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始计篇L
《孙子兵法》始计篇楷书字帖

, , 大 事 死 生 之 地 存 亡 之 , 。 道 不 可 不 察 也 故 经 之 , , 以 五 事 校 之 以 计 而 索 : , , 其 情 一 曰 道 二 曰 天 , , 三 曰 地 四 曰 将 五 曰 法 。 , 道 者 令 民 与 上 同 意 也 , , 故 可 以 与 之 死 可 以 与 , 。 , 之 生 而 不 畏 危 天 者 、 、 。 阴 阳 寒 暑 时 制 也 地 者,远近、险易、广狭、 死生也。将者,智、信、 仁、勇、严也。法者,曲
, 而 示 之 不 用 近 而 示 之 远 , ; 远 而 示 之 近 利 而 诱 之 , , , 乱 而 取 之 实 而 备 之 , , 强 而 避 之 怒 而 挠 之 卑 , , 而 骄 之 佚 而 劳 之 亲 而 。 , 离 之 攻 其 无 备 出 其 不 。 , 意 此 兵 家 之 胜 不 可 先 。 传 也 夫 未 战 而 庙 算 胜 者 , ; 得 算 多 也 未 战 而 庙 算 , 。 不 胜 者 得 算 少 也 多 算 , , 胜 少 算 不 胜 而 况 于 无 ! , 算 乎 吾 以 此 观 之 胜 负 见矣。
、 、 。 制 官 道 主 用 也 凡 此 , , 五 者 将 莫 不 闻 知 之 者 , 。 胜 不 知 者 不 胜 故 校 之 , , : 以 计 而 索 其 情 曰 主 ? ? 孰 有 道 将 孰 有 能 天 地 ? ? 孰 得 法 令 孰 行 兵 众 孰 ? ? 强 士 卒 孰 练 赏 罚 孰 明 ? 。 吾 以 此 知 胜 负 矣 将 听 , , ; 吾 计 用 之 必 胜 留 之 , , 将 不 听 吾 计 用 之 必 败 。 , 去 之 计 利 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乃 为 之 , 。 , 势 以 佐 其 外 势 者 因 。 , 利 而 制 权 也 兵 者 诡 道 。 , 也 故 能 而 示 之 不 能 用
《孙子兵法 》第一篇:始计篇 原文+注解+译文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②,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③:一曰道④,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⑤、寒暑、时制⑥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⑦、官道⑧、主用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
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⑩,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⑪,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⑫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⑬而骄之,佚⑭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⑮胜者,得算多⑯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⑰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解:①兵:本义为兵械,后逐渐引申为兵士、军队、战争等。
文中作军队解释。
②经之以五事:经,织布的纵线。
古人认为,织布以经线为主,经正而后纬成。
这里引申为纲领、原则。
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项是军事必须遵守的常规。
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比较。
计,筹码。
索,考究。
情,情势,这里指敌我双方的实情,战争胜负的情势。
④道:本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政治主张。
⑤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⑥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曲制:曲是古代军队编制较小的单位,曲制是指军队组织编制等方面的制度。
⑧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划分和管理形式、管理制度。
⑨主用:军需物资、军用器械、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主,主持、掌管。
用,物资费用。
⑩将听吾计:将,一作“将领”解,全句意思是“将领听从我的计谋”;一作“如果”解,作助动词使用,是孙子激吴王重用自己的语气,全句意思是“吴王如果听从我的谋略”。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国防计画)

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國防計畫)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兵法 第二篇 作戰篇(動員計畫)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ㄔˊ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ㄖㄨㄟˋ、屈力,殫ㄉㄢˋ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性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ㄐㄧㄝˊ,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ㄓㄡˋ矢ㄕˇ弩ㄋㄨˇ,戟ㄐㄧˇ楯ㄕㄨㄣˇ蔽ㄅㄧˋ櫓ㄌㄨˇ,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ㄐㄧ)稈一石,當吾廿石。
孙子兵法

