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43公式法第1课时学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4.3公式法(一)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4.3公式法(一)

§4.3公式法(一)榆林市第六中学 马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3、使学生了解,提公因式法是分解因式的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能力目标:1、通过对平方差公式特点的辨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训练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在引导学生逆用乘法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将某些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培养学生多步骤分解因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在前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二、新课讲解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式:(1)(x+5)(x-5) = ;(2)(3x+y )(3x-y )= ;(3)(3m+2n )(3m –2n )= .师:观察以上式子是满足什么乘法公式运算?生:平方差公式 (a+b)(a-b)= a 2-b 2师:事实上,将上面的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得到:a 2-b 2=(a+b)(a-b),我们通常可以用这个公式对一些符合平方差式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师:多项式 和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尝试将它们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 生:都是两项的平方差 x 2-25=(x+5)(x-5) 9x 2-y 2=(3x+y)(3x-y)师:归纳:具备什么特征的多项式是平方差式?生:一个多项式如果是由两项组成,两部分是两个式子(或数)的平方,并且这两项的符号为异号。

八年级数学下册 4.3 公式法导学案1(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4.3 公式法导学案1(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4.3 公式法导学案1(新版)北师大版(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2)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3)使学生了解提公因式法是分解因式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目标达成:(1)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运用能力、情感与态度:在引导学生逆用乘法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三、教学过程分析第一环节【课前展示】活动内容:填空:(1)(x+3)(x–3) = ;(2)(4x+y)(4x–y)= ;(3)(1+2x)(1–2x)= ;(4)(3m+2n)(3m–2n)= 、根据上面式子填空:(1)9m2–4n2= ;(2)16x2–y2= ;(3)x2–9= ;(4)1–4x2= 、平方差的公式的内容是什么?第二环节【创境激趣】活动内容:观察上述第二组式子的左边有什么共同特征?把它们写成乘积形式以后又有什么共同特征?结论:a2–b2=(a+b)(a–b)注意事项: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正确使用掌握的比较快,但用语言叙述第二组式子的左右两边的共同特征有一定的困难,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第三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汇报】。

活动内容: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25–16x2 (2)9a2–注意事项:学生对含有分数的平方差公式应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学生由于受解方程的影响,习惯首先去分母,再因式分解,这是很多学生经常犯的一个错误、第四环节【强化训练】活动内容: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9(x–y)2–(x+y)2 (2)2x3–8x 活动内容:1、判断正误:(1)x2+y2=(x+y)(x–y)( )(2)–x2+y2=–(x+y)(x–y)( )(3)x2–y2=(x+y)(x–y)( )(4)–x2–y2=–(x+y)(x–y)( )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4–m2 (2)9m2–4n2 (3)a2b2-m2 (4)(m-a)2-(n+b)2 (5)–16x4+81y4 (6)3x3y–12xy3、如图,在一块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片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用a 与b表示剩余部分的面积,并求当a=3、6,b=0、8时的面积、第五环节【总结归纳】活动内容: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注意事项:学生认识到了以下事实:(1)有公因式(包括负号)则先提取公因式;(2)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与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是互逆关系;(3)平方差公式中的a与b既可以是单项式,又可以是多项式;课后练习:课本第56页习题2、4第 1、2、3题【板书设计】创境激趣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教学反思】逆向思维是一种启发智力的方式,它有悖于人们通常的习惯,而正是这一特点,使得许多靠正向思维不能或是难于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一些正向思维虽能解决的问题,在它的参与下,过程可以大大简化,效率可以成倍提高、正思与反思就象分析的一对翅膀,不可或缺、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果表明:许多学生之所以处于低层次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重要因素,即逆向思维能力薄弱,定性于顺向学习公式、定理等并加以死板套用,缺乏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开拓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仅对提高解题能力有益,更重要的是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开拓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性,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

公式法(第1课时)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北师大版)

公式法(第1课时)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北师大版)
cm,求它们所围成的环形的面积。如果R=8.45cm,r=3.45cm
呢?(=3.14)
解:R2-r2
=(R2-r2)
= (R+r)(R-r)
当R=8.45,r=3.45时,
原式=(8.45+3.45) ×(8.45-3.45) ×3.14
=186.83 cm2
体验新知 学以致用
3.求证:当n为整数时,多项式(2n+1)2-(2n-1)2一定能被8整除.
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2) (x+m)2-(x+n)2
a2 - b2 =
( a +b ) ( a - b )
(2) (x+m)2 - (x+n)2 =[ (x+m) + (x+n) ] · [ (x+m) - (x+n) ]
=(2x+m+n)(m-n)
归纳总结 认知升华
方法总结:
公式中的a、b无论表示数、单项式、还是多项式,只要被分解的
多项式能转化成平方差的形式,就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两项式的一般步骤:
1. 找出公式中的a、b;
2. 转化成a2-b2的形式;
3. 根据公式a2-b2=(a+b) (a-b) 写出结果.
典例探究 深化新知
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4-y4
解: 原式=(x2)2-(y2)2
=(x2+y2)(x2-y2)
式分解。
差公式的方法。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
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换
元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3《公式法》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3《公式法》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3《公式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3《公式法》是学生在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等知识后,进一步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公式法作为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代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掌握公式法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公式法的原理,掌握公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公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公式法的原理和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公式法的原理,再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发现公式法的原理。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实际问题,用于培养学生运用公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例如:某商店举行打折活动,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求打折后的价格。

2.呈现(10分钟)呈现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公式法的原理。

例如:设商品原价为x元,打折后的价格为y元,根据题意可得:y = 0.8x。

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往往存在一定的规律,通过找出规律,可以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公式法进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呈现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021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公式法》导学案1.doc

2021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公式法》导学案1.doc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公式法》导学案
导学目标: (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2)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向别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想法
重点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
[来
源:Z+xx+
]
导学过
程填空:
(1)(x+5)(x–5)= ;
(2)(3x+y)(3x–y)= ;
(3)(3m+2n)(3m–2n)= .









