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以后关内往东北的移民状况分析

合集下载

日本向中国东北农业移民史研究述评

日本向中国东北农业移民史研究述评
. , ,
1 936
年出版 了 《 满洲农业 移民文献 目
1943
录 》 此后 满洲事情案内所在 献 目 录集》 中 设开拓 民篇 对 献作 了补充
. , ,
年发行的 《 满洲文 年 以后 出版的文
19 36
在我国
,
1 984
年出版了由大连市图书馆
, , 。
除了 以 上新整 理 出版的资料外 类似于 回忆录的 资料 地方史志等也相继出版
最早从率 日 本 向东北 移 民 史研究并发 表论文的 是孔经 纬教授 他在
《1 9 3 1
,
由茶 园义 男整理 的《 满洲移民拓
,
务局原资料 》 也是 近年新发 现 的极秘资料 并将 由不
二 出版社再版发行

《 满洲移民有关资料集成 》 是对 既
,
r9
1 年《 6 历史研究 》 第 3 期发表 了
. , , ,
在 武装移 民研 究方 面 主 要 有桑岛节 郎所著《 满 洲武装移民 》( 1 9 7
9
年 ) 严格 地 说 该书并非是一 部对
,
,
19
68
初期 移民进行研究的著作 而 只 是着皿 写 了第一和 第
二 次移 民团所走 过的路程 尤其在该书的 后 半部分
. , ,
19 73
年 所著的 《日本帝 国主 义 下 的民族革命运 动 》 两 部书 其三是将 日 本 移民与 日本农村经济更生
、 . , 、 .
,
主编的 《 东北地 方文献联合 目 录 》 在 开 拓 团 篇 中 收 录 了东北地 区 各图书馆馆藏的移民文献 目录

例如
:
《 弥荣村史 》 《 满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亡生活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亡生活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亡生活九一八事变,也被称为“中东路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

这场事变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人民来说,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无数的东北人民被迫离开家园,开始了流亡生活。

本文将重点探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人民的流亡生活。

一、事件背景九一八事变时,中国东北是中国东北民族地区,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日本为了实现其帝国主义扩张的野望,制造了事变,刺激了事变的发生。

当时的东北人民遭受了空前的苦难。

二、流亡开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许多城市如奉天(今沈阳)、长春等先后沦陷。

国民政府无力抵御日本的侵略,中国东北人民被迫离开家园,开始了流亡生活。

大量的人民逃离故土,以求躲避战火的蹂躏。

三、滞留在敌占区的困境许多东北人民无法逃离敌占区,他们被迫留在敌人控制的区域中。

在这些地区,他们面临着严厉的日本军国主义统治,被迫忍受各种不人道的待遇。

他们生活在恐惧之中,面临着种种困境。

四、流亡的艰辛相比之下,那些能够逃离敌占区的东北人民,也并非一帆风顺。

他们面临着漫长而艰苦的旅途,往往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源。

他们不得不经受恶劣的天气和艰难的交通条件。

这些流亡者过着艰辛的生活,伤心地离开家园。

五、对流亡者的防导在流亡过程中,国民政府尽力为东北流亡者提供援助。

政府组织了救助行动,为流亡者提供食物、医疗等基本生活必需品。

然而,由于硬件设施和资源的匮乏,这种援助往往无法完全满足流亡者的需求。

六、流亡生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流亡生活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在流亡者中,许多人丧失了家庭和财产,他们带着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担忧,在陌生的土地上重新开始生活。

这些流亡者在流亡地区寻找工作和落户,为当地社会带来一定的变化。

七、流亡者的归乡困难九一八事变结束后,很多已经流亡的东北人民希望能够回到家园。

然而,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复杂因素,许多流亡者无法顺利归乡。

东北“新大陆”移民史

东北“新大陆”移民史

〔往事]History|东北“新大陆”移民史今日遭遇人口危机的东北,过往曾是移民的热土。

今日的东北人,也大多是移民的后代。

®文/陈祥“回想‘九一八’事变以前,我们从沈雪纷飞,成了白茫茫的世界的时候,可是我们坐在火车上,座位是那么样的舒适,室内是这样的温暖,我们可以吃到旅大名产水果,和南方来的蜜橘,我们一点也感不到身在塞北。

”明清史学家谢国桢记录了激动人心的东北火车之旅。

彼时的东北,是中国工业、农业、商业和文化事业最具活力之地。

在享受现代化交通工具和工商业发展成就的同时,东北建设速度惊人。

当贫穷的人们从地窄人稠的关内涌向地广人稀的关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只花了半个多世纪,就让白山 黑水变了模样。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振,东北 地区人口流出现象开始受到关注。

伴随着 生育率的低下,东北地区的人口前景被打 上了大问号。

而曾几何时,东北本是移民 的热土,今日的东北人也大都是祖辈“闯 关东”的后裔。

民国时代掀起移民高潮民国伊始,中央和地方政府就把发展 边疆垦殖事业视为当务之急,东北移民事 业进入新时代,也成为社会热点。

1912年3月,辛亥革命元老黄兴、蔡 元培等人发起成立拓殖协会,黄兴任会长,该组织的宗旨是“开发边土、増产兴业、拍摄时间是1931到1932年,一面坡镇的主要街道一景。

该地位于黑龙江,因滨绥铁路(东 清铁路的一段)沿线车站在此而快速兴起。

筹备军饷、杜绝帝国觊觎、减轻内地人满之患”。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准立案,并拨款30万元,该组织可谓政治资源雄厚。

农商总长张謇在1913年制定《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规定:“凡国有荒地,除政府认为有特别使用目的之外,均准人们按照本条獅垦。

”从此,开垦之规定和承领之程序,在国家法律层面上有规可循。

东北和西北等地纷纷成立垦殖机构,黑龙江率先在1914年成立垦殖局,负责测量和调查省内可耕土地,在农事上协助新来移民。

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导致中央政府失去法统,当北洋政府治理失效、地方上正式启动藩镇割据时,丛林政治状态到来。

