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探讨了英汉语谚语的定义、特点、文化差异、使用情况、传播方式和影响。

在研究背景中介绍了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起因,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英汉语谚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点和影响。

研究意义在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英汉语言文化的互相理解。

通过对英汉语谚语的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语谚语在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挖掘英汉语谚语的跨文化交流价值,启示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谚语。

该研究对于促进英汉跨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跨文化交流、传播方式、影响、定义、特点、使用情况、分析结论、研究展望、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种语言之一,其语言文化中的谚语是反映民族智慧和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

对于研究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可以从语言学、文化学和跨文化交流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英语和汉语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深入了解其谚语文化差异对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民族间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心理,还能促进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升。

目前,关于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和成熟的理论体系。

有必要开展深入的比较研究,以便更好地挖掘出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内涵,为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并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以期增进对英汉语言间文化交流的理解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英汉语谚语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其在两种语言文化中的重要性和作用;2. 比较英汉语谚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情境和内涵的差异性;3. 考察英汉语谚语的使用情况,了解谚语在日常交流中的频率和应用场景;4. 研究英汉语谚语的传播方式,分析谚语在不同媒介和渠道中的传播特点;5. 探讨英汉语谚语在两种文化中的影响力,分析谚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意义。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化,英汉语谚语的翻译问题备受关注。

如何准确、恰当地翻译英汉语谚语,不仅涉及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更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这对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研究谚语文化差异对于促进英汉语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谚语是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集合体,通过研究不同语言中的谚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自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谚语翻译是语言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比较英汉语谚语的异同,可以挖掘出两种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研究谚语文化差异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跨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

探讨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英汉语谚语的概念与特点英汉语谚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着丰富的谚语资源。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智慧和哲理的短小句子,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英汉语谚语在表达形式、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等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区别。

英汉语谚语都是用简练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的哲理和经验。

它们在几个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能够直观地传达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英语谚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传达了实际行动比空谈更有力量的道理;而汉语谚语"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则强调了了解对手和自己才能取得胜利。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内涵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谚语多以自然、动物、日常生活等为载体,强调实用性和生活智慧;而汉语谚语则更注重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

英语谚语"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比喻不安定的生活方式不利于积累财富和成就;而汉语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则讲述了一个塞翁因失马而获福的故事,强调了看问题要有全面的思考。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汉语谚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与之相比,英语中的谚语也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比较中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探讨其中的文化差异。

中文谚语注重道德规范和修身养性。

中文谚语中经常出现寓言故事和隐喻,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批判,教育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修身养性。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强调通过吃苦耐劳获得成功,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则教育人们要了解自己和对手,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这些谚语中蕴含的道德观念是中国人重视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的体现。

而英文谚语则更多地关注实用和现实生活。

英文谚语通常以简洁短小的形式出现,直接表达出某种现象或经验的普遍真理。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通过行动胜过言辞的表达方式,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则告诫人们不要仅仅根据外貌来评判一个人。

这些谚语是英国人重视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的反映。

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也对谚语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影响。

中国是一个崇尚孔子和文化传统的国家,中文谚语中包含着对古人敬重和传统价值的继承。

而英国是一个重视个人自由和民主原则的国家,英文谚语中更多地体现了对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推崇。

总结而言,中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中文谚语关注道德规范和修身养性,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

而英文谚语则更注重实用和现实生活,强调实际行动和自由选择。

通过比较中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是各自语言文化的结晶,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谚语也不例外。

本文将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可以窥见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和生活哲学。

英汉语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英语谚语极其善于利用象征、比喻的手法,常常直接表现为一幅生动的画面,而中文谚语则更注重于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英语中的“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hatch”(不要在小鸡孵出来之前就数小鸡),直观形象地表达了不要事先作无意义的推测或者在决定之前不要过于乐观,而中文的谚语“实事求是”则言简意赅地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这种差异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英语更倾向于形象、生动,中文更偏向于含蓄、言简意赅。

