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民族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及民族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唯物史观的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认为宗教是由社会存在主要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的根源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局限性和矛盾之中。
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恩格斯既指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支配人们生活的外部力量;又指明了宗教的特点——以幻想的超人间力量的方式反映现实。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是“颠倒了的世界”产生了“颠倒的世界观”,“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被压迫生灵通过宗教而发出叹息,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无望,所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即宗教在精神上起麻醉和安抚作用。
既然宗教的根源主要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它造成的人间苦难,那么要消除人们的宗教幻想,就不能靠思想说教,也不能向宗教宣战,而要为铲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奋斗。
因此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只是为了清除幻想,使批判的矛头由“彼岸”转向“此岸”,“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对待宗教问题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联系起来,完全符合他们作为信仰唯物史观的革命家的身份。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分析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他们吸收当时人类学宗教学的成果,论述了灵魂观念、自然崇拜发生的缘由,论述了从自然宗教到人为宗教,从多神宗教到一神宗教发展的规律,还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述了犹太教、基督教的历史。
当然他们的关注中心,还在阐释劳动异化造成的宗教异化,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用宗教为自己辩护。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了早期基督教是群众创造的,并分析了农民战争披上“宗教外衣”的历史复杂现象。
他们对于宗教未来的消亡,提出极苛刻的条件:“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机电一体化1406班汤悦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科技水平不断攀升的社会,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仍存在一些现象是高科技所无法解释的,比如人生中难以把握的兴衰荣辱,旦夕祸福,生老病死等,这些复杂的现实情况使客观存在的每个人似乎都被某种不知名的“异己”力量所掌控,这时宗教理所当然的成为解释这些现象的手段和工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与本质论述宗教是一种为社会群体所认知的对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对于宗教起源问题,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普列汉诺夫认为宗教是由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变过来的,图腾是人类宗教的原始形态;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无意识转移的产物,即心理起源说;涂尔干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对社会的崇拜,神就是社会的化身;但马克思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清楚的认识宗教的本质,必须基于社会物质经济条件本身;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二是宗教是阶级社会中“人民的鸦片”;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一些事现实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答案,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很多人把困难命运的根源归结为“命运”,即神的安排,并渴望从宗教中寻找幻想着的幸福,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慰藉,实质上他们是在用宗教麻痹自己的神经,从而摆脱现实的束缚,获得理想的自由;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宗教的本质,揭示宗教的起源与存在的根源和发展的规律与消亡的条件,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于宗教,我们要辩证的认识和把握其作用的二重性;宗教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宗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教和传教,甚至利用宗教谋求利益;比如一些基督教徒在自养名义下,大肆兴办经济实体,一些佛教古刹也都成为商品集散地,有的以寺庙为实体供人参观,从而获利;但也有一些宗教群体投身于慈善事业,真正为百姓牟福;宗教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宗教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等特点,我们不能孤立的,或者单方面看待其作用,也不能形而上学的对其简单处理,而应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结合国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以及其他领域具体实际情况看待其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宗教如果可以做到与时俱进,保持其先进性并且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也有利于文化建设和国际交往; 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曾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阶级社会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感觉绝望与无助,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安慰的人们只能追寻理想中的慰藉,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聊以自慰;人们只会在现实中受到束缚,他们的精神领域是不受统治的,但宗教毕竟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它不会给人们带来真正现实中的幸福,它既是可以止痛的药物,也是可以麻醉人们神经的毒药;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而宗教问题总是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处理宗教问题时,就应该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合理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宗教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历了一个初步形成、曲折发展、不断充实日臻完善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数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形成的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扩充和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中国,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不断攀升,而他们对宗教却没有一个正确清楚的认识,以至于有了较多的困惑;首先,他们理不清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其次,宗教信仰群众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信仰上存在有神论思想,对宗教的本质内涵认识不清,还有部分学生对共青团员、党员能否信仰宗教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宗教存在的自然、社会、以及思想根源在当今社会还未完全消除,宗教仍然会长期存在于人类的现实生活,而我们就需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高校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并且加强宗教法律和宗教政策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于宗教问题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态度。
宗教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宗教信仰自由是指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享有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是无产阶级受压迫的产物。
宗教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面对生存的压力和无法解决的矛盾,往往会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和宗教教义中。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强调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
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面临压迫和剥削,宗教信仰将不再存在。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宗教是一种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是一种阶级社会中迷信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还是一种控制和压迫人民的工具。
