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峨眉山月歌PPT 课件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 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 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 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 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 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 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 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 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 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 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我似浮云滞吴越, •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 •归时还弄峨眉月。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 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 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 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 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 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 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 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 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 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 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我似浮云滞吴越, •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 •归时还弄峨眉月。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最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共19张PPT)
议
1.诵读诗歌,结合注释把握重点 字词,疏通诗意。 2.找出诗句中的地名,说说诗人 的行踪。 3.说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 “入”“流”的妙处。 4.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展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准字音和停顿。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展
4.找出诗句中的地名,说说诗人的行踪。 • 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 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展
5.说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
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 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评
赏析本诗的“意境”与“情感”美 • 诗人借“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清朗秀美。
•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李白,对故土故人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山月与人万里相随,明月可 亲而不可近,月是思乡思友之情的象征。
评 找找李白写月的诗歌体会李 白 的 明 月 情 结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 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 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展
6.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 念之情。(思君不见下渝州)
评
知人论世,联系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
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 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 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 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 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共18张PPT)
的心情用几句话描写
出来。
古诗中关于写月亮的很多,月亮是古诗常 见的意象。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月亮的诗吗?
这些古诗都表达了思乡的情意,所以,在我 国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往往带着思念的情怀, 一般说来,月亮就是思乡的代名词。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胡应麟《诗薮》
思乡类意象—月亮 鸿雁 闲适类意象—五柳 东篱 送别类意象—杨柳 长亭 酒 抒怀类意象—菊花 梅花 松柏 竹 爱情类意象—红豆 莲 连理枝 比翼鸟 愁苦类意象—梧桐 芭蕉 流水 杜鹃 斜阳 战争类意象—投笔 长城 楼兰 柳营 羌笛
写景色又能传达诗人
的情感?试赏析这些
词的表达效果。
“半轮秋”写 出了秋高气爽, 月色明朗的情境。 月只“半轮”, 使人联想到青山 吐月的优美意境。
“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了月影映入江水, 又随江水流去的情境。而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 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 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 境可谓空灵入妙。
——李白 古诗中关于写月亮的很多,月亮是古诗常见的意象。
多形式地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古诗中关于写月亮的很多,月亮是古诗常见的意象。 “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情境。 活动一 诵读诗歌,欣赏音律美 活动二 揣摩意境,赏析画面美
请大家诵读“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两句诗,充分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并以第一人称把李白此时的心情用几句 话描写出来。 “思君”一词是这首诗的诗眼,集中表达了诗人对峨眉山月亮的思念之情。 古诗中关于写月亮的很多,月亮是古诗常见的意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课件(20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艺苑卮言》
3.诗人的位置随着江水的流动不断地发生变化, 都经过哪些地方呢?写位置之快,精巧地点出行程,加上自然天成的景 致,构成了活跃明快、清朗秀美的意境,既表现出 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抒发了诗 人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
象的境界,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1.在本首诗中,诗人用到了那些意象?
山、水、月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 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 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 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嵋山、 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 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试结合“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 结合评价赏析。
作业设计:
任选一首李白的诗作,运用“三步 读法”阅进行赏析。
结构图解
峨 写景(一、二句)
眉
思
山
念
月 歌
抒情(三、四句)
情 景 交 融
课堂巩固
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 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明写月映清江美景, 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 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读注释,了解诗意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 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 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 庆、湖北两省市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 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 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3.诗人的位置随着江水的流动不断地发生变化, 都经过哪些地方呢?写位置之快,精巧地点出行程,加上自然天成的景 致,构成了活跃明快、清朗秀美的意境,既表现出 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抒发了诗 人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
象的境界,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1.在本首诗中,诗人用到了那些意象?