完成P99
例1,例2
完成教材P102的对应习题
1.分解多项式:
(5)16x2y2z2-9; (6)81(a+b)2-4(a-b)2
2.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知识回顾:
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组间交流,展示成果:
运用检测,组内互评:
教学反思:[来源:]。

八年级数学下册4.3 公式法(1)导学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4.3 公式法(1)导学案北师大版

4.3 公式法(1)本课时学习要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本课时学习目标:1、经历通过整式乘法公式22)(b a b a b a -=-+)(的逆变形得出公式法因式分解的方法。

2、会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本课时学习安排:课前复习:1、填空:(1)(x+5)(x-5) = (2)(3x+y )(3x-y )=(3)(3m+2n )(3m –2n )= (4))(b a b a -+)(= 课中学习:活动一: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1、尝试将它们的结果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1)252-x = (2)229y x -= (3)2249n m -=2、将多项式22b a -因式分解归纳:22b a -=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 与这两个数的 。

你能说说这个式子的特征吗?例1、判断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1)812-m (2) 1162+-b (3)942+m(4)2225y x -- (5)92-+)(n m (6)7142++x x练习:(1)25-16x 2 (2)221619b a -(3)x 2-(a +b -c )2 (4)229(m n)(m n)+--活动二:进一步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例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2x 3-8x (2)4233ay ax - (3)22(x 1)b (1x)a -+-练习:(1) 3x 4-12x2 (2) 22222y x y x -+)( (3) 22)(16)49b a b a +--(课后巩固:☆1、下列各式中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是( )A 、 (-x)2-y 2B 、 -4x 2-y 2C 、 x 2-(-y)2D 、 -a 2+b 2 ☆2、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A 、222(m n)m n -=-B 、2224(a 2b)a b +=+C 、282x - =)21(212x x -+)(D 、44(a 2b)(a 2)a b b -=+- ☆☆3、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229n m - (2)2212125.0p q - (3)22(2x 3y)4y +-(4)(2m -n )2-(m -2n )2 (5)522a a +- (6)4416n m -☆☆4、已知x 、y 满足方程组324643x y x y +=⎧⎨-=⎩,求代数式2294x y -的值。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4.3公式法(第1课时)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4.3公式法(第1课时)教案设计

4.3 公式法(第1课时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学目标1.理解平方差公式,弄清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和特点;2.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能正确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培养学生多步骤分解因式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教学难点能会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巩固1.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也可称为分解因式.2.平方差公式:(a+b)( a-b)=a2-b2.导入新课活动1(学生交流,教师点评)【问题1】填空:(1)(x+5)(x-5)=;(2)(3x+y)(3x-y)=;(3)(3m+2n)(3m–2n)=.它们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特征?答案:(1)x2–25;(2)9x2–y2;(3)9m2–4n2学生:以上都是用平方差公式:(a+b)( a-b)=a2-b2计算得出来的.【问题2】根据问题1中等式填空:(1)x2-25=;(2)9x2−y2=;(3)9m2-4n2=.答案:(1)(x+5)(x-5)(2)(3x+y)(3x-y);(3)(3m+2n)(3m–2n).教师总结:公共特点:是两个数(式)的和与这两个数(式)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式)的平方差,反过来,两个数(式)的平方差就可以化成这两个数(式)的和与这两个数(式)的差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引出课题.探究新知探究点一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a+b)( a-b)=a2-b2反过来,a2-b2=(a+b)( a-b).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注意】公式中的a,b既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活动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问题3】(师生互动)下列多项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A.a2+(-b)2B.5m2-20mnC.-x2-y2D.-x2+9解析:A中a2+(-b)2符号相同,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错误;B中5m2-20mn两项都不是平方项,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错误;C中-x2-y2符号相同,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错误;D中-x2+9=-x2+32,两项符号相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正确.故选D.【方法总结】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必须是二项式,两项都能写成平方的形式,且符号相反.【互动】(小组交流)下列各式中,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多项式是.(填序号)①x2+y2;②1-x2;③-x2-y2;④x2-xy.答案:②.活动3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因式分解:(1)a4-116b4;(2)x3y2-xy4.【探索思路】(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各式的特点,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解:(1) a4-116b4=⎝⎛⎭⎪⎫a2+14b2⎝⎛⎭⎪⎫a2-14b2=⎝⎛⎭⎪⎫a2+14b2⎝⎛⎭⎪⎫a-12b⎝⎛⎭⎪⎫a+12b.(2) x3y2-xy4=xy2(x2-y2)=xy2(x+y)(x-y).【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因式分解前应先分析多项式的特点,一般先提公因式,再套用公式.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都不能再分解因式为止.【例2】分解因式:9(m+n)2-(m-n)2.解:原式=[3(m+n)]2-(m-n)2=[3(m+n)+(m-n)][3(m+n)-(m-n)]=(3m+3n+m-n)(3m+3n-m+n)=(4m+2n)(2m+4n)=4(2m+n)(m+2n).【总结】1.如果一个二项式,它能够化成两个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那么就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将多项式分解成两个整式的和与差的积.2.当多项式各项含有公因式时,通常先提出这个公因式,然后再进一步因式分解.【注意】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有没有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即学即练】(学生独学)因式分解:(1)(a+b)2-4a2; (2) x4-y4.解:(1) (a+b)2-4a2=(a+b-2a)(a+b+2a)=(b-a)(3a+b);(2)x4-y4=(x2)2-(y2)2=(x2+y2)(x2-y2)=(x2+y2)(x+y)(x-y).活动4(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探究点二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解决综合问题.(师生互动)【例2】248-1可以被60和70之间某两个自然数整除,求这两个数.【探索思路】被自然数整除的含义是什么?248-1这个数比较大,怎样求出符合要求的两个数?解:248-1=(224+1)(224-1)=(224+1)(212+1)(212-1)=(224+1)(212+1)(26+1)(26-1).∵26=64,∴26-1=63,26+1=65,∴这两个数是65和63.【题后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决整除的基本思路就是将数化为整数乘积的形式,然后分析被哪些数整除.活动5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利用因式分解计算:(1)1012-992;(2)5722×14-4282×14.【探索思路】观察式子特点,用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解:(1)1012-992=(101+99)(101-99)=400.(2)5722×14-4282×14=(5722-4282)×14=(572+428)(572-428)×14=1000×144×14=36 000.【题后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如果通过变形转化为平方差公式的形式,使运算简便.【即学即练】 (学生独学)求证:当n 为整数时,多项式(2n +1)2-(2n -1)2一定能被8整除.证明:原式=(2n +1+2n -1)(2n +1-2n +1)=4n ·2=8n ,∵n 为整数,∴8n 被8整除,即多项式(2n +1)2-(2n -1)2一定能被8整除.课堂练习1下列多项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是( )A.a 2+(−b )2B.5m 2−20mnC.x 2−y 2D.x 2+92.因式分解(2x +3)2 -x 2的结果是( )A.3(x 2+4x +3)B.3(x 2+2x +3)C.(3x +3)(x +3)D.3(x +1)(x +3)3 若a +b =3,a -b =7,则b 2-a 2的值为( )A.-21B.21C.-10D.104.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便计算:(1)38²-37² ; (2)213²-87²;(3)229²-171²; (4)91×89.5.已知x 2-y 2=-1,x +y =12,求x -y 的值.6.已知4m +n =40,2m -3n =5.求(m +2n )2-(3m -n )2的值.参考答案:1.C 解析:A.a 2+(−b )2中两项符号相同,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故A 选项错误;B.5m 2−20mn 两项不都是平方项,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故B 选项错误;C.x 2−y 2中两项符号相反,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故C 选项正确;D.x 2+9中,两项符号相同,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故D 选项错误.选C.2.D 解析:(2x +3)2 -x 2=(2x +3+x )(2x +3-x )=(3x +3)(x +3)=3(x +1)(x +3)3.A 解析: b 2-a 2=(b +a )(b -a )= 3×(−7)= −21.4.解:(1)38²−37²=(38+37)(38−37)=75.(2)213²-87²=(213+87)(213-87)=300×126=37800.(3)229²-171²=(229+171)(229-171)=400×58=23200.(4)91×89=(90+1)(90−1)=90²-1=8100-1=8099.5.解:∵x 2-y 2=(x +y )(x -y )=-1,x +y =12,∴x -y =-2.6.解:原式=(m +2n +3m −n )(m +2n −3m +n )=(4m +n )(3n −2m )=− (4m +n )(2m −3n ).当4m +n =40,2m −3n =5时,原式=−40×5=−200.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当堂达标)一、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a2-b2=(a+b)(a-b).二、平方差公式的特点: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必须是二项式,两项都能写成平方的形式,且符号相反.布置作业教材第100页习题4.4板书设计3 公式法第1课时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a2-b2=(a+b)(a-b).【问题1】例1因式分解:(1)a4-116b4;(2)x3y2-xy4.【问题2】例2 248-1可以被60和70之间某两个自然数整除,求这两个数.。