英汉语谚语在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英语谚语多以动植物、自然现象等为比喻,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界的观察,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这句谚语是从铁匠作坊中的操作中得来的,意指“事情要趁热打铁,趁时机,抓住机会”,而中文谚语则多以历史人物、典故为譬喻,蕴含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智慧的追求,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出自《论语》,意为“真正的君子之间的交往是淡泊如水的”,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淡泊清静、不张扬的价值观。

这反映了英语谚语更强调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而中文谚语更注重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英语谚语传承于英国的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强调实用主义、务实精神和乐观态度,如“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乌云后必有阳光),强调了在困难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而中文谚语则传承于中国的农耕文化和礼仪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家庭伦理和敬老孝亲,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表达了对道德教化的强调。

中西谚语不同开题报告

中西谚语不同开题报告
XXXXXXX外国语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A View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in Terms of Proverbs
学生姓名XX学号XX
专业班级英语XXXXXX班
(3)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李晓英从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道德观念等角度来探讨中英谚语的差异,旨在深入领会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积累中西文化方面的知识。
(4)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李文颖主要从生活实践经验、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宗教思想的四方面,对英汉谚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英汉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渗透与融合。最后指出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谚语逐渐打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英汉谚语在互相渗透与融合。
(1)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冯建民,许丽红在《英汉谚语语言文化特色对比分析中指出谚语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是人民群众用来表达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经验启发和感想的各民族文化的结晶。谚语作为习语的一种,是语言和文化的结晶,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对日常生产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一般精练短小,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7)兰州文科中专郭永明在从汉英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中从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等方面分析出谚语,是一个民族生活、工作智慧的结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8)浙江省警官职业学院杨敏芳在《试论汉英谚语之民族特色》中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及民俗风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汉、英两个民族的谚语特色
参考文献:
(9)喀什师范学院语言系夏文熠通过对汉、英谚语来源的分析来对比谚语的文化含义,对谚语在反映宗教思想、反映道德观念、反映对自然的认识和反映生产经验等方面的情况加以研究,从中发现,不同民族的一些文化因素蕴涵在谚语中,在谚语中认识民族文化,比较文化异同,不仅是研究语言的方法,也是研究民族文化的一种手段。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英汉语谚语是两种语言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引用和传承的智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英汉语谚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也逐渐受到重视。

中英两种语言的谚语在表达形式、内涵和文化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

研究英汉语谚语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性质和表达形式、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文化价值观等方面比较英汉语谚语的差异,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

通过深入分析英汉语谚语之间的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启示和帮助。

结合现实生活的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英汉语谚语的实际应用和意义,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和价值观差异。

通过对英语和汉语谚语的深入分析,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谚语的差异性,探讨谚语的性质和表达形式在英汉文化中的不同体现。

进一步研究英汉语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探讨谚语对于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对比研究英汉语谚语的文化价值观,揭示不同文化间的认知差异和交流困难,旨在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挑战。

通过本研究,有望深入了解英汉语谚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及其在语言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2. 正文2.1 文化背景下的英汉语谚语差异英汉语谚语是反映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差异主要源于英汉两国的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在英国,许多谚语都与农业、乡村生活有关,如“一次不成,再来一次”和“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些谚语反映了英国人注重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的特点。

而在中国,谚语往往与历史、哲学有关,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和“知足常乐”。

这些谚语体现了中国人注重缘分和顺势而为的价值观。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是两种语言中的固定词组或表达方式,经常用于传达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智慧。

通过比较英汉语谚语的文化差异,可以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异同之处。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内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文谚语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家庭和社会关系以及道德规范。

中文谚语“一家人,一条心”强调家庭团结、互助和共同目标的重要性。

而英文谚语更注重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如“Time is money”强调时间的宝贵和效率。

英汉语谚语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谚语更注重形象、比喻和诗意的表达方式。

“积少成多”这个中文谚语通过简洁却意味深长的比喻,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

而英文谚语则更注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如“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中通过对比两种行为方式,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传承和教育中的应用也存在差异。

中文谚语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应用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交流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智慧。

而英文谚语在西方社会中也被广泛使用,但在教育和社会交流中的应用相对较少,更多的体现在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中。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因素上的差异也值得关注。

中文谚语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农耕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联系,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表达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分类和归属。

