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Ⅰ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1.1认识地球面貌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2、地球的形状:球体。

3、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5、经线与纬线的特点:6、纬度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7、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8、特殊的纬线:(在地球仪上一般用虚线表示)●赤道(0°):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9、特殊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东到160°E之间或160°E向西到20°W之间;西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西到160°E之间或160°E向东到20°W之间。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总结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总结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各种地理现象。

这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的主要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人类活动的空间。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上分布着陆地和海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我们有白天和黑夜,四季变化等现象。

地球仪是用来模拟地球形状和地理现象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

地球仪分为物理地球仪和政治地球仪,前者主要展示地球自然特点,后者主要展示地理政治特点。

第二节:大地形和大陆划分地球上有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每个洲都有独特的地理特点,包括陆地形状、大小、气候等。

大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

山地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如山地的高度会影响气候和降水。

第三节:气候和气候分带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气候分带是将地球的气候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主要带状区域。

寒带气候寒冷干燥,温带气候四季分明,热带气候炎热潮湿。

气候对于植被、动物分布和人类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气候区域的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

第四节: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指地球和自然环境中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第五节: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指定地区的居民数量,人口分布不均衡是地理现象之一。

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差异较大。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城市化现象不断加剧。

城市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工作机会,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六章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六章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六章第六章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在地理学中,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

不同的地区拥有着不同的国土资源,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差异极大。

本文将围绕第六章的知识点,对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进行归纳总结。

一、国土资源的类型及分布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指的是人类所直接依赖的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包括水、土地、森林、油气矿产、野生动植物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往往受到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2.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包括文化遗产、人文景观、人才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受到人类活动及文化传承等因素的影响。

3.区位资源区位资源指的是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讯等资源,这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1.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是人类最早依赖的资源之一,其开发利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人类对于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各国对于能源资源的探索及开发利用也越加重视。

目前常见的能源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3.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其开发利用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缓解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4.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其开发利用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

5.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在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也要考虑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总的来说,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涉及众多领域,需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特点及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并保护好环境与生态平衡。

最新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最新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1.1认识地球面貌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2、地球的形状:球体。

3、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5、经线与纬线的特点:6、纬度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7、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8、特殊的纬线:(在地球仪上一般用虚线表示)●赤道(0°):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9、特殊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东到160°E之间或160°E向西到20°W之间;西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西到160°E之间或160°E向东到20°W之间。

)10、纬度是以赤道为0°,分别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增;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分别向两侧的东西方向递增。

初一地理六七章总结知识点

初一地理六七章总结知识点

初一地理六七章总结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地球在自身轴线上旋转的运动,公转是地球绕太阳作椭圆形轨道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使得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出现,也造成了气候和季节的变化。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面。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

板块运动是地壳板块沿地幔上的对流运动,地震是地壳因应力变化而产生的震动,火山活动是地幔中的岩浆上升到地表造成的喷发现象。

三、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水文等。

人文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地理环境也制约着人类活动。

四、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运用地球科学、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新兴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可以获取、存储、处理和传输地理信息,有利于地理研究、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实践。

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学研究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水、淡水和冰川。

海洋水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淡水和冰川占比较小。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由于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一些地区缺水,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

六、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土壤、大气等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总体。

生态环境是维持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地球上生态环境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沙漠化等问题。

七、人口与城市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匀,大部分人口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

人口向城市集中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地球上的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在加速进行。

城市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结构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就是地理六七章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保护地球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第六章聚落——人类的聚居地6.1 聚落与环境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1、聚落: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村庄、村落、渔村、山寨等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矿业、交通重镇,文化、商贸之城,政治之都(大城市往往具备多种职能)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主要差异是:生产方式的不同2、乡村聚落数量多于城市聚落,但居住人数大致各占世界总人口数一半二、聚落与自然环境1、分布: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等社会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资源、政策等2、形态:受地形、河流等因素影响,呈条带状或团块状补充乡土地理:1、我们家乡黄土高原的代表性民居是什么?与我们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答:窑洞。

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建筑用材稀缺。

而黄土直立性强,就地取材气候冬冷夏热,房屋建筑墙厚、窗小,保暖性好,冬暖夏凉气候干燥多风沙天气,窑洞一般背风坡,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

