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工具案例分析[完整版]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全国哀悼日一体现了国家的一种信念、一种立场、一种挚爱;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三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四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艾滋病一政治性工具:二经济性工具:三社会性工具:------—殡葬改革此政策坚决依靠群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事,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实施,没达到政策精神。

1、自然环境。

在农村,土地的获得比城市容易得多。

2、政治环境。

很多时候政治环境与公共政策相互影响,其中公共权力的配置是关键.3、经济环境.镇政府财力薄弱,靠死人剑财,百姓为了改变下辈子的财气,象富人一样地活着。

4、文化环境。

传统的民间陋习。

5、社会环境。

是指总的社会状况,人口,群体、职业,规范等的总和。

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实施要求有成熟的公民社会。

-—---—--—限塑令核心内容:1、规定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使用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塑料购物袋,2是规定商品零售场所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是一项利在长远的公共政策,要取得好的实施效果,还需要引入利益平衡、责任均衡的理论,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人性化管理理念出发,多为消费者提供使得方面动脑筋,设溘减少服从成本,确保政策的更好执行。

比如,本案例中缺乏良好的消费观念才是造成污染根本原因,对环境的破坏不是塑料本身的过错而是人的不良习惯造成的。

----—-———————退耕还林存在的主要问题:(1)选择执行(2) 附加执行(3) 机械执行政策执行效能的障碍因素:(1)、政策规划障碍:政策方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案例里的政策变化令村民组长尴尬无法和农民交代走上绝路(2、)\政策认知障碍案例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误种粮食要被罚款无奈选择自杀(3)、政策资源障碍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退耕还林的补助很少,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再加上宣传的问题,导致农民误种粮食遭罚款,无力支付无奈选择自杀如果你是一名政策执行者,你将如何推行该项政策的执行:(1)、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政策执行水平和执行能力;(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象的政策认同感;(3)、有效利用公共政策执行的宝贵资源;( 4)、创建良好的公共政策执行环境; ( 5)、规范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 6)、完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政府拨付专款50万元,资助1 200名贫困大学生春节期间进酒楼打工.这些年,政府财大气粗了,动不动就“政府埋单”。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完整版)教学文稿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完整版)教学文稿
——优点:
※如果政府的期望偏好与目标群体的意愿偏好相吻合,补贴便易于确立并容易实施;
※由于个人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来决定如何对补贴做出回应,因此补贴是一种灵活的政策工具(如鼓励创新);
※由于存在潜在的受益者,管理、执行与实施的成本较——缺点:
※补贴需要财政资金,而要钱总是困难的;
法学领域,法律法规也往往被当作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
理论基础阐释:
“今天我们政府失败的主要之处,不在目的而在手段。”——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
一、政策工具的内涵
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府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方式。注意理解一下五点:
★政策工具是具体的,是实现特定目标的途径,其作用是实现既有的政策目标。
——优点:
※创造了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
※只须政府设定一个上限,其余的事情则留给市场机制去解决,因此比较容易确立;
※是一种灵活的政策工具,政府可以根据其需要来确定不同的上限;
※即使在政府政策不变的条件下,产权拍卖的对象也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境来调适自身行为。
——缺点:
※可能会助长投机行为的产生,甚至产生欺诈行为;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
2014.04
政策工具的研究:
政策工具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并正在成长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或主题领域。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突然出现的话题。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以及行政学等领域早已关注这一问题。
经济学领域,经济政策工具历来构成经济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工资、价格、利率等往往被当作政策工具看待。二战后,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政策工具成为各学科关注的问题。
※在某些公共物品和服务领域,市场工具也可能是改进效率和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示范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示范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示范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成为了各国共同的关注点。

清洁能源作为一种低碳、可再生的能源形式,被广泛认可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以我国清洁能源政策为例进行分析。

二、政策背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清洁能源政策,以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三、政策目标清洁能源政策旨在推动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清洁能源技术水平,培育清洁能源产业等。

四、政策措施1.法律法规支撑:我国通过制定和修订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划,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引导,如《可再生能源法》、《清洁能源发展规划》等。

2.财政支持: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清洁能源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奖励和补助,以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和使用清洁能源。

3.税收政策:对清洁能源设备和项目给予减免或优惠的税收政策,降低清洁能源项目的投资成本。

4.科技创新支持:政府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促进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5.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清洁能源技术和经验,促进清洁能源的吸纳和利用。

五、政策效果评估1.清洁能源发展快速: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势头强劲,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大幅增长,清洁能源消费比例逐渐提高。

2.减少碳排放: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减少了对煤炭的依赖,能源结构逐渐趋向多元化,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对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下,清洁能源产业迅速崛起,装备制造、运营和维护等环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11997年泰铢的暴跌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泰国作为亚洲最有活力的四小虎之一而崛起。

1985~1995年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8.4%,而将每年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5%(相比较美国在此期间的经济增长率为1.3%,通货膨胀率为3.2%)。

泰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出口。

例如,1990~1996年泰国出口值按复利计算每年增长16%。

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所创建的财富,促使泰国对商业用房和居民用房、工业资产和基础建设的大量投资。

