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2013年文献综述-范文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3300字》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文献综述国外有大部分学者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Panicos (1996)等探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对16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相当多的国家,经济增长系统性地导致金融发展,总的来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1]。
Simon (2004)等以中国为例进行研究金融开放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尽管信息的电子传输会大大减少由于距离而导致的金融信息获取受阻,但地理因素仍然为金融服务主要集中于北京等特定地区的关键性因素[2]。
Arjana (2007)等利用了宏观和行业数据,分析国际金融一体化与金融发展对欧洲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出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认为金融一体化可能不会对增长本身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影响取决于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机构的质量[3]。
Matías (2007)等认为国内金融发展对贸易和资本流动开放的国家的增长影响要小于在两个方面都封闭的国家,在允许资本流动的情况下,非贸易部门的规模对于国内金融体系自由化的机会具有重要作用[4]。
在对金融发展的衡量标准方面,King与Levine(1993)认为金融发展质量的各种衡量标准与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实物资本积累速度以及经济体使用实物资本的效率提高密切相关[5]。
Pagano(1993)认为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是对“金融发展”概念的重点,要研究金融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影响是否存在,以及具体的影响是什么,必须要具体说明相关的特定金融市场[6]。
2. 国内文献综述目前有关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分成三方面,学者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的研究、学者对金融发展质量内涵的界定以及学者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李伟(2019)提出标准化建设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并就我国金融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7]。
金融文献综述 4700字
三一文库()〔金融文献综述 4700字〕文献归纳和述评研究背景由于标准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缺陷,行为金融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基础,提出有限理性和非有效市场,来解释金融市场的异象,这是对标准金融学的强有力挑战。
标准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之间的差异是研究目标不同。
标准金融学描述经济个体的最优决策行为,而行为金融描述的是真实决策行为。
国内外行为金融的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状况行为金融理论奠基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经济学家Dail Kama和实验经济学家Amos vrsky,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大量的行为实验,观察对比发现,许多投资者在实际决策时表现出非完全理性和风险厌恶特征,投资行为的期望值在不同情境多种多样。
19xx年Kama 和vrsky 共同提出的“期望理论”,成为了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该理论把投资者的情绪变化纳入模型参考指标,提出了在不同风险偏好和效用函数下投资者的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期望理论”的出现成为行为金融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行为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Kama还在20xx年摘取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预示着行为金融理论和行为经济理论在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进一步开拓出心理学方法在经济学应用空间。
19xx年Kama、Slovic 和vrsky 在《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式与偏差》中研究了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的经典经济模型中基本假设相违背的三个方面:风险态度、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将观察到的现象称为“认知偏差”。
19xx年,Bod和R..alr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引发了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复兴,通过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实证检验了美国市场存在过度反应。
学术界视他们的研究工作为行为金融研究的正式开端,标志着行为金融的研究进入黄金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更多的学者投入了这项工作,alr、Sillr、Sri、Sama以及Oda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实用文档之金融学综述
实用文档之"金融学综述"大三的上学期,本人选修了名为《金融学》的课程。
作为一个理科生,虽然之前对这些非本专业的知识内容没有任何涉及,当初选修也只是抱着好奇涉猎的态度,毕竟这是当前社会上较热门的专业之一。
尽管没有相应的专业基础,但听了姚静娟老师(授课老师)的几节课后,对这门专业多多少少有了一些认识,加上在网上查阅的多篇论文资料,在结课之际,写一篇金融学综述。
首先大致讲一下课程内容,首节课上老师便将金融学与货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谈了一些货币的定义、产生、形式演变等等。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从形式上主要经历了三种形式。
由最开始的实物货币形式:一些杂乱的商品如食物,衣服,牲畜等等进行的物物交换;然后是金属货币形式:金银铜这些作为流通的主要货币,以此来衡量物品价格;最后是信用货币形式:包括纸币现钞和存款货币,这也是当今主要的货币形式。
然后是关于信用及利息的一些相关讲解。
所谓信用,是指依附在人之间、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信誉构成了人之间、单位之间、商品交易之间的双方自觉自愿的反复交往,消费者甚至愿意付出更多的钱来延续这种关系。
信用具有社会性。
偿还和付息是经济和金融范畴中的信用的基本特征。
之后几节课所讲内容涉猎很广,大致有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信托与租赁,保险,中央银行,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深化与金融改革以及金融监督与管理。
限于篇幅与字数,就不一一详细叙述,就其中的金融中介——银行及政府对其的监督和管理这几点做一些深入的综合描述。
金融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对资金进行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配置。
联结储蓄者与投资者的金融系统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组成。
大数据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
大数据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学院:金融学院班级:13金融学硕姓名:熊美兰摘要:本文从传媒经济本体研究、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传媒经济研究、传媒经济研究工具的创新等方面来管窥近年来该领域的主要关注点以及新趋势和新突破,同时关注传媒经济学科体系研究的最新发展。
