是折中,就是调和。这是对中庸的一个 误解。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日常行为的准则,中庸绝不等 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调和。孔子讨厌的 “乡愿”,就是没有原则和 是非的老好人。
一是教人要向善。
二是强调行为要符合社会规范,要将外在的 社会要求和内在的心性修为统一起来。
中庸的教化功能与个人道德修养
中庸的教化功能与个人道德修养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教化功能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首先,中庸通过教化功能对个人进行塑造。
中庸强调“中”与“庸”的平衡,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这一理念对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困境,很容易陷入极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而中庸的教化功能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避免过度追求某种极端,从而使个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中庸对个人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中庸强调“诚”与“正”,即真实和正直的品质。
这一理念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沦丧、虚伪和欺骗现象时有发生。
而中庸的教化功能可以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坚持真实和正直的行为准则,从而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
只有通过不断修炼,才能使个人在道德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此外,中庸还对个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产生积极影响。
中庸强调“和”与“谐”,即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冲突和矛盾,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社会不稳定。
而中庸的教化功能可以帮助个人树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观念,注重平衡和协调,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中庸的教化功能还可以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完善和人格提升。
中庸强调“中”与“和”的追求,要求个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上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这种追求不仅要求个人在外部行为上表现出中庸之道,更重要的是要求个人在内心深处实现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
只有通过不断修炼和自我反省,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完善和人格提升。
综上所述,中庸的教化功能与个人道德修养密不可分。
中庸通过教化功能对个人进行塑造,引导个人保持平衡和稳定;中庸对个人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中庸还对个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和谐相处;最后,中庸的教化功能可以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完善和人格提升。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论语中尧曰、杨柳青两篇组成。
本文旨在对《中庸》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并记录下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第一章:中和之道《中庸》第一章开篇即提到“中和之道”,这是儒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所谓“中”,就是指偏离极端的折中之道;而“和”则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实现和谐、平衡与公平。
人们常常将中和之道与“思为是非之始,谓之温故而知新”相联系,意味着我们要反思过去的经验,不断学习进取,以实现内外的平衡。
第二章:诚与修身《中庸》第二章提到了“诚”和“修身”之间的关系。
诚者,直接和真实;修身则是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实现自我完善。
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才能在修身方面取得进步。
这种修身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自我剖析,然后做出积极的改变。
第三章:仁与道德第三章是《中庸》中讨论的又一个重要主题:“仁”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观念。
《中庸》指出,“仁”是儒家伦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实践正义和关爱他人的精神特质。
通过追求仁的境界,人们可以实现道德的完善,促进社会和谐。
同时,仁也是一个智慧和勇气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第四章:知和行的关系第四章探讨了知识和行动之间的关系。
《中庸》认为,知识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将其运用到实践生活中。
知识的完美体现在于将道理付诸于行动,并且在行动中不断完善自己。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
第五章: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最后,第五章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人们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同时,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成就,更应该为了造福他人和社会。
