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概论(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一、重要内容1、铸币:指得到国家的印记由国家准许铸造并合乎规定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2、本位货币:是由国家造币厂按照一定规格铸造的铸币,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价格标准或计价、结算货币。
3、辅币:满足小额或零星交易的货币。
4、代用货币:指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为金属货币的货币。
5、银行券:银行发行的一种债务凭证,即银行保证持有人可以随时向签发银行兑换相应金属货币的一种凭证。
7、电子货币: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支付功能的非现金货币。
8、有限法偿货币:指具有有限的法定支付能力的货币。
即在一次支付中,如果使用有限法偿货币支付的数额超过法定限额,收款人则有权拒绝接受。
9、无限法偿货币:指法律赋予某种货币可以无限制地用于清偿债务、购买商品、支付劳务、缴纳税款等交易中,并且交易一方所支付的货币数量不受限制,交易的另一方不得拒绝接收。
这种货币称为无限法偿货币。
10、格雷欣法则:即在两种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市场上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低的劣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良币排挤出流通,最终市场上充斥着劣币。
11、黄金输出点: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
12、黄金输入点: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
13、信用货币: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形态。
14、支票:是活期存款账户存款人开出的通知银行从其账户上支付一定金额给票面指定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
15、本票:是债务人对债权人发出,承诺到期无条件支付款项的债务证书。
16、承兑汇票:承兑,简单地说,就是承诺兑付,是付款人在汇票上签章表示承诺将来在汇票到期时承担付款义务的一种行为。
经过承诺兑付的汇票就是承兑汇票。
17、信用的特征:(1)期限性(2)流动性(3)风险性(4)收益性18、消费信用:是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满足其生活消费方面的货币需要的信用形式。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货币:经济学家将人们普遍接受的,可以充当价值尺度、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的物品,都可以看成是货币。
价值尺度:用货币作为比较价值的工具。
交易媒介:可以极大的提高交易效率或者降低交易的成本。
价值储藏:货币暂时退出流通而出于静止状态,表现为财富,也就是“购买力的暂栖所”。
支付手段:表现为货币的单方面转移,克服流通手段的局限性。
信用货币:如果商品作为自身的价值不能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完全相等,且不能用来兑换商品货币。
准货币:从货币层次上看,准货币(M2 - M1)构成M2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的流动性较低,不能直接用作交换的媒介,更多的是发挥价值贮藏的功能。
货币制度:又称币制。
是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包括:货币材料、货币单位、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资金盈余者:净金融投资为正,表明总体上是在向外贷出资金。
资金短缺者:净金融投资为负,表明总体上是在向其他单位借入资金。
就整个社会而言,一般情况是,政府与企业是资金短缺者,居民个人是资金盈余者。
间接金融:资金盈余部门的一部分资金通过诸如银行等金融为中介机构流向资金短缺部门。
直接金融:通过直接金融市场流向资金短缺部门。
金融市场:资金融通市场,资金盈余者和短缺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的资金融通市场一级市场:发行市场,资金短缺部门通过发行各种金融工具而筹集到它所需的资金市场。
二级市场:各种可流通的金融工具流通和转让的市场金融工具:一种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约,它一般规定了资金盈余者向短缺者转让金融剩余的金额、条件和期限等。
固定收益证券:债务性金融工具的发行者一般都会承诺未来支付固定金额的现金(利息)。
衍生金融工具:在原生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包括期货、期权等。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重新整理版)1.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
2.信用工具:是记载信用内容或关系的凭证,也叫金融工具,是重要的金融资产,是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交易对象。
3.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
4.银行信用: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5.国家信用:是国家(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借助于债券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6.消费信用: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信用。
7.股份信用:是股份公司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所体现的一种信用形式。
8.租赁信用:是以出租设备和工具收取租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9.基准利率:通常是由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制定或调整,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利率,在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再贴现率。
10.市场利率:是指借贷双方在金融市场上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反映一定时期金融市场货币供求关系的利率。
11.官定利率:是由国家货币管理当局(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需要所确定和调整的利率。
12.固定利率:是指在银行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商定的利率,在整个借贷合同期内,利率不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或其他因素而变化。
13.浮动利率:是指在银行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共同商定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的利率。
14.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只控制基准利率,金融资产的交易利率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形成了多样化的利率体系和市场竞争利率机制。
15.同业拆借利率:是指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
16.商业银行:是指能够吸收公共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多种业务的金融企业。
17.同业拆借:是指商业银行之间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
18.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办理贴现业务所取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贴付一定的利息,再将票据转让给中央银行的一种行为。
货币银行学的名词解释(完整版)
货币银行学的名词解释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在长期的物物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商品。
2、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3、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计算其他商品的价值时,便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4、流通手段:货币在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时,发挥着流通手段的职能。
5、货币流通:指在商品交换中,货币作为购买手段,从一个所有者手里转到另外一个所有者手里的不断运动。
6、货币流通规律:指在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用公式表示为: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水平*待实现的商品总量/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7、贮藏手段: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并被人们保存、收藏起来时,货币就执行贮藏手段。
8、支付手段:在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在用于清偿债务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9、世界货币:货币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就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10、实物货币:又称为商品货币,它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原始形式。