《公式法 第1课时》 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公式法 第1课时》 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公式法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公式法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堂关于公式法的数学课,这是数学下册的第一节课,我们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公式的定义、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结束时,我们将能够熟练地运用公式法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一、引入(Introduction)在开始学习公式法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当给你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你能否快速地计算出该正方形的面积?或者,当给你一个矩形的长和宽,你能否迅速计算出该矩形的面积?在学习公式法之后,我们将能够通过简单的公式来快速解决这些问题。

二、公式的定义和运用(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ormulas)2.1 公式的定义公式是数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工具,它通过代数表达式的形式来表示数学关系。

使用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方便地计算各种数学问题。

公式通常包括一些已知量和一些待定量,并通过运算符号进行计算。

2.2 公式的运用我们在数学问题中经常会遇到需要使用公式进行计算的情况。

例如,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使用三角形面积公式:面积 = 底边 ×高 ÷ 2。

这样,我们只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边和高,就能快速计算出它的面积。

三、公式法的应用(Application of Formulae)3.1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运用让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展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运用。

请大家观察下图:[此处插入一幅三角形的示意图]如果我们已知这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5cm,高为4cm,我们可以使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得到:面积 = 5 × 4 ÷ 2 = 10cm²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3.2 矩形面积公式的运用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个使用矩形面积公式的例子。

请大家观察下图:[此处插入一幅矩形的示意图]已知这个矩形的长为6cm,宽为3cm,我们可以使用矩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公式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公式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公式法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公式法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公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公式法的基本概念。公式法是利用已知的数学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一种方法。它是解决多项式因式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计算过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x²-4。这个案例展示了公式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完全平方公式的重点在于理解(a±b)²展开后的结构,并能将其应用于简化计算和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的重点在于识别a²-b²的形式,并能够运用(a+b)(a-b)的形式进行因式分解;
-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的重点在于掌握其展开后的多项式结构,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理解公式中的符号变化,如完全平方公式中的±号,立方和与立方差中的加号与减号;
-在进行因式分解时,学生可能会在面对多项式时难以确定先使用哪个公式,或是在应用公式后无法进一步简化表达式。

4.3 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4.3 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第四章 因式分解
4.3 公式法
学习目标:
1.能够理解并掌握完全平方式的结构特征
2.能够理解并熟练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3.能够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完全平方公式法分解因 式.
复习回顾
思考:你学过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 你能把下列式子分解因式吗?
探究新知 (1) (2) (3) (4)
(1) (2) (3) (4)
探究新知
你有什么发现呢?
我们将形如

的式
子称为完全平方式.你能谈谈一个完
全平方式的结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吗?
做一做
下列多项式中,哪几个是完全平方式?若不是,请说明理 由;
(1)
(2)
(3)
(4)
例1:把下列式子分解因式
4x2+12xy+9y2
解:原式 2x2 2 2x 3y 3y2
拓展研究
1.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求 的值.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项式,使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
梳理反思
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因式分
解公式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征?
在运用时应如何把握?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a b)2 a2 2ab b2 (a b)2 a2 2ab b2
“首” 平方, “尾” 平方, “首” “尾”两倍坐中央.
首2 2首尾 尾2 =(首±尾)2
典例解析
例2 把下列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
(1)
(2)
典例解析
例3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课堂练习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3)
(4)

八年级数学下册 4.3.2 公式法教案1 北师大版(2021学年)

八年级数学下册 4.3.2 公式法教案1 北师大版(2021学年)

八年级数学下册4.3.2 公式法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数学下册4.3.2公式法教案1(新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数学下册4.3.2 公式法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课题 4。

3公式法(2)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识别符合用公式法分解的多项式,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2。

经历探索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过程,体会逆向思维在数学中的应用,同时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3。

探索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步骤与方法,体会化归思想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分解因式.难点:根据多项式的特点,恰当地安排步骤,灵活地选用不同方法进行因式分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问题1:我们学习了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问题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ax 4-9a y2; (2)x 4—16.问题3:整式乘法中,我们除了学过平方差公式外,还学过了哪个乘法公式?处理方式:学生独立思考、交流,问题1学生回答,问题2学生黑板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纠错,并强调注意事项。

问题3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为新课引入铺垫.预设学生回答.1。

提取公因式法和运用平方差公式法. 2。

解:(1)ax 4—9ay 2=a(x4-9y 2) =a (x 2+3y )(x 2—3y ) (2)x 4—16=(x 2+4)(x 2-4)=(x2+4)(x2+2)(x2—2)3。

完全平方公式:222±=±+。

()2a b a ab b过渡:我们能够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那么能不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复习以习题的形式回忆两种提公因式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衔接前后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学生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活动内容1:类比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反过来,就得到a2+2ab+b2=(a+b)2,a2—2ab+b2=(a-b)2.请结合a2+2ab+b2=(a+b)2,a2—2ab+b2=(a-b)2,完成以下探究问题.(1)完全平方公式特点:左边:.右边: .(2)形如a2+2ab+b2,a2-2ab+b2的式子我们称为.处理方式:类比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及什么是完全平方式,小组展示结论,教师依据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点评并强调公式a2+2ab+b2=(a+b)2与a2—2ab+b2=(a—b)2,叫做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式.预设学生回答。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4.3 公式法(第1课时) 课件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4.3 公式法(第1课时) 课件