山、水、月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 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 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 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嵋山、 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 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试结合“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 结合评价赏析。
作业设计:
任选一首李白的诗作,运用“三步 读法”阅进行赏析。
结构图解
峨 写景(一、二句)
眉
思
山
念
月 歌
抒情(三、四句)
情 景 交 融
课堂巩固
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 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明写月映清江美景, 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 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读注释,了解诗意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 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 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 庆、湖北两省市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 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 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 (共21张ppt)
渝(yú)州
朗读古诗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联读作者
诗仙李白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
“李白”(701年- 762年)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被誉为“诗
描写月亮的诗歌,是李 白26岁第一次离开家乡 四川,出外远游时所作。
想一想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意境:
诗歌中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成的让人产生想象 的境界,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相对于《静夜思》中的静态,《峨眉山月歌》是 动 态 的,出现了五个动词:
入流 发向下
诗人的位置是移动的、变化的,出现了五个地点
想一想,说一说
问: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 法?试加以说明。
答: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 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 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 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本诗的章法
• 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 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仙”,是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其人
爽朗大方,爱饮酒作
诗,对月亮情有独钟。
一 千 多 首诗歌 中 有近
四百首写月亮,月亮
是李白的诗魂。
联读背景
“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是诗 仙李白二十四岁离开家乡时所写, 背 豪情壮志溢于言表。从此之后他 景 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 介
绍
联读背景
背
景
介
此诗当作于至德二载至上元年间李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 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 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 心的哀愁之情。
1. 《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 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 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江陵(今湖
北荆州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 (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 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 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岑参 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 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 李龟年的接触,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铺垫的 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流露诗人无 限沧桑之感的诗句是:
诗歌译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 登城时所见的月下边 受降城外月如霜。 塞景色 不知何处吹芦管, 听芦管悲声引发思乡之 一夜征人尽望乡。 情。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写,描绘 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的景象,抒发了诗人 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1. 《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 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 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江陵(今湖
北荆州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 (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 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 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岑参 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 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 李龟年的接触,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铺垫的 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流露诗人无 限沧桑之感的诗句是:
诗歌译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 登城时所见的月下边 受降城外月如霜。 塞景色 不知何处吹芦管, 听芦管悲声引发思乡之 一夜征人尽望乡。 情。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写,描绘 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的景象,抒发了诗人 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共42张PPT)
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了,多
么想念你啊!
重点赏析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 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 感觉,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捷,又不着痕 迹地表达着离情别绪,思乡的情怀。
重点赏析
《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 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 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 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 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 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 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 的情绪。
课堂检测
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
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的诗
句是:
,
。
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 人的衰病漂泊 的诗句: , 。
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
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
画图 。这句诗是:
,
。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行
军
九
日
思 长 安
岑 参
故
夜 上 受 降李 城益 闻 笛
作者名片
李益(748—约829), 唐代诗人,字君 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 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 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 于七绝。代表作品有《塞下曲三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
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 人生之凄凉却尽寓其中,仅仅四句却概 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 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让人体 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
思君不见下渝州。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了,多
么想念你啊!