随着对房地产需求的增加,曼谷的商业用房和居民用房的价格急剧上升。

这种情况导致泰国出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房地产繁荣。

在曼谷,办公楼和公寓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向银行拼命借债支持着建筑业。

由于房地产价格不断提高,银行非常乐意贷款给房地产公司。

然而到1997年初,过度投资的热潮显然造成了商业用房和居民用房过剩。

在1996年末,估计曼谷有365 000套单元住房空置。

而1997年还有10万套单元住房计划完工。

泰国房地产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

根据一项估计,1997年泰国房地产过热期间所造的商业用房和居民用房,至少可以满足以后5年的需求。

同时泰国在基础设施、工业生产设备和商业房地产方面的投资以空前的速度进口了大量的外国商品。

在建设基础设施、工厂和办公楼时,泰国从美国、欧洲和日本购买了生产设备和材料。

最后的结果是,到90年代中期,泰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了巨额逆差。

尽管出口强劲,但是进口速度更快。

到1995年,泰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1%。

到1997年2月5日,情况更加恶化,泰国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宋普拉宋地产宣布它无法按期偿付一笔800亿美元欧洲债券的310万美元利息,实际上就是债务违约。

在整个曼谷房地产市场中,宋普拉宋地产是投机性过度建房的第一个受害者。

泰国的股票市场自1996年初的最高峰以来,已经下跌了45%,主要就是投资者担心有几家房地产公司会被迫破产。

政策分析教育案例(2篇)

政策分析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我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外培训市场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家庭教育环境。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于2021年7月正式实施“双减”政策,即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本文将对“双减”政策进行政策分析,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政策内容“双减”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严格控制作业量。

要求学校合理安排作业,确保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 规范校外培训。

禁止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限制培训时间、地点、内容等,确保校外培训市场健康发展。

3. 加强家校合作。

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4. 严格教师管理。

要求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切实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三、政策实施效果1. 作业负担减轻。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减轻中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的通知》,2021年全国中小学生平均作业时间从3.8小时降至2.8小时,作业负担得到明显减轻。

2. 校外培训市场规范。

根据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的通知》,2021年全国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减少近40%,学科类培训得到有效遏制。

3. 家校合作加强。

各地纷纷开展家校活动,加强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4. 教师素质提高。

各地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减轻学生负担提供有力保障。

四、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 作业负担减轻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虽然作业负担减轻,但部分教师担心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导致教学内容、难度调整不当。

2. 校外培训市场规范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家长对校外培训的需求仍然存在,如何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成为政策实施的关键。

3. 教师待遇与工作压力的关系。

政策实施过程中,教师工作量减少,但部分教师待遇并未得到提高,导致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五、政策建议1. 继续优化作业管理。

在减轻作业负担的同时,确保教学质量,避免教学内容、难度降低。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完整版)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完整版)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2014.04政策工具的研究:政策工具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并正在成长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或主题领域。

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突然出现的话题。

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以及行政学等领域早已关注这一问题。

经济学领域,经济政策工具历来构成经济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工资、价格、利率等往往被当作政策工具看待。

二战后,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政策工具成为各学科关注的问题。

政治学领域,达尔和林德布洛姆在《政治、经济和福利》(1953年)已论及政策工具的基本原理,在此之后,政治学中的政策工具研究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注重对工具的政治属性的研究,它以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的研究为基础;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沿袭结构—功能传统,力求通过对工具的研究来确定公共政策功能。

公共行政学领域,行政工具及行政方法也早已构成一个重要的理论主题。

法学领域,法律法规也往往被当作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

理论基础阐释:“今天我们政府失败的主要之处,不在目的而在手段。

”——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一、政策工具的内涵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府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方式。

注意理解一下五点:★政策工具是具体的,是实现特定目标的途径,其作用是实现既有的政策目标。

★政策工具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政策工具的范围相当广泛,对工具的选择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政策工具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而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

★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政策过程,因而具有某种制度安排的性质。

★政策工具的实际运用会受到具体政策环境的影响,同一种政策工具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中可能发挥完全不同的作用。

二、政策工具的类型(一、)自愿性政策工具自愿性政策工具的特征是它没有或很少有政府参与,其作用是在社会群体自愿提供的基础上实现的。

(1)家庭和社区——优点:※公共成本低而产出质量高(不花政府的钱);※在许多服务领域(如残疾人的照顾),家庭和社区比其他工具更合适;(时旺可说说居家养老)※这种工具容易受到广泛的政治支持。

政策法律化案例分析(3篇)

政策法律化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为规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本文将以《劳动合同法》为例,分析政策法律化的过程。

二、政策法律化过程1. 政策制定阶段在《劳动合同法》制定前,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劳动关系的政策法规,如《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条例》等。

然而,这些政策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用人单位违法成本低等。

为此,政府决定制定一部更加完善的劳动合同法。

2. 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在《劳动合同法》制定过程中,政府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

通过公开征求意见,政府充分了解了社会各界的诉求,为《劳动合同法》的制定提供了有力依据。

3. 法律草案审议阶段《劳动合同法》草案经过多次审议,不断完善。

在审议过程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对草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确保了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4. 法律通过阶段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劳动合同法》。

这部法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劳动关系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5. 法律实施阶段《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宣传、贯彻落实,确保法律得到有效实施。

同时,政府还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案例分析1. 政策背景《劳动合同法》的制定,是在我国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进行的。

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充分考虑了社会各界的诉求,力求制定一部既能规范劳动关系,又能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政策工具是指国家为达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通过政策工具可以对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进行干预和调控。

下面将分别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介绍三个政策工具的案例分析。

经济方面的政策工具案例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发行量、利率水平,以及其他货币市场变量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

以我国近年来实施的降息、降准政策为例,通过降低利率和准备金率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一政策工具的目标是提升经济增长速度、促进就业增加和稳定物价水平。