宗教教义常常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神圣工具。
宗教通过传教和传统习俗的规范,让人们服从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现有的权威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进行了理论批判,认为宗教是一种形式上的错误和迷信。
宗教试图通过超自然力量解释世界和人类的存在,这种解释是片面和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坚信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在宗教信仰上享有自由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不再面临宗教的压迫和束缚,他们将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是否信仰宗教以及选择何种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表现,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关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学说,它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宗教被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在观念、信仰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察和理解基于其对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演进的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恐惧,是一种对人类意识的误导和压迫。
宗教信仰以神圣的力量为核心,试图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同时通过行为规范和宗教仪式来塑造道德和行为准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和利益的工具。
宗教信仰和实践对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虚假的安慰和麻醉,它们转移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斗争的热情。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揭示宗教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作用,才能真正解放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主要包括对宗教本质和宗教功能的分析,以及对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信仰的本质和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面对世界的无知和困惑,是对现实生活的回避和幻觉。
宗教信仰基于个人的信仰和主观感受,缺乏科学和客观的依据。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和拒绝了宗教信仰。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维稳和统治作用。
宗教信仰通过传统和信仰规范,约束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通过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才能揭示其掩盖的社会现实和阶级利益。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用来维护旧有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因此,马克思主义坚持对宗教的批判和斗争,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批判。
马克思主义五观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科社教研部 龚学增
•
•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我国实 际相结合,确立了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 理论和基本方针。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探索掌握宗 教自身的规律,不断提高宗教工作水平。
•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
2、无产阶级政党解决宗教问题基本原则的系 统化
• 世界观上:科学社会主义与宗教不能调和。
• 处理宗教问题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服从社会主义 事业总任务。
• 消灭宗教剥削及特权,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 同教会分离。
• 争取团结
信教群众和进步的宗教界人士。
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 想的颠倒的反映。 • 宗教的根源:必须在人类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矛 盾中寻找宗教产生存在的原因。 • 宗教的演变:用经济政治等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 去说明宗教的发展变化。
• 宗教社会作用的标准及二重性:
•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社会作用的分析主要是考 察宗教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利于社 会主义,是否有利于被压迫的人民群众的真正解 放。
• 宗教世界观是人民的鸦片,在阶级社会,占统治 地位的剥削阶级总是利用宗教维护自己的统治。
• 历史上被统治者往往也利用宗教达到自己的政治 经济目的。
宗教的未来:宗教消亡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但要
•
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曲折发展过程。 • 针对宗教神学宣传的宗教是神创的,神是永恒的,
因而宗教也是永恒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分析 了宗教既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必 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支撑 宗教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再具备的时候,宗教也就 会逐步消亡。 • 何时消亡? • 马克思: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极明 白而合理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 恩格斯: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这“五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职能不仅仅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还包括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要不断推动国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使国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民族观在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就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要尊重各民族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团结,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和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历史观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的发展提供借鉴。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历史的发展。
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点也是其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宗教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
它包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等基本观点。
其中,唯物主义是指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阶级斗争理论是指社会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点是基于其基本原理的。
它认为宗教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幻想,是压迫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
它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精神世界,是人们对于现实的逃避和幻想。
宗教相信存在超自然的神灵,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神决定的。
这种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导致了人们对于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无知,无法真正认识现实世界。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宗教的阶级性质。
它认为宗教是压迫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宗教是由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创造出来的。
宗教使人们对于现实的痛苦和压迫有所忍受,从而阻碍了他们对于现实社会的改造。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宗教的教条主义和迷信性质。
它认为宗教的教义是不科学的,缺乏实证的依据。
宗教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束缚和压抑,使人们无法真正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
