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移民

合集下载

东北地区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刍议

东北地区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刍议

东北地区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刍议杜有(延边大学新闻中心吉林·延边133000)摘要东北文化的独特性与移民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东北居民除了少数原始土著居民,大部分都是由关内移民而来的。

所以,要想了解东北文化,就要对东北的移民文化进行了解。

鉴于此,文章主要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了汉族移民对东北地区文化的影响,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东北地区汉族移民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0引言东北移民是指发生于清朝初年并延续到民国末年的由内地向东北的自发性移民潮,即俗称的“闯关东”。

这场大移民既是对原来的东北社会形态的改造,也是为其后的东北社会独特性的奠基。

在这场大移民社会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这次文化变迁中,外来的汉民族文化与东北原土著民的满文化为主的地方文化发生了接触、碰撞和整合,最终以汉文化全面取代满文化而告终。

1汉族移民对东北地区物质文化的影响1.1物质生产文化的变革随着大量汉族移民迁入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物质生产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大量移民的迁入不但给东北地区带来了诸多的劳动力,同时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经验。

其中,关内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旱田种植技术,如山东人“一年种荞,一年种麦,三年种粟。

且知审定地味之干湿,区别农作物之种子,使地力不虚耗,秋获时无不收美满之结果。

”20世纪初,达斡尔族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极快的发展,不但耕作方式得到了改进,农作物的品种也有所增加,东北地区开始种植谷子、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

鄂温克族的农业在周边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种植燕麦、荞麦、糜子、玉米、谷子等。

满族还学习汉人选择良种,施肥等农业技术,种植粘玉米、粘高粱等,到20世纪30年代农业发展已经接近汉族人水平。

1.2物质生活文化的变迁1.2.1饮食文化在清代之前,东北地区原生民族的饮食文化较为落后。

随着关内人民与朝鲜人民的迁入,其饮食文化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现在看来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而移民史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关内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主要是明清以来出现的东北三省移民运动的高潮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运动”[1]638,它对东北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深远的影响。

标签:中国近代;东北移民;社会变迁中国东北的人口大多数都是移民,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华北地区的人们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批地涌向东北,更是形成了空前的移民浪潮。

而这一创举究其根源主要是由来自原住地的推动力以及移民地的吸引力,更有两方面结合的因素促成。

本文旨在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东北移民的原因及其概况来阐述移民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一、移民东北的原因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北方各省向黑龙江地区移民的汉族人口大约在两百万左右。

据计算,嘉庆十七年(1812年)省内人口近四十五万人,而到1911年省内人口则达到三百几十万人,增加了近三百万人。

除其自然增长外,应有二百余万人是北方关内各省的移民[2]36-37。

当然,移民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就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原因。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

而清末时期的土地兼并使大部分人们失去土地,被迫出走,成了流民,这是移民的一个主要原因。

1644年清军大规模入关,清军家眷及奴仆也“从龙入关”,整个东北地区几乎“罄国入关,尽族西迁”。

入关的人数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有人推算过,大约有“九十万进入关内”[3]而在这些入关的人中,除了满族外,还有其他民族随之入关。

但清朝入关后生计比较困难,为笼络八旗将士以及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要求,清政府于1645年(顺治二年)正式颁布了圈地令,直到1669年(康熙八年)才最终因为人民的强烈反抗而废止。

而这二十四年正是与清初辽东地区的招垦时期相对应的。

清政府一方面在关内大肆圈地,另一方面又在东北地区进行招垦,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在圈地的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成了流民,并且流入了黑龙江地区。

东北“新大陆”移民史

东北“新大陆”移民史

〔往事]History|东北“新大陆”移民史今日遭遇人口危机的东北,过往曾是移民的热土。

今日的东北人,也大多是移民的后代。

®文/陈祥“回想‘九一八’事变以前,我们从沈雪纷飞,成了白茫茫的世界的时候,可是我们坐在火车上,座位是那么样的舒适,室内是这样的温暖,我们可以吃到旅大名产水果,和南方来的蜜橘,我们一点也感不到身在塞北。

”明清史学家谢国桢记录了激动人心的东北火车之旅。

彼时的东北,是中国工业、农业、商业和文化事业最具活力之地。

在享受现代化交通工具和工商业发展成就的同时,东北建设速度惊人。

当贫穷的人们从地窄人稠的关内涌向地广人稀的关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只花了半个多世纪,就让白山 黑水变了模样。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振,东北 地区人口流出现象开始受到关注。

伴随着 生育率的低下,东北地区的人口前景被打 上了大问号。

而曾几何时,东北本是移民 的热土,今日的东北人也大都是祖辈“闯 关东”的后裔。

民国时代掀起移民高潮民国伊始,中央和地方政府就把发展 边疆垦殖事业视为当务之急,东北移民事 业进入新时代,也成为社会热点。

1912年3月,辛亥革命元老黄兴、蔡 元培等人发起成立拓殖协会,黄兴任会长,该组织的宗旨是“开发边土、増产兴业、拍摄时间是1931到1932年,一面坡镇的主要街道一景。

该地位于黑龙江,因滨绥铁路(东 清铁路的一段)沿线车站在此而快速兴起。

筹备军饷、杜绝帝国觊觎、减轻内地人满之患”。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准立案,并拨款30万元,该组织可谓政治资源雄厚。

