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理性主义的认识

合集下载

什么是理性主义

什么是理性主义

什么是理性主义在学术研究中,常常会遭遇这样的现象,即语言成为学术探讨的一个障碍。

这并不是指不同语种间的翻译理解问题,而是指作为学术研究工具的术语、概念之争。

学术争论经常由于对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或其理解因人而异而引起。

同一个概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赋予它不同的涵义,有时甚至可能是南辕北辙。

我们对于这样的情况,必须十分小心,对一些概念要特别注意辨析。

在政治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中,“理性主义”(rationalism)就是这样一个术语。

“理性主义”究竟何谓也?我们发现,同一个“rationalism”,在不同的理论家那里,被赋予了很不同的涵义。

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如下三种。

一政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20世纪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Oakeshot),在“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一文(见其代表作《政治中的理性主义》,1962年)①中论及的“理性主义”,指的是什么呢?奥克肖特对理性主义持批评的立场。

他认为,理性主义是文艺复兴后欧洲最值得注意的思想样式。

他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研究理性主义的特征和系谱。

理性主义是有关这样一种信念,即一切活动都应由理性来指导,只有理性是至高和权威的。

但在奥克肖特看来,作为理性主义之特征的并非是对理性的这样一种信念,而是理解理性的特定方式。

理性主义“隐蔽的源泉”是关于人类知识的一种信条。

为了辩明这一信条,他区分了两种知识。

一种是技术知识,它完全由公式化的规则、原则或基本原理组成。

这种知识见于书本,也可从书上习得,它们可以是法律汇编、烹饪书或方法书。

另一种是“实践”知识或“传统”知识,它只存在于运用之时,因此不是反映性的,不同于技术,是无法公式化为规则的。

奥克肖特说,若只有技术知识,那么没有一种具体的活动是能够进行的,不管是烹调、艺术、科学还是政治。

总是存在着某种其他的东西,它不仅告诉我们何时和如何运用规则,而且告诉我们何时应把规则置诸脑后。

关于理性思想的总结

关于理性思想的总结

关于理性思想的总结理性思想是指以理性为基础进行思考和判断的思维方式。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理性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理性思想进行总结和探讨。

首先,理性思想是科学发展的基石。

科学是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的,它要求人们通过系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以客观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科学方法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学,它强调了客观性、可验证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成为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正是因为理性思维的应用,科学家们才能进行精确的观察和实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

其次,理性思想是自由的基础。

理性思维强调对问题进行客观、逻辑的思考和判断。

它引导人们超越主观和偏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摆脱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驱使,实现真正的自由。

理性思考能够帮助人们理清复杂的问题,避免盲从和被动接受,挖掘出自己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

理性的自由思考,是人类个体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再次,理性思想是伦理道德的基础。

伦理道德是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的总和,它要求人们根据道德原则和法律规则来行为和判断。

理性思维使人能够思考道德问题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进而使个体的行为更加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

理性思维还可以引导人们在伦理道德中找到平衡,避免极端主义或狭隘的观点,使道德判断更加客观、全面和公正。

理性思考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提升个人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理性思考在个人生活中也有重要意义。

在个人生活中,理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面对各种抉择和困惑,通过理性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审视问题的本质和利弊,减少冲动和主观因素对决策的干扰。

理性思维还能够帮助个人处理情绪,避免过度情绪化和冲动行为,增强情绪管理能力。

理性思考使个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亲和力和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理性思想在科学、自由、伦理道德和个人生活等各个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理性思维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的应用使人们更能理性地面对问题,做出正确而明智的决策。

浅谈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浅谈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浅谈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摘要: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理性的概念就开始崭露头角。

理性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主流一直持续发展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

但是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强烈冲击。

它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且试图瓦解之前理性主义对西方哲学的主导。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间必然存在着认识论、本体论、历史观等方面的不同,但是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态度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其内在也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性。

关键词:西方哲学,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从哲学最早期的发源时期古希腊哲学到哲学思想繁盛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的位置不断被推进,其理论也逐步被完善。

直至19世纪下半叶,理性主义仍居于西方哲学的主导地位。

在此之后兴起了非理性主义,冲击了理性主义的位置。

非理性主义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主要是针对理性主义的观点进行批判、反驳,非理性主义在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哲学家那里得到了发扬。

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者再次掀起了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热潮。

后现代主义不单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而且它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加倍深入。

就此而言,后现代主义是非理性主义理论继续发展与延伸。

由理性主义处于哲学殿堂中高居不下的地位发展到非理性主义的出现冲击理性主义的地位,再到后现代主义猛烈批判理性主义的演进过程看,其内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性和逻辑性。

而且,三者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的理解阐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

故而,根究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对西方哲学研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西方哲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而言也是一项要务。

一、理性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理性概念在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在那个哲学之源的最初阶段,理性主义便有了全面发展,成为西方哲学理性思想取之不尽的源泉。

