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前东北地区移民状况研究
日本向中国东北农业移民史研究述评
1 936
年出版 了 《 满洲农业 移民文献 目
1943
录 》 此后 满洲事情案内所在 献 目 录集》 中 设开拓 民篇 对 献作 了补充
. , ,
年发行的 《 满洲文 年 以后 出版的文
19 36
在我国
,
1 984
年出版了由大连市图书馆
, , 。
除了 以 上新整 理 出版的资料外 类似于 回忆录的 资料 地方史志等也相继出版
最早从率 日 本 向东北 移 民 史研究并发 表论文的 是孔经 纬教授 他在
《1 9 3 1
,
由茶 园义 男整理 的《 满洲移民拓
,
务局原资料 》 也是 近年新发 现 的极秘资料 并将 由不
二 出版社再版发行
。
《 满洲移民有关资料集成 》 是对 既
,
r9
1 年《 6 历史研究 》 第 3 期发表 了
. , , ,
在 武装移 民研 究方 面 主 要 有桑岛节 郎所著《 满 洲武装移民 》( 1 9 7
9
年 ) 严格 地 说 该书并非是一 部对
,
,
19
68
初期 移民进行研究的著作 而 只 是着皿 写 了第一和 第
二 次移 民团所走 过的路程 尤其在该书的 后 半部分
. , ,
19 73
年 所著的 《日本帝 国主 义 下 的民族革命运 动 》 两 部书 其三是将 日 本 移民与 日本农村经济更生
、 . , 、 .
,
主编的 《 东北地 方文献联合 目 录 》 在 开 拓 团 篇 中 收 录 了东北地 区 各图书馆馆藏的移民文献 目录
、
例如
:
《 弥荣村史 》 《 满
关于日本伪满移民的两个问题
1932 年 ,第一个移民村在黑龙江佳木斯建立之后 , 到 1936 年 , 日本帝国主义总共进行了五次武装移民 。 “5 次移民共 2900 户 ,7296 人 。”[4] (P173) 琼斯认为 ,到 1936 年 “, 军人移民区里移民共有 4245 人 。”[2] (P87) 以上两组 数据 ,差异很大 。据琼斯自己所说 ,它的资料来源是英 美学者根据日本和东北地方媒体的数据汇编 ,其中有些 遗漏在所难免 。7296 这个数据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 用 ,基本已没有疑异 ,主要是因为这个数据来源于满铁 调查部 。满铁调查部被称之为满铁决策的大脑 ,在东北 一些大中城市设有分支机构 ,其“基本工作是实地调查 ,
[ 摘 要 ]九·一八之后 ,日本在我国东北的移民总数 ,有 220968 人 ,270428 人 ,241374 人 ,318000 人等 。本文综合 各方资料 ,认为从 1932 到 1943 年 ,日本在东北的移民有 313327 人 ,其中包括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的朝鲜移民和“满 洲建设勤劳奉仕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日本青少年开拓团和“满洲建设勤劳奉仕队”在本质是一样 ,都应当移民 看待 。另外 ,需要区分日本入满奉仕队与伪满自身组织的勤劳奉仕队 。
伪满时期朝鲜族垦民论文
伪满时期朝鲜族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专门史学号:2011010432姓名:牛秀普伪满时期朝鲜族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摘要】朝鲜族向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 是在朝鲜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发生的, 后来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把朝鲜殖民地化而加剧。
这一运动大规模的发展, 其轨迹是开始于清末, 活跃于民国, 收尾于伪满, 结束于东北光复时期。
在近代东北地区, 朝鲜族移民肩负着开发和革命的双重使命, 总的说来, 他们基本上可被称为开发型移民,为东北水田开发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主要从伪满时期朝鲜移民所从事的农业、金融以及劳动供求情况分析当时他们的生活状况。
【关键词】朝鲜族移民;生活;生产一从事农业基本概况在满朝鲜人所从事,占全户数的85%以上。
①他们几乎都在内地村落居住,从事水田和旱田的耕种。
而在城市附近或铁道沿线居住的朝鲜族移民则从事碾米业、特产商业等农业的副产业。
另外还有杂货铺、当铺、营造业、旅游业以及经营饭馆等等,虽然其中有一部分人会有“一定的资本”,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小商人”,缺乏资力和智力,勉强过日子的,因为大部分人生活比较困难,所以很多人干起了非法的产业或者去华北地区买卖银、丝织品等的走私犯贩。
1934年12月,随着满洲国行政区划的改变增设了省,许多属于知识分子的朝鲜人作为伪满洲国官吏被采用,而且随着朝鲜移民的继续增加,在朝鲜人学校、金融机关工作的朝鲜人也急剧的多了起来,这是伪满洲国成立以来的新现象。
从事农业的在满朝鲜人,在南北满洲住的主要是从事水稻耕种,而在“间岛”地区的朝鲜人的70%是从事旱田的耕种、经营。
这些朝鲜人农民“从前,从汉族地主哪儿借取农耕用的高利贷,好不容易才能维持生活,如果发生旱灾、水灾、或遭到土匪就无法维持生活”。
地区产业情况根据《执务报告》(东亚局第二课)来看1937在满朝鲜人的职业与生活情况。
(一)南满地区在南满地区的移民所从事的职业中大部分是从事农业生产,在城市分别为商业、碾米业、陆运业、公务员等,尤其吉林产业株式会社经营的碾米所规模巨大,而且作为金融交易机关利用的朝鲜人也特别多。
伪满洲国时期的城市朝鲜移民
伪满洲国时期的城市朝鲜移民
宫健泽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19)003
【摘要】朝鲜移民自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主动或被动地向中国东北地区迁移.朝鲜移民向中国东北地区的迁移相对集中在20世纪10年代和30年代,10年代,主要以图们江、鸭绿江流域的农村地区为中心;30年代,其移民范围扩大到延边地区之外的辽、吉、黑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的广大地区.特别是伪满洲国成立后,城市朝鲜移民人口迅速增加.朝鲜移民在伪满洲国的长春、沈阳、哈尔滨、吉林等主要城市分散居住,女性比例远低于男性比例,定居的稳定性相对较弱.在职业和社会地位上处于日本人之下和中国人之上.
