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东北移民历史
东北“新大陆”移民史
〔往事]History|东北“新大陆”移民史今日遭遇人口危机的东北,过往曾是移民的热土。
今日的东北人,也大多是移民的后代。
®文/陈祥“回想‘九一八’事变以前,我们从沈雪纷飞,成了白茫茫的世界的时候,可是我们坐在火车上,座位是那么样的舒适,室内是这样的温暖,我们可以吃到旅大名产水果,和南方来的蜜橘,我们一点也感不到身在塞北。
”明清史学家谢国桢记录了激动人心的东北火车之旅。
彼时的东北,是中国工业、农业、商业和文化事业最具活力之地。
在享受现代化交通工具和工商业发展成就的同时,东北建设速度惊人。
当贫穷的人们从地窄人稠的关内涌向地广人稀的关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只花了半个多世纪,就让白山 黑水变了模样。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振,东北 地区人口流出现象开始受到关注。
伴随着 生育率的低下,东北地区的人口前景被打 上了大问号。
而曾几何时,东北本是移民 的热土,今日的东北人也大都是祖辈“闯 关东”的后裔。
民国时代掀起移民高潮民国伊始,中央和地方政府就把发展 边疆垦殖事业视为当务之急,东北移民事 业进入新时代,也成为社会热点。
1912年3月,辛亥革命元老黄兴、蔡 元培等人发起成立拓殖协会,黄兴任会长,该组织的宗旨是“开发边土、増产兴业、拍摄时间是1931到1932年,一面坡镇的主要街道一景。
该地位于黑龙江,因滨绥铁路(东 清铁路的一段)沿线车站在此而快速兴起。
筹备军饷、杜绝帝国觊觎、减轻内地人满之患”。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准立案,并拨款30万元,该组织可谓政治资源雄厚。
农商总长张謇在1913年制定《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规定:“凡国有荒地,除政府认为有特别使用目的之外,均准人们按照本条獅垦。
”从此,开垦之规定和承领之程序,在国家法律层面上有规可循。
东北和西北等地纷纷成立垦殖机构,黑龙江率先在1914年成立垦殖局,负责测量和调查省内可耕土地,在农事上协助新来移民。
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导致中央政府失去法统,当北洋政府治理失效、地方上正式启动藩镇割据时,丛林政治状态到来。
九一八事变以后关内往东北的移民状况分析
战乱年代,生存的抉择----九一八事变以后关内往东北的移民状况分析回顾中国的近代史,中国大地满目疮痍。
历史总充满了戏剧性,必然性和悲剧性。
翻开那一页页历史扉页,那充满沧桑感地词印上了一个时代的烙痕,记录了一代人的辛酸血泪。
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
几百年来,这几个沉甸甸的词记录着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百姓四面突围,谋求生路的历史。
国家兴衰、王朝更替、外族入侵与那些小人物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儿女情长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特定时空中一幅跌宕起伏的历史画面。
从大历史下那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镜像中,我们不难窥探出那个动荡时代东北社会的独特历史人文景象。
九一八事变以后,关内、东北这一片生存史、发展史更加错综复杂。
日本向东北实行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
但这股闯关东的热潮仍在不断冲破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一直绵延,谱写了最华丽的生存篇章。
(一)关内向东北移民历史悠久。
清中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华北地区向东北移入了大量人口。
他们成长为近代东北开发的主要力量,为东北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仅在清朝一代,由山东、河北、河南三省移入的农民就达1000万人,其中山东一省就约占70%。
(注:参见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民国以后,关内农民移民东北的浪潮持续高涨,特别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个每年进入东北的移民达数十万以至百万之巨的高峰时期,从1923到1931年间,移居东北的关内移民达582万余人,其中265万余人在东北长期定居。
(注:参见[日]天野元之助:《满洲经济的发达》)由上可见,近代关内移民成为东北人口增长的重要来源,其移民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可以算得上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九一八事变以前,政府为对抗日本的移民计划,开始有组织、有目的地从山东、河北甚至河南、安徽等地以每年三百万人口的速度向东北大量移民。
张作良、张学良父子统治东北时期,大力发展工矿商业等,使东北的经济状况大大优于关内平均水平,从客观上为关内移民来东北创造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7—1931年东北移民
弧inlpoIt纽t role ill nlis phenom锄on.By孤d l对ge,me perfomarlce w勰more
Shanhaig啪 prominent during the pefiod of 1 897-1 93 1.Re如gees inside
巩
日期:嘲年}A}于B
(’日
I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
⑨
硕士擘位论炙
MASTER’S THESIS
序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内地人民向边疆迁移的传统。移民可以划分为政府性移民和 自发性移民两种,不同时期两者的主导地位不同。有时政府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有 时自发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政府为了开发边疆,扩大耕地面积,调节人口与耕地的 比例①,鼓励内地人民向地广人稀的边疆迁移。或者由政府有组织、大规模地向边 境移民。中国历代政府出于国防的需要,移民屯垦多设于边患地区、要冲之地。通 过移民可以巩固边疆、开垦荒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部分 汉族人民为了生存发展、逃避战乱灾荒等自发地到地广人稀的边疆定居,成为当地 的一分子,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本文以<1897—1931年东北移民》为论文题目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特别是1897一1931年间的 移民更值得深入思考,这一阶段是近代东北移民的高峰期,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 大历史罕见,对东北的社会经济发展,边境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931—1945 年日本占领东北期间,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日本侵略,占东北人口多数的移民 起主要作用。从后面的学术动态简介中可以看出,对移民问题的研究,虽己有了一 定的学术积累,但与其他地区的移民史相比,近代东北移民史的研究仍十分薄弱, 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1897一1931年间的东北移民研究更为薄弱。 