九一八事变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也被称为“震惊世界的九一八”,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

这一事件对东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东北的政治经济格局,也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首先,九一八事变导致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对东北地区的侵略行动并没有停止于一日,而是持续了近14年之久。

日本侵略者把东北地区作为他们的殖民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源掠夺和人口搬迁。

原本繁荣的东北地区经济在日本侵略下遭受了严重的摧残,一度陷入了贫困的境地。

其次,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遭受破坏。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工厂,将大量资源用于战争生产,加剧了东北地区的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许多本应用于发展东北地区工业的资源被日本掠夺走,导致东北地区长期处于农业和资源输出型经济的被动地位。

此外,九一八事变还给东北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日本侵略者残暴地压迫和剥削东北地区的居民,实行了残酷的奴役政策,对民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强征、征粮和强迫劳动。

许多无辜的百姓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生活失去了安定和幸福。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人民沉浸在了长期的苦难和不公之中,他们流血流泪,为了自由和民族尊严进行顽强抗争。

最后,九一八事变对东北地区的民族自豪感形成了重大冲击。

曾经作为中国领土的东北地区被如此侵略和欺凌,让东北人民深感耻辱和屈辱。

然而,九一八事变也激起了东北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抗争精神。

九一八事变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伤疤,激励着东北人民为民族的独立和尊严而奋斗。

尽管九一八事变给东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但东北人民并没有屈服于日本侵略者。

他们以顽强的抗争精神和爱国热忱,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九一八事变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它改变了东北的政治经济格局,使东北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不仅如此,九一八事变还给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破坏,给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近代东北移民历史

近代东北移民历史

东北的历史就是200年左右的移民史,明朝以前的东北大概只到现在的辽阳。

满清入关时,满族总人口不足二十万,能打仗的不过七万人。

而明朝有两亿人,由于李自成以及袁崇换的冤案,离间了很大一部分汉人,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当地百姓更是自发的帮助满清灭了张氏。

可见满清入主中原,主要是汉人的功劳,否则,就是他人口再涨十倍也无法征服大明。

抗击满清主要是在辽东和长江中下游。

当年袁崇换实施“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保辽土”策略,训练“关宁铁骑”,屡挫满清,宁远(今辽宁兴城)一仗,奴尔哈赤三千铁钾军全军覆没,并为此送了命,而宁远城内参战的竟有70%是百姓。

可见从明朝开始,戍边的移民已经对国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满清政府为了防止东北进一步汉化,阻止向东北大量移民。

真正的移民开始于清末民明初,这一点北洋政府尤其是张氏父子(张作霖、张学良)功不可没。

到20年代中期,张氏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建银行、办学校,在北满(黑龙江)积极屯军垦(东北军垦的经验被毛泽东全盘吸收了),只用了10年时间,东北的经济在中国举足轻重,铁路85%国有化,电信设备98%国有化,而此时中国大江南北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广州铁路和电信设备95%都控制在洋人手里,象样的民族工业极其有限。

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北大的六倍,约3000现大洋,超过总统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产马达(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北欧的设备),1930年亚洲第一部带空调的火车在大连诞生。

所有这些成就令国人羡慕,国父孙中山曾深刻地检讨过:“搞三民主义这么些年,民生竟还不如东北的张氏父子”。

很多人说东北的繁荣是日本人的功劳,其实这太高看日本人了,1929年,日本人也承认,不用半年,满铁的股份就会全部落入中国人手里,而当时苏联经营的中东铁路,更是苟延残喘,也正是因此才引发了30年的“中东路事件”,张学良急于收回中东铁路而酿成军事冲突。

九一八以前,日本在东北的投资很少,唯一的“投资”是军事上的,但后来又发现被张作霖欺骗而反目成仇。

九一八事变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东北

九一八事变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东北

九一八事变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东北九一八事变: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东北(文章开篇段落,介绍九一八事变背景)1931年9月18日,也被称为九一八事变,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这一天,日本军队制造了一个导火索,炸毁了沈阳日本铁路,然后以所谓的“中国人破坏行动”为借口,开始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

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起重大事件,也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东北地区的开始。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小节论述)一、日本侵略东北的背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在其帝国主义扩张政策下的结果。

20世纪初,日本迅速崛起,并开始追求殖民扩张。

东北地区,由于其富饶的资源和地缘优势,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觊觎已久的对象。

此外,日本贪图东北地区的延长战线和作为进攻中国其他地区的前哨基地,为实现其亚洲霸权的目标,东北地区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二、日本殖民统治的行动与政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建立了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

他们控制了东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成立了伪满洲国政府,任命伪满政府的傀儡官僚,控制了各级政府机构。

此外,日本还通过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加强了对东北的控制。

他们剥夺了东北的资源,强行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引导思想”,试图扭曲历史和意识形态,使东北逐渐失去独立性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三、东北人民的抵抗与反抗面对日本的殖民统治,东北人民展开了勇敢的抵抗和反抗斗争。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各地爆发了群众抗议示威、起义暴动等各种形式的抵抗运动。

东北人民组织了游击队和抗日军队,与日军展开了长时间的游击战。

东北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决对抗日本的压迫和剥削,开展了广泛的爱国运动,并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章结尾段落,总结九一八事变影响)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

这场殖民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长期的痛苦和沉重的伤害。

然而,东北人民的抵抗精神和反抗斗争精神,始终是中国人民抵抗外侮和争取民族独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山东 东北移民

山东 东北移民

一、山东移民东北的原因民国年间(1912—1949),山东移民东北的规模大大超过清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山东人多地少,而且土地占有极不合理,造成广大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这是山东人口迁移东北的基本原因。

民国年间山东耕地不到1亿亩,而人口数却始终浮动在3000万上下。

人均耕地不到3亩。

特别要指出的是,大部分土地都被地主占有。

据调查,陵县丰皇乡,1942年有3700户,1.5万人,土地4万亩,人均耕地2.7亩。

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却占有耕地70%以上,而80%的贫苦农民只占有15%的土地,其中有近一半贫苦农民根本没有土地。

