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专业_大临床学习_皮肤病笔记
口腔疾病概要—重点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口腔疾病概要—重点总结一、口腔疾病的定义与分类1. 口腔疾病是指发生在口腔及其附属组织中的各种疾病和损伤的总称,包括牙齿、牙周组织、舌、唇、颊、口腔黏膜、口腔肌肉等。
2. 按病因分类:感染性口腔疾病、非感染性口腔疾病。
3. 按部位分类:牙齿疾病、牙周疾病、口腔黏膜疾病、唇腭裂等。
二、口腔疾病的常见症状1. 牙齿疼痛:包括龋齿、牙周炎、牙髓炎等。
2. 牙龈出血:常见于牙周炎、牙龈炎等。
3. 口腔溃疡:常见于单纯疱疹、口腔白斑、口腔肿瘤等疾病。
4. 口腔异物感:可能是牙结石、口腔黏膜病变等原因引起。
5. 口腔异味:常见于龋齿、牙周炎、口腔溃疡等疾病。
三、口腔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1. 临床检查:口腔疾病主要依靠口腔内窥镜、探针等工具进行临床检查,包括观察牙齿、牙龈、舌面、口腔黏膜等。
2. 影像学检查:口腔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口腔疾病进行诊断和评估。
3. 实验室检查:口腔拭子、组织活检、血液检查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口腔疾病的病因和诊断。
四、口腔疾病的常见治疗方法1. 牙齿填充和修复:包括牙齿充填、根管治疗、牙齿抛光等方法。
2. 牙周治疗:包括洁牙、牙龈刮治术、牙周病手术等治疗方法。
3. 口腔黏膜治疗:口腔溃疡、口腔白斑等疾病的治疗包括局部药物治疗和口腔美容修复。
4. 牙列矫正:采用牙齿矫正器、隐形矫正器等方法对牙齿进行矫正治疗。
5. 口腔肿瘤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五、口腔疾病的预防和保健1. 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医生处进行口腔检查,发现口腔疾病早期症状并及时治疗。
2. 定期洁牙:定期到口腔医生处进行洁牙,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3. 合理饮食:避免过量食用高糖、高油食物,保持口腔健康。
4. 戒烟限酒:避免长期大量吸烟、酗酒,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5. 积极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六、口腔疾病的治疗注意事项1. 防治龋齿:注意定期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定期洗牙,及时治疗牙齿龋齿,减少龋齿对牙齿的侵害。
临床口腔医学重点知识
临床口腔医学重点知识1.病历记录24小时内完成的有: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
手术记录:手术后24小时2.首次病程8小时3.完整的门诊病史均应包括以下各项内容:考①主诉;②病史;③体格检查;④实验室检查;⑤初步诊断;⑥处理意见;⑦医师完整签名等部分,可不必逐项列题4.药物不良反应和过敏史、预防接种史属于既往史5.社会经历及个人习惯嗜好为个人史6.同一疾病相隔3个月以上复诊者原则上按初诊病人处理7.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8.历年考试考过急诊抢救病历,应在抢救后6小时内书写病历!9.主治医师查房记录:48小时内完成日常病程记录。
10.病危者:随时写,每天至少1次,时间具体到分钟;11.病重者:至少2天1次;12.病情稳定者:至少3天1次。
13.门(急)诊病历保存15年。
住院病历保存30年14.口腔检查应遵循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
必要时进行健、患侧的对比检查。
15.咬合检查:正常人的张口度大小约相当于自身的示、中、无名三指合拢时三指末节的宽度,约3.7cm~4.5cm。
平均3.7cm16.双指合诊用一手的拇、示指,适用于唇、舌部的检查17.双手合诊用双手置于病变部位的上下或两侧进行。
在口底、颌下检查时常用。
18.双合诊应按“由后往前”的顺序进行。
19.腮腺触诊一般以示、中、无名三指平触为宜20.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的触诊则常用双手合诊法检查。
21.正常人每日涎液总量为1000~1500mL22.90%为腮腺和下颌下腺(60-65%为下颌下腺)所分泌,而舌下腺仅占3%~5%23.临床上脓肿穿刺常选用8号或9号针头,血管瘤用7号,而唾液腺肿瘤和深部肿瘤多用6号的细针穿刺行细胞学检查考,又叫细针吸取活检。
24.25.血管瘤和恶性黑色素瘤一般不作活体组织检查以免造成大出血或肿瘤转移(腮腺不做切取活检)26.通过131Ⅰ、125Ⅰ扫描可以区分甲状腺癌是不是异位甲状腺,125Ⅰ分辨率较好。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个人整理
目录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 (2)第二章:牙齿发育 (4)第三章牙体组织Tooth Tissue (7)第四章:牙周组织Periodontal Tissue (14)第五章口腔粘膜Oral Mucosa (19)第六章涎腺Salivary Gland (23)第九章龋Dental Caries (27)第十章牙髓病 (32)第十一章根尖周炎Periapical diseases (37)第十二章牙周组织病Periodontal disease (39)第十三章口腔粘膜病Disease of Oral Mucosa (43)第十四章颌骨疾病 (51)第十五章涎腺非肿瘤性疾病 (53)第十六章涎腺肿瘤 (54)第十七章口腔颌面部囊肿 (58)第十八章牙源性肿瘤Odontogenic Tumor (62)第十九章颌面部其他来源肿瘤和瘤样病变 (67)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人体发育的三个阶段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的形成。
2.胚胎期:受孕后3-8周,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和系统,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3.胎儿期:受孕第九周至出生。
腭部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第一节神经嵴、鳃弓和咽囊一.神经嵴的分化胚胎发育的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已经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neural plate)。
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neural groove),隆起处称神经褶(neural fold)。