三、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的相对宽容态度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的态度,但在实践中,它对宗教表现出相对宽容的一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主张宗教信仰的自由。
宗教信仰作为个人的精神追求,是受到宪法保护的。
马克思主义主张宗教信仰不应被强制或打压,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信仰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体系和社会理论,对于宗教观有着独特的态度。
尽管马克思本人对宗教持有批判的立场,但是马克思主义并非完全排斥宗教存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1.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根源在于人类对于现实的矛盾和不满。
宗教扮演着维护剥削阶级统治和社会不平等的角色,成为被统治者寄托希望和寻求安慰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指出,宗教作为一种幻觉,使人们迷失在虚幻的世界中,无法真正认识和改变现实社会的本质。
2. 宗教观与现代社会的变革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复杂作用。
宗教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心灵安抚、价值信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人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压力时,仍然寻求宗教的慰藉和支持。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宗教仍然是社会团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3. 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主张无神论与无宗教,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彻底消除宗教。
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允许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和发展,只要宗教不干涉国家政权,不影响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权益的实现。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
4. 宗教观对社会进步的启示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态度,但是宗教观中所蕴含的道德伦理与人道精神对于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宗教观中的道德价值,如关爱他人、公义、勇气等。
5. 当代社会对于宗教的包容与尊重现代社会对宗教持有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
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为社会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社会对于宗教的宽容并不意味着对于迷信和极端宗教活动的纵容,而是在法律框架下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同时要求宗教与社会和谐共处。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
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态度,但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中,宗教仍然以多种形式存在。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编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等关于宗教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普及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常识,推动我党宗教政策全面落实,今专门开设栏目,集中刊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以及重要政策规定等,供大家学习。
什么是马克思卞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规律,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有:(1)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异化形式,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根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根源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
(3)宗教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同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示:第一种是“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第二种是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三种是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o(4)宗教的消亡。
宗教的消亡是事物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恩格斯指出:“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灭,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灭。
”(5)宗教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利益的工具,但被压迫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会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
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宗教产生于颠倒的世界,因此是颠倒了的世界观,给人虚幻的幸福。
论马克思的宗教观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理论学说。
基本观点包括:宗教的本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有其自身的规律。
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宗教在历史上经历了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的发展过程。
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
马克思主义认为,与其他任何社会历史现象一样,宗教也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宗教的存在有其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
宗教是否消亡,不取决于宗教自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当阶级、国家消亡之后,宗教仍然有可能继续存在。
马克思主义主张让宗教自然消亡,反对用行政手段人为地消灭宗教,认为随着宗教存在根源的消失,宗教将会自然消亡,但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
宗教的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由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宗教状况和政治使命等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认为在阶级社会,宗教为统治阶级利用和控制,对于被压迫人民而言,宗教具有精神麻醉作用。
同时,他们对宗教在德国农民战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等一些反封建斗争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
主要包括: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国家实行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分离;各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和发展及逻辑分析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和发展及逻辑分析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在马克思恩格斯通往科学世界观的逻辑进路中,宗教批判思想是其重要一环。
重新审读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梳理出从有神论到启蒙无神论,再到科学无神论的转变。
恩格斯晚年又对宗教的本质、根源、作用和未来走向做出全面、科学判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逻辑分析一、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宗教观(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的著作中对宗教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反映。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是对现实的错误解释。
他认为,宗教是由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矛盾时,寻求心理安慰和解释的产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宗教是一种阶级社会的产物。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出,宗教是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信仰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的工具。
宗教通过灌输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对来世的幻想,使人们忽视了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从而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仅仅否定宗教。
他们认为,宗教是人类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是人们对社会问题的一种回应。
在《论宗教的批判和批判的宗教》中,他们提出了“宗教是人民的苦难的呻吟,是无幸的世界的心灵,是没有心灵的人民的心灵”这一观点。
