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第一篇 计篇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
作者:孙武(春秋末期)第一篇计篇第二篇作战篇第三篇谋攻篇第四篇形篇第五篇势篇第六篇虚实篇————前六篇主要讲军事理论第七篇军争篇第八篇九变篇第九篇行军篇第十篇地形篇第十一篇九地篇第十二篇火攻篇第十三篇用间篇————后七篇主要讲实践,讲述战争中的具体应用问题。
孙子曰: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武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民生死安危主宰,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
故经之以五事。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
二曰天。
三曰地。
四曰将。
五曰法。
【译文】因此,要通过敌我五方面的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情况,来取得对战争形势的认识。
这五个影响战争胜负的方面是: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
可以与之生。
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产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译文】所谓“道”,是指民众与国君有共同意愿,能够同心同德,可以同生共死,不怕危难。
(人和)所谓“天”,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等季节天候。
(天时)所谓“地”,是指道途的远与近,地势险峻与平坦,战地的宽广与狭窄,地形有利或有害。
(地利)所谓“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果断勇敢。
(领导)所谓“法”,是指军队组织的编制、指挥信号的规定、将帅的职责、粮食来源和军需物品的管理情况和制度。
(制度)凡此五者,将莫不闻。
知之者胜。
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日: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舍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凡上述五个方面,做将帅的不能不知道。
能够深刻理解的就能取胜,否则就不能取胜。
所以,要通过双方几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以探索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
就是说,哪一方国君政治贤明?哪一方将帅指挥高明?哪一方得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军队实力较强? 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贤明?我们根据以上分析对比,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原著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著及译文1.《始计篇》1.原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3.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4.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5.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译文:1.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2.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原文
孙子兵法·势篇【作者】孙武【朝代】春秋末年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治理大军团就像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
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
"像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
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
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为:第一篇: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爵禄、punishments 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是故,调五事之比,以度胜负。
第二篇:作战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无智者不从,无道者不行。
夫兵之事,速则易器,而晚则难成。
故不尽知道,则不能行法;不谙法,则不能全师。
故知之在心,行之在形,不在累卵之枝,而在五绝之地。
治兵之道,必借于诈;诈则必行于眼前,故治兵之道,曰“形三,神三”。
“形三者,一曰金赤,二曰白黑,三曰此非;神三者,一曰神速,二曰神隐,三曰神明。
金赤白黑者,所以变化万化之状,神速、神隐、神明者,所以无穷之际,辞让有节之士也。
因而制之,则形不可测,神不可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负之道也。
第三篇:攻战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兵不厌诈,诈则必取,无诈而不取。
故敌虽高,则必可与战也;敌低,则必可取也。
故右上而左下之兵,出奇无穷,水逆转轮,攻其不备,此兵家之所谓胜,不可先传也。
第四篇:军形篇孙子曰:“将军居贵戚,三军士卒住安帐。
见则贵简,进则与之俱,权杖左右,贵者先,士卒死。
当其进也,合于鸡鸣;下其营也,得于钟鼓。
”第五篇:兵势篇孙子曰:“凡兵有五贼,必亡;有五常,必存。
五贼者:疾、贫、辱、惧、饥。
五常者:智、信、仁、勇、严。
凡此,以五常遗之,则民服;以五贼遗之,则民不服。
”第六篇:虚实篇孙子曰:“凡为客者,先礼后兵;先德后怨。
《孙子兵法 》第一篇:始计篇 原文+注解+译文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②,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③:一曰道④,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⑤、寒暑、时制⑥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⑦、官道⑧、主用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