通过降息降准,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同时,货币政策也可以用于控制通货膨胀,当通胀压力较大时,可以适度提高利率水平,降低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社会方面的政策工具案例是社会保障政策。

社会保障政策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以我国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例,通过落实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多层次保障的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全民覆盖、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服务。

这一政策工具的目标是提供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减少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养老金的公平分配,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提高社会的稳定性。

环境方面的政策工具案例是环境税的引入。

环境税是指对排放污染物和资源消耗征收的税收。

以我国实施的环境保护税政策为例,通过对企业和个人的环境污染行为征收环境保护税,鼓励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促进绿色发展。

这一政策工具的目标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可以提高企业环境治理的动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政策工具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货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环境税等工具的运用,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当然,政策工具的设计和执行也需要考虑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政策评估案例

政策评估案例

政策评估案例政策评估是政府制定政策后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重要工具。

通过政策评估,政府可以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政策的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

本文将通过一个政策评估案例,探讨政策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政策背景1.1 政策制定目的政府制定该政策的初衷是什么?是解决什么问题?有何具体目标?1.2 政策实施范围该政策的实施范围是什么?具体涉及到哪些领域和对象?1.3 政策实施时间政策实施时间是多久?是否有阶段性目标和评估标准?二、政策评估方法2.1 数据采集政策评估需要采集哪些数据?如何采集这些数据?数据的来源和真实性如何保证?2.2 指标制定政策评估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和重要性?指标的选择是否全面客观?2.3 评估工具政策评估使用了哪些评估工具?这些评估工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如何?三、政策评估结果3.1 政策效果政策评估的结果如何?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效果是否显著?3.2 问题和挑战政策评估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对政策的实施和效果有何影响?3.3 建议和改进基于政策评估的结果,提出了哪些建议和改进措施?这些措施是否可行和有效?四、政策调整4.1 政策调整的必要性政策评估的结果是否需要政策调整?为什么需要调整?调整的重点和方向是什么?4.2 政策调整的程序政策调整的程序和流程是怎样的?是否需要重新制定政策?如何确保调整的顺利实施?4.3 调整效果评估调整后的政策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进?五、政策评估的启示5.1 政策评估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政策评估的重要性。

惟独通过评估,政府才干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政策。

5.2 评估方法的改进政策评估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5.3 政策调整的灵便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到政策的灵便性,及时调整政策以适应不同情况和需求。

综上所述,政策评估是政府制定政策后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政策,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社会效益。

法律案例政策分析(3篇)

法律案例政策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治安问题。

其中,盗窃案件一直位居各类犯罪案件之首。

为了严厉打击盗窃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以《张三偷窃案》为例,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

二、案件概述《张三偷窃案》发生在我国某市,被告人张三因多次盗窃他人财物被起诉。

法院经审理认为,张三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五千元。

三、政策分析1. 严厉打击盗窃犯罪的政策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盗窃犯罪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严厉打击盗窃犯罪。

如《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严厉打击盗窃团伙的政策盗窃团伙作案手段狡猾,作案范围广,对社会治安危害较大。

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严厉打击盗窃团伙。

如《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组织、领导盗窃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其他主犯,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罪行处罚。

”3. 加强盗窃案件侦破工作的政策为了提高盗窃案件侦破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盗窃案件侦破工作。

如《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加强技术侦查手段,提高盗窃案件侦破率。

”4. 加强盗窃犯罪预防工作的政策预防盗窃犯罪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

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盗窃犯罪预防工作。

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禁止下列行为:(一)盗窃、诈骗、抢夺公私财物;(二)破坏公共财物;(三)哄抢财物;(四)故意损毁财物。

”四、政策启示1. 严厉打击盗窃犯罪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继续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打击盗窃犯罪,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关于政策法律案例分析(3篇)

关于政策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规范劳动合同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我国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劳动合同法》。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争议和纠纷。

本文以一起典型的劳动合同纠纷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劳动合同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二、案例介绍甲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生产的企业,乙为公司员工。

乙于2006年6月1日入职甲公司,担任生产线操作员。

双方签订了一份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乙的月工资为3000元,工作时间为每天8小时,每周工作5天。

在乙入职后,甲公司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

2010年1月,乙因工作原因受伤,住院治疗。

在此期间,甲公司未支付乙的病假工资。

乙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甲公司支付病假工资、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等。

劳动仲裁委员会审理后,支持了乙的仲裁请求。

三、案例分析(一)甲公司未为乙缴纳社会保险的行为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48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

”甲公司未为乙缴纳社会保险,违反了该条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9条的规定,甲公司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甲公司未支付乙病假工资的行为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85条规定:“劳动者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需要停工治疗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病假工资。

”甲公司未支付乙病假工资,违反了该条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91条的规定,甲公司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甲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二)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三)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四)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五)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精品]PEST分析案例

[精品]PEST分析案例

[精品]PEST分析案例PEST分析是企业战略制定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有利于企业制定适应性更强的战略。

下面,我们以一个假想的生鲜超市作为案例,来分析PEST对企业的影响。

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策略,税收政策等。

生鲜超市可能会受到政策变化的影响。

我国营业税和增值税都有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将会直接影响到超市的销售和进货成本。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美贸易摩擦和我国加入WTO等政治事件的发生都将会对超市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关税的变动、外汇率等问题。

经济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但是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同样会对生鲜超市生意带来波动。