农商总长张謇在1913年制定《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规定:“凡国有荒地,除政府认为有特别使用目的之外,均准人们按照本条獅垦。

”从此,开垦之规定和承领之程序,在国家法律层面上有规可循。

东北和西北等地纷纷成立垦殖机构,黑龙江率先在1914年成立垦殖局,负责测量和调查省内可耕土地,在农事上协助新来移民。

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导致中央政府失去法统,当北洋政府治理失效、地方上正式启动藩镇割据时,丛林政治状态到来。

近代东北移民历史

近代东北移民历史

东北的历史就是200年左右的移民史,明朝以前的东北大概只到现在的辽阳。

满清入关时,满族总人口不足二十万,能打仗的不过七万人。

而明朝有两亿人,由于李自成以及袁崇换的冤案,离间了很大一部分汉人,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当地百姓更是自发的帮助满清灭了张氏。

可见满清入主中原,主要是汉人的功劳,否则,就是他人口再涨十倍也无法征服大明。

抗击满清主要是在辽东和长江中下游。

当年袁崇换实施“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保辽土”策略,训练“关宁铁骑”,屡挫满清,宁远(今辽宁兴城)一仗,奴尔哈赤三千铁钾军全军覆没,并为此送了命,而宁远城内参战的竟有70%是百姓。

可见从明朝开始,戍边的移民已经对国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满清政府为了防止东北进一步汉化,阻止向东北大量移民。

真正的移民开始于清末民明初,这一点北洋政府尤其是张氏父子(张作霖、张学良)功不可没。

到20年代中期,张氏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建银行、办学校,在北满(黑龙江)积极屯军垦(东北军垦的经验被毛泽东全盘吸收了),只用了10年时间,东北的经济在中国举足轻重,铁路85%国有化,电信设备98%国有化,而此时中国大江南北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广州铁路和电信设备95%都控制在洋人手里,象样的民族工业极其有限。

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北大的六倍,约3000现大洋,超过总统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产马达(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北欧的设备),1930年亚洲第一部带空调的火车在大连诞生。

所有这些成就令国人羡慕,国父孙中山曾深刻地检讨过:“搞三民主义这么些年,民生竟还不如东北的张氏父子”。

很多人说东北的繁荣是日本人的功劳,其实这太高看日本人了,1929年,日本人也承认,不用半年,满铁的股份就会全部落入中国人手里,而当时苏联经营的中东铁路,更是苟延残喘,也正是因此才引发了30年的“中东路事件”,张学良急于收回中东铁路而酿成军事冲突。

九一八以前,日本在东北的投资很少,唯一的“投资”是军事上的,但后来又发现被张作霖欺骗而反目成仇。

东北人北迁西伯利亚的原因

东北人北迁西伯利亚的原因

东北人北迁西伯利亚的原因东北人北迁西伯利亚的原因东北人北迁西伯利亚是指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大量东北人从中国东北地区迁徙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现象。

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经济因素是东北人北迁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20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正处于战乱和经济困境之中。

同时,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对劳动力需求量大。

东北人看到了在西伯利亚地区获得更好生活和发展机会的可能性,因此选择了北迁。

其次,政治因素也对东北人北迁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20世纪初至中叶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治动荡。

这些战乱导致了大量人口流离失所和生活困境。

与此同时,俄罗斯革命后的苏联政权积极吸引外来移民,并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东北人前往西伯利亚定居。

第三,自然环境因素也是东北人北迁的原因之一。

中国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严酷,冬季漫长而寒冷,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相比之下,西伯利亚地区的气候条件更为适宜,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东北人看到了在西伯利亚地区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因此选择了北迁。

最后,文化因素也对东北人北迁起到了一定影响。

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接壤,两地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联系。

东北人在与俄罗斯人接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向往俄罗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情感。

这种情感推动了一部分东北人选择北迁至西伯利亚地区。

综上所述,东北人北迁西伯利亚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政治、自然环境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这一现象是20世纪初至中叶中国社会动荡时期下东北人寻求更好生活和发展机会的结果。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7—1931年东北移民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7—1931年东北移民
11appeI坨d.Many remgees iIlside Sh龇lllaig啪we托tlle immi伊枷groups which played
弧inlpoIt纽t role ill nlis phenom锄on.By孤d l对ge,me perfomarlce w勰more
Shanhaig啪 prominent during the pefiod of 1 897-1 93 1.Re如gees inside