如果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都称为实物货币。
11、代用货币:指作为货币的物品本身的价值低于其代表的货币价值。
12、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
13、部分储备制:银行体系只需保留部分现金准备即可,其余存款可运用于放款或投资用途。
14、铸币:是经过国家证明,具有一定形状、质量、成色(即贵金属的含量)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15、无限法偿:在支付行为中,只要付出本位币,偿付行为即告结束,对方无权要求改用其他货币,否则被视为违法。
16、有限法偿: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当支付金额超过一定限额时,对方有权拒绝接受。
17、金准备制度:金准备制度的用途:第一,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第二,作为扩大和收缩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第三,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18、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特点: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地兑换金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
金融硕士-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汇编(全)
金融硕士-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汇编(全)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它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存款货币——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货币存量——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货币增量——一国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国家货币制度——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国家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也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包括1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2汇率制度的安排3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否则视为违法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在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若大量对外输出美元,会导致美元自身的危机,若限制输出美元,国际货币体系就会面临国际货币的数量短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内在缺陷后来被称为在特里芬难题牙买加体系——它是在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它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外汇——国际汇兑的简称.外币和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具有动态和静态两方面的含义:外汇的动态含义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国际汇兑行为和过程,即藉以清偿国际债权和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经营活动. 外汇的静态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对外支付的金融资产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付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收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铸币平价——金本位条件下两种货币的含金量的之比.铸币平价市决定两种货币汇率的基础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或借贷活动,其具体形式包括:一)出口信贷二)国际商业银行贷款三)政府贷款四)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五)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六)国际租赁直接投资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是根据融资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划分的.是指当事人之间通过建立债权债务关系进行融资活动,债务人的法律责任是要按照融资合同规定按时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偿还本金股权融资——是指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的融资活动企业信用——是指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泡沫经济——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偏离其基本价值,主要表现为某种资产或商品地价格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后大幅度地下跌,先暴涨然后是暴跌,暴跌后这种资产和商品的价格回复到基本价值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伴随着信用关系发展而产生,并构成信用基础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利率市场化——是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金融风险——经济中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风险,政治风险,创新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四行二局一库——旧中国官僚买办金融体系的核心.指”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货币经营业——早期的银行萌芽.由从事贸易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在接受货币兑换业务的同时代管货币及代理由交易引起的有关货币支付,成为货币经营业商业银行——办理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的银行.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的银行. 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将部分负债作为货币流通,同时可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中间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收取佣金,手续费,管理费等费用的一种业务银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以外,还开展了一些提供服务,旨在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因这类业务既不属于负债业务也不属于资产业务,所以称为中间业务再保险——是保险公司对承担的来自于投保人风险进行再次分散的一种方法证券公司——是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提供服务的投资机构财务公司——是由大型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出资组建并为各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支持国家重点集团或重点行业发展.金融市场——是实现金融资产交易和服务交易的市场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在一年以上或没有到期期限的金融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在原生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金融合约及其组合形式的总称,主要包括期货,期权和互换及其组合.通常以双边合约的形式出现,其价值取决或衍生于原生金融工具.合约规定了持有人的权利或义务,并据此进行交易,可发挥套期保值的作用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股票代表的是所有权而非债权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有价证券的行市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有价证券的收益;二是当时的市场利率股票价格指数——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平均数.是以计算期样本股市价总值除以基期市价总值再乘上基期指数而得到的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票据承兑——是指商业票据(主要是汇票)到期前,票据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再贴现——是指贴现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行为回购协议市场——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交易的场所,市场活动有回购与逆回购组成.由于我国货币市场其他子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政府的金融宏观调控主要在这一市场进行证券交易所——是二级市场的组织方式之一.