其间逻各斯和努斯两大概念的提出,是理性思想的彰显,为理性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的思考方向;苏格拉底对善的追问,对灵魂的思考是以理性为根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人的灵魂包括理性、勇气和欲望三个部分,灵魂特有的和基本的东西正是理性。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辩证思考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辩证思考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辩证思考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分别侧重于理性推理和经验观察,而对于认识世界的方式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与方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两者之间的辩证思考。

理性主义强调通过推理和逻辑思维来获得知识和理解世界。

他们认为人类具备先天的智能和理性,能够通过思辨和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柏拉图和康德是理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主张人的理性可以超越直觉和感官经验,通过思考和推理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然而,理性主义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理性主义倾向于将理性和逻辑看作是获取真理的唯一途径,忽视了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

他们常常把理论与实际脱离开来,强调思维的抽象与普遍性,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与之相对的是经验主义,他们认为人的认识和知识来源于对经验的观察和实验的验证。

休谟是经验主义的代表,他强调了“经验是所有知识的源泉”,并批判了理性主义的先验主张。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和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而非通过纯粹的理性推理。

然而,经验主义也存在着自身的限制。

经验主义强调的是通过感官的直接观察来认识世界,但这种简单的经验观察很容易受到局限性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只依靠感官经验的知识无法超越个体经验,缺乏抽象和普遍性。

因此,经验主义无法解决一些抽象与普遍的问题。

为了更全面地思考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考虑。

首先,理性和经验可以被看作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理性和经验之间存在着反复的循环关系,理性的推理有时候需要经验的验证,而经验的观察也需要理性的思辨来解释和理解。

只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相互结合,才能够有效地推进人类的认知进程。

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不同领域的适应性。

理性主义更适用于数学和逻辑等领域,通过推理和分析可以获得客观的真理。

而经验主义更适用于实证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过实践和实验来验证和验证理论。

从这个角度来看,理性和经验两者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各自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最后,我们要承认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竞争的。

对理性主义的认知观点

对理性主义的认知观点

对理性主义的认知观点在开始理解一个概念和确定这个概念的用法和范围之前(特别是当这个概念足够深刻和复杂,以至于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还是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多方面的阐释),先将它做一个限定。

在不违背这个概念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尽量将这个概念的尺度规划到论文的适用范围内,使得这个概念不至于混乱并能清晰准确的得到使用。

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整理在这个自称理性的时代里,理性主义的观点也是五花八门,下面是几种比较流行的观点:第一种是自然的观点。

此观点认为理性是历史进步的基础,人们运用理性可以掌握无限的知识来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但这种观点从本质上讲是反历史主义的,因为此观点认为社会历史的进步、倒退或停滞全然取决于理性是否被发现。

持第二种观点的启蒙学者继承了自然法学派的自然概念,“自然”一词在此具有更多的人文和社会意义,并脱离神的意志而独立存在。

如卢梭崇尚自然,使自然成为一个与社会和人为完全对立的概念。

第三种观点与利益有关,是依据感觉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观点充分肯定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也就是重点肯定人的个人价值,正视个人的欲求和自由意志。

第四种是对新秩序的要求。

此观点主张丢弃一切旧的世界和社会制度。

(这种秩序应该用世俗的经验的观点,而非用宗教神学的和思辨哲学的观点来阐述。

)从人们对理性在种种角度的理解可以看出启蒙精神首先是一种大胆质疑传统的反思精神,再次就是移风易俗、尝试使用各种方法冲破束缚的反叛精神。

与多数人的印象相悖,启蒙的重要成果并不是近代政治制度一类的变革,而是人的行为习惯缓慢但巨大的转变。

“启蒙"其最简要最核心的精神力量就是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精神的“方向性”。

精神方面的改变涉及领域极为广阔,当然也包括人们对与“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如性道德、性文学和性文化)的反思。

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正是体现人们精神方向转变和思想意识变革的情色小说。

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

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

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是一种强调理性思考和推理作用的哲学学派。

这种思想在古希腊哲学史上,特别是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占据了中心地位。

理性主义认为真知来自于推理和思考,而不是通过感性经验的获取。

首先,理性主义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便是原理。

理性主义者认为真理存在于某些不依赖于经验证实的原理之中,这些原理与我们的感官体验无关。

这些原理被认为是人类自然的属性,也就是人类思考和推理的根源。

而真理的发现和证明依赖于推理和思考,这是因为理性主义者认为逻辑思维、理性分析和推理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其次,理性主义者认为知识具有绝对性,即真理是不变的。

知识是通过思考和推理获得的,因此被视为绝对可靠和不变的。

然而,理性主义者也认识到知识的局限性,并且承认人类的知识存在于不断变革的历史进程中。

他们相信人类的认知能力可以超越感性经验,甚至可以认识到高于感性层面的真理。

第三,理性主义者强调思考对于人类理解现实至关重要。

他们认为人类的大脑和阐述事物的语言是逻辑概念的产物,因此人类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掌握知识。

