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大雁归来》,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2)懂得珍惜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大雁迁徙的原因和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视频等。
2. 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雁。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雁的了解。
(3)简介课文《大雁归来》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2)讲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实践环节:(1)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大雁,体验迁徙的过程。
(2)学生展示角色扮演成果,分享感受。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所学内容。
(3)拓展学生对大自然和动物保护的认识,培养爱护环境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表扬优秀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跟上教学进度。
《大雁归来》教案五篇
《大雁归来》教案五篇《大雁归来》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⑴积累本课的生字生词;⑵了解文学常识;⑶了解有关大雁的一些知识;⑷学习__拟人的写法、生动细致的描写。
2、过程方法目标:⑴品味__优美的语言;⑵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⑵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教学重点】1、品味__优美的语言;2、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说起候鸟,想必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那么,我们这里最常见的一种候鸟是什么呢?(学生齐答:燕子!)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凑成了我们最常见的候鸟──小燕子。
其实我们这里还有一种候鸟,细心的同学肯定注意到了。
它们在迁徙的时候,队伍整齐,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它们是什么鸟类呢?(学生齐答:大雁!)由于这种鸟类生活在水边,在我们这里很少停留,因此大多数同学可能对它还比较陌生,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06页,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四课《大雁》,更多地了解有关这种候鸟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大雁》)(点评:从学生熟悉的候鸟燕子入手,创设情景,引出大雁,导入新课,自然贴切,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简介__作者。
(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投影展示作者简介: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的环境保护主义者。
他是一位热心的观察家,敏锐的思想家,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沙乡年鉴》是他最的作品。
在这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
在他的__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此书文笔优美,思想深刻,被誉为绿色圣经)3、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投影出示生字词。
学生边读,教师边投影出示正确读音。
《大雁归来》公开课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激发学生对《大雁归来》故事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向学生展示大雁的生活场景。
讲述《大雁归来》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1.3 教学活动:展示大雁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大雁的外貌和生活习性。
讲述故事《大雁归来》,引导学生关注大雁的迁徙和归来。
第二章:故事理解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大雁归来》的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大雁归来》的故事情节,梳理故事的发展脉络。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大雁归来的意义。
2.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第三章:故事讨论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大雁归来的意义,讨论大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探讨人类活动对大雁迁徙的影响,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3.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大雁归来的意义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提出保护大雁和环境的建议。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大雁归来的感受。
鼓励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对自然环境的关爱。
4.3 教学活动:分组进行创意表达活动,如绘画、写作等。
分享创意成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大雁归来和环境保护的看法。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态度。
5.2 教学内容:回顾《大雁归来》的故事情节和讨论内容。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5.3 教学活动:学生自我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和自己的表现。
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建议。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雁归来》。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和团队精神的品质。
(3)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大雁归来》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3. 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的了解。
难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生词和短语的准确运用。
3. 大雁迁徙原因的推理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大雁归来》的文本。
2. 与大雁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或黑板。
4. 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雁的迁徙场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学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大雁归来》,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3.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问题或任务,如:大雁为什么要迁徙?(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推理和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大雁归来》。
2. 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写一段关于大雁迁徙的小作文。
3. 调查和研究其他动物的迁徙方式,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是否需要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大雁归来》名师教案
《大雁归来》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大雁归来的故事情节。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及季节性迁徙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大雁的生活环境。
(2)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关注生态环境。
(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关爱他人。
(3)培养学生勇敢、坚持、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及季节性迁徙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大雁生活习性的深入了解。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大雁的生活环境,增强学生对大雁的认知。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大雁归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会大雁的喜怒哀乐,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同理心。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大雁的图片、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角色扮演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大雁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雁。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雁的了解。