因此,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总结:《中庸》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于人类发展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读《中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和之道、诚与修身、仁与道德、知和行的关系,以及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助于我们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国学经典著作·四书之一《中庸》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著作·四书之一《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正文《中庸》【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的思想要点
《中庸》的思想要点《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颜回整理而成的一篇论述正中庸之道的文献。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庸》的思想要点。
一、中庸的基本内涵中庸主张的是“不偏不倚”的中道。
中庸强调诚实守信,以及修养心性、追求平衡的重要性。
中庸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度、有限、有常的,人应该在各种事物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不偏不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修养与道德观念中庸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它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才能达到心身合一的境界,进而实现内外调和。
同时,中庸强调道德观念的培养和实践,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及追求公正、诚实、谦虚等优秀品质。
三、兼顾伦理关系在伦理关系方面,《中庸》主张兼顾各个关系的平衡与和谐。
它提倡儒家所倡导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际关系。
《中庸》认为,在这些关系中,应该坚持中庸之道,保持相应的平衡,不偏不倚地履行各自的责任与义务。
四、治理国家与社会《中庸》也涉及到治理国家与社会的问题。
它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尊德行善,从而影响下属。
它还提出了君主应具备的“中庸之政”,即宽弘的胸怀、审时度势、公正廉洁等。
同时,《中庸》也主张遵守伦理规范、实行法治,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思想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它认为,人应该从内到外地修养自己,先修身,然后齐家,再治国,最终达到平衡天下的目标。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修齐家治国,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结起来,《中庸》的思想要点主要包括:中庸的基本内涵、修养与道德观念、兼顾伦理关系、治理国家与社会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家庭教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中庸》的精髓,将其思想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去,以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中庸》全文及译文,孔子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中庸》全文及译文,孔子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之道第一章:天命(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这一点真灵,就是人的自性本性。
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为就叫做道。
接受圣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气,能调整自己的太过或不及,而回到自性中道,这就是修道。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能。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离,就是身外之物了,不是“道”了。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惧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有敬畏的存心。
没有比隐暗的地方更容易显现是非善恶的;没有比那细微之事物更容易显现曲直对错的。
所以修道之人在独处之时也要戒惧谨慎,战胜自己那些容易出轨的心念与行为。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
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都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
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万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
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顺道体合道用的中与和两种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第二章:自诚明(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者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自家的真宰发动,内外纯粹灵明,就是自性光明的人;自己由不明白到明白人生真谛,也逐步明心见性了,这是接受教化的功效。
至诚如神的人定慧圆明,也能让天下人明白道而修自性的道;能了悟真理必能真诚修道。
(5)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中庸》的修行理念与次第
性 受 命 于 天 , 本 性 而 行 就 叫作 “ ” 修 治 遵 道 , 此道 就 叫作 “ ” 教 。郑 注没有 明确 给 出人 的本性
致 的 。如果 进一 步探 究传 统文 化 中 的种 种修
收稿 日期 :0 10 — O 2 1— 4 1
作者简 介: 苏
磊(9 0 , , 1 8-)男 黑龙江哈尔滨人 , 北京大学哲学 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中国佛 教与哲 学史 。
会 清 楚得 多 : 胜义 谛 层 面 , 就是 佛性 、 在 也 天命
犹路也。 人物各循其性之 自然 , 则其 日 用事物之 间, 莫不各有当行之路 , 是则所谓道也。”1) f7 1 朱 ( n
