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院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起 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业道德教育 的“ 职业性” , 摒弃“ 坐而论道”, 真正做 到“ 与学 教 统一” 让学生在职业 实践 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 同, , 从而增强
道德选择能力 。 ( 学校与 家庭、 四) 企业、 社会应形成合力, 齐抓共 管
业道德教育的 目的决定 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 职业道德教 育
利, 不徇私情 , 以权损 公 , 以私 害 民, 假公 济私 ; 不 不 不 服务 群 众, 即要求 人们一 切从群 众利 益 出发 , 群众 着想 , 群众服 为 为 务; 奉献社会 就是 要求人们要 有奉献精 神 , 自觉 为社会和他人 作贡献。 纵观我们的身边 , 我们可 以发现很多具有 高尚职业道德 的 先进事迹。在他们身上体现的, 正是我们社会 主义 现代 化建设 所不可或缺的职业道德。大学生作 为我们祖 国建设 的主力军 ,
第2 5卷第 2期
21 0 2年 2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un lo o ra fHUB ICorso d ne U ies y E rep n e c nvri t
V0 . 5 N 2 12 . 0. F b2 l e.O 2
高 职 院 校 职 业 道 德 教 育 的对 策 研 究
周 燕 红
(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 院 , 陕西渭南 740 ) 00 1
[ 摘 要]作为我 国高等教 育的重要分支 , 院校承载 着为 国家培养和输送职业技 能人 才的重要任务 。在新 时 高职
期条件 下, 加强高职院校 学生的职业道德教 育不仅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 也是完善 高职教 育体 系的 内 在需要 。同时, 也有利于增 强学生的敬业精神 , 进一步提 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从职业道德的概念入手 。 深入 分 析职业道德教 育的重要性 , 再结合 高职院校 的特点 , 分析 当前高职 学生职 业道德教 育中存在 的 问题并提 出一些针对性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生态化探索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生态化探索[摘要]德育课程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和发展方向,关系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作为20世纪人类文明的最伟大觉悟之一——生态觉悟,为教育工作者从生态学的视角提供了一条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困境的全新思路。
基于此,文章对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进行生态化,探索研究德育课程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德育课程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生态化一、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高职院校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德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对其教学现状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可以说,德育课程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和发展方向,关系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当前,在高职院校德育教学战线中,“立德树人”的理念成为共识,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德育的教育作用。
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过于强调共性而忽视特性。
与传统高校强调学术化的目的相比,职业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这一特点决定了传统高校与高职院校在德育课程教学目的上应该存在异同。
相同之处在于都必须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
不同之处在于传统高校德育课程的目的侧重于德育的政治性、道德性,强调德育的约束作用;而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目的注重德育实践教育,更强调德育的实践作用。
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德育课的设置是以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共性为前提的,而对于自身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到。
这就造成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呈现这样一种现状:德育中强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而缺乏具体的实践案例、职业道德教育。
近十年高职院校德育课实践教学研究综述
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理论 体 系 概论 》 《 形势 与政 策》 等几
门课 . 为 了论 述方便 这里统一 称为 高职德 育课 为适
应新 形 势 、 新任 务 , 提高 大 学生 的思想 政 治 素质 . 促
进大 学生 的全 面发展 。 2 0 0 4年 《 中 共 中 央 国务 院 关
要建 立 大 学生 社 会 实践 保 障体 系 . 探 索 实践 育 人 的
长效 机 制 . 要 把 社会 实 践纳 入 学 校教 育 教 学总 体 规 划 和 教 学 大 纲 .从 而拉 开 了德 育 实践 课 研 究 的 帷
高职 院校 德育 课实 践教 学 的研 究 不断深 入 为 了系 统展 现 德育 实 践课 教 学研 究 的进 展 情况 . 笔 者 梳理
是 近 十年 来我 国学界 研 究 的热 点 问题 之 一 。 文章在 收 集整 理近 十 年 来 国 内发表 的相 关研 究文 献基础 上 , 对 德 育课 实践教 学研 究成 果和 存在 的 问题进 行 了概括 与综述 。 关键 词 : 高职 院校 ; 德 育课 实践教 学 ; 教 学模 式 ; 教 学评价 ; 综述
是专 业 的实践 教 学在 高职 院校 中 的地位更 加 突 出 。
2 0 0 4年 以来 . 以加 强德 育课 实 践教 学 为 目标 的
高职 院校 实践 教学 改革 的思 路逐 渐 明晰 目前 我 国 高职 院校 开 设 的德 育课 ( 也称“ 大思 政 ” 课) 包括《 大
学 生 思想 道 德 修 养 与 法 律 基 础 》 《 毛泽 东 思 想 和 中
幕 2 0 0 5年《 关 于 进一 步加 强 和改 进大 学生 社会 实