(3)简介课文《大雁归来》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3. 理解课文(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大雁归来的原因。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总结,讲解大雁的季节性迁徙特点。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认识,关注生态环境。
《大雁归来》公开课优秀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大雁归来背后的生态意义;(2)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爱意识;(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观察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动物的意识;(3)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树立环保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大雁归来》是一篇描绘大雁迁徙的散文,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大雁归来时的欢腾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雁迁徙的景象,引起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大雁归来背后的生态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3)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大雁,体会迁徙过程中的艰辛与欢乐;(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惜和保护动物。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3.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4. 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5.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2. 大雁迁徙的图片或视频;3. 生字词卡片;4. 课后作业评价标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大雁迁徙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雁归来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优秀13篇大雁归来优质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
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i3)雾霭(ai3)窥(kui1)探缄(jian1)默狩(shou4)猎凋(diao1)零滑翔(×iang2)顾忌(ji4)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二.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
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三.课堂讨论: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四。
品读赏析: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
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名师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大雁归来》优秀教案(通用8篇)
《大雁归来》优秀教案《大雁归来》优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雁归来》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雁归来》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明白大雁的生活习性;2、熟悉文章写法上的特点;3、体会文章饱含情感的语句;4、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熟悉大雁的相关习性;2、体会文章饱含情感的语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写法上融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于一体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创意:以题目为突破口,用加标点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理解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1、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查找的有关大雁的知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提要:如:鸟纲,鸭科、候鸟、益鸟、游禽(类属)善飞、尊老爱幼、有智慧(性情)对作者可以简单介绍,略。
2、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预习中发现的生字生词。
两名同学,其他学生在书上标出来。
二、整体感知1、学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大雁的相关语句,思考文章都介绍了与大雁相关的哪些知识。
比如:大雁是报春的使者;大雁在3月份和11月份对待自己喜欢的水塘和沼泽态度不同;孤雁是失去亲人的,叫声充满忧伤;大雁为了联合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等。
2、这里有三个标点符号:“,。
!”读完课文,你倾向于在文章题目后面加哪一种?讨论明确:大雁归来。
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只是表述了一个客观事实——大雁飞回来了。
大雁归来?是一个疑问句,表示了对大雁归来的疑惑,吃惊,——大雁难道飞回来了吗?大雁归来!是一个感叹句,表示了对大雁归来的期盼、激动和兴奋——大雁可算飞回来了,太好了。
三、深度品读这是一篇写法上融知识型、形象性、抒情性为一体的文章,试以文中具体语句或段落来说明。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知识型主要体现在文中对大雁有关生活习性的描述和介绍(段落略)形象性主要体现在文中对大雁的相关的描述上,语言很形象(语句略)抒情性主要体现在文中多出流露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语句略)四、疑难探究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语句来进行集体讨论。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大雁归来》。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知道保护大雁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关爱动物,提高环保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增强环保意识。
(3)学会珍惜友谊,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大雁归来》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知道保护大雁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境的理解。
(2)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件:诗歌《大雁归来》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 教学道具:大雁模型、图片等。
3. 教学资源:相关资料、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大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雁。
(2)简要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引出诗歌《大雁归来》。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讨论诗歌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大雁,提高环保意识。
5. 诗歌拓展(1)欣赏其他描写大自然的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1)回顾诗歌《大雁归来》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大雁归来》名师教案
《大雁归来》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及迁徙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大雁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雁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互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及迁徙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大雁迁徙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大雁的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便于学生跟读、理解课文内容。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雁的生活场景、迁徙路线等。