解:(1)原式=(101+99)(101-99)=400;
(2)原式=4 ×(53.52-46.52) = 4 ×(53.5+46.5)(53.5-46.5) =4×100×7=2800.
连接中考
4.3 公式法/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4.3 公式法/
D
D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4.3 公式法/
A.-21 B.21 C.-10
探究新知
4.3 公式法/
当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时, 先提出公因式.
注意2:分解因式前应先分析多项式的特点,一般先提公因 式,再套用公式.注意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都 不能再分解因式为止.
巩固练习
变式训练
分解因式:
4.3 公式法/
解:(1)原式=(x2)2-(y2)2
(2)原式=ab(a2-1)
=(x2+y2)(x2-y2)
=a+y)(x-y);
巩固练习
变式训练
分解因式:
4.3 公式法/
探究新知 素养考点 3
化简求值
4.3 公式法/
联立①②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得
探究新知
4.3 公式法/
巩固练习
4.3 公式法/
变式训练
计算下列各题:
(1)1012-992; (2)53.52×4-46.52×4.
答:剩余部分的面积为36 cm2.
课堂检测
能力提升题
4.3 公式法/
16
课堂检测
拓广探索题
4.3 公式法/
一天,小明在纸上写了一个算式为4x2 +8x+11,并对小刚说:“无 论x取何值,这个代数式的值都是正值,你不信试一试?”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学案例4.3.1公式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学案例4.3.1公式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学案例4.3.1公式法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公式法”,旨在让学生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及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平方差公式,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对于理解二次函数、解一元二次方程等后续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索和理解公式法在这一章节显得尤为关键。
1.什么是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3.如何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问题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问题的设计,确保问题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会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完全平方公式。例如,我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假设你们家里要装修一个矩形房间,已知房间的长和宽,你们知道如何计算这个房间的面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简化计算过程的方法——完全平方公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富有激情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讲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4.3.1 公式法(第1课时)(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4.3.1 公式法(第1课时)(课件)

(2)-16 x4 81y 4
解:(1)原式 ( y2 )2 - (92 )2 = =( y2 + 9 )( y2- 9 )
(2)原式=81y4 - 16x4 交换位置 =(9 y2)2 -(4 x2 )2
=( y2 + 9 )( y2- 32)
=(9y2 +4x2 )(9y2- 4x2)
=(9y2+ 4x2)(3y-2x) (3y+2x)
(2) 公式右边: (是分解因式的结果)
分解的结果是两个底数的和乘以两个底数的差的形式。
探究新知
例1: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1)16m2–9n2 解:(1)原式= (4m)2- (3n)2
(2)16–x2y2 (2)原式= 42 - (xy)2
= (4m + 3n)(4m - 3n)
= (4 + xy )(4-xy )
新课标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
第四章 因式分解 4.3.1公式法(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利用平方差公式的逆向变形对多项式进行因式 分解,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掌握平方差逆向公式的特点,结合提公因式法 对复杂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情境导入
1.因式分解的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整体思想
解:原式=[( )+( )]×[( )-( )] =(x+p+x+q)×(x+p-x-q) =(2x+p+q)(p-q)
探究新知
例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9(x–y)2–(x+y)2 解:原式=[3(x-y)] 2-(x+y) 2
(2) a b2 16a b2

2019-2020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4.3公式法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2019-2020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4.3公式法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2019-2020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4.3公式法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 通过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的逆向变形得出公式法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2. 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学习重点: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学习难点:平方差公式中b a ,是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复习引入】1.因式分解: (1)()()x a b y a b +-+ (2)(2)(2)a m b m -+-2. 根据平方差公式填空:(1)=-+)5)(5(x x ; (2)=-+)3)(3(y x y x ;(3)=-+)21)(21(x x ; (4)=-+)23)(23(n m n m .3. 根据上面的式子填空:(1)=-252x ; (2)=-229y x ;(3)=-241x ; (4)=-2249n m .由此可得结论:=-22b a .【自主学习】1. 认真阅读课本P99例1,理解其解题过程,并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a 2b 2-m 2 (2)a 2-81(3)2161b - (4) 222449y x a -【探究学习】1.认真阅读课本P99例2,理解解题过程,与同伴交流,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22)()(b n a m +-- (2)22)(c b a x -+- (3) 448116y x +-【巩固练习】1. 下列多项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有_______________.(填序号)(1)x 2+y 2 (2)22y x - (3)22y x +- (4)22y x -- 2.分解因式:228____________x -=.3. 分解因式3a a -的结果是( ) .A .)1(2-a aB .2)1(-a aC .)1)(1(-+a a aD .)1)((2-+a a a 4.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236x - (2)229n m -(3)22)(n n m -+ (4)22)2()2(y x y x +-+5.(选做题)课本P101习题4.4第3题.【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布置作业】课本习题4.4第1题(5)(6)(7)、第2题(2)(4)(5)(6).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课题:4.3.2公式法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 通过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的逆向变形得出公式法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2. 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学习重点: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学习难点:综合应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复习引入】 1.因式分解:(1)21625x - (2)2236y x +-2. 根据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2)3(x ; (2)=-2)12(y ;3. 根据上面的式子填空:(1)=++962x x ; (2)=+-1442y y .4.下列多项式中,是完全平方式的有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1) (2)1392+-ab b a (3) (4)251036--x x 由此可得结论:=++222b ab a .=+-222b ab a .【自主学习】1. 认真阅读课本P101例3,理解其解题过程,并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223612y xy x +- (2)24129t t +-【探究学习】 412+-x x 229341n mn m ++1.认真阅读课本P101例4,理解解题过程,与同伴交流,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32244y y x xy -- (2)222y x xy ---【巩固练习】1. 下列多项式中,不能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是( ) .A .22b a +-B .222y xy x ++C .224y xy x ++D .12-a 2.若224y kxy x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的值为( ) .A.2B.±2C.4D.±43.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1222+-xy y x (2) 4422+-ab b a(3) 9)(6)(2++++y x y x (4) 2)(9)(124y x y x -+--4.(选做题)课本P103习题4.5第4题.【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布置作业】课本习题4.5第1题(3)(4)(5)、第2题(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公式法 课题:第四章分解因式第3节运用公式法(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了;2、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逆向思维,渗透数学的“互逆”、换元、整体的思想。