【总页数】8页(P23-30)
【作者】宫健泽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吉林13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4
【相关文献】
1.蒙元时期朝鲜半岛的华人移民活动 [J], 芦敏
2.伪满时期朝鲜移民反日文学概观 [J], 夏艳
3.伪满洲国时期在中朝鲜人散文中的“满洲”形象 [J], 裴虹
4.晚清时期朝鲜移民\"犯越\"国境与中俄两国的对策 [J], 孙春日
5.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朝鲜族的统治政策 [J], 高乐才;高承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十世纪长春市沦陷前后移民与人口城市化
“ 国策移 民” , 大 量 人 口进 入 长 春 市 . 快 速
推 进 长春 人 口城 市化 . 使 其 速 度 居 全 国 首 长春 的人 口城 市化 进 程
安 东 奉 天 合 计
5 8 8 8 8 2 4 8 6 2 7 4 5 4 4
7 0 3 5 1 5 1 7 3 7 3 2 7 4 8 5
北 流入 东 北 的人 口为 9 3 8 4 2 7人 . 留吉 林 省 东北 人 口的 6 0 %以 上 。 也就 是 说 , 1 9 2 3年至 上 4站 进 入 吉 林 省 的 人 口计 为 1 0 0 3 8 9 9 1 9 2 7年 .从 大 连 站 人 .进 入长 春人 口占进入 吉林省 人 口的 表1 1 9 2 3 — 1 9 2 6年 从 关 内经 大 连 站 流 入 长 春 人 口数 量 流 入 东 北 的人 口 . 8 6 . 7 %。 ” 见表 2 。 年 份 流 入 长 春 人 口 数 占吉 林 省流 人 人 口数 % 占流 入 东 北 人 口数 % 9 O 0 O以 上 流 人 吉 林 / 二、 沦 陷时期 长春 市 I 伪 满 新 京 特 别
有乘 火车或徒步出关的 . 这6 3 万人 中到吉 都 占 吉林 省 流 入 人 口的 9 O 0 A 以 上 :占流 人 车 流 入 长 春 的人 口 .每 年 都 在 2 5万 人 以 林省的有 4 3 . 5 万人, 占6 9  ̄ / 6 。“ 1 9 2 7 年。 华 东 北 人 口的 5 0 %以 上 , 1 9 2 7年 占 大 连 流 入 上 , 3年 合 计 为 8 7 0 1 1 9 人 。此 3 年 中, 由以
资料来源 : 满铁调查课 1 9 3 0年 5月《 民 国十八 年满 洲出嫁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7—1931年东北移民
弧inlpoIt纽t role ill nlis phenom锄on.By孤d l对ge,me perfomarlce w勰more
Shanhaig啪 prominent during the pefiod of 1 897-1 93 1.Re如gees inside
巩
日期:嘲年}A}于B
(’日
I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
⑨
硕士擘位论炙
MASTER’S THESIS
序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内地人民向边疆迁移的传统。移民可以划分为政府性移民和 自发性移民两种,不同时期两者的主导地位不同。有时政府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有 时自发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政府为了开发边疆,扩大耕地面积,调节人口与耕地的 比例①,鼓励内地人民向地广人稀的边疆迁移。或者由政府有组织、大规模地向边 境移民。中国历代政府出于国防的需要,移民屯垦多设于边患地区、要冲之地。通 过移民可以巩固边疆、开垦荒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部分 汉族人民为了生存发展、逃避战乱灾荒等自发地到地广人稀的边疆定居,成为当地 的一分子,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本文以<1897—1931年东北移民》为论文题目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特别是1897一1931年间的 移民更值得深入思考,这一阶段是近代东北移民的高峰期,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 大历史罕见,对东北的社会经济发展,边境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931—1945 年日本占领东北期间,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日本侵略,占东北人口多数的移民 起主要作用。从后面的学术动态简介中可以看出,对移民问题的研究,虽己有了一 定的学术积累,但与其他地区的移民史相比,近代东北移民史的研究仍十分薄弱, 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1897一1931年间的东北移民研究更为薄弱。 其次,笔者在读研期间就开始关注东北移民问题,收集移民资料,经过二年来 的积累,对东北移民问题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此外,笔 者的先辈是东北移民。笔者本人是在东北出生长大的,对东北社会的状况比较熟悉, 搜集东北移民方面的资料容易些,具有研究东北移民问题的优势。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选择<1897一1931年近代东北移民》作为硕士论文选题。 《1897—1931年东北移民》分析了移民社会背景、移民进程及对东北社会经济 的影响。“移民潮"的形成,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趋动的结果,是人们为生存发展 而进行的移民。本文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关内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人们
伪满时期黑龙江地区的日本移民
作者: 石方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126-133页
主题词: 日本移民;黑龙江地区;移民区;伪满时期;东北地区;殖民主义者;移民侵略;日本帝国主义;农业移民;中国人民
摘要: <正>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作为侵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移民也掀起了巨大的狂潮。