践 的意见 》 .就 进一 步 加强 和 改进 大 学生 社会 实 践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为主 渠道 ,在把 握好课 堂教 学的知识 性 、系 的不正确 价值 导 向,大众 传媒 的低级 趣味 等 统性 的基础 上 ,积极探 索德 育课和 专业课 的 也给 学校德育带来 各种各样 的困难 。 改革 ,从教 育者 的教学态 度 、授课方 式 以及 邓 小 平 同 志 在 谈 到 新 时 期 德 育 工 作 时 师 生 关系上 下功 夫,使 学生 在轻松 、愉快 的 曾也反 复强调 “ 间不 同了,条 件不 同 了, 时 氛 围 中 接 受 教 育 。 另 一 方 面 , 加 强 校 园 文 化 对 象 不 同 了 , 因 此 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法 也 不 同 建 设 ,构建校 内各 层面相 结 合的德育 合力 。 了。 ”① 社会 发展 的复杂性 要求 德育 工作者 校 园 文 化 包 括 物 质 文 化 、 精 神 文 化 、 制 度 文 在 进行正 面教育 的 同时 ,必须面 向社 会,面 化 和 行 为 文 化 , 是 塑 造 学 生 思 想 品 质 的 阳 对现 实存在 的环 境 ,重视发 挥教 育者人 格魅 光 、 空气和土 壤 。因此 ,苏霍姆 林斯 基说 : 力 、环境 美化 、文化 感染等 隐性 德育载 体的 所 好的学 校连墙 壁也 能说话 。”笔者所 教 育 功 能 ,加 强 对 学 生 主 体 意识 、价 值 观 在 的永 州职业 技术 学院就 十分注 重发挥 校 园 念 、社会 态度等 方面 引导 ,提 高 学生 的道德 文 化对道 德教 育 的 “ 载道 作用 ”和 “ 透作 渗
对高职院校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
陈红英 (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永州 )
面教育 的同时 ,应运 用隐 性教育 载体 构建平 等和 谐 的静育 工作平 台 ,实现德 育工作 由灌 输型 向渗透性转变 。
高职教育中新的德育课课堂模式的构建
生共 鸣 : 再次 要进一 步 向学生阐 明学 习某 一理 论的必 要性 、重 要性, 以及 怎样 才能 学好 它。经过 以上三个 环节 的理论 讲授, 生就 比较易于接 受这 个理论, 学 易于 与教 师达 成共 识。在 理论 导引 阶段 , 出的理 论 问题 要促 使学生 积极地 提 思考 , 他们 有 所思 、有所 悟 、有所 得,以显 现 出理论 所特 有 的 以理服人 的 使 思想 魅力 。 第二步 为材料 分析 。 当学生初 步接 受某 一理 论之后 , 我们 就紧接 着介 绍 些 相关 材料 、案例 , 运用 多媒 体教 学手 段和其 他教 学方 法对所 讲理 论加 以 分析 说 明, 以加深他 们对 理论 的理解 。完 成这 一过程 需要两步 , 首先要提 前收 集相 关 材料 、优选 案例 , 别 是要 收集 与 大学 生相 关的 案例 、材料 , 作并 特 制 演示 与理 论 内容 有关 的多媒 体教学课 件 。这里应注 意所选 用 的材料必须 具有 典型性 、针对 性 、新 颖性 、教 育 性,以便 更好 地 、更 生动 形 象地 使 学生 理 解所 学理 论, 发挥 理论 联系 实际 的功效 。其 次要注 意结 合大 学生 的实际进 行 分 析讲授 , 知 识传 授 、能力培养 和价值 观教 育相结 合, 把 使学 生 自觉地运 用所 学 过 的理 论进 行 反思 、判 断,做 出选择 ,以增 强 课堂 教学 的 效果 。 第三 步为 问题讨 论 。教师在 完成 理论讲 授 、材料分 析后, 就要 结合社 会 现 实和 大学生 实际拟 出相关 思考题 , 进行 实践性 教学或 情境模 拟或行 为训练, 激 发学 生 学习 的主 体意 识, 创造 和谐 、 宽松 、民主 的教 育教 学环 境, 引发 讨 论和辩 论, 把对 理论知 识的学 习引 向深入 。在 授课结 束之前 , 教师要对 整堂课 的教学 内容进行概括 总结, 提炼 出主 题, 学生的讨论 情况进行 分析评价, 对 促使 大学 生 结合 自身发 展 去深 入 思考 相关 问题 。为 此,要 紧扣所 学 过 的理 论 内 容 、材料 要 点, 心 设计 思考 题,启发 学 生通 过交 流 和思 考得 出 正确 结论 。 精 譬如, 在讲 “ 品德论 ”时, 阐述 完基 本理论 后, 我们就 运用 现实 生活 中一些道 德 问题 的案 例 给 予 分 析深 化 ,引 导大 学 生 对 诸 如 “ 见义 勇 为 ” 见死 不 、“ 救 ”等 社会 现 实 问题 展 开讨论 , 而 让大 学 生思 考 应 该做 出 怎样 的道 德判 进 断 、道德 选择 , 样 就使 原来 显得 抽象 、枯 燥 的教 学 内容 变得 具 体 、生动 、 这 有趣 ,使 课 堂 教学 由 “ 你 怎 么做 ”的被 动 思 维模 式 变 成 “ 应 怎么 做 ” 要 我 的主 动思 维模式 , 发 了学生学 习的兴趣 和热 情 。在讨 论过程 中, 激 如果学 生争 论 的话题离主题 越来越远 , 甚至 钻牛角尖, 双方面 红耳赤而不 得结果 时, 这时教 师就 要用适 当的方式方法 , 艺术 地加 以引导, 既要 能把话题 拉回来, 又不至于破 坏 原来 的热烈气 氛 。当学 生讨 论到一 定的时候 , 教师要 适时做 出总 结, 答学 解 生 的疑 惑, 明 自己的观 点, 出要求 和希望 。实践表 明, 表 提 通过 专题 讨论 的教 学形 式不仅可 以 了解 学生对理 论的掌握 程度, 也可 以使 学生表达 出 自己的真实 思想, 生既 锻炼 了胆量 , 学 培养 了发 散思维 , 又提 高 了应变 能力 、表 达 能力及 辩 论技 巧等 , 同时还提 供 了师生 之间 、同学之 间相 互接触 、交流 的机会 。根 据 多年 的教学实践, 我们认 为第三步 的讨论式教 学, 果极为 明显 , 效 它激 发了学 生的兴趣 和热情, 也使 学生在一 个个现 实问题 的讨论思考 中培养 了科学 的人生 观、 高 尚的 道德情 操和 辩证 的 思维方 法。 当然, 这三个 步骤 的教学 并不 是截 然分 开的, 是紧密相 连 、相互 渗透 的, 同服 务于提 高教 学实效性 这一教 学 而 共
浅谈几种德育课教学新方法
浅谈几种德育课教学新方法一、巧设问题,以问题贯穿教学内容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为基础,融入新的教学艺术:用三两个紧扣教学目的的问题,贯穿整堂课的内容。
课堂的环节是:先设疑,再解析,然后举例,最后通过正反对比的例子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深入浅出,详略得当,讲求授课的艺术性。
这就要求教师,务必结合自己的教育对象,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的内容,找准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用好、用活教材,并围绕教材的内容,搜集大量的补充材料,用来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
二、利用案例实现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与教学中的举例子有着根本的不同,案例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而编辑起来的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材料,它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其基本要求是,能够尽量多地蕴涵教材的概念和原理,能够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包含有复杂、急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可以选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围绕着某一主题进行探究。
案例教学,既可以拓展师生思路,又能引发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思考和理解。
德育课教师平时要注意多收集一些案例,把案例归类待用,并努力探索案例教学应有的教学形式。
三、师生角色置换教学法师生角色置换教学法,是一种让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
师生角色置换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参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思维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围绕着授课主题,畅谈自己的见解,说明自己的做法,使学生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调动感官,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认知,收到自我教育的功效。
四、情景导入法的运用情景导入法是一种比较感性的方法,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情景中去体会和领悟教材的内容。