3. 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巩固学习。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展示大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雁。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雁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跟读课文,体会大雁的归来。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大雁的生活习性及迁徙特点。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雁迁徙路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教师强调保护大自然、珍惜友谊的重要性。
六、课堂拓展:1.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大雁的其他知识,如大雁的寿命、繁殖习性等。
《大雁归来》优秀教案(优秀10篇)
《大雁归来》优秀教案(优秀10篇)《大雁归来》教案篇一《大雁归来》教案一、内容简介:大雁是春天的使者,给人间带来春色、生机。
雁群与人类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的群体结构也以家庭为单位,富有亲情。
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
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
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径,给大雁制造着灾难。
本文简直是一篇爱鸟的抒情诗,作者笔下,大雁是如此可爱,人与大雁和谐相处,情趣盎然。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可出现的生字词2、积累有关大雁的诗词句(二)过程与方法:1、读课文,把握内容。
2、体会作者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爱动物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课: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
对大雁,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古人也有“鸿雁传书”的说法,在古诗词当中也经常出现,你能否说出几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二)介绍文体(知识性散文)及作者(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一)。
(三)宣示学习目标:1、语文基础知识积累。
2、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3、培养关爱动物的感情,(四)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迁徙雾霭窥探缄默狩猎凋零滑翔顾忌(五)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思考问题:读了本文,你了解了有关大雁的哪些知识?在课本上画出来。
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就喧嚷;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爱寻食玉米粒;常成六只或六只的倍数列队飞行;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六)合作探究:1、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
《大雁归来》公开课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雁归来》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大意。
2.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教学难点:1.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准备文章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黑板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引入大雁归来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大意,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词汇学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培养学生对词汇的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教学准备:1. 准备文章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词汇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展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让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
2. 教师通过例句或场景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词汇。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词汇游戏或练习,巩固学生的词汇掌握。
第三章: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细节。
教学准备:1. 准备文章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黑板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细节。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四章:写作练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看法。
《大雁归来》名师教案
《大雁归来》名师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大雁归来》是一篇描绘大雁迁徙的科普文章,通过讲述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野生动物,增强环保意识。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掌握一定的科普知识。
1.2.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1.3 教学重难点1.3.1 教学重点: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1.3.2 教学难点:理解大雁迁徙的意义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对《大雁归来》进行详细解析,包括生字词、句子结构、文章主旨等。
2.2 知识点梳理2.2.1 大雁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繁殖习性等。
2.2.2 大雁的迁徙特点:迁徙时间、路线、速度等。
2.3 拓展知识介绍大雁迁徙过程中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3.1.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拓展知识。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策略3.2.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到大雁的世界。
3.2.2 互动环节: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
3.2.3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雁,激发学习兴趣。
4.2 课文学习4.2.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4.2.2 精讲细读: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3 知识拓展介绍大雁迁徙过程中的趣闻轶事,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4.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雁迁徙的意义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大雁归来》公开课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大雁归来》的背景和意义。
引发学生对大雁归来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大雁归来》的故事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关注大雁归来现象背后的生态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简单介绍《大雁归来》的故事背景和作者。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雁归来现象背后的意义。
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雁归来现象。
第二章:大雁归来的生态意义2.1 教学目标了解大雁归来的生态意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大雁归来的生态意义和作用。
探讨大雁归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重要性。
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大雁归来的生态意义。
利用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2.4 教学步骤讲解大雁归来的生态意义和作用。
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大雁归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培养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第三章:大雁归来的观察与研究3.1 教学目标学习观察和研究大雁归来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观察和研究中雁归来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如何记录和分析大雁归来的数据。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4 教学步骤介绍观察和研究中雁归来的方法和技巧。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学习如何记录和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分享研究成果。
