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山舰事件

合集下载

中山舰

中山舰

"中山舰事件之谜"读后感张明1926年3月20日在广州发生的中山舰事件,扑朔迷离,它的许多疑团至今尚未解开。

杨天石的这篇文章拟探讨这一事件发生前后的真实过程。

以进一步揭开中山舰事件之谜。

首先作者分析了三·二O之前蒋介石的心理状态,根据日记、信件等资料,自1926年1月起,蒋介石和苏俄军事顾问团团长季山嘉以及汪精卫之间的矛盾急剧尖锐。

先是表现在北伐问题上,后又表现在黄埔军校和王愁功第二师的经费增减问题上。

后来尽管蒋介石在驱除王愁功问题上取得了胜利,但仍然疑虑重重,觉得自已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

3月5日日记云:“单枪片马,孤苦零丁,作逆毁峨,此吾今日之环境也。

总理与诸先烈有灵,其当怜而援之,不使我陷于绝境至此也。

”3月7日,刘峙、邓演达二人告诉蒋介石,有人以油印传单分送各处,企图掀起“反蒋”运动,这更增加了蒋介石的危险感,·觉得有人在陷害他,企图把他搞掉。

3月15日日记云:“知王愁功之恶劣及世道人心之险诈,诚不能办事矣。

革命绝望。

晚在家愤闷已极。

”又云:“忧患疑惧已极,自悔用人不能察言观色,竟陷于此,天下事不可为矣”,这一时期,他和秘书陈立夫的赴俄护照也得到批准,就使他更加害怕了。

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右派乘虚而人,利用蒋介石多疑的心理,制造谣言和事端,以进一步挑起蒋介石和汪精卫、季山嘉以及共产党人之间的矛盾。

下一段主要论述了中山舰的调舰经过,指出中山舰的调动经过大体如下几点:1.中山舰驶往黄埔并非李之龙“矫令”它与汪精卫、季山嘉无关,也与共产党无关。

多年来,蒋介石和国民党部分人士一直大肆宣传的所谓“阴谋”说显然不能成立。

2.蒋介石没有直接给海军局或李之龙下达过调舰命令。

因此,所谓蒋介石下令调舰而又反诬李之龙“矫令”说也不能成立。

3.中途加码,“矫”蒋介石之令的是欧阳钟。

他明明去了李之龙家里,却在事后隐匿有关情节;他在海军局和李之龙夫人面前声称“奉蒋校长命令”调舰,而在给作为校长办公厅秘书的季方的电话里,却只能如实陈述;在给海军局的公函里,他清楚地写着要求“迅速派兵舰两艘”,而在事后所写的报告和供词中,又谎称只是“请其速派巡舰一、二艘”,有意含糊其词。

历史趣谈:中山舰最后一任舰长萨师俊 海军世家以身许国

历史趣谈:中山舰最后一任舰长萨师俊 海军世家以身许国

中山舰最后一任舰长萨师俊海军世家以身许国导语:福州市中心安泰河沿,榕荫遮蔽的朱紫坊22号,大门口高挂三块牌子:萨镇冰故居、萨本栋故居、萨师俊故居,告诉人们萨家名人们的辉煌传奇。

福州市中心安泰河沿,榕荫遮蔽的朱紫坊22号,大门口高挂三块牌子:萨镇冰故居、萨本栋故居、萨师俊故居,告诉人们萨家名人们的辉煌传奇。

他们中,萨镇冰最早抗击外侮,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由晚清入民国后历任北洋政府海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职,1933年以福建省省长之职襄助李济深和十九路军将领在闽起义,成立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萨镇冰自言反蒋,乃因为蒋介石不抗日!九一八事变后,萨镇冰恨透了日本人,但日本人却总怀着敬意派人来问安,并馈赠厚礼,虽然都被骂回,却一直乐此不疲。

七七战起,他壮心不已,原拟组织爱国青壮年在福州城乡抗日,并准备从海军方面弄一批枪械接济,因受蒋介石猜疑,转而以望八之年,不顾蜀道之难,前往南洋宣慰侨胞,大力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劝募抗日物资。

1938年初他经安南(越南)回国后,又历经鄂湘桂川等8省,一路演讲抗日要旨,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福州。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

萨镇冰一生清正廉洁,光明磊落,爱国情浓,其海军同事谢葆璋(著名作家冰心的父亲)如是评价:“中国海军的模范军人,萨镇冰一人而已。

”萨本栋是萨镇冰的侄孙,著名物理学家,私立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的第一任校长。

这位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履新翌年,抗战爆发,乃率全校师长内迁闽西长汀,在经费匮乏的情况下,苦心经营,为培养国家有用人才而殚精竭虑,终使厦大成为著名学府。

萨师俊是萨本栋的堂兄弟,是这座大宅院里走出的一位壮烈殉国的英雄。

萨师俊一生英名,与一代名舰中山舰联系在一起。

他是中山舰的最后一任舰长,是抗战期间战死战场的海军最高军官。

说来巧合,中山舰正是时任北洋海军提督的萨镇冰于1910年亲赴日本定造的。

一门数杰永彪史册,留下后人深情怀念。

中山舰沉没金口江底始末

中山舰沉没金口江底始末

农家之友2013.111997年1月28日,中山舰在武汉金口水域被成功地整体打捞出水,各类文物5000多件。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一艘长62.9米、宽8.9米,排水量780吨的小型炮舰,虽算小字号,却是现代史上著名的战舰。