•
•
• •
•
虚实篇释
• • • • • • • • • • • 丌设防 形迹 消息 我已设法改发了敌军进攻的方向 如果一旦造成了我伒而敌寡的有利态労,邁就能造成以伒击寡的时机 ,邁举不我军直接交戓的敌人就有限了。 依我看来,即使敌国军队再多但丌知我军虚实,邁对叏得戓争的胜利 又有什举关系呢? 创造 要认真分析判断敌情,以推至敌人作戓计划的得失。挅逗敌人,从而 了解敌人行军的觃律。 向敌人示形诱使敌人暴露形迹 试探性进攻(拍少量兵力同敌人周旋) 藏得很深的间谍
始计篇释
• 慎重考虑 • 要用五项决定戓争胜贤的基本因素为纲要 ,把敌对双方的伓劣条件做比较,来探索 戓争胜负的情労。 • 意愿一致 • 为君主死 • 经过对利害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意见得到 采纳,然后就造成有利的态労,作为外地 的辅佐条件 • 利用有利的情冴,而采叏灵活的戓术
第二篇作战篇
• 孙子曰:凡用兵乀法,驰车千驷,革车 千乘,帞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乀 费,宾客乀用,胶漆乀材,车甲乀奉, 日费千釐,然后十万乀师丼矣。 其用戓也胜,丽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 屈,丽暴师则国用丌足。夫钝兵挫锐, 屈力殚货,则诸侨乘其弊而起,虽有智 者,丌能善其后矣。 敀兵闻拙速,未闻巧乀丽也。夫兵丽而 国利者,未乀有也。 敀丌知尽用兵乀害者,则丌能尽用兵乀 利也。 善用兵者,役丌再籍,粮丌三载。叏用 二国,因粮二敌,敀军食可足也。 • 国乀贫二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 二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 急二丘役。力屈才殚,中原内虚二家。 百姓乀费十去乀七;公家乀费,破车罢 马,甲胄矢弩,几楯蔽橹,丘牛大车, 十去乀六。 敀智将务食二敌,食敌一钟,当吾事十 钟 ;萁秆一石,当吾事十旦。 敀杀敌者,怒也;叏敌乀利者,货也。 敀车戓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 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乀,卒善而养乀, 是谓胜敌而益强。 敀兵贵胜,丌贵丽。 敀知兵乀将,生民乀司命,国家安危乀 主也。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曹永孚【摘要】<正>按照宋本《魏武帝注孙子》的版样,《孙子兵法》的首篇为'始计第一',历代传承中也有'计''计第一'等样本。
为实用起见,人们通常又称之为'计篇',也未尝不可。
现依据宋本《魏武帝注孙子》加以释义和解析。
【原文】孙子曰:兵(1)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2),不可不察(3)也。
故经(4)之以五事(5),校(6)之以计(7),而索其情(8):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期刊名称】《孙子研究》【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107-110)【作者】曹永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编者按:中国古代兵学典籍繁多,底蕴丰厚,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
为使广大读者系统了解兵学体系,全面领悟兵学思想,正确掌握兵学智慧,本刊特辟“兵学名篇”栏目,从本期起陆续选登《孙子兵法》等经典兵学著作,以飨读者。
按照宋本《魏武帝注孙子》的版样,《孙子兵法》的首篇为“始计第一”,历代传承中也有“计”“计第一”等样本。
为实用起见,人们通常又称之为“计篇”,也未尝不可。
现依据宋本《魏武帝注孙子》加以释义和解析。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②,不可不察③也。
故经④之以五事⑤,校⑥之以计⑦,而索其情⑧: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⑨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⑩。
天者,阴阳⑪、寒暑、时制⑫也。
地者,远近、险易⑬、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⑭也。
法者,曲制⑮、官道⑯、主用⑰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⑱,将孰有能,天地孰得⑲,法令孰行,兵众孰强⑳,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㉑,乃为之势㉒,以佐其外㉓。
《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七计,十二种诈术

《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七计,十二种诈术《孙子兵法》在线阅读始计篇作者:孙武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始计篇翻译

孙子兵法始计篇翻译
孙子兵法始计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决定生死存亡,不可不慎重考虑。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考虑,用计算来推算,以求得其中的规律:一是道路,二是天气,三是地形,四是将领,五是法令。
道者,行军之道也。
道路,是行军的路线。
天者,行军之象也。
天气,是军队行军的气象。
地者,阵营之实也。
地形,是军队阵地的地形。
将者,统率之贤也。
将领,是统帅军队的贤能。
法者,治军之依也。
法令,是管理军队的依据。
凡此五者,将臣所以胜于敌也;故胜兵先行,而求胜于道者也。
这五个要素,是将领所以能够战胜敌人的原因;所以,胜利的兵力要先行,而根据道路来求胜。
《孙子兵法》原文全文

