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 初二历史 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
(部编)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第18课从九一八事故到西安事故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才干:九一八事故;日本扶持伪满洲国;西南人民的抗日妥协;日筹划华北五省自治;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西安事故的经过和意义进程与方法:经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战争处置西安事故,培育先生初步运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念剖析效果的才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引见九一八事故,使先生看法到九一八事故使中华民族堕入严重危机,对立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中国人民末尾了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培育先生树立和培育先生的爱国主义肉体和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故、西安事故。
难点:西安事故的战争处置及意义。
三、教学方法:小组协作、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炮轰中国西南军驻地北大营,次日日军攻占沈阳,并相继占领西南三省。
随后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到了最风险的时分。
九一八事故的经过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华北之大,曾经方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西安事故为什么会发作?意义何在?本课我们来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故到西安事故»。
(二)、讲授新课一:九一八事故1、背景:西方会议是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总方针而召开的重要会议。
在日本侵华史上,西方会议是一次决议〝国策〞的重要会议。
«对华政策纲领»勾勒出田中内阁希图攫取〝满蒙〞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的基本轮廓,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议攫取整个西南,加快完成大陆政策。
〝满蒙特殊论〞那么成为后往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实际依据。
西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严重的武力侵华举动行将展开。
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2、九一八事故: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污蔑中国军队破坏,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西南三省。
人教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白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了解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3.明白西安事变,明白得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教学内容
新
课
导
入
导入1(视频式导入)多媒体播放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后。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表现了他的大义,而蒋介石却扣押了他,张学良将军从此遭终身监禁,留下了“千古功臣的千古奇冤”和世人深深的遗憾。杨虎城将军也遭国民党逮捕,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在重庆惨遭杀害。什么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爆发的缘故是什么?什么缘故得到了和平解决?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D.淞沪会战
2.下列关于一二·九运动的阻碍叙述正确的是(D)
A.中国进入了局部抗战时期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D.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3.张学良(1901—2021年)回忆说:“我的情况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确实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B)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掀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差不多终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终止语: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激化。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
板书
设计
当堂
达标
1.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军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之情。这首歌创作的背景是(A)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以及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中日矛盾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等历史知识,对近代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事件发生时间较近,学生可能对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中日矛盾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3.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
2.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历史事件。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如九一八事变的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
3.划分学生为若干小组,准备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让学生了解中日矛盾的激化,以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一二·九运动经过和意义;西安事变的过程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难点:西安事变的意义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引导大家体会歌曲中蕴涵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愤。
从而导入本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一、九一八事变1.你知道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
柳条湖:沿着沈阳的一环向东方向行进到崇山路段与柳条湖街的交会处,就是柳条湖地区。
柳条湖地区紧靠一环,面积庞大,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而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地方。
如今这里既是交通枢纽,又是商业繁荣之地,成为沈阳市版图上重要的一块。
2.日本为什么要找这种借口?(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相关史事,教师讲解当时的世界形势,主要是日本的发展状况,以帮助学生理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侵略中国。
为了摆脱日本国内危机,日本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为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奥论,日本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
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3.最终的结局如何?(学生看书后回答:短短4个多月,东三省沦陷。
)4.日本为了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采取了什么手段?(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重点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在抗日战争前夕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时刻所做出的决策。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好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原因。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优质课教学设计_3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九一八、西安事变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过程课前预备铃放自制抗战ppt。
一、导入新课随自制PPT播完,播放防空警报声由低到高。
师:同学们,知道今年这个警报声音是哪天响起的吗?生:9月18日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拉响警报是为了警醒广大市民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从九一八开始中国人民走上了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之路。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段历史,请大家把书翻到86页。
(展示PPT 标题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二、新课讲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一篇章:国仇家恨向谁述1、九一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师:这首歌叫《松花江上》是20世纪30年代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流亡三部曲之一。
歌曲描述了当时的东北人民过着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辛酸生活。
在歌曲中,我们可以听到当时人们痛斥着“九一八九一八”。
同学们,你们知道九一八发生了什么吗?生:(根据预习简单的描述九一八)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表格。
师:1931年9月18日夜,随着一声巨响,日本以中国东北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为借口,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炮轰沈阳城。
第二天日军就占领沈阳。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师: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说是中国人挑起了这场战争。
那事实是否是如此呢?展示关东军参谋花谷正的回忆录。
“柳条湖事件的参加者花谷正写的回忆录中的写到:“18日夜,弯月挂起,高粱地黑沉沉一片,疏星点点,长空欲坠。
岛本大队中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湖方向走去。
一边从侧面观察北大营的兵营,一边选了离兵营800米往南去的地点。
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时间是10点多钟,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四处飞散。