熹是 理学 思 想 的集 大成 者 , 对此 句 的 阐释 有所
的高度上 , 不应该存有任何带有二元对立性质 的规定性 , 也就是说并没有 “ 绝对真理” 因为 , “ 言妄显诸真 , 真妄 同二妄 ”实相超越言诠 、 , 只
进 一 步说 , 地 之 间是 否 存在 某 些永 恒 的 天 “ ” 理 呢? 用佛 教 的语 言 来表 述 , 即法 界是 否 存
焉 , 令也 。于是人 物之 生 , 犹命 因各得其 所赋 之 理, 以为健 顺五 常之德 , 性也 。 , 所谓 率 循也 。 , 道
在着某些规定性 呢?借用“ 二谛” 的工具来分判
在 和谐 与 一致性 。
一
I
将“ 中庸 ” 之德详 细剖析 , 以尽此 理之 玄妙深
刻 , 示 其 既充 塞 于 天 地 之 间 , 深 藏 于 人 心 显 又 之 中 的奥 义 。南 宋大 儒朱 熹认 为 ,中庸 》历 选 《 “
句试 以 佛 种 角 析发 《庸的 ● ,图 儒 两 视 解 ,掘中 》
智慧的启示王阳明的心性修炼法则
智慧的启示王阳明的心性修炼法则智慧的启示——王阳明的心性修炼法则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以及教育家,他提出了一套独特而深刻的心性修炼法则,这些法则对于我们悟道提升智慧、培养优秀品质具有重要的启示。
以下将逐一介绍这些法则,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知行合一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强调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他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
我们常常会陷入“知道如何做,但不去做”的境地,这种行为既浪费了自己的智慧,也没有真正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好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知行合一”,例如,在学习方面,不仅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和资料,还需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我们也可以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工作、生活等方面,将我们的思想付诸于实际行动中,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的另一重要法则,他认为通过观察和实践事物,我们可以获得真知。
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困扰,受限于主观的观点和局限性,很难真正领悟事物的本质。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多角度思考和实际观察来贯彻格物致知的理念。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实际项目,亲身实践和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
此外,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多参与社会活动,增强对社会、人群的观察能力,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和智慧。
三、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性修炼法则的核心,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悟道的本心,只需发掘并与之保持联系,我们就能够实现真正的智慧和悟道。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内心,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价值观,从而达到致良知的境界。
例如,我们可以定期参加冥想或瑜伽等活动,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冥想,与内心进行对话和交流。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读书、思考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身的智慧和悟性。
四、无为而治王阳明强调无为而治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放下私欲和个人意识,追求真正的公益和智慧,我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改变和进步。
《中庸》与心性修炼(二)
1、周诗有几种指向?(2)
2、率性之谓道出自于哪里?(《中庸》)
3、对于领导干部来讲要具备哪三个方面的素养?(知识、能力、修养、)
4、(鲁襄公)不属于孟子游说过的王。
5、《周易》只有哪两个卦是讲天地?(乾卦和坤卦)
6、《诗经》中赋比兴三种手法哪种运用的最少?(兴)
7、真正意义上记载下《诗经》的时间是在?(鲁襄公29年)
3、“天命之谓行”是儒家思想的观点。是
4、儒家的经典经常被称为“孔孟之道”。是
5、我们在做人生决策的时候要考虑多个因素,因为人是最大的动量。是
6、墨家学说是反对天,反对命的。否
7、我们在进行干部的民主测评时候更多时候考察的是能力方面。否
8、孟子一生游说过十几为王。否
9、《中庸》是最晚列入儒家经典中的。否
8、那本书详细记载了儒生在战国时的遭遇?(《孟子》)
9、孟子关于“性善论”的理解是什么?(社会属性)
10、为而不恃出都会遭到很差的待遇,各国国君对他的学说都不屑一顾。否
2、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有两点不同,其中之一是成功的人善于改变自己。是
10、“赋”法所担任的功能有:1.概括功能、2.描写自然的生和色、3.叙述功能。是
南开24秋学期《国学智慧(尔雅)》作业参考二
24秋学期《国学智慧(尔雅)》作业参考
1.诸子之说形成一方面来源王官之学的下行,另一个方面是什么?
选项A:政府的政策
选项B: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
选项C:读书的普及
选项D:礼制的发展
参考答案:C
2.我国古代管理学上道家的学说主张什么?
选项A:人往高处走
选项B:逆水行舟
选项C:随波逐流
选项D:人往低处走
参考答案:D
3.按照儒家文化的理解我们的“本性”是什么?
选项A:要有智慧
选项B:要有精神
选项C:要有善念
选项D:要有内涵
参考答案:C
4.当一个人所发出的都是恶念的时候需要用哪位学者的学说来进行教育?
选项A:荀子
选项B:老子
选项C:庄子
选项D:孟子
参考答案:A
5.《公羊传》和《谷梁传》里的义例往往是现在什么学家们的话题?
选项A:经济学家
选项B:法学家
选项C:文学家
选项D:史学家
参考答案:A
6.关于“性善论”中主张“天性”的是哪一学者?
选项A:告子
选项B:荀子
选项C:老子
选项D:庄子
参考答案:D
7.礼本身起源于哪里?
选项A:道德
选项B:道
选项C:政治学
选项D:祭祀
参考答案:D
8.“辨而裁,其失也俗”是评论的哪一步作品?
选项A:《公羊传》
选项B:《谷梁传》
选项C:《左传》
选项D:《邹氏传》
参考答案:A
9.中国集权政治的其实是什么和中国传统官僚系统中行政资源的控制结合起
来而形成的?