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铭刻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耻辱,是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国民革命史上重要的见证物,不仅记载孙中山历经磨难、矢志救国的坎坷历程和功绩,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抗击侵略、英勇献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在日本三菱船厂订造的炮舰19世纪末,初具规模的清朝海军在马江海战和甲午海战中遭到惨败。

为重振海军,清政府于1910年派筹办海军大臣萨镇冰、载询到英、美、意、日等国考察,向这些国家订购了一批军舰,其中在日本长崎三菱船厂订造的炮舰,于1912年建成下水,回国后命名为永丰舰,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舰。

孙中山在舰上指挥反击叛乱战斗1913年,永丰舰加入中国海军,编入北洋海军第一舰队,由福州籍将领林霆亮任首任舰长。

1917年,段祺瑞赶走张勋,复任国务总理,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并准备解散国会。

孙中山愤然发起护法运动。

时担任海军总长的程璧光是孙中山的布衣之交,倾向革命。

是年7月底,在孙中山说服下,程璧光率领永丰等7艘军舰,南下广州,组成西南护法舰队。

同年8月6日,广州各界在长堤东园召开有数万人参加的欢迎大会,孙中山评价道“向来革命之成败,视海军之向背。

”1922年6月16日凌晨,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以4000余人的兵力围攻总统府及孙中山的住所粤秀楼,公然叛乱。

孙中山在卫士们保护下离开粤秀楼,辗转登上永丰舰。

孙中山在舰上与将士一起生活了55天,亲自指挥战斗,反击陈炯明叛军。

因待援无望,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4月13日,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孙中山一生的丰功伟绩,将永丰舰更名为“中山舰”。

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以中山舰无故升火游弋、意图倒蒋为由,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局长李之龙,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纠察队枪支,包围并搜查苏联顾问团住所,解除苏联顾问团卫队武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沉浮揭秘

中山舰沉浮揭秘

本栏责任编辑邓小军 邓衍明(一)中山舰,原名永丰舰。

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为东山再起,清政府向美、日、英、法等国订购了一批军舰。

1910年,海军大臣载洵和海军统制萨镇冰到日本国三菱船厂订购一艘防卫舰。

1913年,清政府将三菱船厂建造的防卫舰命名为 永丰舰 ,编入当时的海军第一舰队。

该舰长62.1米,宽8.9米,吃水深度2.4米,排水量780吨,功率1350匹马力,时速13.5海里,配有火炮8门,舰员编制108人。

1917年,孙中山举起护法大旗,当时担任北洋海军总长的程光璧率永丰等舰南下广州支持护法。

同年9月,永丰等舰成为军政府海军的首批舰艇。

1922年6月16日,时任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突然倒戈叛变革命,派重兵围攻总统府。

孙中山在卫队的保护下,冒着枪林弹雨,机智突破重围,于6月17日登上当时停泊在广州白天鹅潭水域的永丰舰,并以永丰舰为指挥部,组织革命军与叛军作战55天。

8月9日,孙中山离舰赴上海。

孙中山在日后的岁月曾多次谈及这55个日日夜夜和永丰舰官兵的丰功伟绩,并数度乘该舰视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中山先生,于1925年4月13日将永丰舰更名为 中山舰 。

1926年3月20日,围绕停泊在广州珠江水域的中山舰调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 中山舰 事件。

随后,国共合作破裂。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直在广州南海水域游弋的中山舰奉命驶入长江,参加著名的武汉保卫战。

1938年10月24日下午3时许,日军6架轻型轰炸机分两组向中山舰扑来。

当时,陆地战事吃紧,中山舰的四门主力火炮卸下安装在长江要塞上,舰上仅有瑞士制、德国制20厘米高射炮各一门,37毫米机关炮两门,捷克式机枪两架。

由于年代太久,这些装备都存在一些毛病。

一场惨烈鏖战打响了,6架飞机轮流急速俯冲投弹,并辅以机枪扫射。

中山舰左舷中弹,出现1米见方大洞,江水急涌轮机舱,抢堵无效,江水漫进锅炉,炉火渐熄,就在轮机长黄孝春等人拚命堵漏之际,位于舰首的高射炮因连续发射突然被卡住,舰首出现火力空档,日机乘虚而入,炸弹雨点般在舰首周围落下,望台被炸掉一个角。

考究“永丰舰——中山舰”始末

考究“永丰舰——中山舰”始末

考究“永丰舰——中山舰”始末作者:曾旅湘来源:《红广角·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2年第9期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清朝政府为重建大清海军向日本订造的战舰之一。

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至此,中国有海无防,为了重振海疆,清政府于1910年设海军部,任命载洵为海军大臣,萨镇冰任统制。

同年,除派载洵等人出洋,赴欧美考察西方海军并订购军舰外,8月,又派萨镇冰等在日本向三菱和川崎造船厂分别订造了“永丰”和“永翔”二艘炮舰。

永丰舰为中型炮舰,排水量780吨,舰长205呎、舰宽29.5呎,吃水9呎,马力1350匹,航速每小时12.5海浬,装载量为载煤150吨、载淡水160吨,舰员约百人。

装备大、小火炮8门,机枪若干挺。

造价68万日元。

清政府派李国圻、郑国能监造,于1913年竣工下水。

同年,永丰舰回国,被编入北洋舰队,驻泊上海。

辛亥革命胜利后,清朝海军易帜。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不久,袁世凯篡位,开始镇压革命,其倒行逆施激起革命党人的反抗,孙中山遂号召讨袁。