而英文谚语则更注重商业、工业和个人价值观念,如“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通过对比鸟在手和鸟在林的拥有价值,强调短期利益的重要性。

英汉语谚语的比较研究能够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通过比较谚语的文化内涵、表达方式、教育应用和文化因素,可以加深我们对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流的发展。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近年来,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更加紧密。

中文和英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自然会存在着很多差异。

而这些语言差异也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

本文将深入探讨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思想的关系在探究英汉语言差异与文化思想的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什么是文化思想。

文化思想是指在某一特定社会中,所有与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有关的价值观念、信仰和知识等的总和。

语言是一种文化工具,它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交流中。

因此,语言往往反映了特定人群的文化思想。

一种语言中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是由该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所决定的。

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下,一些语言表达方式会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会体现在谚语上。

谚语是一种民间语言文学,它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

许多谚语要想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化思想,需要了解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环境。

1.对时间的描述时间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英汉谚语中有许多涉及时间的表达方式。

与中文谚语相比,英语谚语更注重时间的实用性,而中文谚语则更注重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际关系。

例如:英语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中文谚语:光阴如箭,日月如梭。

(时间如箭一般飞逝,日月如梭一般流转。

)英语谚语中的“Time is money”强调时间的宝贵、不可挽回性以及经济利益的重要性,而中文谚语则更注重时间流逝的速度和人生短暂的意义。

英汉语言中都有许多描述事物的谚语,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事物的态度。

英语谚语: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乌云背后必有阳光。

)中文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受到困扰反而有好运,也就是说,困境往往为好运铺平道路。

)英语谚语中的“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表达的是看到困难和问题的积极态度。

汉英成语对比及其跨文化对话之探讨的开题报告

汉英成语对比及其跨文化对话之探讨的开题报告

汉英成语对比及其跨文化对话之探讨的开题报告1.研究目的及意义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重要。

在跨文化交流中,成语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和掌握对方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非常重要。

汉英成语作为两个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但由于两个国家文化的不同,汉英成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旨在研究汉英成语之间的差异,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并通过跨文化对话的方式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2.研究框架及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跨文化对话法两种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对汉英成语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演变历史进行文献分析,梳理两种成语之间的区别,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然后将研究结果运用于跨文化对话中,通过与英语母语人士的交流,深入了解英语文化中成语的使用情况和背后的文化含义。

3.研究重点及难点本文的重点是汉英成语之间的差异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其中文化差异是研究的难点。

由于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文化差异并学会处理文化冲突非常重要。

在跨文化对话中,语言的正确运用和语境的理解也是研究的重点,通过与英语母语人士的交流,深入了解其对成语的理解和使用情况,以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中成语的使用方式和背后的文化含义。

4.预期成果及意义本文预计可以深入了解汉英成语之间的差异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在跨文化对话过程中,可以学习英语成语的正确使用方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含义,增强文化的互相了解和沟通的能力。

通过研究成语之间的差异,可以进一步了解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为国际交流和跨文化合作提供支持。

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习语是每个语言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语言中比较固定和特殊的表达方式。

习语不仅具有表达意思的功能,同时也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方式。

不同民族的习语也体现出其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因此探究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具体目的如下:1、了解英汉习语的基本情况和特点;2、分析英汉习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3、比较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英汉习语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比较,探究其民族文化差异性。

具体方法如下:1、搜集英汉习语资料:通过网络、书籍、专业期刊等途径搜集英汉习语资料;2、整理英汉习语数据:建立英汉习语数据库,统计和整理英汉习语数据,为后续分析做好准备;3、分析英汉习语文化内涵:通过对英汉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探究其民族文化差异性;4、比较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性:通过对英汉习语的比较,寻找其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共性和特殊性。

四、论文结构本研究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论文: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和方法1.3 论文结构安排第二章英汉习语的基本情况和特点2.1 英汉习语的定义和分类2.2 英汉习语的特点和功能第三章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3.1 英汉习语的文化背景和意义3.2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思维方式第四章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比较4.1 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共性和特殊性4.2 英汉习语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影响和作用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 研究结论5.2 研究不足和展望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成果:1、增进对英汉习语的认识和理解;2、深入解析英汉习语背后的民族文化差异性;3、为英语学习和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是两种语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

