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的利弊探讨
分享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分享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1. 引言1.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在于为学生提供了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这是学习和应用中医学知识的前提。
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指导医生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的临床情况时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和处理。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对于学生的中医医学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其医疗水平,还可以拓展其学术视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
2. 正文2.1 详细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基础。
其中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内容。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相互依存、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贯穿于中医的临床实践之中。
气血津液是人体的生命活动物质,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脏腑经络是中医学对人体器官和气血运行的整体认识,脏腑功能衰退或失调将导致疾病的发生。
病因病机是中医学解释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论,包括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和情志病因等。
在教学中,详细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需要结合中医经典著作、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深入解析每个理论概念的内涵和应用。
通过举例分析、比较论证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每个理论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引导他们思考各种医学问题的本质和联系,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在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这一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到的知识。
浅议《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改革
内容重复攥琐是<中基)教材亟待解决的 又一问题。其重复内容,有因学科界限不清, 与其他学科的lq容重复者。如与诊断学、内 经、养生康复学等学科部分内容重复。有凶本 学科内容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前后重复者, 都应考虑重新调整。①“阴阳学说”中,对阴阳 的偏盛偏衰、目j阳互损、阴阳转化等内容,已 作了详细介绍.丽“病机”一章中义重复叙 述。⑦“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 理,“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所 以,“病机”应包括“发病”,但教材却分而述 之。③五版教材“病机”中设“内生五邪”一节, 六版教材则删障不用,只在肝的气血阴阳中 提到肝风(内口【),“病因”一章中提到了内寒、 内湿和内热,阻未提内燥,显然内容不够完 整。而上述概念,中医学又非常常用。因此,是 否考虑教材的结构需重新设计。将“病机”中 阴阳失调的内容合人“阴阳学说”一章,将气 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归人“气血津液”章, 将“发病”和“病机”台而为一,统称为“病 机”。“病机”三要介绍邪正盛衰,后面可附带 说明,本章还包括阴阳失调、气血肾阴虚, 则口舌干燥,小便通畅;若见肾阳虚,则口不 干而多津液,小便少,甚至因水液停滞而引起 浮肿”。照此推理,肾阳虚就会引起津液生成 减少,输布排泄减慢,可出现口舌丁燥,便于 尿少,皮肤干燥,水肿,尿少等症状,但临床上 肾阳虚的病人一般可见尿少水肿,却无口舌 干燥,皮肤干燥等症状,肾阴虚的病人才可出 现这些症状。反之,肾阴虚津液的产生增多, 输布排泄加快,应该出现尿多、口涧多津、舌 苔滑。但临床肾阴虚病人却出现尿少便于、口 舌干燥等症状。显然,理论和临床是白相矛盾 的。中医学的认识方法具有宏观性、笼统性、 模糊性的特点,目前还达不到具体化、客观化
王芝兰,女.48岁.硼士.副教授
的程度。所以.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是以五版教
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用的优势、困境与对策
第16卷第22期·总第294期2018年11月·下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课,其理论主线贯穿于中医学科知识体系,课程内容丰富,是学习其他中医学课程的奠基课。
该课程授课对象多为大一学生,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医学文化既缺乏基础认识,又缺少相关生活经验认识,面对具有很强理论模糊性和抽象性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新生普遍认为学习有很大的难度。
另一方面,中医基础理论课教学普遍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课时相对较少,教学空间狭窄,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与临床结合较少,难以发挥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指导价值。
同时,这种灌注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往往死记硬背,缺乏对中医理论运用的感性认识和直观体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兴趣,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达不到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
中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促使学生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文献处理、独立思维和实际运用等能力。
如何使学生更有兴致、更有效地学习,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改革已是迫在眉睫[1-2]。
PBL 教学法是以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和激发学习动力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学课程教学强调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一般较多运用在内科学等临床课教学中[3-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作为基础理论课,目前其教学大多采取了课堂讲授为主的形式,PBL 教学法运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是否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呢?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应用PBL 教学法的意义1.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的中医基础理论理论知识。
以往的教学模式受到教学时数和大纲的限制,选择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信息,往往感觉纯理论学习枯燥无味。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尝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尝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是中医教育的基础,是培养中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主要途径。
而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和中医学教育的改革,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尝试。
本文将探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现状和挑战,以及一些创新尝试和探索。
一、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现状和挑战1. 现状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根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等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一直是中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医学生的主要考核内容。