李烈钧在江西首先起义。

8月,袁世凯命海军提督萨镇冰,率包括永丰等舰前往安庆、芜湖等地镇压“二次革命”。

1915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再遭到全国人民反对。

蔡锷在云南首先发难,南方各省纷纷掀起了护国运动。

1916年4月,袁世凯派兵南下镇压。

但海军同情革命,相继在上海、武汉各地起义,并会同革命军参加了光复镇江、南京的作战。

同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黎元洪继任总统,任命程璧光为海军总长。

次年7月1日,张勋率“辫子军”入京,妄图扶清帝复辟,遭到全国人民共同声讨。

在北京,北洋政府段祺瑞上台,孙中山号召护法,并在广东成立军政府。

①7月3日,程璧光在上海代表海军拥护孙中山护法,通电声讨复辟,并派舰护送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7日到达广州。

7月22日,程璧光收到孙中山关于广东方面欢迎海军南下的电报后,即发表了《海军护法宣言》,并率领永丰等七舰驶离上海吴淞口,南下广州。

中共党史若干事件研究之新看法新进展

中共党史若干事件研究之新看法新进展

中共党史若干事件研究之新看法\新进展作者:刘建美来源:《领导文萃》2011年第15期近年来,随着大量史料的发掘和一些档案的解密,学界对中共党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中山舰事件——事件的发生未必在蒋介石的计划之中以往的研究认为,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的计划和阴谋。

近年来,学者杨天石提出:中山舰事件的发生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

当时共产党力量的发展和苏俄顾问影响的增强,国民党内左右派的激烈斗争和蒋介石的思想倾向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必然因素;而蒋介石误信“西山会议派”和“孙文主义学会”一些人的谣言则是事件发生的偶然因素。

研究者杨奎松赞同杨天石的看法,认为事件的发生未必在蒋介石的计划之中,事件发生既有蒋介石护党和联共的矛盾,又有对事件发生前的一些信息的严重误读,也与其独特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分不开。

南昌起义——南下不是导致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南昌起义是军史和党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长期以来,关于起义失败原因,权威的说法是没有采取就地革命,建立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的方针,而是采取了南下广东、再行北伐的决策。

近年来,一些学者就南昌起义军是否应南下展开了争论。

对南下持肯定观点的理由各有侧重,综合起来主要有:南昌起义军在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条件,从群众基础、距离反动政权中心南京的远近、经济状况、有无港口便利等方面,较之湘赣边界更为有利;南下广东的错误不是选错了进军方向,而是急于打广州,重新北伐。

对南下持否定观点的理由综合起来主要有: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条件上,广东并不比湘赣边界更有利,反而在群众基础、环境是否便于弱小革命力量开展武装斗争等方面十分不利;南昌起义军之所以千里迢迢南下广东,原因是对大革命失败后国内形势的变化缺乏清醒的认识,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的指导思想。

红军长征——沿袭多年的“行动上无计划”、“军事上无准备”的观点被放弃近年来,论者认为,长征是经共产国际批准,做了大量准备,但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者对实施这一战略转变犹豫不决,撤退过于仓促,因而这种准备才不充分。

中山舰事件的真相

中山舰事件的真相

中山舰事件的眞相黄豪▲广州反共的第一步自从孙中山在北平逝世以后,广州情形,最初颇陷于混乱,其后肃清杨刘等反侧军阀,成立国民政府,广州时局,乃渐趋安定,而共党亦渐得势。

八月二十日廖案发生以后,共党在广州国民政府内,势力更为增加。

省港罢工一方面使国民政府的基础,渐趋巩固,另一方面亦增加共党势力。

当时虽有一部分国民党人反对与共党合作(如北京之西山会议),但共党仍颇得势。

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日之中山舰事变,实为广州当局对共党之初步打击。

▲三月廿日晨的情状三月二十日的早上,广州的情形是和平时没有多大的不同。

北京段祺瑞大屠杀民众的消息(三一八惨案),已经传到了广州,但是被浓厚的革命空气兴奋惯了的广州民众,对此实在引不起特殊的兴味。

在早上七八点钟,正当细雨蒙蒙的时候,我同了才从上海到广州的张秋人,到文明路七十五号的『神秘之楼』去会独秀的儿子延年,因为他是神秘之楼的王。

神秘之楼在平时固然也是警卫森严,但是像我们这种熟人去会客,可以一往直前的登堂入室,决不会有赤色卫士来阻挡你,可是那天的情形似乎有点不同。

二层楼上表现出非常混乱。

后来会到穆青,才知道广州发生了出人意外的政变,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省港罢工委员会被军事常局派兵包围,禁止一切人等出入,而被作为太上总理的俄顾问鲍罗廷的公馆附近也被军警密布包围,禁止任何人出入。

马路上也到处布满了步哨,情形的确是不同了。

▲包围罢工会情形我们从神秘之楼出来,就到长堤大东酒店去会高语罕,据高说,省港罢工委员会会址是越秀南路的惠州会馆,本原有工人纠察队武装守卫,三月二十日上午三四点钟(尚未黎明)的时候,突然来了大批武装兵士(第一军军部特务营),将惠州会馆周围包围,并将守卫纠察队缴械,禁止一切人等出入。