其次,笔者在读研期间就开始关注东北移民问题,收集移民资料,经过二年来 的积累,对东北移民问题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此外,笔 者的先辈是东北移民。笔者本人是在东北出生长大的,对东北社会的状况比较熟悉, 搜集东北移民方面的资料容易些,具有研究东北移民问题的优势。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选择<1897一1931年近代东北移民》作为硕士论文选题。 《1897—1931年东北移民》分析了移民社会背景、移民进程及对东北社会经济 的影响。“移民潮"的形成,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趋动的结果,是人们为生存发展 而进行的移民。本文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关内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人们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现在看来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而移民史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关内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主要是明清以来出现的东北三省移民运动的高潮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运动”[1]638,它对东北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深远的影响。
标签:中国近代;东北移民;社会变迁中国东北的人口大多数都是移民,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华北地区的人们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批地涌向东北,更是形成了空前的移民浪潮。
而这一创举究其根源主要是由来自原住地的推动力以及移民地的吸引力,更有两方面结合的因素促成。
本文旨在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东北移民的原因及其概况来阐述移民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一、移民东北的原因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北方各省向黑龙江地区移民的汉族人口大约在两百万左右。
据计算,嘉庆十七年(1812年)省内人口近四十五万人,而到1911年省内人口则达到三百几十万人,增加了近三百万人。
除其自然增长外,应有二百余万人是北方关内各省的移民[2]36-37。
当然,移民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就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原因。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
而清末时期的土地兼并使大部分人们失去土地,被迫出走,成了流民,这是移民的一个主要原因。
1644年清军大规模入关,清军家眷及奴仆也“从龙入关”,整个东北地区几乎“罄国入关,尽族西迁”。
入关的人数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有人推算过,大约有“九十万进入关内”[3]而在这些入关的人中,除了满族外,还有其他民族随之入关。
但清朝入关后生计比较困难,为笼络八旗将士以及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要求,清政府于1645年(顺治二年)正式颁布了圈地令,直到1669年(康熙八年)才最终因为人民的强烈反抗而废止。
而这二十四年正是与清初辽东地区的招垦时期相对应的。
清政府一方面在关内大肆圈地,另一方面又在东北地区进行招垦,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在圈地的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成了流民,并且流入了黑龙江地区。
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的移民政策及其成效
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的移民政策及其成效摘要: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通过减免旅途车船费,实施“催垦”“抢垦”,设立“垦务局”,加强移垦区建设等措施,积极救济和设法安置关内移民,很快形成了近代以来又一次“闯关东”的新高潮。
在这些移民政策的刺激下,到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地区的人口急剧增加,经济发展迅速,边防得到巩固。
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移民的到来,一方面加速了土地开发,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使东北地区的农业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有效促进了东北地区工商业的繁荣,推动了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移民政策;实施效果20世纪20年代,关内战乱连年,灾祸频仍,灾民无数,东北地方政府因势利导,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移民的政策,掀起了又一次“闯关东”热潮。
关于20世纪20年代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虽然在移民动因、移民数量、移民对东北开发的贡献等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①,但对东北地方政府的相关移民政策及措施方面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为此,本文在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在吸引和鼓励移民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作些梳理,并对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成效进行分析和评价,以补充、深化此问题的研究。
一、20世纪20年代东北移民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著名经济学家何廉指出:“内地人民之移赴东三省者,皆由于移民原籍之驱使及东三省之吸引力使然。
”②这一方面指出了关内人口迁往东北的动因,一方面为我们考察20世纪20年代东北移民政策出台的背景提供了依据。
二、20世纪20年代东北移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吸引和安置关内移民,东北地方政府不仅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而且为推行这些政策和措施做了大量工作。
1.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移民和开发计划“促进移民,端赖政策,欲具有适当之政策,则凡关于东省之土地人民及社会经济状况,均须有准确之统计,精密之研究,以为根据。
其中尤以土地清丈最为要,盖不如是,则不足以知东省荒地之储量,土地之肥瘠及其居民之密度。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百万户移民东北计划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百万户移民东北计划日本大规模移民,对我国东北农民更是难以言状的劫难。
1936年以前,主要是武装移民,前后6次,这种移民带有试验性质和准备意味。