仅1943年这个乡迁往东北的就达200多户,1000多人。

高密县城关镇南关村,1948年98%的土地被人口占22%的地主霸占,而人口占78%的农民只占有2%的土地。

正是这种情况,迫使全村34户计118人逃荒东北。

2、灾荒与战乱是促使山东人口大规模迁移的直接原因。

民国时期,山东天灾频繁,兵连祸结,战争连年不已,兵匪、旱灾、蝗灾常常轮番发作,酿成极严重的饥荒。

1927年山东大灾荒几遍五六十个县,受灾者2000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60%。

灾区中之居民,有田不得耕,有房不得住,于是颠沛流离,辗转而赴东三省者,不下百余万人。

据《哈尔滨晨报》特派通讯员调查,难民中最多者,为山东沂水、黄县二地之民,日照、莒县、济宁、临沂、菏泽、定陶等地次之。

据难民言,沂水县人民十分之七逃荒庄外,则该地灾情之大,可以想见。

1928年山东连续灾荒。

1925年至1928年军阀张宗昌盘踞山东时,任意加捐派款。

天灾人祸,导致了1926年至1930年的第一个移民高峰。

1938年至1944年第二个移民高峰,其直接原因也是灾荒和战乱。

临朐县1940年至1942年3年大旱不雨,粮食不收,加上日寇汉奸和土匪杂牌军对人民烧杀抢掠,致使该县成为骇人听闻的“无人区”。

1940年全县38万人,到1942‘年只剩下8万人,逃荒东北三省的竟达12.8万人。

九一八事变中的黑龙江与东北地区战局

九一八事变中的黑龙江与东北地区战局

九一八事变中的黑龙江与东北地区战局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端。

而在这场战争中,黑龙江与东北地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战争经过以及对地区局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当时日本军队以“中国铁路事变”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

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国内政治动荡不安,国共两党内部矛盾激化,国家实力薄弱,对外抵抗能力不足。

而黑龙江与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边疆地区,一直备受日本的觊觎。

二、战争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迅速占领了沈阳、大连等重要城市,并在东北地区建立了满洲国。

随后,他们将侵略目标瞄准了黑龙江。

1932年,日本军队发动了对黑龙江的进攻,迅速占领了哈尔滨等重要城市。

黑龙江成为了日本军队的重要后方基地,他们通过控制黑龙江,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在战争中,黑龙江成为了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的前线交战地。

中国军队积极抵抗,但由于实力悬殊,很快被日本军队击败。

黑龙江沦陷后,中国军队撤退到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开始了游击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多年,给黑龙江与东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三、对地区局势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与东北地区沦陷于日本军队之手,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日本军队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源掠夺,剥削了当地的人民,严重破坏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同时,日本军队还进行了残酷的统治和文化侵略,试图彻底改变地区的民族认同和文化传统。

他们强迫当地人学习日本语言和文化,禁止使用中文,破坏了地区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传承。

然而,九一八事变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

黑龙江与东北地区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中国军队和人民在这里进行了顽强的抗战。

他们组织了游击队,进行了游击战争,给日本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最终,九一八事变成为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

在全国范围内,人们纷纷响应抗战号召,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浪潮。

“九一八”事变前后我国东北地区朝鲜人的处境

“九一八”事变前后我国东北地区朝鲜人的处境

“九一八”事变前后我国东北地区朝鲜人的处境作者:钟绍山来源:《西部学刊》2024年第13期摘要:“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进入我国东北考察的国联调查团,对东北地区的朝鲜人群体进行了访谈,搜集有关资料后形成了调研报告,详细统计了东北地区朝鲜人的人口分布、迁移路线、土地租赁及从事职业等信息。

事变爆发前后的东北朝鲜人数量当在80—100万,大多数从事农业,广泛分布于东北三省、西伯利亚及蒙古地区。

日本殖民当局的高压政策和东北的经济环境是朝鲜人选择移民的双重原因,移民之后的双重国籍问题引发中日两国的争议,夹在其中的朝鲜人处境艰难。

关键词:国联调查团;东北朝鲜人;“九一八”事变;双重国籍中图分类号:K2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3-0055-04The Situation of Korean Peoplein Northeast China Before and After the September 18th Incident—Research Based on the Files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Commission of Enqu iryZhong Shaoshan(Depart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Hongkong 100872)Abstract: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September 18th Incident,the League of Nations’ Commission of Enquiry visited the northeast of China, interviewed the Korean population and collected relevant data, formed a research report, which made detailed statistics on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migration route, land lease and occupation of the Korean people in Northeast China. Before and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incident, the number of Koreans in Northeast China should be between 800 thousand and 1 million. Most of them were engaged in agriculture and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Siberia, and Mongolia. The high-pressure policy of Japan and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the dual reasons for the Korean people to choose to immigrate. The dual nationality issue after immigration had also caused disput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the Korean people caught in it were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Keywords:the League of Nations’ Commission of Enquiry; Korean in Northeast China; The September 18th Incident; dual nationality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发后,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际联盟(以下简称“国联”)居中调停,国联遂在1932年初组建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调查团来到东北,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之后,于1932年10月2日正式发表《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北局势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北局势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北局势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辽宁省沈阳市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标志着日本开始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篇文章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东北局势的影响以及其引发的后续事件。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占领与统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迅速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并在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政权。

日本对东北进行了严密的控制和统治,剥夺了中国政府在该地区的权力。

在占领期间,日本实施了严厉的殖民政策和经济掠夺,将东北地区变成了一个被日本剥削的经济殖民地。

大量资源被掠夺,产业被瓦解,东北人民承受了巨大的苦难。

二、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兴起面对日本的侵略统治,东北人民积极组织抵抗,开展了坚决的游击战争。

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兴起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局势变化的重要标志。