他们认为,要消除宗教,必须解决社会问题,消除人们的苦难和矛盾。
(三)总的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是统治阶级利用来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
然而,他们也认识到宗教是人们对社会问题的一种回应,要消除宗教,必须解决社会问题。
这些观点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走向历史唯物主义(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它对宗教的看法也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式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石。
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马克思主义将宗教视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认为宗教是被压迫阶级为了抵抗剥削和压迫而产生的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
在中国,宗教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宗教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矛盾、宗教极端主义的滋生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旨在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宗教价值观相协调,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相统一。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则1. 宗教是一种人们寻求心灵安慰和寄托的象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和劳动过程中的矛盾,是对现实压力的一种解脱和反抗。
宗教能够为人们提供心灵寄托和意义,但同时也具有文化意识形态的性质。
2. 宗教是一种虚幻的信仰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具有虚幻性,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和幻想。
宗教信仰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安慰和无私的情感,但它不是改变社会现实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3. 宗教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存在矛盾。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而宗教则强调个体的超验和救赎。
宗教的个体主义倾向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相悖,这就需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与宗教适当地进行沟通和调整。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2. 宗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到中国的宗教传统和信仰多样性,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在中国的地位是合法的,但其发展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协调。
3. 发展社会主义与宗教改革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宗教改革和发展,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异化形式,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根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根源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
首先是自然根源,自然力对于最初的人来说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这种自然力被人格化,于是“最初的神产生了”;其次是认识根源,主要指宗教源于人们对外部自然界虚幻的认识;再次是社会根源,主要指除了自然力量之外,社会力量也逐渐发挥了作用,例如在阶级社会,“被剥削阶级在跟剥削者斗争时的软弱无力,必然会产生对优美的来世生活的信仰,正如野蛮人在跟大自然斗争时的软弱无力会产生对上帝、魔鬼、奇迹等的信仰一样”。
(3)宗教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同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是“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第二种是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三种是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
(4)宗教的消亡。
宗教的消亡是事物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恩格斯指出:“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应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灭,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灭。
原因很简单,这就是那时再没有什么可反映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面纱揭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摘要】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鸦片,割裂和麻醉人们的意识形态。
宗教作为社会政治工具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倡科学态度和对宗教问题的深入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观念的批判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强调了宗教问题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宗教观念的改变和超越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科学态度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宗教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内涵、本质、社会功能、意识形态、割裂性、麻醉性、精神鸦片、社会政治工具、批判、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意义、重要性、科学态度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主要包括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分析,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割裂性和麻醉性,宗教作为人民的精神鸦片,宗教作为社会政治工具的批判,以及宗教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是反映阶级利益的工具,是一种对人民进行精神控制和麻醉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者坚决反对宗教的割裂性和麻醉性,认为宗教是一种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是一种迷信和愚昧。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宗教是一种阶级工具,在社会政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和防止被统治阶级反抗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宗教在社会中的真正作用,加强对宗教问题的认识,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
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分析主要围绕着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产物。
宗教的本质在于提供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解释,为人们提供一种信仰依托和精神支撑。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6、要不倦地进行科学无神论的 宣传。既然宗教对公民来说是私 人的事情,要彻底实现宗教信仰 自由,那么,无产阶级政党还要 不要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对党来说, 宗教并不是私人的事情。无产阶 级政党不仅要保持自己世界观的 纯洁性,还要进行宣传和提高群 众的觉悟,使劳动群众从宗教偏 见中解放出来。因此,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都强调要进行科学 无神论的宣传,向群众说明有神 论的荒谬,说明宗教存在和发展 的根源。
的事情。
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
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是建立在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的。
5、彻底实现政教分离和宗教 信仰自由。实行政教分离、 宗教信仰自由的口号,在历 史上是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封 建、反宗教的斗争中首先提 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们根据无产阶级斗争的要 求充实了这些口号的内容。 强调:“教会与国家完全分 离, 真正实现既有信教的自由又 有不信教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 宗教观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 有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 宗 识、分析宗教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的起源与存在 教 的根源和发展的规律与消亡的条件及其社会作用的 信 理论、观点、原则的总合。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的 仰 基本观点和态度。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党的宗教政 吗 策的理论基础。 ?