3、知道当多项式的各项式含有公因式时,通常先提出这个公因式,然后再进一步因式分解.重点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难点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学会数学的“互逆”、换元、整体的思想。

教学流程学校年级组二备 教师课前备课 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一、预习交流:1、自学阅读:课本99—100页内容。

2、填空:(1)(x+5)(x –5) = ; (2)(3x+y )(3x –y )= ;(3)(3m+2n )(3m –2n )= 。

问题1: 它们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特征?3、做一做:尝试将它们的结果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问题2: 它们的因式分解有什么共同特征?信息(2)公式中字母a 、b 可以表示什么? (1)m -81, (2)4m +9,(3) -a x -25y , (4) -x 2+25y分解因式: .____________________49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____2522222=-=-=-n m y x x(3)(4)小题与上面两小题有何异同?能否直接运用平方差公式?当一个题目中既要用提公因式法又要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时,应该先做什么?检测固学,巩固新知五、课堂检测:1、选择题: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A)x2+y2=(x+y)(x–y)(B)x2–y2=(x+y)(x–y) (C)–x2+y2=–(x+y)(x–y)2、因式分解:1–4X2=( )( )3、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学习小结,整理归纳六、归纳提升: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课后巩固七、作业布置:1、(必做题)习题4.4 第1、2题2、(选做题)如图,在一块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片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用a 与b表示剩余部分的面积,并求当a=3.6,b=0.8时的面积。