本年度传媒经济研究主题较为集中,主要是探讨传媒产业的数字化生存、全媒体转型策略与路径。
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视角和方法的引人,更加凸显了传媒经济学“跨学科”和“融合”的特征。
关键字:全媒体;三网联合;大数据;云计算;传媒经济学一、引言2012年,Twitter上每天发布超过4亿条微博,Facebook上每天更新的照片超过1000万张,Farecast公司用将近10万亿条价格记录来预测机票价格,准确率高达75%,采用该系统购票,平均每张机票可节省50美元Gartner 预测未来5年全球大数据将会增加8倍,其中80%是非结构化数据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将达到1.2ZB(1ZB=1024EB,1EB=1024PB,1PB=1024TB,1TB=1024GB),如果将这些数据刻录到CDR只读光盘上,并堆起来,其高度将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5倍2011年,麦肯锡公司对全世界大数据的分布作了一个研究和统计,中国2010年新增的数据量约为250PB,而欧洲约为2000PB,美国约为3500PB,大数据已经深深地充斥了人类经济社会的许多角落。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1980)[1]很早就在其经典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将大数据热情地赞誉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但是大数据成为高频词是最近一两年的事情。
随着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的兴起,数据规模越来越大,2011年5月,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 andCompany)发布了《大数据: 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2]报告,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 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2012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大数据、大影响》[3]的报告,从金融服务、健康教育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阐述了大数据给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会。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作者:韩卒梅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1期韩卒梅(西南财经大学,成都 611130)摘要:金融发展理论先后出现了货币面纱、金融抑制、金融约束等理论,研究重点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基于此,对相关主要文献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发展;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261-01一、早期的探索经济学家从银行诞生时就开始探索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90)看到金融在英国崛起的重要作用提出金融战略。
沃尔特·白芝浩(1873)认为金融体系为工业革命中大型项目融资提供了便利。
维克塞尔突破“货币面纱”论,在货币价值贮藏功能假设下从货币对资本积累的促进出发,论证了货币对经济的实质影响。
熊彼特(1912)指出银行体系促进资金流向利润率高、创新好的企业,利于创新;金融体系通过协助企业家才能实现贡献于经济发展。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也提出货币对经济增长具有实际影响的观点,基本前提是人们对货币有投机需求。
二、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石1950年前,金融要素在经济发展的作用常被视作处于从属地位。
《金融理论中的货币》(1960)汇总了格利和肖的观点:金融制度使储蓄—投资过程中资金从储蓄者转到投资者成为可能。
货币和银行是金融制度的重要成分,但并非全部。
多样化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形成充分发展的金融制度。
某种程度上说,金融制度的效率决定了经济能否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
格森克隆认为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有规模经济,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的效率高于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国有银行可将储蓄分配于高收益、对国家经济发展推动大的项目,克服市场失灵问题。
这一观点,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以银行为基本结构和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哪一个更有效率的问题。
关于金融科技(Fintech)的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科技(Fintech)的文献综述摘要:金融从来离不开科技,尤其是每个时代的前沿科技。
现如今这个时代的前沿科技莫过于互联网技术了,2013年6月13日,天弘基金联手支付宝推出国内首支互联网基金——天弘余额宝,它的诞生让国内金融行业第一次强烈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关于技术与金融的研究较为重要的理论是2002年卡箩塔.佩蕾丝(Carlota Perez)在其著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提出的,佩蕾丝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范式:新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
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
正是在高额利润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在短时间内发展迅猛,然而好景不长,伴随着不法分子、非法机构的大量跑路、停业,互联网金融进入转型和洗牌期。
如今,“互联网金融”一词已经不经常被提起,人们说的更多的是“金融科技Fi ntech”。
金融科技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和引领新一轮金融变革的主导力量,自其概念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Fintech一、关于金融科技定义的文献综述金融科技Fintech一词是一个舶来品,是由金融Finance和科技Technology两个词语合成的词。
目前,对金融科技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是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2016年3月提出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能够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国内的学者也对金融科技做出了定义,虽表述存在些许差异,但是蕴含相同的本质。
以李光磊(2016)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认为:“Fintech”一词是金融的英文表述finance与科技的英文表述technology的合成,本质则是新兴的互联网或高科技信息技术公司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高科技开展普惠的面向大众的金融服务。
金融专业文献综述 4300字
三一文库()〔金融专业文献综述 4300字〕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具有比较优势、差异性和多样化的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并适应要素禀赋特点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追求规模经济和实施赶超战略使我国中小企的发展一直处于强位弱势的尴尬境地。
尽管中小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整体素质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但目前中小企融资难妁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度展的主要障碍.本文从融资困境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方面做出文献综述关键字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原因对策1. 融资的概念《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融资的理解是,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