比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中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的设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设想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吃的、穿的、用的、住的目标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理想是人们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而产生的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对未来的向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追求,是一种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想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doc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郝军燕唐成和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2期[摘要]文章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德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课改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人文德育的高职德育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程改革人文德育交往式教学[作者简介]郝军燕(1970- ),女,河北丰宁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人文教育;唐成和(1952- ),男,江苏射阳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高职高专课程综合化改革及教材建设。
(江苏盐城224006)[课题项目]本文系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立项课题“卫生高职德育课程的改革与思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200918)[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3-0112-02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两课”,即人们所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有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仍然称其为“德育课”,本文遵照习惯使用“德育课”这一提法。
高职院校的德育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然而,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强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德育课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首先,在新的目标、形势和任务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德育课的地位和效能,开始思考和质疑:德育何为?其次,外部环境的巨变加之德育教学本身存在的弊端也使课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陷于困境,甚至亲身从事德育教学的工作者也感到迷茫:我们的德育有何意义?怎样进行德育?这些问题折射出高职德育所面临的困境。
因此,反思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德育课程改革,寻求在职业教育的特定背景下,德育效能和价值的最大化,成为德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德育教学体制的弊端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直接导致德育实效性不强。
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模式新探索及其实践
要 好剧 本 好 导 演 ,更 需 要 全 体 演 员 的倾 情 演 绎 。 而 演
出 的过 程 就 是 演 员 的 主 动 性 积 极 性 和 创 造 性 发 挥 的 过 程 。 既然 如 此 ,学 生 便 是 当之 无 愧 的 主 角 .教 师 则
传统 的 “ 鸭式 ” 教学 模式 是 单 向传 输 的教学 组 织 填 形 式 。教师 俨然 是课 堂 的 主宰 ,表现 为 “ ( 师)讲 你 教
学们 没 有 了 “ 后顾 之 忧 ” ,都 轻 松 地 全 身 心投 入 到 课 堂
教 学 中 ,收 获 自然 更 大 。 此 外 考 试 方 式 还 可 以采 用 口
试 ( 演讲 ) 、写 作 小论 文 、调查 报 告 等 。
二 、 尝 试 自主 互 动 型 教 学 模 式 . 引 导 学 生 学 会 学 习
广 大 教 师 应 改 革 考试 观 ,树 立 开 放 式 教 学 理 念 。以 考 核 能 力 为 目的 ,考 核 形式 多 样 化 。在 准 备 课 上 , 笔 者 宣 布 德 育 课 的 考 核形 式 及 原 因 。德 育 课 程 的特 点 和 内 容决 定 了学 习不 能仅 仅 满 足 于 熟记 了几 个 概 念 和原 理 , 而应 立 足 于通 过学 习 知识 获 得 一 种 再 学 习 的能 力 ,即 重 在理 解 、运 用 而非 记忆 。 这 就 需 要 同 学 勤 动 脑 、会 动脑 ,重 在 课 堂 的参 与 ,而 非 最 后 的 结 果 。 因此 , 同
维 紧 紧 跟 上 教 学 的 节 奏 ,大 大 提 高 了 课堂 实 效 ,有 利 于 培养 学 生 的发 散性 思 维 。
3 .改 革 考 试 形 式 , 让 学 生 放 下 包 袱 , 全 心 投 入 课
论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效性
二 、实 现实 效德 育的 策略
( )观 念 变革 策略 一
教 师要 通 过对 课程 内容 的整 体把 握 ,或 是从 现 实 社会 的实 际 出发 ,从 学 生 的道德 水平 实 际 出发 ,加 强 实践 教学 ,尤 其是 法 制 问题 ,经 济 问题 ,心 理 问题 等应 当 充分 运 用学 生看 得 见 、 听得 到 的鲜 活 事例 作为 教学 内容 ,努力 让 学生 增 强 理论联 系实 际 、正 确
对 于 德 育 的实 效性 , 目前 存 在 多种 解释 。有人 认 为 ,学校 德 育 实 效 性 的 问题 是效 果 的问 题 ,即是教 师 所传 授 的道 德要 求 内化 为学 生 的道 德 品 质 的程度 ;有人 认 为 ,德 育实 效性 的 问题 是方 法 的 问题 ,即是 关 键在 于 如何 引导 学 生 由 “ 他律 ”走 向 “ 自律 ” ; 也有 人 认 为 ,德 育实 效 性 的 问题是 一 个 系统 工程 ,需 要 管理 者 、 教 职工 和 学 生全 员 、全 面地 参 与其 中。我 们认 为 ,学 校德 育 的实 效性 ,不 仅是 效果 的 问题 ,也包 括效 益和效 率 的问题 。
职 教 平 台
论高职 院校德育课程改革 的实效性
张 健
( 河南省 平顶 山市工 业职 业技术 学院 摘
河南
平顶 山
47 0 6 0 0)
要 : 目前 ,高 等职业技 术 学校德 育面 临的首要 问题 已经不是 对 “ 育 的意义 与重要 性” 的理论 探讨 ,而是 时于德 育 的 实效性及 其 实 德 课程 改革 实效性
2 、要多 用讨论 式
德 育 的 实 效性 不 仅体 现 在 德 育 要 求 能 顺 利 内化 为 高 职 生 个 体 的 道德 意 识 ,而 且 体现 在 能够 外化 为 符合 道 德要 求 的行 为 。所 以 ,在 德育 教学 中 ,我们 不 仅要 求学 生 能 理解 、认 同 和掌 握德 育 课 的 内容 ,更 注重 引 导学 生 在具 体 的学 习 、工 作和 生 活 中能 主动 践 行 ,并养 成 习惯 。
_内引外延_改革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实现模式_谭喜庆