第四章:大雁归来的保护与传承了解大雁归来的保护意义和传承价值。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大雁归来的保护意义和传承价值。
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大雁归来的文化。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大雁归来的保护意义。
利用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4.4 教学步骤讲解大雁归来的保护意义和传承价值。
大雁归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大雁归来教案模板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大雁归来”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索大雁迁徙的奥秘,了解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科学探索的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过程;- 理解大雁迁徙背后的科学原理;- 掌握大雁迁徙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敏感性和观察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教学内容- 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过程;- 大雁迁徙的科学原理;- 大雁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
2.教学步骤步骤一:启发兴趣(10分钟)导入大雁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大雁迁徙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大雁迁徙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要迁徙吗?”引导学生讨论。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过程,并解释大雁迁徙的科学原理,可通过故事、图片或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自己体会大雁迁徙的艰辛和意义。
步骤三: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挑选一个地区的大雁迁徙路线进行深入研究。
提供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籍,让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信息,探究大雁迁徙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
步骤四:数据分析与呈现(20分钟)每个小组将自己的研究结果汇总整理,并使用图表或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
通过讨论和比较不同地区的大雁迁徙路线和季节变化,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步骤五:展示与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分享他们在研究中的发现和思考。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交流意见,共同提高对大雁迁徙的理解。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你们对大雁迁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你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展示与分享法:通过展示和分享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的互动和思考。
《大雁归来》公开课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大雁归来》为主题,通过讲述大雁的迁徙、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和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1.2 课程目标(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2)认识大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大雁概述介绍大雁的分类、特征、生活习性等基本知识,使学生对大雁有初步的了解。
2.2 大雁的迁徙讲解大雁迁徙的原因、路线、时间等,使学生了解大雁迁徙的艰辛和壮观。
2.3 大雁与人类的关系阐述大雁对人类的意义,如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旅游等,介绍人类如何保护大雁及其栖息地。
2.4 大雁的保护介绍大雁保护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大雁保护的行动中来。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大雁的基本知识、迁徙特点等,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大雁与人类关系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大雁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大雁保护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雁基本知识、迁徙特点等内容的掌握情况。
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大雁保护措施时的参与程度和观点阐述。
4.3 课后作业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大雁归来》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大雁相关知识。
5.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大雁的基本知识、迁徙特点等。
5.3 视频资料收集大雁迁徙、生活习性等视频资料,用于直观展示大雁的生活状态。
5.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湿地公园等大雁栖息地,亲身感受大雁的生活环境。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雁迁徙的壮观画面,引发学生对大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6.2 讲授大雁的基本知识详细讲解大雁的特征、生活习性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大雁有全面的认识。
6.3 分析大雁迁徙的原因和路线引导学生思考大雁迁徙的原因,讲解迁徙路线及时间,让学生了解迁徙的艰辛。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大雁归来》的自然背景和文学价值。
激发学生对大雁归来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1.2 教学内容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大雁归来现象的自然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大雁归来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3 教学活动展示大雁归来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大雁归来对生态环境的意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第二章:文学欣赏2.1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大雁归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2.2 教学内容选取《大雁归来》中的精彩片段进行阅读和分析。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和欣赏《大雁归来》中的精彩片段。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第三章:写作技巧指导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现象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水平。
3.2 教学内容分析《大雁归来》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提供写作素材和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3.3 教学活动分析《大雁归来》中的写作技巧,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提供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第四章:小组讨论与分享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深入思考大雁归来现象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大雁归来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分享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与分享,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思考。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大雁归来现象的理解和感悟。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大雁归来现象的理解和感悟。
5.3 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大雁归来》。