日期:嘲年}A}于B
(’日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

硕士擘位论炙
MASTER’S THESIS
序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内地人民向边疆迁移的传统。移民可以划分为政府性移民和 自发性移民两种,不同时期两者的主导地位不同。有时政府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有 时自发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政府为了开发边疆,扩大耕地面积,调节人口与耕地的 比例①,鼓励内地人民向地广人稀的边疆迁移。或者由政府有组织、大规模地向边 境移民。中国历代政府出于国防的需要,移民屯垦多设于边患地区、要冲之地。通 过移民可以巩固边疆、开垦荒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部分 汉族人民为了生存发展、逃避战乱灾荒等自发地到地广人稀的边疆定居,成为当地 的一分子,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本文以<1897—1931年东北移民》为论文题目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特别是1897一1931年间的 移民更值得深入思考,这一阶段是近代东北移民的高峰期,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 大历史罕见,对东北的社会经济发展,边境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931—1945 年日本占领东北期间,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日本侵略,占东北人口多数的移民 起主要作用。从后面的学术动态简介中可以看出,对移民问题的研究,虽己有了一 定的学术积累,但与其他地区的移民史相比,近代东北移民史的研究仍十分薄弱, 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1897一1931年间的东北移民研究更为薄弱。 其次,笔者在读研期间就开始关注东北移民问题,收集移民资料,经过二年来 的积累,对东北移民问题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此外,笔 者的先辈是东北移民。笔者本人是在东北出生长大的,对东北社会的状况比较熟悉, 搜集东北移民方面的资料容易些,具有研究东北移民问题的优势。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选择<1897一1931年近代东北移民》作为硕士论文选题。 《1897—1931年东北移民》分析了移民社会背景、移民进程及对东北社会经济 的影响。“移民潮"的形成,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趋动的结果,是人们为生存发展 而进行的移民。本文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关内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人们

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的移民政策及其成效

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的移民政策及其成效

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的移民政策及其成效摘要: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通过减免旅途车船费,实施“催垦”“抢垦”,设立“垦务局”,加强移垦区建设等措施,积极救济和设法安置关内移民,很快形成了近代以来又一次“闯关东”的新高潮。

在这些移民政策的刺激下,到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地区的人口急剧增加,经济发展迅速,边防得到巩固。

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移民的到来,一方面加速了土地开发,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使东北地区的农业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有效促进了东北地区工商业的繁荣,推动了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移民政策;实施效果20世纪20年代,关内战乱连年,灾祸频仍,灾民无数,东北地方政府因势利导,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移民的政策,掀起了又一次“闯关东”热潮。

关于20世纪20年代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虽然在移民动因、移民数量、移民对东北开发的贡献等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①,但对东北地方政府的相关移民政策及措施方面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为此,本文在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在吸引和鼓励移民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作些梳理,并对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成效进行分析和评价,以补充、深化此问题的研究。

一、20世纪20年代东北移民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著名经济学家何廉指出:“内地人民之移赴东三省者,皆由于移民原籍之驱使及东三省之吸引力使然。

”②这一方面指出了关内人口迁往东北的动因,一方面为我们考察20世纪20年代东北移民政策出台的背景提供了依据。

二、20世纪20年代东北移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吸引和安置关内移民,东北地方政府不仅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而且为推行这些政策和措施做了大量工作。

1.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移民和开发计划“促进移民,端赖政策,欲具有适当之政策,则凡关于东省之土地人民及社会经济状况,均须有准确之统计,精密之研究,以为根据。

其中尤以土地清丈最为要,盖不如是,则不足以知东省荒地之储量,土地之肥瘠及其居民之密度。

“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潮探析

“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潮探析

“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潮探析姜晔【摘要】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大多属于自主性的人口流动,一方面由人民自发形成,另一方面则由政府提倡促成。

这些移民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他们通过海路、铁路、陆路进入东北,而且大多北上,寻求生存。

"民国"时期东北的移民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1930年是东北移民高潮兴起阶段,每年约百万人。

移民进入东北后,在南满地区留居的很少,大多数移民则沿中东铁路继续北进,散布于吉、黑各县及鸭绿江流域带。

在"民国"时期的移民高潮中,移入东北的居民还有外国人,如朝鲜人等。

这种大规模的移民现象,不但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涨,加速了东北各民族的融合,而且也加速了东北各地特别是东北北部的开发。

%People from provinces west to Shanhai Guan form the climax of the migration wave into the Northeast region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which was a spontaneous flow of population caused by people's spontaneity as well as government's promotion.The immigrants from Shandong Province,Hebei Province and Henan Province came into the Northeast region by sea,railways and roads and went Northward in order to earn a living.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migration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From 1927 to 1930,it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migration wave and about one million people crowded to the Northeast,the majority of whom came northward continuously along the railways and scattered living in Jilin,Heilongjiang and Yalu River,with only a small number staying in South Manzhou.In the climax of the migration wave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even the foreigners settled down heresuch as Koreans.Such large scale of migration wave not only promoted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Northeast,but also sp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region,especially the north part of Northeast.【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5)002【总页数】5页(P284-288)【关键词】“民国”时期;东北移民;影响【作者】姜晔【作者单位】大连现代博物馆,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本文“民国”时期是指1911年—1931年张氏父子统治东北时期。

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移民对东北地区的历史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移民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20世纪初,东北地区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移
民前来工作和定居。

这些移民为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做
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
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使东北成为中
国的重要工业基地。

其次,移民对东北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丰富了东北地区的文
化多样性。

他们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交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文化。

同时,移民也为东北地区注入了新的思想
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推动了东北地区
社会文化的进步。

另外,移民对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量移民的涌入改变了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使其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地区。

移民的到来也为东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资
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同时,移民也为东北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移民对东北地区的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

他们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的繁荣以及人口结构的多样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东北地区的进步和发展。