更大规模的移民侵略,开始于百万户移民计划。
它和产业五年计划、北边振兴计划,共同被称为“三大国策”。
土龙山事件后,1934年11月26日至12月6日,关东军特务部召开第一次移民会议。
从此移民侵略的作法虽有变换,移民侵略步骤却在加快。
1936年“二二六”事件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急剧膨胀,移民侵略也随之紧锣密鼓,加快步伐。
1936年4月,关东军召开第二次移民会议,并于5月11日正式抛出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
不过,不能认为,积极进行移民侵略活动,单是军部的行径,它乃是日本帝国主义整个统治集团的意图。
1936年7月,日本政府拓务省根据关东军的方案制定了日本政府的移民侵略方案:8月25日广田弘毅内阁把“满洲移民政策”宣布为日本“七大国策”之一。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统治集团推测,20年后伪满洲国人口将达到5000万人;用20年时间把100万户、500万人移到为满洲国,目的是使自称为“大和民族”的日本人在伪满洲国达到十分之一的比率,建立起以日本人为“指导核心”的“日本秩序”。
同时,它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地向国外输出贫困和社会经济矛盾的重大举措。
是时日本拥有农民560万户,其中占有土地5反以下的贫农为35%,即200万户。
百万户移民计划就是要把“土地饥馑”的农户的一半,即100万户,用20年时间分批由日本送到伪满洲国,使之充当侵略工具,反过来又削弱日本国内入民的反抗与斗争。
如下表所示,百万户移民计划从1937年起,分四期进行:第一期10万户,第二期20万户,第三期30万户;第四期40万户。
表中所示的甲种移民即后来所说的集团移民,由政府直接办理,补贴较多;乙种移民即后来所说的集合移民,由民间组织,政府补贴较少。
移民占地标准是,每户10公顷,100万户,共计划占地1000万公顷。
近代东北三省关内移民动态的分析
人数, 并预留村屯基址, 进行村镇规划; 有的还拨出若干数量的移民经费, 垫借口 种子。此 粮、 外, 对招垦人员也有一定的奖励措施, 还在报刊上刊登招垦广告, 招徕关内 ④ ⑤ 农民出 关垦
殖。由此开始了由政府进行有组织和有规划的移民, 标志着关内往东北的移民由2 世纪以前 0
的自发时期进人了自觉、 快速发展的时期。 到民国初年, 招垦政策更加放宽, 除了继续执行上述清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外, 还设置了垦
关, 或渡渤海”多方闯关。 因此, , ② 近代以前的大部分时间, 关内往东北移民是非法的。近 代以后, 东北开始直接遭受西方列强的人侵, 特别是俄、 两国对我国东北虎视耽耽。在近代 日
东北边疆危机下, 清政府被迫于 16 年下令对东北荒地部分开禁放垦, 81 这样, 关内往东北移民 在部分地区才由非法转为合法, 且大多是农民自 发性质的移民。但实际上,冀鲁游民出关谋 “
① 参见高劳:山 《 东之苦力》《 , 东方杂志》98 11年第1卷第7 5 号。 ② 参见《 盛京时报》97 月6日。 12 年3
③ 参见朱楔: 《 满洲移民的历史和现状》《 ,东方杂志》98 12 年第 2 卷第 1 号。 5 2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辑, 3 页 。 《 第2 第68 路遇: 《 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第3 页。 , 7 同上, 2 第4 页。 参见《 农工杂志)99 ) 0 年第2 1 期。 参见《 大公报》90 11 年3 2 月 9日。 参见《 东北年鉴》13) 册, ( 1 9 第4 东北文化社1 4 9 年影印 第 1 2 29 8 本, 2 -1 页。 8 8
间, 东北人口增长了 39 2 万人, 平均每年增长约 99 万人;88 . 7 19 年之后的 3 年间则增长了 3 29 万人, 17 平均每年增长约 6.万人。当然, 66 这些增加的人口中也包含了人口自 然增殖, 但
东北移民文化初探
东北移民文化初探一、东北移民概述中国东北人口绝大多数为移民,在近代移民就高达2000万之多,主要来自于华北地区,其中以山东移民为最,河北次之,两省移民占移民总数90%以上。
探究其动因:一方面是来自原住地的推力,另一方面是来自移住地的吸力,是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华北因人口稠密,自然灾害频发,苛捐杂税繁重,使本来就极度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困窘。
为了谋求生存,广大华北灾民被迫越海闯关,迁居到地域毗连、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东北。
特别是清末民初,华北灾民更是成群结队地涌入东北,形成了空前未有的移民大潮。
汉人大量迁移到东北,有两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首先,东北人口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
在东北地区,汉人己经由原先的少数变成了多数,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地同化了东北的文化,占领了主导地位。
其次,从历史上看,汉人的迁移对东北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移民给东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因素和不同的生活习惯等,使得东北的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等发生了改变,并最终被汉人的习俗所同化。
这两大现象说明,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东北文化是因为移民的出现而产生的,因为居民的迁移导致了文化发生迁移并进行融合,汉人文化融入了东北土著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东北文化。
二、东北的移民与文化汉唐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严重,领土面积也越来越大,因此,开始有大量的中原文化进入东北。
与此同时,朝廷也派来官吏整治东北,随之而来的商贾也到东北进行经济活动,这些都为东北的土著人与外界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政治、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教育的发展,文人骚客也渐渐地涌入了东北,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著作,为东北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清代迁移到东北的人数,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高峰。
在这期间,有很多富有文化修养的人迁移过来。
他们曾经居住在中原和江南,受过非常浓厚的汉文化教育。
他们的迁入,带来了宗法文化,给东北土著人民带来一种全新的文化。
用心险恶,当年日本准备向东北移民500万
用心险恶,当年日本准备向东北移民500万近代史上,日本出台了臭名昭著的“大陆计划”,共分为5步走。
其中第一步是占领台湾,第二步是占领朝鲜,作为入侵东北的跳板;第三步是占领中国东北,第四步是占领全中国,第五步称霸全球。
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就实现了对台湾和朝鲜的占领。
于是,占领中国东北成为了日本下一步计划。
但是,占领中国东北的难度是远远大于台湾和朝鲜。
一是东北的人口较多。
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之后,清朝亡羊补牢,鼓励向东北移民,于是30年的时间内,东北的人口从100万左右迅速上升到了1000万。
由于人口的增加,中国在东北设立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省。