神经褶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neural crest)。
胚胎第四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潜能干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
口腔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口腔病理学知识点总结(6栋303)1.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2.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磨片由深层至表层病变可分为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3.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牙髓息肉)病理变化:根据构成成分不同,可将其分成溃疡型和上皮型.溃疡型:显微镜下观察主要为增生的炎性肉芽组织充填于龋洞中或突出于龋洞外,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覆,深层为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C和散在的淋巴C,浆C,巨噬C和中性粒C等慢性炎C浸润. 上皮型:肉眼观察呈粉红色较坚实,探之不易出血.显微镜下见息肉由成纤维C和胶原纤维构成,其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鳞状上皮可能由口腔粘膜上皮脱落C种植而来,或由龋洞邻近的牙龈上皮增生而来. 此外,慢性牙髓炎中还有一型特殊的牙髓炎称残髓炎:镜下表现为残留牙髓扩张充血,组织水肿,淋巴C,浆C,中性粒C等炎C浸润,严重者牙髓脓肿或坏死4.根尖周肉芽肿的病理改变:1)当机体抵抗力增强而病原刺激较弱时,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吸收暂停或出现修复,使病变缩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病原刺激增强时,炎性反应加重,炎C浸润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出现吸收破坏2)根尖肉芽肿体积增大,血运难以抵达肉芽肿中心,中央组织而坏死,液化,形成脓肿;又可急性发作,出现急性牙槽脓肿的症状,如不彻底治疗则可迁延为慢性根尖周脓肿3)上皮性根尖周肉芽肿,可转变为根尖周囊肿.通过以下方式转化:A增生的上皮团中心部分由于营养障碍,液化变性,进而发展成囊肿B增生的上皮被覆脓腔,当炎症缓解后转变为囊肿C被增生的上皮包裹的炎性肉芽组织也可以发生退变坏死形成囊肿4)有部分年轻患者,抵抗力强,X线示根尖周局灶性阻射影,与正常骨分界不清,此称致密性骨炎5.胆固醇晶体变隙见于:根尖周肉芽肿29牙髓坏疽病理: 若牙髓坏死伴有腐败菌感染使牙髓呈现黑绿色外观,称~这是因为坏死的牙髓组织被腐败菌分解,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中分解的铁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铁,使坏死组织呈现黑色.牙髓坏死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根尖周炎6.急性坏死溃疡性龈炎的主要病原菌是梭形杆菌及奋森螺旋体7.剥脱性龈病损是哪些疾病在口腔中的表征:包括类天疱疮,扁平苔癣,天疱疮,红斑狼疮或其它大疱性疾病8.活动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1)牙面上可见不同程度的菌斑,软垢及牙石堆积2)牙周袋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等成分3)沟内上皮出现糜烂或溃疡,一部分上皮向结缔组织内增生呈条索状或网眼状,有大量炎症C浸润,并见一部分炎症C及渗出物移出至牙周袋内4)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延伸,形成深牙周袋,其周围有密集的炎症C浸润5)沟内上皮及结合上皮下方的胶原纤维水肿,变性,丧失,大部已被炎症C取代6)牙槽骨出现活跃的破骨C性骨吸收陷窝,牙槽嵴顶及固有牙槽骨吸收,破坏7)牙周膜的基质及胶原变性,降解,由于骨的吸收,破坏,导致牙周膜间隙增宽8)深牙周袋致使根面的牙骨质暴露,可见牙石与牙骨质牢固的附着9.白斑的病理改变: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两者同时出现为混合角化,伴或不伴上皮异常增生.10.上皮疣状增生的病理改变: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状或乳头状增生11.上皮单纯性增生为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上皮过度正角化,上皮粒层明显和棘层增生,没有非典型性C.上皮钉突可伸长起且变粗,但仍整齐且基底膜清晰.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有淋巴C,浆C浸润。
口腔临床知识点总结(口腔医学生必看)
1.CP(樟脑酚)常用于窝洞暂时封闭2.FC(甲醛甲酚)常用于牙髓活力不旺盛的根管消毒,与CP一样用于根管消毒,但毒性和刺激性太强。
3.正肾和负肾往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在医学上称为正肾和负肾,主要用于抗休克治疗。
口腔常将负肾和利多卡因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效果较好。
4.洗必泰,又名氯已定,双胍类化合物,广谱抗菌剂,常用0.12%-0.2%液含漱消除牙周炎细菌。
5.牙本质过敏(1)用新鲜的蒜泥液涂抹(2)咀嚼茶叶3分钟/次,3次/日(3)嚼核桃仁方法同上(4)使用脱敏牙膏冷酸灵6.使用光固化时一定要先酸蚀,或者要打磨,使表面粗糙。
粘结剂需光照2.碘甘油为牙周常用药,滴进牙龈,消除红肿,为刺激性较小药物。
含碘化钾、碘、甘油等,具有一定的抑菌、消炎、收敛作用。
复方碘甘油含碘化锌、碘及甘油等,其杀菌收敛作用更强,需由医师将药置进牙周袋内。
《牙周病学》第6版192页3.楔状缺损根据程度分为浅型、深型和穿髓型。
浅型和深型可无症状,也可发生牙本质过敏症状。
7.夜间磨牙症,主要为精神因素,遗传因素,早接触及寄生虫等有关,无确切方法,只能对症治疗。
《牙体牙髓病学》第6版128页8.拔牙要点:分离牙龈,扩大牙槽窝,铤松患牙。
9.开髓时,瞩患者别乱动,别用舌头舔,否则易划伤舌头,尤其是儿童。
10.漱口水可用洗必泰或替硝唑,可加进少量利多卡因(5ml),减少对创面的刺激。
11.前牙釉质稍厚,后牙厚约2.3mm,牙本质比其稍厚一些12.18、28、38、48等阻生牙叩(+++)不可拔除,炎症易扩散,拔牙后很可能疼痛加剧,可先饭后口服甲硝唑和利君沙或输液或开随引流后,疼痛减轻,方可拔牙。
13.颞下颌关节脱位,用双手大拇指同时摁住患者下后牙,使下颌骨向后上运动,留意把拇指用厚一些的纱布包好以防止被咬伤。
14.凡士林,是一种从石油中提炼出的物质,主要用作润滑剂。
口腔溃疡的患者可先用纸巾擦干患处,然后涂抹一层凡士林,其能防止溃疡接触口腔内的酸性物质,加速溃疡的愈合。
口腔医学重点笔记(优选.)