在经济环境下,超市也需要关注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成本等问题。

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生鲜超市将会受到价格压力。

在经济衰退时,消费者的购买额度也会下降,从而影响超市销售额。

社会环境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迁以及人们对健康和保健意识的加强,生鲜超市也需要紧密关注社会的变化。

例如,在社会环境下,消费者对有机、绿色、无公害的产品越来越追求,对安全卫生有更高的要求。

所以,在产品策略上,生鲜超市需要调整产品品质、质量、品种和商标等。

技术环境生鲜超市需要关注技术环境的变化,例如新技术的应用(如RFID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以及电子支付等趋势。

同时,技术的发展将会应用到超市的进货、库存等环节,从而提高预测销售额精度和提高库存控制质量影响的水平,显著地提高超市收益率。

PEST分析作为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企业从宏观上了解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准确地制定企业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战略。

政策法律案例分析(3篇)

政策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房价持续上涨,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策法规的执行仍存在诸多争议。

本文将以某市商品房预售许可证问题为例,对政策法律进行案例分析。

二、案情简介2018年,某市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向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申请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甲公司提交了相关资料,包括土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

然而,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以甲公司提供的资料不全为由,拒绝颁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甲公司认为,其提供的资料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做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的规定。

甲公司遂向当地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当地人民政府经审查,维持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决定。

甲公司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审理后认为,甲公司提供的资料虽然基本符合要求,但部分资料存在瑕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判决驳回甲公司的诉讼请求。

三、案例分析(一)政策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六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建筑规模和规划要求,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并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进行建设。

第三十条: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1)土地使用权证;(2)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4)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5)其他相关材料。

2.《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一条: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1)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申请表;(2)土地使用权证;(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5)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6)其他相关材料。

(二)争议焦点1.甲公司提供的资料是否符合要求?2.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拒绝颁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做法是否合法?(三)案例分析1.关于甲公司提供的资料是否符合要求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的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应当提交土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材料。

政策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政策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对于规范环境保护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一起环境污染案件为例,分析《环保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概述2018年,某市某化工企业因违法排放废水,导致附近河流水质严重污染,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

当地环保部门接到举报后,立即对该公司进行现场调查。

经检测,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属于严重超标排放。

根据《环保法》的相关规定,当地环保部门对该企业进行了处罚,责令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

三、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的认定根据《环保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本案中,某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属于违法行为。

2. 处罚依据根据《环保法》第五十九条的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一)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二)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三)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或者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农药、兽药等污染环境的。

本案中,某化工企业属于上述第(一)种违法行为,当地环保部门依法对其进行了处罚。

3. 案件处理结果根据《环保法》的规定,当地环保部门对某化工企业进行了处罚,责令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

该企业接到处罚决定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立即停止了违法行为,并积极配合环保部门进行整改。

四、启示与建议1. 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认识,使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完整版)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完整版)

政策⼯具案例分析(完整版)政策⼯具案例分析2014.04政策⼯具的研究:政策⼯具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政策科学研究的⼀个焦点,并正在成长为⼀个新的学科分⽀或主题领域。

它并不是⼀个全新的、突然出现的话题。

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以及⾏政学等领域早已关注这⼀问题。

经济学领域,经济政策⼯具历来构成经济政策研究的⼀个重要⽅⾯,⼯资、价格、利率等往往被当作政策⼯具看待。

⼆战后,在西⽅社会科学领域中,政策⼯具成为各学科关注的问题。

政治学领域,达尔和林德布洛姆在《政治、经济和福利》(1953年)已论及政策⼯具的基本原理,在此之后,政治学中的政策⼯具研究沿着两个不同的⽅向发展——⼀是注重对⼯具的政治属性的研究,它以政治⽂化及意识形态的研究为基础;另⼀个发展⽅向是沿袭结构—功能传统,⼒求通过对⼯具的研究来确定公共政策功能。

公共⾏政学领域,⾏政⼯具及⾏政⽅法也早已构成⼀个重要的理论主题。

法学领域,法律法规也往往被当作⼀种社会控制的⼯具。

理论基础阐释:“今天我们政府失败的主要之处,不在⽬的⽽在⼿段。

”——奥斯本、盖布勒《改⾰政府》⼀、政策⼯具的内涵政策⼯具是⼈们为解决某⼀社会问题,或达成⼀定的政府⽬标⽽采⽤的具体⽅式和⽅式。

注意理解⼀下五点:★政策⼯具是具体的,是实现特定⽬标的途径,其作⽤是实现既有的政策⽬标。

★政策⼯具仅仅是⼿段,⽽不是⽬的本⾝,政策⼯具的范围相当⼴泛,对⼯具的选择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政策⼯具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

★政策⼯具的运⽤会改变政策过程,因⽽具有某种制度安排的性质。

★政策⼯具的实际运⽤会受到具体政策环境的影响,同⼀种政策⼯具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中可能发挥完全不同的作⽤。

⼆、政策⼯具的类型(⼀、)⾃愿性政策⼯具⾃愿性政策⼯具的特征是它没有或很少有政府参与,其作⽤是在社会群体⾃愿提供的基础上实现的。

(1)家庭和社区——优点:※公共成本低⽽产出质量⾼(不花政府的钱);※在许多服务领域(如残疾⼈的照顾),家庭和社区⽐其他⼯具更合适;(时旺可说说居家养⽼)※这种⼯具容易受到⼴泛的政治⽀持。