移民与当地居民共同建设了东北地区的繁荣和繁荣,成为了东北地区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民国初期东北关内移民的流动特点

论民国初期东北关内移民的流动特点

论民国初期东北关内移民的流动特点作者:亓冠华来源:《学理论·下》2022年第02期摘要:近代大量华北民众涌入东北,形成了东北关内移民这一特殊群体。

移民如何进入东北,以及进入东北的流向与分布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在铁路未修建之时,移民的流向主要集中于辽河平原一带,民国以来,随着铁路的加快修建和铁路联运政策的推行,关内移民形成了沿铁路线“由南往北逐步纵深推进、由中心城市向四周‘放射性’扩散”的流动趋势,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关内移民的涌入被迫中断。

移民可能并非因铁路修建而迁徙东北,但铁路修建后所形成的铁路网很大程度上影响移民的流向与分布,所以,本文着重探讨在东北铁路线形成的背景下,关内移民进入东北的流动特点。

关键词:东北移民;铁路修建;沿线分布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2-0087-04近代以来,大量关内移民涌入东北,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对移民的概念,众多学者长期以来持有争议,为避免歧义,本文采用葛剑雄对“移民”的定义:“一般来说,移民是指迁离了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或居住了较长时间的人口。

任何参加了这一迁徙过程的人都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都具有移民的身份。

”[1]10移民的概念在此处较为泛化,凡是迁徙并定居东北一段时间的移民都可称作东北移民。

移民迁徙的原因大多都是因当地天灾人祸、苛捐杂税,百姓难以继续生存,便向外涌出,正如费孝通所说,移民流动是一种变态,因为中国农民世代定居是常态,安土重迁是其典型特征[2]7。

尤其是自20世纪以来,因华北地区的动乱与天灾频繁,造成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北迁徙的部分人口形成了东北移民群体。

关于东北移民群体,现有研究角度甚多,①本文主要关注于东北修建铁路之后,移民的具体流向问题,关于铁路与移民关系,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讨论,②不过,单就东北移民的具体流向与分布而言,還未有详细论证说明,③正如当时的人所说:“我国各铁路为移民之先驱,铁路所至,移民随之,将于移民运输,提倡不遗余力。

东北移民文化初探

东北移民文化初探

东北移民文化初探一、东北移民概述中国东北人口绝大多数为移民,在近代移民就高达2000万之多,主要来自于华北地区,其中以山东移民为最,河北次之,两省移民占移民总数90%以上。

探究其动因:一方面是来自原住地的推力,另一方面是来自移住地的吸力,是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华北因人口稠密,自然灾害频发,苛捐杂税繁重,使本来就极度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困窘。

为了谋求生存,广大华北灾民被迫越海闯关,迁居到地域毗连、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东北。

特别是清末民初,华北灾民更是成群结队地涌入东北,形成了空前未有的移民大潮。

汉人大量迁移到东北,有两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首先,东北人口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

在东北地区,汉人己经由原先的少数变成了多数,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地同化了东北的文化,占领了主导地位。

其次,从历史上看,汉人的迁移对东北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移民给东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因素和不同的生活习惯等,使得东北的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等发生了改变,并最终被汉人的习俗所同化。

这两大现象说明,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东北文化是因为移民的出现而产生的,因为居民的迁移导致了文化发生迁移并进行融合,汉人文化融入了东北土著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东北文化。

二、东北的移民与文化汉唐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严重,领土面积也越来越大,因此,开始有大量的中原文化进入东北。

与此同时,朝廷也派来官吏整治东北,随之而来的商贾也到东北进行经济活动,这些都为东北的土著人与外界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政治、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教育的发展,文人骚客也渐渐地涌入了东北,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著作,为东北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清代迁移到东北的人数,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高峰。

在这期间,有很多富有文化修养的人迁移过来。

他们曾经居住在中原和江南,受过非常浓厚的汉文化教育。

他们的迁入,带来了宗法文化,给东北土著人民带来一种全新的文化。

用心险恶,当年日本准备向东北移民500万

用心险恶,当年日本准备向东北移民500万

用心险恶,当年日本准备向东北移民500万近代史上,日本出台了臭名昭著的“大陆计划”,共分为5步走。

其中第一步是占领台湾,第二步是占领朝鲜,作为入侵东北的跳板;第三步是占领中国东北,第四步是占领全中国,第五步称霸全球。

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就实现了对台湾和朝鲜的占领。

于是,占领中国东北成为了日本下一步计划。

但是,占领中国东北的难度是远远大于台湾和朝鲜。

一是东北的人口较多。

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之后,清朝亡羊补牢,鼓励向东北移民,于是30年的时间内,东北的人口从100万左右迅速上升到了1000万。

由于人口的增加,中国在东北设立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省。

二是俄国的竞争。

俄国将东北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且提出了“黄俄罗斯计划”,日本在东北的扩张必定引起俄国的反对。

甲午中日战争后,就是因为俄国带头干涉,使得日本归还了辽东半岛。

1905年,为了争夺东北,日本和俄国爆发了战争,最终俄国战败,日本得以在中国东北立足。

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实现“以主制客”,日本提出“以移民为要务”,计划在10年内“向满洲移民50万”。

