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移民史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0078e37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2.png)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朝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祖先是从朝鲜半岛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的。
据历史记载,大约在公元1世纪时,朝鲜半岛东部地区的高句丽王国就已经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迁徙。
在此过程中,一批批高句丽人逐渐演变成了朝鲜族。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朝鲜族人涌入了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仓,以农业为主要产业。
在清代,由于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土地开垦,东北地区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朝鲜族人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朝鲜族人个子高大,力气也大,他们的特长是水稻种植和灌溉技术。
于是,在清代中期,东北地区政府便开始大力招收朝鲜族人在水田开发方面进行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渠道的修建和灌溉设施的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努力使得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朝鲜族人具有勤劳、尚武的传统,他们自己也是善于种植与管理水稻的。
在水田灌溉上,他们积极地利用水势、制造渠道和水利设备,不断创新技术和方法,使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朝鲜族人的带领下,东北地区的水稻产量逐年增长,粮食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可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受到了很多影响,包括环境污染、城市化进程、农业结构调整等。
东北地区的人口数量也出现了下降趋势。
这使得朝鲜族人面临更多的挑战,在物质条件和文化传统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但是,朝鲜族人依然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他们的文化传统保持了很多习俗和风俗,如包饺子、吃泡菜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守护文化的表现。
作为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者和传统工艺匠人,他们对于中国的农业和传统文化还有很多见解和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朝鲜族人在东北地区的发展,保护他们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朝鲜族移民史
![朝鲜族移民史](https://img.taocdn.com/s3/m/5372f17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9.png)
朝鲜族移民史朝鲜族移民到其他地方,那可是有很多原因的。
在以前啊,老家那边生活不容易呢。
很多地方土地不够肥沃,种出来的粮食有时候都不够吃。
而且啊,那时候战争也不少,到处都乱糟糟的。
这种情况下,大家就开始寻思着找个新的地方生活。
有一部分朝鲜族的朋友啊,听说别的地方有大片肥沃的土地,那眼睛都放光了。
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满心期待地踏上了移民的路。
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就这么出发了。
到了新的地方,刚开始也有好多困难。
语言不通就是个大问题。
你想啊,和当地人交流都费劲,买个东西都得比划半天。
不过朝鲜族的人可聪明啦,他们就跟着当地的小孩学说话,一点点地积累词汇。
慢慢的,也能说上几句当地话了。
住的地方也不一样啊。
以前在老家住的房子和新地方的房子构造不一样。
他们就得学着盖新样式的房子,刚开始盖得歪歪扭扭的,但是大家互相帮忙,慢慢就盖得有模有样了。
在新的土地上,朝鲜族的人们也把自己的文化带了过来。
像他们的舞蹈,那种欢快的节奏,还有漂亮的服饰,色彩斑斓的,可吸引人了。
周围的人开始好奇,慢慢地,大家都喜欢上了朝鲜族的文化。
再说说饮食方面吧。
朝鲜族的泡菜那可是一绝啊。
刚到新地方的时候,没有做泡菜的材料,可把大家馋坏了。
后来呢,他们在当地找相似的蔬菜,试着做泡菜。
经过好多次尝试,终于做出了熟悉的味道。
现在啊,这泡菜不仅仅是朝鲜族自己吃,周围的人也都爱上了这一口。
朝鲜族移民的过程中,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
长辈们带着年轻的一代,一路叮嘱,要好好生活,要传承自己的文化。
年轻人们呢,也很听话,在新的环境里努力工作,努力学习。
他们在新的地方还交了好多新朋友呢。
大家一起庆祝节日,朝鲜族的节日有自己的特色,像他们的秋夕节,特别热闹。
新朋友们也会来参加,一起唱歌跳舞,吃好吃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朝鲜族移民已经在新的地方扎根了。
他们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这片土地,把自己的文化和新的文化融合在一起。
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也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独特而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朝鲜族移民史
![中国朝鲜族移民史](https://img.taocdn.com/s3/m/8d4e1df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4b.png)
1.人口与分布朝鲜族先民原居朝鲜半岛,自17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年间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图们江边界,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
由于长期在与朝鲜或韩国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活,逐渐转变为有别于朝鲜半岛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成为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为192万3842人,其人口总数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14位。
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
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为177万519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92.27%。
其中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114万568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59.55%,黑龙江省为38万8458人,占20.19%,辽宁省为24万1052人,占12.53%。
其余人口则分布在内蒙及关内的一些省市。
朝鲜族有一个自治州、一个自治县,均在吉林省。
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1952年9月成立,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2002年延边总人口为218.8万,其中朝鲜族人口为83.4万,占延边总人口的38%、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0%以上。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相望。
2002年,该县总人口为85,410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为12,5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4%。
此外,还有40多个朝鲜族民族乡,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延边人,你知道吗?朝鲜族是怎么来到延边的?