国内对融资的定义有两种:一是资金融通;二是储蓄的投资转化.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2.1企业方面肖红新、徐秀红(2008)指出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负债能力有限,所需的信贷资金多为短期的小额资金,融资成本和代价较高;中小企业往往处于生存和竞争考虑具有强烈隐瞒信息的偏好,从而使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
吕晓伟(2002)指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主要表现在金融界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观念陈旧,政府没有相关支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间接渠道不畅。
金永红、奚玉芹(2008)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现在的状况是经营风险高、资信水平低、信用形象不高以及抵押担保制度不当,整体面对融资困难的问题。
2.2政府方面政府作用的缺失,在这方面,国内学者达成共识。
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应该是积极干预的。
而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许多方面还做得不够,造成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不合理、行为的不规范和效率的低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存在不对等.另外,有学者认为,“国民待遇”的缺失也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国民待遇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平等待遇,它是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第一篇: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范文之一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 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
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
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
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
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
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15600字
三一文库()〔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15600字〕文献综述范文之一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 Mical ol 和or Ivrs(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
illiam R Joso (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
Adam imor(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al G. aur LL.M(rla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
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
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a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abi(Uivrsiy o ss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
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农村金融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一、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的后劲”。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解决农业问题是重中之重,因此“三农”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单个部门或局部的问题而是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局战略部署的重要问题。
“三农”经济在我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三农”被忽视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虽然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多次下调农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意在扶持“三农”融资,但是小农业经济转型中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问题仍然是三农经济成长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多年来,学界围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做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首先从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出发,指出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现状,并已经有学者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其次从内在与外在两面着手,分析“三农”面临融资困境的原因。
最后对构建农村多元化金融体系给出建议。
二、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地区经济主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方式,其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三农”融资问题。
学界在讨论“三农”经济组织融资问题时,通常以农村金融的需求与供给作为研究的起点。
因此,多年来学者们持续、广泛的关注着农村金融的供求问题。
汴静(2010)通过深入地考察我国农村地区的信贷规模总量、信贷用调结构、信贷额度机构和信贷期限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整体供求处于失衡状态,另外他还指出失衡不仅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制约农村金融的发展和财政支农的作用,加剧城乡发展的不均衡。
为解决供求失衡的矛盾,学者们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
王玉靓(2013)认为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农业的生产流程、技术含量和资金回收速度与其他行业相比独具特点;在金融监管当局没有对农村信贷产品给予特别规定,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在推出农村信贷产品同时并未设计相应的审批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情况下,按照统一的审核流程和风控措施使得融资手续过于复杂不符合农”经济的实际融资需求。
《金融学问题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4000字》
[7]江燕玲,张果. 重庆直辖以来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分析[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31(06):50-54.
[8]田平. 旅游业对秦巴山片区经济发展贡献分析[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5):41-45+50.