《孙子兵法》◆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始计篇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孙武说:带兵打仗,是国家的大事,涉及到国家生死存亡,不得不明察。
开篇这句话就提到了战争对国家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个概念“察”,整本书是作者对战争的观察和分析以后所得到的结果,也就是整本书都是“察”的结果。
深度解析:笔者认为,“察”这个字包括以下军事思想:第一是对战争的观察和信息收集(观察对象是敌人和自己),第二是根据掌握的信息对战争的各种分析判断和预测结果,第三是行动并达到自己预想的结果。
所以“察”一个字概括了整本书的内容。
在这里笔者想谈一下“察”字,“察”字涉及“望闻问切”和“分析推理”。
前者是信息收集,后者是用强大的逻辑推理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战争的结果。
这个“察”字是一个预测学。
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一下思维逻辑和逻辑推理方面的知识,在此声明一下:思维和推理是有很广的应用范围。
并且根据这个字可以推理出来作者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很强的,因为如果作者不懂这些东西是不会写出来的。
思维逻辑思维这里我谈一下:首先要知道一个事情,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很多角度分析,我们需要寻找到那个正确的角度。
第二就是分析推理,分析推理任何事物首先信息一定准确,逻辑推理有点像因果定律,有什么原因一定会有什么结果,有时候逻辑推理是层层推理的,举例:a 导致b的结果,b又导致c的结果,c又倒置d的结果,这就是层层推理,深入的推理,还有一种逻辑推理是有两个以上的原因导致的一种结果:a,b,c,三种原因导致的d结果,有时候abc三者还有轻重缓急之分,甚至相互影响,导致结果也会不同。
在这里面有个东西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想要让自己思维逻辑能力很强,一定多读书多学习,因为有很多知识是属于定律,只有懂了很多基础知识,才会知道前因后果,才会让自己分析事物更精准。
思维方面的东西简单说这些笔者觉得比较实用的吧。
—END—。
计篇第一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计篇①第一[原文]孙子曰:兵②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④: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⑤。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⑥。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⑧。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⑩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大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⑾,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⑿,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⒀也。
兵者,诡道也⒁。
故能而示之不能⒂,用而示之不用⒃,近而示之远⒄,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⒅,实而备之,强而避之⒆,怒而挠之⒇,卑而骄之(21),佚而劳之(22),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23),不可先传也(24)。
夫未战而庙算(25)胜者,得算多(26)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①计:计算、计划、计谋、计策等。
这里指战争前的计策。
②兵:兵器、兵士、军队、战争等。
这里指战争。
③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
经,量度,这里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④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校,通“较”,比较;所谓“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
⑤不畏危:不害怕危险。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民弗诡也。
”⑥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不同。
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路程的远近、地形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
死生,指地形上的死地和生地。
孙子兵法的读书笔记——始计篇

孙子兵法的读书笔记——始计篇《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由孙武撰。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始计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
“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在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公刘版.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

《公刘版.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由此观之,胜负见矣。
故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较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故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说明①,第一段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在通行版本中此段为计篇的最后一段,把它放到第一段充分显示出庙算的重要性,为接下来论述庙算的内容承上启下,不然庙算的内容就成了一个迷,算什么没人知晓,所以必须把它放在这里!一个“夫"字,用在文章开头表提示作用,比较恰当。
②,故经之以五事……不知者不胜。
此段经文在流本的《计篇》中,但是不在庙算之后,因此庙算就少了这一段的五个内容,兵圣的庙算就没有了任何意义,而且还会让人误解。
③故较之以计而索……以此知胜负矣,在通行本《孙子兵法》版本中,虽然归于《计篇》,但是不放在庙算之后,读者就不会按照庙算的严肃规矩来认真经营谋利,根本就达不到兵圣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庙算又少了这七计,少了这足可以知胜负的七计,如何开始谋划——始计?这可是在谋划残酷的战争!④故兵者,国之……此段在流行本本中是最前开篇一段。
从整个十三篇的写作习惯来看,应作句末,在后边的几篇中都用类似的话作总结,总结强调其重要性。
⑤这可不是通行本的《孙子兵法》,而是公刘版《孙子兵法》,这是绝对的原创。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作者:孙武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始计篇L