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思考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掌握自身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途径。

通过思考和推理,人类可以避免受到感官经验的干扰,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在古希腊哲学发展史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着重强调人类的理性,认为人类通过思维和推理来掌握真理。

柏拉图则通过他的“理念论”进一步强调了理性销世界的重要性,并认为唯有通过思考,人类才能通过认知达到更高的平台。

亚里士多德则通过他的逻辑哲学理论,从认识论的角度进一步探究了世界和人类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发展了理性主义的思想。

尽管理性主义者在古希腊哲学史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种思想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

古希腊哲学时期,理性主义者相信通过思考和推理,人类可以掌握到全部真理。

然而,现实中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人类的知识和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摘要】理性主义在政治中是一种重要的思想理念。

在政治决策中,理性主义可以帮助决策者摒弃个人偏见,从客观事实出发,制定出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政策。

政治行为中的理性主义则要求政治参与者在行动时保持客观、冷静,避免情绪化和冲动性的表现。

理性主义对政治稳定有重要影响,可以减少冲突和混乱,提高政治机构的效率和稳定性。

理性主义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人类行为往往受情感和利益等因素影响,理性主义不能完全覆盖所有政治决策和行为。

在未来政治发展中,理性主义仍将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解决政治领域的问题和挑战。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应该被重视和应用,以促进政治稳定和发展。

【关键词】理性主义、政治决策、政治行为、政治稳定、政治权力、局限性、重要性、未来政治发展、总结1. 引言1.1 理性主义的定义理性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思考和推理的哲学思想,强调理智和理性在认识和实践中的重要性。

在政治中,理性主义指的是政治决策和行为应该基于理性思考和科学分析,而不是基于情绪、偏见或主观感受。

理性主义强调理性思考对于政治决策的重要性,政治决策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和合理推论的基础上,而不是受情绪或个人喜好影响。

通过理性思考,政治决策可以更加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私利对政策的干扰。

理性主义在政治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少政治决策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通过理性主义的引导,政治可以更加稳定和可预测,避免由于情绪和个人偏见而引发的政治动荡和混乱。

1.2 理性主义在政治中的应用理性主义在政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两个方面。

在政治决策中,理性主义强调基于逻辑和事实的分析,以求得最优解决方案。

政治领导人和决策者应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制定出符合国家利益和民众福祉的政策。

通过理性主义的应用,政府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提升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在政治行为中,理性主义要求政治参与者遵循客观规律和逻辑推理,不受情绪和个人利益的影响。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论辩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论辩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论辩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是哲学领域中经久不衰的论辩话题。

两者都试图回答人类知识的起源和可靠性,但却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出发。

理性主义强调人类理性的能力和智力,认为通过理性思考和演绎推理可以获得真理。

而经验主义则更加重视人类对经验的感知和观察,认为只有通过感官经验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知识。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并尝试从不同角度评估它们的优缺点。

理性主义倾向于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获得真理。

他们相信人类智力的能力,认为人类具有独特的能力来进行概念和逻辑思考。

他们追求的是逻辑一致性和普遍性,认为真理是独立于个体经验的普遍规律。

柏拉图和笛卡尔是理性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通过数学和几何学等理性工具来探索世界的本质。

理性主义强调纯理性和先验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人类可以超越感官经验的限制来认识真实。

然而,经验主义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

经验主义指出,人类只能通过感官和经验来获取知识。

它们认为人类的心灵最初是一个白纸,只有通过感觉和经验才会形成知识。

洛克和休谟是经验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人们所有的观点都来自于感官经验的组合和推导。

经验主义强调直观和实证的重要性,它们认为只有对事物进行直接观察和实证验证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论辩中,两派都有其优点和局限。

理性主义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和抽象概念建立通用原则,从而形成理论框架。

它们的思维方式更加系统和一般化,可以获得深刻洞见。

但理性主义也容易陷入自我封闭的陷阱,过于强调纯理性和先验知识,忽视了实际经验对知识的重要作用。

而经验主义强调实证验证和直接观察,它们注重个体经验和具体情境的决定性作用。

这使得经验主义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实用性,更加与科学方法相契合。

然而,经验主义也存在着对人类感知和经验的局限性,容易受到限制和偏见的影响。

在许多哲学领域和科学研究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在数学和逻辑等领域,理性主义的方法更加有效和适用。

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基础及其局限

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基础及其局限

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基础及其局限1. 引言1.1 什么是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认为人类是理性的、自利的决策者,在面对不同选择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最优决策。

理性主义思想的基础是理性选择假设,即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所有可选的方案,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

这种思想认为市场是一个高效的、自我调节的机制,通过自由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理性主义思想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解释市场价格形成、分配效率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等方面。

然而,理性主义思想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忽视了人类的情感和道德考量,过度简化了人类的决策过程。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对理性主义思想进行反思和修正,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