重点赏析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 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 感觉,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捷,又不着痕 迹地表达着离情别绪,思乡的情怀。
重点赏析
《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 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 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 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 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 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 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 的情绪。
课堂检测
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
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的诗
句是:
,
。
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 人的衰病漂泊 的诗句: , 。
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
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
画图 。这句诗是:
,
。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行
军
九
日
思 长 安
岑 参
故
夜 上 受 降李 城益 闻 笛
作者名片
李益(748—约829), 唐代诗人,字君 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 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 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 于七绝。代表作品有《塞下曲三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
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 人生之凄凉却尽寓其中,仅仅四句却概 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 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让人体 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共22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1
谢谢
终温且惠 淑慎其身
22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 见下渝州。”所抒发的情感。
对朋友的深深思念,对 故乡的恋恋不舍。
14
诗歌主题
峨
眉
思 君 不
夜 发 青
影 入 平
峨 眉 山
李 白
山 月 歌
见 溪 羌月
下 向 江半
渝 三 水轮
州 峡 流秋
本诗抒发了作者离乡思友之情和对故 乡的眷恋之情。
15
再读诗歌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8
写作背景
这是开元十三年(725)左右,作者离家准 备出蜀时写的一首诗,其内容是怀念住在峨眉山 的一位朋友。
9
理解感悟
峨眉山月半轮秋,
半轮: 半边,半个。“上弦月” 或“下弦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
影: 月影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10
理解感悟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 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 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 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 水前行。
11
理解感悟
夜发清溪向三峡,
向:驶向 发:出发
思君不见下渝州。
思:思念 君:友人
12
诗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3
理解感悟
也许现在的你不太理解诗歌的意思,但我相信
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
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
你们总会知道什么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
谢谢
终温且惠 淑慎其身
22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 见下渝州。”所抒发的情感。
对朋友的深深思念,对 故乡的恋恋不舍。
14
诗歌主题
峨
眉
思 君 不
夜 发 青
影 入 平
峨 眉 山
李 白
山 月 歌
见 溪 羌月
下 向 江半
渝 三 水轮
州 峡 流秋
本诗抒发了作者离乡思友之情和对故 乡的眷恋之情。
15
再读诗歌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8
写作背景
这是开元十三年(725)左右,作者离家准 备出蜀时写的一首诗,其内容是怀念住在峨眉山 的一位朋友。
9
理解感悟
峨眉山月半轮秋,
半轮: 半边,半个。“上弦月” 或“下弦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
影: 月影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10
理解感悟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 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 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 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 水前行。
11
理解感悟
夜发清溪向三峡,
向:驶向 发:出发
思君不见下渝州。
思:思念 君:友人
12
诗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3
理解感悟
也许现在的你不太理解诗歌的意思,但我相信
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
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
你们总会知道什么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共18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写作背景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 一首诗。诗人是坐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 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 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 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 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 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渝夜 州发 。清
溪 向 三 峡 , 思 君 不 见 下
水峨 流眉 。山
月 半 轮 秋 , 影 入 平 羌 江
峨 眉 李山 白月 歌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说一说,你们所知 道的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呢?
李白画像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 “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 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他深受黄老列 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 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 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 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 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 “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诗句全译: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探究:
1、试试用自己的话叙述诗歌所叙之事。
2、诗中“思君”作何理解?
——"思君"不是单指对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种宽泛的 乡情。
3、在写法上本诗有何特点?
——第一,擅用地名,不露痕迹。第二,采用虚实结合 的写法。
再
见பைடு நூலகம்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