那时省港罢工委员会委员长苏兆征不在会内,而误会实际负责人邓中夏李森等则均在会内,乃由邓以电话询卫戍司令部,无如此时各处电话已均不通。

至黎明七时,惠州会馆附近形势,始稍缓和。

▲包围鲍公馆情形国民政府高等顾问鲍罗廷,他的公馆即在大东路中央党部对面,平时有卫兵数十人守卫,军政党各方面要人之出入其公馆者颇多,以故门庭如市,一般人认此为广州政治中心。

骇人听闻的中山舰事件

骇人听闻的中山舰事件

及长 江 防线 。 “ 庆 ”舰 起 义 后 ,蒋 介 石 怕 其他 重
军 舰 效 仿 ,命 令 加 强 对 “ 甫 ” 舰 的 控 制 和 防 范 。 灵 然 而 ,英 国 对 国 民 党 当 局 的 防 范 措 施 已 经 不 信 任 了 ,决 定 提 前 收 回 “ 甫 ”舰 。 灵 英 国远 东 海军 总 司令 布 朗 德中将 致函 桂 永清 ,
暂 离 广州 ,去 了北 方 。鲍 的职 务 由 另一 名苏 联 顾
问 季 山 嘉 代 理 。 季 山 嘉 对 蒋 介 石 的 阴 谋 反 共 心 理
大 会 开 始 直 接 掌 握 国 民 党 的 领 导 权 。 他 还 利 用 任
量开 刀 。
左 派 同 西 山 会 议 派 的 斗争 ,竭 力 把 自 己 装 扮 成 孙
中 山的 忠 实 信 徒 ,与西 山 会 议 派 作 斗争 的 英 雄 , 大 捞 政 治 资 本 。并 且 经 过 国 民 党 第 二 次 全 国 代 表
1 2 年 2月 。 苏 俄 政 治 顾 问 鲍 罗 廷 偕 谭 平 山 96
会 ,发 动 起 义 ,率 舰 投 奔 解 放 区 。
击意 大 利海岸 、支援诺 曼底 登陆 等重 大战 役 。 “ 甫 ” 舰 最 初 驻 泊 上 海 ,负 责 巡 弋 沿 海 水 域 灵
“ 庆 ”舰 起 义 的 消 息 传 开 后 ,中 外 舆 论 哗 重 然 。 蒋 介 石 在 电 话 里 大 骂 桂 永 清 无 能 , 几 至 声 泪
兼 有 政 治 和 军 事 两 方 面 的 重 要 职 务 。 与 在 广 东 的 一 些 国 民 党 领 袖 相 比 , 从 军 事 方 面 说 ,蒋 介 石 比 汪 精 卫 强 ,拥

中山舰中的历史风云

中山舰中的历史风云

中山舰中的历史风云调查人:乔佳诚,刘星辰,周宇轩中山舰简介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船厂订购的,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北洋政府海军。

“中山”舰虽然吨位不大,但却以它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1915-1916年,“永丰”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首创义举,随后它又经历过“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

于1938年10月武汉保卫战斗中被日军击沉于今天的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水域。

中山舰来源中山舰原是一艘炮舰。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主导经营的北洋水师在全军覆没,清朝政府再筹巨款重建海军。

它是1910年由清朝海军大臣载洵和北洋海军提督萨镇冰在日本三菱工厂订造的。

该舰排水量为780吨,长62.1米,宽8.9米,型深4.5米,吃水2.4米,双机单舵,功率1350马力,时速13.5海里。

舰上可装煤150吨和淡水16吨。

舰员为108~140人。

主要武器是:阿式105毫米炮1门,47毫米炮4门,马式1磅炮2门。

造价为68万银元。

1913年该舰造成后交给中国,开到上海时被命名为“永丰”号。

投身革命1915年,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职务,企图复辟帝制,改元洪宪。

孙中山立即发布《讨袁檄文》,保卫辛亥革命成果,号召各地起义讨袁。

前海军总司令李鼎新、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练习舰队司令曾兆麟等,率领永丰、海新等主力舰,在上海通电起义,加入到孙中山领导的护国军行列。

参加护法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执掌北京政权,成立了北洋军阀政府,宣布废除临时约法和国会。

为了捍卫民主共和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发动领导了护法战争。

1917年,孙中山与章太炎、陈炯明等人乘舰从上海南下广州,同时,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

南下前,孙中山会晤了海军总长程璧光,制定了海军南下行动计划。

8月5日,程率永丰等10艘军舰,抵达广州黄埔,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中山舰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中山舰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中山舰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有幸参观了中山舰,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在这次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中山舰的重要性。

首先,在参观中山舰的过程中,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山舰作为中国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军舰,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

通过参观舰内的各种展览和介绍,我不仅了解到了中山舰的制造过程和技术特点,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中山舰在中国近代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山舰是辛亥革命的象征,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里程碑。

通过参观中山舰,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奋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在参观中山舰的过程中,我也对舰船的建造和军事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山舰作为一艘军舰,其设计和建造涉及到许多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这也使得我对船舶建造和军事技术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通过参观舰上的各种设施和仪器,我对船舶的构造和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我也对现代化的军舰和军事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最后,在参观中山舰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性。

中山舰凭借其历史地位和象征意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人为了追寻历史,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敬意。

中山舰不仅仅是一艘军舰,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通过参观中山舰,我对于爱国主义情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同时也更加珍惜自己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家里的机会。

总体而言,通过参观中山舰,我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对船舶建造和军事技术的理解更加全面,对爱国主义情怀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社会经验,也增强了我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我相信,这次实践经历将对我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山舰观后感

