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史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摘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认识的辩证运动;科学地逻辑思维方法。
在认识论发展史中,马克思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科学成果,科学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统一的问题,把实践概念引入认识论,并将其当作全部认识论的基础。
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沿着马克思开创的这个方向对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不仅强调实践者在认识论中的重要性,而且对实践的内涵、过程、规律、机制、环节以及其与认识的其他过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下面我就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相关问题做简要概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内核,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建立了自己的认识论大厦,尤其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使他的认识论更具有科学性、革命性、能动性。
思维和存在、精神、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是认识论的出发点,围绕着这个问题,出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论争。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为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反之,唯心主义则主张意思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要正确解决认识问题,首先要兼职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认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索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坚持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这同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也密切相关。
一切唯物主义者都主张世界的可知性,反对不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但是,由于世界观上的对立,唯心主义可知论同唯物主义可知论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与可知论对立的是不可知论,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林谟可康德,不可知论的基本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唯物主义,站在反映论的立场上,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原则上的批判,但是旧唯物主义对不可知论的批判是不彻底的,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地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真正驳倒了不可知论。
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就在于:第一,只有事件才能使我们的感性认识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人的认识就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
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别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这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映论的原则。
就一切唯物论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这点而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基本立场是正确的,但由于这种唯物论具有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不懂得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意义,所以,旧唯物主义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的本质问题。
唯心主义哲学有各种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同人的直接经验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这种认识论对认识活动进行了很多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一些有用的思想材料,对于推动认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种认识论不符合认识的实际过程,是非科学的,不可能正确解决认识的本质问题。
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唯物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即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也给了肯定的回答,如黑格尔。
但他同唯物主义所主张的可知沦是有根本区别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重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辩证思维是客观主义矛盾运动的反映,人不是简单的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通过时间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仍然富有生命力。
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认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论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思想武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
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哲学中意识的能动作用_为什么意识是客观世界能动反映
一、为什么意识是客观世界能动反映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相互对立的。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的产生或上帝的启示,与物质、人的实践经验并无关系。
而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又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前提上,将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的充满矛盾的辨证能动的认知过程。
这种有着反映论的实践观点和辩证法的辩证观点特征的反映论就是能动的反映论。
意识能动性表现在1.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2.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3.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意识能动性不仅在于通过实践形成正确思想理论,更重要的是以思想、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
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也是对意识的能动性的印证。
由以上两个方面的特点,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物质与经验的有能动性的反映。
二、为什么实践是检验意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的问题,马克思曾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认识史上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只有实践。
这是因为,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不能用一种主观认识解释另一种主观认识,而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能够回答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相符合的问题,这两种都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
第一部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问题导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唯物辩证法,它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且,也揭示了认识的规律,也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所以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识论则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它是揭示人类认识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发展的普遍规律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科学答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本讲和下一讲的内容。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动反映。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两种路线的根本分歧和对立就在于承认反映论,还是否认反映论。
1.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又分为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
比如,古哲学家柏拉图,他就宣扬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存在,人的知识就来源于理念”的认识和回忆。
他说,人的灵魂是不死的,灵魂在未进入人体投生之前,是暂时居住在理界之中的,是和许许多多理念在一起的。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023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
其中,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这个时代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呢?首先,唯物辩证法是一种能够科学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方法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反对主观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的抽象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矛盾的斗争所决定的,认识事物必须要反映事物存在的矛盾,从而不断地深入剖析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这种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要全面、深入、具体地观察和研究事物,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和论断。
正是这种方法论,使得唯物辩证法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完善。
其次,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论,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的主体,否定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强调了人民群众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唯物辩证法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观点,认为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因此,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中,要求必须注重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和证实理论的正确性。
唯有深入地调查和研究实际情况,那么才能正确地把握和应用理论,为实现正确的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再次,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根本问题是关于真理性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这就需要对真理的辩证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真理和正确地运用真理。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中,我们强调了真理的相对性,认为真理是在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发生变化的,需要根据时代和历史的不同情况不断调整和补充。