这是日本移民计划的开端。

但是,日本的移民计划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加上日本资金匮乏等原因,这次移民计划很快就失败了。

日俄战争时期的宣传画此后,由于美国的制约,日本一直没有机会出兵东北。

到了1927年,日本田中义一上台,开始重新推行满蒙侵略计划。

根据这个计划,日本最终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全东北。

随后,日本开始向东北进行了有组织的移民。

从1932年到1936年,日本向东北移民共五次,一共移民2785户。

这些移民的规模还比较小,主要是为大规模的移民做准备和实验。

为了30年代日本会重新推行移民计划呢?其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为了防止苏联的干涉,也为进攻苏联作准备;二是对付东北的抗日联军和中国人马的反抗;三是日本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想通过通过移民来转移国内剩余的劳动力和农民。

一次3000万人的大迁徙,几乎改变了东北的命运

一次3000万人的大迁徙,几乎改变了东北的命运

一次3000万人的大迁徙,几乎改变了东北的命运中国近代一共发生了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移民活动,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每一次大移民都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持续了300多年的闯关东,直接让东北的经济起飞了。

所谓的闯关东,就是指内陆的人口向东北关外移动,这里的关指的是山海关。

为什么是闯呢?因为清政府对移民东北这件事吧有过好几次的反复,在中期的时候是严禁往关外迁移的,所以关内的百姓想去就只能偷偷去,所以要称为“闯关东”。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整个往东北迁徙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这么多的外来人口对东北地区整个经济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要把这段历史讲清楚,就要从头开始讲了。

壹清朝大移民东北这个地方一直都是苦寒的地方,放眼世界,人口的聚集一般都不会在气候特别寒冷的地方,所以高纬度地区的人烟一直都很稀少。

古代中国的人口大多是聚集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个好理解,一是气候条件比较好适合种地,二是靠近水源发展农业很方便。

像东北这样的地方,自然也是没多少人的。

1644年这一年比较特殊,明朝在这一年亡了,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当了皇帝,刚过了41天,李自成就被清军赶出了皇宫,也就是在这一年清军从东北地区入关了,跟着军队进来的还有很多是随军的家属,还有贵族带的奴仆,总共有好几十万。

清朝入关的第一个皇帝是顺治帝,等他把入关的各项工作理顺之后,回过头来发现东北空了,大量土地没人打理都荒了,我们知道满族人是渔猎民族,对农耕这个事不太在行,这么多人移到关内,留在东北的满族人连生活都成问题了。

刚好在此时关内各省由于明末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多出了很多没有土地的流民,朝廷一想,流民多了不安定正好可以往东北送,于是接连颁布法令要各级政府官员要想办法送人到东北去发展,对于到东北垦荒的人,朝廷免税三年,缺工具的可以先由朝廷出面借贷。

除了对垦荒的老百姓有优惠政策,对组织移民的人也有奖励,朝廷颁布了一个法令叫《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核心思想就是“移民授官”,凡是招揽流民到达一定数量,朝廷就给相应官位。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

三、奉系军阀时期对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调整(一)奉系军阀时期东北移民问题的新状况1.内地移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奉系军阀时期对内地移民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的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民国时期移民运动的发展。

正如时人所讲,“1894年中日战争以前,全东三省之人口不过二、三百万,至现在(1930年)止,仅三十余年,己达三千余万,比中日战争前已增加十倍矣。

此十倍之当中,虽原居民之生殖者,然移居者最少亦占五、六倍以上。

积三十余年不断之迁移入境,致成今日之现象,是移民大有造于东三省也”1。

表3-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东北人口统计表2由上表可以看出,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东三省的人口总数由21,694,193增至29,073,049人,人口总数达到了近3千万人。

短短的20年,人口增长了700多万,增长指数为3.41%,比清末增加了1倍多,远远超出了人口自然增殖的速度。

显然,这700多万增加的人口中,绝大多数为来自关内的移民。

又据赵中孚先生统计,沈阳事变前夕(1930年),东三省人口为2,995万,而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时,人口约为1,440万,也就是说,从1907年到1930年的23年间,东三省增加了1,500万人口。

按自然增殖部分占50%即750万人估定,那么,另外的750万人当为移民3,这与上面的统计数据大体一致。

当时,东北人口增加的数量和速度在全国居首位。

20世纪20年代是关内移民东北的高峰期,史料记载称之为“移民的狂潮”。

“九一八’夕事变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曾派人赴东北调查移民问题,在被调查的1,149户移民家庭中,在1878-1911年来东北者占10%,其余90%均是1912-19301南阳:《如何开发东三省》,《中东经济月刊》第6卷第9号,1930年,第10页。

2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10-511页。

3赵中孚:《近世东三省研究论文集》,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62页。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初探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初探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初探摘要:东北移民问题一直是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热点。