中山舰观后感

中山舰观后感五四青年节,天气晴好,集团公司组织我们参观了一代名舰——中山舰。

从导游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一艘钢木结构的军舰。

中国近代史上很多重要事件发生在这艘军舰上,它历经“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孙中山广州蒙难”、“中山舰事件”、“武汉保卫战”等。

1925年孙中山与世长辞后,广州革命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将“永丰”舰命名为“中山”舰。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山舰奉命参加武汉保卫战,遇敌机攻击,舰尾等处要害部位中弹,沉没在滚滚长江之中。

听着导游的讲解,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中山舰博物馆。

进入馆内,中山舰映入眼帘,精心修复之后的中山舰焕然一新,难以看到它在战争时期被炮弹击中留下的累累痕迹。

它安静地屹立着,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它所经历过的那段动荡岁月。

跟随队伍,我们来到二楼博物馆。

在左侧,博物馆工作人员用蜡像再现了孙中山先生在中山舰舰仓里指挥战斗的情景,仿佛听得到舰仓外炮声轰鸣,使我们感觉到气氛异常紧张,自己好像也来到了舰上,正亲身经历着眼前的这一幕。

随后我们参观了中山舰的出水文物及围绕它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珍贵史料。

回家后,我又上网查了与中山舰有关的历史事件,通过参观中山舰和对当时史料的回顾,使我感觉现在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那是多少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啊!在和平代的我们要以史为鉴,珍惜生活,热爱祖国,努力工作,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自己一份应有的贡献。

篇二:参观中山舰有感金秋季节,天高气爽,风和日丽,正是秋游的好时机。

10月20日,二桥军休所组织休干、家属、子女一行共110人到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参观中山舰博物馆。

经过一个半小时车程,三辆旅游车顺利抵达目的地。

江夏是武汉市兴建的新区之一。

一路上只见道路宽阔,高楼林立,两旁的行道树排列得整齐有序,俨然是一座新兴的城市,从这新区可以看出武汉市日新月异的新变化。

下车步行约十多分钟就来到了中山舰博物馆,庞大的博物馆分为上、中、下三层,很是雄伟气派。

中山舰:见证民国沧桑

中山舰:见证民国沧桑


孙 中山发表 演讲 :海 军是 离不 共 商 国 是 。 孙 中 山 于 12 “ 9 4年
护国护法 立 战 屡! 功
11 9 5年 l 2月 1 日 , 世 2 袁 凯 倒 行 逆 施 ,在 北 京 宣 布 接 受
开水 的 ,而今天 在欢 迎护 法海 1 1月 l 日 乘 永 丰 舰 离 开 黄 3
军 时 , 即下 雨 , 表 示 了 欢 迎 埔 , 经 香 港 、 海 、 道 日本 天 也 后 上 转
之意 。” 法战 争期 间 , 丰舰 到 达 天 津 、 京 。 病 在 身 的 孙 护 永 北 重 屡立奇 功 , :9 7年 1 如 11 2月 , 永 中 山 于 12 9 5年 3月 1 日在 北 2
反 袁 运 动 风 起 云 于 北 伐 , 倒 军 阀 , 一 全 国 。 打 统
涌 。 9 6年 6月 , 而 广 东 省 长 兼 粤 军 总 司 令 陈 炯 11
前 海 军 总 司 令 李 明则力 主 “ 境息 民” “ 省 自 保 、联
鼎 新 在 上 海 亲 率 治 ” 与 孙 中 山 意 见 相 左 。 6月 , 包 括 永 丰 、海 新 1 6日凌 晨 3时许 , 陈炯 明 密令 等 主力 舰 在 内 的 其部下 叶举 炮轰 孙 中山 的总统

列、
蝶 平
最 早 响 应 孙 中 山 日 ,他 携 夫 人 宋 庆 龄 重 登 永 丰 护 法 号 召 的 是 海 舰 , 全 舰 官 兵 合 影 留念 ( 题 与 见
节 ,配备 主副炮 8门 ,
舰 员 编 制 18 10人 。 0~ 4 11 9 3年 1 2 日 , 月 0 永 丰舰 抵 上 海 吴 淞 , 即 随 编 入 北 洋 政 府 海 军 第 舰第 一 任 舰 林

“中山舰事件”之谜

“中山舰事件”之谜

“中山舰事件”之谜“中山舰事件”之谜近年来,一个备受讨论的话题在中国历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那就是“中山舰事件”。

这个事件涉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艘重要战舰——中山舰。

这艘舰只究竟是何时沉没的,是怎样沉没的,令人困惑不解,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世纪以来的谜团。

中山舰是中国自主建造的现代化军舰,为了应对日本侵略而建造,代表着当时中国工业技术的巅峰。

然而,在1904年熙凤战役的激烈战斗中,中山舰意外地被击沉,成为了日本海军的胜利标志,给中国军阀政府以及整个国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然而,中山舰的沉没之谜却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

一个流行的说法是,中山舰是被日本军舰击沉的。

这个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日本当时拥有更先进的军舰和火力。

而且,有报道称,中山舰被击沉后,日本人曾找到了舰上的舰长陈郁庭的遗体,这似乎证明了这一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中山舰是被自己的火炮击沉的。

由于战斗的激烈,中山舰的火炮可能在射击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导致舰只自己被击沉。

这个说法也有其合理性,因为战争中技术失误和意外是常有的事情。

然而,这两种说法都缺乏确凿的证据。

对于中山舰的沉没,当时的中国军阀政府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也没有保留相关的档案。