政策分析案例

政策分析案例

政策分析案例政策分析是指对某一政策或政策方案进行系统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以确定其合理性、可行性和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现代社会中,政策分析已经成为政府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以某一具体案例为例,对政策分析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讨。

某地区针对交通拥堵问题制定了限行政策,即对车辆实行按尾号限行的措施。

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城市交通效率。

然而,这一政策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和质疑。

针对这一政策,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对政策的制定背景和目的进行分析。

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城市交通秩序和居民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政府出台限行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减少尾气排放,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基于对城市交通和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分析,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其次,我们需要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限行政策实施一段时间以来,交通拥堵情况是否有所改善?空气质量是否得到提升?居民出行方式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评估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政府调整和改进政策提供依据。

再次,我们需要对政策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限行政策的实施对居民出行、交通行业、汽车市场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一方面,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导致居民出行受到限制,增加交通成本,影响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政策的实施也会对汽车市场和交通行业产生影响,可能导致相关产业的发展受阻。

因此,需要对政策实施的社会影响进行全面评估,找出其中的利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最后,我们需要对政策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

政策的实施是否符合长期发展的需要?是否会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些都是对政策可持续性的重要考量。

政策的可持续性分析需要考虑政策的长期影响,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为政府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政策分析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估政策的制定背景、实施效果、社会影响和可持续性,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公共政策分析政策执行之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政策执行之案例

第六章政策执行[案例1]“定心丸”何以变成“闹心丸”第二轮土地承包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九”,对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增加农民长期投入的积极性,保护耕地,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定心九”却变成“闹心九”。

据山东省信访部门统计,在山东因土地纠纷引发的农民上访和冲突,已占到农村越级上访量的40%,并呈上升势头。

河南省农调队最近对全省20个县的县、乡主要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表明,土地纠纷与农民负担等成为当前一些农村的热点问题。

强征承包地引发纠纷:1997年,山东省商河县杨庄铺乡政府在没有征得群众同意的情况下,单方将几个村的数千亩土地有偿承包给山东天马置业公司,搞高效农业开发。

村民多次上访,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村民林富行不平地说:“俺家的两亩地被乡政府强行包给了天马公司,补偿一直都不给,这是啥道理?”去年,河南省洛阳市所属的洛宁、宜阳、新安等县的一些乡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名,在不给任何经济补偿的情况下,强行让群众在承包地上种植烟叶,否则就收回群众的承包田,结果引发了群众上访。

不少乡村干部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存在错误认识,他们认为,“一定30年不变”不过走走形式,以前俺干部能动地,现在还能。

河南、山东两省的农业厅有关负责同志分析说,第一轮土地承包是个“包不包”的问题,而且大多数是口头协议,管理比较松散;而第二轮土地承包十分严格,承包地块、期限都是用书面合同的形式确定的,严格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如果基层干部再延用以前行政强迫命令的办法随便调地,势必引发大量土地纠纷。

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在基层得到广泛的拥护,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会产生矛盾:一家一户承包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

陕西省长安县探索出一种叫作“股份田”的新形式,即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且参与劳动经营,收益为土地股金和劳动者报酬;投资者以资金入股来经营管理,收益为经营利润和管理者报酬;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么技术服务,收益为技术服务指导费,三方皆大欢喜。

政策执行案例分析

政策执行案例分析

• 补偿政策不透明、来源不明确、资金不到 位,是部分小煤矿“假关闭”的另一个原 因。据了解,不少小煤矿近年来投入大量 资金做大规模、整改达标,其资金来源多 以借贷举债为主,少则上百万元,多则上 千万元。国务院明确要求:“关闭小煤矿 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原则上由地方政府承 担。关闭小煤矿和职工安置任务重、地方 财政确有困难的地区,由中央财政予以适 当补助”。但是,江西省由于财力所限, 至今尚未出台任何关于小煤矿关闭的经济 补偿政策。省政府有关领导表示过对“四 证”齐全的小煤矿要给以一定的补偿,但 资金来源不确定,补偿金额更一时无法到
• 根据这一政策,大量“四证”齐全的合法小煤矿 被列入“死亡名单”。江西省公布的首批22小煤矿只要不具备安全生产要求、在国 有矿区范围内,不管合法与否都要关闭。而一些 “四证”齐全的小煤矿则以身份合法、安全生产 方面没出过大事为由,认为其生存权益理应受到 法律保护,政府不能说关就关,并在关闭中出现 “你要强关,我就硬顶”的僵持局面。“假关闭” 是有些地方为避免矛盾激化不得已而为之。
• 7月30日,江西省经贸委发文公布第一批小煤矿 “死亡名单”,共288处。其中,国有煤矿矿办 小井22处;国矿范围内有证小煤矿139处,独眼 井和非法矿井97处;国矿范围外独眼井和非法矿 井30处。一个多月后,记者到部分矿区暗访,发 现一矿井的副井井架已被拉倒,而井口仅用混凝
土作了简单封闭,百米开外的主井井口并未关闭。
本月初,记者再次来到现场,该主井仍未彻底关
闭。据所在市关井现场督导组工作人员介绍,目
前全市近半数小煤矿只是切断电源、拉倒井架,
人员并没有完全遣散,电力设备也没有拆除,有
些已经“关闭”的矿井,几个小时就可以恢复生
产。据介绍,在江西省,许多小煤矿都存在以停 代关、以封代关等假关闭现象。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二计划生育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二计划生育