选项A:道家无为而治
选项B:法家君权一统
选项C:儒家仁爱
选项D:墨家兼爱。
中庸学习心得体会
中庸学习心得体会今天由我给大家分享我的学习体会,以及我在以往工作中的心路历程。
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道德经》,分享学习的感悟,我自己感觉加入讲师团的时间太短,对《道德经》没有很深入的理解,所以我选择了跟大家分享我的《中庸》学习体会,讲的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包涵。
最初接触《中庸》是在每周四早课上观看视频,觉得里面讲的内容容易理解,能听的明白,后来在转正之后就加入《中庸》学习小组。
通过写手抄稿、每日诵读、看译文,加深自己对《中庸》的理解,也让我能更恰当的对待工作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下面我就结合《中庸》第二章的内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想转变。
《中庸》第二章原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就是指合理、适当、协调、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庸,就是要坚持原则,尊重规律。
这里有一则小故事:有一只美丽的海鸟,飞到战国时期鲁国京城的郊外,停在一棵树上。
京城的人谁也没见过这种鸟,都以为是一种吉祥鸟。
鲁国国王看到了,也高兴得不得了。
心想:“飞来了神鸟。
这可是个好预兆,看来要有大富大贵降到我的头上。
”他就叫人把那鸟逮住了。
怎么喂养呢?鲁王又想:“神鸟可不能像一般的鸟那样,关在笼子里养着。
我一定要让它的生活跟我的一样。
否则,让神鸟怪罪下来可不得了。
”于是,好心的鲁王就吩咐仆人,把那只鸟供养在庙堂里。
每天叫人吹乐打鼓给它听,献出最好的美酒请它喝,杀猪宰羊,把最肥最鲜的肉献给它吃。
对鸟照顾得够好了,可是那只鸟却一点儿也不领鲁王的情,吓得惊慌失措,在庙堂的顶棚上,一会儿害怕得飞来飞去,一会儿恐惧地躲藏起来。
什么美酒啊,肥肉啊,音乐啊,它根本不知道那是鲁王专门献给它的。
一天,两天,海鸟不吃也不喝。
到第三天,那只海鸟就死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外表再美丽的鸟.它的本质仍然是鸟,如果不遵循它的生存法则而将人类的意愿强加给它,最终只能导致它的死亡。
《中庸》心性修养论浅述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庸》心性修养论浅述姓名:向楠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赵建功2011-01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中庸》的心性论开创性地继承了孔子的“性与天道”的思想,为孔子的思想提供了哲学论述的根据,对儒家的心性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庸》的心性论从天道、命、性、教、诚的层面展开其深层内涵,从天道本体高度论证了人道伦理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
从而探讨了人通过觉解自身本性,修人道复归天道的教化过程。
在《中庸》的心性论里,“诚”是个核心范畴,是连接天人的枢纽。
《中庸》在心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尽性”的修养工夫。
落到经验层面上,体现为“慎独”、“致曲”和“致中和”三种修养方法。
“慎独”是自我察省向内而求的修养工夫,“致曲”是一偏之善向外扩充推致其极的修养工夫,“致中和”则是内外皆修。
《中庸》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经由一个“尽性”的修养过程,达到“成己成物”、“至诚无息”、“与天地参”的理想境界。
《中庸》是用“诚”来揭示其境界论的真切内涵。
关键词:中庸,天,性,诚,道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 theory of Xin–xing(心性)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inherited “Nature and divine order of things”of Confucious, which is ground-breaking thinking. It offers the philosophy basic to Confucious’Thoughts, which is playing a connecting role in the theory Xin – xing of confucianism.The theory of Xin–xing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starts its deep meaning from heaven, order, xing, edueation and cheng(诚). According to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human nature comes from the God, which raises the status of human subjectivity. The theory of Xin–xing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self-enlightenment. Honest is the core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metaphysics.The theory of Xin–xing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proposes the self-cultivation processing of “Jin Xing(尽性)”,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Xin-xing. When we talked it in human experience, it has several ways of self-cultivation. such as “Shen du(慎独)”,”Zhi qu(致曲)”and “Zhi Zhong he(致中和)”.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emphasizes the unity of human and nature. It thinks the people can achieve the desired level. Honesty is a core category which can connect with heaven.Key word:The Doctrine of the M ean, Heaven, Xing, Cheng(Honesty), Tao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国学智慧—2018年—笔记及课
