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总结
学中医职业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和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我有幸投身于中医这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职业。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实践中医技能,现将我的学习经历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二、学习经历1. 理论学习:在中医学院,我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诊断学、方剂学等课程。
通过理论学习,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核心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2. 临床实践:我积极参与临床实习,跟随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学习望、闻、问、切等诊断技能,并参与病历讨论和处方开具。
通过实践,我提高了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应用能力。
3. 技能培训:我参加了多项中医技能培训,如针灸、推拿、拔罐等,这些技能的掌握使我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综合的中医服务。
三、心得体会1. 中医理论的魅力: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思想使我认识到,中医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2. 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医学习的关键。
通过临床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疗效和患者的需求。
3. 技能培训的必要性:中医技能的掌握是成为一名合格中医师的基础。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四、不足与改进1. 理论知识有待深化:虽然我已掌握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但在某些方面仍需深入研究。
2. 临床经验不足:临床实践的机会有限,我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
3. 沟通能力有待提高:与患者的沟通是中医师的重要职责,我需要在这方面不断改进。
五、未来展望1. 继续深造:我将继续学习中医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2. 积累临床经验:通过临床实践,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 加强沟通能力:我将努力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4. 推广中医药文化:我将积极参与中医药文化的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中医药。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坚信在中医这条道路上,我会不断进步,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束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学中医职业者的年度总结报告,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中医理论调理知识点总结
中医理论调理知识点总结一、四气调理中医理论认为,四季之气分别对应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相应的气候特点,因此人们在不同的季节需要进行不同的调理。
1.春季春季属于生发之时,万物生长,人体阳气开始升发,此时应顺应春气,注意保护阳气,不要过度耗散,比如不要经常熬夜,过多吃生冷食物,以免伤肝阳。
2.夏季夏季属于盛长之时,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旺盛,此时应调理清热、防暑降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
3.秋季秋季为收敛之时,气温开始变凉,人体阳气开始收敛,此时应适当调理肺气,保护肺气,多吃一些润肺的食物,如梨、白萝卜、银耳等。
4.冬季冬季为藏藏之时,气温寒冷,人体需保护阳气,避免阳气耗散,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葱、蒜、羊肉等,对阳虚体质的人特别重要。
二、阴阳调理中医理论中,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对立统一的概念,阴阳平衡是人体内外的基本原则。
1.阴阳平衡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指的是五脏六腑和气血精神之间的平衡,如心肝肾脾肺的阴阳平衡,气血阴阳平衡等。
保持这种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2.阴虚阳亢阴虚阳亢是指人体内的阳气过盛,阴气不足,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口干、口舌生疮、咽干咽痛、性欲亢进等症状。
调理方法是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如芦荟、银耳、绿豆等。
3.阴阳虚实阴虚阳亢是指人体内的阴阳均有虚实的情况,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头晕目眩、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症状。
调理方法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理,如多补充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如苡仁、桑葚等。
三、精气调理中医理论中,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充足的精气可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调理精气是中医保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养精补气养精补气是中医中常用的一种调理方法,通过食补、药补等方式来补充人体精气,如多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海参、泥鳅、黑木耳、杜仲等。
2.气血调理气血调理是指调理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情况,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保持其正常运行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调理、按摩调理等各种方式。
中医必读名著知识点总结
中医必读名著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本理论1. 五行学说:《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行学说,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都受到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影响。
五行相克相生的关系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都有不同的影响。
2. 阴阳学说:《黄帝内经》强调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阴阳失衡会导致人体的疾病。
中医治疗的核心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3. 五脏学说:《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心、肺、肝、脾、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五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4. 经络学说:《黄帝内经》阐述了经络系统在人体生理和病理中的重要作用。
经络是人体气血流动的通道,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二、疾病诊断与治疗1. 辨证论治:《黄帝内经》强调辩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辩证分型,再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药食同源:《黄帝内经》提倡“药食同源”的理念,即认为药物和食物有着相似的作用,可以用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3. 针灸治疗:《黄帝内经》介绍了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认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药物治疗:《黄帝内经》记录了大量的草药和药方,强调了药物的选择、用量和配伍原则。
三、健康养生1. 调养心态:《黄帝内经》提出了“怒伤肝、忧伤脾、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的理论,强调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饮食养生:《黄帝内经》强调均衡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倡根据季节和个体差异来调整饮食。
3. 运动保健:《黄帝内经》提倡适当的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四、预防与保健1. 防病治未病:《黄帝内经》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强调了早期干预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2. 调节生活作息:《黄帝内经》认为生活作息规律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倡规律作息、适当休息。
3. 环境卫生:《黄帝内经》提倡良好的生活环境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包括清洁卫生、通风和环境的调节。
中医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医考研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1.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精气神等。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经络气血理论是中医诊疗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经络”是人体内的通路,“气血”是人体内的物质基础。
精气神理论强调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人体的精、气、神有密切的关系。
1.2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技术。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切诊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腧穴、经络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1.3 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包括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等方法。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使用针刺来治疗疾病;推拿是通过按摩、捏压等手法来治疗疾病;中药治疗是通过中药的内服、外敷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1.4 中医预防学中医预防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包括养生、预防、保健等内容。
中医强调“先病后治”的理念,提倡预防为主,保健为辅的治疗原则。
养生是中医预防学的重要内容,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摄、起居调整、运动锻炼等方法。