2021年3月22日-4月11日 完成二稿
2021年4月12日-4月30日 定稿,总结与提高
五、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以近五年为主)
[1]赵宇银,申登明. 旅游业对云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J]. 新西部,2019,(27):25+27.
[2]陈秋竹,邓琳,马千惠,屈利娟,刘锦扬. 改革创新构建大格局旅游发展贡献新动力——四川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分析[J]. 商业经济,2019,(06):83-84+90.
(二)相关建议
1.加大旅游产业投资力度
2.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旅游产业规模
3.丰富旅游种类,拓展旅游市场
4.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旅游品牌促进经济新增长
2.研究方案
本文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其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国内关于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同时,介绍旅游产业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再次,通过对武汉生产总值(GDP)和旅游总收入做发展趋势图,研究武汉旅游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现状,然后,选取武汉市旅游总收入和武汉市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为变量,以1995年到2018年的《武汉统计年鉴》中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通过相关分析、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来实证分析武汉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协整检验是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防止伪回归的发生,本文将通过协整检验的方法来检验变量是否是平稳的时间序列。通过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来确定序列是否存在伪回归现象,在数据平稳且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条件下,通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确定武汉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关系,误差修正模型(ECM)是一种具有特定形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是时间序列模型平稳且存在协整关系,并以这种关系构成误差修正项。然后以误差修正项和解释变量一起建立短期模型,以此分析武汉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长期且稳定的均衡关系。最后,结合武汉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和建议。
【精品】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关键字】精品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摘要:2013年以来,中国金融界迅速被互联网技术与人才侵袭和蚕食,在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了,互联网金融是金融界不可避免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无论主流媒体还是相关从业机构都普遍认为:互联网必将改变金融,要么是金融机构依靠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实现自我变革(如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要么是互联网企业深入金融业务撼动保守格局(如阿里、腾讯和京东)。
相关研究多从技术和市场角度展开,认为其是科技和数据金融。
而其中又以关于大型金融机构的互联网技术化和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业务开拓为多。
同时也关注新兴的P2P借贷、众筹、移动支付等新鲜领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互联网思想金融监管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高速交换网络,直接作用是提高信息交换的效率、降低交换成本,因此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初集中在通信、传媒、军事等有限的领域。
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快速普及和互联网的爆炸性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电子化、数字化后放置于网络之上,互联网开始逐渐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更多的人类活动也开始通过网络进行。
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改造是一场持续半个世纪的革新,它已经颠覆保守传媒,而正在颠覆保守零售和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电子商务的出现,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它不但扩大了互联网经济的范畴,使互联网经济由“支撑互联网的经济”转变为“被互联网支撑的经济”,而且它使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网络紧密联系起来,深刻地改变了商业结构和经济运作模式。
它激发、推进了互联网娱乐、互联网招聘、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展现出重构人类经济的强大力量。
而互联网的影响也由此上升到社会心理、行业思维、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理论综述最早的互联网金融的雏形是国外的移动金融。
当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互联网金融逐步出现在了历史舞台。
金融文献综述
文献归纳和述评研究背景由于标准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缺陷,行为金融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基础,提出有限理性和非有效市场,来解释金融市场的异象,这是对标准金融学的强有力挑战。
标准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之间的差异是研究目标不同。
标准金融学描述经济个体的最优决策行为,而行为金融描述的是真实决策行为。
国内外行为金融的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状况行为金融理论奠基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经济学家Daniel Kahneman和实验经济学家Amos Tversky,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大量的行为实验,观察对比发现,许多投资者在实际决策时表现出非完全理性和风险厌恶特征,投资行为的期望值在不同情境多种多样。
1979年Kahneman 和Tversky 共同提出的“期望理论”,成为了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该理论把投资者的情绪变化纳入模型参考指标,提出了在不同风险偏好和效用函数下投资者的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期望理论”的出现成为行为金融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行为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Kahneman还在2002年摘取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预示着行为金融理论和行为经济理论在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进一步开拓出心理学方法在经济学应用空间。
1982年Kahneman、Slovic 和Tversky 在《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式与偏差》中研究了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的经典经济模型中基本假设相违背的三个方面:风险态度、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将观察到的现象称为“认知偏差”。