近代晚清由于内忧外患不得不放弃百余年的封禁政策。

东北地区拥有大面积的荒地吸引着关内人民,从清代末期华北有大量的移民涌入东北,直至民国初期这种势头有增无减。

本文旨在考察移民的社会心态,为移民文化研究提供心理素材。

关键词:清末民初移民心态一、民国初年的移民趋势1.主动移民是指移民者自主选择交通工具自觉自主地由远方而来。

这大多数都是因为移民者在当地由于战乱或者灾荒无法维持生计,故而选择迁徙到一个环境比较稳定适合生存的地方,晚清东北地区有许多城市被迫增开商埠,增强了东北地区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城市近代化的建设,这样对关内的人民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外当年山东地区有一部分闯关东者,尤其是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为了生计敢于拼搏,在东北地区寻找新的机会,不远万里来到了东北,期望重新获得土地。

2.被动移民是指中原的部分灾民受到慈善机构的救助,有组织有计划地被运送到东北躲避灾荒与祸乱,或者部分人被他人强迫来到了东北。

晚清时期尤其是在光绪年间,清政府放松了东北的移民政策,甚至在政策上鼓励农民开垦土地,这是由于沙俄与日本觊觎东三省,出于屯田实边的考虑才出此政策。

3.来自外国的移民定居东北,这些国家主要以俄国、朝鲜、日本为主。

日、俄为了确保各自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相继地制定了本国的移民计划,而朝鲜移民则是为了躲避日本的侵略,被迫就近躲避在东北。

二、东北移民的社会心态无论出于何种动机,移民者都对东北产生了一定的期望,当然也有部分畏惧者。

他们都渴望来到东北以后能够过上想象中的生活,或者至少没有想象中那样差到极点。

但遗憾的是当他们来到东北以后,其境遇却使他们大失所望。

那里不仅是寒风凛冽,更有当地地主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双重剥削,有时还要受到当地土匪的欺凌。

因此,现实与愿望之间相差甚远。

由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向近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变,这就势必导致有机械劳作传统的人们,在应对复杂社会变迁上心理准备不足。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
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而,东北移民问题,历来是人口史、社会史领域一个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关于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即已发端,历经一个世纪,其间虽不乏高质量的成果问世,但与其他地区的移民史相比,近代东北移民史的研究仍十分薄弱,研究成果不多,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专门论述东北移民政策演变的作品。因此,本文就选择了晚晴与奉系军阀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这一课题展开期东北地区移民概况。包括晚清时期东北移民问题的起源,晚清时期对东北移民政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等,对晚清东北移民问题的宏观层面做一总体把握。第二部分,晚清时期对东北移民政策产生的影响。主要涉及东三省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等诸多方面。第三部分,奉系军阀时期对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调整。包括内地移民状况、外来移民状况及移民政策调整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奉系军阀时期东北移民政策产生的影

2019日本移民东北

2019日本移民东北

2019日本移民东北日本移民东北始末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从此东北沦陷,日本开始实施向中国东北移民计划。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东北全境解放,标志着日本移民东北计划的破产。

其实,日本移民中国东北的计划很早就有了。

根据19世纪末日本官方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东北是日本占领中国的第一站。

不过,在1931年的几次尝试都因为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而以失败告终。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企图把东北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日本殖民主义者加藤完治和东宫铁男所以提出了向中国东北大规模移民的计划,在日本本土成立“开拓团”,即所谓的开拓中国东北的集体组织,并在中国东北建立移民村庄,以便于日本长期殖民东北。

这条计划很快得到实施,不久以后,东宫铁男便在中国建立了“弥荣村”和“千振村”,数百名日本殖民者首先在中国东北建立了所谓的“新秩序”。

日本殖民主义者宣称中国东北是“王道乐土”,借此来号召更多的日本人加入殖民者的行列。

对于很多日本人来说,中国东北是陌生的,自然很有诱惑力,所以大批的殖民者涌入中国东北,开始了他们在东北的所谓“幸福生活”。

日本殖民者初到中国东北,有的是自己在东北盖新房子,但更多的是抢占中国农民的房子。

然后稍加改进,把窗户修大点,就这样,他们在中国东北居住下来了。

不过,最初的移民者数量不多,每户人家能够分到6亩地,这对于一家人来说,实在是太大了。

再加上成年男子都要被编次参军,人手更加不够了。

此外,因为东北的土地不同于日本的土地,这些移民者不知道如何耕作。

于是,他们大量地雇佣东北农民为他们种地。

于是,这些移民者变成了“外来的地主”。

一开始,他们的生活还真的像是“王道乐土”的生活,衣食无忧,日常用品全部由关东军提供。

不过不久,就出现了问题:因为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移民者,致使移民者死伤惨重。