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⑩,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⑪,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⑫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⑬而骄之,佚⑭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⑮胜者,得算多⑯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⑰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解:①兵:本义为兵械,后逐渐引申为兵士、军队、战争等。
文中作军队解释。
②经之以五事:经,织布的纵线。
古人认为,织布以经线为主,经正而后纬成。
这里引申为纲领、原则。
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项是军事必须遵守的常规。
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比较。
计,筹码。
索,考究。
情,情势,这里指敌我双方的实情,战争胜负的情势。
④道:本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政治主张。
⑤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⑥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曲制:曲是古代军队编制较小的单位,曲制是指军队组织编制等方面的制度。
⑧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划分和管理形式、管理制度。
⑨主用:军需物资、军用器械、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主,主持、掌管。
用,物资费用。
⑩将听吾计:将,一作“将领”解,全句意思是“将领听从我的计谋”;一作“如果”解,作助动词使用,是孙子激吴王重用自己的语气,全句意思是“吴王如果听从我的谋略”。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第一章:计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兵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必须认真研究。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研究兵法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道、天、地、将、法。
)3.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注释:道是指国家和人民之间建立起共同认可的信任关系,只有建立了这种信任,人民才会不惧生死,为国家献身。
)4.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包括了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因素。
)5.地者,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包括了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生死等地理条件因素。
)6.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注释:将包括了智慧、信任、仁爱、勇气、严格等领导者的素质。
)7.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包括了曲制战术、官方陆军的运动路线、主要使用的兵器等规则。
)第二章:作战篇1.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乘之国,十万之师,始得用兵,以保其国利,无误者,此亦重计也。
(注释:使用兵法需要大军、武器、士兵等条件,不可小觑。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度,二曰称,三曰数,四曰胜,五曰治。
(注释:用兵法需要考虑度量、准确计算、胜利的前提条件。
)3.地生矣,可以长久也;地死矣,可以亡身也。
故不善见其民之始,不善知其所终。
(注释:地理条件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只有对地理条件有准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
)4.凡将有五危:矜、寇、援、暴、哀。
(注释:将领容易面临的危险分别是:矜夸、敌寇、敌援、士气的动摇和哀悼的情绪。
)5.地形有四势:难、疾、险、远。
(注释:地形分为难以攻克、迅速可取、险要和远近等四种情况。
)附件:《孙子兵法》原文+注释详细解析,请见附件。
附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兵:指军队或武装力量。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孙子兵法鉴赏】立于不败之地,自然可以取胜孙子兵法计篇第一『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鉴赏』在明了当今社会中国需要在“软战争”上狠下功夫的前提之下,我们需要钻研的,就是如何打好这场战争。
孙子说,要综合比对敌我的五个方面的实力以判断输赢。
事实上,关于胜负之预判,不全如此。
须知“胜负之数在我不在敌,胜负之机在敌不在我”。
只要我方清晰自己的各方面实力,优点和软肋,譬如文中所说的“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综合掌握了天、地、人,达到了各方均有利的情况,使我立于不败之地,自然可以取胜。
事实上,纵观千百年来古今战争,败者之所以失败,皆是源于自我的失败。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第一章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孙子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因此必须仔细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为了研究兵法,必须考虑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注释:道指的是君主与民同心同德,众人齐心协力。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指的是自然界的变化,包括阴阳、寒暑、时间等。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指的是战场的地形地势,包括远近、险易、广狭等。
将者,智、信、勇、严、毅也。
注释:将指的是统帅军队的将领,需要具备智慧、信誉、勇气、严格和毅力等品质。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指的是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遵循军事规章、善于运用兵器等。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注释:掌握了这五个要素,就能取得胜利。
不了解这些,就会失败。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注释:因此,要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分析各种情况。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要问:谁才有高明的策略?将领谁才有能力?天地谁能得到利益?法令谁能执行得好?兵力谁才更为强大?士兵谁更为训练有素?赏罚谁更明确?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就能知道胜负。