加以赏析。 ______诗__人__运__用__想__象__的__表__现__手__法__,__描__画__了__在__靠__近__战__场__的__地__方___ __开__放__的__故__园__菊__花__,__表__达__了__对__故__乡__亲__人__的__思__念__,__以__及__对__饱__经___ __战__争__忧__患__的__人__民__的__同__情__和__对__和__平__的__期__望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这么考
2. 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连__用__五__个__地__名__,__不__着__痕__迹__地__为__读___者__展__开__了__一__幅__千__里____ _蜀__江__行__旅__图__,__构__思__奇__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理解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一样,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传来吹芦笛的声音, 一夜间征人全都眺望故乡。
诗歌理解
·
作
者
李益(748— 约829), 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
威)人。唐代诗人,他以边塞诗作见长,善于绝句,尤其
背 景 工于七绝。
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
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自 然奇妙。月只“半轮”, 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 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奇妙。
中考这么考
阅读《峨眉山月歌》,完成练习。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画出一幅
怎样的画面? ______示__例__:__描__画__了__一__幅__高__峻__的__峨__眉__山__前__,__悬__挂__着__半__轮__秋__ _月__,__流__动__的__平__羌__江__上__,__倒__映__着__明__亮__月__影__的__美__丽__画__面__。_____
中考这么考
2. 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连__用__五__个__地__名__,__不__着__痕__迹__地__为__读___者__展__开__了__一__幅__千__里____ _蜀__江__行__旅__图__,__构__思__奇__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理解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一样,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传来吹芦笛的声音, 一夜间征人全都眺望故乡。
诗歌理解
·
作
者
李益(748— 约829), 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
威)人。唐代诗人,他以边塞诗作见长,善于绝句,尤其
背 景 工于七绝。
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
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自 然奇妙。月只“半轮”, 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 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奇妙。
中考这么考
阅读《峨眉山月歌》,完成练习。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画出一幅
怎样的画面? ______示__例__:__描__画__了__一__幅__高__峻__的__峨__眉__山__前__,__悬__挂__着__半__轮__秋__ _月__,__流__动__的__平__羌__江__上__,__倒__映__着__明__亮__月__影__的__美__丽__画__面__。_____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31张PPT).ppt
赏析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 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 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
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 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 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 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 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 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 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秋高气爽,月在峨眉,影入江流,诗人因月色而发清溪,“月亮走,我也 走”,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乘舟顺流而下,向三峡驶去。看到“影 入江水流”的妙景。诗人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 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 “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全诗表达了诗人 思念故乡、怀念亲友的思想情感。
赏析(其四)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 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 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 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 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 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 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 朴实无华,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 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 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 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峨眉山月歌》课件(共28张PPT)
峨眉山月歌
01.析词解题,弄清“写什么” 02.会意体境,思考“怎么写” 03.推理明旨,探究“何以写”
峨 眉 山
秀甲天下
峨眉山月歌
写作背景(齐读)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 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左右),是李白 即将出蜀时所作。
01.析词解题,弄清“写什么”
“峨眉山月歌”的“歌”这个字 如何理解?
推荐课后阅读李白的《关山月》 、《月下独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 晏入中京》三首诗,读一读,想一想, 背一背。
谢谢
Thank you for your criticism
齐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唐 意象:峨眉山,半轮秋月,月影,平羌江水。 诗
一二两句紧扣“月”来写。
月?
重难点2:三四句写“月”吗?怎么写?
读一读、想一想
读三四两句,作为主要歌咏对象的“月” 似乎与大家玩起了“捉迷藏”,大家一起 来找找“月”。
齐读: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敢于质疑,树立科学精神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 诗
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 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
全诗以“月”来构筑诗情。
03.推理明旨,探究“何以写”
重难点3:(讨论) 李白何以写“峨眉山月”?“ 君”指“亲友”还是指“月”?思考 “月”在诗中的妙用。
“君”既是“友”又是“月”。峨眉山是 作者故乡,写峨眉山月,就是写故乡写亲 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 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 见月,如见故人。以月拟人富含诗意,语 短而情长,表达了作者惜别之情。这样理 解,诗歌的情感更深沉,意境也更悠远。
01.析词解题,弄清“写什么” 02.会意体境,思考“怎么写” 03.推理明旨,探究“何以写”
峨 眉 山
秀甲天下
峨眉山月歌
写作背景(齐读)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 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左右),是李白 即将出蜀时所作。
01.析词解题,弄清“写什么”
“峨眉山月歌”的“歌”这个字 如何理解?
推荐课后阅读李白的《关山月》 、《月下独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 晏入中京》三首诗,读一读,想一想, 背一背。
谢谢
Thank you for your criticism
齐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唐 意象:峨眉山,半轮秋月,月影,平羌江水。 诗
一二两句紧扣“月”来写。
月?
重难点2:三四句写“月”吗?怎么写?