2、用行政命令和警察手段禁止 宗教的“左”的做法是对神的唯 一效劳。马克思、恩格斯在反对 将社会主义和宗教结合的同时, 也坚决反对用“左”的做法对待 宗教。“左”的观点和做法不仅 无助于宗教的消亡,而且只会刺 激信教群众的感情,加强他们的 信仰。正如恩格斯指声疾呼向 宗教宣战是一种愚蠢的举动,这 样的宣战是提高人们对宗教的兴 趣、妨碍宗教真正消亡的最好手 段。”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无神论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无神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的理论体系,它提供了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解释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将分析和讨论这两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宗教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其根源和存在被解释为人类对现实的反映和回应,以及社会内在矛盾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恐惧,是对不确定性的寻求安慰和支持的一种方式。
同时,宗教还被视为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观点是宗教的本质是人产生的,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它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对现实社会压迫和剥削的幻觉,它掩盖了社会矛盾的真相,成为压迫统治阶级利益的保护伞。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揭示宗教的本质和功能,可以推动人类从迷信和幻觉中解脱出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解放。
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是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而不是由于超自然的神灵的干预。
无神论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即宇宙和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通过自然演变和社会进化的。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强调科学和理性的重要性,它批判并否定了宗教的神秘主义和超自然信仰。
无神论认为宗教信仰是对真理的追求和认知的阻碍,它使人们片面地看待世界和社会,而无法真正理解社会的本质和人类的历史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无神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无神论相辅相成,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共同揭示了宗教现象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旨在引导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分析,揭示了宗教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是对现实社会的幻觉和逃避现实的幌子。
而无神论则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否定了宗教的超自然信仰,强调了科学和理性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
其基本内容包含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两个方面。
一是从理论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宗教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
分析了宗教的社会作用,论述了宗教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恩格斯在《反社林论》)认为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社会根源,在阶级社会,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为剥削阶级所利用,成为其麻醉人们精神的工具,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宗教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二是表明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并提出了一系列处理宗教问题的方针政策。
强调宗教和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是对立的,不能让宗教思想影响和侵蚀党的肌体,反对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
认为宗教对国家来讲是私人的事情,但对工人阶级政党来说就不是私事的原则。
解决宗教问题要服从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总任务,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后要彻底实现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
同时也提出了要向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无神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对宗教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工人阶级政党关于宗教、宗教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与方针政策的总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就其创新性观点而言,可初步归结为以下十个要点:1.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的观点,改变了那种仅把宗教定位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观点;中国宗教社会现象具有“五性”或“三性”的观点;2.宗教是人民内部思想信仰的观点,宗教是文化的观点;3.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层根源,在于人们有不能解释和不能解决的思想问题的观点;4.宗教长期性的观点,宗教消亡在阶级和国家之后的观点;5.把思想信仰与政治立场分开的观点;6.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是比较次要的差异的观点,思想信仰上互相尊重的观点;7.在正视宗教中存在消极因素的同时,重视挖掘、运用和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的观点;8.信教与不信教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观点,信教群众同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的观点;9.强调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全体信教的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集中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的观点;10.积极引导宗教爱国爱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关于宗教的本质、根源、社会功能、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说明有关宗教的各种基本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前所有的宗教理论所不具备的独有的特色,也是它的独特的优点。
早在古希腊,人们对宗教就开始了理性的思索,用人的活动来解释宗教的起源和本质,爱利亚学派的克塞诺芬尼提出“人创造宗教说”,在西方宗教学说史上第一次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真理: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神。
从克塞诺芬尼到费尔巴哈,历代无神论者在坚持“人创造宗教说”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又分别从人的社会活动、思想活动、心理活动和情感活动等方面对宗教的本质和产生的根源,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其基本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只有人才有宗教信仰,离开了人的活动,用天命神启之类的观点是根本无法揭示宗教的本质和根源的。
