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舆论学》

合集下载

读李普曼《舆论学》

读李普曼《舆论学》

读李普曼《舆论学》作者:吕强来源:《卷宗》2014年第03期1 作者简介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生于美国纽约,曾在哈佛大学上学,当时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共同创立哈佛大学社会主义学社。

他撰写专栏评论被250多家美国报纸和20多家家国外报纸刊用和转载,获普利策新闻奖,总统自由勋章等殊荣,是美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传播学家,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李普曼一生持续写作60余年,创作1000余万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22年公开出版了《舆论学》(Public Opinion),被认为是20世纪传播领域的传世名著。

其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舆论学》至今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被韦尔伯·施拉姆看成是整个新闻传播学界的奠基之作。

2 《舆论学》主要观点2.1 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化,人们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保持对所有外部环境和事物的直接实践,超过自己直接经验感知范围以外的事物,就需要通过大众媒介(media)所提供的信息去了解认知。

而大众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不是对客观环境“镜子式”的反映,是通过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所呈现的环境。

一般人不了解媒介的这种内部运行机制,通常会把大众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当做客观真实环境来对待。

人的行为是通过自身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产生的,“拟态环境”的产生使得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根据对客观环境认知而产生的反应,变成了对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认知而产生的反应,大众媒介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控了人的思想。

2.2 刻板成见李普曼认为,人脑不可能直接记住现实环境的所有细节,只能通过对事物的抽象化处理,浓缩成为一个符号、概念存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舆论学

舆论学

一、公众、大众和乌合之众公众,公众是指与公共关系主体——社会组织发生相互联系、作用,其成员面临共同问题、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的社会群体。

是相对于社会组织而言的,并且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是平等的,信息交流采取双向沟通的形式,往往以公共事务为共同话题并参与社会讨论,以共同问题的产生而产生因共同问题的结局而消失。

常分为单一话题公众、组织公众和意识形态公众。

大众则是相对于政府、法律而言,群众相对于干部、领导而言。

群众与领导之间在具体职能的行使中是不相同的,信息沟通也主要采取单向灌输的形式。

只要有政府、法律存在,只要有领导、干部存在,大众、群众总是存在的,不会消失。

乌合之众:无组织的群体。

二、对舆论概念的界定:1.舆论是个人意见的汇聚。

《不列颠百科全书”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这事对舆论最常见的定义,它使得民意调查具有合法性。

2.舆论是以多数人观点为基础的集体意见。

刘建明“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

重点强调舆论不等于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

(正如苦力所认为的,舆论不是分散的个人判断的汇聚,而是经由传播和相互影响所组织和卸掉的产物。

因此,舆论研究的重点就是转向个人意见形成的多重场合以及在不同场合下不同人意见之间的相互关系。

)就是说多数人的价值观和信念是公共舆论的正是基础,或者说,最终能够影响决策的公共舆论是绝大多数公民的所思所想。

但是这一说法并没有对多数人的意见是否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作出判断,而只是简单地报告说,人们确实会关注朋友、同事和邻居的意见,并且倾向于和多数人的意见保持一致;其次所谓“多数”的概念究竟是个人所感知的相对多数,还是借助民意测验得知的绝对多数。

3.公众舆论是媒介和精英的意见。

1982出版的英国斯库鲁顿《政治思想词典》“公众舆论不是多数人的意见,而是在公共领域里活跃的意见。

”这一定义的重点在于突出强调了舆论过程中精英和媒介的重要性。

李普曼《舆论学》读书分析报告

李普曼《舆论学》读书分析报告

李普曼《舆论学》读书报告————————————————————————————————作者:————————————————————————————————日期:2《舆论学》读书报告一. 简介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是由美国著名的政论家和报刊专栏作家李普曼写作而成的著作,因其与政治学和新闻学的密切相关性,该书问世后,受到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新闻传播学界和政治学界的极大推崇,几十年来一直被誉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自成体系的舆论学专著,并被公认为是新闻传播的奠基之作,成了每一个致力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研究与探索的人的必读书目之一。