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理性选择假设的应用理性选择假设是经济学中理性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应用范围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经济活动和决策过程。

理性选择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来选择最佳的行为方案。

这种假设基于个体在信息充分、选择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尽力做出最佳选择的理性思维方式。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理性选择假设被广泛应用于分析个体和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

个体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价格、质量、效用等因素,以最大化自身利益。

企业在确定生产数量和售价时也会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和市场需求预测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理性选择假设还可以解释市场价格的形成、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市场机制的运行等现象。

在宏观经济领域,政府制定政策时通常也考虑到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等目标。

理性选择假设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和预测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果。

理性选择假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理论和实证研究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

2. 正文2.1 理性主义思想的基础:理性选择假设理性主义思想的基础是理性选择假设,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假设,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目标进行理性选择。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

何为理性主义?2011-01-22 17:31:13当我们平时谈到“理性主义”这个词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以为“理性主义”就是指做事很理智、很讲科学、不冲动胡来的意思。

而我们再从一些学术文章看到“理性主义”四个字时,可能就会按照常识的观点,把它彻底的理解错了。

哲学上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有一个相对标准的定义,它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倾向:认为知识的源泉来自于某种不言自明的“公理”,然后就可以从这个公理作为起点,依靠逻辑推理、通过演绎论证,建立一套庞大的知识体系。

举个例子,我们中学时代学过的平面几何,根据几个无须证明的公理,推导出一大堆定理,再依靠这些定理继续推演……这种思维方式,就是理性主义。

比较有代表性的、偏重理性主义的著名思想家有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等。

理性主义最突出的特点是:认为知识和真理来源于某个“天赋概念”,这个天赋概念是不言自明的、无须证明的,就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这么简单。

它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不容否定,不容修改。

某些理性主义者甚至把直觉作为“天赋概念”的来源。

理性主义第二个特点是:注重演绎思维,也就是自上而下逻辑推理思维。

既然“天赋概念”正确性不容质疑,那么根据“天赋观念”所推出来的定理、推论什么的也必然是正确的。

否则,它如果跟“天赋概念”发生了矛盾,那就一定是错误的。

与理性主义相对立的思想倾向,通常被称为经验主义(Empiricism)。

所谓“经验主义”也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理解。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通常是一组对手,理性主义拥护什么,经验主义就反对什么。

经验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从天而降,而是从人们的观察、实践,也就是所谓“经验”中获得的,不存在什么不言自明的“天赋概念”。

经验主义更乐于用归纳法,而不太依靠演绎法,也就是说它更喜欢从无数经验常识中去总结规律,而不是从某真理去推出规律。

其实,对于熟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人而言,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没必要非得搞的不共戴天,这两种相对的思维方法更应该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理性是什么?(理性简述)

理性是什么?(理性简述)

理性是什么?(理性简述)理性是什么?(理性简述)(在本文中用了太多的“和谐”字眼,这同当今报纸、电视、广播、书刊中铺天盖地的“和谐”纯属巧合,该文观点于十几年前形成框架,八、九年前写成该文,并于五年前初次发在“中青论坛”的“青年话题”上)理性是哲学中最深奥、最难解的一个概念,几乎人人都在谈论理性,可谁也不能透彻说出理性到底是什么,以至理性成为一个比上帝还要神秘的东西。

在所有探究理性的思想家中,康德应该是最深刻、最全面的一个,但他也未使人明白理性到底是什么。

本文就是想用尽量通俗的语言、以较短的篇幅说说我所认识的理性。

我对理性发生兴趣纯属偶然,第一次接触“理性”是在高中的“唯物常识”上,那里有个“理性认识”,当时并没有多深刻的印象,觉得理性就是深刻的、规律性的东西。

后来上了军校,班上有个江苏籍的学生是个哲学爱好者,整天读那些一般人读不下去的哲学名著。

翻翻他看过的书,发现里面有很多“理性”,而且这些“理性”看来并不单纯是“深刻的、规律性的”那么简单,自己不明白,就去问哲学爱好者,他也不懂什么是理性。

此后对理性的疑问就慢慢淡忘了,毕业时来到当时堪称文化沙漠的海南三亚市,全市只有一家三间房子大的小书店,有参考价值的书是看不到了,处在这样资料、信息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倒更有利于自己独立地、不受干扰的想些问题。

由于在读高中时了解到一个奇特的、与视觉有关的实验结果(下文会提到这个实验),这个实验使我对“人脑如何产生感觉以及如何思维”等这些看来远远超出我的能力的艰深问题产生了兴趣,持久不衰的兴趣也让我对这些问题获得了一些零碎的收获和看法,而来到部队后的闲暇使我有可能更全面、更系统地思考和整理相关问题,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不满于“道德是关于人的行为规范”的说法,这时也开始关注、思考有关道德的问题,就这样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有关认识和道德的较为稳定的、个人确信不疑的看法。