但由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庞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高,教学资源匮乏等原因,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一直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庞杂。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方剂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的内容繁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对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料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高。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一直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而中医学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需要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分析与诊断,深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匮乏。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料和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但目前教学资源匮乏,对于学生的综合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存在不小的困难。
2. 挑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挑战主要包括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亟待创新和尝试。
1. 强化实践教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需要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实习基地、临床实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到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实践。
学校还可以开设中医模拟诊断和治疗操作课程,让学生通过模拟操作,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并在模拟病例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 优化教学资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学校可以通过建设中医教学数据库,收集整理相关的经典案例和诊疗过程,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结构缺陷及改进设想
ter C t a ayede l vseas t”a d“ irnfr t n , nod r oc a g ec r n i aino epi a ig cpiiu h oyo T M n lz epy“ i r t e n q a s mai ” i re h net ur t t t f e nmenn , a r o si f o c a t o o t h e su o d c n
i tr a e ain,a d i’ o tay t he tx o k c mp l rn il fa a c n tp b tp. I rg e so e c i g,te fr rc a tr ne n lr lto n t S c n r r o t e tb o o ii p i cp e o dv n i g se y se ng n p o rs fta h n h ome h pe mu tb n ov d i h atrrg r ls fwhc h pe st e fr r ti h rmay ts n e e s r y o e c i g rfr t n i sc s e iv le n t e lt e a de so ih c a tri h o me .I s te p i r a k a d n c s a wa fta h n eomai n Ba / e y o
1 Gu ng iTr dto a . a x a iin lChie e Me c lUnv riy, Na nig,Gu n x ,5 0 n s dia ie st ng n a g i 3 001, i a Ch n
2. De a t e to a to a p rm n fTrdiin lChie e M e ii n s dcne,Jna ie st fM e c n i n Un v r i o dii e, Gua z o 0 2,Chia y ng h u 51 63 n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中医医学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一直在中医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优化与创新。
目前,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实践性不足等。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入互动式教学和结合实践教学等优化策略,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跨学科合作和强化考核评价机制等创新措施,可以提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不仅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在未来的中医教育领域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和分析当前《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寻找优化和创新的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案例分析和比较,进一步总结和提出优化策略和创新措施,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引入互动式教学和结合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拓展跨学科合作,可以为课程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新思维,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强化考核评价机制,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研究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培养。
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多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
2. 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互动与参与。
教师往往是知识传授者,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是现阶段中医学习的入门级课程,也是中医学专业知识架构的主干课程,其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将对学生对整体中医理论的掌握程度产生直接影响。
该文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医基础理论的课堂教学方法,旨在提升中医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
标签: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中医思维《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作为中医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中医学的入门级课程,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基础知识课程。
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理论有着明显不同,属于自然科学的行列,有着独特的逻辑框架与思维形式。
现阶段各中医学院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更注重对数理推论的讲授,而学生尚未对中医学有成熟性认识,因此出现较多问题。
如何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选择适宜教学方法,让学生打好基础知识成为中医教育中需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基》课程属于自然科学课程中的一种,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有着相对特殊的逻辑思维与理论体系,其与现代的科学性理论课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现代科学注重精确性分析、树立推论等内容[1]。
现阶段我国中医教育中通常会使用直观教育方法开展《中基》教学,更加偏向于数理的推论,学生在初接触本课程的时候,极易产生较多问题。