将听吾计者胜,不听吾计者败,不用我计者,又败于吾计。
故将听吾计者,虽千人之敌,必有朝食者矣。
将不听吾计者,虽以当战胜,败之必矣。
注释:如果将领听从我的计策,就能取得胜利。
不听我的计策就会失败。
就算不听我的计策,如果敌军也不采纳我的计策,必然会战败。
校计而索情,将无困于赂廷之奇,草野之盟,布施之力,而劳于旷野之中。
注释:通过计算和情报搜集,将不会陷入赂廷之间、束缚于盟约,也不会受制于施舍之力,从而在战场上疲于奔波。
故五兵之全,五变之胜,是生存之道,死亡之地,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国防计画)
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國防計畫)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兵法 第二篇 作戰篇(動員計畫)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ㄔˊ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ㄖㄨㄟˋ、屈力,殫ㄉㄢˋ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性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ㄐㄧㄝˊ,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ㄓㄡˋ矢ㄕˇ弩ㄋㄨˇ,戟ㄐㄧˇ楯ㄕㄨㄣˇ蔽ㄅㄧˋ櫓ㄌㄨˇ,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ㄐㄧ)稈一石,當吾廿石。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译:当局势发展有所损失的时候,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优势。
孙子兵法
•
•
• •
•
虚实篇释
• • • • • • • • • • • 丌设防 形迹 消息 我已设法改发了敌军进攻的方向 如果一旦造成了我伒而敌寡的有利态労,邁就能造成以伒击寡的时机 ,邁举不我军直接交戓的敌人就有限了。 依我看来,即使敌国军队再多但丌知我军虚实,邁对叏得戓争的胜利 又有什举关系呢? 创造 要认真分析判断敌情,以推至敌人作戓计划的得失。挅逗敌人,从而 了解敌人行军的觃律。 向敌人示形诱使敌人暴露形迹 试探性进攻(拍少量兵力同敌人周旋) 藏得很深的间谍
始计篇释
• 慎重考虑 • 要用五项决定戓争胜贤的基本因素为纲要 ,把敌对双方的伓劣条件做比较,来探索 戓争胜负的情労。 • 意愿一致 • 为君主死 • 经过对利害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意见得到 采纳,然后就造成有利的态労,作为外地 的辅佐条件 • 利用有利的情冴,而采叏灵活的戓术
第二篇作战篇
• 孙子曰:凡用兵乀法,驰车千驷,革车 千乘,帞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乀 费,宾客乀用,胶漆乀材,车甲乀奉, 日费千釐,然后十万乀师丼矣。 其用戓也胜,丽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 屈,丽暴师则国用丌足。夫钝兵挫锐, 屈力殚货,则诸侨乘其弊而起,虽有智 者,丌能善其后矣。 敀兵闻拙速,未闻巧乀丽也。夫兵丽而 国利者,未乀有也。 敀丌知尽用兵乀害者,则丌能尽用兵乀 利也。 善用兵者,役丌再籍,粮丌三载。叏用 二国,因粮二敌,敀军食可足也。 • 国乀贫二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 二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 急二丘役。力屈才殚,中原内虚二家。 百姓乀费十去乀七;公家乀费,破车罢 马,甲胄矢弩,几楯蔽橹,丘牛大车, 十去乀六。 敀智将务食二敌,食敌一钟,当吾事十 钟 ;萁秆一石,当吾事十旦。 敀杀敌者,怒也;叏敌乀利者,货也。 敀车戓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 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乀,卒善而养乀, 是谓胜敌而益强。 敀兵贵胜,丌贵丽。 敀知兵乀将,生民乀司命,国家安危乀 主也。
孙子兵法之始计篇第一:原文、译文、点评
孙子兵法之始计篇第一:原文、译文、点评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研究的。
所以,要从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
天,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季更替等天候季节变化的规律。
地,是指地理位置的远近,地形的险阻与平坦,广阔与狭窄以及哪是死地、生地等。
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是军队组织编制、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区分、军用物资的供应和管理等制度规定。
凡属这五十方面的情况将帅们没有不知道的;然而,只有深刻了解。
确实掌握的才能打胜仗,否则,就不能取胜。
所以,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势。
要看哪一方的国君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有才能?哪一方占据比较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切实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队实力强盛?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们根据这些,就可以判明谁胜谁败了。
计篇第一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计篇①第一[原文]孙子曰:兵②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④: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⑤。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⑥。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⑧。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⑩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大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⑾,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⑿,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⒀也。
兵者,诡道也⒁。