日本关东军数量不够,只能防守一些重要城镇,无暇顾及这些居住在农村的移民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日本帝国主义的征招,使山东大批劳动力被遣往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应付战时紧急状态所需的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很大一部分不得不依靠关内。据伪满调查,1939年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每年都强行征集和招募二三百万劳工。1940年关内进入东北三省的劳动力即达122万人,山东便是这些劳动力的主要供应地。据对惠民县1948名迁移者调查,被骗去当劳工的就达1712人,占88%。
2、不服当地水土。移民不易适应东北三省的生活条件、气候条件。东北三省吃的是橡子面、高粱米,许多移民闹肚子、生病;气候寒冷,许多移民不适应。
3、迁出地灾荒与战乱过后,往往引起一个大的回返迁移流。这种情况在民国时期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1928年、1929年间,这两年回返移民均突破40万人;第二次是1941年至1943年,这3年每年回返移民都在40万—60万人。这两次大的回返迁移流是伴随着两次大的迁移高峰而来的。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迁入地人口剧增,一时容纳不下,移民生活无着落;二是迁出地灾荒和战乱过去,逃难的农民为了重建家园,便纷纷迁回。
5、移民的职业差异大。由于迁移年代的不同,以及迁入、迁出地域的差别,造成了移民职业差异大。1917年以前,移民多为春往冬归,大部分是从事采矿业、制造业、森林业或造船业。1917年之后,移民渐向农业发展,到1928年,据满铁、中东路及其他公共团体调查,85%移民志在农业,为工者10%。在辽宁省的移民60%被人雇用垦地,30%自领官地垦荒,其余10%因为无力领荒,便被人雇为工人。自“九一八”事变之后,移民的产业结构也逐步由农业为主,向工矿、商业方面转化,特别是在1937年以后,这种变化趋势更为明显。就移出地而论,胶东一带多迁到辽宁、吉林从事工商业;鲁中、鲁北一带多迁到黑龙江、吉林从事工矿、森林采伐业;鲁西、鲁南一带多迁移到黑龙江、吉林北部从事农业及森林采伐和矿业。
4、迁出地政治上、经济上的重大变化,也是促使大批迁移者返回家园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在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山东解放区逐步扩大,特别是1948年、1949年山东进行了土地改革,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迁往东北的贫苦农民得到家乡巨大变化的信息,便纷纷返回。1945年以后返回的移民逐渐增多,1947、1948、1949年这3年形成了返回大于迁出的局面。蓬莱县1945年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后,到1949年的短短几年内从东北返回的人数即达4万多人。
6、山东与东北三省毗邻,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山移民东北三省大抵有两条路线,第一条是西路,由京奉铁路入关,然后沿京奉、南满、打通、四洮等路分散。此外,还有许多贫苦农民拖儿带女,肩挑步行,从柳条边的威远堡门、法库门、辽东边墙的各边口及喜峰口、古北口等处进入东北三省。第二条是东路,移民大都是坐车或步行到烟台、威海卫、青岛、石臼,然后坐火轮船到大连登陆,由南海转赴长春、滨海等地。或是在沿海的小渡口,如黄县的龙口、蓬莱的兰家口、刘家旺、蓬莱城等渡口,坐帆船到对岸营口、丹东登陆。由于路程近、交通便利,路费比较便宜,船费只要几元钱,迁移者只要变卖点家产,或亲朋相助,即可解决。
二、山东移民东北的特点
由于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条件所致,山东移民东北三省的状况具有许多特点:
1、移民数量大,持续时间长,形成了一个巨大而持久的迁移流。民国时期38年间,山东移民数量,历年少则二十几万,多则上百万,平均每年达48万人之多。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这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三、回返移民的问题
山东移民东北三省中,回返移民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且伴随着移民高峰而来的便是回返移民高峰。这是因为:
1、有些移民到东北三省之后,生活上比原来并好不了多少,甚至有些陷入更悲惨的命运,这部分移民不得不考虑返回家园。在东三省从事农业的移民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租种地主的土地,生产出的粮食交租后所剩无几;二是自己开垦荒地,由于工具、肥料不足,生产水平很低,生活也得不到改善。在这种情况下,移民感到与其在异地受苦,还不如回老家受苦。从事工矿业的移民,有的在民族工商资本家厂矿干活,有的受雇于日本人办的厂矿,但不论在哪种类型的厂矿劳动,都要受到把头的欺压毒打。给日本人当劳工的遭遇更惨,有的死于伤病,有的死于事故,也有的死于日伪统治者的屠刀之下。这样的遭遇,使许多移民不得不返回家园。
3、移民年龄低。从年龄构成上来看,移民年龄一般为15~36岁。由于各地区和各时期的特点不同,移民在年龄构成上也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少年型。他们多在十五六岁。蓬莱县北沟公社草店大队和刘家镇安香于家村调查了迁移东北而又回返的8位老人,其中6位迁移东北时年仅15岁到16岁,多是上过几年学的。家长托亲靠友把他们送到隔海相望的辽宁省学做生意,以图有出头之日。这种现象在胶东是比较普遍的。二是青年型。邹平县孙镇公社迁往东北的114人中,最小的12岁,最大的38岁,而绝大部分都是18、19、20岁的青年。惠民迁移东北的青年占87%,他们主要是1937年至1941年去做劳工的。三是成年型。这个类型的移民有些是携带全家闯关东谋生,年龄多为25岁—36岁。