《孙子兵法》——始计篇L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篇》) 孙子在《始计篇》开篇提出“慎战”思想,怎么确保战争之“慎”呢?那就是结尾总结的“庙算”了,也就是要进行战略谋划。
“庙”指宗庙,是供奉皇帝的祖宗们的牌位的地方。
《左传》说,祭祀和战争是国家的两件大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巧得很,这两件大事最初都发生在宗庙,是在祖宗们的眼皮底下进行的。
只不过,目的正好相反,祭祀是孝敬祖宗,给他们银子花,给他们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受禄不能无功呀,那么,在他们的面前谋划战争,当然要保佑孝顺的子孙有好的运气,能够打败敌人了。
“算”,原作“筭”,是古人计算用的筹。
差不多从夏朝开始,凡是国家有战争大事,都要首先在宗庙报告祖宗,占卜吉凶,商议对策,渐渐成为一套固定的仪式。
这种最初形态的“庙算”,既反映了我们的祖先重视战前谋划,有科学合理的成分,又企求神灵保佑的迷信成分,还有假托神意、糊弄士卒的故弄玄虚的成分。
到后来,战争之前的祭祀宗庙纯粹成了一种仪式,真正进行战争谋划则不一定非得在宗庙,而是在“庙堂”——皇帝的办公室。
因此,“庙算”就泛指君主、统帅在庙堂之上对战争进行谋划、决策的活动。
类似的词语还有“庙谋”、“庙策”、“庙画”等等。
“庙算”的内容就是“五事”,道,天,地,将,法。
“庙算”的方法就是“七计”,对敌我双方和各自内部的主、将、天地、法令、兵众、士卒、赏罚七个方面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
“庙算”制胜的机理就是“为势”,形成对敌人的有利态势。
实现“庙算”定下的战略目标的途径就是“诡道十二法”,欺骗敌人,灵活应变,掌握主动。
在孙子那个时代,文臣武将还没有分家,高级将领也没有职业化。
而军队的主帅一般就是君主本人,甚至有不少国君负伤、阵亡或被俘的记载。
例如,据《左传》记载,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进攻犬戎之战中阵亡;公元前707年东周与郑国繻葛之战中,周桓王中箭负伤;公元前660年卫懿公在与狄军作战中被杀;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之战中晋惠公因战车陷入泥潭被俘。
孙子兵法之始计第一

【始计篇】一、原文: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1孙子兵法_始计篇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 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 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始计篇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 其外。势者,因利而之近。利而诱之, 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 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谢谢!
孙子兵法——始计篇
孙子兵法
作者: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 。中国 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
《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 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始计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悟透《孙子兵法》—始计第一(1)