超生罚款的案例分析案例: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排在全倒数几位;2005年,新一届县政府领导走马上任,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该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新的政策措施的实施来控制生育数量;措施1:对计划外生育实行罚款;超生第二胎罚款2000元,第三胎罚款5000元,第四胎罚款1万元;措施2:考虑到计划生育的艰巨性,为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该政策还规定,罚款所得的收入,村乡两级政府分别可提成30%;政策实施两年后,政府发现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果:由于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中还根深蒂固,许多人宁愿交罚款,也要生第二胎、第三胎,即使需要借债来交罚款也是在所不惜;有的群众甚至认为,缴纳罚款就是购买计划生育的权利,在未生育之前便预先把罚款交上去;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多“创收”,不管超生,只管罚款,甚至暗中鼓励计划外生育;案例分析过程:一、政策质量方面: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和色彩,工作方式主要依靠政策和地方条例调整,基本上形成以行政制约、“人治”管理为主的运作模式,法制建设滞后;计划生育工作往往依靠行政强制手段多,提供服务少;要求群众尽义务多,考虑群众的权益少;考虑政府行使的权利多,而考虑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少;从某种意义上讲计划经济是一种命令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文件与法规政策是计划生育工作中各博弈方的游戏规则,主要是指乡镇级及其以上政府机关所发送和传达的文件和讲话精神等;文件相对于下级土政策是普遍主义的;在基层社会运作中这个因素一直起着宏观支配作用,在具体操作中有各种变通,特殊主义几乎无处不在;不同的博弈方面都在利用规则;比如,“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作为政策力量,就是强大的合法性后盾;村民也在利用文件政策;对生二胎游戏规则的规定和解释中的利用,是村民和干部同时利用同一规则进行互利式合作的一个例子;办二胎准生证的理由之一是,符合“经县级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织鉴定,报市地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织确诊第一个子女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条款;上级的人口生育计划中有这方面的指标,各地都有;于是,村民可以此作为来寻求生第二胎;而乡村等有关干部也可利用这一点从中牟利;例如某村民,花了3000元办个二胎准生证;在这种合作中村民获得了生育第二胎的权利,干部们获得了被请客和得到现金等礼物的好处;二、政策执行主体方面:基层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主体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如何认识和定位最基层的行驶执法主体是立法上的重要问题;就全国范围而言,在人口计划生育法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前,各地法规规定的基层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主体有三种: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的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其中以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为基层行政执法主体为多,涉及到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行政执法权往往也集中于此;因为具体的管理措施、方法和手段等具体行政行为通常是通过最基层的行政执法主体而加诸于管理相对人并影响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这种基础执法权属的差异,导致以上各级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主体相应职权和职责参差各异;在讲求法制协调统一的法制国家,是极其不和谐的;三、政策对象方面:生育观是人们对生男育女的基本看法和观点;长期受同一文化传统影响,当地群众有着大体一致的生育观,诸如多子多福、重男轻女、“不孝有三,无后指男孩为大”习俗所安排的是男系继承制,儿子天生具有继承父母财产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生理因素和社会文化造成了男女有别,从而重男轻女本身也是一个现实的生活策略,比如养儿防老和人多不受气等都很现实;因此,政策对象宁愿交罚款,也要生育第二胎、第三胎,即使需要借债来交罚款也在所不惜;四、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方面:一是关系,关系可以概括为看似合法实际上又非法,或看似非法实际上又合情合理的交往,是特殊主义的交往;干部和村民都在利用关系来参与这场博弈;“离开关系办事难”这是人们常发的感慨;这里的“办事”包括上级要求下级也可以指村民的、下级请求上级的以及同级人之间互动的事情;上级对下级的要求如果只以正式渠道下文件讲精神,一般效果不好;他们需要以“哥俩好”的交情让主要依靠的下属卖力工作,利用关系在村民的计划生育博弈策略中同样占据要津;关系是保护伞,能遮风挡雨;送礼请客等行为是非法的,但从村民自身利益和时下社会环境来看,几乎成了被锁定的事实;在日常生活中,村民需要请求上级时大多尽量动用社会关系网络资源解决问题,不会轻易动用法律;更何况村民本身也多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因此更不愿去触动法律;“民告官”的上访是需要勇气的,上访成功与否都要付出很大代价;总之,动用社会关系网络资本往往是最有效和经济的;用村民的话说“当官的得有老百姓撑腰,老百姓也要有当官的保护”,“撑腰”和“保护”的对象是同一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成员;这是一种社会资源交换;二是金钱,经济因素在计划生育中非常重要;超生罚款就是用经济手段对村民加以制约;近乎残酷的罚款对村民形成巨大的压力,但村民们都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多生孩子,以钱铺路仍然是村民们常用的策略;三是互利的合作,先说村民的合作,村民们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世世代代一起生活的熟人,他们是一个群体;在计划生育中村民之间自然达成联盟,可以让别人的东西暂时放在自己家里,打一下掩护,当外人打探某某的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事时,不向外人提供信息等;相互提供方便,至少不坏别人事;村民们明白,合作比背叛好;再看基层干部一方,他们之间的差别也造成内部的不同博弈方;我们可以把他们粗略地分成乡级在编干部、乡级不在编干部和村干部三个博弈方;在编干部要对上级负责,所以要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结果,比如,低超生,但又要保持工作尽量不太出格,出了问题就是麻烦,影响可获得提拔资格的政绩;而具体工作通常是由那些村干部做的;所以在编干部必须保持与不在编干部的合作,以求他们工作细致谨慎,干出成绩又少惹是非;现在来看干部和村民的合作,生二胎就是干部和村民默契的互利合作的一个很好例子;此外,基层干部不完成一定的任务就要受罚,又要照顾到村民实际,所以集执行小鬼和庇护神于一身,平时是以村民为对手打游击,上级来检查时又与村民结成同盟,通风报信,出谋划策;村民面对上级调查者,衡量利弊的结果,就是对他们说假话;这样相互隐瞒对双方都有利;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的另一方面就是权力缺乏监督;有效的监督,可以预防和制约违法政策;应把建立高效运转的监督机制作为实施执法责任制的重要环节,逐步形成以计划生育法制机构为主体,人大监督、司法监督、政纪监督、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群众监督综合发挥作用的监督体系;对重大的行政处理和行政处罚案件,计划生育法制机构为主体缺乏事前指导和事后监督也是计生政策难以执行的重要原因;综上分析,该案例中的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2014.04政策工具的研究:政策工具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并正在成长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或主题领域。