![延边人,你知道吗?朝鲜族是怎么来到延边的?](https://img.taocdn.com/s3/m/50fc9c0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1.png)
延边人,你知道吗?朝鲜族是怎么来到延边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移入到我国的迁入民族,以延边为中心形成了广阔的朝鲜族聚集区域,朝鲜族形成的历史过程,是与各民族人民患难与共,互助互惠,并肩作战的过程。
明末清初和东北封禁时期的迁入(17世纪初-1880年)明末清初时期,当时被清军掳掠的朝鲜军民,安置在我国的辽东一带,成为中国朝鲜族最早的一脉,开创了中国朝鲜族的历史先河。
1677年-1712年-1740年1677年,清政府统一中国大陆后,将长白山、鸭绿江、图们江以北余里之地划定为“发祥之地”予以封禁,严禁私自进入从事挖参、补貂、买朱及买卖活动。
1712年,清政府派穆克登踏查长白山,竖立长白山定界碑。
1740年4月,清政府正式发出8条措施,遂颁令东北实施全面封禁。
全面封禁时期,朝鲜人“翻越”遍及图们江、鸭绿江沿岸整个地区。
朝鲜人“”犯越只是为了采参与狩猎,到了这一时期已经变成定居务农。
1860年-1869年,朝鲜北部地区连年发生特大灾害,许多农民破产,开始大批迁入延边。
1869年10月,朝鲜庆元府阿吾地镇的一个村落19户,一夜之间集体越江到珲春敬信一带。
1875年,通化县江甸子一带的朝鲜族农民开发水田,试种水稻成功。
“移民实边时期的迁入(1881年-1910年)1881年清廷将珲春协领升级为副都统,同时完全废除了对南荒围场的封禁,在图们江以北长约700里,宽约40-50里的地区朝鲜人专垦区。
1890年,和龙县光昭一带的朝鲜族农民开发水田,开始种植水稻。
1890年3月,清政府正式实施中国境内朝鲜垦民薙发易服加入中国国家的政策。
1892年,吉林将军铭安将珲春总局与越恳局合并为抚恳总辖哈尔八岭以东广阔地带。
1902年秋天,清廷在南岗设立延吉厅,陈作彦被任命为延吉抚民同知。
1906年,龙井大叫洞14户朝鲜族农民共同开掘水渠1308米,引河水灌溉水田33垧,此为延边地区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
1907年8月23日,日帝在龙井设立了以斋藤中佐为所长的朝鲜统监府临时间岛派出所。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a6d53b6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6.png)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在中国,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他们以耕种水田为生,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朝鲜族的迁入也是东北地区水田开发的一部分,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社会变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宋代,朝鲜族就已经开始向东北地区迁移。
当时由于朝鲜半岛的政治动荡、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许多朝鲜族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寻求栖身之地。
在东北地区,朝鲜族主要居住在长白山脉和辽东半岛一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鲜族逐渐与汉族、蒙古族等民族实现了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朝鲜族的迁入对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鲜族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他们擅长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在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在东北地区繁衍生息,开垦水田,耕作种植,开发出大片的良田,为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他们的努力下,东北地区的水稻产量大幅提高,为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和粮食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朝鲜族的迁入也使得东北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他们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东北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朝鲜族和当地其他民族的相互交流也为东北地区的社会变迁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推动力,使得东北地区在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对朝鲜族的生活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水稻是朝鲜族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为朝鲜族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朝鲜族在东北地区的生活和生产中也逐渐形成了与当地居民相融合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东北地区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朝鲜族移民史
![中国朝鲜族移民史](https://img.taocdn.com/s3/m/55da7e47336c1eb91a375dab.png)
1.人口与分布朝鲜族先民原居朝鲜半岛,自17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年间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图们江边界,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
由于长期在与朝鲜或韩国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活,逐渐转变为有别于朝鲜半岛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成为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为192万3842人,其人口总数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14位。
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
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为177万519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92.27%。
其中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114万568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59.55%,黑龙江省为38万8458人,占20.19%,辽宁省为24万1052人,占12.53%。
其余人口则分布在内蒙及关内的一些省市。
朝鲜族有一个自治州、一个自治县,均在吉林省。
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1952年9月成立,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2002年延边总人口为218.8万,其中朝鲜族人口为83.4万,占延边总人口的38%、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0%以上。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相望。