国学智慧—2018年—笔记及课国学智慧—2018年—笔记及课后习题(1)1.论语与君子修为1.1孔子在文化上的承上启下①孔子出生在公元前的什么时候?公元前551年②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文献典籍在以下哪个地方得到了比较好的保存?鲁国③在商周时期,一些民族的经验通过文字被记录在哪里?甲骨文,铜器铭文④在周朝时期,将一些人们的生活经验、习俗等进行总结形成了以下哪些书籍?《诗经》《周易》《尚书》⑤《论语》既是四书之一,也是现存较早较完整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⑥孔子给中华民族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初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⑦东周到最后衰弱到甚至无法添置一些礼器乐器。
?1.2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①《孔子》这本书内容极其的广泛,主要由多少篇构成?20篇②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一词分别一共出现多少次?君子107小人24③我们可以从以下哪些书籍中看到古人对鬼神、天地等信奉的记载?《左传》《国语》《楚辞》④在世界上,对人类而言的以下哪些属于比较主要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自我关系,天跟人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⑤在夏商朝时期,祭祀、信奉天地、信奉鬼神等现象较少出现。
?⑥在时间阶段上而言,中国的文化比西方的文化更早的进入到人文理性时代。
?⑦孔子摒弃了鬼神观念,开创了人文理性的时代。
?⑧“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句话出自庄子。
?老子1.3君子的内涵①君子其最根本的一个道德底线是什么?仁②在以下哪本书籍中记载了夫妻的相处之道?《世说新语》③人达到何种条件才具备了人类基本的道义?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妻子的保护之心,对孩子的保护之心。
④“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恰恰是让人开始放弃一些东西。
?保持快乐心境⑤君子在做人、培养自己德行的时候要抓住根本,这种根本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
?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孔子对提高自身修养而提出来的。
?1.4君子之道①君子务本的第三点指的是什么?自重(第一点要孝和顺,第二点自信)②“泛爱众而亲仁”是以下哪个学派提出的?儒家③“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是谁说的?孔子④以下哪些君王是通过好的德行政策的推行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尊重和爱戴?尧舜禹,商汤,周文王⑤从思想上讲,成为一个君子要清正刚毅。
中庸导读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
中庸导读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中庸一词源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庸》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由朱子撰写,是对中庸思想的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极”,即在人生各个方面保持中庸、适度之态度。
不偏指的是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不偏向任何一方,不走极端。
不极则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不偏袒一方,保持公正和公平。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道德上追求圆满的境界,既不能过于纵容自己的慾望和欲求,也不能过于苛求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节制,不陷入放纵或过度节制的极端。
中庸之道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也涉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指在人生的旅途中,通过学习、体验和反思,逐渐获得的对人生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紧密相关,中庸之道是人生智慧的归宿,是智者与生活的相互契合。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选择,而人生智慧就是通过积累经验和反思,找到平衡和谐的方式来应对。
中庸之道教育我们如何掌握自己的情感,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等。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思考和反省,逐渐获得人生智慧。
三、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的关系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是相辅相成的。
中庸之道为人生智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而人生智慧则是对中庸之道的具体实践和探索。
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适度,而人生智慧则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智慧来把握平衡和适度的度。
人生智慧的积累离不开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应用。
在追求人生智慧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和智慧,发展健全的人格,做到明辨是非、遵循道德准则。
我们还要学会平衡自我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遵循公正和公平的原则,与人和睦相处。
总结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各个方面保持平衡和适度,不偏不极。