2、太原聚落发展的条件:自然:地形: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汾河河谷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雨热同期,气候适宜,水源:黄河支流汾河穿过,水源充足土壤:适宜的气候与汾河滋养土地,土地肥沃社会经济:资源: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资源丰富农业: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工业:丰富的煤炭资源推动工业发展,还有太钢交通:拥有火车、高铁、地铁、飞机等多种形式,交通便利政策:国家中部计划、一带一路计划的扶持文化历史:晋祠、永祚寺(双塔寺)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一、聚落的发展1、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2、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3、城市发展的影响:利: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弊: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光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噪声污染)、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4、城市发展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初一地理第六单元知识点

初一地理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一、世界第一大洲1、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相临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临三洋、连两洲、隔海望两洲)3、纬度位置:11.3°S——81°N(低中高纬度皆有)是跨纬度最广的一个洲。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注: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不是亚洲,是南极洲)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中国位于东亚,东亚还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蒙古。

7、中国北邻北亚,西邻西亚和中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

二、地形和河流1、亚洲地势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中部,海拔大于3000米,部分地区高于50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北部,海拔0~200米,是亚洲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分布在亚洲东部,海拔0~200米;印度河平原~~分布在亚洲南部,海拔0~200米;德干高原~~分布在亚洲南部,海拔200~1000米;伊郎高原~~分布在亚洲西部,海拔1000~3000米;中西伯利亚山地~~分布在亚洲北部。

3、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4、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5、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6、记忆P5阅读材料中的亚洲地理之最。

三、复杂的气候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归纳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归纳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归纳6.1聚落与环境、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

2、乡村人口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人口多,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活动。

城市往往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3、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4、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是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

其二是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

其三是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多呈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

其四是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户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

5、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汾河沿岸聚落相对集中。

我们的家乡在汾河谷地西侧的吕梁山区,城市和乡村比较少的原因是:山区海拨高,交通不便,河流少,自然条件差。

6、分析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名称房屋特点环境特点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以竹子为建筑材料,上层住人,风大凉爽,还可避免潮湿。

下层放东西或饲养牲畜。

炎热多雨,比较潮湿。

北欧的房屋尖顶高耸,屋顶坡度很大,易于雨水流泻,防止积雪压塌屋顶。

雨雪天气较多。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冰块砌房,墙体很厚,拱形圆顶,深入地下,背风面开小门,防风保暖。

气候严寒,冰天雪地,人烟稀少。

西亚的房屋厚墙、小窗,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热带沙漠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

------------------------------------------------------------------------------------------6.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是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七年级晋教版地理知识点

七年级晋教版地理知识点

七年级晋教版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的相互作用的学科,也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之一。

在七年级晋教版的地理学习中,共涉及到很多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希望对广大学生学习地理有所帮助。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的运动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立体图形,直径约为1.276万公里。

赤道和南北两极距离约为1.667万公里。

2.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因此太阳每天都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3. 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地点,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地点。

4. 地球的倾斜度和季节变化:地球的赤道与公转平面夹角为23.5度,这就是地球的倾斜度造成的。

地球的季节变化与地球的公转、倾斜度以及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关。

第二章:地球的大气层和水圈1. 大气层的组成和功能:地球的大气层主要包括臭氧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顶层。

大气层的功能包括温室效应、保护地球表面、调节温度等。

2. 水圈的分布和变化: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水的分布状态。

水圈的分布主要是受气候、地形、海拔高度等影响。

水圈的变化包括循环、交换和转化三个方面。

第三章:地球的陆地和海洋1. 陆地的特征和分布:地球上大陆分布在地球表面,由浅层岩石构成。

陆地的特征包括高大峻峭、山丘起伏、河流纵横等。

2. 海洋的特征和分布:地球上的海洋广阔无边,由深层岩石构成。

海洋的特征包括深广壮阔、波澜壮阔等。

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大约为3/4,深度平均为3.8公里。

第四章: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1.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自然界中的各种组成部分,包括地面(陆地和海洋)、气体、水、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2.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人类的作用: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包括提供食物、水、空气、生命空间、运输、能源和原材料等;自然资源对人类的作用包括极大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等。

初一地理第六章知识要点

初一地理第六章知识要点

初一地理第六章知识要点初一地理第六章知识要点第六章我们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

(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4、亚洲之最:(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

(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

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六章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六章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六章第六章:环境与资源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研究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地貌、气候、环境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总结七年级地理学习的第六章内容,即环境与资源。

一、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环境恶化和人类环境失衡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问题: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不均匀导致资源消耗加剧和环境负荷增加;2. 工业问题: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能源利用引发大量废气、废水的排放;3. 城市化问题:城市建设导致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4. 农业问题:过度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引起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