2002年,该县总人口为85,410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为12,5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4%。
此外,还有40多个朝鲜族民族乡,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改革开放前,朝鲜族作为农业民族,其人口多聚居于乡村,从事传统的水稻生产,兴办民族教育,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朝鲜族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尤其是,随着市场意识的增强,朝鲜族经济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水稻耕作,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镇,由小城镇流入大中城市,由东北的传统聚居地区流向关内发达地区和国外。
黑龙江朝鲜族——迁入
![黑龙江朝鲜族——迁入](https://img.taocdn.com/s3/m/0dd91be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e.png)
黑龙江朝鲜族——迁入中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人,大批迁入吉林、辽宁省始于十九世纪中叶,黑龙江省于十九世纪末叶。
定居下来以后,与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东北边疆。
长期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语言系属未定,中国学术界多倾向于阿尔泰语系。
朝鲜族擅长在寒冷地区种植水稻。
有“水稻之乡”著称于世。
解放前朝鲜族地区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经济成份。
19世纪末叶朝鲜族的迁入:明末清初,黑龙江省的宁安县一带已有朝鲜迁入定居。
据《宁安县志》记载,“考清室受命之初朝鲜人来归化者,例入满洲籍者如朴氏、金氏、王氏、李氏。
皆著在“氏族通谱”。
“汉人之编入族籍者有张、李、高、雷一百六十余姓。
高丽人编入族籍者有金、韩、李、朴等四十三姓”。
“清室受命”为顺治元年(1644),说明十七世纪中叶,朝鲜族已经迁到黑龙江省的宁古塔地区定居,并加入了满洲籍。
《清朝通志》记载,清初加入满洲氏族的朝鲜族有42姓,其中有金、韩、李、朴、张、傅、柏、洪、雀、刘、黄、冈杨、陈、吴、文、孙、丁、任、尹、宋、徐、车、万、江、边、何、闵、林、佟、瓦、耿、马、郑、曹、郭、沈、方、素、孟、田、辛氏。
这些朝鲜族,其祖先大部分是后金天聪年间(1627一1635)来东北的。
其中韩氏记载,“韩氏:韩云,正红旗人。
国初,同弟韩尼来归。
授二等轻都尉。
……韩尼授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
其第四子,那秦,任黑龙江副都统。
”据记载,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
以宁安县东京城为中心。
周围的朝鲜居民有4000人左右。
明末清初迁入黑龙省定居的朝鲜族,他们的后裔早与其他民族融合。
1860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连年发生历史上少有的水灾、旱灾和虫灾,民不聊生。
饥饿的农民,纷纷渡过鸭绿江和图们江,私垦定居,有些人流入到黑龙江省。
1870年宁古塔副都统接所属各地卡伦的报告中载。
“现今朝鲜男妇子女,陆续往来不绝。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b042c45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9.png)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
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自古以来就和中国的东北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朝鲜族自古就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居民,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为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朝鲜族也是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先驱者,他们在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开垦水田,发展农业生产,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古代,朝鲜族就开始向东北地区迁移,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
据历史记载,最早的朝鲜族移民大约出现在唐代,当时东北地区处于战乱之中,朝鲜族为了躲避战乱,开始陆续向东北地区迁移。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朝鲜族移民涌入东北地区,定居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
朝鲜族的迁入,对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朝鲜族是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先驱者,他们在东北地区垦殖水田,种植水稻,开发了大片的水稻田地。
据史料记载,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始于唐代,当时的朝鲜族农民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开垦出大片水稻田地,发展了水稻种植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业产业之一。
朝鲜族农民的勤劳和智慧,为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水稻种植业,朝鲜族农民还在东北地区开发了其他农业产业。
他们利用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特点,种植了各种农作物,丰富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
朝鲜族农民还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开展渔业生产,丰富了东北地区的渔业资源。
在朝鲜族农民的努力下,东北地区的农业产业逐渐发展壮大,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朝鲜族的形成
![朝鲜族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8a2991f7fab069dc50220151.png)
朝鲜族
内的朝鲜族,是从朝鲜陆续迁来的。
朝鲜族的最早迁入开始于十七世纪末的清代初年。
当时朝鲜族中的一些苦难农民,越过两国的边界——鸭绿江和图们江,在我国境内的沿江一带开荒种地,并逐渐定居下来。
以后规模较大的迁入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1869年。
当时朝鲜北部发生了空前的大饥荒,大批饥民为了寻找生路,不顾清王明的禁令,扶老携幼,涌入中国。
据统计,18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
到1881
年定居在吉林延边地区的已达一万多人。
1883年聚居吉林省的辑安、临江和辽宁省的新宾等地的朝鲜族有37000多人。
这一时期也有少数朝鲜
内的。
随着朝鲜族移民的不断迁入,迫使清政府把封禁政策改为招民开垦政策,以索取兵饷,充实边防。
正式设立“招垦局”,并在图们江北岸长约七百里、宽约五十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居住地建立行政机构,从而构成了朝鲜族在我国的最初分布状况。
朝鲜族的第二次大迁入是1910年以后。
日本吞并了朝鲜,迫使一部分丧失土地、生活贫困的朝鲜人大批进入
我国东北。
朝鲜族的分布地区也逐渐扩大,除延边外,沿鸭绿江南段的吉林、辽宁东部地区人数不断增多,同时有的已开始深入到长春附近地区。