当代职业教育/2013年第2期□谭喜庆黄坚(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529090)摘要: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内引外延”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在充分理解“内引外延”工作理念的基础上,凝练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的文化特色,创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模式,以期为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内引外延;合作育人;工学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实现模式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54(2013)02-0080-03*项目来源: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模式改革》(项目编号:粤教工委〔2011〕5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谭喜庆(1983-),男,广东开平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黄坚(1958-),女,广东新会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高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发展教育。
收稿日期:2012-11-17“内引外延”改革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实现模式*德育研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高职院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注重的是思想道德和精神人格的塑造。
因此,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抓住德育改革契机和高职院校的育人特色,在工学结合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内引外延”和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等德育工作模式,实施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改革与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模式。
一、以“内引外延”为主线,更新学生德育工作思路(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渊源及特色工学结合(Work-integrated Learning)这一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介质——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初探
将理论知识 内化为学生的 内在品质 , 最终外 化到 日 常行 中, 为培养完美人格 的 目的是一 致的 。 德育课程注重 的不是学生知道多少思 想 、道德、法 律方 面的概念 。 而是能够运用 所掌 握 的理论 知识提 高全 方位 的素质及 分 析、 解 决生 活中的各种问题 的能力 。能力不 是靠间接经验就能获取的 。 所 以 ,以往的说 教教学效果无从谈起也就不难理解 。 能力必 须在实践活动 中获取培养 。 所以, 行动导 向 教学法为思政课改提供的理论支撑 。 其次 , 遵循行为导 向教学法的思想而发 展的教学方法诸如 : 项目 教学 、 模 拟、 表演、 . 案例研究 、 角 色扮 演等。也为我们思政课改 变以说教为主变学生参与为主、变僵硬为生 动、 单 一到灵 活提供 了方法论 的支持 。学生 是教学的主体 , 是项 目 任务或活动的的实施 者 ,教师起 主导、引导作用 , 是导演 ,而不 是传 统意义上的演员 。 而行动导向的这些教 学方法既可以独立运用 ,又可以根据项 目、 目标需求进行组合 、 交叉使用 。实施过程 中 课堂变成学生的主场 , 学 习氛 围热烈 ,思政 课不再枯燥 , 给人们观念上的震撼也是空 前
二 、教材 体 系与 教学体 系
思政课的教材是教育部集全 国之力 。 组 织专家教授编写。反映 了我 国对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 覆盖 了大学生应 当掌 握的主要理论知识 ,体现了教材的科学性、 严肃 性、全 面性和针对性 。加之不断的跟进 式修 缮使它时代感 及时性都无与伦 比。甚至 包 括每个纲 目的措辞都考究十分。有人说该 教材 是最标 准的 白 话 文毫不为过 。 可是好 的 教材 虽然为教学奠定 了 良好的基 础 , 但代替 不了好 的教学效果 。必须采取不 同于教材体 系的另一种 体系进行教学 , 消化吸收教材体 系中的主要 精神 。“ 教学 ”是指 “ 教 师把知 识 、技能传 授给学生 的过程” 。因而 ,教学 体 系是 指围绕着为了达到教学 目的 , 以教材 为基本 遵循 , 在教学活动所采用的各种教学 要素所 形成 的一个 整体。即将教科 书、教学 参考 书、多媒体课件 、教学资源库 、教学案 例、教学实践方案 、教学影片 、教学道具 以 及讲义 、讲授提纲等教学 资料整合 巧用 。 从 而形成 自己的教学 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达到 即不 限于一 堆定义 、范畴 、观点 、结论的 阐 释单 调之怪 圈 , 又能够实现因材施教进行思 想政 治教育 ,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素 质 为主要 目的思想 道德教化之 目的。一直 以 来 从教 材体 系 向教学体 系转 化都 是教 师不 断探 索的课题 。也是同样一本教材但是任课 教师却 能通 过 自己的努 力让 课堂 有不 同 的 效果 的根本原 因所 在。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共3篇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共3篇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1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课程之一,德育课程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如今,在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更加需要强调多元性教育、全面性教育、实效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以培养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一、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德育课程“五育”均指文、史、哲、政、经这五个学科,它们被认为是教育的基础。
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德育应该是与技能育、知识育、科技育、文化育、体育育五育相融合、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合理组合的一种教育。
德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多元教育、全面教育、人文教育。
多元教育: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是不可以传授的。
但是,教育和学习可以使它生长、增强和高涨。
”多元教育是对单一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它是体现德育教育真正多元化的方式之一。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例如:道德讲座、德育实践、德育游戏、德育小组活动等。