225)1(b-2233)2(ba-22)()3(yxy--1)5(4-x2019-2020学年初二下学期期末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一组数:3,5,4,2,3的中位数是( )A .2B .3C .3.5D .42.下列函数解析式中不是一次函数的是( )A .4y x =-B .56x y =C .221y x =+D .()51y x =- 3.平行四边形具有的特征是( )A .四个角都是直角B .对角线相等C .对角线互相平分D .四边相等4.学习勾股定理时,数学兴趣小组设计并组织了“勾股定理的证明”的比赛,全班同学的比赛得分统计如表:得分(分) 60 70 80 90 100 人数(人) 8 12 10 7 3 则得分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 )A .75,70B .75,80C .80,70D .80,805.下列图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6.顺次连接矩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定是( )A .正方形B .矩形C .菱形D .等腰梯形7.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B .C .D .8.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4,0),点B 在直线y =x +2上.当A 、B 两点间的距离最小时,点B 的坐标是( )A .(22,2-)B .(22,2)C .(-3,-1)D .(-3,2-)9.方程x (x-6)=0的根是( )10.用正三角形和正方形镶嵌一个平面,在同一个顶点处,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个数之比为()A.1:1 B.1:2 C.2:3 D.3:2二、填空题11.不等式组() 3241213x xxx⎧--<⎪⎨+-≤⎪⎩的解集为______.12.在□ABCD中,一角的平分线把一条边分成3 cm和4 cm两部分,则□ABCD的周长为__________.13.已知一组数据1x,2x,3x,4x,5x的平均数是2,那么另一组数据13x2-,23x2-,33x2-,43x2-,53x2-的平均数是______.14.直线y=kx+3经过点(2,-3),则该直线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____1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是40°,则该等腰三角形顶角为_____°.16.如图,延长矩形ABCD的边BC至点E,使CE=BD,连结AE,如果∠ADB=30°,则∠E=_____度.17.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________ 命题(填“真”或“假”).三、解答题18.探究: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为边BC,CD上的动点,且45EAF∠=︒.(1)如果将ADF∆绕点A顺时针方向旋转90︒.请你画出图形(旋转后的辅助线).你能够得出关于EF,BE,DF的一个结论是________.(2)如果点E,F分别运动到BC,CD的延长线上,如图,请你能够得出关于EF,BE,DF的一个结论是________.别为边BC ,CD 上的动点,且12EAF BAD ∠=∠”,请你猜想关于EF ,BE ,DF 有什么关系?并验证你的猜想.19.(6分)若a=2+3,b=2-3,求b a ab a b-+-的值. 20.(6分)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为1,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做格点.(1)以格点为顶点画ABC ∆,使三这长分别为13,8,17;(2)若Rt DEF ∆的三边长分别为m 、n 、d ,满足2344m n n -=--,求三边长,若能画出以格点为顶点的三角形,请画出该格点三角形.21.(6分)已知直线l 为x+y=8,点P (x ,y )在l 上且x >0,y >0,点A 的坐标为(6,0).(1)设△OPA 的面积为S ,求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x 的取值范围;(2)当S=9时,求点P 的坐标;(3)在直线l 上有一点M ,使OM+MA 的和最小,求点M 的坐标.22.(8分)已知函数y =2x 和y =62x -,A (1,n )、B (m ,4)两点均在函数y =2x 的图像上,设两函数y =2x和y =62x -的图像交于一点P .(1)求实数m ,n 的值;(2)求P ,A ,B 三点构成的三角形PAB 的面积.23.(8分)如图所示,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ABC 的顶点均在格点上.(不写作法)(1)以原点O 为对称中心,画出△ABC 关于原点O 对称的△A 1B 1C 1,并写出B 1的坐标;(2)再把△A 1B 1C 1绕点C 1 顺时针旋转90°,得到△A 2B 2C 1,请你画出△A 2B 2C 1,并写出B 2的坐标.24.(10分)如图,ABC ∆中,90B =∠.(1)用尺规作图作AC 边上的垂直平分线DE ,交AC 于点E ,交AB 于点D (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和证明);(2)在(1)的条件下,连接CD ,若3,4,BC cm AB cm ==则BCD ∆的周长是 cm .(直接写出答案)25.(10分)如图,矩形ABCD 中,AB =9,AD =4. E 为CD 边上一点,CE =6. 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着边BA 向终点A 运动,连接PE .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秒.(2)当t为何值时,△PAE为直角三角形;(3)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EA恰好平分∠PED,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B【解析】【分析】按大小顺序排列这组数据,最中间那个数是中位数.【详解】解:从小到大排列此数据为:2,1,1,4,5,位置处于最中间的数是1,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中位数.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2.C【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定义,可得答案.【详解】A、是一次函数,故A正确;B、是一次函数,故B正确;C、是二次函数,故C错误;D、是一次函数,故D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y=kx+b的定义条件是:k、b为常数,k≠0,自变量次数为1.3.C【解析】【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选择.【详解】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故选C【点睛】本题考核知识点:平行四边形性质. 解题关键点:熟记平行四边形性质.4.A【解析】【分析】根据众数的定义,找到该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为众数;根据中位数定义,将该组数据按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即为中位数.【详解】全班共有40人,40人分数,按大小顺序排列最中间的两个数据是第20,21个,故得分的中位数是7080752+=(分),得70分的人数最多,有12人,故众数为70(分),故选A.【点睛】本题为统计题,考查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中位数的概念掌握得不好,不把数据按要求重新排列,就会出错.5.C【解析】【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求解.【详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B、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D、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此题考查了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的判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6.C【解析】矩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菱形的判定.【分析】如图,连接AC.BD,在△ABD中,∵AH=HD,AE=EB,∴EH=12 BD.同理FG=12BD,HG=12AC,EF=12AC.又∵在矩形ABCD中,AC=BD,∴EH=HG=GF=FE.∴四边形EFGH为菱形.故选C.7.D【解析】【分析】根据分式的计算法则,依次计算各选项后即可进行判断. 【详解】A选项:,故计算错误;B选项:,故计算错误;C选项:,故计算错误;D选项:,故计算正确;故选:D.查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解题关键是熟记其运算法则.8.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过点A做AB⊥直线y=x+2于2点B,则点B即为所求点,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得出∠OCD=45°,故可判断出△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进而可得出B点坐标.详解:如图,过点A作AB⊥直线y=x+2于点B,则点B即为所求.∵C(﹣2,0),D(0,2),∴OC=OD,∴∠OCD=45°,∴△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3,1).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利用数形结合求解是解本题的关键. 9.B【解析】【分析】根据因式分解,原方程转化为x=0或x-6=0,然后解两个一次方程即可得答案.【详解】解:x(x-6)=0,x=0或x-6=0,∴x1=0,x2=6,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熟练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关键.10.D【解析】【分析】分别求出各个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结合镶嵌的条件即可求出答案.解:正三角形的每个内角是60︒,正方形的每个内角是90︒,360290360⨯︒+⨯︒=︒,∴用正三角形和正方形镶嵌平面,每一个顶点处有3个正三角形和2个正方形.∴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个数之比为3:2,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平面密铺的知识,比较简单,几何图形镶嵌成平面的关键是: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周角.二、填空题11.1<x≤1【解析】解不等式x﹣3(x﹣2)<1,得:x>1,解不等式1213xx+-≤,得:x≤1,所以不等式组解集为:1<x≤1,故答案为1<x≤1.12.2cm或22cm【解析】如图,设∠A的平分线交BC于E点,∵AD∥BC,∴∠BEA=∠DAE,又∵∠BAE=∠DAE,∴∠BEA=∠BAE∴AB=BE.∴BC=3+4=1.①当BE=4时,AB=BE=4,□ABCD的周长=2×(AB+BC)=2×(4+1)=22;②当BE=3时,AB=BE=3,□ABCD的周长=2×(AB+BC)=2×(3+1)=2.所以□ABCD的周长为22cm或2cm.故答案为:22cm或2cm.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13.1【解析】【分析】由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求出所有数据的和,然后除以数据的总个数.先求数据1x ,2x ,3x ,4x ,5x 的和,然后再用平均数的定义求新数据的平均数.