3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1.口腔分为固有口腔和口腔前庭两部分。
2.口腔前庭:为牙列外围间隙,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粘膜之间马蹄形的潜在腔隙。
3.固有口腔的范围: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
4.牙又称牙体,由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组成。
牙冠:分为临床牙冠和解剖牙冠,临床牙冠是指眼睛所看到的露于牙龈的部位;解剖牙冠是由牙釉质覆盖,显露于口腔的部分,是发挥咀嚼功能的部分。
牙根:由牙骨质覆盖,埋于牙槽窝内的部分。
牙颈:牙冠与牙根的交界部位。
5.牙体组织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钙化的硬组织和牙髓腔内的软组织牙髓组成。
6. 舌的前端为舌尖,上面为舌背,下面为舌腹,两侧为舌缘。
7. 舌乳头可分为以下4种: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
8. 硬腭的骨质部分由两侧上颌骨的腭突和腭骨水平板组成,口腔面覆盖以致密的粘骨膜组织;软腭主要由腭帆提肌,腭帆张肌,腭舌肌,咽腭肌,悬雍垂,腭腱膜构成。
9. 正常乳牙有20个,分别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
分别用Ⅰ~V表示。
萌出时间:6~8个月,2岁半左右出齐,顺序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
10. 正常恒牙有28-32个,分别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六龄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
萌出时间:6岁左右,12~13岁萌齐。
萌出顺序:第一磨牙、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分别用1~8表示。
恒牙的磨牙不替换任何的乳牙!替牙期:6~12岁。
11. 上颌骨由一体、四突构成,其中一体为上颌骨体,四突即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
12. 上颌骨的主要薄弱环节表现为3条薄弱线:1)第一薄弱线——Le Fort 1型骨折,从犁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
2)第二薄弱线——Le Fort 2型骨折,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
口腔医学知识点总结
·下颌孔(下牙槽神经穿过)、颏孔(颏神经穿过)
2.下颌支:垂直部分
·下颌小舌:蝶下颌韧带附着处
·下颌角:内侧为翼肌粗隆、外侧为咬肌粗隆
3.薄弱部位: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等
【咀嚼肌群】
·主要附着于下颌骨,司开口、闭口、前伸和侧方运动
·均来自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前段纤维,主要支配运动
2.龈乳头和龈缘的坏死:
·火山口状溃疡、虫蚀状破坏
·表面覆盖伪膜
·边缘呈刀切状
3.疼痛明显、腐败性口臭
4.走马牙疳:合并产气荚膜杆菌感染,使面颊部组织迅速坏死和穿孔
【治疗】
·局部氧化剂擦拭、冲洗和反复含漱
八、急性龈乳头炎
·可表现为明显的自发痛和冷热刺激痛
牙周炎
·牙菌斑生物膜(未钙化菌群)引起的牙周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
·宿主
·时间
【分类】
1.按进展速度分类:
·急性龋(湿性龋)
·猖獗龋(猛性龋):多牙短期内同时患龋,进展很快
·慢性龋、继发龋
2.按深度分类:
·浅龋:窝沟龋(变黑)、平滑面龋(白垩色、黄褐色、褐色)
·中龋:对酸甜刺激敏感
·深龋:无自发痛有刺激痛
【修复性治疗】
1.窝洞分类:窝洞需具备抗力形和固位形
Ⅰ类洞
所有牙面发育点隙裂沟的龋损
·薄弱线:
第一薄弱线
Le FortⅠ型;梨状孔下部-牙槽突-上颌结节-蝶骨翼突
第二薄弱线
Le FortⅡ型;鼻骨-泪骨-眶底-颧颌缝外下-蝶骨翼突;不含颧骨骨折
第三薄弱线
Le FortⅢ型;鼻骨-泪骨-眶底-颧额缝外上-蝶骨翼突;含颧骨骨折(颅面分离)
【下颌骨】
·颌面唯一可活动且最坚实的骨骼
口腔医学知识点笔记
口腔医学知识点笔记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口腔医学是研究和治疗口腔疾病的专业学科。
下面将就口腔医学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笔记,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参考。
1. 牙齿的结构与生理牙齿是口腔中的硬组织,由牙冠和牙根组成。
牙冠是可见的部分,覆盖在牙床上,而牙根则隐藏在牙槽骨中。
牙齿的主要成分是牙质、牙本质和牙釉质。
牙釉质是最坚硬的组织,覆盖在牙齿表面,起到保护作用。
牙本质位于牙釉质之下,主要由牙管组成,其中含有牙髓。
牙髓是牙齿的神经和血管供应系统,对于牙齿感觉起着重要作用。
2. 牙齿疾病与预防牙齿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病和牙髓炎等。
龋齿是由细菌作用于牙齿表面形成的,主要是由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和高糖饮食引起的。
预防龋齿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包括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和定期复诊检查。
牙周病是指牙齿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其主要原因是细菌感染和牙石的堆积。
预防牙周病需要定期洗牙和定期检查。
牙髓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症状是牙痛和牙髓发炎,治疗方法包括根管治疗和牙齿拔除等。
3. 牙套与正畸牙套是一种矫正牙齿不齐的器具,分为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种。
固定式牙套主要包括托槽和弓丝,能够通过施加压力来移动牙齿的位置。
活动式牙套则是通过增加或减少压力来调整牙齿的位置。
正畸是一种通过调整牙齿和颌骨的位置来改善咬合和面部外观的方法。
正畸治疗需要经过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4. 口腔癌的预防与早期发现口腔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口腔黏膜表面。
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慢性口腔溃疡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等。
预防口腔癌的关键在于戒烟、限制饮酒、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定期复诊。
早期发现是口腔癌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定期检查和观察口腔黏膜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5. 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系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口腔疾病如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生与全身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早产等有关。