通过多种渠道来传达德育理念,培养学员的道德意识,是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全面教育:注重道德素养和行为修养的传授全面教育是指:通过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生活和修养上的指导和培养。
在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和行为修养的传授。
如何了解素质教育中的“素质”?道德素养是高职院校德育最基本的要求。
在德育课程中加强道德素养的讲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观念是否正确,使其有意识去铸造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人文教育是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剖析和阐释,以及对人性、生命、价值等方面的认识,教育和培养学生拥有人性的文化体验、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通过人文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想,让学生成为有自我思考能力的人。
高职德育课程新体系初探
高职德育课程新体系初探摘要: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院校数量增多,学校规模扩大。
然而高职德育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情况。
面对新的形势,本文从德育课程设置,德育教学方式,德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德育课程改革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隐性课程1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现状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方式都不同于普通高校,应有自身的特色。
目前的高职院校德育课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1)德育内容:陈旧,空洞。
高职德育课程基本上是沿袭普通高校的德育模式,如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具有滞后性。
(2)德育教学方式仍然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脱离实际的说教式、训导式的方法。
不重视校外教育,轻视社会实践,脱离学生生活,学生只是被动的教育对象,这种模式只是空洞的说教,愈显苍白无力。
(3)德育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实效。
近几年来,高职在德育工作方面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德育考核往往流于形式。
对德育效果的评价往往只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活动是否参加,是否循规蹈矩,给老师的印象如何,这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对德育产生反感。
2 德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探索:2.1 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建设德育新课程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德育课程主要是以下三类:一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的认知性、显性课程,这类课程有其预定的计划、目的、内容和作用,我们可称之为“知识性德育课程”;二是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等)组织实施的德育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活动性德育课程”;三是由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建设等方面因素形成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我们称之为“隐性德育课程”。
这种模式可称之为“知行统一模式”。
2.1.1 改革并丰富知识性德育课程的种类高职教育德育工作首先要改革知识性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选修课、心理辅导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特征之一。
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方法、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doc
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方法、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作者:赵国敏金丽枫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22期[摘要]文章通过对职业院校德育教学现状、学生道德素质状况、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阐明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方法、模式改革与创新具有客观必然性与紧迫性。
并指出,在实践中要把握德育教学方法、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原则,努力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德育调查分析必然性基本原则[作者简介]赵国敏(1954- ),男,山东莱州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理论;金丽枫(1967- ),女,辽宁北宁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理论。
(辽宁沈阳110032)[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职业院校德育方法、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课题批准号:辽教函[2006]8号)[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56-03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为了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批职业技术人才,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需要改革与创新,以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对高职院校德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收集整理了一批反映目前高职德育教学情况的第一手信息资料。
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概括出当前高职德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调查的具体情况1.德育教学与改革情况。
目前,高职院校在德育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与高职教育培养新一代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一定劳动技能的人才的教学目标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我们课题组对我院(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经贸英语系06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就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56%的学生对德育课内容不太感兴趣,74%的学生对于所学德育课教学内容理解掌握的程度一般,44%的学生认为所开设的德育课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太大的帮助。