在日常交流中,谚语的应用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可以深化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两种语言的谚语在表达方式、意义和使用场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英汉语谚语的比较研究,探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增进对英汉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一、英汉语谚语的概念和特点英汉语谚语是各自语言文化中流传较广的短小精悍的格言或俗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有关生活智慧和道德观念的表达方式。

谚语在语言交际中具有简明扼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抒发感情、传递思想等特点。

在英语中,如“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Better late than never.”(迟做总比不做好。

)等谚语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在汉语中,“守株待兔”、“狗尾巴续不了一股劲”、“纸包不住火”等谚语也都富有生活哲理和文化智慧。

英汉语谚语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成为了各自文化的瑰宝。

二、英汉语谚语的比较研究1.表达方式的比较在英汉语谚语中,表达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英语谚语大多通过简单明了的词语和结构表达出来,语言简练,意义深刻。

例如“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不要孤注一掷。

)等谚语,都通过简单的句式和通俗易懂的词语,表达了一种明确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而汉语谚语则更注重形象生动,善于用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进行表达。

例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掌上明珠”、“一石二鸟”等谚语,都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内容,使得谚语更加鲜活生动。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象征和表达方式。

它们反映了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两种文化的异同和背后的文化含义。

在文化含义方面,英汉语谚语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英语中,常用的谚语如“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等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而在中文中,谚语像“知足常乐”,“羊毛出在羊身上”则强调的是团结和共同体。

在喻意方面,英汉语谚语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英语谚语强调的是现实主义和个体力量,如“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反映出的是耐心和毅力。

而中文谚语则更多体现出的是儒家文化的智慧,如“和合共生”,“高瞻远瞩”。

两种文化的语言谚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

在英国,动物和自然现象常被用作比喻,如“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而在中国,则大部分谚语都与人物、历史和哲学思想结合,例如“打铁还需自身硬”。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英汉语谚语中,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比如英语中常用的“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和中文中的“实事求是”,表达了相同的智慧和价值观。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对更多英汉语谚语的比较分析,探讨谚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深入研究如何有效地跨文化传播和交流。

希望本文能为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汉英熟语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汉英熟语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汉英熟语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种语言之一。

熟语是一种固定化常用的短语,具有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

因此,比较汉英熟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汉英熟语,可以增进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为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汉英熟语的使用和形成机制,探究这些熟语在语言和文化中的意义和功能。

研究汉英熟语的异同,可以揭示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交际障碍,为汉英跨文化交际提供有效策略。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比较汉英熟语:1.语言形式比较中英语境中常见的熟语,分析它们的形式和句法结构,揭示汉英熟语设定的内在规律和语用特点。

2.文化内涵分析汉英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熟语的使用和传承。

3.语言功能考察汉英熟语的语言功能和交际效应,探究汉英熟语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和特点,为汉英跨文化交际提供实践指导。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收集和整理有关汉英熟语的研究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和前沿。

2.实证研究法:参考现有的汉英语料库,运用数据分析方法比较汉英熟语在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揭示其具体表达和语用特点。

3.问卷调查法:编制问卷,对不同背景的被试进行调查,了解汉英熟语在不同人群和语境中的使用情况和态度。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揭示汉英熟语的形成机制和语用特点,为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

2.分析汉英熟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熟语的使用和传承方式,促进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3.归纳汉英熟语的交际功能和效应,为汉英跨文化交际提供实践策略。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提高汉英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和质量。

2.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减少语言障碍和跨文化交际带来的不适和误解。

3.为汉英熟语教学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言中有很多谚语,它们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形象化、含义深刻的话语,体现了一种语言文化的智慧和传承。

然而,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英汉谚语存在着一些文化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比如,“骑虎难下”是一句中国常用的谚语,意为难以回头或难以扭转,在此谚语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手法,通过比喻虎的性格来形容困境。

而在英国,“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是一句常见的谚语,意为手中一只鸟胜过树上两只鸟,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和简洁,在信息传递上更直接。