二、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环境问题对人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问题:环境污染导致空气、水源、土壤等的恶化,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2. 经济问题:环境问题会影响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和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3. 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 减少污染:限制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加强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 保护生态系统: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3. 推动绿色发展: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4. 加强环境监测: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为环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资源与可持续利用资源是指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能源。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1.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等;2. 人力资源:指人类的智力和劳动力资源。

为了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1. 合理利用资源:采取科学、经济、高效的方式利用资源,降低资源的浪费;2. 节约资源:提倡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环保行为;3. 开发新能源: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4. 降低资源密度: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减少资源消耗。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科学。

在初中阶段,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被广泛教授。

在七年级地理学的第六章,我们将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是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点的详细讨论:一、大洲与国家地球表面被分为七个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

每个大洲都有其地域范围和独特的特征,如亚洲是最大的大陆,非洲是最热的大陆,澳大利亚是最小的大陆等等。

每个大洲被进一步划分为许多国家。

例如,亚洲有中国、印度、日本等等,非洲有埃及、南非、肯尼亚等等。

国家可以根据其地理特征和文化差异被归类为亚洲国家、非洲国家等等。

二、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点在地球表面上的具体位置。

地球被等分为南北两半球,经线和纬线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

经线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沿着地球表面向东西两端延伸的线。

通过经线,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地点的东西方向位置。

纬线是以赤道为基准,在地球表面向南北两端延伸的线。

通过纬线,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地点的南北方向位置。

我们用经纬度来精确标记一个地点的位置。

三、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球表面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和气候等。

这些地理特征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

山脉是指连绵不断的高地,它们分布在全球各地。

山脉有许多不同的功能,如保护森林、影响降水以及提供旅游和运动等娱乐活动。

河流是指大量水流下坡流向海洋的自然水道。

河流的长度和流量各不相同,例如,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长达6650千米。

河流不仅对生态系统有影响,而且对交通和能源生产也有很大的贡献。

湖泊是指天然形成的非永久性的水体。

它们通常位于深谷或山中,是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

湖泊也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用于灌溉和供水的自来水。

海洋是指地球表面上与陆地相隔的大量咸水区域。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覆盖了71%的地球表面。

海洋也是自然资源(如鱼类和能源)和运输的重要来源。

气候是指地球表面的气象条件。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一)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一)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一)前言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研究科学,它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地貌、气候、人文和经济特征等。

在七年级地理课程的第六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地球的知识。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大家复习和理解。

正文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近乎球形的,但在地轴两极稍微扁平。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距离赤道最长,约为40,075公里。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绕太阳运动和自转两种运动。

•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需要365天,并且轨道是椭圆形的。

•自转决定了地球的昼夜交替和地球上的时间分区。

3. 地球的地理格局•地球被赤道划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根据经线和纬线,地球上的每个位置都可以通过坐标得以确定。

•地球上的各大洲、国家和城市都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4. 地球的地形和水域•地球上有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地球的地形呈现出高山、低山、高原、平原、河流和湖泊等特征。

•地球的水域包括海洋、海湾、海峡、湖泊、河流等。

5. 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地球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气候的变化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

•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和高山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6. 地球的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地球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地球上的资源利用不平衡会导致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和土地退化等。

结尾通过学习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的知识点,我们对地球的形状、运动、地理格局、地形和水域、气候和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世界,关注地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总结文稿,对地理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

7. 地球的人口和人类活动•地球上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分布不均衡。

•人类的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化等,对地球环境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带来的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七年级地理六七章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地理六七章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地理六七章知识点汇总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1.地理位置:①半球位置: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东半球;②纬度位置: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③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隔乌拉尔山脉与欧洲接壤,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亚洲与其它洲的分界线:①亚、欧洲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流-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洲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亚、北美洲界线:白令海峡2.地形特征: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高低悬殊。

3.气候特征: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②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③季风气候典型。

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气候特征(图见课本P10 )。

季风气候典型原因: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发源地性质风向影响下的气候特点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寒冷干燥西北、东北(偏北风) 寒冷干燥夏季风印度洋、太平洋温暖湿润西南、东南(偏南风) 高温多雨4.河流特征:河流流向特征: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主要河流: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长江是亚洲最长河流。

5.亚洲的世界之最:(1)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湖面。

(2)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3)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第七章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首都:东京,重要港口:横滨、神户,国花:樱花)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1.位置、范围(1)领土组成:由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

最大的岛屿:本州岛。

(掌握图上位置)(2)位置: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北温带。

海陆位置: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

(3)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晋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晋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第6章聚——人类的聚居地.2