二是俄国的竞争。
俄国将东北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且提出了“黄俄罗斯计划”,日本在东北的扩张必定引起俄国的反对。
甲午中日战争后,就是因为俄国带头干涉,使得日本归还了辽东半岛。
1905年,为了争夺东北,日本和俄国爆发了战争,最终俄国战败,日本得以在中国东北立足。
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实现“以主制客”,日本提出“以移民为要务”,计划在10年内“向满洲移民50万”。
这是日本移民计划的开端。
但是,日本的移民计划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加上日本资金匮乏等原因,这次移民计划很快就失败了。
日俄战争时期的宣传画此后,由于美国的制约,日本一直没有机会出兵东北。
到了1927年,日本田中义一上台,开始重新推行满蒙侵略计划。
根据这个计划,日本最终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全东北。
随后,日本开始向东北进行了有组织的移民。
从1932年到1936年,日本向东北移民共五次,一共移民2785户。
这些移民的规模还比较小,主要是为大规模的移民做准备和实验。
为了30年代日本会重新推行移民计划呢?其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为了防止苏联的干涉,也为进攻苏联作准备;二是对付东北的抗日联军和中国人马的反抗;三是日本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想通过通过移民来转移国内剩余的劳动力和农民。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
闯关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谈到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人们多会想起“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南洋”、“走西口”,但对“闯关东”似乎知之甚少。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约略地反映出一些有关“闯关东”的历史情况,引发了人们对这一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关注。
那么,真史中的“闯关东”是怎样形成的?究竟是哪些人在“闯关东”?如何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这段移民史?“闯关东”体现和孕育了怎样的人文精神?请看———主持人李庆英话题特邀嘉宾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徐彻(辽宁古籍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王振忠(复旦大学教授)刘德增(山东教育学院教授)“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中国移民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主持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再现了近代中国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一段移民史。
在我国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大规模的移民现象都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如“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南洋”、“走西口”,其形成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那么,为什么把关内向关外移民的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呢?葛剑雄:“闯关东”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1644年清兵入关后,满族人口几乎全部从东北迁入关内,原来汉人相对集中的辽东也变得人口稀少。
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辽东一带还是“有土无人”,“自沈阳至卜奎(今齐齐哈尔),中间数百里无居民”。
为了限制蒙古人内迁和汉民外迁,划分游牧地和农业区,清朝于顺治年间沿明朝辽东边墙旧址筑了约900里长的“柳条边”,康熙年间又加筑了新边墙。
边墙设了20座边门,每门常驻数10名官兵,稽查出入,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人参、放牧。
由于关东长白山地区盛产人参,从事采参与贩运获利丰厚,关内人出关买卖人参的人日渐增加。
顺治十一年(1654年)规定,凡出入山海关者都须凭印票,禁止挟带人参入关。
但对出关于“柳条边”之内垦殖依然允许。
一次3000万人的大迁徙,几乎改变了东北的命运
一次3000万人的大迁徙,几乎改变了东北的命运中国近代一共发生了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移民活动,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每一次大移民都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持续了300多年的闯关东,直接让东北的经济起飞了。
所谓的闯关东,就是指内陆的人口向东北关外移动,这里的关指的是山海关。
为什么是闯呢?因为清政府对移民东北这件事吧有过好几次的反复,在中期的时候是严禁往关外迁移的,所以关内的百姓想去就只能偷偷去,所以要称为“闯关东”。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整个往东北迁徙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这么多的外来人口对东北地区整个经济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要把这段历史讲清楚,就要从头开始讲了。
壹清朝大移民东北这个地方一直都是苦寒的地方,放眼世界,人口的聚集一般都不会在气候特别寒冷的地方,所以高纬度地区的人烟一直都很稀少。
古代中国的人口大多是聚集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个好理解,一是气候条件比较好适合种地,二是靠近水源发展农业很方便。
像东北这样的地方,自然也是没多少人的。
1644年这一年比较特殊,明朝在这一年亡了,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当了皇帝,刚过了41天,李自成就被清军赶出了皇宫,也就是在这一年清军从东北地区入关了,跟着军队进来的还有很多是随军的家属,还有贵族带的奴仆,总共有好几十万。
清朝入关的第一个皇帝是顺治帝,等他把入关的各项工作理顺之后,回过头来发现东北空了,大量土地没人打理都荒了,我们知道满族人是渔猎民族,对农耕这个事不太在行,这么多人移到关内,留在东北的满族人连生活都成问题了。
刚好在此时关内各省由于明末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多出了很多没有土地的流民,朝廷一想,流民多了不安定正好可以往东北送,于是接连颁布法令要各级政府官员要想办法送人到东北去发展,对于到东北垦荒的人,朝廷免税三年,缺工具的可以先由朝廷出面借贷。
除了对垦荒的老百姓有优惠政策,对组织移民的人也有奖励,朝廷颁布了一个法令叫《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核心思想就是“移民授官”,凡是招揽流民到达一定数量,朝廷就给相应官位。
伪满前东北地区移民状况研究