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突然出现的话题。

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以及行政学等领域早已关注这一问题。

经济学领域,经济政策工具历来构成经济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工资、价格、利率等往往被当作政策工具看待。

二战后,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政策工具成为各学科关注的问题。

政治学领域,达尔和林德布洛姆在《政治、经济和福利》(1953年)已论及政策工具的基本原理,在此之后,政治学中的政策工具研究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注重对工具的政治属性的研究,它以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的研究为基础;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沿袭结构—功能传统,力求通过对工具的研究来确定公共政策功能。

公共行政学领域,行政工具及行政方法也早已构成一个重要的理论主题。

法学领域,法律法规也往往被当作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

理论基础阐释:“今天我们政府失败的主要之处,不在目的而在手段。

”——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一、政策工具的内涵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府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方式。

注意理解一下五点:★政策工具是具体的,是实现特定目标的途径,其作用是实现既有的政策目标。

★政策工具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政策工具的范围相当广泛,对工具的选择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政策工具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而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

★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政策过程,因而具有某种制度安排的性质。

★政策工具的实际运用会受到具体政策环境的影响,同一种政策工具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中可能发挥完全不同的作用。

二、政策工具的类型(一、)自愿性政策工具自愿性政策工具的特征是它没有或很少有政府参与,其作用是在社会群体自愿提供的基础上实现的。

(1)家庭和社区——优点:※公共成本低而产出质量高(不花政府的钱);※在许多服务领域(如残疾人的照顾),家庭和社区比其他工具更合适;(时旺可说说居家养老)※这种工具容易受到广泛的政治支持。

※在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上常常虚弱无力,它们往往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使用;※规模经济效应也要求由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依赖这种工具来解决公共问题可能产生不公平。

(2)自愿性组织:既不是政府强迫成立也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

——优点(时旺谈谈台湾的慈济基金会)※提供的服务质量较高且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回应性;※减少对政府的行动的需要,或减轻政府的负担。

——缺点:※应用范围有限,大量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不能通过这种手段来处理;※志愿者组织也容易蜕化而变成准官僚机构,从而降低它的效能和效益;※许多社会成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资源去从事公益劳动。

(3)私人市场——优点:※市场在提供大部分私人物品上是富有效力和效率的手段。

※在某些公共物品和服务领域,市场工具也可能是改进效率和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

——缺点:※不能充分提供大部分公共政策旨在解决的那些纯公共物品;※由于存在不同类型的市场失灵,市场在提供各类收费的俱乐部物品和公共池塘资源时也存在困难;※市场是一个高度不公平的政策工具,因为它仅仅满足那些有支付能力的人们的需求。

(二、)混合型政策工具(1)信息和劝诫信息:由政府向社会公布,期望社会群体按照政府的意愿改变他们的行为。

劝诫:政府试图说服人们去做或不做某类事情,力求改变被说服者的偏好和行动,但不通过强制性的奖惩来使行为发生。

(如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中的沿海地区抢盐事件)——优点:※对于政府处理那些尚没有明确解决办法的问题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出发点;※成本较低,容易实施且比较稳定;※如果找到了更优的政策工具,很容易就能改变或者禁止倡导、劝诫的政策;※可以减少其他强制性工具的使用,也是一种民主的手段。

——缺点:※这种工具是一种相对虚弱无力的工具,它只希望或要求人们做某事,而没有强制人们做某事。

如果没有其他工具配合,这种工具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

(2)补贴:由政府或由政府指定的机构赋予个人、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以一定数量的财政转移,目标是让得到补贴者采取政府所希望发生的行为,包括拨款、税收减免和担保等形式。

(比如目前有大学生就业补贴,可以分析一下)——优点:※如果政府的期望偏好与目标群体的意愿偏好相吻合,补贴便易于确立并容易实施;※由于个人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来决定如何对补贴做出回应,因此补贴是一种灵活的政策工具(如鼓励创新);※由于存在潜在的受益者,管理、执行与实施的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政治可行性。

※补贴需要财政资金,而要钱总是困难的;※获得关于补贴是否达成目的(即所希望的行为是否发生)方面信息的成本是昂贵的;※由于补贴是间接地起作用,因此存在时滞问题,不适用于危机处理;※一旦补贴建立起来就难以取消;※在即使没有补贴也能产生预期行为的情况下,补贴可能是多余的。

(3)产权拍卖:政府通过产权拍卖,在没有市场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领域建立起市场(比如上海的车辆牌照拍卖)。