故能而示之不能⒂,用而示之不用⒃,近而示之远⒄,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⒅,实而备之,强而避之⒆,怒而挠之⒇,卑而骄之(21),佚而劳之(22),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23),不可先传也(24)。
夫未战而庙算(25)胜者,得算多(26)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①计:计算、计划、计谋、计策等。
这里指战争前的计策。
②兵:兵器、兵士、军队、战争等。
这里指战争。
③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
经,量度,这里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④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校,通“较”,比较;所谓“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
⑤不畏危:不害怕危险。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民弗诡也。
”⑥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不同。
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路程的远近、地形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
死生,指地形上的死地和生地。
中国文化—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
中国文化—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孙子兵法-始计篇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兵法-作战篇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
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那么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作者:孙武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著作,作者孙武(公元前544年-公元前496年)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战争和军事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共有十三篇,每篇都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战争策略和战术技巧。
下面是《孙子兵法》第一篇的原文及译文,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的重要领域,不可不慎重地加以研究。
解读:这一段开篇的话语探讨了战争的重要性,将战争提升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认为对于战争,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译文:因此,以五个要素作为判断战争胜负的标准,用计算来测试这些要素,以确定战争的形势:第一是道,第二是天,第三是地,第四是将,第五是法。
解读:孙子强调战争的决胜因素有五个方面,即道、天、地、将和法。
这五个要素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原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与阳,寒与暑,时与治也;地者,远与近,险与易,广与狭,死与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于敌而不同,可取而用也。
译文:道,是指使人民与统治者保持一致,可以与之同生共死,而不受任何威胁;天,是指阴阳、寒暑的变化,以及时机和治理;地,是指远近、险易、广窄的地势,关乎生死;将,是指智慧、诚信、仁爱、勇气和严厉这些个人品质;法,是指根据敌情变化,灵活掌握战术,可借鉴运用。
解读:孙子提出了五个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这五个要素分别是统治者与人民的一致,天时地势,将领的智能和德才,以及灵活运用法则。
这些要素在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通过以上对《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篇主要提到了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决胜因素有道、天、地、将和法这五个方面。
中国现存最早兵书《孙子兵法》全文、译文(完整版)建议收藏
中国现存最早兵书《孙子兵法》全文、译文(完整版)建议收藏《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一、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孙子兵法之一(计篇)
《搞定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第1节:计篇原文1.打仗不是打架,打不过顶多去医院躺几天,再厉害一点顶多也就是一命呜呼,打仗要是打不过的话,后果的严重性让你想都不敢想。
所以在打仗之前一定要三思、四思、五思而后打。
要从哪些方面思呢?主要有五方面:道、天、地、将、法。
这都是些个什么东西,且看下面的译文。
2.打仗只在乎胜负,不在乎你用什么方法,用偷的和骗的都可以,因为在这里不评“五讲四美”模范。
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出其不意制胜。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第2节:译文【译文】孙子教导我们说:打仗是天大的事情,不像泡妞,铁戒指不行就给她白金戒指;不像武松打虎,这次打不死还有下次;也不像发明灯泡,这次失败了至少知道了这种材料不能用,只要有钱还可以接着来。
打仗是要死人的,亡国的,它关乎到千万人的身家性命,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在这里失败不是成功的妈妈,可能你的一次失败就造就千万孤魂野鬼,其中还会包括你自己也飘在里面飞来飞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人深知孙子兵法,他们的经营决策 多遵循“多算胜”的原则。日本人决策的过 程是自下而上的,集中了众人智慧,而后决 断。而美国人决策是由上层少数智囊人物和 主管作出的。因而日本人在市场竞争中大多 胜于美国人,按孙子的说法是“多算胜,少 算不胜。”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其优 势资源是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民。
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必备的四种品质 是信、仁、勇、严。与孙子所讲的五德 何其相似!孙子讲的五德也是当代市场 激烈竞争中的优秀生意人,企业家应具 备的品德。 要做好生意,智慧是生意入必备的 第一个主观条件,另外则是信、仁、勇、 严。
兵法商例二
现代商场可以拟为战场,只有正确的商战决
策运筹于先,而后才会有商场竞争的胜利。
七计——判断胜负七准则
1、哪一方的元首贤明,对国民有号召力?