是专门的,有组织的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实体的居民同非居民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纪录.他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段内对外收付的累计结果,是一种流量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把一国的国际收支,按某种适合于经济分析的需要编制出来的报表.是反映一个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一种统计表.它实际上是国际收支的外在表现形式国际结算——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并借助于相应的结算工具,实际资金跨国转移,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也属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其实质均表现为通过银行结算体系及结算工具的运用,实现客户委托的资金清算与货币收付信用证——是由开证行根据申请人(进口商)的要求和指示,向出口商开出的在特定期限内,凭信用证规定单据取得确定金额的书面承诺国际金融市场——是指进行国际间资金借贷或融通的场所.广义是指国际间集中进行各种金融活动的场所.狭义是指从事国际资金借贷和融通的市场,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套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贱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中央银行——一个国家的金融管理机构.”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策的银行”超额准备金——指商业银行实际保有的准备金总额减去法定准备金所得的余额超额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率清算业务——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管理者和参与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货币需求——指人们通过对各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综合衡量后所确定的最优资产组合中所愿意且能够持有的货币量,它必须同时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降到一个低点时,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变得无穷大得一种极端形式,此时央行无任增加多少货币供应给,都对利率不起作用外生变量——内生变量的对称.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由于这种变量通常可为政策控制,被用来作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因而被称为政策变量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如市场经济种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通货)构成货币乘数——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若以Md表示货币需求量,以Ms表示货币供给量,货币均衡则可表示为:Md= Ms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要素论——国内外学者较普遍把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双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 三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物价水平下降是其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它等于以当年价格(现价)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和以基期不变价格(基期价)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对整个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次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市场货币供给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而将货币投放出去,否则反之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即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金融监管——狭义的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在金融市场上所有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是指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金融深化——是指放松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使利率和汇率能够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情况,并能够抑制通货膨胀金融压制——若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底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擎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作金融压制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是指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现代化金融机构是指以现代化管理方式经营的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是指以传统方式经营的钱庄,放债机构,当铺之类的小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泛指金融领域内出现的,有别于既往的新业务,新技术,新工具,新机构,新市场与新制度安排的总称.从经济学意义说.指通过引进新的金融要素或者将已有的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在最大化原则基础上构造新的金融生产函数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金融中介比率——所有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份额融资比率——各融资方式占全部资金来源的份额表征货币——是指由足值货币的代表物,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提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双本位制——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是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主要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入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兑换比率;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按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办法来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主要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在规定的数额以上兑换金块;黄金集中由政府保管,作为银行券流通的保证金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能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不蒙受损失的能力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是指辅币具有有限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再贷款——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
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西方的经济著述中也有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
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
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
商业银行的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所以通常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分业经营:分业经营模式,是指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各个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各自经营专门的金融业务。
在这种模式下,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
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期限的存贷款业务,还能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
早期的银行都是全能型的。
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以外,还开展了一些提供服务、旨在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因这类业务既不属于资产业务也不属于负债业务,所以称为中间业务。