牙周病可导致菌斑和炎症因子进入血液循环,加重全身炎症反应。
口腔粘膜病主治考试考点笔记整理
口腔粘膜病主治考试考点笔记整理一、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1.口腔单纯疱疹P1-22.带状疱疹P33.手足口病P44.球菌性口炎P45.口腔念珠菌病P5二、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1.复发性阿弗他口腔溃疡P62.创伤性溃疡/血疱P73.白塞病P84.结核溃疡P8三、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1.白斑P92.扁平苔藓P103.盘状红斑狼疮P114.红斑P11四、唇、舌疾病1.慢性唇炎P122.口角炎P123.地图舌P134.沟纹舌P13五、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1.血管神经性水肿P142.药物过敏性口炎P153.多形性红斑P15六、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天疱疮P16七、艾滋病、梅毒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P17-18八、系统性疾病的口腔黏膜表现P19第一单元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第一节口腔单纯疱疹致病菌:单纯疱疹病毒临床特征:簇集性小水疱,有自限性,易复发考点一病因单纯疱疹病毒(HSV):脱氧核酸核糖(DNA)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主要引起口腔皮肤黏膜感染;(注意是“主要”不是“只”)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者病损主要发生在生殖器和肛门考点二临床表现主要是HSV-I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急性发作时又称急性疱疹性龈口炎)以 6 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6 个月至2 岁更多1)有前驱期:表现为感冒症状,发热,拒食,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等2)水疱期:任何部位皆可发生成簇似针头大小的小水疱3)糜烂期:小水疱汇集成簇,溃破后可形成大面积糜烂,上覆黄色假膜4)愈合期:整个病程约需7~10 天,病后有抗体,但不能防止复发,一般不留瘢痕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复发性唇疱疹)发病部位:口唇或接近口唇处病变特征:①常以多个成簇的疱开始;②损害复总在原先发作过的位置,或邻近位置诱发因素:阳光、局部机械损伤,特别是轻度发热,如感冒临床表现:前驱阶段症状轻结痂开始愈合,开始到愈合约10天,不留瘢痕,可有色素沉淀考点三鉴别诊断1.口炎型口疮,又疱疹样口疮,疱疹样阿弗他溃疡多成人,反复发作、全身反应较轻,散在小溃疡(漫天星),无发疱期损害多发于口腔的无角化黏膜,无皮肤损害2.三叉神经带状疱疹①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②沿三叉神经的分支排列成带状,不超过中线③损害愈合后在一段时期内(1 个月)仍有疼痛④愈合后多不再复发3.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16、A5、A10和肠道EV71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出现散在水疱、丘疹与斑疹,数量不等4.疱疹性咽峡炎①由柯萨奇病毒A4 所引起②前驱期症状和全身反应都较轻③病损的分布只限于口腔后部,如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处5.多形性红斑皮损为常对称分布于手背、足背、前臂。
口腔大临床知识点总结
口腔大临床知识点总结口腔大学科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口腔颌面部疾病。
口腔颌面部是人体最具特点的部位之一,因此口腔颌面部疾病在医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本文将从口腔大临床知识点出发,对口腔颌面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牙周病学牙周病即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牙周炎、牙周炎、牙槽骨炎等。
牙周病的病因复杂,一般包括牙菌斑、牙石、牙列不齐、牙齿畸形、咀嚼肌功能异常等。
临床上,牙周病的症状主要包括牙龈出血、牙龈肿胀、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
治疗时主要包括口腔卫生教育、牙面清洁、抗炎治疗、外科手术等。
二、口腔颌面部肿瘤学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
常见良性肿瘤包括口腔粘膜下纤维瘤、颌骨骨巨细胞瘤等;常见恶性肿瘤包括舌癌、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等。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症状主要包括口腔肿块、颌面部畸形、牙齿松动、颌骨疼痛等。
治疗时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三、颌面部畸形学颌面部畸形主要包括颌面骨错位、牙齿错位等。
颌面部畸形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常见的颌面部畸形包括唇裂、腭裂、牙合不正、牙列不齐等。
治疗时主要包括正畸治疗、手术矫正等。
四、口腔颌面部外伤学口腔颌面部外伤主要包括牙齿骨折、颌骨骨折、软组织损伤等。
外伤的病因主要包括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
治疗时主要包括复位、固定、手术修复等。
五、口腔颌面部感染学口腔颌面部感染主要包括口腔感染、颌面部软组织感染、颌骨感染等。
感染的病因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治疗时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手术引流、抗炎治疗等。
六、牙体牙髓疾病学牙体牙髓疾病主要包括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
龋齿主要是由于细菌作用引起的牙体硬组织的溶解,牙髓炎是由于龋齿、外伤等因素引起的牙髓组织的炎症。
牙体牙髓疾病的症状主要包括龋坏、牙痛、牙齿敏感等。
治疗时主要包括洁牙、充填、根管治疗等。
七、口腔颌面部疼痛学口腔颌面部疼痛主要包括牙痛、颌面部疼痛等。
口腔组织病理学个人笔记
(三)宿主因素
1、牙
◇窝沟龋:由于窝沟处釉柱的排列方向与平滑面釉质不同,故当其发生龋时病损形态呈“八”字型,病变继续发展形成口小底大、潜行性龋洞。
(二)早期釉质龋光镜下的一般改变
◇纹理明显:釉质龋最早显示为病损区釉柱横纹和生长线特别明显。
◇混浊:病变进一步发展,脱矿加重,釉柱本身开始脱矿,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成洞后牙本质龋的分层:
◇坏死崩解层 ◇细菌侵入层 ◇脱矿层 ◇透明层
1、坏死崩解层(zone of destruction)
为牙本质龋的最表层。此层内牙本质完全破坏崩解,只是一些残留的坏死崩解组织和细菌等。镜下呈现一片坏死无结构的状态。在临床上用挖器易于刮除该层。
2、细菌侵入层(zone of bacterial invasion)
第九章 龋 病
概念
◇龋(dental caries)是一种牙体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细菌作用,使得牙体无机晶体溶解破坏和有机物分解崩溃,而导致牙硬组织的缺损。