游击战争的开展,使得日军在东北地区无法安定统治,频繁的游击袭击使得日本军队备受困扰。

东北的抗日游击队积极动员和组织了广大人民,形成了抗日战争的坚实基础。

三、九一八事变的国际影响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的侵略行动引起了全世界国家的关注,各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谴责。

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的谴责,使得日本面临了国际压力。

然而,由于当时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和国际社会未能采取有效的制止行动,日本得以继续侵略中国。

四、九一八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给中日关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这次事变标志着中日两国正式进入敌对状态,日本侵略者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众普遍对日本抱有憎恶情绪,中国政府和人民积极投入抗日斗争,寻求国家的独立和解放。

五、九一八事变引发的后续事件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持续的侵略行动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事件。

其中最重要的是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人民以及东北地区的抵抗活动不断升级。

同时,九一八事变也间接促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发起抗日救亡运动,与国民党及其他民主党派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论民国初期东北关内移民的流动特点

论民国初期东北关内移民的流动特点

论民国初期东北关内移民的流动特点作者:亓冠华来源:《学理论·下》2022年第02期摘要:近代大量华北民众涌入东北,形成了东北关内移民这一特殊群体。

移民如何进入东北,以及进入东北的流向与分布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在铁路未修建之时,移民的流向主要集中于辽河平原一带,民国以来,随着铁路的加快修建和铁路联运政策的推行,关内移民形成了沿铁路线“由南往北逐步纵深推进、由中心城市向四周‘放射性’扩散”的流动趋势,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关内移民的涌入被迫中断。

移民可能并非因铁路修建而迁徙东北,但铁路修建后所形成的铁路网很大程度上影响移民的流向与分布,所以,本文着重探讨在东北铁路线形成的背景下,关内移民进入东北的流动特点。

关键词:东北移民;铁路修建;沿线分布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2-0087-04近代以来,大量关内移民涌入东北,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对移民的概念,众多学者长期以来持有争议,为避免歧义,本文采用葛剑雄对“移民”的定义:“一般来说,移民是指迁离了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或居住了较长时间的人口。

任何参加了这一迁徙过程的人都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都具有移民的身份。

”[1]10移民的概念在此处较为泛化,凡是迁徙并定居东北一段时间的移民都可称作东北移民。

移民迁徙的原因大多都是因当地天灾人祸、苛捐杂税,百姓难以继续生存,便向外涌出,正如费孝通所说,移民流动是一种变态,因为中国农民世代定居是常态,安土重迁是其典型特征[2]7。

尤其是自20世纪以来,因华北地区的动乱与天灾频繁,造成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北迁徙的部分人口形成了东北移民群体。

关于东北移民群体,现有研究角度甚多,①本文主要关注于东北修建铁路之后,移民的具体流向问题,关于铁路与移民关系,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讨论,②不过,单就东北移民的具体流向与分布而言,還未有详细论证说明,③正如当时的人所说:“我国各铁路为移民之先驱,铁路所至,移民随之,将于移民运输,提倡不遗余力。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的残酷统治与掠夺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的残酷统治与掠夺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的残酷统治与掠夺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制造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残酷统治与掠夺开始。

在接下来的14年中,日本对东北地区进行了长时间的占领和殖民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破坏。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展开的残酷统治与掠夺行为。

一、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占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迅速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东北地区的大部分城市和农村。

他们以占领者的身份,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了严酷的统治政策。

首先,他们摧毁了东北军队和政府,迫使其宣布投降。

然后,日本军队开始对东北地区实行残酷的控制手段,限制中国人民的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

同时,他们还剥夺了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土地,并将其分给日本侵略者和一些汉奸。

这种占领行为使得东北地区陷入日本殖民统治的深渊,人民的权益遭到了严重侵犯。

二、屠杀和侵略行为日本军队在东北地区对中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行动。

他们不仅对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残酷的追捕和杀戮,还对无辜的中国民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

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目标,无辜的生命遭到了无情的摧残。

同时,日本军队还对中国的文化遗产进行了破坏和掠夺,许多文物和历史建筑被彻底毁坏,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底蕴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三、资源掠夺与经济控制除了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残酷侵犯外,日本还通过掠夺东北地区的资源和控制其经济来巩固其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统治。

他们抢夺了大量的煤炭、铁矿、森林资源,将其送回日本供日本的军事和经济需要使用。

同时,日本还控制了东北地区的银行、工厂和交通运输系统,将东北地区置于日本的经济控制之下。

这种资源掠夺和经济控制使得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入了极度困苦之中。

四、人口移民和文化侵略为了巩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统治,日本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移民和文化侵略。

他们大量引进了日本人到东北地区定居,并推行了日本的教育系统和文化价值观。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的人民生活遭受的巨大破坏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的人民生活遭受的巨大破坏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的人民生活遭受的巨大破坏九一八事变,即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中国历史事件,是指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行为。

这场战争给中国东北的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具体阐述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人民生活的冲击。

一、经济方面的破坏九一八事变导致中国东北地区遭受重大经济破坏。

日本军队的入侵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争破坏,许多城镇被摧毁,农田被焚烧,民众的房屋和财产被掠夺。

许多工厂和商业企业被迫关闭,大量失业人员出现,人们的生活来源受到严重影响。

这场战争引发了中国东北地区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货币贬值,造成了严重的物资短缺。

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了极大的困扰,食品匮乏、布匹短缺,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二、社会方面的破坏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

日本军队入侵后,不仅侵略了中国的领土,还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残暴的镇压和大规模的屠杀。

大批无辜的平民遭到迫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许多中国东北地区的市民被迫逃离自己的家乡,成为了难民。

难民们面临着生活无着,流离失所的困境,无法得到足够的庇护和援助。

社会秩序的崩溃导致了人们的恐慌和不安,社会凝聚力严重受损。

三、文化方面的破坏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许多历史文化建筑和文物受到了严重损坏,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亵渎和掠夺。

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毁坏将给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文化领域,九一八事变也导致了东北地区文化事业的停滞。