《舆论学》出版之后,引发了社会对于舆论与政治、舆论与媒介、政治与媒介、政府与媒介和公众等关系之间的再思考与再认识,促进了舆论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沃尔特﹒李普曼虽然是报刊专栏作家,却也是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他的许多政论、专栏对于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为《世界报》和《新闻周刊》撰写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是美国报业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专栏,同时它也为李普曼赢得了国际声誉。

《舆论学》通过八个章节的论述,“引言”、“探讨现实世界”、“固定的成见”、“兴趣”、“创造一种共同的意愿”、“民主政体的偶像”、“报纸”、“有情报的组织”,对社会认知和舆论形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摧毁了意见自由市场的民主假设,认为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人员都是“固定的成见”或者“刻板印象”的囚徒,“舆论”只是人们对于大众媒介构造的“虚拟现实”的一种带有“固定的成见”的意见和看法。

有学者说,《舆论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李普曼在书中提出了“固定的成见”和“假环境”这两个概念。

二. 一种比较——李普曼与纽曼的“舆论”前西德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在她的论文中曾说过,对于“舆论”一词的定义有60多种,在“觉得对舆论还是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纽曼对1965年德国大选的阿兰斯拔研究会的调查进行了分析,她发现人都具有分辨“多数意见”与“少数意见”的能力,并且能够感觉到“支持”与“反对”观点的流动频率,这些因素导致了她开始寻求用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这就是她后来所得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并且提出了关于“舆论”的看法,她把“舆论”比喻为我们的社会皮肤,通过社会皮肤的感知作用,人们可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起到社会皮肤的保护作用。

李普曼《舆论学》读书报告

李普曼《舆论学》读书报告

《舆论学》读书报告一. 简介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是由美国著名的政论家和报刊专栏作家李普曼写作而成的著作,因其与政治学和新闻学的密切相关性,该书问世后,受到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新闻传播学界和政治学界的极大推崇,几十年来一直被誉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自成体系的舆论学专著,并被公认为是新闻传播的奠基之作,成了每一个致力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研究与探索的人的必读书目之一。

《舆论学》出版之后,引发了社会对于舆论与政治、舆论与媒介、政治与媒介、政府与媒介和公众等关系之间的再思考与再认识,促进了舆论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沃尔特﹒李普曼虽然是报刊专栏作家,却也是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他的许多政论、专栏对于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为《世界报》和《新闻周刊》撰写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是美国报业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专栏,同时它也为李普曼赢得了国际声誉。

《舆论学》通过八个章节的论述,“引言”、“探讨现实世界”、“固定的成见”、“兴趣”、“创造一种共同的意愿”、“民主政体的偶像”、“报纸”、“有情报的组织”,对社会认知和舆论形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摧毁了意见自由市场的民主假设,认为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人员都是“固定的成见”或者“刻板印象”的囚徒,“舆论”只是人们对于大众媒介构造的“虚拟现实”的一种带有“固定的成见”的意见和看法。

有学者说,《舆论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李普曼在书中提出了“固定的成见”和“假环境”这两个概念。

二. 一种比较——李普曼与纽曼的“舆论”前西德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在她的论文中曾说过,对于“舆论”一词的定义有60多种,在“觉得对舆论还是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纽曼对1965年德国大选的阿兰斯拔研究会的调查进行了分析,她发现人都具有分辨“多数意见”与“少数意见”的能力,并且能够感觉到“支持”与“反对”观点的流动频率,这些因素导致了她开始寻求用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这就是她后来所得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并且提出了关于“舆论”的看法,她把“舆论”比喻为我们的社会皮肤,通过社会皮肤的感知作用,人们可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起到社会皮肤的保护作用。