后来从一位朋友的来信中又看到“理性”两个字,于是早已忘记的对理性的疑惑又恢复了,我一下子意识到,此前我所想所获的一切,不正是曾令我困惑不解的、哲学中极为重要的理性吗?明白这一点时我就如同有位伟人发现了能给全体中国人带来幸福和保障的的某个重要思想时一样的兴奋和激动。

什么是理性主义

什么是理性主义

什么是理性主义,我们如何理解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知识的来源主要来自于理性。

在理性主义中,真理和知识是通过纯粹理性的思考和推理得出的。

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和理解过程是通过理性思辨或推理得出的,而不是通过感官观察或经验得出的。

本文将从理性主义的历史背景、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理性主义的批判和理性主义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性主义的历史背景理性主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认为真理和知识是通过纯粹理性的思考和推理得出的,而不是通过感官观察或经验得出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和知识是通过经验和感官观察得出的,但他也承认理性在认识和推理中的重要性。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如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也提出了关于理性主义的观点。

他们认为真理和知识来自上帝的启示和纯粹理性的思考。

在17世纪,理性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探讨。

主要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包括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

他们提出了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并且对存在论、认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指理性主义所坚持的关于知识、真理和认识的基本原则。

以下是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1. 真理和知识是通过纯粹理性的思考和推理得出的,而不是通过感官观察或经验得出的。

2. 真理和知识是普遍的、必然的和不可否认的,它们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

3. 真理和知识是可证明的,它们可以通过逻辑和推理来证明和验证。

4. 真理和知识是独立于经验的,它们是先验的,而不是后验的。

5. 真理和知识是有层次和结构的,它们可以通过逻辑和推理来建立和组织。

三、理性主义的批判尽管理性主义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贡献,但是它也受到了一些批判和质疑。

以下是一些对理性主义的批判:1. 理性主义无法解释一些经验和感官观察的知识,例如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和观察。

2. 理性主义无法解释一些文化和历史差异,例如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理性主义知识点总结

理性主义知识点总结

理性主义知识点总结一、理性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理性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认为真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且是超越感知经验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才能够获得真理。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等方面的理论,为后来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人将基督教信仰与理性主义哲学相结合,发展了基督教理性主义学派。

这一时期的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探讨上帝和信仰问题,试图通过理性的探究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上帝学的真理。

17世纪以后,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理性主义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哲学学派,代表性的哲学家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等人。

这些哲学家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寻找宇宙的基本结构和法则,建立起一个纯粹的理性体系,从而解释世界的运行规律和存在意义。

18世纪以后,理性主义在德国达到了巅峰,康德、黑格尔和费希特等哲学家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理性主义的相关理论。

康德提出了批判哲学的观点,认为理性有其局限性,需要经验的支持才能够得出真实的知识。

黑格尔则在康德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试图通过辩证法来解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费希特则进一步拓展了黑格尔的思想,提出了精神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并将自由意志与理性结合起来,对人类自由的概念进行了阐述。

二、理性主义的代表性人物1.柏拉图(约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哲学家,代表作品有《理想国》、《斐多》等,认为真理存在于理念之中,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才能够获得真理。

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哲学家,代表作品有《论语录》、《形而上学》等,提出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等方面的理论,为后来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3.笛卡尔(1596-1650年):法国哲学家,代表作品有《第一哲学沉思》、《梦想论》等,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思想,主张通过怀疑和推理来寻找真理。

浅谈对理性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理性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理性主义的认识平日里,我们谈到“理性主义”这个词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认为“理性主义”就是指做事很理智、很讲科学、不冲动胡来、摆脱情绪的影响、超情绪化的意思。

但我们从一些学术文章看到“理性主义”四个字时,会发现按照常识的观点去解读,就会把它彻底的理解错误。

在哲学上,理性主义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倾向,其认为知识的源泉来自于某种不言自明的“公理”,然后就可以从这个公理作为起点,依靠逻辑推理、通过演绎论证,建立一套庞大的知识体系。

理性主义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认为知识和真理来源于某个“天赋概念”,这个天赋概念是不言自明的、无须证明的,就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这么简单。

它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不容否定,不容修改。

某些理性主义者甚至把直觉作为“天赋概念”的来源。

换句话说,理性和知识是天赋的,它犹如直觉一般,是与生俱来的。

除此之外,理性主义的第二特点在于,它注重演绎思维,也就是自上而下逻辑推理思维。

它认为“天赋概念”正确性不容质疑,那么根据“天赋观念”所推出来的定理、推论什么的也必然是正确的。

否则,它如果跟“天赋概念”发生了矛盾,那就一定是错误的。

说起理性主义的由来,从神话宇宙论到自然宇宙论的转变前哲学时代的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追问世界地本源问题,在古希腊的神话创世说中同样如此。