发病率
◇龋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任何种族、性别、年龄均可罹患,发病率为40%-80%不等。
◇精致食物和糖的摄入增加可能是患龋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文明程度和口腔预防水平的提高则有助于控制龋的发生。
◇形态: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成因:该层孔隙增加,约占釉质容积的2%-4%。这些孔隙中有些较透明层中者大,有些则较小。由于小的孔隙不能使分子较大的树胶进入,而为空气占据。空气的折光指数为1.0,与磷灰石折光指数1.62相差较大,故使暗层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口腔医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口腔重点(选修)1.牙体的组成:牙冠、牙根、牙颈2.牙的组织结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3.牙周组织:牙槽骨、牙龈、牙周膜和牙骨质4.乳牙、恒牙的萌出时间及顺序乳牙萌出顺序:ABDCE A乳中切牙 B乳侧切呀 C乳尖牙 D第一乳磨牙E第二乳磨牙恒牙萌出顺序:上颌恒牙:61243578或者61245378下颌恒牙:61234578或者61243578恒牙的标识与书写1中切牙 2侧切牙 3尖牙 4第一前磨牙 5第二前磨牙 6第一磨牙7第二磨牙 8第三磨牙5.上颌骨的一体四突:上颌体、额突、颧突、腭突、牙槽突6.下颌骨骨折好发部位:颏孔区、正中联合、下颌角、颏突颈7.三叉神经的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面神经分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8.三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9.口腔常用检查器械:口镜、镊子、探针10.口腔保健方法(简答)1.要学会漱口。
其方法是:口含多半口水,闭嘴,上下牙齿自然接触,鼓动两颊和唇部,用水的力量反复冲洗口腔各部,使滞留在牙齿缝隙中的食物和粘附在牙齿上的细菌得以消除。
饭后漱口要用温水,避免冷水刺激口腔,亦可用温茶水,因为茶水中含有微量氟类矿物质,有预防龋齿的作用。
2.要坚持刷牙。
选用软毛牙刷,刷牙时不要使劲,但要仔细、规律地刷,即上牙向下刷,下牙向上刷,里里外外都要刷到。
还要强调睡前刷牙,由于白天进食后,牙齿表面及牙齿缝隙中粘附着食物的残渣和细菌,而夜间睡眠时,老年人分泌的唾液极少,冲洗口腔的作用几乎是零,口腔内的温度与湿度使食物残渣容易发酵,细菌繁殖能力加强,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损伤牙齿。
因此,睡前刷牙在保护牙齿上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要经常按摩牙龈。
按摩牙龈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增加牙龈组织氧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新陈代谢,延缓牙龈萎缩。
方法是:用洗干净的手指直接在牙龈上按摩,按摩时按压和旋转运动相结合,重复10~20次,牙龈的外面和里面都应进行按摩。
口腔执业医师重点知识点备考笔记
口腔执业医师重点知识点备考笔记口腔红斑临床表现:口腔红斑特征是口腔黏膜上出现鲜红色、天鹅绒样的斑块。
临床上分为均质性红斑,间杂型红斑,颗粒型红斑3种类型:1.均质性红斑病变较软,鲜红色,表面光滑,无颗粒,表层无角化,红色光亮,状似“无皮”,损害平伏或微隆起,边缘清楚,范围常为黄豆或蚕豆大,红斑区内也可包含外观正常的黏膜。
2.间杂型红斑红斑的基底上有散在的白色斑点,临床上见到红白相间,类似扁平苔藓。
3.颗粒型红斑在天鹅绒样区域内或外周可见散在的点状或斑块状白色角化区(此型也即颗粒型白斑),稍高于黏膜表面,有颗粒样微小的结节似桑葚状或似颗粒肉芽状表面,微小结节为红色或白色,这一型往往是原位癌或早期鳞癌。
口腔红斑症状体征:口腔红斑发病年龄以41~50岁发病最高,发病部位以舌缘部最多见,龈、龈颊沟、口底及舌腹、腭部次之,国外文献多以口底、舌腹为高度危险区。
Shear(1972)将红斑分为3型:(1)间杂型红斑(interspersed erythroplakia):红白间杂,好比红中出现不规则的白斑点,即红白斑,临床多见此型,类似扁平苔藓。
(2)均质性红斑(homogenous erythroplakia) 病变较软,鲜红色,表面光滑,无颗粒。
表层无角化,红色光亮,状似“无皮”。
损害平伏或微隆起,边缘清楚,范围常为黄豆或蚕豆大。
红斑区内也可包含外观正常的黏膜。
(3)颗粒型红斑(granular erythroplakia) 在天鹅绒样区域内或外周可见散在的点状或斑块状白色角化区(此型也即颗粒型白斑),稍高于黏膜表面,有颗粒样微小的结节似桑葚状或似颗粒肉芽状表面,微小结节为红色或白色。
此型最为严重,这一型往往是原位癌或早期鳞癌。
郑麟蕃1983年报告,26例中18例为浸润癌,认为大多不是癌前病变,而是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
口腔红斑临床表现:口腔红斑特征是口腔黏膜上出现鲜红色、天鹅绒样的斑块。
临床上分为均质性红斑,间杂型红斑,颗粒型红斑3种类型:1.均质性红斑病变较软,鲜红色,表面光滑,无颗粒,表层无角化,红色光亮,状似“无皮”,损害平伏或微隆起,边缘清楚,范围常为黄豆或蚕豆大,红斑区内也可包含外观正常的黏膜。
口腔学笔记 总结4:口腔常见黏膜病
口腔黏膜常见疾病(一)口腔黏膜(oral mucosa)1. 黏膜(mucosa)是与外界相通的体腔表面衬覆的组织2. 口腔黏膜(oral mucosa)咀嚼黏膜:硬腭黏膜、牙龈黏膜特殊黏膜:舌背黏膜、舌缘黏膜被覆黏膜:唇红黏膜、颊黏膜、口底黏膜3. 功能作用:感觉功能分泌功能温度调节功能防御保护功能(二)口腔黏膜病(oral oral mucosal mucosal diseases)一、溃疡类疾病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RAU)1. 性质:良性2. 发病率: 10-25%3. 临床特征:红,黄,凹,痛4. 好发部位:唇、颊、舌等口腔各处黏膜5. 病史特点:复发性、周期性、自限性6. 分型轻型:溃疡好发于唇、舌、颊、软腭等无角化或角化较差的黏膜。
初起为局部黏膜充血红肿,呈粟粒状红点,灼痛明显,继而形成浅表溃疡,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小于5mm。
一般为3~5个,散在分布。
7~10天溃疡愈合,不留瘢痕。
重型:好发于青春期。
溃疡大而深,似弹坑,直径大于1cm,周围组织红肿微隆起,基底较硬,表面有灰黄色假膜。
持续时间较长,初始好发于口角,疼痛剧烈,愈后可留瘢痕。
疱疹样:好发于女性,溃疡直径较小,约2mm,溃疡数目多,可达十几个或几十个,散在分布,似满天星。
相邻溃疡融合成片,黏膜充血发红,疼痛明显,唾液分泌增加。
7. 病因三联因素论:遗传、环境、免疫8. 诊断病史特点:复发性、周期性、自限性临床特征:红黄凹痛9. 鉴别诊断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结核性溃疡10. 治疗治疗目的:以对症治疗为主,减轻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延长复发间歇期。
治疗原则:寻找并控制诱因;局部治疗优先;加强心理疏导。
治疗方法:a.药物治疗:局部用药:消炎类,止痛类,促愈合类,糖皮质激素类,局部封闭类,其他局部制剂;全身用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中医中药b.物理治疗c.心理治疗二、斑纹类疾病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 OLK)——癌前病变【定义】发生于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能擦去,也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可定义的疾病,即为口腔白斑病。