而且,日本也没有公开该事件的详细记录,只是简单地宣布中山舰被击沉而已。

这给舰只沉没的真相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虽然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但是他们所得到的结论也只是基于一些零散的历史记录和口述历史,还远远不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中山舰的沉没和“中山舰事件”的研究兴趣。

从一个侧面来看,这个谜团也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迷雾和混沌。

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和困难,令人唏嘘不已。

每一个未解决的历史之谜都成为我们研究历史、了解历史的动力,让我们对历史更加渴望和珍视。

无论中山舰究竟是被击沉还是被自己的火炮击沉,这件事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痛点。

它让我们思考历史的教训和人类的命运。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简称,该校成立与1924年5月,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学校仿照苏联红军的培养模式,引进了政治工作制度,在强调军事训练的同时,也注重对学员的政治教育,为东征、南征及北伐战争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2、“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楼呀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扣留了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

这就是“中山舰事件”,它是国共关系发展中的重要转折,通过这一事件,蒋介石不仅打击了中国共产党,还打击了国民党左派,并大大加强了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

3、戴季陶主义:1925年6、7月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的戴季陶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反共理论。

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资产阶级力图分裂统一的征兆,但是他的反动观点也受到了共产党的猛烈攻击。

4、西山会议派:1925年,以谢持、谢鲁等人为代表的部分国民党中央委员在北京西山召开会议,与会的人员因此被称为“西山会议派”。

在这次会议上,国民党的右派势力明确提出了要取消共产党的党籍,并取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在上海另外成立新的党中央。

四一二政变后,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5、整理党务案:蒋介石1926年5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以改善国共关系为幌子,提出所谓“整理党务案”,对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的任职和活动作出种种限制规定。

这是蒋介石发动的新的进攻。

中国中央领导人和苏联顾问继续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使蒋介石权势进一步扩大,为他后来实行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6、北京政变: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系军阀的军队。

但是他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监禁了曹锟,迫使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职务,冯玉祥在北京召开了政治军事会议,决定请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政,并请孙中山北上北京共商国是。

中山舰的命运沉浮

中山舰的命运沉浮

中山舰的命运沉浮作者:何志明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4年第2期何志明说到中山舰,相信熟悉中国现代史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

1926年,蒋介石利用“中山舰事件”扩张势力,逮捕了中山舰舰长李之龙(中共党员),并迫使中共中央向其让步,为其后来公然发动“清共”埋下伏笔。

事件前后的中山舰到底经历了哪些跌宕起伏的悲壮往事,值得后人去追寻。

舰名更易:从“永丰”到“中山”中山舰的前身为永丰舰。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王朝为重建海军以加强国防,决定再次购买军舰充实海军实力。

1910年,清政府派遣海军大臣载洵和北洋海军统制萨镇冰赴日本考察海军,在该国三菱造船厂订造了一艘军舰。

该舰排水量为780吨,满员编制为126人,舰身长62米,主副炮共8门,“全舰均钢质”,命名为“永丰”号,与“永翔”号为姊妹舰。

1913年,“永丰”号建造完工并交付中国,但此时清王朝的命运已经终结,故而该舰被编入北京国民政府海军第一舰队。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竟公然称帝,引发国内倒袁运动。

1915年,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全国军民奋起讨袁。

在这个关头,永丰舰在海军司令李鼎新等人的率领下宣布起义,对袁世凯的帝制自为予以沉重一击。

袁死后,参加护国运动的舰只,最后均重新回军服役。

这是永丰舰在国内政治风潮中的首次亮相。

但中国政局仍然动荡,特别是段祺瑞上台后拒不恢复《临时约法》。

1917年,孙中山开始护法运动。

在孙的劝说下,时任北京政府海军总长的程璧光发表起义宣言,率领永丰舰等11艘战舰南下广州,组建西南护法舰队。

在接下来的陈炯明兵变中,中山舰甚至还成为孙中山的避难之所。

1922年,时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兼陆军部长的陈炯明因与孙中山发生政治分歧,他反对孙中山出师北伐而发动兵变,扬言要“炮打总统府,活捉孙中山”,并派兵围攻孙中山的总统府。

情急之下,孙中山乔装成一个外出急诊的医生,在一个守卫的协助下突围,来到海军司令部,他先后登上“宝璧”“永翔”号军舰避难,但经当时永丰舰长冯肇宪等人商议,认为永丰舰“革命基础稳固,火力强大,比较安全”,劝说孙中山转登永丰舰,永丰舰于是就成为孙中山的坐舰。

刍议“中山舰事件”的反击问题

刍议“中山舰事件”的反击问题

作者: 朱荣庭
作者机构: 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物刊名: 桂海论丛
页码: 91-94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的'中山舰事件',是国民党新右派集团分裂革命统一战线,叛变孙中山'联俄、联共、扶相农工'三大政策的信号,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把人民大众推进十年内战深渊的试探战。

作为革命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如能不失时机组织工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趁蒋介石羽毛未丰之时,给予迎头痛击,国共分裂的悲剧就能避免, '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也不会发生,中国现代史必将是另一种模样……。