许多学校和研究机构被迫关闭,文化活动被中断,文人学者流离失所,限制了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和文化交流。

四、人民生活的希望与重建尽管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东北地区的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人们并没有失去对未来的希望。

在抗战中,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积极抵抗侵略者,努力恢复家园的破碎。

在长期的抗战中,中国东北地区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与全国人民一起,成功抵御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九一八事变背景下的满洲移民问题

九一八事变背景下的满洲移民问题

九一八事变背景下的满洲移民问题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开始。

在这个背景下,满洲移民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移民动因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九一八事变背景下的满洲移民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随后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开始,也为满洲移民问题的出现提供了背景。

满洲移民问题的出现与九一八事变有着密切的关联。

日本占领东北地区后,他们开始大规模的移民政策,将大量日本人引进满洲地区。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日本本土,他们被鼓励来到满洲地区,以扩大日本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这一移民政策引发了满洲移民问题的出现。

那么,为什么日本政府会采取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政策呢?这主要与日本的经济和政治目标有关。

首先,日本希望通过移民来扩大满洲地区的经济基础。

满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利益区域。

其次,日本政府希望通过移民来加强对该地区的政治控制。

通过引进大量的日本移民,他们可以在满洲地区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日本社会,从而巩固其对该地区的统治。

然而,满洲移民问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满洲移民问题引发了满洲地区的社会混乱。

大量的日本移民涌入满洲地区,与当地的居民发生了冲突。

这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不稳定。

其次,满洲移民问题引发了中日关系的紧张。

中国政府对于日本的移民政策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

这加剧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和紧张气氛。

满洲移民问题的出现和发展给中国东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大量的日本移民进入该地区,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和社会风貌。

与此同时,满洲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和政治紧张。

总之,九一八事变背景下的满洲移民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它不仅涉及到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关系到满洲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东北“新大陆”移民史

东北“新大陆”移民史

东北“新大陆”移民史作者:陈祥来源:《小康》2017年第08期今日遭遇人口危机的东北,过往曾是移民的热土。

今日的东北人,也大多是移民的后代。

“回想‘九一八’事变以前,我们从沈阳坐火车到长春,或者到哈尔滨去,虽然在严冬的天气,朔风扑面,滴水成冰,大雪纷飞,成了白茫茫的世界的时候,可是我们坐在火车上,座位是那么样的舒适,室内是这样的温暖,我们可以吃到旅大名产水果,和南方来的蜜橘,我们一点也感不到身在塞北。

”明清史学家谢国桢记录了激动人心的东北火车之旅。

彼时的东北,是中国工业、农业、商业和文化事业最具活力之地。

在享受现代化交通工具和工商业发展成就的同时,东北建设速度惊人。

当贫穷的人们从地窄人稠的关内涌向地广人稀的关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只花了半个多世纪,就让白山黑水变了模样。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振,东北地区人口流出现象开始受到关注。

伴随着生育率的低下,东北地区的人口前景被打上了大问号。

而曾几何时,东北本是移民的热土,今日的东北人也大都是祖辈“闯关东”的后裔。

民国时代掀起移民高潮民国伊始,中央和地方政府就把发展边疆垦殖事业视为当务之急,东北移民事业进入新时代,也成为社会热点。

1912年3月,辛亥革命元老黄兴、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拓殖协会,黄兴任会长,该组织的宗旨是“开发边土、增产兴业、筹备军饷、杜绝帝国觊觎、减轻内地人满之患”。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准立案,并拨款30万元,该组织可谓政治资源雄厚。

农商总长张謇在1913年制定《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规定:“凡国有荒地,除政府认为有特别使用目的之外,均准人们按照本条例承垦。

”从此,开垦之规定和承领之程序,在国家法律层面上有规可循。

东北和西北等地纷纷成立垦殖机构,黑龙江率先在1914年成立垦殖局,负责测量和调查省内可耕土地,在农事上协助新来移民。

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导致中央政府失去法统,当北洋政府治理失效、地方上正式启动藩镇割据时,丛林政治状态到来。

华北成为军阀混战的主战场,反倒是张作霖自1918年统一东北后,关外在奉系军阀统治下显得秩序安稳,直到“九一八”事变前,东北没有大规模战争,只有个别骚乱和剿匪行动。

“闯关东”是怎么闯的?其中山东人占80%

“闯关东”是怎么闯的?其中山东人占80%

“闯关东”是怎么闯的?其中山东人占80%2008-02-25 08:30:16茅屋再新墙再葺——"闯关东"的曲折历程及政治、经济、文化意义。

谈到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人们多会想起“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南洋”、“走西口”,但对“闯关东”似乎知之甚少。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约略地反映出一些有关“闯关东”的历史情况,引发了人们对这一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关注。

那么,真史中的“闯关东”是怎样形成的?究竟是哪些人在“闯关东”?如何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这段移民史?“闯关东”体现和孕育了怎样的人文精神?请看——■“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中国移民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主持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再现了近代中国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一段移民史。

在我国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大规模的移民现象都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如“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南洋”、“走西口”,其形成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那么,为什么把关内向关外移民的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呢?葛剑雄:“闯关东”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1644年清兵入关后,满族人口几乎全部从东北迁入关内,原来汉人相对集中的辽东也变得人口稀少。

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辽东一带还是“有土无人”,“自沈阳至卜奎(今齐齐哈尔),中间数百里无居民”。

为了限制蒙古人内迁和汉民外迁,划分游牧地和农业区,清朝于顺治年间沿明朝辽东边墙旧址筑了约900里长的“柳条边”,康熙年间又加筑了新边墙。

边墙设20座边门,每门常驻数十名官兵,稽查出入,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人参,放牧。

“卖儿卖妇路仓皇,千里音书失故乡。

”这句竹枝词反映了“闯关东”者的无奈和悲苦。

上图:山东人徒步北上“闯关东”(1929年)。

(照片选自《闯关东——2500万山东移民东北的历史与传说》,刘德增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由于关东长白山地区盛产人参,从事采参与贩运获利丰厚,关内人出关买卖人参的人日渐增加。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九一八事变,即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日本侵华事件,被认为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索。