转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贴现收进的未到期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进行贴现的融资行为。
票据可以被多次转贴现。
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存款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保留的应付客户提取存款需要的准备金,其中法律规定必须存储于中央银行的部分,叫法定存款准备金。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货币层次:是指不同范围的货币概念。
中央银行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即m0:现金,或流通的货币;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
这种分类的经济意义在于,m1(“狭义货币”),一般构成了现实的购买力,对当期的物价水平有直接影响;而m2(“广义货币”),其中包含暂时不用的存款,它们是潜在的购买力,对于分析未来的总需求趋势较为重要。
2流动性偏好:就是指人们愿用货币形式维持自己的总收入或财富的一种心理因素。
因为货币就是流动性最小的资产,所以人们可以对货币产生偏好。
引发这种偏好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交易动机、慎重动机和投机动机。
3、单一规则: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据此提出了著名的“规则货币供应”的政策主张。
他认为货币供应量的最佳选择是实行“单一规则”,即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弗里得曼认为,货币数量的范围应该确定为流通中的通货加上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也即m2;货币增长率应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适应;货币供应增长率一经确定不能任意变动。
4、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就是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列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
它涵盖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减升值的影响。
而实际利率则就是指名义利率剔出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就是债务人采用资金的真实成本。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5、基准利率: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
基准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
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高低,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鼓励的作用,并同时影响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6、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种类根据期限可以分成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短期利率就是指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利率,主要整体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长期利率通常就是指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利率,主要整体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利率。
经融学(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
金融学第一篇货币、信用与金融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名词解释1、货币流通:以个人、企业、财政及机关团体、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对外经济联系为中心的货币收支紧密联结在一起,此收彼支,此支彼收,由此及彼,连绵不断。
由此构成的货币收支系统通常称为货币流通。
2、货币制度:各国在货币问题方面都制定的种种法令。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3、无限法偿:是指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其含义是: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如何大以及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即不论是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缴纳税款等,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4、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
二、简答题1、简述货币的职能。
货币职能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它是货币本质的表现。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职能。
货币的五种职能相互联系,共同表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2、金本位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
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
特征:自由流通、自由铸造、自由输入输出、自由兑换。
3、简述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
第二章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一、名词解释1、布雷顿森林体系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成员国的货币金平价应以黄金和美元来表示,形成了双挂钩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文档
1、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
其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2、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3、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企业的债权信用和股权信用等。
4、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5、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指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
6、货币乘数: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7、金融风险——经济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
8、泡沫经济——是伴随信用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
即依靠信用造成虚假需求,虚假需求又推动了虚假繁荣,导致经济过度扩张。
当信用扩张到无法再支撑经济虚假繁荣时,泡沫就会破灭,并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9、出口信贷——是出口国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
10、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11、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3分)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是重要的融资形式。
1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次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以期限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
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2、货币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通常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3、商业银行: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
其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影响货币供应量,亦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4、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
其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5、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6、企业信用: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企业的债权信用和股权信用等。
7、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8、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只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9、货币乘数: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10、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运动。