二、中医病证学2.1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包括内经六经、内经十四经、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内容。
内经六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内容;内经十四经是基于六经而概括起来的内容,包括《金匮要略》、《内经》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热病论、伤寒论等内容。
2.2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包括外经伤寒杂病论、外科金匮要略等。
外经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伤寒杂病论、外感热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外科金匮要略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热病痧论、金匮要略等内容。
中医个人学习总结
中医个人学习总结
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我个人的学习
总结:
1. 了解中医理论:中医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这些理论构建了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疾病观念。
理解这些理论,对于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
2. 学习中医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有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以及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感,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
3. 掌握中医药学知识:中医药学包括中药和针灸两大类。
学习中药需要了解每味中药
的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范围。
学习针灸需要了解经络学和经络穴位的分布以及针灸
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4. 学习中医养生: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养生和预防疾病。
学习中医养生可以帮
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通过调整饮食、锻炼、按摩等方法,保持身心健康。
5. 实践中医技术:学习但不实践就没有真正的进步。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尽量多
参加临床实习,观察和师从经验丰富的医生。
6. 不断学习和进修:中医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和深奥,没有学完的时候。
定期参加学
术讲座、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与同行交流学习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总的来说,学习中医需要耐心和实践。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中医,
掌握其中的精髓。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理论总结
篇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2、辩证与辨病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传承中医知识点总结
传承中医知识点总结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它包括中医药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以及中医保健等内容。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脏腑经络、精气神、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是对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传承中医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一、中医药理论1. 阴阳五行:中医药理论的核心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中医中被用来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
五行学说则是对自然界事物的分类和描述,分别为木、火、土、金、水。
阴阳五行相互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生成,是解释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基础。
2. 经络气血:这是中医理论中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
经络是指人体内外联系的通道,贯穿全身。
气血则是人体内在环境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经络气血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3. 脏腑经络:中医将人体的内脏器官和经络分别归属为脏腑和经络系统,并对其功能和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阐述。
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依据。
4. 精气神:中医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精、气、神。
精是指人体的本质和生殖能力,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神是人体智慧和情感的表现。
精气神的协调与平衡,对维持人体的健康和延年益寿具有重要作用。
5.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因素的变化有关,包括外感病邪、内伤情志、饮食失常等多种因素。
而疾病的发展变化,主要涉及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湿热痰火等机体变化。
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就是根据病因病机来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中医诊断1. 望诊:中医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舌苔、脉象和全身症状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进展。
通过望诊,可以获取一些直观的印象和线索,有助于指导后续的诊疗。
2. 闻诊:中医闻诊是通过嗅觉感受患者的气味,包括口臭、汗臭等,来推断疾病的病位和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中医基础理论论述简答总结
脏象简答1.胃的生理功能(1)受纳水谷:受纳,即是接受、容纳之意。
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
饮食入口,经过食管进入胃中,由胃加以接受和容纳,并暂存于胃腑之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之称。
(2)腐熟水谷:是指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容纳于胃中的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其精微物质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进一步消化。
2.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受盛——接受胃所下降的食糜,起到容器的作用;化物——使食糜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长的时间停留,以进一步的精细消化,使之化为精微。
(2)泌别清浊:清:由脾的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于肺。
浊:水液由此渗于前(膀胱),形成尿液;糟粕由此归于后(大肠),形成粪便。
3.心肾的生理关系(1)水火既济(心肾相交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理论):心,在上,属火,为阳;肾,在下,属水,为阴。
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使心火不亢;心火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水,使肾水不寒,维持着心肾阴阳水火彼此交通、相互制约、升降协调的关系。
(2)精神互用: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
心神肾精,相互为用。
(3)君相安位:心为君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肾为相火,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君相二火,上下交济。
4.肝肾的生理关系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阴液互养、藏泄互用等方面。
(1)精血同源:肾藏精,精能生血;肝藏血,血能化精。
这是精血相互滋生和转化。
(2)藏泄互用:肝气疏泄,可使肾之开合有度;肾精闭藏,可制约肝疏泄太过。
二者相反相成,调节生殖功能。
(3)阴液互养(水能生木):肾阴充盛则能滋养肝阴,制约肝阳不致偏亢;而肝阴充足,气机疏泄正常,促进肾阴充盛。
5.肺肾的生理关系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和阴液互资方面。
(1)呼吸运动:肺主气司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主纳气——肾为气之根。
中医五行概论心得体会总结
中医五行概论心得体会总结中医五行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界及人体的现象和规律,将事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经过学习和思考,我对中医五行理论有着一些心得体会和总结。
首先,中医五行理论是一种辩证思维的体系。
中医五行通过观察事物及人体的现象和征象,并将其归纳为五个元素,从而揭示出其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辩证思维的体系能够帮助中医医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将问题片面化和孤立化。
通过了解事物和人体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中医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和治疗疾病。
其次,中医五行理论强调了平衡和协调。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五行元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密切相关。
例如,对于五行元素中的火和水,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火势过旺或水势过大,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强调通过调整五行元素之间的平衡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这也引发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调整阴阳五行的平衡。
再次,中医五行理论是一种多元化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中医五行理论通过对自然界和人体的观察和研究,归纳总结出了五行元素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并以此解释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通过这种多元化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中医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人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最后,中医五行理论的实用性是其重要的特点。