到1918年,居住在东北各地的朝鲜族已达36万余人。
这些迁入的朝鲜人,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种植,因此对东北地区水田农业的开发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朝鲜族民俗
![朝鲜族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79421dc84a7302768f99397f.png)
烧烤
烧烤是朝鲜族另一个著名的特色饮食。即使在古代的三国、 高丽时代,朝鲜族先民已经以各种肉类当做日常食物。各 种肉类例如牛肉、猪肉和狗肉等的加工办法也比较发达。
糕点
朝鲜族日常饮食朝鲜族喜欢食米饭,擅做米饭, 用水、用火都十分讲究,做米饭用的铁锅,底深、 收口、盖严,受热均匀,能焖住气儿,做出的米饭 颗粒松软,饭味纯正。一锅一次可以做出质地不同 的双层米饭,或多层米饭。各种用大米面做成的片 糕、散状糕、发糕、打糕、冷面等也是朝鲜族的日 常主食。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和 部分抗日爱国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已达36万多人。到1945年 则达215万人。
朝鲜族 人口分 布
人口分布概述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其余散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 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各大中城市中,总人口 193万左右。
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 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刚劲 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 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舞蹈内涵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 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 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 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 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家庭 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欢舞, 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会"。 伽椰琴弹唱、顶水舞、扇 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 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 节目。
欢乐的情绪。
长鼓多用在舞蹈中,由舞者边舞 边击,亦可在合奏中或伴奏中作为节 奏乐器使用,深受朝鲜族人民喜爱的 民间乐器。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 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尤以吉林 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最。
长鼓舞素有朝鲜族舞坛上的一颗明珠之美称,历来备 受朝鲜族人民的珍爱。长鼓舞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始终以 其典雅飘逸的舞姿驰名中外。长鼓分为长鼓、舞蹈长鼓、 儿童长鼓和幼儿长鼓等几种。形状是两头粗、中间细,左 边鼓筒直径比右边鼓筒直径大1厘米,右边鼓皮薄,左边鼓 皮厚。
4万名朝鲜族战士从四野去朝鲜,战后为何有一万多人又回到了东北
![4万名朝鲜族战士从四野去朝鲜,战后为何有一万多人又回到了东北](https://img.taocdn.com/s3/m/9aafb2d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d.png)
4万名朝鲜族战士从四野去朝鲜,战后为何有一万多人又回到了东北作为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的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而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则是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
关于朝鲜族的同胞们,许多国人并无太多的了解,然而实质上无论是朝鲜族的形成,又或此后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的历史沿革,细数朝鲜族的来路皆充满着故事。
一、朝鲜族的形成中国的朝鲜族实质上透过其名称便可窥见乃是一个由朝鲜迁入的民族,而关于朝鲜族大规模向中国东北迁入的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其一乃是冒禁迁入时期,自1627年至1867年这一阶段,由于清政府与朝鲜达成了协议,两国各自封禁边疆严禁人员往来,因而最初之时只有少量朝鲜人到中国定居。
而在1697年至1699年间,由于朝鲜遭受了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以及瘟疫,因而冒着危险从朝鲜奔赴中国的人日益壮大,其间在1700年更是首次出现了朝鲜人携带家眷牛马背井离乡到东北定居生活的现象。
其二便是清朝废除封禁、实行拓垦时期,即1867年至1910年期间,众所周知近代时期由于清政府的无能统治以至于我国沦落至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而同样由此一番遭遇的亦包括朝鲜。
正因如此两国边境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危机,为缓和矛盾清政府下令取消了封禁令,由此相当一部分的朝鲜人陆续涌入中国,为此清政府亦将图们江以北长700里、宽45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专垦区予以接纳。
其三则是1910“日韩合并”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夜,1910年8月之际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韩日合并条约》将朝鲜直接吞并。
因而许许多多的朝鲜难民鱼贯而入来到中国,截止1926年7月之际东北境内的朝鲜人已然超过了百万之数,可见至此往后朝鲜人已然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
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因朝鲜被日本的强迫吞并,导致许多心怀家国的仁人志士迫于无奈之下背井离乡,他们纷纷抵达东北地区以此作为根据地,谋求朝鲜独立。
其四便是“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中国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日本此后开始了将朝鲜人强制移民到东北的政策,随着陆陆续续的迁入待到1945年前后,东北的朝鲜人总量已然高达300万人。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7c626b4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4.png)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祖先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地区的。
他们对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
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祖先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地区的。