人生智慧是通过学习和经验的积累,逐渐获得对人生的认知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中庸》全篇精解
《中庸》全篇精解《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儒家五经之一。
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主要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人生哲学和政治理念。
本篇精解将逐章解析《中庸》的主要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
第一章:中庸之道本章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的概念和重要性。
中庸之道是指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平衡和适度,不偏不倚。
它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第二章:中庸的实践本章讲述了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它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遵循中庸之道,既不应过于放纵,也不应过于约束自己。
通过中庸之道,人们可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第三章:中庸与仁爱本章阐述了中庸之道与仁爱之间的关系。
它指出,仁爱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只有在仁爱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仁爱是人们行为和思想的指导原则,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第四章:中庸与礼本章讨论了中庸之道与礼的关系。
它认为,礼是中庸之道的外在表现,是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
通过遵守礼节和礼仪,人们可以维护社会和谐,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平衡。
第五章:中庸与智慧本章强调了中庸之道与智慧的关系。
它认为,智慧是中庸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智慧,才能正确理解和实践中庸之道。
智慧使人们能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第六章:中庸与忠诚本章讲述了中庸之道与忠诚之间的关系。
它指出,忠诚是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只有在忠诚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忠诚是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动力,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保障。
第七章:中庸与信本章阐述了中庸之道与信的关系。
它认为,信是中庸之道的基础,只有在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信是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准则,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第八章:中庸与修身本章讨论了中庸之道与修身的关系。
它强调,修身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只有在修身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修身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起点。
心性及其修炼体系
所有的文化问题都是关于“神”的问题,而“神”的问题则来自于对“精神”的理解。
我们只有将“精神”还原于自身的本位,才能分辩出她所演绎的林林总总。
心性及其修炼体系在一个对“心性”有着近三千年的探索的国度,“心性”其实已经融化到人们的血液里了。
无论在王朝时代还是在现代的社会有关“心性”的文字可谓汗牛充栋。
在这篇短文里我只是想对“心性”的概念做一次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翻译,并对其修炼体系梗概地加以介绍。
古代汉语里的“心”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精神”。
“心性”一词是“心”与“性”的结合词,“性”可以当成现代汉语的“性质”讲,“心的性质”就是“心性”。
再进一步地翻译一下——“精神的性质”就是“心性”。
通过上面的翻译,很多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明白了:1,“心”离我们并不远,,就是我们的精神。
2,古汉语里的“心性”并不是什么艰深古奥的概念,它就是我们研究自己的精神的一门学问。
3,“精神的性质”是“心性”这门学问的指归,这门学问不单单意识到了“精神”的存在,而且还在追问它的本质是什么。
4,“中”“空”“无”这些词汇不是什么哲学上的深奥的概念,它们是些形容词,它们是在形容精神最本质的状态。
5,这些精神最本质的状态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命相伴在一起,与我们共存。
6,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什么学问比上面这五条更本质和更“普世”的了。
与“心性”相关的词汇及词组在古书里比比皆是,儒家有:大学、天命、明德、至善、知本、中庸、中和、君子之道……等等。
道家有:道、无名、守中、抱一、自然、无为、内丹、元神......等等。
佛家有:自性、佛性、真如、般若、自心、观自在、摩尼珠、本来面目......等等。
这些词汇代表的其实都是一个东东:精神的性质。
下面来谈一下“心性”的修炼体系:其实任何的精神上的修炼体系都可以归纳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训练专注的。
一部分是对所专注的对象在理论上做出解释(这部分牵扯到的领域非常广泛,故本文只是点到为止)。
通常这两个部分是结合在一起训练的,但也有分开单独训练的情况。
国学中庸的全文及解读
国学中庸的全文及解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有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其唯圣人乎!”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素夷狄,行夷狄;素患难,行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大德必得其禄,大德必得其名,大德必得其寿。