但是在怎样看待人的活动、人的本质、人的思想活动等问题上,他们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
例如,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战斗无神论以犀利的笔锋对宗教作了无情的淋漓尽致的批判,抹去了宗教的神圣光环,但他们把宗教产生的根源简单地归结为傻瓜遇上骗子。
费尔巴哈虽然看到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把宗教归结于世俗基础,但他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人,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是理性、心、意志等,他们归根到底都是用社会意识去说明社会意识,是在意识之内而不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①因此,宗教的本质必须“到宗教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现存物质世界中去寻找”,②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现实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是对传统宗教观念的批判和否定,是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一个自觉代表,是人类自身的自觉认识和解放的历史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种重要体现。
在有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探讨中,其中最有根据的之一就是以社会历史角度解析宗教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以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的。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人类意识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本质是一种虚构的虚幻的神话和迷信。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于宗教的批判,既有理论的方面,又有政治上的方面,这是因为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一体推进,把神话与真理、迷信和科学、旧时代和新时代、革命和反动分别对立起来。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中的人们因为向往高于这个社会、高于这个现实生活的精神层面,而创造了宗教。
乌提言:“宗教是生产的产物,是人类面对自然活动力的一个反映,同时也是人类意识的一个产物。
在任何时代,宗教都是一种思想和行动的约束,它具有一定的统治作用。
这种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彼此之间都有所不同。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没有自身的物质基础和不存在;它的基础在于宗教信仰的群众,并不独立于社会的基础。
社会生产力、社会劳动组织、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如占主导的生产方式,都是宗教的产生、发展和存在的环境条件,更是宗教在社会生活活动中所具具有名副其实的力量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信仰,同时也是一种阶级观念、一种道德准则,最终也成为了一种政治工具。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宗教被当成一种合法的政治派别,它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政治影响。
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必然是要随着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进程变成过时的思想形态,被取代的。
这是因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对立日趋尖锐,无产阶级革命日益生猛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具有无与伦比的威力,最终会取代宗教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2010级广告学32010062229邓涵秋一、宗教的本质
什么是宗教?宗教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各种宗教理论最基本的问题。
但是直到马克思与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宗教,才对宗教的本质有了科学正确的认识。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做了最完整,最准确的表述。
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这段论述既概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它包含了以下四点内容:一是宗教是幻想的反映。
一切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人幻想出来的,客观是不存在的。
二是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这是讲宗教崇拜所反映的内容并不是凭空幻想出来的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客观力量(包括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
宗教幻想有其现实基础。
三是宗教反映采取的是“超人间力量”的特殊形式,是说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头脑中,并不直接是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宗教的神圣性。
四是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才有可能在人的头脑中反映为“超人间力量”。
由此可以理解,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在于它是以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上帝、神、佛、真主等)的形式来扭曲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是人们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幻想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1
二、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的一定阶段,才产生了宗教。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对他们彼此之间及对他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无法正确解释,而产生神秘感。
因此,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观点,“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
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除了自然力量以外,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
人们既不能解释又不能控制,同样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于劳动者对于剥削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恐惧和绝望,在于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重要精神手段。
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中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里,这种根源主要是社会根源。
劳动群众受到社会的压制,面对时时刻刻给普通劳动人民带来最可怕的灾难、最残酷的折磨的资本主义(比战争、地震等任何非常事件带来的灾难和折磨多一千倍)捉摸不定的力量,他们觉得毫无办法——这就是目前宗教最深刻的根源”。
三、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社会功能的分析主要是指阶级社会的宗教,从宗教对社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来考察和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
第一,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剥削阶级利用宗教,宗教为剥削制度辩护。
