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为学》教案

《为学》教案

《为学》教案教案编写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为学》一文中的主要内容,并能正确运用新学词汇及短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综合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习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及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插画,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人物的行为举止,创设学习的氛围,并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2. 预知(10分钟)请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推测文章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展开推测。

然后从不同小组中选取几位同学展示他们的猜测结果。

3. 阅读(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为学》,并标记不理解的单词或短语。

2) 分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互相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4. 分析与讲解(15分钟)指导学生分析文中重点句子及段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主题和内容,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5. 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自由发挥,就现代学生如何理解并践行“为学”这一精神进行讨论。

2)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组织学生用英文或中文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学习的态度和观点。

6. 总结反思(5分钟)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体验,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四、课堂作业请学生完成扩展延伸部分的讨论或写作任务,并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和展示。

五、板书设计《为学》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掌握新学词汇及短语。

2. 能力目标:培养综合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习的热爱。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够运用新学词汇和短语。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理解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指导。

七年级《为学》优质教案设计

七年级《为学》优质教案设计

七年级《为学》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为学”这一道德教育内容及相关知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能通过思考、交流、合作等方式获得新的知识及信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为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掌握为学的文化价值,运用为学的知识进行生活实践。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为学”的内涵,并运用“为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如何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教师利用相关图片或短视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为学”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体现,它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哪些帮助。

2. 学习环节2.1 概念解析教师让学生先通过阅读《中华优秀文化经典》中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认知,达成对“为学”这个词的认识和理解。

2.2 实例讲解教师通过具体例子来讲解“为学”的内涵。

比如让同学们思考,如果你现在正在学一样自己不感兴趣并且不会的知识或技能,你应该怎么样为了自己的学习而取得进步呢?2.3 思维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学”这个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体现?并组成小组,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3. 实践环节教师让学生在校内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运用“为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实践,然后进行分享和反思。

4. 拓展环节教师通过提供阅读材料、思考题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为学”这一思想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四、教学评估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验:让学生完成与“为学”相关知识点的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测试。

2.学生观察: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和学习态度。

3.学习总结:让学生对“为学”这一主题进行总结,是否达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自己的收获等方面进行描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主要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合作、探究等方面,在实践中希望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同时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为学》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1.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为学》的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为学》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包括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等。

2.2 教学资源教材、PPT、教学视频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教学设计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详细讲解《为学》的内容和要点。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为学》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为学》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学生能够运用《为学》的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总结内容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点。

5.2 反馈意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进行改进。

5.3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进行改进。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确保教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准备相关的教辅材料。

6.2 教学设施准备准备教室内的投影仪、电脑、白板等教学设施。

6.3 教学资源准备收集相关的教学视频、案例、练习题等资源。

第七章:教学实施7.1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步骤二: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步骤三:进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步骤四: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五: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2 教学时间安排每个步骤的时间安排,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进度的控制。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拓展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相关的拓展内容和案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学》教案

《为学》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织文章,侧重于理想和信念。

《为学》一课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文章阐述的“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理解力尚浅,对于文言的学习还缺乏经验,教师除了引导他们学习重点的文言字词外,学习本文,更注重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意味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通译文章。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及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理解文意、领悟哲理;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习理解文中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之”、“其”等的用法、通译文章。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理论论证与实事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教学手段:小黑板教学方法:学生与文本对话法、生生对话法、师生对话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译全文。

教学重、难点:通译全文。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教学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法、生生互动法、师生互动法。

一、导入新课:(师生、生生对话。

3分钟)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由塞翁失马祸福转化的故事引出,“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调动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为学》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2 教学内容介绍《为学》的作者和文章背景。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引言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详细解读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总结和归纳。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为学》的作者和文章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3. 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2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自我反思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文章:《为学》文本。

参考资料:关于《为学》的背景资料和相关论文。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文章和教学材料。

3.2 教学材料学生手册:包含文章和相关问题。

写作纸张:用于学生的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2 教学反馈学生评价: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写作练习和课堂表现。

改进教学: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探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见解。

5.2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扩展知识面。

鼓励学生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探索。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学习的看法和经历。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教案概述•适用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为学》这篇古文的含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方法,理解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能借鉴在学习中。