课程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兴趣淡薄,缺少学习积极性;中医的逻辑思维方式相对特殊,学生在思想转换上存在一定障碍;近几年来中医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与现代西方相比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反差,使得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中医教育中依然使用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学生对中医中的“取象比类”原则还难以理解,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2 《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方法2.1 从传统文化入手,促进中医思维的渗透中医学源于我国传统医学对人体的反复性实践与验证而得出了理论总结,其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源于临床实践,强调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一)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一)第二节中医学理论认识之模糊一、中医学者之见识1、中医学者对“论理法方药的整体性”说:理法方药的整体性是保持中医药体系之完整性的需要。
理法方药的整体性是发展中医理论、提高临床疗效和扩展药物效能的需要.理法方药的整体性体现了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理法方药的整体性表明了中医区别于其它医学的特点。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
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为中医学的基本特色。
理: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
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
方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
药:指对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佳选择。
这样去解读中医的理、法、方、药,就失去其内在有机联系,而不能体现其“论理法方药的整体性”。
2、对理法方药的认识:理法方药的整体性不“是保持中医药体系之完整性的需要”,而是中医的基础理论,没有理法方药这个基础理论,中医药就不能形成体系。
理法方药的整体性不“是发展中医理论、提高临床疗效和扩展药物效能的需要”,没有理法方药这个基础理论,就没有中医。
说“理法方药的整体性体现了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没错,但这个“思维方法”是什么?则无人知晓。
正因为无人知晓这个“思维方法”,才割舍了“理法方药的整体性”。
说“理法方药的整体性表明了中医区别于其它医学的特点” 没错,但除了屈指可数的大名医外,有几人知道这个“特点”并能熟练运用这个“特点”?说“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又有几人知道这“四大要素”之内涵?说“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为中医学的基本特色”,这是典型的瞎说,这一典型的瞎说,正好说明其不知什么是“理法方药”。
“辨证论治”绝不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只有“辨病之终因而论治”才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
3、中医学者对理法方药之分析认为理: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
分享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分享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1. 引言1.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在中医药学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根基,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的重要基础。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学生可以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基本原理和核心观念,从而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对于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其他专业课程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只有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对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学生可以逐步形成中医的思维方式,培养分析问题、辨证施治的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扎实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为中医学的传统知识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应该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培养,为培养优秀的中医医生和研究人员奠定坚实基础。
1.2 现实挑战与机遇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我们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同时也蕴含着机遇。
面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很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缺乏兴趣,甚至存在一定的偏见,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繁杂,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要求,教学压力较大。
现实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也给中医基础理论教育提供了发展和完善的机遇。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和支持,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教育资源和条件也会逐步改善,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2. 正文2.1 探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与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与目标是中医教育的核心部分,通过系统地传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提供必要的支持。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随着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在中医医学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门课程涉及到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进行优化与创新来满足现代医学教学的需求。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可以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得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深度。
三、案例教学的引入案例教学是一种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病例分析的方式,引出中医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得中医基础理论从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实用。
四、实践教学的强化五、探索创新的评价体系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需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来进行支持和保障。
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评价体系以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只关注知识的记忆,缺乏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批判性思维。
可以探索创新的评价体系,引入开放式的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优化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研究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研究1对象与方法案例设置法学习藏象内容时,宜以案例为主进行教学。
①根据内容,构思和设计真实性、针对性的案例,或引用名医医案;②实现目标。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并从案例中总结出脏腑的特性和功能,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和归纳;③检测成效。
以新的案例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教师最后进行评判和总结。
通过本方法使学生对中医独特的辨证体系有初步的认识,对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有一定促进作用。
实验教学法学习气血津液内容时,宜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构思、设计实验方法,如“气能摄血”理论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验证中医基础理论的正确性,体验中医抽象理论的科学性,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实验后通过学生的实验总结,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评价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①考试成绩评价。