【详解】一组数据1x ,2x ,3x ,4x ,5x 的平均数是2,有()12345125x x x x x ++++=,那么另一组数据132x -,232x -,332x -,432x -,532x -的平均数是()123451323232323245x x x x x -+-+-+-+-=. 故答案为1.【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样本平均数的求法及运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平均数公式:12n x x x x n++⋯+=. 14.y=-1x+1【解析】【分析】直接把(2,-1)代入直线y=kx+1,求出k 的值即可.【详解】∵直线y=kx+1经过点(2,-1),∴-1=2k+1,解得k=-1,∴函数关系式是y=-1x+1.故答案为:y=-1x+1.【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熟知一次函数图象上各点的坐标一定适合此函数的解析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5.50°或130°【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一种情况等腰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即可推出顶角的度数为50°.另一种情况等腰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由题意,即可推出顶角的度数为130°.【详解】解:①当为锐角三角形时可以画出图①,高与右边腰成40°夹角,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得,顶角为50°;②当为钝角三角形时可画图为图②,此时垂足落到三角形外面,因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由图可以看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补角为50°,所以三角形的顶角为130°;故填50°或13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的画出图形,结合图形,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16.1【解析】分析:连接AC,由矩形性质可得∠E=∠DAE、BD=AC=CE,知∠E=∠CAE,而∠ADB=∠CAD=30°,可得∠E度数.详解:连接AC,∵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E,AC=BD,且∠ADB=∠CAD=30°,∴∠E=∠DAE,又∵BD=CE,∴CE=CA,∴∠E=∠CAE,∵∠CAD=∠CAE+∠DAE,∴∠E+∠E=30°,即∠E=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矩形性质,熟练掌握矩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对边平行是解题关键.17.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真【解析】分析:把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就得到它的逆命题.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条件是直角三角形,结论是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故其逆命题: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详解: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命题: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它是真命题.故答案为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真.点睛:本题考查了互逆命题的知识及命题的真假判断,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三、解答题18.(1)EF=BE+DF ,画图如图所示;(2)BE= DF+EF ;(3)EF=BE+DF ,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画出图形,证明△AEF ≌△AEF′,得到EF=EF′,根据EF′=BE+BF′=BE+DF 得到结果;(2)将△AD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证明△AEF ≌△AEF′,得到EF=EF′,从而可说明BE= DF+EF ;(3)将△AD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使AD 与AB 重合,证明∠ABF′+∠ABE=180°,说明F′、B 、E 三点共线,再证明△AEF ≌△AEF′,得出EF=EF′,从而可说明EF=BE+DF.【详解】解:(1)画图如图所示,旋转后点F 的对应点为F ′,AD 与AB 重合,∵∠EAF=45°,∴∠EAF′=∠EAF=45°,在△AEF 和△AEF′中,AF AF EAF EAF AE AE ''=⎧⎪∠=∠⎨⎪=⎩, ∴△AEF ≌△AEF′(SAS ),∴EF=EF′,又∵EF′=BE+BF′=BE+DF ,∴EF=BE+DF ,故答案为:EF=BE+DF ;(2)将△AD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旋转后点F 的对应点为F ′,AD 与AB 重合,∵∠EAF=45°,∴∠F′AE =45°,AF=AF′,在△AEF 和△AEF′中,AF AF EAF EAF AE AE ''=⎧⎪∠=∠⎨⎪=⎩,∴△AEF ≌△AEF′(SAS ),∴EF=EF′,而DF=BF′,∴BE=BF′+EF′=DF+EF ,故答案为:BE= DF+EF ;(3)EF=BE+DF ,理由是:如图,将△AD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使AD 与AB 重合,则△ADF ≌△ABF′,∴∠BAF′=∠DAF ,AF=AF′,BF′=DF ,∠ABF′=∠D ,又∵∠EAF=12∠BAD , ∴∠EAF=∠DAF+∠BAE=∠BAE+∠BAF′,∴∠EAF=∠EAF′,又∵∠ABC+∠ADC=180°,∴∠ABF′+∠ABE=180°,∴F′、B 、E 三点共线,在△AEF 和△AEF′中,AF AF EAF EAF AE AE ''=⎧⎪∠=∠⎨⎪=⎩,∴△AEF ≌△AEF′(SAS ),∴EF=EF′,又∵EF′=BE+BF′=BE+DF ,∴EF=BE+DF.【点睛】本题考查了四边形的综合题,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旋转的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9.33. 【解析】【分析】先把要求的式子进行化简,先把分母有理化,再进行合并,然后把代入即可求出答案.【详解】 b a ab a b-+ )()()()()()-++-ab b a b a ab a ab a b a b =a ab ab b a b a b --- =a b a b+- , 把33 23232323++-+-+=233【点睛】此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解题的关键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把要求的式子化到最简再代数,注意符号的变化.20.(1)见解析如图(1);(2133,2是格点三角形.图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勾股定理画出图形即可.(2)先将等式变形,根据算术平方根和平方的非负性可得m 和n 的值,计算d 的值,画出格点三角形即可.【详解】(1)如图(1)所示:(2)∵2344m n n -=--,∴()2320m n -+-=,解得:m=3,n=2,∴三边长为3,2,5或13,3,2,如图(2)所示:13,3,2是格点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格点三角形、算术平方根和平方的非负性,熟知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长的平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1.(1)、y=24﹣3x (0<x <8);(2)、P (5,3);(3)、(6.4,1.6).【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直接求解;(2)把S=9代入,解方程即可求解;(3)点O 关于l 的对称点B ,AB 与直线x+y=8的交点就是所求.试题解析:(1)如图所示:∵点P (x ,y )在直线x+y=8上,∴y=8﹣x ,∵点A 的坐标为(6,0),∴S=3(8﹣x )=24﹣3x ,(0<x <8);(2)当24﹣3x=9时,x=5,即P 的坐标为(5,3).(3)点O 关于l 的对称点B 的坐标为(8,8),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kx+b ,由8k+b=8,6k+b=0,解得k=4,b=﹣24,故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4x ﹣24,由y=4x ﹣24,x+y=8解得,x=6.4,y=1.6,点M 的坐标为(6.4,1.6).考点: 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22.(1)12m =,n=2;(2)3 【解析】【分析】(1)根据待定系数法求解即可;(2)联立方程组求出点P 的坐标,可得点P 与点A 关于原点对称,从而可得2PAB POB S S =△△,设直线PB 的解析式为y kx b =+,,根据待定系数法求出k ,b 的值,即可求出直线PB 与y 轴的交点为(0,2),从而求出3PAB S =.【详解】解:(1)将(1,)A n ,(,4)B m 两点坐标代入2y x =,求得12m =,2n =. (2)联立方程组262y x y x ⎧=⎪⎪⎨⎪=⎪-⎩,消去y 得262x x =-,解得1x =-,2y =-. ∴P ,A ,B 三点坐标为(1,2)P --,(1,2)A ,1,42B ⎛⎫ ⎪⎝⎭. ∴点P 与点A 关于原点对称.∴2PAB POB S S =△△.设直线PB 的解析式为y kx b =+,将P ,B 坐标代入得2142k b k b -=-+⎧⎪⎨=+⎪⎩, 解得4k =,2b =.∴直线PB 与y 轴的交点为D (0,2). ∴11321222POB S ⎛⎫=⨯⨯+= ⎪⎝⎭△. ∴3PAB S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几何问题,掌握待定系数法、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3.(1)B 1的坐标(﹣5,4);(2)B 2的坐标(﹣1,2).【解析】【分析】(1)作出各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并写出B1的坐标即可;(2)根据图形旋转的性质画出△A2B2C2,并写出B2的坐标即可.【详解】(1)如图,△A 1B 1C 1即为所求,由图可知B 1的坐标(﹣5,4);(2)如图,△A 2B 2C 2即为所求,由图可知B 2的坐标(﹣1,2).【点睛】考查的是作图-旋转变换,熟知图形旋转不变性的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4.(1)见解析;(2)7.【解析】【分析】(1)利用基本作图作AC 的垂直平分线;(2)根据线段垂线平分线的性质得出DA DC =,然后利用等线代换得到BCD 的周长AB BC =+.【详解】解:(1)如图,DE 为所作:(2)DE 就为AC 边上的垂直平分线,DA DC ∴=BCD ∴∆的周长BD CD BC BD AD BC =++=++437(cm)BA BC =+=+=故答案为:7.【点睛】本题考查了作图—基本作图:熟练掌握基本作图(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25.(1)5;(2)6或23;(3)存在,t=296,理由见解析 【解析】【分析】(1)在直角△ADE 中,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解答;(2)需要分类讨论:AE 为斜边和AP 为斜边两种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3)假设存在.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以及等量代换推知:∠PEA=∠EAP ,则PE=PA ,由此列出关于t 的方程,通过解方程求得相应的t 的值即可.