1985年,Bondt和R.H.Thaler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引发了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复兴,通过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实证检验了美国市场存在过度反应。
学术界视他们的研究工作为行为金融研究的正式开端,标志着行为金融的研究进入黄金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更多的学者投入了这项工作,Thaler、Shiller、Shefrin、Statman 以及Odean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关于互联网金融相关文献的综述金专一班武星吉[摘要]本文就最近余额宝事件所引起的互联网金融热,搜寻了近年来大量的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文献,总结了其中比较经典的部分,以网络贷款P2P、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前景三个方面做了文献综述。
关键字: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乃至世界上的蓬勃发展,互联网企业逐步累积了大量用户,再拥有了这些用户数据之后,了解他们对金融服务的各方面需求,互联网企业涉足了金融服务,以庞大的用户基础展开金融服务,在传统金融市场上引爆了一场创新变革之战,从此产生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相结合的新兴产物,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Finance,简称IOF。
这一概念最早出自IT行业,其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在线结算、移动支付、云计算等新兴科技手段提供的结算、理财、融资等金融服务。
在目前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实践中,其狭义概念是指互联网金融公司(通常是非金融业的第三方机构)向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
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作用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上产生的新兴金融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模式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模式。
2000年后互联网金融逐渐发展出三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移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例如网银、手机银行等移动支付手段迅速的融入的人们的生活,使支付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第二个趋势是人人贷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这种中介通过互联网将借贷双方撮合起来的方式,解决了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难得问题,提高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个趋势是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所谓众筹,就是集中大家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企业或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是最近2年国外最热的创业方向之一。
阿里的余额宝就是典型的众筹融资,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抽走了4000亿银行存款,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这么多年来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的最大冲击,也是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迅速活跃起来,学者教授纷纷开始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各方面问题,监管机构也不得不开始重视起来。
金融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分析文献综述07金融三班 070601322 刘文娅股票价格指数期货(Stock Index Futures简称股指期货),是指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物的标准化期货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个特定日期,可以按照事先确定的股价指数的大小进行标的指数的买卖。
它是期货市场中产生比较晚,发展比较快的一种期货品种.目前金融期货在全世界期货交易中占到90%的比重,其中股指期货占到了三分之一。
股指期货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金融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最重要、最成功的金融衍生上具之一。
它是以股市的价格指数为其交易标的物的标准化期货合约。
目前,国际股指期货的交易规模日趋扩大,成为当今世界金融市场上最受投资者青睐的避险上具之一.股指期货通常具有价格发现、规避风险及投资三大功能,而规避风险是期货交易的最主要功能。
股指期货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规避风险,也就是风险的对冲,即套期保值,具体指通过利用股指期货和指数现货的反向操作,使得股指期货的收益(损失)与指数现货的损失(收益)相互对冲,从而规避市场的系统波动风险,实现资产的套期保值。
一、引言股指期货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在资本市场资产运作和风险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市场交易份额和交易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已经成为各国资本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金融衍生工具之一。
自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率先推出价值构成综合股价指货以来,股指期货成为一种有效的避险工具,从而使投资者不必去选择其它市场进行交叉套期保值,降低了套期保值过程中的风险,因此股指期货的推出方便了套期保值者的交易,提高了市场的灵活性,提升了避险效果。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的实质是套期保值者将现货价格波动性风险转变为基差波动性风险,基差是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虽然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有着非常强的相关性,它们受许多共同因素的影响,然而一般情况下期货市场的波动性要大于现货市场的波动性,虽然二者保持着相同的波动方向但波动的幅度有时会差异很大。
金融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关于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这个综述主要概括了目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实的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公司股权、绩效、股权集中(一)、研究意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研究的热点。
股权结构决定着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和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良好的股权结构能优化公司董事会构成,影响股东的行为,有效地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促进公司形成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公司经营绩效,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股权分置改革后,限售流通股将度过解禁期走向全流通,更加迫切需要适合我国实际的股权结构优化方法的指导。
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进行研究是非常需要的。