其次,英汉谚语在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上存在不同。

比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一句中文谚语,以食物为隐喻,强调个人喜好的不同;而在英语中则有“different strokes for different folks”的谚语,意思和萝卜白菜类似,但更加注重个人的差异和多元性。

这说明中国的谚语更加注重集体文化的思想,而英国的谚语则更注重个体多样性。

再者,英汉谚语还存在着文化背景与历史传承的差异。

比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一句中国传统的谚语,充分表达了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进取的态度。

而在英国,有“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的谚语,意思是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避免冲突。

这种谚语来自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当地风俗和文化,旨在帮助外来者适应当地环境和习俗。

总之,英汉谚语虽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但它们都代表了各自文化的智慧和传承。

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需要深入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才能更加成功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是两种语言中常用的成语或短句,用来传达一种智慧或道理。

尽管英汉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的文化差异也造就了各自独特的谚语。

本文将比较英汉语谚语的文化差异,并介绍几个例子来说明它们之间的不同。

英汉语谚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

汉语谚语通常更加直接和形象化,而英语谚语更倾向于使用比喻和隐喻。

中文谚语“一步一个脚印”意味着要踏实一点,努力逐步达到目标。

而英语谚语“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传达了相同的意思,但使用了隐喻来强调事情需要时间来完成。

英汉语谚语的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

英语谚语常常与英国历史、文学和宗教有关,反映了英国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

英语谚语“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乌云后有阳光)源于英国天气多变的特点,表达了乐观与希望。

相比之下,汉语谚语更多地与中国历史、哲学和民俗有关。

中文谚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英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也存在不同。

英语谚语更倾向于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鼓励人们自己追求幸福和成功。

英语谚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强调了个人的努力和自力更生。

相比之下,汉语谚语更强调集体和社会责任,鼓励人们为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努力。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反映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强调团队合作和互助的观念。

英汉语谚语在形式和语言结构上也有所不同。

英语谚语通常是使用句子形式,而中文谚语更偏向于短句形式。

这反映了英语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思想和理念,而汉语更注重简洁和意象的传达。

英汉语谚语之间存在许多文化差异。

英语谚语更倾向于比喻和隐喻的使用,强调个人自主和个人利益,而汉语谚语则更加直接和形象化,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

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背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

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隐喻是人们理解生活、认识世界、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广泛存在于语言、文化、思维等各个领域。

英汉两种语言涵盖了世界上最成功、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其概念隐喻也因此呈现出极大差异。

研究英汉概念隐喻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思想模式区别等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适应性更强的翻译策略。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1.探究英汉概念隐喻的异同点,建立差异性对比模型。

2.考察不同类型隐喻的文化背景、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因素,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3.提出基于对比模型的翻译策略,并探讨适应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运用等因素的翻译方法。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文献回顾:综述现代隐喻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基于此构建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框架。

2.概念隐喻差异性对比研究:选取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英汉概念隐喻,分析其异同点,并通过实证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建立差异性对比模型。

3.文化与语言运用因素分析:通过探究概念隐喻的文化背景、语言运用等因素,解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深入了解隐喻传达信息的内在机制,为后续翻译策略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持。

4.基于对比模型的翻译策略研究:根据分析得出的概念隐喻对比模型,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并以实例分析的方式予以比较和验证,探讨英汉概念隐喻翻译的具体操作方法。

四、研究意义1. 探讨中英概念隐喻的异同,有助于加深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的理解。

2. 清晰隐喻翻译的实现方式,提高翻译质量,有助于各种职业人员进行跨文化交流。

3. 回应当今世界趋势,增进跨文化了解和同理心。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将运用文献回顾法、实证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隐喻所呈现出的特点,来构建英汉概念隐喻差异性对比模型。

又通过实例分析和比较,设计出具有适应性的翻译策略,使隐喻的信息传递更加准确有效。

同时,也会加入质性研究的方法,以更深一步的关注学生和研究对象的实际运用情况。

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开题报告_]

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开题报告_]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金融学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谚语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华。

它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的普遍语言现象。

每个民族的语言中都包含着大量的谚语。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毫不夸张地说,对一个民族语言中谚语的研究可以深入地了解该民族的风俗和心理。