伪满时期黑龙江充斥了数以十万计的日本移民。
本文拟就日本移民的概况、移民类型、移民的组织及日本移民对中国人民的迫害等问题作一论述,敬祈读者批评指教。
一、日本移民的概况日本殖民主义者觊觎我东北地区的活动由来已久,二十世纪初期,日本通过《通商行船续约》、《东三省事宜附约》、《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先后将黑龙江地区的哈尔滨、宁古塔(宁安)、三姓(依兰)、齐齐哈尔、海拉尔、满洲里、瑷珲等地开放,准许日本人通商居住和进行贸易,这就给日本移民进入黑龙江地区提供了方便的。
近代东北三省关内移民动态的分析
人数, 并预留村屯基址, 进行村镇规划; 有的还拨出若干数量的移民经费, 垫借口 种子。此 粮、 外, 对招垦人员也有一定的奖励措施, 还在报刊上刊登招垦广告, 招徕关内 ④ ⑤ 农民出 关垦
殖。由此开始了由政府进行有组织和有规划的移民, 标志着关内往东北的移民由2 世纪以前 0
的自发时期进人了自觉、 快速发展的时期。 到民国初年, 招垦政策更加放宽, 除了继续执行上述清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外, 还设置了垦
关, 或渡渤海”多方闯关。 因此, , ② 近代以前的大部分时间, 关内往东北移民是非法的。近 代以后, 东北开始直接遭受西方列强的人侵, 特别是俄、 两国对我国东北虎视耽耽。在近代 日
东北边疆危机下, 清政府被迫于 16 年下令对东北荒地部分开禁放垦, 81 这样, 关内往东北移民 在部分地区才由非法转为合法, 且大多是农民自 发性质的移民。但实际上,冀鲁游民出关谋 “
① 参见高劳:山 《 东之苦力》《 , 东方杂志》98 11年第1卷第7 5 号。 ② 参见《 盛京时报》97 月6日。 12 年3
③ 参见朱楔: 《 满洲移民的历史和现状》《 ,东方杂志》98 12 年第 2 卷第 1 号。 5 2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辑, 3 页 。 《 第2 第68 路遇: 《 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第3 页。 , 7 同上, 2 第4 页。 参见《 农工杂志)99 ) 0 年第2 1 期。 参见《 大公报》90 11 年3 2 月 9日。 参见《 东北年鉴》13) 册, ( 1 9 第4 东北文化社1 4 9 年影印 第 1 2 29 8 本, 2 -1 页。 8 8
间, 东北人口增长了 39 2 万人, 平均每年增长约 99 万人;88 . 7 19 年之后的 3 年间则增长了 3 29 万人, 17 平均每年增长约 6.万人。当然, 66 这些增加的人口中也包含了人口自 然增殖, 但
从东北日本移民看伪满时期的土地关系及其社会影响
从东北日本移民看伪满时期的土地关系及其社会影响
马伟
【期刊名称】《长白学刊》
【年(卷),期】2013()1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以武装占领中国的东北为契机,打着"开发"、"建设"的幌子,圈占了大量土地,推行其移民侵略计划。
失去土地的中国农户命运悲惨。
故土难离者被迫与日本移民确立了租庸关系,供其役使。
被迫出村者成为所谓的"内国开拓民",实质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粮食生产的工具。
从实施的过程看,"内国开拓民"类似"集团部落",是日伪后期控制民众的一种组织形式。
日本试图以移民侵略为基础,重新确立伪满洲国的土地占有关系,并最终影响东北的社会关系及社会走势。
【总页数】5页(P117-121)
【关键词】日本移民;租庸关系;“内国开拓民”
【作者】马伟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社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61
【相关文献】
1.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的日本移民用地的土地改革 [J], 高乐才;王友兴
2.伪满时期东北农户的生存——以日移民之雇工、佃农及“国内移民”为中心 [J], 马伟
3.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新闻监管与舆论控制——以伪满弘报处为中心讨论 [J], 齐辉;
4.伪满时期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过程中报德社的作用 [J], 秦颖
5.一项多重角度研究的创新成果——评《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兼论日本帝国主义实施的移民侵略》 [J], 陈景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略论伪满时期日本“开拓移民”政策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第40卷第5期Vol.40 No.52021年5月May 2021略论伪满时期日本“开拓移民 ”政策崔峰龙,李德明(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622)[摘要]伪满时期,日本武力占领中国东北后,为了解决国内人口过剩问题和掠夺东北农业资源及 增加伪满洲国内“日本帝国臣民”所占比例,开始推行日本农业移民政策。
本文以伪满时期日本推 行的“开拓移民”政策为介入点,主要阐述该计划岀笼的历史背景、开拓移民类型和具体安置情况, 从而揭露日本企图永久霸占中国东北的罪恶目的和本质。
[关键词]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开拓移民;日本开拓团[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7602(2021)05 -0068 -04一、日本“开拓移民”政策的背景日本作为岛国,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近代以来由人口、土地、就业等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甚为 尖锐。
明治维新伊始,睦仁天皇发布的《御笔信》写道:“欲继述祖宗伟业,不问一身艰难辛苦,经营四方,安抚 亿兆,冀终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境,置国家于山岳之安”[1]165,显露出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和野心。
1890年3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外交政论略》中提出:“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曰捍卫主权 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曰防护利益线,不失自己的有利地势,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域是也。