”生:(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这是日本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
)师:日本为什么要精心策划这场阴谋来挑起战争呢?生:原因一:为战争制造借口。
(带学生观察地图柳条湖地理位置。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
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从本册数角度来说:本课属于统编版八上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就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而言,上承1840年近代中国被列强入侵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的抗击与救亡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基础,前后贯通、专题融合。
(2)从单元角度来说:本单元共5课,本课为《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即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为后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做铺垫。
故本课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3)从课程角度来说:这一时期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从历史角度,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华北事变属于日本侵略中国初期阶段。
从民族觉醒角度,这一时期也是民族意识转变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在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助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故,本课设计了一条明线与一条暗线。
明线:抗战初期日本侵华史与中国人民的抵抗斗争。
暗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八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历史学习,对于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优势:1、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部分学生读书面也比较广。
2、对于中日关系问题比较感兴趣,且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史实等有基本的认知,课程中易激发感性认识。
劣势:1、由于世界史为九下学习内容,所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日俄战争”、“日本大陆政策”等世界史概念学生较为认知模糊,难以理解为何日本要此时侵华,以及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原由。
2、本课涉及内容较多,学生对于该部分的逻辑整理方面相对较弱。
策略:综上所述,我将采取通过图片和视频的使用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们在历史情境下对史实进行理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时空观念:将日本的侵华战争置于19世纪国际背景之下,结合材料、地图分析日本侵华原因及进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主要内容为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本课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历史图片,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结合历史资料,深入分析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可能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掌握中国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英勇抗争的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及历史背景。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收集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的历史情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优秀教案
1 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
目标与内容
教学方法
整合点与软件
课前预习
目标:学生通过阅读《张学良口述历史》一 书,了解口述历史这一重要的史学领域。了解史 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
任务驱动法
内容:学生登录 qq 下载《张学良口述历 史》,通过阅读,完成预习学案,在线提交作
整合点: 布置预习任务,通过 qq 在 线作业发布并批阅。 软件:QQ 建群
温故知新
目标:学生通过写对张学良评价的历史小短 任务驱动法 文,学会写中考人物传记类小短文技巧。
内容:结合本课知识以及《张学良口述历 史》一书,课后写一篇关于张学良的历史小短 文,分享在 QQ 群中。
教师:选取优秀短文制成美篇,发布在班级 的历史微信公众号上进行课后传阅。
整合点:
利用美篇、微信公众号传 阅优秀文章。
整合点: 展示翻动的日历
预习成果 展示
目标:学生分享对本书的感受,锻炼学生史 课堂讨论法 料概括、理解能力。
内容:学生小组分享各自预习探究后对本书 的感受。
各小组长分享成果。
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归纳。引导学 生完成导学案中节选文字与张学良内心独白关键 词的连线。
整合点:
利用电子白板及利用苹果 大师“同屏”功能呈现学 生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战争形势示意图,了解华 北危急,中国危急,一二九运动爆发各地青年学 子纷纷发出号召要求联共抗日,却遭到无情镇 压。
亡国奴生活的图片结合, 制作成段视频,体会直 观。
软件:会声会影、狸窝视 频剪辑工具。
合作探究 西安事变
——无悔
目标:通过整合知识、分析当时不同势力对 西安事变态度以及张学良本人、后人评价,形成 时空观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 情操和历史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设计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目标】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
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一)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3)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
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
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
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二)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以及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立场和态度。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注重历史事实的叙述,也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意义的理解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经过和意义,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立场和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经过和意义。
2.教学难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立场和态度,以及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
4.视频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详细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军侵华的恶行、国共两党的对抗以及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西安事变。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这段历史的基本情况,认识到的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他们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意义和影响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华罪行、国共两党对抗和西安事变的史实,认识这些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军侵华的恶行、国共两党的对抗和西安事变的经过。
2.难点: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日军侵华的严重性、国共两党对抗的背景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和意义。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讨论、探究,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视频资料:关于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华、国共对抗和西安事变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华罪行、国共两党对抗和西安事变的史实,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经过。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优质课教学设计_4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教学策略的选择1.根据课程改革对初二年级学生的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为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2..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重温历史事件,感受历史。
3.问题教学法: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环环相扣,调动思维,温故知新。
探究新知。
4..小组合作法:分组合作探究,思维碰撞,同时伴以老师引导,培养团队精神。
5.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展示“日军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图片”师:从图片中你获得了那些历史信息?生:日本人对中国的残暴,野蛮……..师:请问同学们“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持续了多少年?”生:14年在这14年里日本是如何一步步蚕食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有进行了怎样艰苦卓绝的抗争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开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配有悲凉的的曲调将学生带入课堂,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并说出日本人的残暴,从而走进今天的学习主题讲授新课一,九一八事变活动一(九一八事变的原因)师:甲午战败日本获利,20世纪初日本为什么又要对我国发动战争呢?我们请位同学结合课本“相关事实”和大家共同来探讨一下生: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向中国发动战争乘中国内战发动九一八事变活动二(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师: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可谓蓄谋已久啊,1931年日本悍然对我国发动战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经过我们请两位记者前来给我们报道一下。