这场战争给中国东北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变故,成千上万的人们被迫离开家园,开始了漫长的流离失所之旅。

一、战乱蔓延:家园的风云变幻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以“边境事变”为名,制造了万众瞩目的九一八事变。

随即,日军侵占了中国东北的主要城市沈阳,开始了对整个东北地区和华北的军事占领。

侵华战争的爆发,使得东北地区的人民生活陷入了持续不断的恐慌与不安之中。

许多家庭面临着即将来临的战乱,不得不痛心离开自己的家园,四散奔逃。

二、漫漫流离徙途:逃离家园的艰辛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地区的人民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流离失所之旅。

他们不计一切代价,只为了逃离战争的残酷现实,寻求一丝生活的希望。

面对残忍的战火,人们只能舍弃自己的家园和一切财产,仅带着一些衣物和简单的口粮,就开始了艰辛的徙途。

长途跋涉、沿途劫难、食不果腹、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东北人民经历了无尽的苦难和磨难。

他们在流亡的过程中,目睹了无数的惨状和人间悲剧,但仍然坚定地寻找着一线希望的光亮。

三、扶危济困:中国人自救的努力面对如此沉重的困境,中国东北人民没有选择绝望,而是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意志。

在流离失所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相互扶持,互相携手共度难关。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还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上下一心,都为东北人民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帮助与支持。

一些慈善机构和志愿者组织也积极行动起来,为失所的东北人民提供食物、医疗和住所等基本生活所需。

许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尽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重建生活。

四、艰难重建:东北人民的重新安置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人民逐渐走出了流离失所的阴霾,开始了艰难的重建生活。

他们在新的土地上重建家园,重新建立起对未来的希望。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东北人民的重建工作。

修复房屋、重建农田、恢复交通,都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点。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区的生活状况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区的生活状况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区的生活状况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了东北地区,使其沦陷于敌人的统治之下。

东北沦陷区的人民在日军的残暴统治和经济掠夺下,面临着极其艰难的生活状况。

本文将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区的生活状况进行描述和探讨。

一、经济掠夺与资源匮乏日本侵略者对东北沦陷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源掠夺,剥夺了当地人民的经济基础。

他们强迫地方居民提供大量的粮食、物资和劳力,用以满足日军的战争需求和本国的经济利益。

这使得东北沦陷区的资源日益枯竭,居民们的生活条件急剧恶化。

二、民生凋敝与物资匮乏在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下,东北沦陷区的民生状况非常糟糕。

由于日军对食品等物资的控制,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物资短缺和高额物价。

许多居民面临着生活必需品的严重匮乏,生活陷入困境。

同时,由于经济掠夺导致的生产停滞和商业萧条,许多工人失去了工作岗位,失业率急剧上升,造成了庞大的社会问题。

三、文化封锁与意识形态统一为了加强对东北沦陷区的控制,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文化封锁和意识形态统一的行动。

他们迫使当地人放弃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强迫实行日本式的教育和宣传。

这种侵略者的文化侵略使得东北沦陷区的人民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支撑,加深了当地居民的痛苦和困苦。

四、人权蔑视与恶劣待遇在东北沦陷区,日本侵略者对当地居民普遍存在着人权蔑视和恶劣待遇。

他们迫使当地居民为其提供劳力,进行强制劳动和勒索,严重侵犯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同时,日军还滥用职权,进行任意逮捕和拷问,并对抗日人士实施残酷的打压与迫害。

这些行为严重压迫了东北沦陷区的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心灵伤害和身体痛苦。

五、抵抗与希望尽管东北沦陷区的居民生活在敌人的控制之下,但他们并没有失去希望和斗志。

很多人秘密组织了地下抗日力量,进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保护自己的生活和尊严。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侵略者的抵抗,为自由和民族独立奋起抗争。

这种抵抗精神无疑给东北沦陷区的人民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为他们的艰难生活注入了勇气和力量。

九一八事变东北重工业转移到内地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东北重工业转移到内地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东北重工业转移到内地的影响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这次事变导致了东北地区的沦陷,同时也迫使当时的东北重工业转移到中国内地。

这一转移对中国的工业发展、经济结构以及地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重工业转移的影响。

一、工业结构调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地区进行了全面占领,东北的重工业企业面临被破坏、关闭、迁移的命运。

为了保护重要工业资源,中国政府决定将东北的重工业转移到内地。

这一转移导致了中国重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许多机械、化工、军工企业纷纷迁至华北、西南等地,内地成为了新的工业中心。

二、推动内地工业发展东北重工业的转移也加速了内地工业的发展。

转移后的企业带来了大量的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推动了内地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比如,沈阳机床厂的迁移带动了河北、山东等地机床产业的发展;沈阳的纱厂转移到宝鸡,促进了陕西纺织业的兴起。

各地重工业企业的迁移,使得内地迅速形成了以军工、机械、化工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

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东北重工业的转移也对内地的地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转移后的企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地方居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这些企业也给当地带来了技术、资金等资源,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许多城市如天津、重庆、西安等都因东北重工业的转移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在东北重工业转移的推动下,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内地的工业开始逐渐走上现代化之路,不再依赖东北地区的工业基础。

这一过程为中国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九一八事变东北重工业转移到内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工业造成了重大的破坏,又有推动了内地工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

这一转移也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也需要我们时刻警惕来自外部的压力,不断强大自己的国防实力,确保国家的繁荣稳定。

九一八东北沦陷后的民众遭遇

九一八东北沦陷后的民众遭遇

九一八东北沦陷后的民众遭遇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痛心的记忆,它标志着东北地区被日本侵略者占领。

在东北沦陷后,民众遭遇了巨大的痛苦和困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九一八东北沦陷后民众的遭遇。

一、经济困境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北,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基础设施。