李二曲对《中庸》的诠释及其对理学、心学的调和
李二曲对《中庸》的诠释及其对理学、心学的调和李二曲不仅是关学大儒,亦是清初三大儒之一。
他秉承张载关学推崇《中庸》的治经传统,以“日用平常”为宗旨对《中庸》进行平实化的解读,主张“临境便见中庸”“性命之理不外日用平常”,工夫则“以慎独为要”和“静以涵养未发”。
他的《中庸》学体现出以张载关学贵礼崇德、躬行实践的学风为理念,以“本体工夫合一”为宗旨对程朱理学偏于支离烦琐、陆王心学过于空疏流荡进行调和的特质,开创出《中庸》学史上较有特色的理论体系。
标签:李二曲;《中庸》;理学;心学;调和李颙(1627—1705),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人。
清儒全祖望称“关学自横渠而后,三原(马理)、径野(吕柟)、少墟(冯从吾)累作累替,至先生(李二曲)而复盛”①,可见李二曲乃是关学复盛的关键人物。
不仅如此,李二曲亦与孙奇峰、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康熙皇帝特赐其“关中大儒”匾额以表彰其哲学造诣。
《中庸》是张载关学建构的三大经典依据(《礼记》《中庸》和《易经》)之一②,张载对《中庸》的推崇成为关学治经解经的传统,门人后学针对《中庸》治经解经形成丰富的《中庸》学系统。
李二曲作为将关学推向鼎盛的人物,自然对关学此经学传统加以承继,他自幼随母舅熟读《中庸》,后作《四书反身录·中庸》以显其意。
然当前学界的研究主要以整体或单一问题的视角对李二曲展开研究,而对其《中庸》学则尚无专门性的研究,只是按照预设的理学框架对其《中庸》学著作进行裁剪,这就无法彰显其《中庸》学的思想特质及在其思想建构中的作用。
因此,本文试图回到文本,从整体的角度厘清李二曲《中庸》学的思想,着重考察对关学宗师张载的承继与突破以及对心学、理学的批判、借鉴和融会,从而凸显李二曲《中庸》学的特色,丰富关学经学以及《中庸》学史的研究。
一、“临境便见中庸”何谓“中”,何谓“庸”,是历代经学注家诠释《中庸》所首要面对的。
对于“中”,李二曲解释道:《中庸》,圣学之统宗,吾人尽性至命之指南也……有一毫过不及,便非“中”,与愚夫愚妇之知能,有一毫异同,便非“庸”。
中庸读后感_2
中庸读后感中庸读后感1《中庸》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
《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
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带贬义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间,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谙此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中,不偏不倚;接着说庸,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
平常就是不易,即鲜有改变,年少轻狂之时,日日思变,整日里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着相同的生活被深恶痛绝,因而时时思变,跳槽等等所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
不说此行为之好坏,年少轻狂时的不庸在长者眼中是为胡闹、是为冒险,是为激进。
暮年之人常念叶落归根,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
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一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认为中是好的,则合用,庸必然也应是好的,平常之为,淡然处之能培养良好心态,庸并非鼓励不求上进,而是在激进中寻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
联系自己的教师生活,我感觉教师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中庸读后感2在这个洒满阳光的冬日里,我拜读了南怀瑾老师撰写的《原本大学微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与心性修炼(二)作业
单选题(50分)
1、中国最早一部政书是? (5.00分)
∙A.《春秋》
∙B.《尚书》
∙C.《史记》
∙D.《左传》
2、“洁静精微”这是哪一部典籍教给我们的? (5.00分)
∙A.诗经
∙B.尚书
∙C.周易
∙D.春秋
3、下列观点属于道家的是:() (5.00分)
∙A.谦退为保身之法
∙B.敢为天下先
∙C.舍我其谁
∙D.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句话出自于? (5.00分)
∙A.《论语》
∙B.《春秋》
∙C.《尚书》
∙D.《史记》
5、管理大的国家和地区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 (5.00分)
∙A.事无巨细
∙B.事必躬亲
∙C.无为而无不为
∙D.放任自流
6、《周礼》是下列哪个朝代的一本官制之书:() (5.00分)
∙A.秦朝
∙B.周朝
∙C.汉朝
∙D.宋朝
7、礼在其前两个功能形成之后就会担负起的第三个功能什么? (5.00分)
∙A.司法
∙B.哲学
∙C.教化
∙D.伦理
8、我国古代管理学上道家的学说主张什么? (5.00分)
∙A.人往高处走
∙B.逆水行舟
∙C.随波逐流
∙D.人往低处走
9、《周易》是从谁开始的? (5.00分)
∙A.老子
∙B.鬼谷子
∙C.伏羲
∙D.姜子牙
10、红军长征胜利的时间是:() (5.00分)
∙A.1911年
∙B.1935年
∙C.1937年
∙D.1949年
多选题(0分) 多选、少选均不得分判断题(50分)
1、《春秋》所记载的时间是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的。
(5.00分)
是否
2、《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书。
(5.00分)
是否
3、朱元璋在起义军中的实力并不是最强的但是由于他采用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最后建立了明朝。
(5.00分)
是否
4、斩衰是五服里的第一个。
(5.00分)
是否
5、在官场上发展的好的人都各有各的不同,发展不好的人都是相似的。
(5.00分)
是否
6、现代中国社会中丧礼是可以不办的,但是婚礼一定要办,否则会遭到社会舆论指责。
(5.00分)
是否
7、《尚书》中的“尚”我们一般理解为“上古之书”。
(5.00分)
是否
8、官员一把手要抓全面的工作。
(5.00分)
是否
9、《周易》与《诗经》都不是一个时代能够造就的。
(5.00分)
是否
10、“吾见百家春秋”这句话说明“春秋”在当时是史书的统称。
(5.00分)
是否
简答题(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