晋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晋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第6章聚——人类的聚居地.2
A.地形 B.气候 C.资源 D.交通
下列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高山、荒漠 B.肥沃的平原 C.丰富的资源 D.便利的交通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 的冰屋
我国黄土高原上的 窑洞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 地区的傣族竹楼
当地的气候 特点
民居的建筑 特点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都 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 类聪明才智的体现。为了人类未来 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应该保护大 自然,保护好人类建造的家园---聚落。
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云南丽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山区
沙漠地区
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沙漠地区
什么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云南丽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什么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山 区
高山、沙漠地区
讨论下列这些地区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热带雨林地区 沙漠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
点 击 图 片
寒带地区

小结
城市

落聚
的 分


乡村

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然 环
交通便利

资源丰富
C
居民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这种
居民主要分布在( B )
A.寒冷地区 B.热带沙漠地区
C.湿热地区 D.温带地区
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一些
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
密集,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
稀疏 低层建筑
工业、 商业….
耕作、 放牧….
A
下列照片所示的村落,哪 个在亚洲?哪个在欧洲? 哪个在非洲?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6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6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6
知识点6:气候与天气
地球上的气候分为寒冷气候、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和极地气候
四种类型。

一、寒冷气候
在北极圈和南极圈附近,这里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冰川或者雪原,温度极低,非常寒冷。

常年被覆盖着厚厚的冰层,昼夜温差很大,非常干燥。

二、温带气候
温带气候多出现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大陆上,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和秋季较短,夏季和冬季较长,温度变化相对较小。

三、热带气候
热带气候多出现在赤道附近的地区,常年气温高,日照时间长。

这里的大部分地区都是热带雨林,雨量充沛。

四、极地气候
极地气候多出现在极地地区,整年都是选择气候,温度极低,
气候干燥。

除了以上几种气候,地球上还存在其他地方的气候类型,如高
原气候、海洋气候等。

天气是指一段时间内的气温、气压、风向、风速、湿度、日照
等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

天气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每一天的天
气都有可能变化。

而且,同一个气象要素会因为时间、地点等因
素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

总之,气候和天气是地球上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气象要素,它们
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我们应该掌握气候和天气的基
本知识,增强我们的防范意识,应对各种气候和天气变化的情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六、第七知识点 晋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六、第七知识点 晋教版(2021学年)

第六章山西省垣曲县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第七知识点晋教版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编辑整理: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尊敬的读者朋友们:第十五章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西省垣曲县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第七知识点晋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第十六章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西省垣曲县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第七知识点晋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七章知识点1、聚落可分和。

2、聚落一般分布在、、、、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3、聚落的形态受、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呈或分布。

4、屋顶坡度和有关,墙体厚度、窗户大小和有关,建筑材料与当地的有关。

5、聚落发展的趋势是:城市数量,规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6、城市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等一系列问题。

7、城市的发展应与当地的、、相协调.8、世界文化遗产是经确认的,具有、、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

如意大利的、法国巴黎的、巴西的、中国的云南省的、山西省的、安徽省的和9、世界上面积前六位的国家分别是、、、、、,最小的被称为“"10、我国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1、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界线。

领土包括、、和等.12、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可分和13、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以及北半球的。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称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称为。

14、世界经济呈现的特点,目前全球三个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和。

15、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总部设在课堂检测:(每空2分,共20分)1、(1)按照顺序号写出六国的名称。

①_______ ②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⑤_______ ⑥_______(2)六国中,陆地国土面积跨亚欧两洲的国家是_______,该国是传统的_______洲国家.(3)上述国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___,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第六章地理知识点

七年级第六章地理知识点

七年级第六章地理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探究地球科学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类生存环境、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等。

七年级的地理学学习重点在于了解地球物理、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现象,了解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环境,提高对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本文将会为大家介绍七年级第六章地理知识点。

地球的构造和运动地球是由岩石、气体和液态组成的。

它有一个坚硬的壳层外皮,被称为岩石圈,围绕着地球的大气圈。

地球上还有一个液态部分,包括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交替。

地球的上下结构地球从外到内依次为: 大气圈→大陆地壳→海洋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大气层是围绕地球的一层气体,它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成分组成。

大气层对地球上的生物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水蒸气是造成降水的原因。

自然灾害与防护地球自然灾害有洪水、旱灾、地震、火山喷发等,这些灾害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比如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而火山喷发会影响到空气和水质的状况。

为了有效的预防和抵御自然灾害,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例如:规划好城市建设、充分维护水资源、加强绿化环保、及时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等。