何谓’利益 线’?即同我主权的安全紧密相关之邻近区域是也”⑵27。
此后,日本相继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走 上一条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逐渐沦为日本殖民地。
翌年3月1日,在日本关东军操控下成立的傀儡 政权“满洲国”发布所谓的《建国宣言》,宣称东北地区即日起脱离国民政府管辖而独立。
该“宣言”对其国民 构成作出规定:“凡新国家居住者,皆无种族、尊卑之分,除原住汉、满、蒙、日本以及朝鲜各族外,他国之民愿 长久居住者,皆平等待遇之”[3]587。
近十年关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移民研究综述
第 8期
哈尔 滨学 院学 报
J OU RNAL OF HARB I N UNI V ERS I T Y
Vo l _ 3 5 No . 8 Au g. 201 4
2 0 1 4年 8月
[ 文 章编 号 ] 1 0 0 4 - - - 5 8 5 6 ( 2 0 1 4 ) O 8 一O 1 2 9 一O 5
第一 , 掠夺 方式 。不 同时期 , 日本侵 略者所 采 取 的 掠 夺 方 式 也 是 不 一 样 的。 杜 香 芹 认 为 “ 九 ・ 一八 ” 事变 之 前 , 日本 侵 略 者 掠夺 东 北 土 地, 主要方 式 有 “ 商租” “ 利 用 中国 当 局 司法 漏
洞 占地 ” “ 与地方 官 员勾结 占地 ” 等 。其 中 , “ 商
的许 多侵 略措 施 , 这些 措 施 不 能人 为割 裂 。因
株 式会 社 、 满 洲 拓 殖 株 式 会社 资 料 等 资 料 。孟 月 明 的《 伪满 时期 日本 对 中 国东 北 朝 鲜移 民 的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一l 1 —1 5
[ 作者简介] 沈建刚 ( 1 9 8 9一) , 男, 甘 肃西和人 , 硕士研 究生 , 主要从 事 中国近代 经济史研究。
它 的关 注度始 终 未减 。2 0 0 4年 , 马玉 良先 生发
本移 民对 东北 土 地 的 掠夺 。 ¨ 其 中 收 录关 国磊 的《 略谈俄 日在大 连地 区的 移 民》, 文 章 主要 论
述 日俄 分 别 在 占领 大 连期 间对 大 连移 民 , 其中 涉及 E t 本 的渔 业 移 民、 满 铁 移 民、 爱 川 村 移
演变、 农 业生 产 、 农 民负担 。 四个 部分 与 日本移
九一八事变背后的中国移民与人口流动
九一八事变背后的中国移民与人口流动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的一起导致中国东北沦陷的事件。
这场事变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也对中国的移民与人口流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探讨九一八事变背后的中国移民与人口流动的情况。
一、移民潮与社会动荡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东北沦陷,大批中国人民被迫离开家园,寻找避难所。
这导致了一股庞大的移民潮涌向中国内地和其他国家。
其中,一部分人选择前往中国的大城市,如上海、南京等,寻求安全和发展机会。
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了出国,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机遇。
这场移民潮不仅加剧了中国内地城市的人口压力,同时也对国内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冲击。
二、华侨的角色与贡献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移民成为了海外华人社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承载着家国情怀,同时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形象代表。
华侨在海外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参与中国的经济建设。
他们通过投资、捐款和技术引进等方式,为中国的经济复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华侨也积极维护中国的利益,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争取了更多的国际支持和资源。
三、人口流动对社会影响的挑战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移民潮,给中国内地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人口的大规模流入使得城市的就业、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面临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基础设施的薄弱和经济的不稳定,使得大量移民无法融入城市的社会体系,导致社会治安问题的出现。
同时,人口流动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文化冲击和社会融合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四、政府的应对与政策调整面对九一八事变后的移民与人口流动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求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其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移民的政策,包括就业援助、住房保障、教育支持等,帮助移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此外,政府也加强了国际间的外交努力,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和援助,为国内的移民提供更多的帮助和资源。
九一八事变背景下的满洲移民问题
九一八事变背景下的满洲移民问题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开始。