(二)、国外研究成果:对股权结构的研究是从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开始的,沿着股权结构——治理效率——公司绩效的逻辑思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不断拓展股权结构方面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就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而言,国外学者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股权集中度,二是控制权,亦即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
Jensen 和Meckling(1976)的观点,内部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其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就越一致,因而越有动力去监督经营者,而且愿意为此付出高的监督和激励成本。
Shleifer 和Vishny (1997)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股东的存在对公司价值有正效应。
在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下,股东出于“理性的无知”而采取“搭便车”行为。
依照这样的逻辑,提高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使股权相对集中,就可以提高股东的监控动力。
(三)、国内研究成果:国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与我国股市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
在借鉴了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就够的自身特点,国内学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报告班级:09经济学(2)班学号:Xc09580217 姓名:金芳一、前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而居民消费对于我国GDP新增份额的贡献率逐年下降,日趋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发张的障碍。
我国必须改变过度依靠进出口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局面,积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目前对我国来说,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全是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下,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已引起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
只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且进行归纳与总结,得出现有的理论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才能展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二、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一)国外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Gormley,Liu,Zhou(2010)认为,若政府没有提供一系列安全网,如失业、工伤、养老保险、社会救济以及其他社会保障,对于普通居民来说,为了未来的生活有所保障,最为理智的做法就是尽量缩减当前消费、增加未来储蓄。
Kotilikoff(1979)利用生命周期函数,在分析部分均衡和总体均衡时发现,退休效应只是对社会保障在资本存量上的替代效应部分抵消了,因此社会保障会增加居民储蓄,降低消费。
Barro(1978)的代际转移支付理论,认为生命周期家会所理论撕裂了各代人之间的联系,他的理论以储蓄为中介变量,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有可能内个人代际转移支付所补偿,因此不部分抵消挤出效应,如果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偏好、禀赋、工作岗位,并且都缴纳相同的税金和社会保障费用,那么人们对退休年龄的选择就不会因为社会保障的引入而产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若存在遗产动机,那么社会保障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效应即为零。
(二)国内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居民消费的不确定性增强,很多学者倾向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来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臧旭恒、裴春霞(2004)认为预防性储蓄量的多少与不确定性的程度和消费者的谨慎动机的强度密切相关,在消费者的谨慎动机不变的前提下,不确定性越高,预防性储蓄的量就越多。
陶长其、齐亚伟(2007)运用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假说以及空间状态模型,对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城乡居民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城乡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交替变化。
张继海(2008)提出因为居民面临自身寿命的不确定性,会促使其增加预防性储蓄,从而降低当前消费。
尚文程(2011)认为近几年来我国储蓄增量迅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进行了更多的预防性储蓄。
还有学者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方面来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陈树文(2002)基于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消费倾向三个方面的理论分析得出有了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就能够增加经济生活中的确定性因素,使居民形成更为稳定、更为理性的心理预期,从而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释放大量的居民存款,产生巨大的即期消费需求。
在当前国家实行增加居民收入政策的背景下,通过提高和承诺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消费倾向,增加即期消费(陈圻、黄玲(2004))。
王云、辜萍(2001)认为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有赖于居民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偏好,这些除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相关之外,还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密切相关。
朱雨可(2006)从制度转型角度分析,得出我国当前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不确定性来源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转型,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是经济转型的重大课题,社会保障制度与转型期的所有制结构不符,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的不完善增强了居民的支出预期,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
(三)浙江省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李锴、何红霞、梁磊(2010)认为浙江省城镇居民的收入相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更高,同时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保障性补贴也是促成其消费更高的原因。
农村居民的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过去我们常说的“靠天吃饭”便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典型。
在这样的状态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更加谨慎。
城镇居民各种福利措施和保障措施相对于农村居民而言更为完善,如具有劳动保险、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等,而广大的农村居民则基本上不享有或较少享有这些福利补贴,面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预防性储蓄便成为其当然的选择。