伪满前东北地区移民状况研究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地区就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移民侵略”。
在近代东北社会变迁过程中,“移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篇论文中即针对伪满洲国成立的前五年东北移民问题进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厘清在伪满这个特殊殖民时期到来之前,东北地区的移民的来源、职业,以及移民分布、定居情况等等。
标签:东北地区;移民;民国时期关于东北移民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代表性成果包括萧一山的《清代东北之屯垦与移民》和吴希庸的《近代东北移民史略》等。
移民一方面对于区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是不当的移民活动也会对地方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针对东北的移民活动,剥夺了广大当地农民的土地,通过实行新的土地政策,又大量的侵占了旧有官地、公地和荒地,并声称其掠夺并非熟地,而是“尚未被开发利用地”。
①其移民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严重破坏了大量东北地区的垦地。
九一八前,仅1927年一年进入到东北地区的移民就有118万,而1931年—1937年的7年间,进入东北的人数不足60万。
由本文数据可知,这个数字是难以想象的。
伪满,一方面,控制并剥夺了农民土地,破坏了农业生产结构,造成大量当地农户流离失所、无田可种。
另一方面,吸引大量人员进入工业产业,充当其剥削东北的廉价劳力,致使本来生产力就较为落后的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发展一度停滞。
本文主要将《満鉄調査資料》第70编、100编、130编、157编以及161编中所提及的“满洲出嫁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出嫁者系日文说法,主要包括苦力、避难者、农业移民在内的一切移民,在维基百科的现代日语中“出嫁者”也有“打工仔”之意。
这里的“出嫁者”和移民并无含义差别。
本篇论文的时间限定在1927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建立之前的这个时间段。
一、“出嫁者”出身地清代之后,关内向东北的移民活动就一直持续,也以农民为主要移动群体。
这种黄河下游居民为谋生计而向山海关之外的东北地区进行移民的重要历史进程也被称为“闯关东”。
东北“新大陆”移民史
东北“新大陆”移民史作者:陈祥来源:《小康》2017年第08期今日遭遇人口危机的东北,过往曾是移民的热土。
今日的东北人,也大多是移民的后代。
“回想‘九一八’事变以前,我们从沈阳坐火车到长春,或者到哈尔滨去,虽然在严冬的天气,朔风扑面,滴水成冰,大雪纷飞,成了白茫茫的世界的时候,可是我们坐在火车上,座位是那么样的舒适,室内是这样的温暖,我们可以吃到旅大名产水果,和南方来的蜜橘,我们一点也感不到身在塞北。
”明清史学家谢国桢记录了激动人心的东北火车之旅。
彼时的东北,是中国工业、农业、商业和文化事业最具活力之地。
在享受现代化交通工具和工商业发展成就的同时,东北建设速度惊人。
当贫穷的人们从地窄人稠的关内涌向地广人稀的关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只花了半个多世纪,就让白山黑水变了模样。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振,东北地区人口流出现象开始受到关注。
伴随着生育率的低下,东北地区的人口前景被打上了大问号。
而曾几何时,东北本是移民的热土,今日的东北人也大都是祖辈“闯关东”的后裔。
民国时代掀起移民高潮民国伊始,中央和地方政府就把发展边疆垦殖事业视为当务之急,东北移民事业进入新时代,也成为社会热点。
1912年3月,辛亥革命元老黄兴、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拓殖协会,黄兴任会长,该组织的宗旨是“开发边土、增产兴业、筹备军饷、杜绝帝国觊觎、减轻内地人满之患”。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准立案,并拨款30万元,该组织可谓政治资源雄厚。
农商总长张謇在1913年制定《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规定:“凡国有荒地,除政府认为有特别使用目的之外,均准人们按照本条例承垦。
”从此,开垦之规定和承领之程序,在国家法律层面上有规可循。
东北和西北等地纷纷成立垦殖机构,黑龙江率先在1914年成立垦殖局,负责测量和调查省内可耕土地,在农事上协助新来移民。
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导致中央政府失去法统,当北洋政府治理失效、地方上正式启动藩镇割据时,丛林政治状态到来。
华北成为军阀混战的主战场,反倒是张作霖自1918年统一东北后,关外在奉系军阀统治下显得秩序安稳,直到“九一八”事变前,东北没有大规模战争,只有个别骚乱和剿匪行动。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
三、奉系军阀时期对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调整(一)奉系军阀时期东北移民问题的新状况1.内地移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奉系军阀时期对内地移民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的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民国时期移民运动的发展。
正如时人所讲,“1894年中日战争以前,全东三省之人口不过二、三百万,至现在(1930年)止,仅三十余年,己达三千余万,比中日战争前已增加十倍矣。
此十倍之当中,虽原居民之生殖者,然移居者最少亦占五、六倍以上。
积三十余年不断之迁移入境,致成今日之现象,是移民大有造于东三省也”1。
表3-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东北人口统计表2由上表可以看出,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东三省的人口总数由21,694,193增至29,073,049人,人口总数达到了近3千万人。
短短的20年,人口增长了700多万,增长指数为3.41%,比清末增加了1倍多,远远超出了人口自然增殖的速度。
显然,这700多万增加的人口中,绝大多数为来自关内的移民。
又据赵中孚先生统计,沈阳事变前夕(1930年),东三省人口为2,995万,而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时,人口约为1,440万,也就是说,从1907年到1930年的23年间,东三省增加了1,500万人口。
按自然增殖部分占50%即750万人估定,那么,另外的750万人当为移民3,这与上面的统计数据大体一致。
当时,东北人口增加的数量和速度在全国居首位。
20世纪20年代是关内移民东北的高峰期,史料记载称之为“移民的狂潮”。
“九一八’夕事变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曾派人赴东北调查移民问题,在被调查的1,149户移民家庭中,在1878-1911年来东北者占10%,其余90%均是1912-19301南阳:《如何开发东三省》,《中东经济月刊》第6卷第9号,1930年,第10页。
2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10-511页。
3赵中孚:《近世东三省研究论文集》,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62页。
黑龙江移民史
第一节靺鞨诸部迁徙重组与靺鞨国的建立 第二节渤海国的四迁其都与发展 第三节典籍记载的考古学视域下上京龙泉府的繁荣 第四节渤海灭亡前后的人口迁移 第五节渤海遗民的历史作用与民族融合