口腔科笔记
口腔科笔记1.口腔科简介:口腔科学是研究口腔健康和口腔疾病的科学,主要关注口腔的组织结构、功能、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2.口腔常见疾病:(1)龋齿: 是牙齿矿质溶解的结果,主要由于细菌产生的酸分解牙齿表面。
(2)牙周疾病: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由于牙菌斑引起,导致牙龈发炎和牙齿周围组织的破坏。
(3)口腔溃疡:常见的口腔粘膜炎症反应,可因多种原因引起。
(4)唾液腺疾病:包括多种类型的唾液腺炎,影响唾液的分泌和唾液的质量。
(5)口腔癌:恶性肿瘤,发生在口腔内各种组织中。
3.预防口腔疾病的措施:(1)定期刷牙:每天至少早晚两次,使用软毛牙刷和牙膏,正确刷牙的方法是横向和竖向交替刷牙,并注意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
(2)使用牙线:刷牙无法清洁到牙齿间的缝隙,使用牙线可以清理这些难以刷到的地方。
(3)控制饮食:减少甜食和饮料摄入,特别是含有糖和酸性成分的食物。
(4)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4.常见的口腔检查项目:(1)口腔检查:- 检查牙齿的健康状况,是否有龋齿或其他损伤。
- 检查口腔黏膜的颜色、纹理和异常变化,排除溃疡、糜烂等问题。
(2)X光检查:- 口内X光片用于检查牙齿、牙根和牙槽骨的状况,包括牙周病的程度和牙齿位置。
(3)口腔摄影:- 通过拍摄照片或录像,记录病情或治疗过程,便于后续观察和治疗。
(4)唾液检查:- 检查唾液的分泌量和质量,判断唾液腺功能是否正常。
5.口腔治疗方法:(1)龋齿治疗:- 洗牙:用专业的洁牙器具清除牙菌斑、牙石和色渍。
- 填充:采用人工材料填补龋洞,恢复牙齿形态和功能。
- 牙齿矫正:针对牙齿拥挤、错位等问题,进行正畸治疗。
(2)牙周疾病治疗:- 牙龈刮治:清除牙龈周围的菌斑和牙石,预防进一步疾病的发展。
- 牙周手术:对于严重的牙周炎,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充填牙龈袋或修复牙周组织。
(3)口腔癌治疗:- 手术: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扩散情况,进行手术切除。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过度不全角化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 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口腔组织病理笔记
叙述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包块,可呈对称性。
患区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
病理变化: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灶性或弥漫性浸润。
病变血管增生。
早期血管增生明显随病变的发展,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血管壁增厚,甚至呈洋葱皮样外观。
后期,纤维增生明显甚至呈瘢痕样,炎细胞减少。
简述口腔癌的病理分类及其组织学特点。
一、鳞状细胞癌基底膜不完整或完全缺失,肿瘤细胞向下浸润可分为高、中、低分化三级。
高分化(Ⅰ级):角化珠多,细胞明显中分化(Ⅱ级):角化珠少,细胞间桥不明显,细胞异型性较明显低分化(Ⅲ级):无角化及细胞间桥,细胞异型性明显二、疣状癌细胞缺乏恶性改变,上皮较大,具有厚乳头及明显角化,核分裂少仅位于基底层呈钝性、推进式突入间质,无周边浸润现象。
间质内密集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三、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肿瘤有基底样细胞和鳞状细胞构成,排列紧密,分叶状实行排列,有些小叶周边部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多见粉刺样坏死本癌比鳞状细胞癌更有侵袭性。
四、乳头状鳞状细胞癌以外生性乳头状生长和预后良好为特征乳头状,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覆以肿瘤性的、不成熟的基底样或多形性的细胞。
常见出血、坏死。
五、梭形细胞癌是一种双相肿瘤,由原位或侵袭性的鳞状细胞和恶性的梭形细胞构成。
25%的病例可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远处播散少见。
六、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较少见,生物学行为与鳞状细胞癌相似。
棘层松解,假的腔隙,假的腺管分化七、腺鳞癌腺癌+鳞癌预后不好,侵袭性强透明小体呈弓形,线状或环状,均质、嗜酸染色。
仅见于牙源性囊肿,可能为出血的缘故或上皮的产物。
蛤蟆肿指发生在口底的粘液囊肿。
与舌下腺及下颌下腺有关,临床上常表现为蓝白色透明肿胀,与青蛙肚子相似,腮裂囊肿和甲状舌管囊肿的肉眼及镜下结构特点。
腮裂囊肿肉眼:囊内容物为黄绿或棕色清亮液体,或含浓稠胶样、粘液样物。
镜下:衬里上皮:复层鳞状上皮,可伴或不伴角化,部分可内衬假复层柱状上皮。
口腔医学读书笔记
口腔医学读书笔记一、口腔解剖生理学部分。
1. 牙齿的结构与分类。
- 牙齿由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组成。
牙冠是暴露在口腔内的部分,牙根是嵌入牙槽骨内的部分,牙颈则是牙冠和牙根的交界处。
- 根据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
切牙主要用于切割食物,尖牙具有撕裂食物的功能,前磨牙能协助尖牙撕裂食物并辅助磨牙捣碎食物,磨牙则是捣碎和磨细食物的主要牙齿。
- 从组织结构上看,牙齿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组成。
牙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覆盖在牙冠表面,呈乳白色半透明状。
牙本质构成牙齿的主体,颜色淡黄。
牙骨质覆盖在牙根表面。
牙髓位于牙齿内部的牙髓腔内,包含神经、血管等组织,为牙齿提供营养并具有感觉功能。
2. 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
- 口腔由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两部分组成。
口腔前庭是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骨弓之间的蹄铁形的潜在间隙。
固有口腔是口腔的主要部分,其范围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
- 颌面部由上颌骨、下颌骨等骨骼构成面部的支架。
上颌骨是面中部最大的骨骼,内有上颌窦。
下颌骨是面部唯一能活动的骨骼,它分为水平部(下颌体)和垂直部(下颌支)。
- 口腔颌面部的肌肉分为咀嚼肌和表情肌。
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等,它们主要参与咀嚼运动。
表情肌则主要与面部表情相关,如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
- 口腔颌面部的血管丰富,主要的动脉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如舌动脉、面动脉等。
静脉系统则包括面前静脉、面后静脉等,并且存在着危险三角区,这个区域的感染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通过静脉逆流导致颅内感染。
3. 颞下颌关节。