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和赫西奥德的《神谱》比较完整的表达了这种宇宙观。

由于无法抗拒自然力量的压迫而屈从于自然力量的人们,在寻求世界的本原时不得不感性地求助于诸神,或者感性地去凭空猜测日食的周期和天体的运行。

但是米利都的贤人们不再满足于听荷马和赫西奥德杜撰的诸神与英雄的故事,而是渴望知道真实的世界是什么。

正是他们的探索引起了思维领域的奇迹发生——哲学的诞生。

这也正是理性思维对感性猜测的伟大胜利。

他们开始对诸神创世说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力求摆脱对宇宙的神话思维方式。

努力寻求宇宙和自然的构成、本质和规律。

泰勒斯坚定地说:“水是万物的本原”时,这无疑做出了一个打破了神话垄断思维的走向自然主义的理性判断。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理性主義(Rationalism)理性主義認為知識乃來自於理性(reason),人類先天上即具有理性,亞里斯多德說:「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正是吾人與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理性也是一切知識的基礎。

理性主義的知識論在古希臘時代的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時便已有相當完整的提出。

柏拉圖認為凡屬真實的存在,定是普遍及永恆的,而它只存在於觀念世界中(world of Forms)1,而不在於現象的世界。

因為觀念是絕對實在的,所以現象界的萬物都是由那個觀念世界所摹本而來的。

我們要憑藉對於觀念世界的回憶來認識真正的知識(知識回憶說)2,這個觀念世界才是知識要研究及探索的對象﹔要認識觀念世界,只能靠理性而不是憑感覺,因為感官所得的印象只是觀念的外在顯現,而不是觀念的本身。

亞里斯多德也主張知識的對象在於普遍性的觀念,可是他與柏拉圖所不同在於他認為觀念並非獨立於現象(感覺)世界之外,而是存在於感覺世界之內。

感官只能知覺一種個別的素材,而理性則可以總括出完整的觀念。

知識是普遍的,我們倚靠理性從特殊的個別感官現象來認識普遍的真理。

而後理性主義經由十七世紀的笛卡兒、史賓諾莎(Benedict Spinoza, 1632-1677)和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超越於現象世界之外的另一個世界。

2柏拉圖認為觀念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人生前是由觀念世界而來,死後將回到觀念世界中,而我們的知識,是借由回憶那觀念世界的完美事物所得來的。

实用文档1646-1716)等人的發揚而盛行於世,且至今影響深遠。

笛卡兒主張一切知識接猶如數學一樣,由一個簡單自明的觀念,演繹推論出各種不同的理念。

所以知識的基礎在於先天有一個自明的觀念,而非攝取外界的感覺經驗而成。

他提出的名言「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英譯I think, therefore I am.),意即當我只有在運用天賦的理性在進行思考的同時,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思考主體的存在)。

关于理性主义的作文

关于理性主义的作文

关于理性主义的作文
理性主义的口语化解读。

理性主义啊,说白了就是咱们得用脑子去琢磨事儿,别老跟着感觉走。

你得有逻辑,得能推理,这样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

有时候,理性主义就像咱们小时候玩的拼图游戏,你得把一块块碎片拼凑起来,才能看到完整的画面。

你得分析、得思考,才能理解这世界的运作规律。

不过啊,理性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像咱们穿衣服一样,得根据天气和场合来选。

有时候,咱们得让情感参与进来,因为人嘛,都是有感情的动物。

理性主义也得考虑人的情感需求,别搞得冷冰冰的。

但是啊,有些人对理性主义有误解,觉得它太严肃、太枯燥。

其实啊,理性主义也可以很有趣。

就像咱们看侦探小说一样,你得跟着主角一起推理、一起破案,那不是很过瘾吗?
所以啊,理性主义并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东西,它就在咱们的
生活中。

咱们得学会用理性去看待问题,这样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当然啦,也得注意平衡情感和理性,这样才能活得更精彩!。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辩论与统一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辩论与统一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辩论与统一人类对知识的追求从古至今,一直围绕着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展开辩论。

理性主义强调通过理智思考和推理来获取真理,而经验主义则主张通过感观经验和实证研究来获得知识。

这两个学派在不同的时期一度形成对立,然而,在现代哲学的发展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并非相互矛盾,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统一的。

理性主义强调了人的内在能力,认为人类具有先验的思维结构和观念。

柏拉图和笛卡尔等哲学家都认为,真理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分析,可以真实反映客观世界。

然而,理性主义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理性主义忽视了人的感官经验的重要性。

真理并非只存在于纯理性中,而是需要通过感觉器官来接受和理解外界信息。

其次,理性主义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容易陷入抽象和推理的泥潭中,而无法与实际经验相结合。

因此,经验主义的出现为纠正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经验主义强调通过感观经验和实证研究来获取知识。

亚里士多德和休谟等哲学家认为,人类通过感觉器官与外界进行接触,并通过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分析来获取知识。

经验主义的强调使得科学方法得以发展,强调观察和实验作为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然而,经验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感官经验的局限性使得人类的认识受到一定的限制。