《舆论学》读书报告

《舆论学》读书报告

浅谈“固定的成见”——李普曼《舆论学》读书报告摘要: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是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他一生著作很多,《舆论学》是他的早期著作之一。

美国传播学家教授韦尔伯·施拉姆来华讲授新闻传播学时,曾把李普曼奉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并把《舆论学》列为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作品。

本文则着力探讨了“固定的成见”观点,并且研究了这种固定队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影响,最后提出新闻界应当在求真中重视“固定成见”理论的运用。

关键字:李普曼;舆论学;固定的成见一、李普曼《舆论学》李普曼在《舆论学》这本书中提出了很多令人惊叹的思想,比如“固定的成见”、“假环境”、“新闻与真实性必须加以区分”、“‘局内人’统治‘局外人’”等等。

首先关于舆论是怎样形成的问题,书中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

于是李普曼提出了一个在舆论形成中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固定的成见(stereotype)。

他把舆论看作是人们头脑里的想象,从而肯定了有一种类似铅版浇筑的“固定的成见”。

二、“固定的成见”那么什么是固定的成见呢?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我们的意见不可避免地试用于比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范围更大,并且试用于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事情。

因此,必须把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能够想象的拼凑在一起而成为我们的意愿。

(详见原文第50页)李普曼对这一看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他说:“我们处在什么地位和我们习惯的看法决定我们所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事实(详见原文第51页)。

“对于大部分事物我们并不是先观察而后解释,而是先解释然后观察的。

(详见原文第52页)”书中给了大量的例子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详1细的阐述和说明。

其中包括在哥丁根大会上进行的一次有趣的实验(详见原文第53页)。

而实验结果就是:40个受过训练的观察者对他们眼前刚刚发生的情景写出了负责任的报道,其中绝大多数人看到了一种并没有发生过的情景。

他们看到了他们头脑里关于这样的事件的固定的成见。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读书笔记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读书笔记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读书笔记陈力丹老师所著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是我国第一本对舆论导向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学术专著,本书第二页中的内容提要写到: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难以把握的外部精神力量对自己言行的制约,《舆论学:舆论学导向研究》揭示的便是这种力量——舆论的内在要素,形成,形态,以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

由于我的论文主要研究舆论引导力,所以读书笔记以书中的舆论引导内容为主。

大众媒介对各种舆论形态的引导P98作者在第四章中指出舆论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即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喻国明)。

潜舆论虽然具有非理性和情绪化特点,但有时比显舆论更能说明舆论的真正倾向;显舆论所表达的公众意见倾向更复杂,常常不能代表舆论;行为舆论是一种综合性舆论,作者引用了社会学家斯梅塞的“集合行为理论”说明了行为舆论的意见表达强度要大于一般的显舆论。

同时作者从信息形态对舆论进行分类,将其分为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以及舆论的畸变形态——流言。

舆论处于讯息形态时,舆论强度较弱,发展方向也不十分明确,如果大众媒介这是给予适当的引导,有可能较为有效地使舆论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起来;观念形态的舆论表达或是简单或是情绪化的,较为抽象;艺术信息形态的舆论,心理性成分浓重,较为复杂。

对于不同形态的舆论,作者给出了大众媒介引导办法,面对情绪型舆论,媒介要保持冷静理智,抓住时机,越早引导越好;引导讯息形态舆论,要以准确的讯息应对模糊的信息;引导观念形态舆论,要提供接近性的参照系;面对艺术形态舆论,要防止舆论共振;引导行为舆论,要扶植正面行为以抑制负面行为。

大众媒介针对舆论特征的引导P119作者在第五章“我国当代舆论的特征和媒介引导”中,从公众心态和社群分化的角度出发,结合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情况,分析了我国国情下的舆论特征,并指出这些舆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失误有关联,吸取近几年的经验教训,针对我国当代舆论特征,给出一些宏观引导思路。