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
多年来我们 的 德育课 程 大多 只重 视 学生 掌 握 理论 的系统 性和全面性 , 忽视教育 内容和 现实 的政
治、 经济 、 文化生 活的有机联 系 , 忽视 青年 学生 的思
想 困惑和精 神 、 情感 的现 实需要及思 想难题 的分 析 和解决 , 乏对 青年学生 成长与发展 中面 临的关 键 缺 问题的指导 。有 的高 职 院校 德育还 未 能从 根 本 上
Jn 2 a . 0,2 0 08
高职院校德 育 内容和教学方法 的探讨
朱 秀 茹
( 北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学 院, 河 河北 石 家 庄 0 03 ) 5 0 1
摘
要 : 职 院 校 德 育 教 学 现在 面 临 的 主 要 问题 是 课 程 内容 枯 燥 空 洞 、 乏 时代 感 , 学 方 法 陈 旧 , 学 高 缺 教 教
班人 , 必须提 高 德育 教 学 的实效 性 , 努力 促 进高 等
职业 院校 德育教 学水平的全 面提 升 。
二 、 职 院 校 内容 、 学 方 法 手 段 的 落 高 教
后 和 欠缺 性 德育课的内容和方法与现实结合不紧, 时代感
不强 , 影响 了学校 德 育 的可 信度 和效 果 , 随着 我 国 改革开放 的发展 和深入 , 社会现 实发生 了重大 的变 化, 高职学生 的思 想 问题 纷 繁复 杂 , 观 上要 求 我 客 们 的德育课 程从 内容 方法和手段 上加 以改革 , 之 使
关 键 词 : 职 院 校 ;德 育 ;内容 方 法 ;探 讨 高 中 图 分 类 号 :6 1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6 X 2 0 ) 1 0 9 3 10 —4 9 ( 0 80 —0 5 —0
德育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成效
德育课教学实践与成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这为我们开展德育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我校德育课教学工作严格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去组织实施,不断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实践,现将近三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成效总结如下:一、用改革帮助教师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沿袭了一套“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根深蒂固,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认识到,在学科建设以及教学研究中,首先要求老师们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树立适应现代化教育的新观念,我们通过教材的学习、课题研讨会,逐步认识到:不解决教育观念问题,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课题研究的开展就是一句空话,教学中产生的矛盾和困难就难以解决。
几年来,我们运用现代开放性教育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革现有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开放的生活态度,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发挥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较好地提高职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
为职高学生回归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观念上,改变教师中心观,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
据此,我们注重了以下两个统一:(一)重视教育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德育的教育目的重点在于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努力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这就要善于用大量丰富的知识进行立场观点教育,努力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德育不同于智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
德育课的教学过程是知、情、意(信)、行诸环节构成的,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
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动 化 教 学 模 式 在 德 育课 教 学 中得 到 了广 泛 应 用 笔 者认 为 . 高 职 院 校 德 育课 教 在
学 中 实 行 活 动 化 教 学 .可 为 高 职 院校 德 育 课 教 学 开 创 一 条新 道 路 活 动 化 教 学 法 的 基本 内涵 德 育 课 活 动 化 教 学 法 的提 出源 于 活 动 教 学 思 想 最 早 的 倡 导 者 是 美 国实 用 主 义 教 育 家 杜 威 .他 强 调 从 学 生 的学 习
中 图分 类 号 : 1 G7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5 2 2 2) 6 0 2 — 2 1 7 — 7 7(01 0 — 1 0 0
德 育 课课 改 的深 入 促 使 德 育 课 堂 教 学大变革 . 着教育教学理论 的发展 . 随 活
课前 准 备活 动
基 础教 学研 究
21. O2 6
高职 院校德 育课教学模 式改革研究
邵 敏 霞
( 州刘 国钧 高等 职 业技 术 学校 江 苏 常 州 2 32 ) 常 10 5
摘要 : 动 化教学所体现 的是“ 活 以学 生 为 主 , 活 动 为 形 式 , 活 动 促 发 展 ” 理 念 , 能 有 效 地 提 高 学 生 学 以 以 的 它 习 的 主 动 性 和 积 极 性 , 养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善 学 生 的学 习 方 式 , 养 和 发 展 学 生 的综 合 能 力 。 本 文 分 析 了 培 改 培 德 育 课 实 施 活 动 化 教 学 的 必 要 性 和 作 用 , 出 了实 施 德 育 课 活 动 化 教 学 的基 本 模 式 和 策 略 , 期 提 高 德 育 课 提 以 教 学实效性。 关键词 : 高职 院校 育课 : 动 化 教学 ; 式 : 略 德 活 模 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摘要]德育课是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德育的育人作用,文章对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试图建立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德育课是一门实效性强、热点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使德育课教学有所创新、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从学生这一角度看,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缺乏主动性,处于一种消极、被动、应付考试的学习状态;从教师这一角度看,虽然做到了充分备课、认真讲授,但教学效果却普遍不理想。