读一读、想一想
读三四两句,作为主要歌咏对象的“月” 似乎与大家玩起了“捉迷藏”,大家一起 来找找“月”。
齐读: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敢于质疑,树立科学精神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 诗
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 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
全诗以“月”来构筑诗情。
03.推理明旨,探究“何以写”
重难点3:(讨论) 李白何以写“峨眉山月”?“ 君”指“亲友”还是指“月”?思考 “月”在诗中的妙用。
“君”既是“友”又是“月”。峨眉山是 作者故乡,写峨眉山月,就是写故乡写亲 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 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 见月,如见故人。以月拟人富含诗意,语 短而情长,表达了作者惜别之情。这样理 解,诗歌的情感更深沉,意境也更悠远。
《峨眉山月歌》ppt课件(14页)
小结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 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 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 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 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 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 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 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后两句(抒情): 故国故人,恋恋不舍 。
阅读理解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 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连用五个地名,展开一幅千里蜀江行 旅图,意境清朗秀美。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 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 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阅读理解
字词注释
【1】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 【2】夜发:夜里出发。 【3】向:驶向。 【5】君:指作者的友人。 【5】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翻译诗句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分析诗句
前两句(写景):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
参照答案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 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 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 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作业
1. 扩写: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的画面,50字以上。
2.以“意象分析法”,分析《闻王昌 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和情感, 50字以上。
提示:借“眼中景”,抒“心中情”。
小结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 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 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 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 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 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 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 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课件 (共18张)
•
5.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 达的思 想感情 、所反 映的生 活,都 只能是 过去的 ,而理 解总是 现在进 行时。 当我们 接受历 史上的 艺术作 品时, 我们当 然可以 设身处 地想象 古人的 生活, 体验古 人的思 想感情 ,但我 们毕竟 是现代 人,只 能按照 我们现 在的心 理文化 结构去 理解古 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 读 《峨眉山月歌》课件 (共18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 读 《峨眉山月歌》课件 (共18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 读 《峨眉山月歌》课件 (共18张)
•
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 发,将 创作看 作艺术 家审美 经验的 结晶过 程,作 品完成 就意味 着创作 完成。 而从接 受美学 的角度 来看, 这一完 成并不 说明创 作已经 终结, 它只说 明创作 的第一 阶段告 一段落 ,接下 来是读 者或观 众、听 众的再 创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 读 《峨眉山月歌》课件 (共18张)
写一写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依恋家乡、思念亲友
请大家诵读“夜 发清溪向三峡,思君 不见下渝州”这两句 诗,充分体会诗人此 时此刻的情感,并以 第一人称把李白此时 的心情用几句话描写 出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 读 《峨眉山月歌》课件 (共18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 读 《峨眉山月歌》课件 (共18张)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胡应麟《诗薮》 思乡类意象—月亮 鸿雁 闲适类意象—五柳 东篱 送别类意象—杨柳 长亭 酒 抒怀类意象—菊花 梅花 松柏 竹 爱情类意象—红豆 莲 连理枝 比翼鸟 愁苦类意象—梧桐 芭蕉 流水 杜鹃 斜阳 战争类意象—投笔 长城 楼兰 柳营 羌笛
部编版2022—2023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PPT课件
A.秋天过去了一半,诗人行舟江上,伴随着皎洁的 圆月,到远方游历。
练
B.“夜发”隐隐表现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时内 习
心的憧憬和喜悦。
C.本诗以“月”为线索,末句的“君”指友人,表达对故
乡和友人的不舍。
D.诗人巧借地名,表现空间的变换,为我们展开了
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出发
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友人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 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 愈远,就愈加想念。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①五个地名连用②营造了一种清朗秀美的意 境③也造成空间迅速转移之感,让人感觉行 船之快④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 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对友人的思念之 情。(做笔记)
媒介。
D.诗中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构
思巧妙。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半轮秋,写出月色朦胧,光线晦暗,抒发诗人
惆怅之情。
练
B.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 秋天。
习
C.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
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D.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巧妙,不着痕迹,为
用,“发清溪”“向渝州”则是实用。
D.全诗多处使用地名,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
间统一起来,而且全诗境中无人,这是唐诗中少
见的。
境中有人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句写出了青山吐月的情境,营造了清朗秀美 练