在这个背景下,满洲移民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移民动因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九一八事变背景下的满洲移民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随后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开始,也为满洲移民问题的出现提供了背景。
满洲移民问题的出现与九一八事变有着密切的关联。
日本占领东北地区后,他们开始大规模的移民政策,将大量日本人引进满洲地区。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日本本土,他们被鼓励来到满洲地区,以扩大日本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这一移民政策引发了满洲移民问题的出现。
那么,为什么日本政府会采取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政策呢?这主要与日本的经济和政治目标有关。
首先,日本希望通过移民来扩大满洲地区的经济基础。
满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利益区域。
其次,日本政府希望通过移民来加强对该地区的政治控制。
通过引进大量的日本移民,他们可以在满洲地区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日本社会,从而巩固其对该地区的统治。
然而,满洲移民问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满洲移民问题引发了满洲地区的社会混乱。
大量的日本移民涌入满洲地区,与当地的居民发生了冲突。
这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不稳定。
其次,满洲移民问题引发了中日关系的紧张。
中国政府对于日本的移民政策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
这加剧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和紧张气氛。
满洲移民问题的出现和发展给中国东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大量的日本移民进入该地区,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和社会风貌。
与此同时,满洲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和政治紧张。
总之,九一八事变背景下的满洲移民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它不仅涉及到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关系到满洲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的移民政策及其成效
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的移民政策及其成效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通过减免旅途车船费,实施“催垦”“抢垦”,设立“垦务局”,加强移垦区建设等措施,积极救济和设法安置关内移民,很快形成了近代以来又一次“闯关东”的新高潮。
在这些移民政策的刺激下,到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地区的人口急剧增加,经济发展迅速,边防得到巩固。
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移民的到来,一方面加速了土地开发,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使东北地区的农业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有效促进了东北地区工商业的繁荣,推动了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标签: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移民政策;实施效果20世纪20年代,关内战乱连年,灾祸频仍,灾民无数,东北地方政府因势利导,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移民的政策,掀起了又一次“闯关东”热潮。
关于20世纪20年代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虽然在移民动因、移民数量、移民对东北开发的贡献等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①,但对东北地方政府的相关移民政策及措施方面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为此,本文在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在吸引和鼓励移民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作些梳理,并对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成效进行分析和评价,以补充、深化此问题的研究。
一、20世纪20年代东北移民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著名经济学家何廉指出:“内地人民之移赴东三省者,皆由于移民原籍之驱使及东三省之吸引力使然。
”②这一方面指出了关内人口迁往东北的动因,一方面为我们考察20世纪20年代东北移民政策出台的背景提供了依据。
华北是中国最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之一。
民国初期,天灾人祸连绵不断,不仅受灾面积广,而且多灾并发(旱灾最重,蝗灾、水灾次之),致使灾民无数。
关于灾害的具体情况,史料多有记载,这里仅举一二。
1920年,华北五省发生空前大旱灾。
此次旱灾受灾地区之广,灾民数量之大,实为“四十年未有之奇荒”③。
1927年,山东省先后发生旱灾和蝗灾,全省有56个县不同程度受灾,灾民多达2千万人左右,占全省人口总数的60%。
伪满前东北地区移民状况研究
伪满前东北地区移民状况研究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地区就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移民侵略”。