人的感觉器官只能接收一部分信息,对于某些现象和事物的本质无法直接获得。

其次,经验主义过于强调个体的感觉和经验,忽视了一般规律和普遍性。

因此,理性主义的介入对经验主义进行纠偏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对立,但在现代哲学的发展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和统一。

在康德的哲学中,他试图建立一种综合性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哲学体系。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理性的认识能力与感官经验相结合而获得的。

康德强调,理性具有先验的认识结构,但它必须通过感官经验来得到验证和修正。

只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统一,才能真正获得认识的真理。

现代科学的发展也进一步证明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可以相互融合。

对理性主义的认知观点

对理性主义的认知观点

对理性主义的认知观点在开始理解一个概念和确定这个概念的用法和范围之前(特别是当这个概念足够深刻和复杂,以至于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还是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多方面的阐释),先将它做一个限定。

在不违背这个概念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尽量将这个概念的尺度规划到论文的适用范围内,使得这个概念不至于混乱并能清晰准确的得到使用。

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整理在这个自称理性的时代里,理性主义的观点也是五花八门,下面是几种比较流行的观点:第一种是自然的观点。

此观点认为理性是历史进步的基础,人们运用理性可以掌握无限的知识来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但这种观点从本质上讲是反历史主义的,因为此观点认为社会历史的进步、倒退或停滞全然取决于理性是否被发现。

持第二种观点的启蒙学者继承了自然法学派的自然概念,“自然”一词在此具有更多的人文和社会意义,并脱离神的意志而独立存在。

如卢梭崇尚自然,使自然成为一个与社会和人为完全对立的概念。

第三种观点与利益有关,是依据感觉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观点充分肯定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也就是重点肯定人的个人价值,正视个人的欲求和自由意志。

第四种是对新秩序的要求。

此观点主张丢弃一切旧的世界和社会制度。

(这种秩序应该用世俗的经验的观点,而非用宗教神学的和思辨哲学的观点来阐述。

)从人们对理性在种种角度的理解可以看出启蒙精神首先是一种大胆质疑传统的反思精神,再次就是移风易俗、尝试使用各种方法冲破束缚的反叛精神。

与多数人的印象相悖,启蒙的重要成果并不是近代政治制度一类的变革,而是人的行为习惯缓慢但巨大的转变。

“启蒙"其最简要最核心的精神力量就是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精神的“方向性”。

精神方面的改变涉及领域极为广阔,当然也包括人们对与“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如性道德、性文学和性文化)的反思。

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正是体现人们精神方向转变和思想意识变革的情色小说。

课程设计理性主义的理解

课程设计理性主义的理解

课程设计理性主义的理解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理性主义的概念、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掌握理性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理性主义的定义、历史背景和基本原则。

2.掌握主要理性主义思想家的理论贡献,如笛卡尔、康德、洛克等。

3.理解理性主义对科学、哲学、、文化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技能目标则要求学生能够:1.分析、评价理性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2.应用理性主义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学术性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重于培养学生:1.对理性思维的尊重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2.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认识到理性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局限。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围绕理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和主要思想家的理论展开。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第一周:介绍理性主义的定义、历史背景及其与宗教、启蒙运动的关系。

2.第二周至第四周:详细讲解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茨等主要理性主义思想家的理论。

3.第五周至第七周:探讨理性主义在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4.第八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理性主义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参与度,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理性主义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其历史背景。

2.讨论法:鼓励学生就理性主义相关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理性主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实验法:学生进行相关实验,以加深对理性主义原则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深入浅出的理性主义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理性主义思想家的原著和学术评论,拓宽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理性主义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要点。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身体验理性主义原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理性主义的认识
平日里,我们谈到“理性主义”这个词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认为“理性主义”就是指做事很理智、很讲科学、不冲动胡来、摆脱情绪的影响、超情绪化的意思。

但我们从一些学术文章看到“理性主义”四个字时,会发现按照常识的观点去解读,就会把它彻底的理解错误。

在哲学上,理性主义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倾向,其认为知识的源泉来自于某种不言自明的“公理”,然后就可以从这个公理作为起点,依靠逻辑推理、通过演绎论证,建立一套庞大的知识体系。

理性主义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认为知识和真理来源于某个“天赋概念”,这个天赋概念是不言自明的、无须证明的,就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这么简单。

它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不容否定,不容修改。

某些理性主义者甚至把直觉作为“天赋概念”的来源。

换句话说,理性和知识是天赋的,它犹如直觉一般,是与生俱来的。

除此之外,理性主义的第二特点在于,它注重演绎思维,也就是自上而下逻辑推理思维。

它认为“天赋概念”正确性不容质疑,那么根据“天赋观念”所推出来的定理、推论什么的也必然是正确的。

否则,它如果跟“天赋概念”发生了矛盾,那就一定是错误的。

说起理性主义的由来,从神话宇宙论到自然宇宙论的转变前哲学时代的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追问世界地本源问题,在古希腊的神话创世说中同样如此。