(2)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学生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体会到大雁归来对作者的重大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理解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关注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大雁归来》的正确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体会到大雁归来对作者的重大意义。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大雁归来的自然现象。
(2)引导学生关注大雁归来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大雁归来》。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 诗歌解析(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2)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四、课堂小结1. 回顾诗歌内容,强调大雁归来对作者的重大意义。
2.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强调关注生态环境,珍惜友情等情感态度。
五、作业布置1. 朗读、背诵诗歌《大雁归来》。
2.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事物。
3. 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关注生态环境,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朗读、背诵和写作作业,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大雁归来》教案(通用8篇)
•••••••••••••••••《大雁归来》教案《大雁归来》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雁归来》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雁归来》教案篇1说教材1、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并且充实词语积累量,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而这一切都应在保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2、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不算短。
内容上虽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同时又象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
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经给大雁制造着灾难。
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因为大雁在作者的心中就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
从写作上来说,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
3、教学理念:本课设计主要以体现新课标为主,突出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以四人小组、同桌研读交流法为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冲破心理束缚,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
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课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会运用。
⑵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主旨,训练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⑴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重点:品位语言,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难点: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关键: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过程1、设疑创境: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大雁?(外形、候鸟、合群性、叫声嘹亮……)据说大雁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文人的情思,因此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咏雁作品。
《大雁归来》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大雁归来》优秀教案《大雁归来》优秀教案《大雁归来》是事物说明文,这是一群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团结协作、友好热情、乐于助人、开朗活泼、无私乐观、聪明灵敏、注重感情、家庭观念强、具有联合观念的大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雁归来》优秀教案(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雁归来》优秀教案1认知目标: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体会作者情感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的能力提高阅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情感目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及对环境的担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教会学生多种阅读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品味语言,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及对环境的担忧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枯黄的叶子从树上飘然落下,当我们看到大雁在蔚蓝的天空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朝南方飞去,我们知道秋天就要来了……大雁的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不知大雁从南方飞回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跟随美国著名的环保主义者利奥波德一起走进大雁归来的世界……”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在预习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要求: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大雁的句子或段落。
(二)、默读课文生默读画出的内容,思考:文章描写了大雁的哪些生活习性和活动,表现了它怎样的品质特性?生思考。
出示例子我从一句中读出了大雁的特征。
(三)、学生反馈:2-3名同学回答过渡:“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大雁的这些特征的,让同学们这么快就发现了大雁的秘密,你可以试着从本文的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来考虑一下,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三、品读课文,聆听雁语心曲(一)、跳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喜欢的理由?(二)、小组交流:把自己的所得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读一读喜欢的内容,说说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雁归来》名师教案导入:课前播放《鸟与梦飞行》的片尾曲《to be by your side》营造氛围。
横跨大洋,飞跃大海,穿过黑夜,冲破雾霭,只为会到你的身边。
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美国作家利奥波德,通过对大雁长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研究,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收获了许多感悟。
他在作品《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展示习题一材料,学生朗读)。
那么,他认为人类“失去了哪些东西”呢?我们一块来学习《大雁归来》这篇文章,寻找答案。
一、了解大雁同学们预习了这篇文章,那么从文章中,你获得了哪些大雁的知识?3月大雁归来,预示着春天也就到来了。
(1段)大雁定期迁徙(2段)11月份大雁南飞,飞行路线是笔直的。
(3段)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7段)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8段)4月的夜间,大雁在沼泽中集会。
(9段)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少下来。
(10段)每年三月,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进行一年一度的国际性的大雁迁徙活动。
(12、13段)二、想象雁语,感受大雁形象1.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
这篇文章不仅介绍了许多大雁的知识,还集中描写了大雁的鸣叫声,请同学们把它们勾画出来。
好,现在请大家前后排小组合作,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来“翻译”大雁的语言。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提示:要找出所有描写大雁鸣叫的句子,下列句子,要引导学生指出大雁品格。