也正是这种辩证性和相对性的认识,使得我们在现实变幻多端的社会现实中,更好地准确把握和运用真理,不断推进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最后,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还强调了对局限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性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它涉及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认识能力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观点。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的发展是物质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论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了解世界,实践是认识生成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实践、检验和修正理论,才能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论还关注社会历史条件对认识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不同社会的认识方式和认识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论强调了唯物主义、实践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人们正确进行科学认识。
这对于我们进行正确的思考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先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先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科学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世界的根本实体。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人的思维、认识和意识活动都是在物质基础上进行的。
这一观点强调了物质的根本地位,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和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地位。
人们通过实践与客观世界进行直接联系和互动,通过实践改造世界,从而认识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辩证法是认识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通过对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方向。
辩证法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发展的认识。
只有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才能科学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四、主体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改造世界的主要力量。
人通过实践和思维的活动,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人的认识不是被动接受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通过主体的能动性,主动地去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
五、历史是认识的发展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全到完全的演变过程。
人们的认识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和丰富的。
历史条件对于认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辩证法是认识的方法,主体能动性是认识的动力,历史是认识的发展过程。
这些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内容,为科学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认识论原理
马克思认识论原理
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主要包括实践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强调实践性是认识的基础。
他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通过实践来获取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和经验。
这种实践性的认识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的起点。
其次,马克思论述了认识的历史性。
他认为,认识是随着历史的进展而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和历史局限性。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认识都是相对于该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而言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会随之发展和改变。
最后,马克思强调了认识的社会性。
他认为,人们的认识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受到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人们的认识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矛盾,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总之,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强调实践性、历史性和社会性是认识的基本特征。
通过实践,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一认识论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强调了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几个基本原理:
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的,通过实践与实践中的反思,人们可以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 实践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地位。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真知,并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产生真理的源泉。
3. 社会历史性原理:认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人们的认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特定性。
4. 运动发展性原理: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停滞不前。
通过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
5.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认识是在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的。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存在的互动是认识过程中的基本特征。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观点,强调了人类认识的实践性、历史性以及运动发展性。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关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认识论是研究⼈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哲学学说之⼀。
⾃⼈类社会形成以来,⼈类⼀天也没有停⽌过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还同哲学的产⽣相联系,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为本原这个哲学为出发点,将其贯穿于全部认识论的内容之中,由此,引出不同的认识论结论。
历史上和当代的许多认识论并不是按照认识本⾝的实际情况来研究认识的,往往⽤不同的⽅式对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歪曲的解释。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鮮明地站在⼴⼤⽆产阶级及其同盟军的⼤多数⼈⽴场上,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出发,辩证地、历史地按照认识本⾝的过程考察认识,才真正科学地揭⽰了认识发⽣、发展的⼀般规律,因⽽也才真正能使认识的⾃觉性建⽴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三⼤特征;第⼀,坚持实践的反映论。
认为⼈的认识不是来⾃天赋的观念,不是来⾃头脑本⾝,⽽是后天形成的,它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恩格斯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体的器官即⼈脑的产物。
"列宁也指出:"⼼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产物,这是叫何等⼈脑的这样⼀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
"伟⼤领袖⽑主席说得更直⽩:“⼈的正确思想是从哪⾥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
⼈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 另外,⼈的认识并不是客观现实作⽤于⼈脑的消极的、被动的产物,⽽是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的实践过程中产⽣的。
这⾥的实践的含义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以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
⼀句话,实践就是⼈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
由于是社会性活动,所以不同的⼈,甚⾄同⼀个⼈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事物所产⽣的映象,不仅随当时处境和过去经历外变动,⽽且还随个⼈、阶级利益需要⽽转移。
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认识论及其在大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点三,非马哲学一些可借鉴的认识论内容四,认识方法论五,认识的可靠性、相对性和终极有限性,及不同世界观对话的必要性一,认识论及其在大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认识论。
认识论概括地说是人理性地对认识活动的反思形成的学问,这种反思通过对人的认识的本质,认识主体的能力、结构,认识内容或对象的种类、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方法、条件,真知(真理)的普遍可靠性及其证明,认识的限度、功能等等方面规律的考量,通过对实然知识与应然知识(物理之知与价值之知)、理性与信仰、知识与生活的关系的关照,而对人获得和应用知识及真理的认识活动给予支持。
目的是提高人的认识活动的自觉性。
(二)认识论在大哲学中的地位。
如本课绪论中所言,认识论是构成大哲学的“铁三角”中是不可缺少的一角。
认识论和价值论成立的最终根据或理由是由本体论提供的。
本体论和价值论要通过认识论才能理论地建构起来。
认识论也把对本体和价值的认知转化为认识方法和行为方式。
而认识论首先需要把自己建构起来,才能顺理成章地去建构本体论和价值论。
思考题(一):为什么认识论要把自己建构起来,而本体论和价值论却要认识论来建构?(三)人的认识是人的重要的存在方式之一。
人的认识伴随着并与人存在的其他方式有机统一。
认识这种存在方式与人的其他存在方式是同时同处的。
思考题(二):人的存在方式可以还原到一种存在方式上吗?为什么?将认识看作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是认识论和本体论会有交叉的内容。
相应地认识本身在人的存在系列里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会有交叉的内容。
思考题(三):哲学铁三角可以还原到任何一个角上吗?为什么?(四)中西哲学主要的认识理论(参见图示)。
思考题(四):体会一下,我们在生活中解决一个问题,如法学问题、认识一个新闻事件、解决一个公管问题或经济问题,是不是也应当将所涉问题在它所处的整体关系或系统中的位置梳理清楚呢?1.反知主义和认知主义。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
理解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 素和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必 须以辩证法的理论为指导才不 会误入歧途。
谢谢观看!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 因素之间的关系?