引入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形式,采用理论笔试+现场答辩的形式,其中笔试成绩占60%,答辩成绩占40%;②课后问卷调查评价。
自行设计调查表,主要从学习能力、知识理解与掌握、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方面进行调查。
采用“是”与“否”二级评价方式,共发放问卷127份,均有效收回。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20XX建立数据库,应用软件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为α=。
2结果考试成绩实验班的理论笔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P<),在反映学生中医基础知识应用的答辩环节,实验班的成绩亦明显优于对照班(P<),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知识掌握,且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实验班对CDIO模式的认同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见表2。
3讨论《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中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掌握和理解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
由于中医理论对事物的认识、思维模式与方法、概念体系等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对于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和技术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不仅文辞艰涩,而且内容精深,涵义难懂,加之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故在教与学方面均有很大难度。
《中医基础理论》分化教材评析
《中医基础理论》分化教材评析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学中医方向2005级学生毕文君孙青叶聿隶等祖国医学有数千年历史,在如此漫长的年代里,中医学术经验能够延续不绝,并不断有所发展,医学教育起了主要作用。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中医的教材也就占了重要的地位。
从上古时代起,便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叙述中医理论的书籍——《黄帝内经》。
之后,又相继问世了《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等极具医学、历史价值的专着。
相对于现代中医教材而言,这些专著是古代学者学习中医的教科书,即使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也具有颇高的地位。
然而,无论古今与否,无可辩驳的是:教材对中医学生的学习起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它的地位也并非是一般的参考书所能轻易取代的。
虽说各个版本的教材总体来说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但还是存在出入。
本着这种理念,我们对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上海中医药大学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分化教材——《中医学导论》(主编:何裕民)、《中医藏象学》(张挹芳)、《中医病因病机学》(主编:胡冬裴)进行了评析,在与以往教材的比较中体会到本套教材的优势,特提出自己的看法,衷心希望能对教材的推进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关于学习中医原著的利弊众所周知,在院校教育成为中医教育以前,师承教育乃至太医院的规模性中医教育,均是以中医原著作为教科书的,如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就曾经是清太医院的教科书。
因为这些原著对中医各科、中医的思维、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现在,他们还对中医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
……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中医原著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换言之,中医经典原著又是中医院校学习中医的第一手资料,因为当对某一中医问题做深入研究时,都须先明确古人对此问题的原本描述,才能将道理弄透彻。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的利弊探讨
中国卫生产业CHINA HEALTHINDUSTRY[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医基础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2006C33)。
[作者简介]武丽(1973-),女,河南安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情志疾病的研究。
[通讯作者]张曼(1981-),女,山东枣庄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E-mail:282996355@。
《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中医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涉及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模式,内容深邃而抽象,如果只是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致使以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及抽象逻辑思维模式为主体的中医院校新生难以适应,较大影响专业兴趣,而致专业思想不稳定[1]。
《中基》实验教学始于80年代,距今有30多年的历程,经过多年的探讨与摸索,《中基》实验教学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实验技术、实验设计等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仍然存在不足,因此,对《中基》实验教学现状总结如下。
1《中基》实验教学的“利”1.1使理论教学内容直观化中医学由于受古代哲学文化的影响,其理论体系具有模糊、抽象、思辨等特点,初学者难以理解,影响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实验教学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科研性等特点,恰当合理地运用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而且使理论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和拓展,亦使中医某些抽象、概括的理论以更加直观和客观的方式得以证实和诠释[2],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建立学习信心,促进《中基》课程的学习。
1.2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中医学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步入了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借鉴了现代医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科研思路以及研究方法,使中医学在客观化、标准化及规范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
目前,中医学证候的动物模型基本建立,实验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实验技术操作规范化,实验药物制剂标准化,因此设计科学、严谨的中医实验结果和结论能够让人信服,不但使课堂教学得到深化,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明显提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成为自觉学习中医和献身中医事业的基本动力。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四)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四)第五节对中医教材所论阴阳学说错误之评析《教材》认为: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其影响且远且大,成为人们行为义理的准则。
如当今博得世界赞叹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家理论和实战经验的总结,其将阴阳义理在军事行为中运用至极,已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
“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
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实践。
笔者就此认为:阴阳学说不“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而是用阴阳这一对哲学术语,在对太极八卦哲学原理予以论述时,所形成的一套附属理论,没有太极八卦哲学原理,就没有阴阳学说。
《易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对此说得明明白白。