•教学难点: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个方面的拓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1.《为学》古文课文解读–第一段:从“蹈其辙则污”“食其果则腐”两个方面引出学习的必要性,要求学生做到及时行乐。

–第二段:重点解读“欲速则不达,见微而知著”的意义,让学生明确学习需要耐心、细心和认真。

–第三段: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个方面对学习的拓展意义,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课文理解与扩展–学生理解“蹈其辙则污,食其果则腐”的含义,对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行反思。

–学生探讨“欲速则不达,见微而知著”的原因,发现学习的关键在于细节和耐心。

–学生分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个方面的含义,体现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3.学以致用,行文思考–学生以《为学》为题,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写一篇作文。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学习,如何做到高效学习。

教学过程1.教师通过PPT课件或其他展示方式,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课文,结合学习笔记进行课文理解和扩展。

2.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学习体验与方法。

3.教师针对讨论和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按照孔夫子的方法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学科并且努力去成为其中的专家。

5.学生以《为学》为题,写一篇作文,体现他们对《为学》的理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6.教师进行作文点评和总结。

教学方法1.师生互动讲解2.小组讨论3.问题式教学4.鼓励创造力和思考课堂评价1.学生的课堂观点、理解程度、表达能力、互动讨论;2.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文献资料调查、文献综合分析等;3.学生考试成绩。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为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子,学会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为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的主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2)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为学》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课文中所提到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的重要性。

(2)让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学习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为学》并背诵。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为学》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上册《为学》教案

七年级上册《为学》教案

七年级上册《为学》教案七年级上册《为学》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为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为学》教案1教学要求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教学设想《为学》一文能得到广泛的传诵,是因为这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

在论证过程中,插入贫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教给读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难而进的精神。

这些认识,只有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领悟,因此,教学的起始要紧紧抓住学生自我诵读、自我领悟这些环节。

疏通文意应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话的整体意思,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对原文的直接理解上,从而改变“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的读死古文的方式。

基于对《为学》和古文教学的这些认识,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教学要求中的第一条:指导学生流利地背诵课文,做到背准字音、背对停顿、背出语气。

在读、背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义和作用,及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

视学生程度,在较好的班级还可以讨论文章里所涉及的几种关系:天下事和为学、为学和蜀鄙二僧的事例、蜀鄙二僧的事例和人之立志、人之立志和知难而进相互间的关系。

同时,还可以印发苟子《劝学》的片段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以导读为主兼用讨论法、自我发现法。

两课时完成。

按:就体裁而言,本文是议论文,但教学重在使学生懂得立志学习的道理,不宜从体裁特点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提出的“为学”的思想,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2 教学难点难在理解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以及如何将这些手法与作者的观点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关键词语。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以及它们与作者观点的联系。

3.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3.5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做好笔记,并完成练习题。

4.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答案准确,对于难点问题要加以思考。

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5.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互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思考和分析能力。

6.2 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教学评价7.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7.2 评价标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后作业和测试成绩达到预期目标。

八、单元计划8.1 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2 课时安排共安排4课时,分别用于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巩固练习。

九、教学资源9.1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练习题等。

《为学》教案5篇

《为学》教案5篇

《为学》教案5篇《为学》教案篇一重点:进一步积存古代文言文词汇。

难点: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点:通过自学解决字词,教师提示个别难句。

一、简介状况二、正字音三、通过自学把握字词。

四、学生表演二僧至南海一段,加深理解记忆。

其次课时一、提问字词,复习旧课。

二、分析1、明确这是一篇谈论文,构造是提出论点,进展论证,得出结论。

让学生找出本文论点。

2、其次段如何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特别有说服力。

3、第三段如何论证?4、分析二僧之南海之事。

找出去之困难的表达,僧贫者能至和僧富者不能至的缘由分别是什么样?5、最终一段怎么样扣住论题再论证?三、谈启发并结合自己实际谈谈感想。

1、难事做于易,繁事做于细。

再难的事情,只要去做,总会完成,而再易的事情,假如水去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2、是天资聪慧与愚钝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惟在勤奋努力与否。

假如努力了,必将有所收获,否则一事无成。

设计思想对于课文根本内容的理解,强调学生自学为主,教学生借助书下解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