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个方面。
11、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
它是一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3.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5.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6.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7.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8.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9.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
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11.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
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
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
12.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13.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14.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付标价法。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5.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收标价法。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6.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1.金融——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二者虽然在表面上密切联系,本质上却各自独立运动,是两个范畴。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信用货币进入流通体系,货币和信用不可分解地连接在一起,产生了一个由这两个原来独立的范畴相互渗透、融合所形成的新范畴,即金融。
2.信用经济——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表现为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货币的让渡形式,并且由于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暂时转让出其对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承借者因此要付给一定利息作为补偿。
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存在造成了信用扩展的条件,进而形成的以信用为联系的经济,称为信用经济。
3.间接融资——货币资金的需求者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间环节融通资金,以其作为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和媒介,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同货币资金的需求者并不发生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方式。
4.直接融资——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以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资金的融资方式。
5.收益资本化——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算出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习惯地称之为收益资本化。
6.市场利率——依据利率是否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标准可以将利率划分为市场利率与官定、公定利率,市场利率是指随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
7.基准利率——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种利率变动,其他利率也相应变动)的利率。
8.实际利率——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用以评估货币贬值的通货膨胀风险,由名义利率和借贷期内的物价变动率决定。
9.浮动利率——在借贷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
10.金融工具——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对债权债务双方所应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均有法律约束意义。
具有偿还期限,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等基本特征。
11.融通票据——无交易背景而只是为了融通资金所签发的商业票据。
大学金融必修课《货币银行学》全册书名词解释(最全)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1、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是指货币作为街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工具。
货币执行这-职能,不需要现实货币。
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减少了商品交换中的价格数目,从而提高了交换的效率2、价值储藏:是货币的职能之一,即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被用作财富或购买力储藏的工具。
此时,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成为跨期管理的工具。
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优点在于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
3.狭义货币(MI):通常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
其中,现金是指流通中的通货,活期存款在国外是指全部的活期存款,在我国只包括支票类和信用类活期存款。
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的代表,是各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
4.广义货币:M2,通常由现金、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某些矩期流动性金融资产组成。
广义货币扩大了货币的范围,包括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实力的货币形式。
对于研究货币流通整体状况和对未来货币流通的预测都有独特作用。
5.准货币,也称亚货币。
般将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市之差称为准货币或亚货币,包括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组成。
准货币本身虽非真正的货市,但由于它们在经过一定的手续后,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加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
6.支票:是指银行存款客户向银行签发的无条件付款命令书。
按支付方式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前者可以从银行提取现金,后者则只能用于转账结算。
由于支票可以在市场上转移或流通,充当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因而支票所依附的活期存款通常称为存款货币。
7.信用卡:是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的一种特制载体卡片,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信用卡结账日再行还款的一种消费信用形式。
因此,信用卡实际上就是银行提供给用户的种先消费后还款次的小额信贷支付工具。
信用卡的使用方便了日常消费。
8.购买力:是指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
物价指数越高,货币购买力越低; 反之,货币购买力越高。
金融学概论(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的演变:实物货币(货币价值=商品价值)—金属称量货币和铸币—可兑换的信用货—不兑现信用货币—存款货币与电子货币实物货币:如果作为货币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的价值相等,那么,则称这种货币为实物货币。
铸币:得到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可兑现信用货币(银行券):所含价值低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其特点是可与所代替的贵金属自由兑换。
不兑现信用货币(纸币):不兑现信用货币是指足值货币及其代表物以外的任何一种货币,其币材的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价值。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即物价出现负增长。