2、灾荒与战乱是促使山东人口大规模迁移的直接原因。民国时期,山东天灾频繁,兵连祸结,战争连年不已,兵匪、旱灾、蝗灾常常轮番发作,酿成极严重的饥荒。1927年山东大灾荒几遍五六十个县,受灾者2000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60%。灾区中之居民,有田不得耕,有房不得住,于是颠沛流离,辗转而赴东三省者,不下百余万人。据《哈尔滨晨报》特派通讯员调查,难民中最多者,为山东沂水、黄县二地之民,日照、莒县、济宁、临沂、菏泽、定陶等地次之。据难民言,沂水县人民十分之七逃荒庄外,则该地灾情之大,可以想见。1928年山东连续灾荒。1925年至1928年军阀张宗昌盘踞山东时,任意加捐派款。天灾人祸,导致了1926年至1930年的第一个移民高峰。1938年至1944年第二个移民高峰,其直接原因也是灾荒和战乱。临朐县1940年至1942年3年大旱不雨,粮食不收,加上日寇汉奸和土匪杂牌军对人民烧杀抢掠,致使该县成为骇人听闻的“无人区”。1940年全县38万人,到1942‘年只剩下8万人,逃荒东北三省的竟达12.8万人。蓬莱县1942年至1943年由于战乱和旱灾渡海到东北三省者达12.1万人,占当时全县人口的35%。据陵县县志载:1942年至1943年在遭到旱涝夹击的同时,又发生了特大蝗虫灾害,许多人被迫逃荒东北。旱、兵、蝗灾之外,尚有水灾。据历史记载,1921、1924、1925、1937年黄河决口,许多县遭灾,受灾百姓携儿带女,肩挑步行,逃往东北。
在1912年至1949年的38年中,山东移民东北三省以及回返、留住人数究竟有多少,历史均无确切记载,只能根据现有资料推断。
陈彩章先生在1936年所著《中国历史人口变迁之研究》一书中讲到关内人口迁移东北三省的情况时说:“大概移往东三省之人口,百分之八十为山东人,次之为河北及河南人。”我们根据陈先生所讲的这个比例,参照有关历史资料及实地考察所得资料,推算1912年至1949年这38年之中,山东移民东北三省总人数达1836.4万人;返回山东的有1044.5万人,回返率为56.9%;留住东北的有791.9万人,留住率为43.1%。这些数字虽不十分准确,但可以说大体上是反映了民国年间山东移民东北三省的实际情况的。取其两例加以印证。一是1927年的移民数字。据当时有关报刊记载:“据大连某船长调查,谓难民北来,以由大连上陆者为最多,一至八月末由青岛来者伍拾贰万柒仟壹百人,加以在青岛候船未来者尚有十余万人。由营口上陆者三十一万人,加以京奉路来者,总在百万人以上。”由此可推算1927年山东移民东北三省人数约为84万。二是回返率。据笔者在山东惠民地区调查,民国年间去东北的19575人中,回返者11043人,回返率为56.4%,这同推算的回返率56.9%,几乎完全吻合。但从总体上来讲,推算数字是稍低于实际数字的。其一,推算所依据的数字,多系当时铁路局及港口统计数字,而未包括西路肩挑步行闯关者以及东路沿海民间帆船渡海登陆者;其二,推算所依据数字,有的系劳动力数字,随迁的家属并未计算在内。
一、山东移民东北的原因
民国年间(1912—1949),山东移民东北的规模大大超过清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山东人多地少,而且土地占有极不合理,造成广大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这是山东人口迁移东北的基本原因。民国年间山东耕地不到1亿亩,而人口数却始终浮动在3000万上下。人均耕地不到3亩。特别要指出的是,大部分土地都被地主占有。据调查,陵县丰皇乡,1942年有3700户,1.5万人,土地4万亩,人均耕地2.7亩。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却占有耕地70%以上,而80%的贫苦农民只占有15%的土地,其中有近一半贫苦农民根本没有土地。仅1943年这个乡迁往东北的就达200多户,1000多人。高密县城关镇南关村,1948年98%的土地被人口占22%的地主霸占,而人口占78%的农民只占有2%的土地。正是这种情况,迫使全村34户计118人逃荒东北。
4、东北三省工商业比较发达,也是吸引山东破产农民迁移的重要因素。东北三省有丰富的农产品、森林资源以及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这对工商业的发展极为有利。日俄帝国主义的侵入,加速了东北三省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东北三省作为军事侵略的基地,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工商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吸引着与东北三省毗邻的山东人去经商做工。山东胶东一带每年有大批人去东北三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如莱阳县城厢镇民国年间迁入东北的360人中,就有290人到大连等地做工经商。
3、东北三省地广人稀,土质肥沃,对山东破产农民有很大的吸引力。1931年东北三省已有耕地2亿亩,人口2380万,人均耕地8.5亩,为当时山东同时期人均耕地的3倍。而且土质肥沃,三江平原谷物收成较山东为好。1931年东三省谷物亩产93公斤,比山东解放前正常年景亩产62.5公斤要多30.5公斤。此外,东北三省尚有大量可垦荒地,这无疑对山东无地或少地而想获得土地的破产农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2、移民数量起伏大,两起两落,形成了一个双峰驼。1912年至1925年移民数量历年在25万至40万,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到1926年至1930年,移民数量剧增,这5年形成了第一个移民的高峰区间,1927年、1929年这两年都在80万人以上,顶峰年为1928年,移民竟达百万人以上。“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人严禁关内人进入东北,因此,1931年移民数量骤降,1932年降到29万,1937年以前一直在三五十万之间浮动,形成了移民低谷区间。1938年到1944年形成了第二个移民高峰区间,1939年、1941年、1942年、1943年都在八九十万以上,顶峰年为1940年,又上升到百万以上。自此以后,进入解放战争时期,直至1949年迁移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