舆论学总结3

舆论学总结3

舆论学考试内容舆人之论含义:指的主要是下层百姓的议论。

舆论一词在我国史籍中出现较早,可以追溯到《三国志》和《梁书》英语舆论: public opinion.英国的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在1651年出版的《利维坦》一书,最早使用,卢梭,1762年的著作《社会契约论》进一步强调舆论重要性。

舆论理解:公众对某一事件所表达的大体一致的意见。

舆论学内涵:是研究舆论特征、结构、形成、功能、控制和应用方法的学科。

舆论理解为:公众对某一事件所表达的大体一致的意见。

1899年,法国社会学家埃尔·德·塔尔德写出的《社会舆论与公众》一书,成为人类社会科学史上第一部关于舆论研究的专门书籍。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的《舆论学》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本具有学说体系的舆论学著作。

我国对舆论进行专门研究的首属梁启超,代表文章《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

中西方舆论概念产生有所差别:中国的舆论概念形成是一种语言的延伸、转化过程,西方舆论概念形成是一种政治理念的深化过程。

明确新闻与舆论的关系:马克思曾有过“驴子”与“麻袋”的比喻,他认为报刊和舆论的关系是:报刊代表舆论,反映舆论。

工具说:把新闻业看作社会舆论的工具。

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新闻媒介是舆论传播的载体和放大器。

2.新闻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和依据。

3.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

4.新闻可以引导舆论.一是通过信息流;二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发表意见。

人的社会化是原始舆论产生的前提。

舆论形态——指舆论行为的群体方式。

最早的舆论形态——传说。

除此之外,还有歌谣、民谣。

舆论反抗是阶级社会中人民最基本的斗争形式。

舆论传播的三个时期的特点:原始时期的舆论的功能主要是:1. 协调劳动、协调生活2. 决策功能 3. 选拔氏族首领的依据奴隶制社会的舆论特点:1. 阶级舆论的出现 2. 调和阶级矛盾的主要舆论形态——游说封建社会的舆论特点:1. 产生城镇舆论2. 结社和舆论多元化的萌芽舆论客体:舆论要针对的客观事物。

舆论学

舆论学

狭义的概念是指某种舆论而言,即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的多数人对社会问题形成的共同意见。

广义上的概念是指社会上同时存在的多种意见,各种意见的总和或纷争。

人们多在狭义上使用舆论的概念,因为人们谈论舆论的存在常常是指社会中某种具体意见,剖析某种意见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指向或量化是怎么样,以及有何影响,并不过多地分析多种意见的纷争状态。

理解舆论,首先要认识舆论是什么?西方把舆论表达为“公众意见”(public opinion),公众的共同知觉和信念,构成一定社会范围内的优势意见,正是舆论的内涵。

一、西方的舆论定义1、如同我们构思的那样,舆论是一个由众多或多或少成熟的意见集合而来的特定合量。

2、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并且具备合理判断能力的观点3、舆论是对于受普遍关注的问题的合适的解决方法的看法。

4、舆论,就是社会中具有同一知觉的全体公众在公开讨论之后,形成的对于一个具有普遍重要性的问题的社会性判断。

5、舆论是在面对一些重要的公众问题时,很大一部分群众的态度、感觉,或者观点。

二、舆论的核心问题1、舆论内涵的第一个核心问题:舆论有意见构成,而且最终表现为群体或公众意见。

2、舆论内涵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多数人”的意见。

民主形式的政府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要提升舆论的质量,不能忽视多数人意见的质量。

3、意见的强烈的一致性和共同意见,是其第三个核心问题。

第二节:舆论的构成与要素一、见解与意见的言说1、意见构成舆论的外在因素,是舆论的本体。

任何意见都离不开见解,若干见解构成意见并使舆论变为人们看得到、听得见的一种实体。

2、意见:人们对事物表明若干观点,阐明其态度的语义手段、众人相互接受意见,并最终取得一致,才能形成舆论。

意见是舆论的本体,又是舆论存在的基本标志,它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或阐释,是舆论人表达意见的主要内容。