他们毁坏了工厂、矿山和农田,掠夺了大量的资源。

这导致东北地区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民众失去了工作岗位,生计来源断绝。

许多人陷入贫困和饥饿之中。

二、生活困苦日本侵略军对东北地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民众的生活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他们强行征收高额的赋税和军费,使民众的生活更加困苦。

同时,他们还对民众实施了残暴的压迫和控制,限制了民众的自由。

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三、教育受阻在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军对教育系统进行了破坏和控制。

他们取消了中文教学,强制实施日本的教育体系。

许多学校被关闭,学生失去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

这对当地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民众的知识水平和个人发展造成了严重挫折。

四、文化灭绝日本侵略军试图通过控制和破坏东北地区的文化来巩固其统治。

他们禁止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被毁坏或掠夺。

这使得东北地区的文化传统濒临灭绝,对当地民众的精神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五、人民抵抗尽管东北民众面临着巨大的挫折和压力,但他们并没有放弃抵抗。

许多人秘密组织起来,进行抗日活动。

他们利用各种机会抵抗日本侵略军的统治,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

这些人形成了东北抗日游击队,给日本军队造成了许多困扰。

综上所述,九一八东北沦陷后的民众遭遇极其艰难。

他们面临着经济困境、生活困苦、教育受阻和文化灭绝等问题。

然而,他们并没有屈服于侵略者,而是积极进行抵抗。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壮志凌云、不屈抗争的象征,也启发了人们对自由和尊严的思考。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将这段历史作为前进的动力,永远保卫祖国的安全和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乱年代,生存的抉择----九一八事变以后关内往东北的移民状况分析回顾中国的近代史,中国大地满目疮痍。

历史总充满了戏剧性,必然性和悲剧性。

翻开那一页页历史扉页,那充满沧桑感地词印上了一个时代的烙痕,记录了一代人的辛酸血泪。

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

几百年来,这几个沉甸甸的词记录着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百姓四面突围,谋求生路的历史。

国家兴衰、王朝更替、外族入侵与那些小人物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儿女情长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特定时空中一幅跌宕起伏的历史画面。

从大历史下那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镜像中,我们不难窥探出那个动荡时代东北社会的独特历史人文景象。

九一八事变以后,关内、东北这一片生存史、发展史更加错综复杂。

日本向东北实行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

但这股闯关东的热潮仍在不断冲破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一直绵延,谱写了最华丽的生存篇章。

(一)关内向东北移民历史悠久。

清中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华北地区向东北移入了大量人口。

他们成长为近代东北开发的主要力量,为东北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仅在清朝一代,由山东、河北、河南三省移入的农民就达1000万人,其中山东一省就约占70%。

(注:参见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民国以后,关内农民移民东北的浪潮持续高涨,特别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个每年进入东北的移民达数十万以至百万之巨的高峰时期,从1923到1931年间,移居东北的关内移民达582万余人,其中265万余人在东北长期定居。

(注:参见[日]天野元之助:《满洲经济的发达》)由上可见,近代关内移民成为东北人口增长的重要来源,其移民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可以算得上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九一八事变以前,政府为对抗日本的移民计划,开始有组织、有目的地从山东、河北甚至河南、安徽等地以每年三百万人口的速度向东北大量移民。

张作良、张学良父子统治东北时期,大力发展工矿商业等,使东北的经济状况大大优于关内平均水平,从客观上为关内移民来东北创造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但这样的形势并没有延续多久,很快九一八事变发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移民侵略先后进入到了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时期。

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前,长达40年的移民侵略政策宣告彻底破产。

在此期间,日伪对我华北移民出关采取了限制的措施,关内民众也不愿去东北做亡国奴,已经移民的商民也相继返回故乡。

这使关内移民大减。

更为主要的是,它使20年代以来的移民运动被纳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轨道,不能自由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移民运动呈现出与事变前不同的特点。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与东北间人口流动的实质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劳动力的强制性掠夺。

日本帝国主义的移民侵略,给东北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由于日本人民的入侵,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丧失土地,流离失所。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这十几年里,关内向东北移民这段辛酸的历史,背负了沉重的血泪抗争。

(二)对地域的认同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叶落归根”的思想根深蒂固,一抔故土,永世牵畔。

这些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对乡土和宗族有着深切的认同感,那是他们的根。

根,是埋藏在移民血液里的基因密码。

哪怕他们已在东北生活数十年,繁衍数十代,哪怕那些移民后代根本就在东北土生土长,他们仍然记得,根在关内。

一份族谱,一个地名,一首辈分排序诗,就是他们寻根的钥匙。

另一方面,这种对故土的凝聚有时又并不稳定,游离于主流社会的边缘群体-----移民,近代以来,我国关内人民为躲避战祸和灾荒,纷纷逃离家园,闯关越海,涌入东北。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

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有自发的客观因素,也有特定的政治因素。

第一:客观因素(1):山东人多地少,且土地占有极不合理。

这是山东人口迁移东北的基本原因。

人如蝼蚁,在强大的命运面前只能逃生,逃生。

生存永远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存在法则。

没有土地就意味着没有生存。

民国年间山东有近一半贫苦农民没有土地。

(2):连年的灾荒与战乱。

这是促使关内人口大规模迁移东北的直接原因。

民国年间,关内天灾频繁,兵连祸结,战争连年不断,兵匪、旱灾、蝗灾常常轮番发作,酿成极严重的饥荒,大部分人受灾。

1927—1928年、1938—1944年是两个移民高峰。

其直接原因也是灾荒和战乱。

(3):东北三省工商业比较发达。

这是吸引关内破产农民迁移的重要因素。

东北三省有丰富的农产品、森林资源以及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这对工商业的发展极为有利。

日俄帝国主义的侵入,加速了东北三省资源的开发。

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东北三省作为军事侵略的基地,工业发展极为迅速。

工商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吸引着与东北三省毗邻的山东人去经商做工。

山东胶东一带每年有大批人去东北三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4):东北三省地广人稀,土质肥沃。