- 颞下颌关节是人体中最复杂的关节之一,由下颌骨髁突、颞骨关节面、关节盘、关节囊和关节韧带组成。
- 它具有转动和滑动两种运动形式。
在咀嚼、说话、吞咽等功能活动中,颞下颌关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可能与精神因素、咬合因素、关节负荷过重等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皮肤病一、单纯疱疹1.HSV:Ⅰ型病毒常引起口唇部的单纯疱疹,常反复发作;Ⅱ型病毒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2.可自愈,无神经痛,初发型包括疱疹性龈口炎,特征:簇集性水疱二、带状疱疹(一)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蔟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明显的神经痛。
(二)临床表现1.基本损害为簇集性小水疱:水疱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内容物清亮,严重时可呈血性。
融合,可发生坏死溃疡。
2.皮疹单侧分布, 不超过身体中线为该病的又一特点,可见数堆水疱沿周围神经支配的皮肤节段呈带状分布。
3.好发于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域。
4.自觉疼痛。
耳带状疱疹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症,称Ramsay-Hunt综合征。
5.本病有自限性,病程一般为2-3周,水疱可自行干涸、结痂,愈合遗留少许色素沉着。
6.神经痛可持续存在很长时间。
(三)鉴别诊断前驱期或无疹型应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心绞痛、胸膜炎、胆囊炎、阑尾炎、附件炎、坐骨神经痛、椎间盘突出症、尿路结石等鉴别。
(四)治疗要点1.抗病毒:在病变早期,及时给予抗病毒药物,有阻止病毒繁殖、缩短病程、减轻神经痛的作用。
2.营养神经:维生素B12甲钴胺、维生素B13.止痛:可口服去痛片等镇痛药片。
发生在躯干部的皮疹,剧烈疼痛,用止痛药无效时可作脊柱旁神经节封闭治疗。
4.糖皮质激素:在病变早期(3~5 天以内)口服强的松对减轻神经根炎症及疼痛,预防后遗神经痛有一定效果。
5.外用治疗:酞丁胺霜,喷昔洛韦乳膏6. 物理治疗,对皮肤损害可以紫外线照射、氦氖激光照射、半导体激光。
7.眼损害应及时请眼科诊治。
三、疣(一)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二)临床分为四型:1.寻常疣:好发于手背、手指及足缘等,冷冻2.扁平疣:好发于面部及手背,青少年3.跖疣:发生在足底部的寻常疣4.尖锐湿疣。
四、传染性软疣传染性软疣病毒,皮肤间密切接触传播,皮损好发于躯干、四肢,散在不融合。
五、手足口病(一)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二)临床表现1.潜伏期:一般2~7d,无明显前驱症状。
2.主要表现a.急性起病,发热和/或手足口病。
b.口腔黏膜: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可以出现在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c.斑丘疹,手足部多见,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背、指间,偶见于躯干、大腿、臀部、上臂等处,呈离心性分布,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不留痂。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d.疱疹性咽峡炎。
e.一般病例预后良好,多在一周自愈(三)防治:隔离,消毒,对症,支持细菌性皮肤病一、脓疱疮(一)临床表现1.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
2.细菌主要侵犯表皮,引起化脓性炎症。
3.临床分三型:I寻常型脓疱疮(接触传染性脓疱疮)a.多见于夏秋季,好发于儿童。
b.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及四肢,有的可继发于痱子、湿疹等。
c.皮损初起为红色斑点或小丘疹,迅速变成脓疱,脓液下垂呈半月状,疱壁薄,易破溃,破后露出红色糜烂面,脓液干燥后形成蜜黄色结痂,脓疱周围有红晕,可互相融合。
周围不断有新疹出现,使痂互相连结。
d.重症者可伴邻近淋巴结肿大,可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个别病例可引起败血症或肾炎。
e.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f.脓液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II深脓疱疮 III大疱性脓疱疮(二)诊断:病史+临床表现(三)治疗I寻常型脓疱疮治疗要点1.外用百多邦软膏以及红霉素、氯霉素软膏等。
2.局部用药前,可用0.05%黄连素液或0.02%高锰酸钾液清洗患部。
3.皮损泛发,全身症状明显者,可系统应用抗生素治疗及对症处理。
II脓疱疮1.隔离和消毒,注意皮肤卫生。
2.外用药物治疗原则:杀菌、消炎、干燥3.内服药物治疗:泛发及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及早应用抗生素。
最好参照药敏试验结果。
注意水电介质平衡,加强支持疗法,如输血等。
4.加强护理,注意保暖二、毛囊炎、疖和痈1.这是一组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凝固酶阳性金葡菌最多见。
可以是混合感染2.毛囊炎—痒:局限于毛囊口,如须疮3.疖—痛: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
如多个损害反复发生即称为疖病4.痈:多个相邻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皮肤深层感染5.治疗:早期足量使用敏感抗生素;加强支持治疗;局部治疗——理疗,外用鱼石脂软膏;已化脓破溃时切开引流。
三、丹毒和蜂窝织炎1.丹毒: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皮肤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皮损好发于小腿、颜面部;起病急剧;压痛明显2.蜂窝织炎: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3.治疗原则为积极抗菌,早期、足量、高效的抗生素治疗。
25%-50%硫酸镁湿敷——收敛 *无脓不要破壁真菌性皮肤病**常见浅表真菌性皮肤病: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真菌病特点:传染性高、易复发、不易根治、真菌耐药性一、头癣(一)分型1.黄癣:黄癣痂,永久性秃发2.白癣:多发生于儿童,一般青春期后自愈,不留瘢痕3.黑点癣:病发出头皮即断,毛囊口处断发呈黑点状。
久病不愈,愈后留有局灶性脱发和点状瘢痕4.脓癣:头皮强烈感染性超敏反应,典型损害是化脓性毛囊炎(二)头癣的治疗原则:洗头、擦药、服药、剪发、消毒二、体癣和股癣基本损害为丘疹、水疱或丘疱疹,组成圆形或类圆形的有鳞屑的红斑,中心常消退,边缘进展,形成环状损害,自觉瘙痒。
(浅真菌病:边界明显且症状重,中央稍轻,趋于消褪)主外用药物治疗三、手癣和足癣(一)类型1水疱鳞屑型:呈群集或散发的小水疱,伴有瘙痒,水疱位置较深,疱壁不易破,数天后可吸收脱皮。
损害可向四周不断扩展蔓延,有时小水疱融合成为大水疱。
水疱干枯, 呈弧形或环状脱屑。
痒明显。
2.角化过度型:主要表现为皮肤角化过度,粗糙。
寒冷季节常致皮肤皲裂。
多不痒。
3 浸渍糜烂型:湿润表皮、浸渍发白,常伴多汗,除去浸软的表皮即可暴露出红色糜烂的基底。
一般好犯第三、四指趾间。
多有瘙痒。