【详解】解:(1)∵矩形ABCD 中,AB=9,AD=4,∴CD=AB=9,∠D=90°,∴DE=9﹣6=3,∴AE=222234DE AD +=+=5;(2)①若∠EPA=90°,BP=CE=6,∴t=6;②若∠PEA=90°,如图,过点P 作PH ⊥PH ⊥CD 于H ,∵四边形ABCD 是矩形,∴∠B=∠C=90°,∴四边形BCHP 是矩形,∴CH=BP=t ,PH=BC=4,∴HE=CE-CH=6-t ,在Rt △PHE 中,PE 2=HE 2+PH 2=(6-t )2+42,∵∠PEA=90°,在Rt △PEA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PE 2+AE 2=AP 2,∴(6-t )2+42+52=(9-t )2,()()22226t 459t ﹣﹣++=,解得t=23. 综上所述,当t=6或t=23时,△PAE 为直角三角形; (3)假设存在.∵EA 平分∠PED ,∴∠PEA=∠DEA .∵CD ∥AB ,∴∠DEA=∠EAP ,∴∠PEA=∠EAP ,∴PE=PA ,∴()()2226t 49t +=﹣﹣, 解得t=296. ∴满足条件的t 存在,此时t=296. 【点睛】此题是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矩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是解本题的关键.2019-2020学年初二下学期期末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若分式12x -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2x ≠ B .0x ≠ C .2x = D .0x =2.如图,在△ABC 中,AB=5,AC=3,AD 是角平分线,AE 是中线,过点C 作CG ⊥AD 于点F ,交AB 于点G ,连接EF ,则线段EF 的长为( )A .135B .134C .3D .13.下列式子中,属于最简二次根式的是A .9B .7C .20D .134.计算的2(4)-的结果是( )A .4-B .4±C .4D .165.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内,原点O 恰好是▱ABCD 对角线的交点,若A 点坐标为(2,3),则C 点坐标为( )A .(-3,-2)B .(-2,3)C .(-2,-3)D .(2,-3) 6.不等式组1048x x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 A .B .C .D .7x x 的取值范围是( )A .x ≥0B .x ≤0C .x >0D .x <0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B .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C .有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D .概率很小的事件不可能发生9.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235+=B .3553-=C .133⨯=1 D .1232÷= 10.打开某洗衣机开关,在洗涤衣服时(洗衣机内无水),洗衣机经历了进水、清洗、排水、脱水四个连续过程,其中进水、清洗、排水时洗衣机中的水量y (升)与时间x (分钟)之间满足某种函数关系,其函数图象大致为( )A .B .C .D .二、填空题11.王明在计算一道方差题时写下了如下算式:222221(3.2)(5.7)(4.3)(6.8)4s x x x x ⎡⎤=-+-+-+-⎣⎦,则其中的2s =____________.1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已知∠ODA =90°,AC =10cm ,BD =6cm ,则AD 的长为_____.13.如图,点P 是等边三角形ABC 内一点,且PA=3,PB=4, PC=5,若将△APB 绕着点B 逆时针旋转后得到△CQB,则∠APB 的度数______.14.由作图可知直线52y x =-+与53y x =--互相平行,则方程组5253y x y x =-+⎧⎨=--⎩的解的情况为______. 15.已知,a b 互为相反数,则()()22a x y b y x ---的值为______.16.甲,乙,丙三位同学近5次快速阅读模拟比赛成绩平均分均为86分,且甲,乙,丙的方差是222100,S 110,90S S ===甲乙丙,则发挥最稳定的同学是__________.17.若一组数据6,x ,3,5,4的众数是3,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三、解答题18.某服装制造厂要在开学前赶制3000套服装,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厂领导合理调配,加强第一线人力,使每天完成的校服比原计划多了20%,结果提前4天完成任务.问原计划每天能完成多少套校服? 19.(6分)七(1)班同学为了解2017年某小区家庭月均用水情况,随机调查了该小区的部分家庭,并将调查数据进行如下整理.请解答以下问题: 月均用水量()x t 频数(户数)百分比 05x <≤ 612% 510x <≤24% 1015x <≤ 1632% 1520x <≤ 1020% 2025x <≤ 42530x <≤ 2 4%(1)请将下列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2)求该小区月均用水量不超过15t 的家庭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百分比;(3)若该小区有1000户家庭,根据调查数据估计该小区月均用水量超过20t 的家庭数.20.(6分)某商店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已知每件甲种商品的价格比每件乙种商品的价格贵10元,用350元购买甲种商品的件数恰好与用300元购买乙种商品的件数相同.(1)求甲、乙两种商品每件的价格各是多少元?(2)计划购买这两种商品共50件,且投入的经费不超过3200元,那么最多购买多少件甲种商品? 21.(6分)感知:如图①,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对角线AC 上(不与点A 、C 重合),连结ED 、EB ,过点E 作EF ED ⊥,交边BC 于点F .易知180EFC EDC ∠+∠=︒,进而证出EB EF =. 探究:如图②,点E 在射线CA 上(不与点A 、C 重合),连结ED 、EB ,过点E 作EF ED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EB EF =.应用:如图②,若2DE =,1CD =,则四边形EFCD 的面积为________.22.(8分)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B、C、E在同一条直线上,且∠DAE=120°,求证:BC2=CE•DB.23.(8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共享单车应运而生.为了解某小区居民使用共享单车的情况,某研究小组随机采访该小区的10位居民,得到这10位居民一周内使用共享单车的次数分别为:17,12,15,20,17,0,7,26,17,1.(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众数是;(2)计算这10位居民一周内使用共享单车的平均次数;(3)若该小区有200名居民,试估计该小区居民一周内使用共享单车的总次数.24.(10分)如图,一学校(点M)距公路(直线l)的距离(MA)为1km,在公路上距该校2km处有一车站(点N),该校拟在公路上建一个公交车停靠点(点p),以便于本校职工乘车上下班,要求停靠站建在AN之间且到此校与车站的距离相等,请你计算停靠站到车站的距离.25.(10分)下图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①菜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走到菜地用了多少时间?②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多少时间?③玉米地离菜地、小明家多远?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平均速度是多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A【解析】【分析】根据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等于0,即可求解.【详解】解:根据题意得:x-1≠0,解得:x≠1.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正确理解条件是解题的关键.2.D【解析】【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知△AG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F为GC中点,再由已知条件可得EF为△CBG的中位线,利用中位线的性质即可求出线段EF的长.【详解】∵AD是其角平分线,CG⊥AD于F,∴△AGC是等腰三角形,∴AG=AC=3,GF=CF,∵AB=5,AC=3,∴BG=2,∵AE是中线,∴BE=CE,∴EF为△CBG的中位线,∴EF=12BG=1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3.B【解析】【分析】【详解】判定一个二次根式是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就是逐个检查最简二次根式的两个条件(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是否同时满足,同时满足的就是最简二次根式,否则就不是.∵==,∴属于最简二次根式.故选B.34.C【解析】【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进行计算即可【详解】=4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5.C【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利用中心对称即可解题.【详解】由题可知▱ABCD关于点O中心对称,∴点A和点C关于点O中心对称,∵A(2,3),∴C(-2,-3)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中心对称,属于简单题,熟悉中心对称的点的坐标变换是解题关键.分别求出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根据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了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详解】解:解不等式x-1>0,得:x>1,解不等式4x≤8,得:x≤2,则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2,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正确求出每一个不等式解集是基础,熟知“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的原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7.A【解析】【分析】【详解】由题意得,x≥0 .故选A.8.D【解析】【分析】利用概率的意义分别回答即可得到答案.概率的意义:必然事件就是一定发生的事件,概率是1;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就是一定不发生的事件,概率是0;随机事件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概率>0且<1;不确定事件就是随机事件.【详解】解:A、必然发生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正确;B、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正确;C、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大于0且小于1,正确;D、概率很小的事件也有可能发生,故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概率的意义及随机事件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概率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