本位币: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辅币:本位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小额周转使用,双本位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银铸币之间的法定比价,两者的交换比率不再受市场上金银价格的波动影响。
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金币本位制: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溶化。
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货币价值的自由调节机制。
金块本位制:金币停止流通而以银行券代替金币流通。
银行券仍规定一定的法定的含金量,其发行以一定数量为准备,居民可在一定范围内按法定含金量自由地兑换金块。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虽然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
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主要特点: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入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兑换比率;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兑换黄金,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按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办法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货币银行学属于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在金融行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货币银行学中的一些重要术语和概念的定义。
货币货币是指一种广泛接受并被用于交换的价值媒介。
它可以作为商品的交换媒介,也可以用来支付债务和税款。
货币可以是实物货币,例如金属货币、纸币或硬币,也可以是没有实物形态的电子货币。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所有可用的货币总量。
它包括货币发行量和存款。
货币供应量的大小会对通货膨胀和经济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一家由政府或政府代表控制的、负责管理货币政策的银行机构。
它的主要职责包括管理货币供应、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协调各商业银行的业务和监管金融机构的活动。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一家提供各种银行服务的金融机构。
它们的主要业务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提供信用卡和外汇交易等。
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上最大的参与者之一,能够影响各种金融交易。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银行必须保留在其存款帐户中的一部分资金的百分比。
准备金率的目的是保证银行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客户的提款请求。
当准备金率发生变化时,这将影响银行的贷款和存款利率以及货币总供应量等多个方面。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的总体运行。
这些政策能够影响通货膨胀、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
利率利率是指借款人必须支付的贷款费用。
它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贷款的风险性、借款人的信用等。
利率还可以用作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和经济活动的工具。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购买力下降所导致的物价上涨。
它是经济活动中的普遍现象,通常会导致财富重新分配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货币再融资货币再融资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债券等手段来向商业银行注入资金以扩大货币供应。
这是一种刺激经济活动和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措施。
以上是货币银行学的一些基本术语和概念的解释。
对于金融从业者和学习金融的人来说,了解这些概念和术语是非常重要的。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较全面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较全面第一篇:《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较全面《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能够作为交换手段、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在此基础上也能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包括商业票据、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和可以进行转账结算的银行存款等。
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具有派生功能,是现代各国采用的货币形式。
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一般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货币增量:指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通常是指今年与上年相比的增加额。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
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
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
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偏高的良币被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偏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国家货币制度:是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
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二是汇率制度的安排;三是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金融学与货币银行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教材
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中,相互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等的价值(即生产这两种产品时,必须耗费同样多的人类劳动),这就是等价交换原则。
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人类社会最初的商品交换相对应的商品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的原始阶段。
当时只是有了剩余产品而交换,还没有专门的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所以称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不仅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而且表现在一系列其他商品上。
这种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某一种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
货币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这种特殊商品(黄金、白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
它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
信用货币包括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等形态。
货币量层次划分: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含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
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价格标准: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
在历史上,价格标准和货币单位曾经是一致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单位名称和货币本身重量单位名称分离了。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就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界,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
如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世界货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票据:具有一定格式并可用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
承兑: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