在近代东北社会变迁过程中,“移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篇论文中即针对伪满洲国成立的前五年东北移民问题进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厘清在伪满这个特殊殖民时期到来之前,东北地区的移民的来源、职业,以及移民分布、定居情况等等。
标签:东北地区;移民;民国时期关于东北移民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代表性成果包括萧一山的《清代东北之屯垦与移民》和吴希庸的《近代东北移民史略》等。
移民一方面对于区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是不当的移民活动也会对地方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针对东北的移民活动,剥夺了广大当地农民的土地,通过实行新的土地政策,又大量的侵占了旧有官地、公地和荒地,并声称其掠夺并非熟地,而是“尚未被开发利用地”。
①其移民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严重破坏了大量东北地区的垦地。
九一八前,仅1927年一年进入到东北地区的移民就有118万,而1931年—1937年的7年间,进入东北的人数不足60万。
由本文数据可知,这个数字是难以想象的。
伪满,一方面,控制并剥夺了农民土地,破坏了农业生产结构,造成大量当地农户流离失所、无田可种。
另一方面,吸引大量人员进入工业产业,充当其剥削东北的廉价劳力,致使本来生产力就较为落后的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发展一度停滞。
本文主要将《満鉄調査資料》第70编、100编、130编、157编以及161编中所提及的“满洲出嫁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出嫁者系日文说法,主要包括苦力、避难者、农业移民在内的一切移民,在维基百科的现代日语中“出嫁者”也有“打工仔”之意。
这里的“出嫁者”和移民并无含义差别。
本篇论文的时间限定在1927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建立之前的这个时间段。
一、“出嫁者”出身地清代之后,关内向东北的移民活动就一直持续,也以农民为主要移动群体。
这种黄河下游居民为谋生计而向山海关之外的东北地区进行移民的重要历史进程也被称为“闯关东”。
地缘因素在伪三江省“满洲移民”中的作用初探
口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杨 光
张云燕吴晓莉 摘来自1 %” [ 3 1 。因此可以说 , 伪三江省大片 良田几乎是无偿地 要 伪 三 江省 由 于地 处 北 满 东北 部 , 是“ 满洲移 民” 的 首 选之 中熟地 占 6 地。 一切 地 缘 因素 在 日本 “ 满洲 移 民” 的背景 和 实施 过 程 中 沦为“ 满洲 移 民 ” 的“ 移 民用地 ” 。 都发挥 着促进 的作用。 2 . 伪三江省社会环境对“ 满洲移 民” 的促进作用。 关键 词 地 缘 因素 伪 三 江省 满 洲移 民 第一 , 毗邻苏俄 , “ 国防线” 的防御为首要任务。 日本选定伪三江 1 9 3 4 年 1 2 月 1日, 日 本为了加强统治 , 采取“ 广设诸侯 , 分而治 省作为移 民重点地区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理 由,就是该区为边境地
初就被打下了“ 满洲移 民” 的烙印 , 其中地缘因素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
没有国防上的必要 , 也许没有 ‘ 满洲移 民” 一。 伪三江省地处北满 , 与苏俄相毗邻 , 且有漫长的国境线 , 日伪认 为该地区素来受“ 苏俄的影 响甚深” 。 因此 , 选择伪三江省作为“ 满洲
、
伪 三 江省 的地 缘 因素 对 “ 满 洲移 民” 的促 进 作 用
高的土壤之一 , “ 即使不施肥也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这一切都适宜 当数量的大和民族定居于满洲 , 这是非常重要的” I S l 。
于各种生物的繁衍生息 , 尤其适于盛产大豆、 小麦 、 玉米 、 马铃薯 、 水 稻等粮食作物 以及甜菜 、 亚麻 、 烤烟等经济作物。 第二 , 抗联 的活跃区, 剿灭“ 匪团” 十分重视。 自1 9 3 4年起, 战斗 在伪三江省的汤原游击 队得到迅速发展。1 9 3 6 年 1 月, 在东北人民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的人口迁徙与流离失所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的人口迁徙与流离失所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沈阳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
这一事件导致了中国东北地区的人口大规模迁徙和流离失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
本文将就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的人口迁徙和流离失所的情况进行论述。
一、九一八事变前中国东北地区的人口状况九一八事变前,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
当时,沈阳、大连等城市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这里。
农业发展也使得东北的农村人口不断增长。
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地区人口生活相对稳定,人们享受着相对安定的生活。
二、九一八事变后的人口迁徙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侵略中国东北地区,造成了大量的人口迁徙。
首先,一部分居住在战区的居民迅速逃离,寻找安全的避难场所。
许多人背井离乡,只身逃往内地和其他地区,以求避免遭受战争带来的伤害。
其次,不少人被迫逃离家园,成为了难民。
这些流离失所的人们丧失了家园和财产,陷入了生活的困境。
他们或者聚集在临时避难所,或者无家可归,在战乱中过着艰难的生活。
由于逃离家园的人口众多,造成了当时避难场所紧张的局面。
三、人口流离失所所带来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地区人口的迁徙和流离失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流离失所的人们在逃离家园的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创伤和伤痛。