第一节生女真部族的分布与迁徙 第二节 “实内地”的汉族人口与上京会宁府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女真猛安谋克户的“徙居中土” 第四节进入中原的女真人的生存状况与民族融合 第五节女真民族的人口流向
第十三章移民 1
黑龙江垦区的 艰苦创业
2
第十四章移民 北大荒掀高潮
3 第十五章国家
组织的集体移 民
4 第十六章 20
世纪50—70年 代上山下乡的 知识青年
5 第十七章进入
黑龙江区域的 自流人口
第一节公营农场的艰苦创业拉开了移民垦区的帷幕 第二节黑龙江区域公营农场的类型 第三节农建二师移垦黑龙江 第四节铁道兵复转官兵移垦黑龙江 第五节劳改农场的建立
这是《黑龙江移民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黑龙江移民史》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第一节以移民为主体的人口增长 第二节移民路线与地理分布的变化 第三节移民机构的设置与移民的生活状况 第四节移民与土地开发及大土地所有者的形成 第五节移民与农业开发形成的北满民族工商业 第六节移民实边与黑龙江区域社会的相对稳定 第七节俄罗斯境内的黑龙江移民
第八章黑龙江 1
区域的朝鲜移 民
第九章黑龙江 2
区域的俄(苏) 移民
3 第十章黑龙江
区域的犹太侨 民
4 第十一章黑龙
江区域的欧美 侨民
5 第十二章黑龙
江区域的日本 移民
第一节黑龙江区域朝鲜移民史 第二节朝鲜移民的迁徙路线、地理分布与人数推算 第三节朝鲜移民的职业、生活状况与习俗 第四节朝鲜“慰安妇”实例 第五节如何看待朝鲜移民及其归宿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的人口流失与迁徙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的人口流失与迁徙近代历史上,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东北地区发生的一场重大事件。
这场事变给中国东北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不可估量的人员流失。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人口流失与迁徙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是由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发动的一系列军事侵略行动。
此举导致了一大批中国东北地区的居民被迫离开他们的家园,带来了巨大的人员流失和迁徙。
二、人口流失情况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地区大量人口受到了直接的冲击,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
首当其冲的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这些地区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目标。
许多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们失去了安全感,纷纷选择离开。
由于战争的威胁和不稳定的局势,大批居民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迁徙。
他们前往更为安全和稳定的地方,希望能够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人口流失主要集中在东北的大城市,如沈阳、大连、哈尔滨等。
许多居民选择逃离这些城市,转移到更为安全的农村地区或边远地区。
同时,许多人流也向内地迁移,离开东北地区。
三、人口迁徙影响九一八事变后的人口迁徙对中国东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场人员流失导致了东北经济的严重衰退。
许多企业和工厂因为缺乏劳动力而不得不停产或倒闭,导致经济发展几近瘫痪。
其次,大量的人口迁出导致了中国东北地区的人口减少。
这一现象在长期内对东北的人口结构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这种人口减少不仅影响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使得该地区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水平受到挤压。
此外,人口流失也导致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受到阻碍。
许多农村地区失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导致农田荒芜和粮食减产。
这对当时正面临国内外压力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最后,人口迁徙也导致了东北地区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大量人口的离开破坏了东北地区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区结构,使得这些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社交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总结: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东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人员流失和迁徙。
九一八中国近代史上的人口迁徙与流散
九一八中国近代史上的人口迁徙与流散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给人口带来了巨大冲击。
而九一八事变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之一,不仅导致了盛京的失守,也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与流散。
本文将以九一八事变为切入点,探讨中国近代史上的人口迁徙与流散现象。
一、九一八事变引发的人口迁徙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军队占领了辽宁省的大部分地区,使得大批中国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迁徙至其他地方避难。
其中,辽宁省的城市人口是最直接受到影响的群体,许多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四处寻找安全的地方。
不仅是辽宁省,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也蔓延至其他省份。
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的省会,人口迁徙的规模更是庞大。
许多市民纷纷离开家园,逃往他处。
同时,由于媒体的广泛宣传,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开后,很多人担心事态会进一步扩大,加剧了人口迁徙的速度。
二、人口流散现象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引发的人口迁徙和流散现象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导致了许多城市的经济瘫痪。
原本繁荣的城市因为人员大量外流,市场需求锐减,许多商铺纷纷关门歇业。
这不仅导致了城市居民生活困难,也给城市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其次,人口迁徙还导致了各地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原本较为富饶的东北地区因为战乱而人口锐减,而其他地区则不断涌入大量难民。
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了生活质量的下降,加剧了社会的动荡,甚至引发了社会治安问题。