他们的迁入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据历史记载,朝鲜族最早是在明朝初期迁入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是由于朝鲜半岛内乱和南北朝时期的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鲜族逐渐在东北地区定居,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朝鲜族的迁入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东北地区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适宜农业生产。
朝鲜族擅长农业生产,他们擅长水田的开发和种植技术,因此在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朝鲜族善于利用水资源,开垦水田,利用雨水和河水进行灌溉,使得东北地区的农田得以有效利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对于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而言,朝鲜族的迁入对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他们通过改良土地、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以及改进农田灌溉技术等途径,提高了东北地区水田的开发效率。
朝鲜族积极参与了东北地区水田的建设和改良工作,使得东北地区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除了对水田开发的积极影响外,朝鲜族的迁入还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他们在东北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地区因此得以迅速繁荣起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第二篇示例:朝鲜族自从古代时期开始大批迁入东北地区,是东北地区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鲜族在东北地区开发了许多水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本文将从朝鲜族迁入东北地区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对东北水田的开发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了解朝鲜族在东北地区的历史贡献。
朝鲜族自古以来就与东北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三国时期,朝鲜族就开始向东北地区迁徙。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29e87e6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6.png)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朝鲜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区。
朝鲜族在我国的历史很长,早在唐朝时期就有朝鲜族人进入中国的辽东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朝鲜族人逐渐扩大了在华居住区域。
特别是在近代,随着中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和边境稳定,越来越多的朝鲜族人迁入中国,成为了东北地区的重要族群之一。
本文将从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两个方面,探讨朝鲜族在东北地区的历史演变和贡献。
朝鲜族的迁入从历史上看,朝鲜族人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定居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唐朝时期,辽东地区就已经有了朝鲜族移民,当时的朝鲜族人基本上是以渔猎、贩卖为主要生产方式。
到了清代初期,朝鲜族人大量进入中国东北地区,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族群。
当时,朝鲜族人主要是以经营水利、种植作物为生,同时也从事烟草、煤炭等物品的销售。
20世纪初,随着中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和边境稳定,越来越多的朝鲜族人迁入中国,成为了东北地区的重要族群之一。
早在20世纪20年代,朝鲜族人就已经广泛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各个行政区域。
在此期间,朝鲜族人主要从事农林渔牧业、手工业和小商贩等行业。
特别是种植水稻,很快成为了朝鲜族人的主要产业。
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土地大多为草原和林区,这对于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随着朝鲜族人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东北水田的开发始于清代,在清朝后期,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大量种植水稻,发展了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业。
到了20世纪初,随着中国的民族工业不断发展,东北地区也逐渐实现了水稻产业的大规模化和现代化。
今天,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业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和生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东北水田的开发也带动了朝鲜族人的发展与壮大,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结朝鲜族人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们不仅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的发展和进步。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004fd1a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5.png)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朝鲜族是中国的民族之一,其祖籍地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曾多次迁徙到中国东北地区。
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而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历史中,朝鲜族扮演了重要角色之一,他们参与了东北水田的开发与经济建设。
在清朝时期的东北地区,有许多朝鲜族移民从朝鲜半岛迁到中国东北的边境地区。
因为朝鲜族和汉族有着类似的习俗和语言,所以与汉族人相处起来并不困难。
在19世纪初,清政府允许朝鲜民众在东北种植水稻。
而在朝鲜半岛,受到南方少雨的气候条件的限制,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并不现实。
在东北的水稻种植环境较好,能够多次丰收、稳定产量等优势,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朝鲜族移民来到了东北。
随着朝鲜族移民的增多,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也得到了巨大发展。