本票:由出票人对收款人发出的在一定期间内支付一定金额的债务凭证。
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商业承兑汇票: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的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的汇票。
直接融资:通过最终贷款人(资金供给者)和最终借款人(资金需求者)直接结合来融通资金,其间不存在任何金融中介机构的融资方式。
间接融资:指最终贷款人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向最终借款人融出资金的过程。
实际利率:指在物价不变、货币购买力不变的条件下的利率,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则是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名义利率则没剔除。
官方利率:指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
市场利率:指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利率。
固定利率:是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不随借贷供求状况而变动的利率。
浮动利率: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货币市场:指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期限在一年以内(包括一年)融资活动的交易市场。
同业拆借: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融通短期资金的一种金融业务。
票据贴现:指持票人在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经过背书转让给商业银行并贴付利息,商业银行从票面金额中扣除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持票人的票据行为。
贴现:汇票持票人将已承兑的未到期的汇票转让给银行,银行按贴现率扣除贴现日起到到期日为止的贴息后付给持票人现款的一种行为。
转贴现:指贴现银行需要资金时,持未到期的票据向其它银行办理贴现的一种行为。
再贴现: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以贴现过的票据作抵押的一种放款行为。
回购协议:指按照交易双方的协议,由卖方将一定数额证劵临时性的售予买方,并承诺在日后将该证券如数买回;同时买方也承诺在日后将买入的证券售回给卖方。
原始存款:指由客户以现金或销售收入支票的形式存入银行的存款以及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款形成的存款。
货币银行学名解
1.金融期权:是指期权购买者在支付一笔较小的费用后,就获得了能在合约规定的未来某特定时间,以协定价格向期权出售者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商品的权利。
2.现金交易方程式。
表示一定时期货币总量与经济的总支出之间的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MV=PT,其中M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
3.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
4.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1 .金融风险:是指微观投资主体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2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3 .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内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4 .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投资等业务转化而来的存款。
5 .金融深化:是指金融压抑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而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经济迅速增长则必须解除对金融资产价格的不适当管制,实现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政策。
1、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虽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但当每次支付超过一定限额时,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2、回购协议:是指商业银行在出售证券等金融资产时签定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以获得即时可用资金的交易方式。
3、投资基金:是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或收益凭证,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一种融资活动。
4、表外业务: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5、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和银行体系的储备之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的演变:实物货币(货币价值=商品价值)—金属称量货币和铸币—可兑换的信用货—不兑现信用货币—存款货币与电子货币实物货币:如果作为货币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的价值相等,那么,则称这种货币为实物货币。
铸币:得到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可兑现信用货币(银行券):所含价值低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其特点是可与所代替的贵金属自由兑换。
不兑现信用货币(纸币):不兑现信用货币是指足值货币及其代表物以外的任何一种货币,其币材的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价值。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即物价出现负增长。
本位币: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辅币:本位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小额周转使用,双本位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银铸币之间的法定比价,两者的交换比率不再受市场上金银价格的波动影响。
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金币本位制: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溶化。
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货币价值的自由调节机制。
金块本位制:金币停止流通而以银行券代替金币流通。
银行券仍规定一定的法定的含金量,其发行以一定数量为准备,居民可在一定范围内按法定含金量自由地兑换金块。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虽然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
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主要特点: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入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兑换比率;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兑换黄金,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按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办法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
什么是纸币本位制?有何特点?应如何正确理解目前我国“一国三币”制度?纸币本位制是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以纸币为代表的国家信用货币,由政府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并强制流通的货币制度特点:纸币本位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纸币本位制不规定含金量,不能兑换黄金,只是流通中的价值符号;纸币本位制通过银行信贷程序发型和回笼货币;纸币本位币是没有内在价值的的价值符号,不能自发适应经济运行的需要。
中国的“一国三币”是特定历史下智慧创造,不是三种货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在内地仍然继续实行人民币制度,在香港、澳门则实行独立的货币制度,在货币发行、流通与管理方面分别自成体系。