人口与城市地球上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的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

城市化是其中一个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内部也会存在许多问题。

如道路交通不畅、游民问题、水电短缺、环境污染、垃圾处理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依然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善这种情况。

比如城市规划、资源重小分配、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等。

总结参加七年级地理知识点的学生可以了解有关地球构造和运动、大气层、自然灾害与防护和人口与城市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增加我们对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的保护意识,更好地适应此时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

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知识点整理——任

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知识点整理——任

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知识点整理——变化的地形一、火山喷发物:火山灰和水汽烟雾成因:地幔软流层中的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沿火山口或地壳裂缝喷出地表分类:活火山(日本富士山等)死火山(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我国境内的山西大同火山群)休眠火山(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火山,吉林长白山天池火山等)影响:1,改变地形地貌:火山喷发后会形成圆锥形的火山丘(如富士山),海底火山喷发会形成岛屿(如夏威夷群岛)2,有利影响,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矿产,带来温泉等资源3,有害影响,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危及生命二、地震成因: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是一种地壳内的快速真的,称之为“刹那间的巨变”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处于地表下0~300千米。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也是地震影响最大的地方。

震级:无感地震(1级2级),有感地震(3级4级),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发生频率:地震每年大概发生500万次,能被人感觉到的大概5万多次,而造成严重破坏的每年大概有十几次。

主要分布: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地震防范:护头,在短时间内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没办法及时撤离的,则需就近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或比较牢固的家具底下三、海陆变迁1,大陆漂移假说:1915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假说内容(全球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陆分离的格局。

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1)大西洋两岸大陆非常吻合(非洲和南美洲)(2)大西洋两岸大陆的生物是由亲缘关系的(3)大西洋两岸2.5亿年的地层中都含有中龙的化石(4)有些岩层也有连续2,海底扩张说: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部都有一条巨大的海底山岭,海底山岭两侧的大洋地壳正缓慢地向大陆方向移动,移动的大洋地壳碰到大陆地壳时发生挤压,并且俯冲插入大陆地壳底下,这样在临近大陆一侧的海底会形成深深的海沟和一系列的岛屿,而在大陆上就会形成高原和山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归纳
1聚落与环境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

乡村人口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人口多,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活动。

城市往往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聚落的区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

其二是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

其三是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多呈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

其四是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户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等。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汾河沿岸聚落相对集中。

我们的家乡在汾河谷地西侧的吕梁山区,城市和乡村比较少的原因
是:山区海拨高,交通不便,河流少,自然条件差。

分析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名称
房屋特点
环境特点
西双版纳的
傣族竹楼
以竹子为建筑材料,上层住人,风大凉爽,还可避免
潮湿。

下层放东西或饲养牲畜。

炎热多雨,
比较潮湿。

北欧的房屋
尖顶高耸,屋顶坡度很大,易于雨水流泻,防止积雪压塌屋顶。

雨雪天气较多。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冰块砌房,墙体很厚,拱形圆顶,深入地下,背风面开小门,防风保暖。

气候严寒,冰天
雪地,人烟稀少。

西亚的房屋厚墙、小窗,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
的热风。

热带沙漠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

------------------------------------------------------------------------------------------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是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聚落的发展。

⑴村落的形成。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和防疾病。

最初的村落规模很小,房屋也比较简陋。

⑵村落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

居住条件有了很大进步。

错落规模扩大了,人口增加了,房屋质量也有了改观,村落多依河而建,且多建在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⑶城市的形成。

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一些交通方便与利于交换的村落逐渐成为周围村落商品买卖的集聚地,当这些居于中心地位的村落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形成了城市。

⑷城市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极大的推动力,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宽,车辆越来越多。

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就是
城市建筑物的高度。

一般而言,城市经济水平越高,城市的建筑物高度越高。

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增高,说明世界城市化水平增高。

世界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逐年增加,说明世界大城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城市的发展会带来哪些问题?主要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
①带来了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

②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其表现形式有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大气污染:城市居民做饭或取暖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液和居民生活废水的排放。

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垃圾污染:主要包括炉渣、煤灰、生活垃圾中的纸类、塑料、食品等,以及建筑固体废弃物,如灰、土、砖瓦等。

世界文化遗产是经联合国确认的,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科技、文化水平。

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聚落和民居?
⑴聚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是人类文化的杰作。

⑵聚落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保护它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举例。

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巴黎的塞纳河岸;巴西的巴西利亚;中国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山西省的平遥古城和安徽省的宏村、西递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