我们认识到教学方法陈旧是影响德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讲,学生听课做笔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在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容易疲劳,教师没有成就感,使得德育课教学效果陷入越来越差的境地。
这就促使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新模式,大胆革新教学方法,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本文以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研究。
一、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参与影响高职院校德育课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能否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内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加强教学的艺术性,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隐性教学法。
隐性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在德育课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
教师根据高职生的思想实际,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课程有关内容,确定选题,让学生一方面在规定时间内查阅资料、撰写提纲,从理论的层面上展开论述;另一方面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演讲,还可根据需要让学生自己编排与主题相关的形式多样的小节目,教师可在点评时进行启发和引导,达到教学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加课程的吸引力,给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师生互动教学法。
师生互动教学法就是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包括采用问答、专题讨论等形式。
教师主要做学生的组织者、支持者、合作者和评价者,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有“主见”的。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意见统一后,选一人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其他人补充,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
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同时能够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实施师生互动教学法,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以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师生互相切磋与补充,互相倾听与沟通,互相激励与促动。
这样,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动教师,不断循环往复,达到双向交流、教学相长。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将社会生活中和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引入课堂教学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有助于改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把学生从抽象概念引向具体背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归纳、演绎、推理、总结,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理论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可分为三步:第一步,选择案例。
(1)案例的选取从内容上要注意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兼顾修身与守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2)案例的选取从时间上要不断更新。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德育课中的教学案例多年不变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3)案例的选取从教学效果上要体现真实性。
所选择的案例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例,而不是道听途说或随意杜撰的,案例只有真实才会具有生动性和说服力,才会具有教育性。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起启发、点拨、引导作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教师总结。
通过总结,教师可以把握好教学活动的方向,通过分析点评导出案例的教学目的,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4.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将概念化、条理化、抽象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学生通过亲身了解社会变革给人们生活、就业、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加深对德育课基本理论的理解。
根据高职院校德育课的目标要求,实践教学法主要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
为了充分释放实践教学内在的功能,在具体实施方法上要有周密的考虑,做到计划周详、形式恰当、指导清晰、反馈及时、评价严谨。
桦川县横头山镇向阳堡村是我院德育教研室确立的社会实践实习基地。
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调查,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研究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如土地问题、环境问题、农民负担等现实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使高职生真实地看到当今农村、农业发展的形势,看到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引发了他们积极思考。
我们要求学生每人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学生的调查报告都是有感而发,实现了德育课知识、能力、觉悟三个培养目标的统一,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改变了德育课文字式的刻板教学方式,将教学案例、背景资料和专题知识等通过多媒体手段固化在教学课件中,把传统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把理论内容用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增加了课堂容量,扩大了学生视野,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提高了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效果在教学改革中,我们着眼于提高高职生整体素质和培养高职生创造性思维、合作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和尝试。