中医五行理论通过对事物和人体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验和方法已经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例如,在调理人体阴阳五行平衡方面,中医通过运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对许多疾病进行了治疗和调理。
这些实践经验证明了中医五行理论的实用性和疗效。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医五行理论,我认识到它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辩证思维、强调平衡和协调、多元化看待世界及实用性等特点。
学中医心得体会及收获总结(实用12篇)
学中医心得体会及收获总结(实用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学中医心得体会及收获总结(实用12篇)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他人,增强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两种相对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即阴与阳。
阴阳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否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治疗侧重于调整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它将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
五行相互生成、相互克制,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五行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气是人体的精气之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津液是人体润滑和代谢废物的清除物。
中医注重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描述。
脏器是指藏于体腔内的重要器官,腑器是指负责消化、排泄等功能的器官。
经络是人体内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
中医通过观察舌诊、脉诊等方法,判断脏腑经络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指环境、气候等外部因素,内因则是指体内的各种异常状态。
病因病机学说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和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密切联系。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以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指导着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一、整体观念二、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基础,将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是指人体被外界邪气入侵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六淫;内伤是指由内因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七情、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
病因的认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三、病机学说中医病机学说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的总结,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主要由正气与邪气的相争产生,邪气侵入人体后与正气发生斗争,形成病机。
病机可以分为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化瘀、痰湿等,不同的病机表现为不同的病症。
四、诊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闻诊是通过听患者语音、咳嗽声、腹部声音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生活习惯等来判断疾病情况;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情况。
通过四诊法,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治法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食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选用中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通过在人体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推拿治疗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食疗是通过合理饮食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六、阴阳学说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阴阳二气的属性,包括人体。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两者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健康,失去平衡时会产生疾病。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阴阳学说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这些知识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习年度总结(3篇)
第1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中医这一传统医学体系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有幸投身于中医学习的行列,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现将我的中医学习年度总结如下:一、学习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过去的一年,我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
通过学习,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同病异治等基本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同时,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核心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 诊断技能方面在诊断学课程中,我学会了望、闻、问、切四种基本诊断方法。
通过临床实践,我逐渐掌握了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在实际操作中,我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象等,初步判断其病因、病机,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 中药运用方面中药学课程使我掌握了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
通过学习,我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用中药,并了解中药之间的配伍禁忌。
4. 方剂学方面方剂学课程让我了解了方剂的组成、功效、适应症等。
通过学习,我能够根据病情,灵活运用方剂,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实践收获1. 临床实习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我有幸跟随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学习。
通过观察和参与诊疗,我对中医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同时,在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提高诊疗效果。
2. 研究论文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参与了一项关于中医治疗慢性病的课题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数据,我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医治疗慢性病的综述论文,并在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
三、不足与展望1. 不足虽然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在中医学习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如对某些中医理论的掌握还不够深入,临床经验不足等。
2. 展望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
同时,我将积极参与中医临床研究,为传承和发展中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理论工作总结
中医理论工作总结
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
团队在中医理论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在我来对这些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深入研究了《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的基
本知识和核心理论。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和研究,我们对中医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我们的临床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我们对中医理论进行了现代化的整合和创新。
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探索中医理论的新应用和新发展,使之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健康需求。
此外,我们还在中医理论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积极推动
中医理论的传承和创新。
我们邀请了国内外的中医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医理论的前沿问题,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学术交流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中医理论的研究
和传承,不断推动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潘毅笔记全部
中医基础理论潘毅笔记全部
“穴位取法,藏经篇中,毅笔记全勤学习,书写中医之乾坤大道。
”——用潘毅笔记记录的中医基础理记
中医基础理论潘毅笔记全集总结如下:
1. 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中医理论侧重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以及
中药治疗,而西医理论侧重于分子生物学和药物治疗。
2. 中医辨证施治:浅显统一,具体多变,根据不同病情,治疗方法也
不同,主要靠对症发挥功效。
3. 中药治疗:中药的治疗以贴应病情,不以毒灭毒为主,可缓解治疗,改善病情,还可促进身体的自我调节。
4. 权衡医学:通过根据病人的体质、现状和个性特征,权衡治疗方案
以及实施的每一步,以免临床水平偏离理论。
5. 气血相和: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相和是关乎营养充盈能量循环以及病
理变化的关键,当气血处于失调时,容易引起不同的疾病。