他们失去了家人、朋友,被迫背井离乡,承受着生活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这对于个体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其次,人口迁徙和流离失所给当地的社会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大量难民的涌入造成了避难设施的不足,城市环境恶化,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
同时,由于大量人口流失,东北地区的经济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农田废弃,工商业停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困难。
最后,九一八事变后人口流失给中国东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长期的影响。
大量有知识和技术的人员离去,使得当地的教育、医疗等领域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伪满前东北地区移民状况研究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地区就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移民侵略”。
在近代东北社会变迁过程中,“移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篇论文中即针对伪满洲国成立的前五年东北移民问题进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厘清在伪满这个特殊殖民时期到来之前,东北地区的移民的来源、职业,以及移民分布、定居情况等等。
标签:东北地区;移民;民国时期关于东北移民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代表性成果包括萧一山的《清代东北之屯垦与移民》和吴希庸的《近代东北移民史略》等。
移民一方面对于区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是不当的移民活动也会对地方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针对东北的移民活动,剥夺了广大当地农民的土地,通过实行新的土地政策,又大量的侵占了旧有官地、公地和荒地,并声称其掠夺并非熟地,而是“尚未被开发利用地”。
①其移民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严重破坏了大量东北地区的垦地。
九一八前,仅1927年一年进入到东北地区的移民就有118万,而1931年—1937年的7年间,进入东北的人数不足60万。
由本文数据可知,这个数字是难以想象的。
伪满,一方面,控制并剥夺了农民土地,破坏了农业生产结构,造成大量当地农户流离失所、无田可种。
另一方面,吸引大量人员进入工业产业,充当其剥削东北的廉价劳力,致使本来生产力就较为落后的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发展一度停滞。
本文主要将《満鉄調査資料》第70编、100编、130编、157编以及161编中所提及的“满洲出嫁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出嫁者系日文说法,主要包括苦力、避难者、农业移民在内的一切移民,在维基百科的现代日语中“出嫁者”也有“打工仔”之意。
这里的“出嫁者”和移民并无含义差别。
本篇论文的时间限定在1927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建立之前的这个时间段。
一、“出嫁者”出身地清代之后,关内向东北的移民活动就一直持续,也以农民为主要移动群体。
这种黄河下游居民为谋生计而向山海关之外的东北地区进行移民的重要历史进程也被称为“闯关东”。
在清代后期“闯关东”的人员有超过八成来源于山东省与河北省,少量来自于河南、山西、察哈尔、江苏等地区。
②如图所示,1930年进入东北的移民出自于河北省的已经很少,其他地区就更加微乎其微,9成以上都已经来源于山东省。
另外,从滞留年限上来看永驻色彩最浓的东临道(山东省西北部)移民者,在昭和5年(1930年)定居在黑龙江的占到该地区总体移民者的56%。
而非长春、哈尔滨等主要城市。
而以季节移民、商业移民为主要群体的胶东道地区,大多都选择在城市定居,哈尔滨的移民者中就有53%来自于胶东道。
可见一方面出身地直接影响移民者的职业,另一方面移民者的职业又决定其移居地区的选择。
从移居人数上可以看出,吉林省最多,辽宁省次之,而今黑龙江省内,哈尔滨的移民者是其他地区移民者的两倍。
安奉线(即沈丹铁路)西起奉天市,东至安东市,则有98%的人都来源于济南道。
所以下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移民者进入东北地区的几种途径又包括:通过港口;乘坐货车,这里主要指大连和营口发出的货车;徒步者。
京奉线的数字是由奉天站查定的奉天站乘车数(欠缺一月)。
安東和营口是通过海关统计而大体估计得到的数字。
综合上面两个表格可以知道,大连港和奉天站(京奉线)是出嫁移民进入东北地区最主要的两大枢纽,在当时,一个作为南满①的心脏,一个作为北满的核心,其地理优势更加明显,较其他地区具备优越的交通条件。
大连港作为上陆者的主要径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这里选取大连港的两项数据加以说明。
三年期间上陆者的数据反映出在这个时期移民者的性别比例是极为不平衡的,男性(尤其是20-40岁之间)要远远多于女性。
另外,移民从群体形态上主要分为家族形态和非家族形态。
作为非家族形态主要指的是男性、男性带着担任辅助劳力的子女。
家族形态包括:男性与妇女同伴(夫妇或看做是夫妇关系的男女)、男性带着妻子孩子、只有妇女和孩子这三类。
根据满铁调查资料所述,当时的日本人认为造成这种移民群体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艰苦的生活环境迫使很多人举家迁徙来到东北地区进行新生活的开拓,或因经济条件的窘迫。
其后与同乡、朋友相谈后,或与有经验者结伴而行,或以无经验者的身份冒险航渡,或通过亲戚、家人、朋友托关系找门路,孤身一人踏上旅途,也有直接被招工者雇佣的。
根据滞留年限的调查统计数字也能看出,在20年代至30年代之间造成出嫁者移住的根本原因就是战祸、天灾、虫害、匪害等原因,也有一些身在大家族中因分不到土地的,基本就是难以维持基本生活,有巨大的经济压力。
结合出嫁者的年龄特征,以1931年大连港和营口港来看,出嫁者都是以非家族形态进行移民活动的,具有移民意愿和现实需求的以青年男性为主,非家族形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移民者数量的偏低。
以1941年伪满时期女性就业率为例,男性占整体从业者的81.4%,而女性从业者仅占18.6%。
男性从业者占男性总人口的75.9%,而女性同样不高,仅有21%。