正如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样,谚语——由一个民族自己创造、代代相传、并蕴涵着大众智慧的句子——也是如此,也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

而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英文化的不同使谚语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而谚语本身也承载着该民族的文化。

不同的谚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文化涵义,即使是相同的谚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文化涵义也会大相径庭,甚至有的谚语只在特定的背景下体现其本意。

所以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及习俗、宗教信仰、修辞手法的使用、思维方式,或源于不同的经典名作或名人之口,就会造成两种语言中的谚语文化涵义的不同。

因此,比较研究英汉谚语的文化涵义,对进一步了解中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相关文献,国外学者对谚语的研究起步较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修辞学角度,语义学角度和综合学科角度。

从修辞学角度到语义学角度的飞跃,使学者对谚语的研究从表层语言特征渐渐转向表层文化关系,并把谚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研究。

但是,这样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容易将对谚语的研究套入固定的程式化。

一旦程式化,那么从谚语体现出来的文化背景就显得苍白,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

究其原因,是因为研究并没有从表层文化关系挖掘到深层文化关系。

反过来说,对于深层文化关系的挖掘也必须以语义研究为基础,因此,在对相关文献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总结之后,本研究从语义学角度出发,挖掘比较英汉谚语的深层文化涵义,以探索两个民族文化的同异。

研究主要以语言文化观为主要理论依据,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角度对英汉谚语的相同和不同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造成其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

从文化内涵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比【开题报告】

从文化内涵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比【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英语从文化内涵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比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习语是语言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使用的语言形式之一。

它简洁且意思精辟,是定形性、文化承载最为丰富的词组或短语,包括俗语、成语、格言、谚语、俚语、歇后语等等,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备独特的、固定的、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方式。

是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才能逐渐固定、传播开的。

它们既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生活感受,也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融合了人类共性和民族个性。

所以在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结构。

汉语和英语均是历史悠久的语言,而习语大多由汉英人民长期以来惯用的固定词组和短句组成,所以两个语种里都有着大量的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的习语。

有些习语的喻意汉英之间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各自独特的文化现象、民族特点、汉英民族地理、历史、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习语也往往负载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汉语和英语的交流日益增加。

可以预料,汉语和英语势必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士的重视。

其应用亦将越来越广泛。

Smith于1925年发表了《词与习语》(Words and Idioms)一书,成为早期习语研究的代表。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探索习语的来源和结构,并详细地对习语的来源进行分类,同时强调了习语的基本特征,即:习语的意义不是它的组成词的意义的总和。

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蓬勃发展,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词汇、语义和句法理论也被用来解释习语的深层结构和语义特征。

C.F.Hockett强调了语境在识别和解释习语中的重要地位。

他指出,没有语境就难以确定一个表达式是习语还是搭配;他完善了习语的整体性(single unit)、凝固性(institutionalization)和不可替换性(irreplacebility)的特征。

为其后的习语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中西谚语不同开题报告

中西谚语不同开题报告
(1)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冯建民,许丽红在《英汉谚语语言文化特色对比分析中指出谚语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是人民群众用来表达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经验启发和感想的各民族文化的结晶。谚语作为习语的一种,是语言和文化的结晶,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对日常生产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一般精练短小,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导师姓名XX职称XXX
2011年9月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英谚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品,是窥探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窗口。对谚语的翻译对比与分析,是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了解文化差异,将进一步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通过汉英谚语的学习,可以掌握习语的来源、了解历史典故、丰富中西方文化知识、发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共性,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谚语的翻译对比与分析,是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了解文化差异,将进一步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研究中西谚语的异同可丰富我们的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
[9]罗圣豪.论汉语谚语[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10]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1]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72(2):4-18.
[12]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012年5月15日—5月20日论文答辩
六、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
七、院论文指导小组审批意见
签名
年月日
谚语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语言艺术的精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且对文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一般来说,语言能够更好的反映一个地区的民族特征,这其中既包含该地区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也包括地区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所以英汉谚语又存在着差异。英汉谚语都来自民间生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和宗教文献;生活实践经验、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宗教思想等方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谚语逐渐打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英汉谚语在互相渗透与融合。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摘要:谚语,顾名思义就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句式也大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谚语,不仅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人民群众智慧的果实。