以上就是全部潘毅笔记中医药理论的总结,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中医重点总结
一五行生克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金克木,木克土,水克火,火克金,土克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及认知方法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恒动观念:只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三阴阳特性1.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基本概念)3.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四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联属(一)心: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环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正常;心的阳气充沛,血液充盈,面色红润,舌色淡红,滋润灵活而有光泽,脉道通利,脉和缓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就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述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历代名医与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与实践过程1、病、症、证的概念病:即疾病,就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与体征的总称,就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就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就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就是病与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与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2、辩证与辨病辩证与辨病都就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辩证就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就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与实践过程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与方药来治疗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与主要思维方法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神的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就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就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就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就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与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就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就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与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就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就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就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就是一成不变的,而就是出于不断的增长与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转化:就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互与与平衡:阴阳互与,就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与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与趋势;阴阳平衡,就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的基本概念与吾兄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中的“五” ,指由宇宙本源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 ,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相生与相克:“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制化,就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五行胜复,就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时(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就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响制约与克制,又称“反克”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第二节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气就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气机的含义、气的运动形式及其脏腑的关系气的运动称作气机,简单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五脏: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在中为升降之枢纽;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中寓升。
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气滞: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气逆: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脱: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气闭: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脏腑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三、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与概念1.推动与调控作用:推动:激发与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布及排泄;调控:阴阳二气功能协调,维持着生命活动。
2.温煦与凉润作用:温煦:气的运动就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有助于脏腑、官窍、形体、经络的生理活动。
凉润: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的特性。
3.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及驱邪外出的作用。
4.固摄作用:固护、统摄与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
如血、津液等。
5.中介作用:脏腑之间依赖气相互联系(感应传递信息以维持机体的整体联系)第三节血血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血就是循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要具有濡养与化神两方面功能三个条件:①气的推动与温煦作用②气的固摄作用③血液的状态粘稠清浊第四节津液津液的基本概念与功能、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津液就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的作用生成:津液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分即有关脏腑的生理机能而生成输布: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与调控(主宰)、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三焦的通利排泄:通过尿液与汗液完成——肾(主要)、肺、脾第六节气血津液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含义气血相对而言,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关系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气能行血:血液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6.气与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3、津血同源的概念血与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之为“津血同源”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藏象的概念藏象:又作脏象,就是指藏于体内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与现象第二节五脏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第四章经络一、经络的概念经络,就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就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奇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12经脉十二经别:从12经脉别行的正经十五别络:较大的分支经络系统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内属—脏腑—同12经直接络属十二经筋外连十二皮部第六章病因三因学说:就是宋陈无择总结前人理论所创的将致病因素分为三大类的学说,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售所伤为不内外因。
辩证求因: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除疾病发生的客观条件外,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第一节六淫六淫、六气的概念,六淫的致病特点,内生五邪的概念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篇二:《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就是整体观念,二就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就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与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5.“同病异治”,就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就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就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与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与势力,又可以代表与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与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