所以中国古代内道哲学,是“心物一元论”而不是“气一元论”,气一元论哲学是外道哲学,与其内道“附属理论”之阴阳学说无关。
中医学源于《内经》对中国古代内道哲学之运用,才成其为真正的中医学。
笔者就此认为’真正的中医学绝不是:“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实践”,而是用中国古代内道哲学原理,去“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并以阴阳学说语言所表达。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尝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尝试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基础,是中医学各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其主要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学好中医基础理论能够帮助他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医学的基础,为学习和掌握中医的各方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方面,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常常过于“繁琐”,许多理论知识被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中的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发挥,导致学生对中医学的实践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足。
为解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问题,教学者们开始尝试创新,以期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提倡的尝试。
一、强化实践教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必须结合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医学实践。
比如,让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实践贯通经络、识别脏腑、辨治疾病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教师可以采用大量的病例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观察案例来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加强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更深入地了解实际应用。
三、开展互动性教学互动性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参与度。
当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时,他们会更主动地提问、探究、讨论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快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四、推广多元教学多元教学是一种新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式,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口头讲解、视频教学、表格、图例等等。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共同体的障碍、中医基础理论的优势与不足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路径特点这三方面进行了思考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看法,希望能够对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共同体障碍;优势与不足;研究路径及特点引言:随着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的正式建立以及着手研究,迄今为止60余年的甲子轮回、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从最初的中医经典理论基础研究、梳理以及构建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到现在的多学科性的专题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但是就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研究来看,其在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中医科学的发展。
因此,应该加强中医与现代医学相关学科紧密联系,促进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新内涵的建设,从而能够推进具有中医特点的新兴医学理论学科的发展。
1 清醒认识中医所遭遇的共同体的障碍中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医学体系,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在文化、方法论以及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中医基础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存在前所未有的共同体的障碍,下面就共同体障碍的具体表现进行简单的分析:1.1 科学共同体的障碍。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共同体障碍,指的是中医学方面形成的理论、方法难以与目前的大科学体系相融合发展,直接导致了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缓慢,也使得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研究发展中难以形成理论、技术以及实践三者相结合的循环发展机制,从而影响了中医学整体的发展。
1.2 受众共同体的障碍。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的民众接受的医学理念和知识,基本都是建立在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西方医学上,对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医学术却不是很了解。
由于中医医学发展缓慢,而西医却在普及和发展,我国作为中医的发源地,民众对于中医的任课也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了中医学术研究的的社会地位,以及心理地位,进而对中医的发展以及潜能的开发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的利弊探讨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对于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思想的稳定至关重要。
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科研性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是以该文就《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的利弊进行探讨,以期启迪中医教育界同仁思考。
标签: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利弊
《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中医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涉及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模式,内容深邃而抽象,如果只是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致使以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及抽象逻辑思维模式为主体的中医院校新生难以适应,较大影响专业兴趣,而致专业思想不稳定[1]。
《中基》实验教学始于80年代,距今有30多年的历程,经过多年的探讨与摸索,《中基》实验教学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实验技术、实验设计等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仍然存在不足,因此,对《中基》实验教学现状总结如下。
1 《中基》实验教学的“利”
1.1 使理论教学内容直观化
中医学由于受古代哲学文化的影响,其理论体系具有模糊、抽象、思辨等特点,初学者难以理解,影响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实验教学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科研性等特点,恰当合理地运用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而且使理论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和拓展,亦使中医某些抽象、概括的理论以更加直观和客观的方式得以证实和诠释[2],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建立学习信心,促进《中基》课程的学习。
1.2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中医学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步入了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借鉴了现代医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科研思路以及研究方法,使中医学在客观化、标准化及规范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