李鑫懿(2009)认为浙江省省居民消费和储蓄之间并不如传统经济学理论中阐述的那样是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同涨同跌:居民既能保证一部分收入存入银行,又能保证消费不减少。
全省居民这些年的收入增加很快,从而保证了上述情况的真实发生。
但是,浙江居民消费的传统性依然存在,其虽然收入增加很快,但是用来储蓄的部分还是远远高于消费的部分,符合中国人习惯于先储蓄再消费的传统。
综上所述,消费者的态度、感知价值、感知风险都和购买意愿有着必然的关系,而这三个因素和品牌形象也是有着离不开的关系的,所以可以猜想品牌形象和消费者购买意愿之前也有必然的关系。
章节后要有一段评述这一章的不足三、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一)国外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Feldstein(1974)选择美国1929-1971年(不包括1941-1946年)的时间序列预测社会保障总支出,进而研究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社会保障可以使私人储蓄减少30%-50%。
H.Yigit Aydede(2007)以土耳其为例,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对总体消费的影响,为了量化社会保障变量,他使用土耳其的社会保障财富进行独立研究,研究指出社会保障财富是土耳其家庭中最大的部分,基于社会保障财富中有关消费进行敏感性测试,发现社会保障财富对总消费有显著的影响。
Cagan Phillip(1965)对消费者联盟的15000位会员在1958-1959年间的储蓄行为分析研究,研究结果与预测的相反,那些参与了养老金计划的会员降低了自己的消费支出。
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参加这类计划有可能使人们产生提前退休的期望,使得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使他们更多地进行储蓄,减少当前的消费。
(二)国内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有学者直接从实证分析得出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正向的。
刘慧(2009)通过利用相对收入假说模型,运用1997—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存在着正向的显著影响。
刘畅(2008)运用1989—2005年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居民消费数据为样本,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出从整体上看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与居民消费是互补的关系,而且这种作用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即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可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
金淑彬(2009)通过1981—2006年数据对比得出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国内消费不足的时候,应当通过发张社会保障事业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增长。
于泳(2009)利用1980—2005年的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和spss软件计算,得出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两者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1980—2005年间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每提高1%,人均居民消费水平将增加1199.41元。
段景辉、黄丙志(2011)利用1987—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了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结果发现:我国各省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程度不同,间接造成各省市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对居民消费需求存在显著的挤入效应,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杨志明(2011)选取样本1986年—2008年全国时间序列和1995—2008年28个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表明,短期内农村社会保障总体上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局部地区存在差异性,长期而言农村社会保障总体和局部对居民消费均起到正向作用。
贾小玫、冉净斐(2004)利用2000年和2001年全国农村住户调查的截面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消费需求增长具有显著的关系。
但是也有学者实证分析了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消极的。
张亚君(2008)根据1991年—2001年的时序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分析了得出在这一阶段我国总的社会保障水平及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是负相关关系,且社会保障水平偏低。
王晓霞、孙华臣(2008)选取1993年—2005年的数据,通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社会保障支出是居民消费需求的Granger因,我国社会保障对消费有阻碍作用的结论。
杨天宇、王小婷(2007)基于1980年—2004年25年的数据,运用扩展的生命周期模型,最终得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能够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
吉静(2010),吴庆田、陈孝光(2009),谢文、吴庆田(2009)等多位学者均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向量修正模型来分析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结果均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没有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促进作用。
(三)浙江省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王小琴、杨翠迎、米红(2008)利用1980-2005年的相关数据,研究表明24年来浙江省社会保障平均水平低于全国社会保障平均水平,并自2000年以来呈现低水平倒退迹象,其中有13年的时间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与GDP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慢于经济的增长,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低水平基本适应状态,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仍处于社会保障形成期的初期阶段。
综上所述,消费者的态度、感知价值、感知风险都和购买意愿有着必然的关系,而这三个因素和品牌形象也是有着离不开的关系的,所以可以猜想品牌形象和消费者购买意愿之前也有必然的关系。
章节后要有一段评述这一章的不足四、总结通过对以上文献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运用不同的理论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社会保障对降低消费者所面临的未来不确定性有一定的作用,也有可能对消费增加起了负面作用,使消费者了解到了要预防未来风险,从而更多的增加储蓄。
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运用不同的模型,不同的软件和大量数据,具体说明了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尽管如此,我们看到现有研究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分析方法方面,多数实证分析在其模型中没有加入控制变量,分析方法仍然有待完善,但是通过研读以往的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俩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发现社会保障制度所存在需改进的地方,从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刺激消费,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