最后,九一八事变引发的人口迁徙对个人和家庭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卷入战乱的人们不得不舍弃家园,遭受流离失所的困境。
他们面临丧失财产、失去亲人和生计的严重后果,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人口迁徙与流散的历史启示九一八事变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流散现象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历史启示。
首先,这一事件表明战争对人口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人口迁徙与流散不仅是战乱的直接结果,也是战争对社会经济和人心的摧毁。
因此,各国都应该高度警惕战争的发生,努力维护和平与稳定,避免给人口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闯关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历史功绩无法衡量
闯关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历史功绩无法衡量对于闯关东,很多人都知道是关内人移民关外,但对于闯关东的背景和历史真相,闯关东的过程和阶段以及人群组成,闯关东巨大的历史意义,大家是否全部知道?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山海关山海关,闯关东的起点闯关东这里的关指的是山海关,山海关位于今天河北省和辽宁省的边界地区,在渤海边上。
是明朝长城最东边的起点,是明朝末年明清战争时期,明军抵抗清军南下的最重要军事要塞,在当时有天下第一关的称号。
从地图上看,东北地区位于山海关的北部偏东北地区,但为什么叫闯关东,不叫闯关北。
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当时从山海关进入东北地区,是从山海关的东门出去,所以叫闯关东。
另一种说法是,出了山海关是道路先是东西方向的路,首先得往东走,很多人就把出了山海关的地方叫山海关以东地区简称关东地区,又叫关外地区。
今天的东北地区近代闯关东以前,东北真的没有汉人吗?很多人认为,今天东北在近代闯关东之前是没有汉人的,其实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近代闯关东之前,东北是存在不少汉人的,只是相对于后来闯关东的人数来比较的确太少了。
这些汉人里面还有清朝政府移过去的。
清军入关后,大量的东北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等入关定居,是本来就人口稀少的东北地区人口更加稀少,清朝为了充实东北地区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颁布了《辽东招垦令》,规定,招民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
所招民人,每名每月给口粮一斗,耕地每耕种一季给种子六升,每一百名移民给牛20只。
同时设立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两个县,设官管理汉民。
《辽东招垦令》发布后,不断有山东地区的百姓移民东北,这次清政府官方移民在康熙七年(公元1678年)结束。
康熙七年清朝出台《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这次清政府官方的移民主要集中在今天的辽宁省南部地区。
但清政府并没有彻底禁止移民东北,只是移民再没有政府的奖励了,并且对移民进行一定的条件限制,但当时关内由于明末清初战争人口损失太大,所以民间也没有大规模往东北的自由移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的历史就是200年左右的移民史,明朝以前的东北大概只到现在的辽阳。
满清入关时,满族总人口不足二十万,能打仗的不过七万人。
而明朝有两亿人,由于李自成以及袁崇换的冤案,离间了很大一部分汉人,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当地百姓更是自发的帮助满清灭了张氏。
可见满清入主中原,主要是汉人的功劳,否则,就是他人口再涨十倍也无法征服大明。
抗击满清主要是在辽东和长江中下游。
当年袁崇换实施“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保辽土”策略,训练“关宁铁骑”,屡挫满清,宁远(今辽宁兴城)一仗,奴尔哈赤三千铁钾军全军覆没,并为此送了命,而宁远城内参战的竟有70%是百姓。
可见从明朝开始,戍边的移民已经对国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满清政府为了防止东北进一步汉化,阻止向东北大量移民。
真正的移民开始于清末民明初,这一点北洋政府尤其是张氏父子(张作霖、张学良)功不可没。
到20年代中期,张氏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建银行、办学校,在北满(黑龙江)积极屯军垦(东北军垦的经验被毛泽东全盘吸收了),只用了10年时间,东北的经济在中国举足轻重,铁路85%国有化,电信设备98%国有化,而此时中国大江南北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广州铁路和电信设备95%都控制在洋人手里,象样的民族工业极其有限。
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北大的六倍,约3000现大洋,超过总统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产马达(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北欧的设备),1930年亚洲第一部带空调的火车在大连诞生。
所有这些成就令国人羡慕,国父孙中山曾深刻地检讨过:“搞三民主义这么些年,民生竟还不如东北的张氏父子”。
很多人说东北的繁荣是日本人的功劳,其实这太高看日本人了,1929年,日本人也承认,不用半年,满铁的股份就会全部落入中国人手里,而当时苏联经营的中东铁路,更是苟延残喘,也正是因此才引发了30年的“中东路事件”,张学良急于收回中东铁路而酿成军事冲突。
九一八以前,日本在东北的投资很少,唯一的“投资”是军事上的,但后来又发现被张作霖欺骗而反目成仇。
日本占领东北以后,确有不少投入,但大都以战养战,东北百姓没享受到什么好处。
出于政治原因,20年代的东北开发史某种程度一直被隐瞒,致使不少中国人甚至东北人也并不了解东北当时的成就,竟把东北经济的光环儿错误地套给了日本人,张大帅九泉之下岂能瞑目。
幸好现在有些资料也逐步公开,我们多少也能知道些事实真相。
再往下谈谈东北移民对近代中国政治深远影响。
这一点也是本文的重中之重。
由于东北成功的开发史,使得东北三省政治态势来发生了几千年都没有过的质的变化。
由于北洋政府和张氏父子有组织、有目的地、整车皮地从山东、河北甚至河南、安徽等地近似疯狂地以每年三百万人口的速度向东北大量移民,使得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这对俄国和日本的满洲战略是致命的打击。
九一八后不久,日本就有组织地以每年三十万人的速度向东北移民,但截止到1945年,东北的中国移民多达四千五百万,而日本人只有二百六十万,尽管他们已经成为东北最大的少数民族。
20年代,日本曾公开唆使大量韩国人移民到吉林,与东北的移民对峙,最终导致吉林“宝山路”事件,使得朝鲜人至今和东北人存在隔阂。
20年代根本就不存在吉林延边地区,这是日本为阻止东北中国化而从朝鲜移民认为造成的。
有些历史问题,鉴于民族政策的敏感性,至今也不能真相大白。
在此声明,本人对朝鲜族同胞没有任何恶意。
由于这几千万的东北移民,使得日俄的所谓“满洲问题国际化”成为镜花水月,在四十年代日本曾想利用满汉情结离间东北人和关里的中国人,至于满族人如何表态我不甚清楚,但东北的汉人是不吃这一套的。