班级:学前艺术111班 姓名:吴岩昌 学号:1150807127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人类 认识活动结构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 分。
“非理性”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 理性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 指认识过程
中的感性认识和 理性义认识论,不但承认理性因素在认 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否认非理性因素的作 用,同时,在对待非理性因素问题上,既看到了 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它可能产生的消 极作用。同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不同,马克 思主义哲学认为,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 合等理性认识的因素和直觉、灵感、顿悟等非理 性认识因素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两者是互为 前提、互相包含的、互相转化的。当理性因素的 运用到一定的程度时,思维过程的矛盾和冲突被 进一步揭露和展现时,沿着原来的逻辑思路无法 进行时,转变思路和重新选择新的逻辑起点,直 觉、灵感、顿悟的思维形式就发生了作用。所以, 理性因素的作用是非理性因素作用的基础和平台。 当直觉、灵感、顿悟的思维形式发生作用以后, 仍然需要条理化、分析和推理性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但承认理性因素在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但承认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否认非理性因素的作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否认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在对待非理性因素问题上既看到了用同时在对待非理性因素问题上既看到了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它可能产生的消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它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
狭义: 指作为认识
过程高级阶段的 理性认识,仅包 括概念、判断、 推理等抽象的逻 辑思维形式。
狭义的理性与感性相对; 广义的理性包含狭义的理性,
论马克思认识论中的实践观及其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认识论中的实践观及其时代意义【摘要】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引入实践,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而实践观点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高度重视人及其实践活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真正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思维方式。
本文拟对马克思认识论中的实践观及其时代意义做一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认识论;实践观;唯物主义1845年,马克思发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这是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因为在这里马克思引入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由此初步创立,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了起来。
1.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1.1关于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基督教的本质》是费尔巴哈阐释基督教本质和批判宗教神学的著作,但书中也明显暴露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足。
费尔巴哈没有正确区分庸俗的实践观和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本质区别,最终导致了对实践的贬抑。
费尔巴哈把人的活动理解为“理论的活动”和“实践的活动”两类,但他“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1],而贬低实践活动的作用。
并认为,“只有理论才揭开世界的壮丽”,“理论之立场就意味着与世界和谐相处……如果人仅仅立足于实践之立场,并由此出发来观察世界,而使实践的立场成为理论的立场时,那他就跟自然不睦”[2],可见,费尔巴哈非常重视理论的作用,而恰恰忽视了实践的作用,也就忽视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实践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故而理解为“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
因此,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
思考题解答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3)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答:(1)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2)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答:(1)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着。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条件下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3)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还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的表现。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以实践为基础,统一于实践。
6、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7、如何正确认识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答:(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完整)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第一,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3分)第二,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种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
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进而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成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分)68.第24题简述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分)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2分)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
(1分)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
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看成特殊的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1分)69.第25题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分)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3分)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3分)70.第26题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时又滞后于社会存在。
(2分)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教育史研究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认识论的维度划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运动的规律;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
推荐有关教育史研究方法的书籍:①周洪宇主编的《教育史学通论》该书既是一部研究教育史学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教育史学通识性、研究性教材,主要是关于教育史学方法论的论述。
②严耕望主编的《治史三书》该书讲述了严耕望先生在做学问时的经验,体现了先生对于历史研究的态度,给初入历史研究的学生以启迪。
书中事例较多,读起来不会感到晦涩,同时给人的心灵以震撼。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教育史学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构试构所谓结构,“指一个系统中诸要素间联系与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系统,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所谓认识结构就是这种以结构概念指谓着的主体中的认识系统,而并非仅指系统中不涉及功能的结构特性。
”依据认识结构的这种概念界定,根据认识活动中对知、情、意的心理学区分和教育史学认识主体本身及其活动对象的特点,我们尝试构建一个“复杂的、多属性、多层次和多结构的系统。
”具体而言,这一系统包括生理、心理、价值等多个层次结构。
与“一般意义上常说的由结构决定着机能的系统”相比,这一系统“是以‘确定的机能目标统摄和支配着结构’的一类特殊系统。
”在这个认识结构系统中,各结构及诸因素相互协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揭示了主体的具体认识机制。
以上摘抄自周洪宇《教育史学通论》(上卷)2.认识的本质:认识过程的能动性如何理解:“教育史学认识活动实际上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周洪宇《教育史学通论》上卷(详见第五部分:真理与价值: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史德的问题)3.认识运动的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现实是历史的影子,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周洪宇《教育史学通论》上卷首先,影子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长短不尽相同,在正午的时候影子长度最短。
“现实是历史的影子”,也就是说在“正午”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历史才最小程度的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阻碍,才是最真实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立场坚定的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学说。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斗争,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属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它们都是在内外矛盾和斗争的推动下逐步进步的。
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了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原理,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之一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历史特定性,不同的社会阶级有不同的科学技术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了以人为本、以社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念,要求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关注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三、社会主义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能够自由地开展科学研究,没有私有制的束缚,能够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同时,社会主义制度强调社会公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再仅仅为个人或少数人服务,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好地造福人民。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强调实践的地位和对人类认识活动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需要实践的支持和推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水平。
因此,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实践,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点,将科学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案
