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合集下载

苏轼《定风波 》(共28张PPT)

苏轼《定风波 》(共28张PPT)
❖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慷慨激昂 , 多了几分 淡定从容 。
人生启示: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 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 和希望。
4、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赏析探究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探究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 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人生的希望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 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 心情.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 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 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 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 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思考: 小序交代了
哪些信息?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酹(lèi)江月
C. 狼狈 何妨 吟(yín)啸 竹仗
D. 料峭 斜照 回首
潇瑟(sè)
A.“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C.“竹
仗”应为“竹杖”。D.“潇瑟”应为“萧
瑟”。
26
2.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
不当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 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定风波》PPT,优秀,获奖,公开课用

《定风波》PPT,优秀,获奖,公开课用

定风波·常羡人 间琢玉郎 元祐元年 乌台诗案后八年
风雪、岭梅香
艺术手法
象征(比兴)
夸张 通感 借景抒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 院寓居作
定风波·莫听穿 林打叶声
定风波·常羡人 间琢玉郎
主旨句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一蓑烟雨任平 生
此心安处是吾 乡 身处困境仍安 之若素的歌女 形象 抒发了作者在 政治逆境中随 遇而安、无往 不快的旷达胸 怀 清雄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表面是:
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 是朗朗晴空; 深意是: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 “归隐”之意,“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 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这句主要心 态是旷达。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
•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你认 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轻 :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闲散江湖胜 过奔波劳碌。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心境?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 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作者采取用典手法,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抒发自 己意欲归隐的心情。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内心还会感到轻松呢?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无拘 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 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书》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01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

原文朗读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 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感受苏轼《定风波》的音韵之 美。
字词讲解
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如 “莫听”、“何妨”、“吟啸” 、“徐行”等,帮助学生理解文 本含义。
文本结构分析与写作特点
文本结构
分析《定风波》的上下两片结构,引 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 象和自身行为来表达内心情感。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 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和豁达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定风波》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词藻 的华美和意象的丰富上,更在于苏轼成 功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普遍的人生哲 理相结合,使得这首词具有超越时空的
普遍意义。
04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之子。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掌握 《定风波》的背景、主题 及艺术特色。
人教版苏一轼等《奖定优风秀波课》件(公开课)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 •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延伸阅读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定风波背景及作者简介
《定风波》背景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他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通过野外途 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 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 想。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课件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课件

03
苏轼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 放奔放,也有婉约柔美;既有 山水田园,也有边塞题材。
04
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词 风,成为后世词人学习的典范 。
苏轼思想及影响
01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 教影响,主张“内儒外道”, 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修养。
02
苏轼的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文 人墨客,尤其是他的豁达乐观 、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语言特色
平易自然
苏轼的词语言平实,不事雕琢,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读来亲切自然。
清新脱俗
这首词描绘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 ,语言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 。
含蓄蕴藉
苏轼的词往往言简意赅,含蓄深远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 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耐人寻味。
05
《定风波》的影响与评价
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 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教育具有重要 的启示意义。这首词传达了一种不畏 困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VS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定风波 》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 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从而培养他们的 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 通过这首词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 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02
03
意境深远
苏轼的诗词意境深远,常常通过 描绘自然景物或历史典故来表达 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04
03
《定风波》诗词解析
词的上片解析
总结词
描绘雨中行走的场景
详细描述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 平生。”描述了词人在雨中行走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不畏风雨的精 神境界。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问题二
苏轼在《定风波》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 己的情感?
问题三
从《定风波》中,你领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
小组讨论:如何从个人角度理解《定风波》
小组内成员分别阐述自己对《定 风波》的独特理解,探讨苏轼在 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人生
观念。
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 体会,交流彼此对这首词的不同
解读。
写作特点
详细分析了苏轼在《定风波》中 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对比等,展现了苏轼 高超的文学造诣。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课件通过具体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和 感受词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 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审美体验
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 素,引导学生体会《定风波》中的审 美意境,感受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 态度。
崇尚自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 自然的崇敬和敬畏,认为自然是宇宙 间最高法则。
借景抒情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思想,认 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应当顺应自 然规律。
古代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内 心情感,如山水诗、田园诗等。
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及特点
客观描绘
自然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客观 描绘,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自然
03
李清照
南宋婉约派词人代表,作品多 写离情别绪和个人身世之慨,
风格清新婉丽。
04
艺术手法探讨
修辞手法运用
01
02
03
比喻
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 的情感、景象等具象化, 使读者产生共鸣。
拟人
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动作,增强诗歌的生动 性和感染力。

苏轼《定风波》26006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苏轼《定风波》26006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4/27
14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 愿栖,寂寞沙洲冷。
15/27
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
1、作者为何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这里“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故,交代写作缘由。
10/27
整体把握 初步鉴赏
(一)疏通词意 上片:无须去理会那穿林打叶雨声,不妨一边吟 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穿着草鞋、拄着竹 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 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下片:料峭春风将我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风 雨萧瑟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 所谓天晴。
25/27
❖心似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 生再多风雨,经过东坡过滤, 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 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 晴朗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 样明亮,一样豁达。
26/27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 苏轼旷达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 写一篇课后随笔《东坡先生,我对你
说…》
27/27
定风波
苏轼
1/27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胸 怀;
2.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 含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表现手法。
2/27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 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 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平生亲友,无一字见 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高二语文必修4《苏轼 定风波》公开课(20张ppt)课件