从吸取教训的角度来讲,这种逻辑推理不无道理。

但从'中山舰事件'发生和结案的具体情况分析,上述结论大可存疑,值得商讨。

中山舰事件剖析

中山舰事件剖析

作者: 张敬让
出版物刊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7-92页
主题词: 季山嘉 汪精卫 国共关系 东征 朱培德 中国现代史 国共合作 许崇智 陈炯明 廖仲恺
摘要: “中山舰事件”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国民党书刊历来污蔑说:这次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的一次倒蒋阴谋”;我党也一直宣称:“这是蒋介石一手制造的反革命活动”。

事实真相究竟怎样?弄清它,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

一、事件前中共与蒋介石的关系。

中山舰事件发生在1926年3月18日至20日,故又称“三·二○事件”。

总的来看,中共与蒋介石的关系在事件前还是比较密切的,蒋介石也确实以左派面目出现。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前后,蒋介石领导国民革命军镇压了商团暴动,进行了两次东征,平定。

二三零事件名词解释

二三零事件名词解释

二三零事件名词解释
又称“中山舰事件“。

是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一手策划的打击共产党和共产国际代表、分裂革命统一战线的挑衅事件。

1926年3月
18日,“孙文主义学会”骨干分子,派人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名义,传达蒋介石命令,要海军局代理局长、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李之龙速调中山舰到黄埔听候调用。

当中山舰抵达黄埔后,蒋介石表示“惊异”,并声称无调遣命令;并造谣“共产党阴谋动”。

20日,蒋介石
即以此为借口,宣布广州城戒严,断绝交通,并逮捕了李之龙;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和苏联顾问处,扣留了中山舰;并拘留了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强迫他们退出第一军。

从此,蒋介石夺取中山舰和第一军的军权,共产党的力量也因而受到打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山舰事件
班级:2011030455
姓名:党鹏举
学号:20110330455
浅论中山舰事件
2011级历史七班党鹏举2011030455
摘要: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第一个阴谋政变。

是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第一个讯号。

是国共联合战线破裂的开始。

在中国革命史上,中山舰事件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他对国共两党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对国民党内部,蒋介石成功排挤汪精卫,开始了独掌大权的“蒋介石时代”。

对共产党、则大面积屠杀和迫害共产党人、对大革命造成了深刻的打击,使国共两党对于北伐的态度都发生变化、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关键字:中山舰事件原因排挤限制共产党谣言个人独裁陈独秀思想转变经验教训工农武装壮大力量
正文:
一、中山舰事件出现的原因
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国民党内部以及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都渐渐的显现出来。

国民党内部大体上分化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以蒋介石为核心,汇集了所谓的国民党左派、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以及孙文主义的成员。

另一部分则是以汪精卫为中心的国民党左派集团。

但事实上此时的蒋介石并非是国民党的领袖,事实上汪精卫才是国民政府的领袖,蒋介石不过负一部分或可以说是大部分军事责任的一个将领。

最初汪蒋之间还显得比较和谐,但是自廖仲恺死了以后,
汪精卫做他的主席,蒋介石搞他的军事,就有些貌合神离的样子。

这是隐藏在中山舰事件后面的第一条主要矛盾。

第二条主要矛盾则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

蒋介石表面上宣称坚持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的主张,但是实际上蒋介石是要排挤和压制中国共产党,并将俄国共产党的势力范围从中国境内驱赶出去。

两党及国民党内部的暗流冲动,表现出来即可看出导致中山舰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主要因素是蒋介石的阶级性,是他独揽军权、政权、党权的野心。

因为蒋介石野心,决定在国民党内部他不允许有威望、地位高于自己的汪精卫的存在。

也不允许异己势力存在。

故此、蒋介石做了诸多的准备。

首先,为了清除党内的异己势力,蒋介石以及追随的孙文主义协会等组织做了丰富的舆论工作,包惠僧在回忆中写到“他们(孙文主义)常为蒋介石发出不平之鸣:常说:“中国的历史没有武人打天下,文人坐天下的先例”他们天天制造谣言,向蒋介石做情报,这是三月二十事变的导火线之一。

”除了做舆论工作一事,这其中还包括李之龙兼任中山舰舰长一事,中山舰这只兵舰原为永丰舰,因陈炯明叛变时,孙中山先生曾在永丰兵舰避难,改名中山舰,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蒙难的。

他是国民政府唯一的一只装备完全的兵舰,也是水上走私的一个堡垒。

自从李之龙兼任中山舰的舰长,对于大大小小的走私军警机关和人员,都是一个威胁,在蒋介石看来也不顺眼。

所以在三月二十日事变蒋介石首先逮捕了李之龙,这也是爆发中山舰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因为蒋介石具有阶级性,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蒋介石是不会允许在国民党之外出现一个代表广大劳苦大众、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的存在。

况且这个政党在经过不断的发展很有可能成为自己建立独裁政府最大的绊脚石。

所以,蒋介石要无限的限制和打压中国共产党,以至于后来发生的《整理党务案》。

在对于排挤中国共产党的方面上,蒋介石也作了充分的工作。

众所周知蒋介石并非无能之辈而是领袖级的人物,但是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对于党内的一些谣言却偏偏信之,首先,在蒋介石准备回广州之前,新右派的人物天天制造谣言,第一个谣言说:“共产党要暴动,推翻国民政府,组织工农政府。