3、意见的语言性和非语言性都是内心思想的凝聚,它的言说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公众的集合意识与信念1、公众和加入某一组织或活动的群体是有区别的。

舆论学分析

舆论学分析
媒介关注来自二.舆论对媒介进行议程设置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议题设置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对于其研究不再 局限于“媒介议题设定了公共议题”这一视角,而开始探讨关于影响媒介议 题设置形成的问题。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自媒体的兴起,我们发现网络舆 论常常对传统媒体进行舆论设置。
舆论
网络视频发出
媒介
媒体第二天医院采访,重述事件
媒介与舆论互动
LOREM IPSUM DOLOR
一 案例引进
《北京青年报》:
“女孩确实站在第三个位置,当时她上前,挂号室工作人员跟她说没号了, 她就退出来了,但她退出来后,发现旁边那队里站在她后方位置的一个人随后却 排到了周医生的专家号。”吴林称,女孩这时候有些生气,所以才去拉挂号室的 门。“后来保安把她拦出来了,随后女孩报了警。”
三 媒介与舆论互动中媒介对于舆论的影响
媒介反映舆论
媒介反映某种舆论,并不是消极地仅仅起到传声筒作用。事实上,大众媒体 反映舆论的过程是积极参与舆论活动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媒介发表的大 量新闻基本是为表达一定舆论服务的。
媒介反映舆论
媒介反映舆论的形式有两种: 一是直接出面反映。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报纸、广播电视评论 就属于这种情况。言论必须根据正确的事实和公正的判断才 能为舆论主体所接受,然后经过舆论主体——公众的分析、判 断形成舆论。
媒介反映舆论
媒介反映舆论的形式有两种: 二是传播事实。这本身也是对舆论的引导。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实是 经过选择的,选择本身就包含着某种价值观念,但选择事实必须同舆论 倾向保持一致。公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事实,做出判断,形成舆 论。如西方报刊常使用的“客观性报道”就是有选择、有目的组合事 实,表面上摆出的都是客观事实,但暗藏某种倾向,使读者在阅读中不 知不觉接受这种倾向,达到传播者所要的舆论效果。

舆论学

舆论学

• 其二,与第一点紧密相关的是,李普曼在对于传播者做出 精英假定的同时,对于普通受众所做的是一种非理性人的 假定。他引用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来说明普通民众与外 部世界的接触是支解的、片面的和不完全的,对于大部分 人来说,囿于有限的交往范围、时间与注意力,以及有限 的理性能力,只能对介于公众与广阔世界之间的专家们表 示信赖,包括统计学家、会计师、各种工业顾问与工程师, 当然更包括告知我们外面世界正发生着什么的那些传播媒 介。对于公众的有限理性揭示,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公共舆 论的质疑,从而反思公共民主的真理性与正确性,这无疑 让我们感觉到李普曼的敏锐与深刻,然而,有限的理性并 不能决定人类盲目与卑微的宿命,人类恰恰始终在尝试着 以各种方式实现对这种有限性的超越,而李普曼正是轻易 地忽略了这一点。
刻板成见
• 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 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 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 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 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 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 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 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
• 在“刻板成见”的影响下,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看到的 总是与我们头脑中成见相一致的地方,对于那些不符合的 地方,相抵触的地方,李普曼认为我们基本上会采取两种 方式中的一种,要么“怀疑所看到的”,将它视为例外不 加考察,要么“接受新事物而修改成见”,重新考察新事 物。所以,刻板成见是我们的传统的堡垒,在它们的防卫 下,我们能够继续感到我们自己安全的处在我们所处的地 位。正因为刻板成见是作为一种防护的工具在保护着我们 的意识、地位,它对于舆论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任 何一种意见和看法都势必带有由我们的刻板成见所形成的 “盲点”,从而影响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稳定而整体的认识。