信用: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比较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特点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销售商品时,以赊销和预付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特点:1:商业信用与特定的商品买卖相联系2:商品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经营者3:商业信用的供求与经济景气状态一致作用:商业信用在调节企业之间的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交易费用、加速商品流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局限性:1:授信规模和数量有限2:具有严格的方向性3:在管理和调节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特点:1:信用性强,具有广泛的接受性2: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间接信用,调动了社会各界闲置资金3: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克服商业信用方向上限制4:银行信用与产业循环的资金变动不一致为什么说银行信用在现代信用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1:银行信用是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银行信用所贷放的是社会资金,银行集中了各种闲置资金,形成巨额可贷资金,并且在规模上没有限制2: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把分散的社会闲置资金统一进行借贷,克服了商业信用受制于产业资本规模的局限3:银行信用与产业循环的资金变动不一致,银行信用的资金来源脱离产业资本循环,不受个别企业资金数量的限制4:银行信用降低了信用风险,增加信用过程的稳定性5:由于银行信用在规模、范围、期限等方面的优越性,使它在整个经济社会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消费信用: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购买消费品的信用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制约因素:1:经济收入低,且增幅缓慢。
2:公众对未来预期不乐观。
3: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4消费者消费观念陈旧。
5消费信用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消费信用在经济中的作用1:消费信用有利于消费品的升级换代和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2:消费信用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3:消费信用的盲目发展,也会对正常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国家信用的形式——国库券与公债券特点:1:安全性高,信用风险小。
2:具有“财政”和“信用”的双重性。
3:用途专一。
基本形式:公债、国库券、专项债券、财政透支和借款国家信用的作用:1、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
2、调节经济运行过程。
3、调剂政府收支不平衡国际信用:指各国的金融机构、公司或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国际债券:一国政府、金融机构或公司、企业为筹措资金而在国外货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的有价证券。
民间个人信用:是指城乡居民个人之间独立进行的信用活动。
积极作用:1:可以在银行信用能力所不及的领域和范围促进经济的发展2:可以调剂农村资金余缺、融通农村资金,满足民间生产。
交换和生活的需要消极作用:风险大,利率高、有可能影响社会安定直接融资: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优点:1: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合理快速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2:筹资成本较低而投资收益大缺点: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2:直接融资使用的金融工具其流通性较间接融资弱,兑现能力低3:直接融资风险较大间接融资: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优点:广泛筹集社会各方面闲散资金,积少成多,形成巨额资金2:安全性较高3:降低了融资资本缺点:由于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以金融机构为中介,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上的压力和约束社会主义经济中信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1:商品货币经济是信用存在的基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生,决定信用的出现,商品货币的发达程度,决定信用的发展状况2:商品货币经济是社会主义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客观上存在着货币资金余缺调剂的必要性,货币调剂只能通过信用方式进行3:扩大企业自主权对社会信用关系有较大影响:引起信贷资金来源的增加;导致信贷资金应用范围扩大;信用形式多样化;信用的杠杆作用日益显著利息是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利息率= 利息额/借贷资金额×100%单利:是指单纯按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用公式表示为:利息(I)=本金(P)×利率(r)×期限(n)其本利和的计算公式为:本利和S=P(1+r×n)复利法是指在计息时把按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再加入本金,一并计算利息的方法。
其利息计算公式为:官定利率:又称法定利率,是由一国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各金融机构必须执行.公定利率:由民间权威性金融组织商定的利率,各成员机构必须执行.市场利率:是指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利率。
基准利率:由一国中央银行直接制定或调整,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利率,在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再贴现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间内按事先约定的利率计息而不作调整的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间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名义利率:是指包括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名义货币的利息与本金之比。
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减去当期通货膨胀率之后的真实利率.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1、利率变动会影响资金的借贷关系2、利率变动会影响投资和储蓄3、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有重要影响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1、国家对利率实行市场化。
2、存在闲置的生产资源。
3、人们的预期存在滞后性和不完全性。
4、利率具有弹性。
利率发挥作用的原理1、利差变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
2、存贷款利差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3、存贷款利差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利率发挥作用的表现1、利率对聚集社会资金的作用。
2、利率对投资规模的作用。
3、利率对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
4、利率对货币流通的作用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1: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决定着利润总量的多少,进而影响利息额的高低2:资金的供求和竞争状况,如果供大于求,利率则低,如果供小于求,利率则高3:通货膨胀预期4:国家政策法规和社会习惯5: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利率水平金融市场:资金供求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交易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场所特征:1:交易商品的特殊性2:交易价格的一致性3:交易活动的集中性4:交易主体角色的可变性按交易工具或提供信用的期限不同:货币市场: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的、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资本市场:以长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资金融通市场按具体的交易工具类型划分债券市场:发型和买卖债券的场所股票市场: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场所外汇市场:从事外汇买卖交易的场所票据市场黄金市场:集体进行黄金买卖的场所保险市场按金融工具交易的阶段划分发行市场:也称初级市场或一级市场,是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初次发行,供投资者认购金融工具进行投资的市场流通市场:也称二级市场,是对已上市的金融工具进行买卖转让的市场按交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现货市场是当交易双方成交后,立即或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钱货交割的交易形式。
期货市场是在成交后一段时间或未来某一特定日期进行,是某些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市场。
金融市场的功能微观经济:集聚、财富、避险、交易宏观经济:资源配置功能、反映经济功能、调节经济功能债券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证明持券人有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固定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的权利。
特点:偿还性、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