朝鲜族通过在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将朝鲜半岛的种植技术传授给了东北地区的人们,丰富了东北地区的种植业形态,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朝鲜族在中朝边境地区建立了许多商业贸易站点,发展了边境贸易。
朝鲜族的饮食文化也影响了东北地区的餐饮业发展。
在朝鲜族人主要生活的城市如吉林市、延边市等地,到处可见朝鲜族特色的餐馆和小吃店。
朝鲜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也在东北地区深入发展和广泛传播。
总体来说,朝鲜族的迁入给中国东北地区带来了许多发展的机遇。
他们通过种植水稻和边境贸易等活动,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使得中国东北地区得以迅速发展。
同时,朝鲜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发展历程也得到相应的回报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
![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0c6c46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d.png)
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摘要:了解中国朝鲜族的迁入历史及民俗文化,更多的了解朝鲜族,有利于发展和谐互助的民族关系,以及巩固东北地区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迁入、饮食文化、炕文化近几年来,韩流之风越吹越猛,说起韩国就离不开朝鲜,还有韩国和朝鲜的主要民族—朝鲜民族,朝鲜民族是东亚的主要民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和日本也有少数分布,现在中国的朝鲜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陆续迁入的。
最早迁入并定居的一批,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了。
明末清初, 朝鲜半岛的朝鲜族开始有规模地迁入, 或因其他原因被动迁入中国东北地区。
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因战争而被动迁入中国。
在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中, 清军就俘获5000 名朝鲜士兵, 其中, 仅有部分遣返朝鲜。
另有一部分发配为奴, 这部分朝鲜人终生留居中国。
1627年, 后金为巩固作战在第一次对朝战争中获胜, 朝鲜被迫与后金签订《江都会盟》, 在后金军队撤退过程中, 有4986 名朝鲜人被掳走, 除被杀290 人、逃还623 人外,其他被带到中国。
1636 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为解入关后患之忧, 再度攻伐朝鲜。
朝鲜大败, 被掳到中国东北的朝鲜人达数十万。
这些数量众多的朝鲜人, 绝大多数成为女真人的奴隶, 自然成为中国朝鲜族的早期迁入者,。
现在东北分布的朝鲜族,尤其是黑龙江的朝鲜族,主要是在九一八之后日本组织的移民。
日本当时有个政策,叫“日人移韩,韩人移满”,组织了大量朝鲜人进入中国东北。
曾经东北地区对朝鲜族人的两种称呼——鲜族和棒子,都和这种移民活动相关。
称朝鲜族为鲜族,会引起不悦——这是日本人对朝鲜人的蔑称,称呼其为“棒子”“高丽棒子”,那就是要打架。
诚然, 这一迁入过程是被动的。
中国朝鲜族人口积累的第二个途径是主动迁入的,公元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朝鲜肃宗二十三年)至1699年,朝鲜全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7e13741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e.png)
朝鲜族的迁入和东北水田的开发朝鲜族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较早的迁入民族之一。
据考古学和历史文献的记载,朝鲜族自古就和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在东北地区共同生活、生产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朝鲜族的与汉族、满族等民族互动交流,共同建设东北地方社会,形成了一道特殊的文化风景线。
朝鲜族的迁入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当时,朝鲜半岛被中国深受孔子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启蒙,文化观念与中国接壤而成。
在朝鲜半岛形成了摆脱中国统治的条件下,一些贵族们便选择了东北地区作为自己的隐居之所,而且还不时地去往中原和苏州等地考察文化及商业思想,进行交流。
朝鲜族和中原文明深入交流,同样的,朝鲜族也深入地吸取中原文明的一部分精华,积极建设自己的社会生活。
进入元代后,朝鲜族降居中国,主要是为了避免政治动荡和战争的影响,而他们在东北地区耕种土地、发展农业经济,逐渐成为地方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长期的耕种之中,朝鲜族逐步地在东北地区与汉族、满族等民族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
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朝鲜族始终与其他民族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和交流。
由于朝鲜族具有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特点,他们对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清朝时期,朝鲜族与满族、汉族以及其他少数名族一起,共同开墾了东北地区之所以存在大规模而集中的水田,是朝鲜族中国化的重要历史依据之一。
由于东北地区的环境适宜湿地农业,朝鲜民族早在当时就创新性的在水田上种植新作物,并且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种植技术,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为地方经济和民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伴随着历史的演进,朝鲜族的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朝鲜族的春节、秧歌舞、唱风等传统文化在东北地区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吸引著无数人慕名前来观赏。
朝鲜族还发展了自己的绘画、音乐、书法等学科,以及数种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
总的来说,朝鲜族以自身特色为貌,积极地融入了华夏文明。
朝鲜族早期历史简介 朝鲜族的形成史是啥
![朝鲜族早期历史简介 朝鲜族的形成史是啥](https://img.taocdn.com/s3/m/9c714dbb6529647d272852a9.png)
朝鲜族早期历史简介朝鲜族的形成史是啥>早期迁徙在清朝对东疆的“封禁”时期,中朝两国对边界的管理都相当严格。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朝鲜人越江而至中国领土者仍屡见不鲜。
公元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朝鲜肃宗二十三年)至1699年间,朝鲜全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致使其首都僵尸达3900余,各道死亡者合25万余人。
在这种情况下,于公元1700年在朝鲜北部首次出现了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我国东北谋生的现象。
咸镜道钟城人严贵玄,率妻子儿女并持牛马入居于吾罗、宁古塔两间站院,结果被清人发现,将其捉拿送到北京。
此后,为了生计而潜越边界者越来越多。
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庆源、庆兴、钟城等地的朝鲜人因“岁饥涌聊生”,自阿山、阿吾地潜越图们江,杀四人,并劫取人参、缎布、衣服等,朝鲜将金礼进等六人斩首,李友白等四人俱从宽免死,庆源、庆兴府使和阿吾地万户俱革职。