汉英谚语历史非常悠久并且数量十分庞大。

本文着重分析了英汉谚语文化存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分析各自的成因,研究了一些英汉谚语翻译的技巧,最后强调英汉语谚语文化在当今世界各国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谚语;英汉语对比;跨文化交际一、介绍谚语,是由民间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的较为定性的特殊语句,是广大民众智慧与经验的体现。

因此,谚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可以说,英汉语的谚语都具有结构紧凑、风格独特、寓意深刻,使人印象深刻的特点。

英汉两个民族虽然语言各不相同,文化与风俗习惯也相差甚远,但由于人们的心理与个性的特点存在着共性,因此,英汉语的谚语在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索要表达的含义都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然而,有共性就必然存在着差异,由于各国的具体文化与风俗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背景,因此,英汉语的谚语也存在着差异。

英汉谚语有着类似的文化起源和语言特点,起初也大多来自于民间生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以及外来语。

二、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体现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实践的经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学者以及读者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学习外国的谚语,尤其是英语中的谚语。

然而,英汉谚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一)生活环境的差异生活环境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地理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差异。

从地理方面的差异来看:地理和气候环境对谚语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以英国为例,英国人早期大多居住在海边且以捕鱼和航海为生,这种特殊的生活习惯以及居住环境就对其谚语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Neverfryafishtillitiscaught.”(鱼没捉到手,不要忙着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金融学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谚语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华。

它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的普遍语言现象。

每个民族的语言中都包含着大量的谚语。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毫不夸张地说,对一个民族语言中谚语的研究可以深入地了解该民族的风俗和心理。

正如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样,谚语——由一个民族自己创造、代代相传、并蕴涵着大众智慧的句子——也是如此,也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

而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英文化的不同使谚语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而谚语本身也承载着该民族的文化。

不同的谚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文化涵义,即使是相同的谚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文化涵义也会大相径庭,甚至有的谚语只在特定的背景下体现其本意。

所以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及习俗、宗教信仰、修辞手法的使用、思维方式,或源于不同的经典名作或名人之口,就会造成两种语言中的谚语文化涵义的不同。

因此,比较研究英汉谚语的文化涵义,对进一步了解中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相关文献,国外学者对谚语的研究起步较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修辞学角度,语义学角度和综合学科角度。

从修辞学角度到语义学角度的飞跃,使学者对谚语的研究从表层语言特征渐渐转向表层文化关系,并把谚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研究。

但是,这样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容易将对谚语的研究套入固定的程式化。

一旦程式化,那么从谚语体现出来的文化背景就显得苍白,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

究其原因,是因为研究并没有从表层文化关系挖掘到深层文化关系。

反过来说,对于深层文化关系的挖掘也必须以语义研究为基础,因此,在对相关文献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总结之后,本研究从语义学角度出发,挖掘比较英汉谚语的深层文化涵义,以探索两个民族文化的同异。

研究主要以语言文化观为主要理论依据,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角度对英汉谚语的相同和不同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造成其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通过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深掘中西文化差异,更好的帮助两种语言的谚语使用者理解中西文化,使其更理性看待谚语在生活中的启示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可见以下提纲:1.谚语起源与定义2.了解英汉谚语文化差异的重要意义2.1有助于正确理解语言,避免产生歧义2.2有助于发挥谚语对日常生活的启示作用2.3有助于跨文化交际3.英汉谚语差异的主要类型3.1英谚和中谚完全相同3.2英谚和中谚基本相同3.3英谚和中谚基本不同4.英汉谚语文化从同到异对比研究4.1 表现出的道德规范相同4.2 表现出的最基本道德品行一致4.3 对于名誉的重要性,基本相同4.4 对于友谊,差异开始出现4.5 对于帮助和救济,差异开始明显4.6 对于金钱问题,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5. 英汉谚语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5.1价值观念5.2 风俗习惯5.3 历史文化5.4 宗教信仰7.总结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英汉谚语文化涵义的同异2.英汉谚语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3.如何正确合理应用谚语的启示作用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年10月24日——11月24日:查阅文献资料,写出文献综述部分。