的意境。 B.首句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写的是又一个旅途之夜。平羌江流
入泯江,二江合流后又投入长江。诗人一叶 轻舟,早早就从泯江岸上的清溪驿出发,朝 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 州。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 生,想寻找从峨眉山就跟随他一同行走的明 月,也被岸边的高山遮住,再也看不到了, 惜别的离情使他深深地沉思起来。抒发思乡
3 、因为有悔,所以披星戴月;因为有梦,所以奋不顾身。 18 、每天都是一个起点,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 18 、你比你想象中更勇敢,比你看起来更强大,也比你以为的更聪明。 2 、爱慕月光的人并不将它据为己有,能远远望着,就已足够。 4. 努力吧,飞向属于自己的明天! 7. 最难的题,对你而言,并不一定在于最后一道。 9. 高三高考高目标,苦学善学上好学。 7.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富含正能量的高考经典励志语录精选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 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 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 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 人的眷恋。
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从“峨眉山月 ”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在秋天。次句“影”
指月影。此句不仅点明了月影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峨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峨眉山月半轮秋,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
影:月影
夜发清溪向三峡, 夜发:夜间出发 向:驶向
平羌:青衣江 流:流动
清溪:地方名,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下:顺流而下(从上游向下游驶去)
思念 君:友人
渝州:今重庆市
诗句解释:
“思君不见下渝州”,《唐诗笺注》:“君”指月。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 离开家乡时亲友。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出游时,很想再见 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另 一种解释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 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我以 为,还是后者较为空灵更有味道。你看,在全诗中除“峨眉山月” 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但我们 读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已觉纸短情长情无限了,究其奥妙, 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这一无处不在上下相 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 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é méi yuè lún
峨 眉 山 月 半 轮 秋,
yǐnɡ
qiānɡ
影 入 平 羌 江 水 流。
夜 发 清 溪 向 三 峡, yú zhōu
思 君 不 见 下 渝 州。
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准
峨眉/山月/半轮秋,
节
影入/平羌/江水流。
奏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 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 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 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 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 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 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 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 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 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 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 上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 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 华章。
怀友之情。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 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 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 乡的情怀。
《峨眉山月歌》是怎样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 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 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 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 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平羌江名Βιβλιοθήκη 清溪、三峡、渝州地名
诗中的“峨眉”是山名,
“平羌”是江名,
清溪、三峡、渝州都是 地名。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 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 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 思乡的情怀。
《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 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 倒影在平羌江中的月亮,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
思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 向渝州驶去了。
《峨眉山月歌》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
诗中包含了五处地名是:
峨眉山
山名
眉山秀丽峻伟,李白二十几岁就游览过,写过一首《登峨眉山》。这次
远游途中,再次一过。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 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 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平羌江,因为水色碧绿几乎可以 染衣,故又名青衣江。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月光如水,水映 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再加上远处峨 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 使人陶醉。峨眉山月也似乎舍不得绿得可爱的江水,安祥地沉浸在江水 中,随波游荡,伴随着诗人远去的旅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探究与拓展
●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主旨
《峨眉山月歌》描写秋月下平羌江美景, 表达了作者思念友人和家乡的情感。
22. 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 5 、我因X班而自豪,X班因我而骄傲 5 、我因X班而自豪,X班因我而骄傲 10. 树立远大的目标,现在看起来似乎是遥不可及,但是不要怀疑,每天持续地努力,累积下来,一定可以达到。 1. 作为一次经历,失败有时比成功更有价值。失败可以给我们留下更深刻而持久的记忆和思考。 7 、有了梦想,就应该迅速有力地实施。坐在原地等待机遇,无异于盼天上掉馅饼。毫不犹豫尽快拿出行动,为梦想的实现创造条件,才是梦 想成真的必经之路。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 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 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 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 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