1741年(乾隆六年,英宗十七年)因年荒饥饿,朝鲜西嫩达伊牟等男女55名趁土门(图们)江冻冰而潜入江北,饿死30人,其余25人寻榛子、松子等物,或在河中打鱼,各处觅食,被宁古将军摩下清兵捉住,解送到奉天衙门,后来由朝鲜使臣回国时顺便带去。
1832年(道光十二年,纯宗三十二年),朝鲜张高丽等二人越图们江挖参捕牲,因迷路在“山东人于蒿窝棚换衣剃发”被清军拿获,于蒿交山东巡抚处理,将张高丽、张丫头押送朝鲜甲山府“枭首警众”。
民族融合从史书的诸多记载可知,在19世纪中叶以前潜越边界的朝鲜人,无论何种原因,一经发现,皆被遣还回国,朝鲜大多将其处以重刑。
当然,亦有越江后藏匿起来的。
留在中国境内的朝鲜人皆剃发易服,被汉、满民族所同化。
1987年,有人对延边各县市进行过朝鲜族迁入时间的专门调查,结果证实,近代最早迁入延边的朝鲜族皆在1850年前后,没有发现1850年之前迁来定居的例子。
因此,中国朝鲜族的历史应从19世纪后半期算起,而19世纪前半期朝鲜族的迁入,皆应视朝鲜移民史或中朝关系史。
中国朝鲜族人在日本
![中国朝鲜族人在日本](https://img.taocdn.com/s3/m/b4df0bc4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9.png)
中国朝鲜族人在日本
一、中国朝鲜族人在日本
1. 战后:1945年——今
1945年,在美国宣布日本投降、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朝鲜按照日本的要求,把中国的朝鲜族人(高丽人)吸收到日本。
他们中的多数人是当时中国广大朝鲜族共同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共同体。
由于在折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他们大多移民至日本,以期瑞士好的生活。
20世纪50年代,有大约25万名朝鲜族移民日本,逐渐形成了存在于日本的中国朝鲜族社区。
2. 50年代——90年代
50年代,由于传统价值观和宗教观念的影响,朝鲜族人大多组织起家庭社团,并收集传统文化和衣饰。
他们参加村里活动,以非常可观的牺牲鼓励和支持朝鲜族在日本的移民。
60年代,中国逐渐发展,大量朝鲜人在中国境内寻找工作和投资,这的确是朝鲜族人回到日本的重要因素。
70年代,朝鲜族在日本北部的工厂挤满,他们创办了多家中餐厅和小生意经营。
90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又吸引了越来越多朝鲜族人到中国境内发展,使他们在日本的趋势减缓。
3. 2000年以后
2000年以后,由于经济体制调整,朝鲜族人在中国面临困难,他们开始从中国返回日本,以间接帮助养家糊口。
他们不仅在中国买货开设店铺,而且也组建艺术和文明的活动,大力传播朝鲜族文化,万众瞩目。
此外,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日本政府为朝鲜族人提供了更多帮助,如政策性住房发放、子女入学支持和社会保障服务等,这也使得朝鲜族人更好地安身立命。
4. 总结
从1945年至今,中国朝鲜族人在日本迎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为自己营造了繁华的家园,并且在积极宣传朝鲜族文化的同时,融洽地与日本的日本文化也学习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族移民史1.人口与分布朝鲜族先民原居朝鲜半岛,自17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年间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图们江边界,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
由于长期在与朝鲜或韩国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活,逐渐转变为有别于朝鲜半岛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成为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为192万3842人,其人口总数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14位。
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
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为177万519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92.27%。
其中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114万568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59.55%,黑龙江省为38万8458人,占20.19%,辽宁省为24万1052人,占12.53%。
其余人口则分布在内蒙及关内的一些省市。
朝鲜族有一个自治州、一个自治县,均在吉林省。
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1952年9月成立,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2002年延边总人口为218.8万,其中朝鲜族人口为83.4万,占延边总人口的38%、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0%以上。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相望。
2002年,该县总人口为85,410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为12,5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4%。
此外,还有40多个朝鲜族民族乡,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改革开放前,朝鲜族作为农业民族,其人口多聚居于乡村,从事传统的水稻生产,兴办民族教育,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朝鲜族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尤其是,随着市场意识的增强,朝鲜族经济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水稻耕作,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镇,由小城镇流入大中城市,由东北的传统聚居地区流向关内发达地区和国外。
仅就人口流动状况来看,朝鲜族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向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输出劳务,另一方面由传统的居住地东北三省迁移到北京、天津及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地区,主要从事第三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流动到国内大城市及沿海城市的朝鲜族人口为55万~60万,2008年9月为止,通过各种渠道劳务输出到韩国的朝鲜族人口为38万,另外缔结涉外婚姻和入韩国国籍的有8万。
目前在韩国的朝鲜族人口,共计46万,加上在日本和美国的朝鲜族人口15万,在国外的朝鲜族人口达到60万以上。
这就说,朝鲜族在国内外流动人口的总数达到120万,占朝鲜族总人口192万的60%以上。
朝鲜族人口的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内其他民族的前列。
伴随大规模流动人口,朝鲜族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不能详谈。
今天重点讲朝鲜族的形成过程,即移民到中国,成为中华民族56个民族大家庭中一员的过程。
2.朝鲜族的形成过程(朝鲜人迁入中国的历史)由于便利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频繁,疆界观念淡薄,相互移居现象时有发生。
但17世纪以前的古代朝鲜移民的后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早已为汉族、蒙古族、满族以及其他民族所同化、吸收,不再是朝鲜民族群体的成员了。