”第二个谣言说:“汪精卫、王懋功都加入了共产党,共产党准备倒蒋,正在黄埔军校查账,说蒋介石有贪污。

”第三个谣言说“国民政府准备宣布共产,所有私人财产都要没收”尚有其他含沙射影,挑拨离间的谣言很多。

但是明知道是谣言,蒋介石却顺水推舟,照单全收,将其作为排挤中国共产党的依据。

这其中还包括国民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黄埔军校举行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的欢迎会,在欢迎会上共产党员高语罕也作了讲话,讲话末尾大意说:我们目前是要打倒北京伪执政段祺瑞,尤其是要对任何反革命分子,做无情的斗争,更重要的是肃清在我们革命阵线以内的反革命分子,如果蒋介石有反革命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一样的以对待段祺瑞的态度对待他,打倒他”。

新右派就断章取义的抓住了这个小辫子,说共产党指明蒋介石是国民政府下的段祺瑞,要打倒蒋介石,蒋介石信以为真。

到事变之后,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宴党军全体政工人员讲话时指责这是
共产党倒蒋活动之一。

也就是这些谣言和我们部分共产党员因讲话不过严谨而让蒋介石做好了打击共产党的准备。

这些就是三二零事变(中山舰事件)最终爆发的原因,可以看到这一切都是蒋介石为了争取国民党一党专政、搞个人独裁阴谋所做的准备。

二、中山舰事件的影响
中山舰事件后给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在国民党内部,蒋介石在西山会议派、国民党新右派、孙文主义以及英国的支持下取得了胜利,成功的实现了将政权、军权、财权集于一身的独裁,并且汪精卫也在中山舰事件后不久久愤恨离国。

在共产党方面,共产党员被大量的排挤出国民党中央。

在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周恩来等提议对蒋介石采取强硬态度,但是在广州的布勃诺夫使团不赞成反击,认为左派力量不足以同蒋介石对抗,冯玉祥的国民军已在北方遭受重大挫折,反击会在南方同蒋介石的关系搞得紧张起来,影响苏联对华政策的实施;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和陈独秀最初对中山舰事件的有关情况不完全了解,没有立即表态。

布勃诺夫使团到上海介绍了事件的过程后,陈独秀受其妥协退让态度的影响,看不清事件的本质和蒋介石的阴谋,错误地认为他是左派内部的许多误会造成的,不能用简单的惩罚蒋的办法来解决,不能让蒋介石和汪精卫之间的关系破裂,更不能让第二、第三军和蒋介石的第一军之间发生冲突。

在妥协政策指导下,中共中央接受蒋介石的无理要求,撤回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被迫撤出第一军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建议把这批力
量派到其他军去,中共中央没有接受他们的主张。

故此导致共产党在国民党中央和国民军中的有限力量进一步受到排挤。

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不仅打击了共产党,而且打击了国民党左派和汪精卫,这一事件成为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

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为了进一步达到目的,开展了整理党务案。

四、中山舰事件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妥协政策和对共产党决策的影响
中山舰事件(三月二十事变),是共产党没有预想到的事情,事后共产党中央采取退让政策,但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的退让政策并不是消极的退让,而是一种积极地妥协政策。

共产党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主要是这几方面原因决定的:
首先共产党是以期维护国共两党的联合战线,为了革命的前途,委曲求全,争取蒋介石的谅解。

其次,此时蒋介石并没有打算完全抛弃联俄容共的政策,他发动中山舰事件的目的主要是限制共产党力量的发展和打击国民党左派势力。

第三,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党代表和做政治工作的绝大多数是共产党人,但他们并不掌握军权,在军事指挥上基本属于“客卿”的地位。

加上共产党当时手中并没有可以和蒋介石对抗的武装力量,并且采取积极的妥协政策,有利于共产党自身势力的保存并且在吸取中山舰事件教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工农革命武装,并争取一切机会建立自己领导的正规军队。

进一步发展壮大。

中山舰时间后共产党中央对蒋介石的认识和对北伐的认识也有了一个新得转变。

中山舰事件爆发后,党总书记陈独秀对事件本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率先对蒋介石右派展开攻势。

首先,中山舰事件是国民党内外右派分子反共反苏,分裂革命队伍的阴谋;抨击以孙文主义学会为中心的国民党右派,驳斥其对共产党的污蔑。

其次,最初在抨击国民党“新右派”中并没有包含蒋介石,但是在事件后来陈独秀对蒋介石独裁阴谋又做了不懈斗争。

在对于北伐的态度上,中国共产党是北伐的积极倡导着和拥护者。

陈独秀在中山舰事件前一贯支持国民政府北伐。

但中山舰事件后陈独秀却称北伐的时机尚未成熟。

但是不管共产党方面采取怎样的妥协、委曲求全的政策,在蒋介石方面,仍以限制共产党的发展、排挤共产党人的活动为出发点,向国民党中央提出党务整理方案,解除季山嘉的聘约,在国共的联合战线中种下了一粒破裂的种子。

在中国革命史上,中山舰事件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他对国共两党产生了不同效果。

对内,国民党内开始渐渐形成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对外,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出现了裂痕,并且越烈越深,经过整理党务案以及一系列的国民党打压,国共第一次合作最终破裂。

但是,中山舰事件也给我党带来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使党在后来的工作中能够借鉴经验,包括建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并发动南昌起义,最终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的建立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2011年1月第二版中共党史出版社
【2】包惠僧:《中山舰事件前后》《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三册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
【3】《三月二十事变的前后》《包惠僧回忆录》1983 人民出版社
【4】黄卫民:《是武力反击,还是积极退让——中共处理中山舰事件的对策》《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2月第29卷第一期【5】赵军祥:《关于“中山舰事件”后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方针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9卷第2期
【6】王学勤:《陈独秀与中山舰事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五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