课堂教学改变单纯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
为了解高职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感受,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我们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依据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对教学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调查。
1.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我们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授课的试验班和非试验班进行比较,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由原来的29.7%提高到37.8%,没兴趣的学生由原来的17.5%降低到6.1%。
30.5%的试验班学生认为兴趣提高的原因是教师的授课方法有吸引力。
以上结果说明了高职生对教学改革的认可。
我们组织学生上台演讲、辩论,提高了学生听说交流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体验和领会理论。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高职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探索了实践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德育过程是由知、情、意、行诸环节构成的,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
只有把品德培养引向道德实践,德育才能取得实效,所以需要有选择性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高职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我们通过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围绕主题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加社会体验;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亲身了解社会改革给人们生活、就业带来的深刻变化,加深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解决思想中存在的模糊甚至怀疑认识。
在参与实践教学这一问题上,在试验班中,有82.7%的学生肯定了这种教学方式,68.3%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提高了教学实效性,65.9%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从评价情况看,学生对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的学习普遍表现得更为满意,这一点教师的感触更多,过去经常是教师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而学生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其实质是低效的教学。
3.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你在大学学习中最喜欢的教学方法?”这个问题上,试验班3.7%的学生选择教师讲授为主,43.9%的学生选择师生互动教学,48.9%的学生选择实践性教学,还有3.5%的学生选择自学的学习方式。
这充分说明了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活动主体化、培养学生获得独立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方法更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传统教学是学生在教师传授知识、呈现知识过程中被动地接受和理解知识,其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跟随教师思路积极思维和自觉地巩固、应用知识。
也就是说,传统教学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而不是“发现”,而现代教学强调学生是主动的探索者和真正的实践者。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验和总结,我们看到教改后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自主观察、思考,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学习心理,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4.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了教师能力的提升。
近几年高职院校在重组和专业整合中,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德育课也不能墨守成规。
德育课不好上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去设计教学计划、写教案,是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德育课一方面强调教师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和每一个教学环节,迫使教师去思考一些问题。
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了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开始转变,更加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教”,更加注重“导”。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教师能够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设计自己的教学,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通过实验,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观。
教师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为自己构建了开放的教学环境,并在组织、指导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建立了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高。
正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走上了改革之路,经过应用、试验,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德育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1]孙林.坚持教学创新不断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2).[2]高伟.浅论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3]王敏,肖平.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J].发展,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