(二)治疗要点1.外用抗真菌药物2.对于合并细菌感染者,应内用抗生素,待感染控制之后再用抗真菌制剂3.对于湿疹化者,可应用含抗真菌药物、类固醇皮质激素的复方外用制剂4.必要时可以口服抗真菌制剂四、甲真菌病(一)类型1.远端侧位甲下型:损害先从甲游离缘的侧壁开始,甲板出现小凹陷或甲横沟,逐渐发展使甲板变脆,易碎,增厚,呈黄褐色。
甲下碎屑堆积常易使甲变空,翘起与甲床分离。
2.近端甲下型:损害先从甲板近甲小皮处的侧壁开始,出现小凹陷或甲横沟,逐渐发展使甲板变脆,易碎,增厚,呈黄褐色。
3.白色表浅型:表现为白甲,常先从甲根开始,甲板表面出现小白点,逐渐扩大,致甲板大片变白,伴甲板表面凹凸不平,粗糙无光泽。
4.全甲毁损型:受累指趾甲全部呈灰黄色,增厚,粗糙,变脆。
(二)治疗要点1.系统治疗适用于多个(指)趾甲受感染或顽固病例。
可内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2.局部用药,外用抗真菌软膏。
一般要连续用药半年以上。
动物性皮肤病一、疥疮(一)诊断要点1.皮损好发于指缝、腕屈面、肘窝、腋前缘、脐周、下腹及股上部内侧,外生殖器,臀部2.基本损害为针头大小丘疱疹及疥螨在表皮内掘的隧道。
隧道长约5~15mm,弯曲、淡灰或皮色,好发于指缝,末端有小水疱。
3.皮肤瘙痒剧烈,尤以夜间为甚。
病程较长者,搔抓后可继发湿疹样皮炎、脓疱疮和疖病。
4.男性患者在阴囊、阴茎皮肤上可形成黄豆至花生米大的褐红色结节,伴瘙痒。
疥疮治愈后,结节仍经久不消(二)治疗要点1.10%(儿童5%)硫磺软膏外搽,自颈部以下全身外用,每日两次,连续三日,第四日洗澡更衣。
必要时两周后重复一疗程。
疥灵霜,孕妇及儿童不宜使用。
丁香罗勒软膏外用,儿童及孕妇也可使用。
2.内衣,寝具应煮沸消毒。
3.全身症状重者可予抗组胺药口服,继发湿疹和感染者,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瘙痒症⏹瘙痒:皮肤粘膜的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瘙痒症: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一、诊断要点1.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
2.好发于严寒隆冬季节,特别是干燥地区。
3.皮损好发于双下肢,特别是双小腿伸侧,也可发于大腿、胸、背部等处,对称分布。
4.瘙痒前无原发损害,搔抓后有抓痕,损伤性丘疹及结痂,色素沉着,长期反复搔抓可有轻度苔藓化。
5.少数病例只发生在某一部位,如肛门瘙痒、阴囊瘙痒和女阴瘙痒等。
6. 部分病人有内脏疾患二、治疗要点1.服用抗组胺药或镇静安眠药。
2. 局部外用甘油止痒洗剂、尿素霜等。
3. 如有诱发因素,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三、神经性皮炎(慢性瘙痒性苔藓化皮肤病,又名单纯性慢性苔藓)(一)诊断要点:1.多见于青年和老年人。
2.皮损好发于颈部、肘窝、骶尾、眼睑。
3.该处皮肤先有瘙痒,不自觉地搔抓,抓后有扁平丘疹,融合成片状,呈苔藓化斑片。
反复搔抓、破溃、渗出、结痂,可有继发性感染和明显色素沉着。
4.呈慢性经过,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二)治疗本病属于神经精神性皮肤病,应注意有规律的生活,不要过度劳累、紧张,注意休息。
对症,控制搔抓皮炎和湿疹一、接触性皮炎(一)概念:是由于皮肤或粘膜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所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原发刺激物——原发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a.任何人接触后均发病b. 无一定的潜伏期c. 皮损多局限于直接接触部位d. 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e.累积性原发性刺激性皮炎(耗损皮炎):长期反复暴露于弱的原发性刺激物的结果。
如:家庭主妇的手部皮炎2.接触致敏物——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有一定的潜伏期b. 皮损多广泛、多对称分布c. 易反复发作d. 皮肤斑贴试验阳性(三)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由于接触物的种类、性质、浓度、接触方式、时间及个体反应不同,发生接触性皮炎的形态、范围及严重程度不同1.自觉症状: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疼痛,严重可伴全身症状2.好发部位:手、面、颈等暴露部位3.病程:短,有自限性(四)特殊类型的接触性皮炎1.化妆品皮炎2.尿布皮炎3. 漆性皮炎4. 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五)诊断:接触史 + 临床特点——斑贴试验-诊断的最简单可靠的方法(六)防治1. 去除病因,避免再接触2. 内用药物治疗:病情轻–抗组胺药;病情重–激素;伴感染–抗生素3. 外用药物治疗–对症治疗a. 急性期:糜烂渗液–溶液冷湿敷;红肿无渗液–洗剂;大疱–抽吸后再湿敷b.亚急性期 : 少量渗出–湿敷/糊剂;无渗出–含激素霜剂c.慢性期 : 含激素霜剂或软膏d.伴感染–抗生素软膏三、特应性皮炎(一)概念:原称“异位性皮炎”。
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多形性皮损有渗出倾向,瘙痒,常伴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二)临床表现1.皮损特点:a.婴儿期:典型的婴儿湿疹表现,渗出明显b.儿童期:呈皮肤粗糙、肥厚、明显抓痕及色素沉着,渗出轻c.成人期:慢性苔藓样变,对称分布,白色皮划痕征阳性2.自觉症状:剧烈瘙痒3.好发部位:头面部、颈部及四肢屈侧4.家族史:常有过敏性疾病的家族史5.病程:慢性(三)根据Williams1994年诊断标准——持续12个月的皮肤瘙痒+以下标准中的三项1. 2岁前发病2. 身体屈侧皮肤受累3. 有全身皮肤干燥史4. 个人或一级亲属有过敏性疾病史5. 有可见的身体屈侧湿疹样皮损(四)治疗原则:同湿疹1. 忌搔抓、烫洗、碱性物刺激2.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异体蛋白的摄入3. 不宜过饱、过甜、过暖4. 外用保湿剂四、自身敏感性皮炎(一)概念:指在某种皮肤病变基础上,由于处理不当或理化刺激,使患者对自身组织产生的某种物质敏感性增高而发生更广泛的皮肤炎症反应——免疫反应(二)临床表现1.皮损特点:湿疹样损害2.自觉症状:剧烈瘙痒或灼热感3.好发部位:泛发全身(四肢为主)4.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5.病程:数周(三)特殊类型:感染性湿疹样皮炎是在细菌感染性病灶附近发生的急性皮炎、湿疹,有渗出倾向(四)诊断:原发性渗出病灶+远隔部位类似表现;感染性湿疹样皮炎:感染灶(五)防治1. 正确处理原发病灶,避免刺激2. 内用药物治疗:抗组胺药;抗生素;糖皮质激素3. 外用药物治疗:对症治疗五、淤积性皮炎(一)概念:又称静脉曲张性湿疹,是静脉曲张综合征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二)病因和机制:静脉曲张、静脉淤滞、组织营养不良(三)临床表现1.皮损特点: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或渗出,脱屑、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溃疡2.自觉症状:不同程度的瘙痒3.好发部位:小腿内侧下1/3处4.好发人群:中老年人,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5.病程:慢性(四)诊断:静脉曲张史+典型皮损+好发部位(五)防治:1.抬高患肢,使用弹力绷带2.内用药物治疗:维生素C、E、路丁、抗组胺药3.外用药物治疗:对症用药4.必要时可行静脉曲张根治术六、湿疹一、概念: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