悟透《孙子兵法》—始计第一(1)
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第一篇讲的就是“始计”,始计就是战前的计划、打算或者说谋划。
古人把这项工作拿到朝廷宗庙里去进行,并且形成一种制度,称为“庙算”。
凡是打仗都要作“庙算”。
为什么这样隆重呢?因为,正如孙子所说的,打仗是“国之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半点不能掉以轻心,没有把握不可以轻举妄动。
战争背后的较量也是资本,人的博弈。
兴亡百姓皆苦,所以不可以不重视。
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但是作为“庙算”的始计,必须有个前提,就是参与“庙算”的
人必须具备有关战争和敌我双方诸多方面的丰富知识,也就是要获取敌我双方的真实的信息,否则,“始计”就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木,就是空谈。
国家动乱的悲剧,就在于统治者不懂军事而妄弄兵戈,好战必亡是有一定道理的。
没有信息、战争双方实力的对比分析,就轻举妄动是十分危险的,战争不可不深思而熟虑。
“兵学圣典”
因而,要做好“庙算”的始计各方面准备工作,必须要提前掌握双方的必要信息,如,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经济、社会、国力、人员等综合因素,只有掌握了必要的战争胜算条件,才能多一些胜利的把握,否则,“庙算”就是一场闹剧,不但无益处,反而有害。
我认为这个先决条件就是始计的始计,极为重要不可忽视。
凡事欲则立,不预则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各位看官有什么好的见解,让不同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耀眼的智慧火花,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始计篇L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篇》) 孙子在《始计篇》开篇提出“慎战”思想,怎么确保战争之“慎”呢?那就是结尾总结的“庙算”了,也就是要进行战略谋划。
“庙”指宗庙,是供奉皇帝的祖宗们的牌位的地方。
《左传》说,祭祀和战争是国家的两件大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巧得很,这两件大事最初都发生在宗庙,是在祖宗们的眼皮底下进行的。
只不过,目的正好相反,祭祀是孝敬祖宗,给他们银子花,给他们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受禄不能无功呀,那么,在他们的面前谋划战争,当然要保佑孝顺的子孙有好的运气,能够打败敌人了。
“算”,原作“筭”,是古人计算用的筹。
差不多从夏朝开始,凡是国家有战争大事,都要首先在宗庙报告祖宗,占卜吉凶,商议对策,渐渐成为一套固定的仪式。
这种最初形态的“庙算”,既反映了我们的祖先重视战前谋划,有科学合理的成分,又企求神灵保佑的迷信成分,还有假托神意、糊弄士卒的故弄玄虚的成分。
到后来,战争之前的祭祀宗庙纯粹成了一种仪式,真正进行战争谋划则不一定非得在宗庙,而是在“庙堂”——皇帝的办公室。
因此,“庙算”就泛指君主、统帅在庙堂之上对战争进行谋划、决策的活动。
类似的词语还有“庙谋”、“庙策”、“庙画”等等。
“庙算”的内容就是“五事”,道,天,地,将,法。
“庙算”的方法就是“七计”,对敌我双方和各自内部的主、将、天地、法令、兵众、士卒、赏罚七个方面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
“庙算”制胜的机理就是“为势”,形成对敌人的有利态势。
实现“庙算”定下的战略目标的途径就是“诡道十二法”,欺骗敌人,灵活应变,掌握主动。
在孙子那个时代,文臣武将还没有分家,高级将领也没有职业化。
而军队的主帅一般就是君主本人,甚至有不少国君负伤、阵亡或被俘的记载。
例如,据《左传》记载,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进攻犬戎之战中阵亡;公元前707年东周与郑国繻葛之战中,周桓王中箭负伤;公元前660年卫懿公在与狄军作战中被杀;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之战中晋惠公因战车陷入泥潭被俘。
这种情况下的“庙算”,在智囊团的辅助下,基本上能够做到符合实际情况,顺应形势变化。
后来,或许是管的事多了,或许是变懒了,除个别的例外,像刘邦,君主、帝王就很少亲自出马了,除了在特别重要、紧急的情况下才“御驾亲征”。
有的君王,自己没有亲临战场,又对统兵大将不能完全放心,便把“庙算”变成了“遥控”,指令变成了枷锁。
如果君王的确英明神武,大将又比较善于“戴着枷锁跳舞”,一般的战争还能对付过去。
如果君王是草包一个,又自以为是,加上“老实”的大将,这种情况下的战争没有不败的。
这种情况在宋朝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受命出征的将帅必须不折不扣执行皇帝的“万全策”,要想保住脑袋,保住官印,就万不可越雷池半步。
这还不算,战争过程中,像木偶一样接受皇帝的不断的指令。
据史料记载,南宋初年军情紧急,仅1134年到1135年的5个月内,朝廷就发出“金字牌”文件1023封,平均每天6封半。
因此,宋朝尽管有宗泽、岳飞、韩世忠这些名将,还是免不了败亡。
所以,“庙算”不能光在庙堂上一“算”了之,必须根据战争进程、战场形
势不断的补充、完善,甚至修改、替换。
有人说,“庙算”思想反映孙子重视战争中的智谋,这种看法也对,但只对了一半。
全面来看,孙子既重视计谋,又重视道义和实力。
道义是进行战争的前提,实力是进行战争的基础,如果光会耍计谋,那时玩“空手道”,孙子并不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