2010年11月24日——11月26日:上传文献资料至高校毕业论文网络平台。

2010年11月28日——12月6日:翻译两篇英文文献,每篇原文字数在2-3千之间。

2010年12月7日——12月30日:撰写开题报告,并上传。

2011年1月——3月11日:撰写论文提纲以及初稿,上传论文初稿。

2011年3月12日——3月22日:论文修改第一稿。

2011年3月23日——4月16日:论文修改第二稿、第三稿。

2011年4月17日——4月18日: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传。

2011年5月21日——参加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1.Permyakov, (1979): Proverbs and sayings in the East. Science, Moscow. 1979.2.Baevskij, V.S. (1970): “Porozdayuscaya model poeticeskoj sistemy poslovits.” In:S trukturno-matematiceskie metody modelirovaniya yazyka. Kiev, 1970. (14-15)3.Wolfgang Mieder, Alan Dundes, (1994): The wisdom of many: essays on the proverb. The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London. 1994.4.Jakobson, Tynyanov, (1929): Problemy izucenija literatury i jazyka, Novyj Lef. 12 (1928).5.Jolles André, (1930) : Einfachen Formen. Foklore Society Publications, London, 1930.6.Max Black, (1962): Dewey’s Philosophy o f Language.Journal of Philosophy 59 (19):505-523.7.L. A. Richards, (1965):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658.Michael Losonsky, (1999): Humboldt: on Language: on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constru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pec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1999.9.M.F. Zamenhof, (1905): Proverbaro esperanta aldono al la verko “Frazeologiorusa-pola-franca-germana”. Pt. I. A-B. Varshave, 1905.10.Neal R. Norrick,(1985): How proverbs mean: semantic studies in English proverbs.Mouton, New York, 1985.11.Barley, N. (1972): “A Structural Approach to the Proverb and Maxim with SpecialReference to the Anglo-Saxon Corpus.” Proverbium, (20) 1972; 737-750.12.Burke, K. (1941): The Philosophy of Literary Form. Studies in Symbolic Action.NewYork, 1957.ner, G.B. (1969b): “What is a proverb?” New Society, (332) 1969; 199-202.14.Neal R. Norrick. (1981): “Proverbial Linguistics: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Proverbs”.Trier: L.A.U.T., 1981.15.Seitel, P. (1969): “Proverbs: A Social Use of Metaphor.” Genre, (2) 1969; 143-161.16.Seitel, P. (1972): Proverbs and the structure of metaphor among the Haya of Tanzania.Ph.D.diss.: Univ. of Pennsylvania, 1972.17.Taylor, A. (1931): The Proverb and an index to the proverb. Hatboro/Copenhagen,[2]1962.18.Taylor, A. (1962): “The riddle as a primary form.” In: H.P. Beck (ed.), Folklore in Action:Essays for Discussion in Honor of MacEdward Leach. Philadelphia, 1962. 200-207.19.J. Seidl, (1982), Idioms in Practice [M]. Oxford: Oxford Univ.20.Wendy Liu, (2009): Everything I Understand about America I Learned in Chinese Proverbs, Homa & Sekey Books.21.Mieder, Wolfgang, (2008): “Proverb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Folk Wisdom in Art,Culture, Folklore, History, Literature, and Mass Media. Peter Lang Publishing, New York, 2008.22.Elke U. Weber, Christopher K. Hsee, Joanna Sokolowska,(1998): “What Folklore Tells Usabout Risk and Risk Taking: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of American, German, and Chinese Proverb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V olume 75, Issue 2, August 1998, 170-186.23.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0.24.胡超, 2003, 《跨文化交交际实用教程》[M], 宁波:宁波大学.25.胡文仲, 1999,《跨文化交际面面观》[C], 上海: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6.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7.沈超英, 2002, 浅析英谚中的民族色彩[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28.汪福祥著, 1992,《现代英语妙语珠连》[M], 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29.王德春, 杨素英, 黄月圆, 2003, 《汉英谚语与文化》[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