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和赫西奥德的《神谱》比较完整的表达了这种宇宙观。

由于无法抗拒自然力量的压迫而屈从于自然力量的人们,在寻求世界的本原时不得不感性地求助于诸神,或者感性地去凭空猜测日食的周期和天体的运行。

但是米利都的贤人们不再满足于听荷马和赫西奥德杜撰的诸神与英雄的故事,而是渴望知道真
实的世界是什么。

正是他们的探索引起了思维领域的奇迹发生——哲学的诞生。

这也正是理性思维对感性猜测的伟大胜利。

他们开始对诸神创世说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力求摆脱对宇宙的神话思维方式。

努力寻求宇宙和自然的构成、本质和规律。

泰勒斯坚定地说:“水是万物的本原”时,这无疑做出了一个打破了神话垄断思维的走向自然主义的理性判断。

它总结和概括了以往人们所有对自然界的具体观察和感觉经验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因此,这一理性判断也集中表现了人类思维的统一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

这也正是理性思维的根本特征,从这里,我们开始认识到何为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经由古希腊理性主义、中世纪和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到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的发展。

我们知道,笛卡尔的理论相对来说更接近柏拉图,他认为只有一些永恒真理可以单纯靠推理得到,其余的知识需要藉助生活经验以及必要的科学手段。

更准确地说笛卡尔是一位重视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者,是一位重视科学的经验主义者。

笛卡尔声言,切勿轻信“那些不是完全确定无疑的东西”,“只要我在那些东西里找到哪怕一点点可疑的东西就足以促使我把它们全部都抛弃掉”。

“我思故我在”成为笛卡尔为理性辩护的最强音。

真正的知识必须经由理性方法才能获得,而且理性方法也是获致真知的唯一途径,感觉经验因无法达致确定性而被蔑视、遭抛弃。

由此确证了人的主体性认识地位——人成为他者存在的根据和尺度,所有这一切依凭的媒介则是人的理性。

理性成了最高的法庭和裁判者,一切都要放到理性的天平上进行评判。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性是以人对神的反抗开始的:人把自己虚幻中观念化的超自然力量拉下了神坛,把人及其理性放在了原来上帝的位置。

原来以神圣天意为基础的世界秩序和道德秩序,不得不让位于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

理性思维完成了向理性主义的蜕变。

这种理性主义倾向不仅体现在哲学认识论上,而且开始渗透并
主宰了现实的社会生活领域。

人类不仅试图凭借理性实现对自然世界的控制,甚至开始计划依靠理性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彻底重构,建立一个至善的俗世天堂。

但对于理性主义,哈耶克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人的理性是具有局限性的,是受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的影响的,他认为人类毫无疑问具有理性认识能力,并且是“人类所拥有的最为珍贵的禀赋”,但人类理性的力量无疑被唯理智论者过分夸大了;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人类理性取得了确定性的成就和进步,但是理性认识却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特别是理性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运用更是如此。

哈耶克把人类社会比作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包含着无限多的要素,相互关系极为复杂。

而个人的理性认识是既定时代、生活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的产物,这既是理性产生的基础,又是理性局限性的根源。

现实的世界总在不断地出现“实际的困难”——这正是我们的知识远未完备的标志,否则就不应该有任何困难存在。

同时,人类社会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始终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中;未来更是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人类的理性认识和思想能力对此无能为力,也就是说,进步只能是人类不断发现和克服未知领域的未知困难过程。

基于特定的智力水平、个人经历、现实处境乃至个性差异等,不同的社会成员都可以获得一套适应其个体生活情境的独特的知识体系。

我们之所以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只是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分散的个人知识,而不是因为我们能够综合出一套可以指导社会的整体性的普遍知识。

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这种可能性不是增加了,而是在降低,因为“人类知道的愈多,人们掌握的知识在全部知识中所占的比例就愈小”。

全知全能的个人是不可能存在的。

由于以上这些客观的原因,理性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局限,人们必须为此不断努力,而不是妄图对人类社会进行完美的设计。

假如非要如此设计,则一方面夸大了设计者的理性,另一方面又贬低甚至忽视了广大社会参与者的理性。

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所以,哈耶克把为自由辩护的理据建立在“无知”——理性不及主义的基础之上:“主张个人自由的论据是承认自己对决定我们是否能够实现目标,获取福利的许多因素都具有不可避免的无知”。

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面对一个复杂的和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世界,以及至少目前无法克服的认识论上的局限,任何一种认识视角和方法只能解释其中有限的部分,完美的解释和理论也许永远不会出现,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永恒难题,为人类社会设定具有普遍性的运演规律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建构一个至善的国家的构想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妄图以权力全面控制社会的结果注定导致极权政治的兴起和个人自由与首创性的丧失,造成社会的停滞不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