中国记者日本记者(1)两位记者的报道谁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呢?我们来看一张图片和一个日本士兵回忆由学生带领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通过分角色扮演以不同身份来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使学生产生疑问,再带领学生探究史实的真相,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过程中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材料一:日本兵花谷正的回忆十八日夜,弯月挂起,高粱地黑沉沉一片………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之后在爆炸现场附近扔下了3具身着中国士兵服装的尸体,以便于嫁祸中国军队。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18《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一、课标内容本课要求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和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影视及文学作品中已经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但由于思维还不够成熟,在看待问题时容易过于片面或偏激,需要教师巧妙引导,帮助他们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为了厘清各部分内容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另一条是中国社会各派政治势力对日本侵略的抗中。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___、爱国学生、部分___爱国将领展开了反日浪潮。
___在___,爱国学生发动了一二·___,爱国将领___、___发动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既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又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因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自主研究、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研究目标:目标1:通过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研究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说出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间、地点、经过;列举伪满洲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人物;通过了解抗日英雄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培养分析、归纳、表述历史史实的能力。
目标3:列举华北危机的表现有哪些;说出一二•___的时间、领导党派、口号、意义。
目标4:说出西安事变的时间、人物、目的、结果、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小组探讨:___、___“以下犯上”,扣押___的原因,培养小组探讨、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播放视频《松花江上》并思考:是什么事件让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有家难回?2.讲授新课本课分为三个部分: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和战争状况。
3.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课前导学:让学生回忆一下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是什么事件,以及事件的时间和地点等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新知预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提示等形式,预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二、课堂展示展示有关日本侵略中国的图片和文物等教育资源,介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事件。
通过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解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三、学习重点1.日本侵略中国的历程。
2.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学习当时愤然反抗的民族情感。
3.清新广场在西安事变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四、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小组对话。
3.电脑课件辅助讲解。
五、互动讨论1.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2.小组活动,让学生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及组员,共同认真学习,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
六、展示课件以电脑课件为展示媒介,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历史事件结合图片和文物为学生们深入呈现。
七、课堂任务1.请学生自主查阅相关书籍,撰写有关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小论文。
2.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总结: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两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使学生在这两个事件的相关知识方面成为一个专家。
2.本节课中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对话、电脑课件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体验和收获。
3.学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以促进自身的不断提高和进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意义。
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感受XXX、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XXX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进行爱国、热爱XXX教育。
通过对本课的研究,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影响与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难点: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欣赏《松花江上》这首歌曲。
完毕,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指出)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XXX、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诉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的原因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研究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XXX.新课讲授<一>九一八事变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颠末。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XXX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发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
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
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进来,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急。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各种矛盾交织,国共两党关系紧张,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的发生。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认识其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形成对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及影响,掌握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及影响,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炼有效信息。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其在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史料: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相关史料。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4.视频: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纪录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接着,提问:“什么是西安事变?它为什么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播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两个历史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程标准对这一节的要求为: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初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在能力层面,学生课余查阅资料,分析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还不成熟。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课前历史书籍的发放,微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学习本课,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历史基础知识。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中,张学良内心独白为主线,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微视频、电子相册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探究,形成历史理解、史料实证以及此基础上的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抗战将士誓死保卫家乡的爱国情怀,理解张学良等爱国人士的进步立场,形成时空观念,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过程教学法、个别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2、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自责
局部抗战——欣慰
联共抗日——觉醒
西安事变——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