目前,中医学证候的动物模型基本建立,实验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实验技术操作规范化,实验药物制剂标准化,因此设计科学、严谨的中医实验结果和结论能够让人信服,不但使课堂教学得到深化,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明显提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成为自觉学习中医和献身中医事业的基本动力。
1.3 培养学生科研素质
《中基》实验教学目的主要是验证、理解和巩固《中基》理论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
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日后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比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做一些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甚至研究性实验,增强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1.4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中基》教学实验课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要求较高,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模糊、抽象、思辨的中医思维模式,又要有现代医学科学、严谨及规范的科研设计能力;既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又要具备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
而且《中基》教学实验课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不仅仅考虑要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偶然因素,而且要能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必然激励每名教师不断拓宽和更新知识,尤其是促进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使教师素质和结构持续优化,推动中基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2 《中基》实验教学的“弊”
2.1 导致中医学概念功能性认识的缺失
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囿于当时的医学水平及科技水平,对人体复杂生命活动的认识,虽以形态结构为基础,但更加侧重通过整体观察认识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是以中医学的概念多重功能而轻形态,甚至有些功能脱离了形态结构的限制,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色。
《中基》实验教学的开展在帮助学生认識脏腑组织的形态学概念方面,具有毋容置疑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让学生将现代医学的“脏”与中医学的“藏”等同,质疑中医学在整体观察基础上对“藏”认识的功能性内涵,不利于学生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形成以及中医学内容的学习。
例如:心的生理功能有二,主血脉和藏神,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建立在形态结构认识基础上的,但是心藏神是在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整体观察而获得的功能性认识,以致于学生在已经形成的形态学认识基础上不能理解并正确把握心的藏神功能。
2.2 造成中医学“不科学”的误区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生命现象的认知,无论是认识的方法、层次,还是理论体系的结构、内容,都具有迥然差异。
中医学模糊、抽象、思辨,现代医学客观、标准、规范,以现代医学的标准来阐释中医学的内涵,必然是不尽人意。
刚刚步入中医院校大门的新生,以前的学习内容基本上以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及抽象逻辑思维模式为主体,对现代医学的内容更具有认同感,而《中基》实验教学的开展,更容易让学生以现代医学的标准,去衡量、思考中医学的内容,形成“中医学”不科学的误区,对中医学抱着质疑、批判的态度,严重影响专业兴趣,以致学习
懈怠,甚至难以完成学业。
例如:经络的概念、循行路线、交接流注等内容,是经过了几千年临床实践的不断验证与总结的学说,不需要用“科学”来衡量。
2.3 形成不严谨的科研态度
《中基》实验教学的开展,距今只有30多年的历程,实验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验教学设置、内容以及设计方面尚有不足。
尤其是实验设计方面,一个教学实验的设计,包括目的、方法、步骤、数据和结果分析等诸多内容,需要严密的逻辑性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实验设计,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许多《中基》教学实验设计粗糙,实验目的简单,实验步骤省时省力,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没有考虑各种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导致实验误差极大,不仅难以辅助《中基》理论教学,而且形成不严谨的科研态度,影响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和工作。
譬如通过显微镜观察蟾蜍肠系膜血管内血液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的流速而验证寒热对血液运行有影响的实验,误差较大,观察到的结果甚至与实验设计的结果刚好相反。
3 《中基》实验教学的要求
3.1 實验教学内容辅助理论教学
《中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知识体系,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等)、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精气血津液神、藏象、经络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其理论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重思辨和实践,其内容深邃而抽象,因此造成了《中基》教学必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中基》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科研性等特点,恰当合理地运用实验教学,能够增强《中基》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使理论讲授内容得到一定的深化和开拓。
因此,《中基》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辅助理论教学,而且教学过程多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2 实验教学设计要科学、严谨
围绕《中基》教材,以客观、合理、科学为原则,参考各种有关实验类教材,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相对成熟的科研成果,在各章节中选择有关知识点或综合有关理论及设计实验项目,形成规范化教案,使实验项目具有针对性、客观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与课堂理论教学形成良好的互补。
3.3 实验教学要分层次,循序渐进
实验教学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3个层次。
验证性实验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完成,能够掌握基本实验技术,明确实验目的,加深对《中基》理论的理解;对科研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做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创新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某一课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分层次的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
造性,增强实验教学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在《中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辅助实验教学,有利于加深对《中基》理论的理解,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掌握实验操作技术,学习科研方法,建立科研思维,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红玲,胡霞,张鸣.《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光明中医,2009,24(3):555-557.
[2] 潘永梅,王艳,刘淑彦.适应21世纪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改革[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8,23(1):48-49.
(收稿日期: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