2、哪一方的将帅有才能,对军队有威信? 3、哪一方得到天时与地利? 4、哪一方的法制命令能够贯彻? 5、哪一方的军力强大? 6、哪一方的部队训练有素? 7、哪一方的赏罚分明?
十二诡道
用兵是以诡作为原则(诡道)。能攻,要故意装作 不能攻;要打装作不想打;要攻近处故意装作要攻 远处;又装作要攻近处;或以小利引诱敌人;或使 敌人内部混乱,乘乱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全 力防备;敌人军力强大,就要避其锋芒;或者挑逗 敌人,使其发怒;或者示以软弱,使其骄纵; 当敌人安逸时,使其疲于奔命;当敌人团结时,设 法离间瓦解。总之,这十二诡道强调的是要在敌人 没有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 情况下采取行动,这是用兵致胜的秘诀,必须临机 应变,无法在事前传授。
十二诡道:商场谋略大全
大计方针既定,便要投身进入市场。然而商
场上虚虚实实,尔虞我诈,互相斗智、斗气、 斗力,使人眼花瞭乱,如何充分运用策略, 以赢取胜利。孙子在此提“十二诡道”,宛 如一部谋略大全。 这十二项惑敌乘敌的方法是:
1.能而示之不能。2.用而示之不用。
3.近而所说的“五事”、“七计”,其实正是 “庙算”的基础和依据。孙子在《始计篇》最后特 别强调“庙算”的重要,指出“庙算”是指战前的 谋划。古代兴师作战前,必先在宗庙祀祭一番,并 计议出兵事宜,以便郑重机密。今日战前召开军事 最高决策会议,研究要 不要开战?能不能开战? 如何开战?这都是决策范围。一旦决定开战,就必 须谨加计划,计划的周详与否,和胜算成正比,因 此孙子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不算乎”?
《孙子· 计篇》曰:“道者,令民与上同
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 畏危。”认为所谓有道就是要使百姓与 君主的意愿相同,这样可以使百姓与君 主一起出生入死而不畏危难,如此也就 奠定了可以作战的基础。
兵法商例之三
现代商场可以拟为战场,只有正确的商战决策运筹 于先,而后才会有商场竞争的胜利。生意场上的较 量决定于谁的决策高明,而决策的正确和高明与否 又决定干智慧的多少与思谋之深浅。《孙子· 计篇》 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 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 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主张预先谋划深 远,必能有高明的克敌之计,故未战而已先胜。若 谋虑浅近,则所得之计拙劣,故曰未战而先负。孙 子讲的是军事,而这个原则在经济竞争中也是完全 适用的。
企业管理中也同样要上下同意,使管理 者与员工有共同的意愿,上下沟通相互对话, 相互理解,达到相互一致上下协调。要做到 这样,关键在于对上下的利益进行协调,兼 容企业领导层与广大员工的正当要求和利益。 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上下的意见一致, 众人皆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广大员工 的个体目标就与企业的整体目标达到了高度 的一致,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是无往而 不胜的。因此协调是企业管理的首要工作。
兵法商用
孙子在全书第一篇便开宗明义指出,战 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国家 的存亡,不可贸然发动战争。企业经营何尝 不是如此?任何投资意向都带有极大的风险,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投资成败直接影响到 企业的兴衰。因此经营者在每次决策前,必 须思之再三,慎之又慎,未经周密筹划前万 万不可轻率行动。
5.利而诱之。6.乱而取之。
7.实而备之。8.强而避之。