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
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
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中国的发扬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中国的发扬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别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萌芽于古代中国思想家黄老的实事求是思想,成熟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着重强调认识规律的存在,认为认识的核心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法,即实践——认识——反思的循环规律。
它广泛影响了20世纪中国各种思想派别,它不受世俗认识以及社会思潮的约束,推翻前辈的技术信仰、著作习惯、风俗习惯概念,鼓励思维独立。
1949年以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中国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科学、思维、活动的思想指导,对中国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实践中,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的进化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更加人性化的高点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不仅体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为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扫清障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今天,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更是展现出了强大的活性,它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变革和改革进程中客观实际活动的方法论。
由此可见,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始终保持强大动力,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政治体系的演进中起到重要作用,是中国社会和实践进程的重要推手。
它不仅增强了我们对认识规律的领悟,还把我们联系到实践环境中,激发我们采取改革行动和推动有秩序的演变。
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信我们将能够找到更加清晰、明确的方向,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宏伟蓝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史中的重要作用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辩证思维是客观主义矛盾运动的反映,人不是简单的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通过时间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
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
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的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仍然富有生命力。
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认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论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思想武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识史实践精神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所以,正确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先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阐述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然后,重点说明其产生的伟大变革作用,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括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本质和作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即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广大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特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和阶级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日趋成熟,其斗争需要有自己的科学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把无产阶级当成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则把马克思主义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自己的理论来源。
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说继承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优秀成果,特别是有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的开辟者是康德,经过了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思想”,成功地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自然科学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自己的科学条件。
19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发展出现了飞跃局面。
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等都纷纷出现并迅速得到发展。
特别是这是还出现了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这些使人们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加强了,使人们用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些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从研究对象上看,它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正确地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结束了古代把哲学看成是“知识总汇”和近代把哲学看成是“学科之学科”的局面。
古代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学问,古代的哲学家又是各门具体科学家,哲学和具体科学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很难确定和分清楚的。
到了近代,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又极力抬高哲学的地位,夸大哲学的作用,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高高在上并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学问。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就把哲学的研究对象同具体科学区别开来,使哲学成为独立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
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从马克思主义内容上看,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之成为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
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虽然有朴素的结合,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中国的阴阳五行说等,但是,其哲学观点是直观加猜测的,缺乏严密是科学论证,有些观点其实是一些诗意的比喻,没有科学性。
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哲学出现了一定的科学性,许多观点经过了严格的论证和科学证明,但是,近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则是分离的,这就使近代哲学从整体性看是有局限性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把唯物主义哲学贯彻到历史领域,实现了哲学在内容上的巨大变革。
首先认识论是其所处时代精神的精华,认识论研究需要紧密关注现当代科学发展的状况。
信息化影响日盛,人的认识界定的变迁,把人类认识简单化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人类个体的认识活动应同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
公共视阂中的人类认识才是信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主题。
其次,认识论的研究要勇于突破传统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主客之分是认识论研究的基础,但主客的区分不等于主客的对立,在认识论的研究中要更多关注客体的主动性和主体的客体化问题。
再次,应树立全球化的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世界历史视野。
自资本主义开辟世界历史以来,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更为迅速地将人们的认识问题融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为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强调信息化社会认知中的世界历史视野,为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有力的工具。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强调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改造世界的目的较之以往更为迫切。
在当代社会中,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虚拟实践成为可能,这样认识实践的目的便能够在虚拟实践中得到呈现。
因此,认识的实践目的更为突出、更为迅捷。
从作用上看,它是行动的指南,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过去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自发的、无意识的,方法上是落后和野蛮的,如破坏铁路、销毁机器等等,后来有了一些理论的指导也是各种各样的空想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真正的科学理论,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伟大发现之一,其产生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它的产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最完备、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它的产生和剩余价值理论一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它的产生为人们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
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论上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并推进了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马哲既是认识世界又是据以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中共的思想路线。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防止、打破思想的滞后或僵化,使主观思想不断与新的实际相符合,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保证,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
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
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
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我们只要坚持和按照马哲所固有的科学本性和逻辑来理解它,对待它,就能在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真正地和充分地发挥它的巨大社会功能。
作为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也是分社会主义的有武器,同时还是分析全球带有普遍、共性问题的思想武器。
可见,当今社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