——优点:※创造了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只须政府设定一个上限,其余的事情则留给市场机制去解决,因此比较容易确立;※是一种灵活的政策工具,政府可以根据其需要来确定不同的上限;※即使在政府政策不变的条件下,产权拍卖的对象也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境来调适自身行为。

——缺点:※可能会助长投机行为的产生,甚至产生欺诈行为;※产权拍卖是一种不公平的工具,它依据支付能力而不是需要来配置资源,由于购买产权者必须承担额外成本,因此产权拍卖常常遭到支付能力不足而又确实需要的人们的强烈反对。

(4)税收和使用费税收:一种法律上规定的由个人和公司对政府的强制性支付,引发政府所希望的行为或限制所不希望的行为(比如对奢侈品征收高额税费)。

使用费:政府对某种物品、服务或行为确定“价格”,由使用者或行为者支付这种费用。

——优点:※二者容易确立;※对减少不期望的行为来说,税收与使用者付费提供了一个持续不断的财政激励;※有助于创新,因为能够促使公司致力于寻求更廉价的替代方案;※是一种灵活的政策工具,政府持续不断地调整税率直到找到合适的基点;※由于它将减少目标活动的责任留给个人和公司来承担,这减少了官僚机构的执行任务。

——缺点:※要求大量信息来确定引发预期行为的正确税率和费额,因此难以准确确定;※资源在获得最优收费标准的实验过程中可能被错误配置;※不能用作处理危机的工具;※行政管理成本较高且较为繁杂。

(三、)强制性政策工具强制性工具:也称直接性工具,它借助国家或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迫使目标群体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

(如小煤矿的关停和小炼钢厂的关停)。

(1)管制:政府要求个人和社会履行一定的行为程序或行动方案,政府则通过特定的职能机构来进行全程管理。

分为经济性和社会性管制两种。

——优点:※所需的信息较少;※较容易实施和管理,运行管理比其他工具更有效率,并且不存在其他工具所涉及的不确定的问题;※相对于其他工具来说,管制更适用于危机管理;※管制比其他工具(例如补助或者税收)的财政成本更低;※采取管制措施能够表现出政府部门的快速行动,对公众而言具有政治感染力。

——缺点:※经常扭曲志愿部门或私人部门的活动,从而导致经济无效率;※会抑制创新和技术进步;※缺乏灵活性;※管制所引起的社会服从成本会比较高。

(2)公共企业:可以看作一种强制性工具,其强制性有时比管制还强。

其特点是具有公共所有权,受到政府控制或直接管理,收入与成本之间必须保持有某种平衡。

——优点:※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是一项有效率的经济政策工具;※所必需的信息比管制或自愿性工具少;※可以简化行政管理,并可以补充公共支出的不足。

——缺点:※政府难以对其加以有效的控制;※运作效率往往较低,由于连续亏损并不导致破产,公共企业可能是无效的;※易于造成垄断,并将负担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3)直接提供:由政府机构及其雇员直接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优点:※直接提供所要求的庞大机构规模使其能够获得高度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资源、技巧和信息(所需的信息成本小,且容易获得);※能够避免间接提供所出现的效率损失,如谈判、讨论以及较高的信息需求;※允许交易内部化,从而使成本最小化。

——缺点:※官僚机构的直接提供往往僵化刻板且反应迟缓;※官僚机构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往往导致将更多的资源用于自身利益满足而不是公共服务;※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官僚机构容易因缺乏成本意识而造成浪费;※政府机构内部机构之间以及跨部门之间的某些冲突往往会导致某些服务供给无效。

三、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政策目标,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以前选择的限制,意识形态因素。

(一)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

政策目标为政策工具规定了方向,为判断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了评判标准。

※如果目标是单一的,就要明确目标是什么。

※如果目标是多重的,就要明确目标构成。

※政策工具在执行一段时间后,要考虑政策目标是否已发生转变。

(二)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每种工具有其自身优缺点。

※不同工具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被用于解决不同问题,运用于不同组织环境。

(三)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执行组织某项政策工具的实施会对执行组织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

如果某项政策工具能使执行机构受益,执行机构就会积极支持该项政策工具。

如果某种工具的选择会降低执行机构的地位,改变组织结构,影响组织成员的利益,这种工具就会遭到抵制。

※目标团体是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因此政策工具的实施对目标团体有直接影响。

目标团体会抵制对自身不利的政策工具,使其无法开展;同时会通过各种手段使对自身有利的政策工具继续下去。

※其他工具工具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不同工具间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冲突。

※政策领域的其它因素(如相关法律、环境)(四)以前选择的限制※工具在运用一段时间后被内化于组织之中。

改变工具需要改变组织的文化。

※工具的选择代表一种递增的发展,旧的范式依然有影响。

※行动者在选择政策工具时不仅考虑其效果,而且受传统、路线和特定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支配。

(五)意识形态因素: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

※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关于政府治理工具选择主张的基本特征:亲市场而远政府。

※我国政府在尝试选择和实践运用多种工具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观念创新。

四、政策工具选择的5I模型:(1)观念(Ideas)观念与意识型态影响了政策工具的选择。

例如,根深蒂固的全能政府观念就对中国很多地方公共事业的民营化改革进程有着显著的影响。

由此,民营化工具很多时候难以成为政府面对公共事业改革时的可能选择。

(2)利益(Interests)政治学理论是以利益为基础的。

基本逻辑就是政治是由行动者的利益所带动的,这些行动者企图在政治过程中实现其自身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