9.怒而挠之。10.卑而骄之。
11.佚而劳之。12.亲而离之。
兵法商例一
兵家之“五德”,亦是企业家,生意人 必须遵循的原则。 孙子在本篇讲到了为将需要具备的五种 品质,“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认为只有这种杰出的将才方能率军在决定国 家和百姓的生死存亡命运的战争中取胜。王 哲注曰:“智者,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 权变也;勇者,徇义不惧,能果毅也;严者, 以威严肃众心。五者相须,闭一不可。”
商情综合判断
所谓“五事”,就是道、天、地、将、法这五项战力的基本 要素: “道”,指的是经营观念与企业文化——从经营者、干部到 全 体员工,都有共同信念,能问甘共苦,上下一心,即企业的 凝聚力。 “天”,指的是时机——选择最有利的时机进入市场,但是 此 类时机,并非单纯的如见红灯就停,见绿灯就行那般公式 化,有时可以突发奇想,反其道而行之。 “地”,指的是竞争环境——产业环境、市场环境。例如政 府 的法令规章、未来的市场趋势及消长比卒、竞争对手的实力 与潜力、劳务成本的可能变化等。
五事——战力五要素
“道”,指的是民众和君主之间,具备共同信念,可 以为君国而死,不畏惧任何危险。 “天”,天时,指的是昼夜晴雨,寒冬、酷暑、春、 夏、秋、冬季节的变化。 “地”,地利,指的是路途的远近、地形的险要与 平坦、地势的开阔与狭隘,以及地形进退的难(死 地)易(生地)程度。 “将”将领。指的是指挥官必须具备智谋、诚信、 仁慈、勇敢、严明五大素养。 “法”法制。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将吏的统制和军 需补给等。
所谓“七计”: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孰优孰劣, 可从下列七个条件比照得知: 1、双方的经营者,哪一方的经营观念能得到员工 的认同与支持? 2、双方的干部哪一方的能力较强? 3、哪一方能掌握时机,并占有市场优势? 4、哪一方的管理制度和公司纪律较能彻底执行? 5、哪一方的生产力和行销力较强? 6、哪一方的员工素质较高,教育训练较良好? 7、哪一方能作到赏罚严明?
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
温州大学商学院
favicon.i
孙子,名武,字长卿。生于 春秋时代的齐国,孙武的家 乡位于今山东东北部,濒临 渤海,有渔盐之利。在诸侯 列国中是一个物产富庶,实 力强盛的东方大国。 孙子原是陈国陈完的后裔。
第一篇 计篇
用兵始于计谋,善善策出自“庙算”.而精确
的“庙算”又来自对各种因素的侦测考察。 企业经营的”庙算”,就相当于“策略规 划”,“策略规划”的第一步是自我评估, 其次是可行性分析和考察,然后先定最佳方 案而后付诸实施。 “孙子兵法”提出了“五事”“七计”。你 能总结出经营管理上的“五事”和“七计” 吗?
“将”,指的是领导者——即经营者和主管干部
的专业知识、领导能力、声望信誉等。企业领导 人如同将领一样,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 五种素养。 “法”,指的是企业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财 务制度等。既强调策略规划,又重视强调组织, 企业有了良好的组织,自然会带来很好的创造力、 执行力和凝聚力。
作为兵家的孙武尚智,他把智放在首位。战争 作为敌我双方武力的竞争首走是智能的竞争。故 《孙子· 作战篇》云:“知兵之将,民之· 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真知用兵之道的大将之才,对 胜负关系极大。大将富有智慧就能正确地判断情况, 想出克敌制胜的计谋,并能因情况变化而灵活变通; 只有守信,令出必行,士卒才能听命令;而仁则能 得人心;勇敢也是为将所必备的品质;而严明法纪, 才能整肃全军。这五者相互联系,共同起作用,缺 一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