27年—31年东北地区为女性就业者提供的就业机会就更少之又少,从传统到现实,都决定女性出嫁者数量的寡少。
二、“出嫁者”从事职业近代东北移民有很强烈的农业色彩。
农业劳动者主要包括农人、种地人、庄稼人、下大地这几类说法,当时进入黑龙江的移民主要从事耕作的劳役和荒地的开垦。
而1927年—1930年之间虽然东北的工业产业发展并不发达,但工厂类型已经很丰富,主要包括铁工厂、火磨(制粉厂)、烟草工厂、烧锅、豆腐坊、窑坊、磨坊、洋灰工厂、玻璃工厂、纸坊、纺纱厂、机坊、丝坊、染坊、兵工厂、制铁所、教养工厂(官办慈善机构)、电话局等。
根据1927年到1929年的调查,油坊从业者是最多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其他从业者主要包括,无业、找地方落脚、探访亲戚朋友、厨师、学徒、公司从业员、渔人、教会、道士、天主堂、理发师、教书、说书、学堂、警察、海关官吏、屠宰场等。
商业从业者的身份也是极为丰富的,在满铁调查资料中主要涉及到杂货商、饭酒商、煎饼铺、药铺、布匹商、鞋帽铺、面包饼干铺、露店行商人(街头商人)等的详细数据。
左侧图表分别抽选了东北三省的某几个地区作为对象,可以看出大部分移民主要从事农业工作,在极少数地区有从事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移民。
从清代中后期至东三省沦陷前期,东北地区人烟相对稀少,土地也相对荒凉,因此吸引了大量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而来的移民,甚至其中有很多人是以难民的身份流亡至此。
1927年的少数城市的移民就业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仅有少数城市有半数以上的人从事铁路工人或者工业劳动者的工作。
以1927年—1929年的调查数据可知,大连和营口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就业结构也有别于其他地区。
大连出嫁者从事自由业最多,约占整体的36%,农业次之约占27%,工业约占17%,商业约占12%。
而营口最多的为工业从业者,约占整体移民者的32%,商业次之约占26%,自由劳动者排在第三位,约占25%,农业仅占8%。
可以看到就业结构和地区有直接关联,第二、三产业虽不发达,但在少数地区也已经提供了相当多的就业机会。
在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大量获取东北资源,掠夺廉价劳动力,也大量投资建盖工厂,让工商业从业者也有所增加。
三、1927年——1930年五年间,“出嫁者”数量变化趋势民国16年即1927年,上半年“出嫁者”男女共计70万余人,下半年约48万人,共计118万人进入到了东三省地区①,其中上半年有36万余人进入到了北满地区,除去归返者,永住者也达到了73万人。
②民国17年上半年入满人数为72万余人,其中南满约29万人,北满约43万余人,回迁者有15.7万人,又有移住者42万余人。
③1929年由中南满三港及北宁线④而来的“出嫁者”(除幼儿)有1046291人,归返者数大大增加,从27年的34万、28年的39万,到该年的62万人,单单是归返者就较前年增加了20余万人。
而1930年的移民仅有81万人⑤。
纵观几年的定居率,从1923年至1928年上半年,除1926年较1925年稍有下降,基本均以大幅度逐年上涨。
结合图二也可以佐证上表满铁调查报告的数据,本表显示民国时期从1912年开始至1924年,入关移民以较为平稳的趋势逐年增加。
1928年极剧增加的原因主要由于当时山东的政治环境所导致,自1925年张宗昌担任山东军务督办以来,残酷镇压工农运动,包括青岛日商纱厂工人罢工事件。
为了扩张自己的军事力量,大量征兵,继而战祸不断。
最终致使山东境内物资匮乏,食不果腹,难民数量大量增加。
再者是匪祸、内乱的发生造成了社会治安的动荡不堪,诸如逃亡的士兵、地痞流氓形成了多个土匪势力,少则下聚集百余人,多则万余人,而土匪势力主要以山东西南地区济南道下的蒙阴、汶上、莱芜、巨野、诸城为中心,匪人胡作非为,为当地民众苦不堪言。
第三,是税祸,苛捐杂税过于苛刻,大量兵力屯积在山东就势必需要花费大量的军费加以维持,比如货物税、货物加快费、招牌税、渔航船捐、矿业军事特捐、烟酒税、卷烟草特税、纸烟捐,还包括房捐、卫生稅、地租附加税等等,税目种类繁多,税率极高也造成了大量民众苦不堪言。
第四,人祸之外的天灾,1927年的大旱导致了大量蝗虫灾害的发生,根据尚华洋义赈灾协会的调查,山东省在1927年的灾害中灾区的面积达56个县,灾民约两千万余人,这个数字也是相当之巨。
由于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大量山东难民如潮水般涌入了东北地区,也使之其成为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之前,东北移民的峰值。
结束语觊觎东北地区已久的日本,早在丰臣秀吉时期就开始酝酿了一系列的侵略扩张活动,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影响并辅佐日本决策层具体实施侵略活动,另一方面在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本接管了俄国在东北的权益,为了配合深入殖民东北的工作、最大化掠夺东北的资源,由此日本持续性的做了大量的情报收集工作,长篇综合性资料就包括《南満洲鉄道株式会社パンフレツト》《満州事情》《满蒙经济事情》,《満鉄調査資料》等等,也包括个人专著如羽贺哲治的《富の満州》、平田德治郎的《満州論》、坂本萁山的《実業の満州》等等,时间段都在1900—1932年之前,包括人口、面积、气候、行政、财政、金融、税租、森林概况、海关概况、海关制度以及关税、军事、教育、社会、司法、卫生、防疫、邮政等等,涵盖了整个东北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本学者或日本统治机构妄图利用丰富的数据和资料,更好制定殖民东北的政策与计划,1932年最先就由关东军统治部提出了《移民方策案》《日本移民案要纲》和《屯田兵制移民案要纲》,在1936年关东军又提出了《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
日本将“移民”作为殖民东北的基本国策,可见“移民”在整个东北沦陷时期担任的重要角色,乃至在整个东北近现代化进程中的所承担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于伪满洲国建立之前的五年间,东北地区移民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在此期间虽然日本就已经开始渗透对于该地区的移民,但依然还是少数,大部分移民依然是来自于或受战祸或受匪祸或因自然灾害甚至是通货膨胀产生的物价等原因而举家迁徙(大部分移民以团体模式进行迁徙),大部分移民依然来自于山东和河北,延续了闯关东这一历史现象持续流入进东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