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
谨慎性原则即稳健性原则,是指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
二、谨慎性原则的本质
企业之所以乐于接受谨慎性原则,是因为它对企业而言是有利的。
谨慎性原则有两个本质:
1、以保护企业为主旨。
谨慎的会计处理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按谨慎的会计处理可能会与某些企业的厂长经理的短期利益发生冲突。
在实行承包经营和企业中,某些厂长经理总希望在自已的任期内完成承包指标,出现了少计费用,多计利润的现象。
但谨慎性原则是从风险上考虑保护企业的,在时间上尽可能快地将资产转化成费用,从收益中获得补偿。
2、收入和费用的时间性分布。
谨慎性会计处理原则并非从性质上否定某些收入和费用的发生和存在,而是通过谨慎的会计处理方法改变这些收入和费用计入各个会计期间的时间金额分布。
例如:在折旧问题上,采用加速折旧法并非是对过去直线折旧法的否定,而是改变了每期折旧的金额分布,在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分布以较大的折旧额,后期以较少的折旧额。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从1992年开始运用谨慎性原则至今,我国一直在不断完善和规范有关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制度,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感受较多的是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政策还比较模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谨慎性原则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
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提供反映经营风险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保护投资人的权利,也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使会计信息失真。
因此,有必要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进行严格规定,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作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第 18 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第 11 条第 12 项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这是《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对会计核算中贯彻谨慎性原则的一般要求。
2、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作用是通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体现的。
在计算流动比率指标时予扣除或根据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扣除。
另外,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负债中最好应加上将有可能发生的可以预计的或有负债,如产品质量保证金、诉讼赔偿金等。
速动资产是指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资产,速动比率更充分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的运用是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来体现的。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次数。
存货周转率
指标反映在一个会计期间存货周转次数,一般越高越好。
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越大,表示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
3、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过程中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争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度谨慎性。
我国企业在实施承包经营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行为短期化进行掠夺式生产,而谨慎性原则成为企业承包者隐瞒利润,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另一个是谨慎性不足问题。
我国企业谨慎性原则实施范围仍显狭窄,离充分谨慎性原则还有一定距离。
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导致后期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
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
由此,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
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因此,提供客观、真实和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
只有对基于谨慎性原则指导下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充分的理解,广大投资者才能进行更为准确客观的财务分析并最终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4、谨慎性原则实际运用的局限性
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1)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
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2)固定资产采用快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3)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单项投资计提。
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金额 10% 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企业自定。
(4)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一般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和比例由企业自定。
诸如以上情况,都会由于选择性较强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形成资产价值和利润不实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 经济法 [M ]. 北京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2004. 179.
[2]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 税法 [M ]. 北京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2004. 255.
[3] 韩雪花 .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J]. 现代农业 ,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