要加强诵读的落实。

用一课时对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用争论法进展落实。

板书设计为学清彭端淑一、提出论点天下事:为之:难→→易人之为学学之,难→→易不为:易→→难不学,易→→难(普遍真理)(本文论点)二、道理、举例论证1、道理:资,材学而不怠→→不知昏庸屏弃不用→→无异昏庸2、举例:鲁传圣人之道三、比方论证二僧:贫者:为之→→至富者:不为→→不至四、总结结论:人之立志:恃材自败恃勤自力需“为”需“学”教案点评:对于课文根本内容的理解,强调学生自学为主,教学生借助书下解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

要加强诵读的落实。

用一课时对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用争论法进展落实。

教案例如重点:进一步积存古代文言文词汇。

难点: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点:通过自学解决字词,教师提示个别难句。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为学》全文。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欣赏和评价《为学》。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哲理,提升个人修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为学》。

(2)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

(2)文中某些句子和段落的深层含义。

(3)将文章中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为学》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5. 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为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写一篇关于《为学》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将文章中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互动。

《为学》优秀教案

《为学》优秀教案

《为学》优秀教案《为学》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认知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二、解题,简介作者情况引导学生读课前“阅读提示”及书下注释,了解如下内容:1.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

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

示:给看。

2.作者的简单情况。

三、读文体会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查字典。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

3.三读,订正读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

不逮人久而不怠焉迄乎成屏弃而不用蜀之鄙子何恃而往4.学生再次放声读。

提示:读准字音。

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

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蜀之鄙/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集体读并讨论全班齐读。

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

四、听读课文老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第二课时一、复习质疑1.研读课文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人之为学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作者通过两问两答提出看法。

为学难易的转化在于是否“为”。

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在《为学》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法来介绍文章背 景、解释重难点字词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 思想。
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 知识的方法。
在《为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文章的主 题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通过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深入分析
对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深入 分析,探讨其含义和表达技巧。
巩固练习
课堂讨论
针对文章中的观点或问题,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和表达能力。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短文 或读后感,巩固所学知识。
归纳小结
总结要点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 学生梳理思路。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为学》的理论分析 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能够运用《为学》的论证方法 ,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
能够运用《为学》的思想进行 跨学科研究,拓展学术视野。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为学》的热爱和兴 趣,激发其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 考能力,鼓励其勇于挑战权威和
传统。
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相关文献、写 读后感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 。
05
作业布置
作业一:熟读并背诵课文
总结词:巩固记忆
详细描述:学生需要熟读并准确背诵课文《为学》,以巩固所学内容和培养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
作业二:翻译全文
总结词:提升理解
详细描述:学生需要将全文进行准确翻译,以提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翻译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第一章:《为学》课文解析1.1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1.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旨。

1.3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简介作者和背景。

1.4.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4.3 解析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

1.4.4 讨论课文: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主旨和修辞手法。

1.4.5 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为学》主题探讨2.1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2 教学重点:课文主题的探讨和分析。

2.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回顾课文内容,引出主题探讨。

2.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享观点。

2.4.3 分享观点: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4.4 总结:归纳课文主题,强调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第三章:《为学》修辞手法分析3.1 学习目标: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3.3 教学难点: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释。

3.4 教学过程:3.4.1 导入:简介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3.4.2 分析修辞: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4.3 讨论修辞:让学生讨论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3.4.4 总结:回顾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讨论,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鉴赏能力。

第四章:《为学》作文练习4.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作文写作。

4.2 教学重点:作文的构思和表达。

4.3 教学难点:学生作文中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

4.4 教学过程:4.4.1 导入:提出作文题目,引导学生思考。

4.4.2 构思指导:给予学生作文构思的指导和建议。

4.4.3 作文写作:让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给予个别指导。

4.4.4 作文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交流作文。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为学》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让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论语·为政》篇,是孔子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论述。

文章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内容。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古文中的成语和表达方式可能不太熟悉。

学生可能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孔子及其对学习和教育的贡献。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并注意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讨论来解决自己的疑问。

3.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展示和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3.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解读,解释其中的成语和表达方式。

结合现实生活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

3.5 练习巩固给学生发放一份相关的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

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可以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论语》原著或相关的选集。