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②“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你从中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大雁?友好,活泼③“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形象?热情好客④“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形象:聪明⑤“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形象:重情义(如果没找全:老师也发现了一处,我们来交流一下)2.补充大雁的形象通过刚才同学们对大雁鸣叫声的想象,我们感受到了大雁的美好形象。
那么除了这些之外,在文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大雁的哪些美好之处?2段通过对比表现大雁的勇敢;3段“坚定不移”11段“联合观念”——团结“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勇敢坚定小结:这样的一群大雁,他们活泼聪明,欢叫着带来春天的问候;他们友好热情,呼朋引伴的向天空发出邀请;他们重情重义,为亲人的离去而感伤悲鸣;他们团结勇敢、坚定不移,飞跃千山万水,用生命来实现回归的承诺。
大雁的归来,为我们的大地洒下来一首野性的诗歌。
三、体会作者感情那么,你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对大雁怀着怎样的情感呢?喜爱、敬佩、赞美四、回扣开篇问题:人类失去了什么?1、其实作者不仅对大雁怀有喜爱、敬佩、赞美的情感,还有理性的思考。
在上课之初,我们就已经知道,利奥波德发现了许多人类失去的东西。
那么,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人类正在“失去的东西”?友好、勇敢、执着坚定、联合的观念、(小结:这些都是我们人性中美好的部分)2、除了这些,我们人类还失去了什么?(停顿一下)大家发现没有,在同学们刚才找到的鸣叫声中,唯独有一个声音使人感伤,它是?孤雁的声音(提到孤雁)为什么会有孤雁呢?人类的猎杀。
哪里有提到人类猎杀大雁的活动?3段结尾,4段开头(哪句?总是这么悠闲…紧张?)11月可以猎杀大雁,3月不可以。
这是——威斯康星的法规请同学们说说,大雁怎么那么聪明啊,连威斯康辛的法规都知道?多次被捕杀,形成条件反射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大雁在归来的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人类的猎枪却阻断了它们的回归之路。
我们看到它们拼命地扇动翅膀,却只能绝望的下落,再也回不到属于它们的天空。
(停顿)同学们,你对这种人类捕杀大雁的行为有何感受?人类除了捕杀大雁,还捕杀什么?(学生挨个起来说)小结:人不仅捕杀大雁,还肆意捕杀许多其他动物,来获取巨大的利益。
我们看到,被剥掉皮毛的藏羚羊在血泊中流泪,被割去鱼鳍的鲨鱼在血海中挣扎,人类残忍的杀戮,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
而我们人类也因此失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学生答,板书)五、呼唤大雁归来1.细心地同学也许会发现,每次称呼大雁时,前面都有一个修饰语是?我们文章还用“我们”称呼了哪些东西?我们(农场)我们(刚到的客人)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春雁)我们(的大雁集会)我们(的沼泽)为什么要用“我们”这个词语?(亲切)感觉我们人与自然万物就像朋友、家人一样如此看来,我们人类对待自然万物不应该高高在上,而应该如何对待?(板书:人——平等——自然)2.在文章中描写的这个平等的大家庭里,除了我们人、大雁、农场、沼泽,还有哪些成员?让我们朗读一下9-10段,感受一下这个大家庭的氛围吧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氛围?和谐、温馨、热闹什么与什么和谐?只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吗?还有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
3.现在,请大家回过头来想一想,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大雁归来》,把它改成《大雁》不是更简洁吗?作者呼唤的仅仅是大雁的归来吗?作者呼唤的不仅是大雁的归来,还有人类正在失去的美好人性的归来,还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万物之间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的归来。
4.这就是利奥波德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他曾经说道:(展示资料)“人不仅要处理好跟人的关系,跟社会的关系,还要用道德的观念,对待山、水、草和一切生物,这就是大地伦理学。
“人和山川、河流、森林、草地等万物和谐共处的时候,我们的大地才是完整的,这样的完整的大地才是产生梦想的大地。
”5.小结: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认为,我们人应该用怎样的观念对待自然?(道德)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处,我们的大地,我们的自然才是(完整的)。
这就是作者理想的(家园)(完成板书:回)同学们看,老师板书的线条组成了一个什么字?(回)是的,“回归”,这就是《大雁归来》的真正意义。
六、抒写自然颂歌自然,是一位真正的诗人,大雁归来就是他谱写的一曲“野性的诗歌”。
现在请同学们也用你的笔,来抒写一首和谐自然的赞歌吧。
提示:从文中选取你最欣赏的词语、句子,发挥想象,适当添改,组成一曲和谐自然的诗意赞歌(展示老师示范作品)自然之歌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 /大雁,从远方归来 /抖落香蒲身上的冬天 /前方,是春的光彩沙锥鸟舞动翅膀 / 白头翁花处处盛开 / 春天的乐章已经奏响(评价总结:文章中的这些优美的文字,经过同学们的提炼发挥,更打动人了)感谢利奥波德,他让我们明白,热爱自然,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最美的追求。
板书:人和谐自然完整人自然平等《大雁归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②学习本文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朗读课文,归纳要点,整体把握文章,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②通过美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②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学习重点1.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情怀。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典型难句。
2.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进入“大雁初印象”(2分钟)1、诗作引雁:同学们,有一种鸟,常常是文人墨客吟诗赋词入题的最爱,这种鸟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情思,令人睹鸟伤情、托鸟寄怀,从而留下许多浪漫、感人、富有诗意的作品,这种鸟就是秋寒南征、春暖北归的大雁。
现在就让我们在这优美而略带忧伤情感的音乐中,一起回忆我们学过的有关大雁的优美诗句。
学生汇报,教师展示。
(2分钟)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思乡情怀)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2、引入课题:由此可见,中国人眼中的大雁是这样的富有诗情画意,是这样的充满浪漫色彩。
那你想不想知道,外国人心中的大雁是怎样的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一同走进大雁的世界。
请大家打开课本111页,第十四课,大雁归来(出示课题和作者)(教师板书)二、走进大雁的生活。
(11分钟)请同学们自由出声朗读全文,思考:大雁什么时候归来,它的归来预示着什么?作者写了大雁的哪些生活习性?(教师提示,同桌讨论后举手汇报。
)1、大雁什么时候归来?它的归来预示着什么?(出示,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大雁春归)三月份春归(板书:大雁春归)2、作者写了大雁的哪些生活习性?请按下面的提示回答:⑴飞行的路线是。
⑵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⑶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⑷爱寻食。
⑸孤雁的飞行和鸣叫很又。
⑹常列队飞。
⑺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
⑴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⑵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⑶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⑷爱寻食玉米粒。
⑸孤雁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又忧郁。
⑹常六只列队飞。
⑺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三、寻找“失去的东西”(10分钟)大雁的归来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春的信息,也让我们了解了大雁的生活习性。
(板书)那么,我们在大雁身上还可以找到哪些东西呢?作者在《沙乡年鉴》中曾写道:“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
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傲慢和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乡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
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也就是说,很多东西,我们人类已经失去了很久,却能在大雁的身上找到,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我们人类“失去的东西”?(同桌讨论后举手汇报,教师点评展示)1、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shòu)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注意狩的音调)找到了。
2、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
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
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象,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