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 初二历史 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

(部编)人教版 初二历史  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

(部编)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第18课从九一八事故到西安事故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才干:九一八事故;日本扶持伪满洲国;西南人民的抗日妥协;日筹划华北五省自治;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西安事故的经过和意义进程与方法:经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战争处置西安事故,培育先生初步运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念剖析效果的才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引见九一八事故,使先生看法到九一八事故使中华民族堕入严重危机,对立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中国人民末尾了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培育先生树立和培育先生的爱国主义肉体和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故、西安事故。

难点:西安事故的战争处置及意义。

三、教学方法:小组协作、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炮轰中国西南军驻地北大营,次日日军攻占沈阳,并相继占领西南三省。

随后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到了最风险的时分。

九一八事故的经过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华北之大,曾经方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西安事故为什么会发作?意义何在?本课我们来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故到西安事故»。

(二)、讲授新课一:九一八事故1、背景:西方会议是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总方针而召开的重要会议。

在日本侵华史上,西方会议是一次决议〝国策〞的重要会议。

«对华政策纲领»勾勒出田中内阁希图攫取〝满蒙〞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的基本轮廓,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议攫取整个西南,加快完成大陆政策。

〝满蒙特殊论〞那么成为后往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实际依据。

西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严重的武力侵华举动行将展开。

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2、九一八事故: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污蔑中国军队破坏,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西南三省。

人教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白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了解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3.明白西安事变,明白得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教学内容




导入1(视频式导入)多媒体播放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后。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表现了他的大义,而蒋介石却扣押了他,张学良将军从此遭终身监禁,留下了“千古功臣的千古奇冤”和世人深深的遗憾。杨虎城将军也遭国民党逮捕,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在重庆惨遭杀害。什么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爆发的缘故是什么?什么缘故得到了和平解决?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D.淞沪会战
2.下列关于一二·九运动的阻碍叙述正确的是(D)
A.中国进入了局部抗战时期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D.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3.张学良(1901—2021年)回忆说:“我的情况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确实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B)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掀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差不多终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终止语: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激化。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
板书
设计
当堂
达标
1.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军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之情。这首歌创作的背景是(A)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以及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中日矛盾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等历史知识,对近代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事件发生时间较近,学生可能对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中日矛盾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3.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

2.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历史事件。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如九一八事变的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

3.划分学生为若干小组,准备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让学生了解中日矛盾的激化,以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一二·九运动经过和意义;西安事变的过程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难点:西安事变的意义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引导大家体会歌曲中蕴涵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愤。

从而导入本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一、九一八事变1.你知道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

柳条湖:沿着沈阳的一环向东方向行进到崇山路段与柳条湖街的交会处,就是柳条湖地区。

柳条湖地区紧靠一环,面积庞大,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而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地方。

如今这里既是交通枢纽,又是商业繁荣之地,成为沈阳市版图上重要的一块。

2.日本为什么要找这种借口?(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相关史事,教师讲解当时的世界形势,主要是日本的发展状况,以帮助学生理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侵略中国。

为了摆脱日本国内危机,日本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为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奥论,日本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

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3.最终的结局如何?(学生看书后回答:短短4个多月,东三省沦陷。

)4.日本为了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采取了什么手段?(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重点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在抗日战争前夕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时刻所做出的决策。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好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原因。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优质课教学设计_3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优质课教学设计_3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九一八、西安事变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过程课前预备铃放自制抗战ppt。

一、导入新课随自制PPT播完,播放防空警报声由低到高。

师:同学们,知道今年这个警报声音是哪天响起的吗?生:9月18日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拉响警报是为了警醒广大市民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从九一八开始中国人民走上了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之路。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段历史,请大家把书翻到86页。

(展示PPT 标题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二、新课讲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一篇章:国仇家恨向谁述1、九一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师:这首歌叫《松花江上》是20世纪30年代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流亡三部曲之一。

歌曲描述了当时的东北人民过着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辛酸生活。

在歌曲中,我们可以听到当时人们痛斥着“九一八九一八”。

同学们,你们知道九一八发生了什么吗?生:(根据预习简单的描述九一八)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表格。

师:1931年9月18日夜,随着一声巨响,日本以中国东北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为借口,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炮轰沈阳城。

第二天日军就占领沈阳。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师: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说是中国人挑起了这场战争。

那事实是否是如此呢?展示关东军参谋花谷正的回忆录。

“柳条湖事件的参加者花谷正写的回忆录中的写到:“18日夜,弯月挂起,高粱地黑沉沉一片,疏星点点,长空欲坠。

岛本大队中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湖方向走去。

一边从侧面观察北大营的兵营,一边选了离兵营800米往南去的地点。

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时间是10点多钟,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四处飞散。

”生:(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这是日本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

)师:日本为什么要精心策划这场阴谋来挑起战争呢?生:原因一:为战争制造借口。

(带学生观察地图柳条湖地理位置。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

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从本册数角度来说:本课属于统编版八上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就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而言,上承1840年近代中国被列强入侵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的抗击与救亡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基础,前后贯通、专题融合。

(2)从单元角度来说:本单元共5课,本课为《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即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为后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做铺垫。

故本课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3)从课程角度来说:这一时期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从历史角度,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华北事变属于日本侵略中国初期阶段。

从民族觉醒角度,这一时期也是民族意识转变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在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助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故,本课设计了一条明线与一条暗线。

明线:抗战初期日本侵华史与中国人民的抵抗斗争。

暗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八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历史学习,对于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优势:1、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部分学生读书面也比较广。

2、对于中日关系问题比较感兴趣,且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史实等有基本的认知,课程中易激发感性认识。

劣势:1、由于世界史为九下学习内容,所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日俄战争”、“日本大陆政策”等世界史概念学生较为认知模糊,难以理解为何日本要此时侵华,以及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原由。

2、本课涉及内容较多,学生对于该部分的逻辑整理方面相对较弱。

策略:综上所述,我将采取通过图片和视频的使用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们在历史情境下对史实进行理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时空观念:将日本的侵华战争置于19世纪国际背景之下,结合材料、地图分析日本侵华原因及进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主要内容为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本课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历史图片,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结合历史资料,深入分析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可能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掌握中国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英勇抗争的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及历史背景。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收集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的历史情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程标准对这一节的要求为: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初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在能力层面,学生课余查阅资料,分析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还不成熟。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课前历史书籍的发放,微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学习本课,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历史基础知识。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中,张学良内心独白为主线,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微视频、电子相册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探究,形成历史理解、史料实证以及此基础上的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抗战将士誓死保卫家乡的爱国情怀,理解张学良等爱国人士的进步立场,形成时空观念,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过程教学法、个别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2、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自责
局部抗战——欣慰
联共抗日——觉醒
西安事变——无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