5.2 参考资料相关的学术论文、解读文章或视频资料。

5.3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讲解课文内容。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3)了解作者的为学思想和人生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勤奋好学、谦虚进取的精神品质;(2)激发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兴趣和热情;(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2. 欣赏古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3.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2. 句子结构的分析;3. 作者为学思想和人生观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句子结构,解答学生疑问;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为学经历,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字词;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句子结构,解答学生疑问;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5. 案例分析:分析作者的为学经历,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运用。

3. 测试评价:通过定期进行的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词语、句式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阅读理解、翻译等能力的运用。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为学》原文及相关注释、译文资料;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图片等资料;3. 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用于板书重点内容;4. 作业布置:提前准备并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理解、翻译等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主旨。

2.学习课文中描绘的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学习。

教学难点:1.课文的深层含义。

2.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学习的认识和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学有所成。

二、课文朗读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2.请同学示范朗读,其他同学跟读,力求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三、课文分析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检查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3.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观点,如“学海无涯”、“温故而知新”等。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中所提到的学习方法的理解,如“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

2.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五、课文拓展1.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或者事例体现了课文中的观点。

2.让同学们思考:如何将课文内容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提高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法的感悟文章。

2.让同学们预习下一课《劝学》,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为新课做好准备。

七、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拼搏,不断进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为学》,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学有所成。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同学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

附:课文《为学》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临淄市外国语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2)新
人教版
课题名称
主备人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流畅的背诵全文,能够准确的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2.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4.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树立远大志向并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能够根据文下注释和参考资料,准确,流畅的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把握二僧故事的内涵;体会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及教具1.朗读法。

2.讨论探究法。

3、小组合作法。

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
教学过程[预习内容与指导]: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展示交流]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句俗语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是的,这句话是说,只要肯努力,肯奋斗,不管什么事都会成功。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彭端淑是如何向我们讲解这个道理的。

二,口述本节课目标:
1.掌握作家作品。

2.了解课文大意,熟读背诵全文。

三,介绍作家作品:
彭端淑(1699---1779),字仪一,四川人,清代中叶文学
家。

知识广博,工诗能文。

著有《白鹤堂文集》。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选自《白鹤堂文集》。

首尾两段用精心提炼的句子表达作者的主张;中间用对
比手法和生动的对话,写贫富二僧的故事,来证明作者的主
张。

本篇文章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
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四,教师范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和生僻字的
读音。

(也可听录音)
[点拨升华]
五,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世上的事,难说有难易之分,只要你去做了,难的也变容易
了,不去做,容易的也会变难,学习也是这样。

从前在四川边境有贫富两个和尚。

单有聪明,而不努力,这是自己毁了自己;不够聪明,但能
勤奋努力,定能学有所成。

六,阅读背诵:
多种形式,充分阅读。

齐读;点名读;分组读;自由背诵。

[作业反馈]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板书设

反思与
重建
第二课时
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
教学过程[预习内容与指导]
1、预习生字词,通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反复诵读课文,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展示交流]
一,品析文章:
1,细解第一自然段
学生默写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是运用什么修辞提出论点的?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为何从“天下事”起笔? (明确:文章开头,用设问的方式提出论点。


2,齐背第二自然段,思考讨论“吾昏、庸、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3,点名复述蜀鄙二僧的故事,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贫僧仅一瓶一钵就实现了去南海的愿望。

从对比中我们悟出:有条件的反为条件误,而没有条件的,靠恒心、毅力最终也能获得成功,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4,背诵第四段,把握主旨。

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你获得了什么感受?
[点拨升华]
课文分析完了,下面同学们来思考一下,天下事有没有难易之分?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天下事当然有难易之分,作者所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论证的,意在鼓励人们立志求学,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坚持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四、作业设置
教师板书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

1、实词:为——做、求,逮——及,赶得上,怠——懒
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规,语——对……
说,钵——和尚用的碗,恃——凭借,鄙——边境,
昏——愚笨
虚词:亦——也,之——到……去,犹——仍然无
以:没有什么是故:因此之:做助词用,无义
2、重点句子: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
者亦易矣。

(2)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
庸也。

(3)子何恃而往?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作业反馈]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
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