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东北,之所以放弃了吞并吉黑两省的野心,就是因为这些抡锄头把子的山东、河北的老乡已遍布东北三省的每个省市和村落,老毛子为时已晚。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一次成功地从以军事手段从关里打到关外,这最后一次却是让憨厚、朴实的中国农民彻底征服了白山黑水,直倒黄龙。
中国当时有什么,没好枪,没好炮,没好政府,没好军队,唯一的资源就是人。
延历史的轴线继续深入。
1929年,东北易帜,张学良早就料到东北早晚起战事,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将炮厂、船厂急速迁入江南,将自己培养的东北军海、空军学员一个不拉地送给蒋委员长,成为日后国民党海、空军的主干。
东北军之所以作出29年易帜、中原大战时二次拥蒋、发动西安事变等改变历史的抉择,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其实早在易帜之前,1926年奉系将领郭松龄曾想率先投奔孙中山,最终失败。
这一切都是以避免内战为宗旨,东北军不是不能打仗,当年区区20万人马,其势力一直发展到上海,虽然日本人曾给以帮助,但吴佩服、孙传芳哪个没有帝国主义撑腰,甚至北伐军也是苏联全力支持。
仅仅因为奉系很多年轻将领绝大部分是职业军官,身在东北更能体会到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对内战已经厌恶透顶,张作霖人马28万,林彪100万,哪次不是打过长江,横扫中华。
西安事变实际上救了蒋介石,否则,东北军少壮派很快就会集体投奔红军,这样局势更不好收拾。
军长王以哲遇刺已充分说明了这点。
由于西安事变,东北军到南方整训,参加淞沪抗战以及开赴缅甸,只有万毅和吕正操率领整师整团的人马投奔了八路军,这应该是合理的结局,有利于抗日大局。
军长于学忠坐镇甘肃,就连东北的盛事才在新疆都知道将这块土地牢牢地控制在中国人的手里。
东北大学从一.二九运动到1940年流亡到重庆的东北大学男女学生写血书集体从军从而掀起了全国性的十万学生大从军,无不体现了东北近代人文教育的成功。
有一部电影描写东北大学的女学生投笔从戎,参加国军特务训练,然后派遣到南京执行暗杀任务。
影片整场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为主体曲,颇为感人。
50年代,整个东北成为朝鲜战争的经济军事供应基地。
从50年到80年,东三省一直是中国工业的大动脉,这三十年里,从东北向祖国的中南、西南、西北地区迁入了数以千计的大型企业,输入了大量来自东北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产业工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化,提高了当地的人口素质。
这些东北人的后代遍布四川、陕西、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当地不少孩子即使父母都是南方人讲普通话时也带东北口音,原因就在于此。
凭良心说,中国的工业规模能有今天的规模,东北以及东北的早期移民功不可莫,他们有恩于新中国,无偿地向祖国输送自己的血液,计划经济体制使大部分国企设备老化,未能及时得到更新。
如今东北的老工业区面临与俄罗斯和东欧相同的困境,这是体制转轨的通病,与东北人并无直接联系,俄罗斯人口素质那么高不也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吗。
一些问题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
如今东北面临困境,任何一个有良知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应报以同情和帮助的心态,因为这是国家欠东北的债,他们应当得到补偿。
虽说东北的老工业区显得步履沉重,但在市场经济以及孔雀东南飞的大潮中,东北人还是蛮有闯劲儿的。
他们在上海、广东、海南的表现相当不俗,即使当地精明的南方商人也得竖起大拇指,至少目前,能够与南方人角逐的,主要是东北人。
到深圳看看,讲东北话的大老板有多少,当地人都说,温州帮做小买卖,东北帮做大买卖,就是在北美,做国际粮油、服装厂、经营房地产的也数东北人最多,04年福布斯首富前十名,东北籍的占了四个,05年依旧榜上有名。
接下来再谈谈东北人的性格,总体来说,他们还是属于豪爽的一类,在大学里,工作当中,但凡是个东北人,蔫、坏、损的事找不着他们,当然不排除个别分子。
他们做事执著,帮助朋友不图回报,热心肠儿,性情宽厚,没什么坏心眼儿,学生干部不少。
甚至许多南方人包括我本人都喜欢同东北人交朋友,因为他们常常是很真诚的,满有人情味儿的。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南方人当中,无论是娶北方的,还是嫁给北方的,东北人是最多的,尤其解放后,南北通婚的人中,东北人比例高达75%,个别省份和地区高达85%,仅解放初解放军四野南下,百万大军中东北人占了绝大部分,他们的后代仅在广东、福建就以数百万计。
现如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东北的骗子越来越多,南方人对东北人耿耿于怀,但哪里没有坏人呢?广东的骗子就少么?南方人之所以只对东北人意见大,是因为他们与东北人打交道最多,与其他地方的北方人打交道太少,并且发现他们确实是我们强有力的对手。
东北人以前闯关东,如今猛龙过江打拼上海、称雄广东、虎居海南、闯荡北美,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关东父老。
没有给中国人抹黑。
在海外,东北同胞敢打敢拼,不畏强暴,与当地侨乡懦弱温良的消极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少帅张学良最能体现东北人的品质,94年我在日本看NHK采访,日本记者问他恨不恨蒋介石,他说:“我不恨他,我的结局这么惨,归根结底是由日本人侵华造成的,要恨也只恨日本军国主义,怎么能恨到蒋介石,不错,我们在方法上是有分歧,但在抗日救国上,我们是高度一致的。
”我听了颇受感动,张学良对得起蒋介石,到死也没对蒋介石发出半句怨言,蒋委员长这个朋友是交对了。
东三省人口将近一亿,工业人口80%,大学生比例很高,前三名是京津沪,东北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才众多,重工业发达,黑龙江至今还有一亿亩荒地尚未开垦,留给中国养活最后六千万人口,而美国农业专家最近又说,东三省若精耕细作,可以养活15亿中国人,其实,东北现在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数亿亩的黑土地,矿物质含量极其丰富,无怪乎南方人到了东北都长大个儿,没有这一亿东北人,现在的黑龙江应该叫南西伯利亚或满洲利亚,吉林应当归朝鲜。
我们的边界还是在传统的辽阳。
去松花江、太阳岛、长白山旅游还要办签证。
我为我是一个东北人自豪!你们呢?东北真正的开发史不足200年,在企恶劣的国际环境下能发展到今天,能够永久地归入中华版图,是东北人的功劳,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
在中国人当中,东北人是很有血性的。
在美国、在法国,敢于同流氓强盗搏斗的东北人首当其冲,有些甚至是女性。
此外,四川、湖南等地同胞也表现不错。
这些年听说去东北作生意的南方人越来越多了,尤其我们浙江的温州帮,甚至当地东北人说这些南方人是第四代闯关东的。
据说哈尔滨市政府专门为这些人的家属和子女解决衣食住行和身份问题,我很感动。
身在他乡异地,需要的就是这份温情。
我记得以前春节浙江台和黑龙江台合办节目《两江情》,我很喜欢,希望能继续办下去。
我为温州人能够扮演第四代闯关东人的角色感到自豪,中国政府今后有计划向西北移民五亿,向东北移民两亿,我想这两亿人里南方人和华北人会占绝大部分.任何一个有良心、有理性的中国人都会为中国拥有东北三省、拥有一亿东北同胞而感到自豪。
在此,本人再一次向为中华民族开疆扩土的,为开发东北立下汗马功劳的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四川、湖南、湖北以及浙江等地的同胞们以及东北的原住民满、蒙、朝、回等各族同胞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你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人的骄傲,历史将永远的记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