这些古代移民的痕迹也只有在历史文献、金石资料、家谱及部分后代们的意识中才能找得到。
到明末清初(1627年后金皇太极与朝鲜之间《江都会盟》)正式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定为中朝两国的疆界。
那么,清代两国之间的移居主要是朝鲜北部边民向中国东北地区的移居。
清朝前期两国均实施严格的边禁政策,阻止边民的自由越境,但由于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情势,未能阻止朝鲜人向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潮,迫使中朝两国政府改变了以往的边禁政策,促成了近代朝鲜移民社会的形成。
朝鲜族(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先民向中国移民的历史呢,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但大量地迁入我国且构成现在朝鲜族共同体成员的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
朝鲜族的迁移历史大体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在这里需要交代的是我所讲的“移民”一词专指中国朝鲜族及其祖辈从朝鲜迁入中国的所谓“国际迁移”,它并不包含一般的迁移或朝鲜族在中国境内的“国内移动”。
第一阶段:17世纪早期的战争移民1616年原居住在辽东地区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在统一图们江沿岸女真部落的战争中,经常侵犯朝鲜边境,掳掠朝鲜边民。
1619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战役中打败明军,为了支援明军而派去的朝鲜军都元帅姜弘立率中营降于后金,左、右营不战自溃。
在一万三千余名朝鲜兵中除二千七百余名逃回朝鲜,四五百人被杀,还有一些人在逃亡路上饿死之外,其余都作了后金的俘虏,总数约五六千人。
这是一次比较大的战争移民。
之后,1727年和1636年后金及清的两次侵朝战争中又有几万朝鲜人被掳掠到我国辽东地区。
这两次所谓的“丁卯胡乱”及“丙子胡乱”中被掳的朝鲜人数,史书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据朝鲜王朝昭显世子(1637~1644年做人质被掳到沈阳)的《沈阳日记》记载,1637年5月17日,朝鲜被允许赎还部分被掳人口时,聚集在沈阳南门附近等待赎还的朝鲜人数就有数万“其掳数万”在这一时期移居到我国的朝鲜人,其原籍主要在朝鲜北部,移居的地方主要在辽东一带。
这些被掳之人口,有的被编入八旗充军,有的则被安置在庄田上充当庄丁。
这些被强迫移居到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人,在封建制度束缚下长期与外界特别是朝鲜半岛失去了联系,而同满族和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人被完全同化,只有一部分人的后裔今天已恢复了朝鲜族的族籍。
比如河北省青龙县八家子乡孟家窝铺姓朴的人们、辽宁省盖县陈屯乡朴家沟姓朴的人们和辽宁省本溪县山城子乡朴家堡村的姓朴的人们,这些人都是17世纪20~30年代被后金的女真及清朝的满洲人掳掠到我国的朝鲜人后裔。
在长达350多年的岁月里,他们生活在其他民族之间,通过婚姻与不断的传宗接代,几乎完全失去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一直以来他们或被登记为汉族,或被登记为满族,直到1982年才恢复了朝鲜族的族籍。
现在这些朴氏后裔,已经完全忘记了朝鲜族的语言与文字。
但是,他们之间的老一代却保留了朝鲜族的风俗习惯。
如:朴氏之间决不通婚;女子不缠足,决不娶缠足女人为妻;不做汉满族式的“水酱”而做朝鲜族式的“干酱”;洗衣洗被时要浆要捶;用餐时先奉上单桌给老人用餐等尊老风俗等等。
尤其可贵的是,他们还保留着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感情。
因为,他们世世代代都从父辈那里听惯了“我们是高丽人的后裔”的叮嘱。
从民族学角度看,在共同民族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各民族的心理要素、民族意识以及民族感情等是民族构成诸要素中最稳定而能动的要素。
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虽然是一个民族的最突出的特点,但在与其他民族长期杂居长期交往过程中,易于消失。
然而,民族的共同心理要素、民族意识等在一定时期还是保留着。
由于每个民族具有共同的心理要素及民族意识,因此,在民族关系上经常考虑和关心本民族集体以及民族成员的地位、权利和利益等。
上述三个地区的朴氏后裔尽管失去了本民族语言,也丧失了本民族的大部分风俗,但是正因为仍保留着朝鲜族的共同心理要素及民族意识,所以才能保留本民族的特点,才能在350年后还要求恢复本民族的族籍。
第二阶段:从17世纪70年代~1910年犯禁潜入这个阶段,以1881年为界,前一段是冒禁潜耕,后一段是自由移民。
这个时期移居者绝大多数是朝鲜北部的贫民,主要定居于鸭绿江和图们江北岸的边境地区。
这与当时中朝两国的边疆政策与社会环境有关。
1644年清军入关,大部分满洲人也随军入关,致使整个东北地区人烟稀少、空旷荒凉。
1677年清朝统治者以保护其祖先的“发祥地”为名,将长白山和鸭绿江、图们江以北千余里之地划为封禁区,严禁移垦、挖参、采珠、伐木和狩猎,并设许多皇家专用采珠、采参、狩猎之地即禁山围场,严禁异族迁入。
由于沿江一带的朝鲜农民犯禁越江潜耕,时常引起清朝与朝鲜之间的外交纠纷,清政府多次派人勘查边界,并于1712年5月令乌拉总管穆克登与朝鲜官员在长白山勘立定界碑。
并在边境设堡、哨、卡,建立统巡制,春秋两季分班巡视边疆,一旦发现越境潜耕者便毁田平舍,驱逐出境。
同时,朝鲜王朝为了捍卫其国境,也为了减少与清朝间的外交纠纷,实行封疆锁国政策,陈兵边境,严禁越境,对犯越者以“越江罪”格杀勿论。
具体措施是:在鸭绿江南岸设七邑(江界、渭原、楚山、碧潼、昌城、朔州、义州),在图们江南岸设六镇(庆兴、庆源、稳城、钟诚、会宁、富宁、茂山),通过把守,加强了封疆锁国政策。
长期以来,尽管清朝政府与朝鲜统治者封疆锁国,严密封禁边疆地区,但朝鲜贫苦农民“冒禁潜入”却从未中断过。
清朝初期,朝鲜北部鸭绿江上游的平安、咸镜(现在慈江、两江)两道,山峦叠嶂,土地贫瘠,连年遭灾,农业不振,鱼盐绝路,贫苦的朝鲜边民,便从鸭绿江上游越江到我国的长白、临江、辑安等地。
与此同时,图们江南岸的朝鲜贫民也从茂山、会宁、钟城等图们江上游越江,沿山谷溪间逐渐转向内地。
越江私垦的朝鲜边民,初期“朝耕暮归”,凌晨越江垦种,日暮返家;进而“春来秋去”,于清明节前后携带耕畜农具越江垦种,秋后收获而归。
后来,有些人则携眷造舍,长期耕作。
1845年以后,随着两国封禁的松弛,越江私垦者迅速增多,朝鲜边民便大批迁入我国东北定居。
在19世纪中叶以前,朝鲜人越境基本以采参、伐木、捕貂为主,即使是有垦荒耕作者,大多数是单身,未带家眷,而且“朝耕暮归”、“春来秋去”,定居者很少。
但自1860年以后,朝鲜人越境事件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过去以采参、捕貂、伐木为主变为垦荒居住为主。
开始有一些人携老扶幼进入今吉林、辽宁两省境内筑室定居,逐渐聚成村落。
尤其是到了19世纪60~70年代,朝鲜人大批迁入我国东北地区。
这是因为,当时中朝两国都陷入内忧(农民起义)外患(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的困境,由于人力、物力的缺乏,无法固守封禁、封疆政策。
首先,清朝方面来看,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因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失去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清政府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防御沙俄的侵略,不得不改变了封禁政策,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招民开垦荒地,允许关内的汉族农民到东北地区垦荒种田。
1883年,奉天和吉林分别与朝鲜缔结了地方贸易协定(《奉天与朝鲜边民交易章程》、《吉林与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废除了持续实行200多年的封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