马克思经典作家们认为宗教为现实的阶级对抗社会提供感情上的安慰、道德上的评价和理论上的辩护,用神、佛、上帝的名义从各方面论
2
证现实社会的合理性,使之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
人民群众如果相信这种辩护,就不可能真正认识苦难命运的真实根源,不可能产生变革苦难的革命要求。
第二,宗教具有麻醉人民精神的消极作用。
马克思有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在剥削制度下,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往往找不到摆脱苦难的现实道路,宗教却教导人民,只要安于苦难,服从命运,就会进入来世的天堂,从而使人民在精神上获得暂时的安慰,希望在来世天堂的幻想幸福里寻求解脱。
这就是宗教对人民精神麻醉作用,而且这种麻醉作用因统治阶级的利用更为强化。
正如列宁所深刻阐述的“对于辛劳一生贫困一生的人,宗教教导他们在人间要顺从和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
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这一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
”
第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压迫人民也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
在神权统治的历史条件下,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运动并无其他理论形式以资利用,只有披上宗教的外衣,把宗教作为一种武器,用来反抗统治阶级的统治,如太平天国起义等。
但是宗教的这种积极作用也是有限的,而它的消极作用又最终成为人民革命运动遭受失败的原因之一。
四、宗教消亡的条件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不是永恒的事物。
正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宗教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一样,在宗教存在的条件逐步消除以后,宗教的消亡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由宗教本身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但是,宗教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在宗教赖以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消
3
除以后,宗教才能消亡。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最后消亡的条件主要有两条,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明白而且合理;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极明白而且合理。
因此,只有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人们能够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再也不需要向虚幻的神的世界去寻求精神寄托的时候,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全部社会生活都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摆脱一切异己力量支配的时代,即“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也就是共产主义实现以后,现实世界的各种宗教反映才会最后消失。
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不是一代人几代人而需要若干代人的努力才能成就的。
五、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
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是建立在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的。
1、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观上是对立的,不能让宗教思想影响、侵蚀党的肌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止一次地宣布宗教是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
要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只能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去武装无产阶级,决不能用宗教幻想去玷污科学社会主义,把工人运动引入歧途。
2、用行政命令和警察手段禁止宗教的“左”的做法是对神的唯一效劳。
马克思、恩格斯在反对将社会主义和宗教结合的同时,也坚决反对用“左”的做法对待宗教。
“左”的观点和做法不仅无助于宗教的消亡,而且只会刺激信教群众的感情,加强他们的信仰。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取缔手段是巩固不良信念的最好手段!”列宁也指出“大声疾呼向宗教宣战
4
是一种愚蠢的举动,这样的宣战是提高人们对宗教的兴趣、妨碍宗教真正消亡的最好手段。
”
3、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但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就不是私人的事情。
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是指对每个国民来说,对待宗教的态度纯粹是他个人的私事。
宗教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不是私人的事情,因为党是工人阶级最先进的部分组成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也就是彻底的无神论作为理论基础的。
党的任务之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来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对党来说,宗教不是私人的事情。
4、同宗教作斗争要服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总任务。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提出,要把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国家政治和法的批判,通过消灭私有制度来消灭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
列宁认为,我们应当同宗教作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原则。
但是必须善于同宗教作斗争,要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宗教的根源,把同宗教的斗争同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的实践联系起来。
所以,任何时候,不能把宗教问题提到它所不应有的首要地位,决不要把群众间的宗教分野置于政治分野之上。
如果这样做,就会分散革命的力量,分裂劳动群众队伍,破坏革命队伍在政治上的团结一致。
5、彻底实现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
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的口号,在历史上是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宗教的斗争中首先提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根据无产阶级斗争的要求充实了这些口号的内容。
强调:“教会与国家完全分离,真正实现既有信教的自由又有不信教的自由。
”
5
6、要不倦地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
既然宗教对公民来说是私人的事情,要彻底实现宗教信仰自由,那么,无产阶级政党还要不要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呢?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对党来说,宗教并不是私人的事情。
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保持自己世界观的纯洁性,还要进行宣传和提高群众的觉悟,使劳动群众从宗教偏见中解放出来。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强调要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向群众说明有神论的荒谬,说明宗教存在和发展的根源。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