1931年东北三省已有耕地2亿亩,人口2380万,人均耕地8.5亩,为当时山东同时期人均耕地的3倍。

而且土质肥沃,三江平原谷物收成也比山东好。

此外,东北三省尚有大量可垦荒地,这无疑对山东无地或少地而想获得土地的破产农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二:可能因素(1)山东与东北三省毗邻,交通便利。

山东人闯关东大抵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西路,由京奉铁路入关,然后沿京奉、南满、打通、四洮等路分散。

此外,还有许多贫苦农民拖儿带女,肩挑步行,从柳条边的威远堡门、法库门、辽东边墙的各边口及喜峰口、古北口等处进入东北三省。

另一条是东路,走这条路的人大都是坐车或步行到烟台、威海卫、青岛、石臼,然后坐火轮船到大连登陆转赴长春、滨海等地。

或是在沿海的小渡口,如黄县的龙口、蓬莱的兰家口、刘家旺、蓬莱城等渡口,坐帆船到对岸营口、丹东登陆。

(2)广泛而密切的社会联系。

山东人闯关东历史悠久,到清朝末年移民数量已有几百万。

这些移民散居于东北三省各个地区,从事各种职业。

正是这些移民与山东老家的亲属邻里保持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山东广大破产农民由此取得各种信息,形成迁移动机。

如果缺少这些社会联系,移民新到一地,举目无亲,也是很难落脚的。

第三:特定因素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出现移民回潮流。

日本执行向东北大量移入日本人和朝鲜人的大陆殖民主义政策,公布了针对华北移民的《取缔外国劳动者规则》,并严加限制移民入关;关内民众也不愿去东北做亡国奴。

已经移民的商民,也相继扶老携幼转回故乡,“凡由大连进口之轮船,无一艘不告人满”,出现移民回流潮。

但这些困难始终没有阻挡移民者的浪潮,为了生存他们仍向这片热土扩展者。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应付战时紧急状态所需的庞大的劳动力数量,不得不依靠关内。

据伪满调查,1939年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每年都强行征集和招募二三百万劳工。

1940年从关内进入东北三省的劳动力即达122万人。

无论是历史地理因素还是人文政治因素,那些艰难险阻让这股“闯关东”的热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三)不管有没有封禁令,关东之路一直难走。

几百年来,多少闯关东的人一辆推车,或一根扁担、两个箩筐,前挑幼子、后挑家当。

一肩挑起全家的希望,一步一步跋山涉水向东北。

在这条路上他们历尽艰辛坎坷,在历史时期呈现出它特定的历史特点。

(1)移民的合法性,政府有计划有组织,自发移民关内农民赴东北谋生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代以前的大部分时间,关内往东北移民是非法的。

近代以后,开始了由政府进行有组织和有规划的移民,关内往东北的移民由20世纪以前的自发时期进入了自觉、快速发展的时期。

到民国初年,招垦政策更加放宽,除了继续执行上述清政府所采取鼓励、支持、推动移民事业的进行。

在政府积极鼓励移民与民国以后关内生存环境异常艰难和东北运输业发展、农业开发、工商业勃兴的条件下,关内与东北之间在社会经济、政治及自然环境等方面出现了强烈的反差,从而驱使关内的农民、灾民和难民大规模的迁居东北,致使清末以来的移民浪潮有增无减,持续高涨,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终于形成了一个每年进入东北的移民达数十万以至百万的高峰时期。

(2)移民路线主要为水路和陆路,但水路多于陆路。

近代关内移民赴东北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水路,二是陆路。

水路,又称东路。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最近处相距只有90海里,顺风扬帆一个晚上就可到达,再加上船票低廉,因此在铁路开通之前,移民绝大部分走水路。

陆路,又称西路。

走陆路的移民多是山东偏西部、河南、河北、山西一带的人,因为他们距东部沿海较为遥远,于是多沿官道步行北上。

随着近代化交通工具铁路的出现,关内移民通过陆路赴东北者日益增多,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总的说来仍较水路少。

(3)移民的职业,以农业移民为主,其次为劳务移民,再次为经营工商业近代关内移民多是在家乡生存环境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被迫变卖家产而赴东北谋生的农民、灾民和难民,因此,从整体上看大部分移民是去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居住在离辽河、铁路等运输线较远地区的移民从事农业的比例更高。

关内移民在东北除了大多从事农业劳动外,其他绝大部分则被城市及城郊的工矿业、第三产业吸收雇佣,从事开矿、建筑、市内短途运输业及打包、搬运、装卸、修理、饭店、客货栈、承揽介绍等为商品流通、贸易往来、城镇人口日常生活服务的商业性劳动关内移民在东北也有经营工商业的。

为适应移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关内商人在东北经商已是很早的事。

到了近代,东北三省的商品贸易由与关内间的区域性贸易发展为国际性贸易,特别是民国年间出现的大批的移民,不仅为东北农业开发、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为从事长途贩运贸易的商人获取更大利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关内商人在东北的实力随之不断加强。

他们纷纷在辽河沿岸、铁路沿线的各大城镇设立总行,用以统辖各地支店。

由此可见,关内移民在东北所从事的职业是多种多样的。

但总的来看是以从事农业劳动为主,其次为从事商业性劳动。

(4)移民的属性,九一八事变以后永久性移民、半永久性移民日益增多。

1912年之前,以季节性移民为主。

九一八事变以后,以永久性移民、半永久性移民为主。

永久或半永久性移民是指离开家乡在外地长期落户定居并繁衍生息融合为当地人的移民,或者是打算在外地长期定居的移民。

随着东北地区的全部开禁、政府的积极鼓励和关内生存环境的日益艰难,许多移民改变了过去那种单身赴东北的做法,开始携家眷同行,作长期定居的打算。

于是,永久或半永久性移民开始增多。

而在此期间,日本的移民侵略先后进入到了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时期。

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前,长达40年的移民侵略政策宣告彻底破产。

(5)除以上主要特点以外,“闯关东”的民众还呈现出年龄较小,性别构成单一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