高二语文必修4《苏轼 定风波》公开课(20张ppt)课件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确,高低不平的样子。
①请简要分析首句“雨洗东坡月色清”中“清”字的妙处。(4分)
“清”字有清澈、澄明之意。一个“清”字描绘出雨后月光的皎洁, 营造了清新、澄澈的意境,展示了诗人清静、淡泊的内心世界。 (写出“清”字的意思得1分;“清”字的效果3点,每点得1分。)
小结
•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 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 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 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 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 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 崭新的位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②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淡泊名利、不畏艰险、自得其乐 的诗人自我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①元封五年三月,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游此地得此词。 ②白发、黄鸡,即“黄鸡催晓”、“白日催年”,语出白居易 《醉歌》诗。 (1)词的上阕描写了暮春兰溪的雨后景色。“松间”句脱胎于白 居易的“沙路润无泥”。本词换“润”为“净”。请结合上下句,从 景艺术角度赏析这一“净” 字的表达作用。(4 分)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 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 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萧瑟”指什么?诗 人要“归去”何处?

《定风波》公开课 优秀课件 精品PPT

《定风波》公开课 优秀课件 精品PPT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2.这两句词从字 面看如何理解? 有何深层含意吗?
(三)二读诗歌,品味鉴赏
定 风 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1.作者在词中又 是如何表现这种 人生态度的?
清人郑文焯《手 批东坡乐府》中 对《定风波》(莫 听穿林打叶声)有 “以曲笔直写胸 臆”的评语。
超旷达观
2、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 表现他的人生态度的?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 出人生大哲理。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阳光总在风雨后。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 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问题思考
1、“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 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表达了词人怎 样的胸襟?
好。“竹杖芒鞋”,是步行者即闲人所 用, 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是忙人所 用的。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具有可比性。 “竹杖芒鞋” 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 用它,拖泥带水的,没有骑马的便捷。但 “轻”字寓有“无官一身轻”。之意。
“莫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 从容处之,外物不足萦怀,紧张什么?跑什 么?我就要悠闲自在,不慌不忙地慢慢走。 “何妨”“吟啸”活现了词人的泰然自若的 心态。
展示成果
2、一蓑烟雨任平生。
“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 而是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 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 的考验。 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 算得了什么?一 个“任”字,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 行的意志品质,显现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定风波公开课优秀一等奖29页PPT

定风波公开课优秀一等奖29页PPT
定风波公开课优秀一等奖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上片:
轻胜~莫马~~听。~穿谁林怕打?叶一声蓑,烟~何雨~~妨任~吟平~~啸生~~且。徐行。竹杖芒鞋
~~~~~~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 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 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 风雨,我也不在意。
思考: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内容?找出上片主旨句。
写作者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
11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从容处之 神态自若
.
12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 “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 “马”
闲散江湖 奔波官场
.
20
回首人生的 风风雨雨,苏轼 悟出了“也无风 雨也无晴”的人 生真谛。
.
21
第三步
赏“情”
.
22
【课外积累】 变通运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就是在那片冷风凄雨之中,
在那条崎岖难行的泥泞道路上,
有这样一位老者,他脚着芒鞋,
手持竹杖,阵阵的凉风吹过他苍
白的发梢,冰冷的雨滴打落在他
瘦弱的身躯上,而他却浑然不觉,
.
7
自读提纲
1、研读小序,挖掘有效信息。 2、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
8
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
写作缘由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人物: 同行 、余
事件: 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9
第二步
析“意”
.
(1)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 物特征。(3)体察写作意图,注Fra bibliotek联想想象。
(4)注意细节描写
.
35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30
认识东坡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抒情主人公形象?
(用“四字词语”概括词
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
31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 一个 拄着拐杖、穿着草鞋、 吟啸徐行、顶风冒雨、 不畏艰难、镇定从容、 旷达乐观
的词人.形象。
32
.
33
考查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 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 析。
.
34
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
13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 指什么?“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 “任”
自然界的烟雨 人生的烟雨——挫折和磨难
镇定、从容、洒脱
下片: 料回峭首春向~~风来~~吹萧酒瑟醒处,,微归~~冷去~~~。。~ 山也头无斜风照 雨却也相无迎晴。。
第一步
读“文”
.
5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料峭 qiào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
6
诵读感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依然悠然吟啸,缓步徐行
这个人,便是苏轼。
.
23
【课外积累】 变通运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 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 “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 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 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 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春风 斜照
料峭 温暖
.
17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话是词眼,作者想表达什么?
“风雨” “晴”
逆境、挫折、穷、失、 顺境、达、得
.
18
探究东坡
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决心 要“归去”,思考:苏轼要 归向何处?
.
19
• 贬到杭州,他说: •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 贬到黄州,他说: •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贬到惠州,他说: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到儋州,他说: •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
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 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 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词的下片写了什么内容?主旨句是哪句?
写作者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
15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16
想一想,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 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
27
第四步
探“法”
.
28
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
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 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
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 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 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
29
第五步
拓“学”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 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 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 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 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
36
思考:如何组织答案?
.
24
【课外积累】 变通运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 明月。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 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 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 的荆棘林。他逍遥红尘,最终 名垂千古。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5
.
26
归纳总结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 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 险中泰然处之、在失意中豁 达自解的旷达情怀。
欢迎来到
604班语文课堂
课件制作及授课:
.
语文组
1
定风波
苏轼
.
2
课前演讲 了解作者
题目:我所了解的苏轼 要求:结合《学法》关于作者和 写作背景的介绍,1分钟左右。
.
3
写作背景
此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贬官黄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一 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击,但却是他文学上 的大丰收。被贬黄州的苏轼,经常游于江 湖山水之间,先后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经典 之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 壁怀古》和《定风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