《舆论学》考点

《舆论学》考点

1、诤言实事求是地说出事实的真相,指出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存在的错误,并为克服错误提出正确的建议,就是诤言。

舆论主体坚持说真话、讲真理,直率地评价客观事物,是认识和追求真理的行为。

诤言具有求实性,使公众正确了解周围的变故,具有重要的认识和实践价值。

2、社会浮言有哪几种社会浮言是指脱离实际的意见和动听的套话,又称美丽的空话,在社会舆论中具有普遍性,大都来自于会议上、报刊宣传中那些粉饰太平的不实之词。

溢美之词,空话、大话,套话连篇。

3、舆论操纵和舆论同化舆论操纵是对舆论的潜在支配,表面上舆论仍处于独立地位,实则被权力所控制,被利用来达到权力的目的。

按某种意图制造或利用公共事件,堵塞或透露关键信息,劝服舆论领袖发表谈话,以形式符合一定要求的舆论指向,是舆论操纵惯用的手法。

舆论同化是强大的舆论把异己的舆论转化为与己相同的观点。

舆论同化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也符合被同化者的利益,因而才有更多的意见被说服。

正义权力对异己舆论的化解、吸引和劝服,是舆论同化。

非正义权力对异己舆论的利用则称作舆论操纵。

4、制造同意所谓制造同意,就是利用宣传手段,制造种种假象表明大众赞同权力的统治与政策,诚心接受权势阶层的观点。

与人民对立的政府要想赢得民意,需要利用媒体制造舆论,让民众为权力说话,达成统治者与民众意见的一致。

在一些国家,政府陷于复杂的内外矛盾,争得舆论的支持十分重要,通过制造同意树立权威,成为它们惯用的手法。

最先提出制造同意的概念,是美国的政论家李普曼。

5、公共权力话语的几种类型回应性话语;政策性话语;评价话语;对自己的政绩进行评价,对政府的工作进行总结。

6、舆论知觉外化为集群心理有哪些特征归属心理;认同心理;凝聚心理;怂动心理。

7、简述社会舆论的特征(P39)社会表层意识的发散;社会舆论的波动性;社会舆论的弹性;社会舆论的惯性。

8、舆论生成的四个阶段(P51)公共问题与社会议论;个人意见与议论圈的扩散;突发事件的激发;舆论领袖的意见引导。

舆论与民主_读李普曼的_舆论学_

舆论与民主_读李普曼的_舆论学_

体制造的种种噪音所笼罩。
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依照
作者的观点,公众舆论是不应被
信任的— ——对政治决策不具有
正向的作用,新闻机构自身的利
益和偏见又决定了它无法给与
公众正确的指引。那么,既然现
这一理论就是后来“议程设置”假说的基础。议 程设置理论的核心是“三个层面:在认知层面,公众 因为媒介的报道而意识到议题的存在;在次序层 面,媒介所安排的议题顺序一般会影响公众考虑这 个问题的顺序;在显著性层面,媒介赋予议题的意 义 (包括给予的版面位置或节目中的时间先后)一 般会影响公众对这个议题重要性的认识。”⑩
梳理一下整书的脉络,我认为围绕着现代民主这一 发形成舆论,再根据这样的舆论驾驭世界,实现自
主题的两条主线—— —公众的主线和媒介的主线,就 治。但是,当你为了了解这个世界而迈出第一步的
是前述两种系统中的主体。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想法有多么的幼稚。无数的
就是着重探讨这两条主线的结合所产生的问题和 障碍似乎一下子都冒了出来,让你感到悲观而无
的肩上,期盼着它可以像一面镜子一样,为公众反
(二)主观障碍— ——“刻板成见”
应复杂的现实世界。
在阐释了解世界的主观障碍时,李普曼先生提
然而,媒介再一次辜负了公众的期待,它不仅
出了著名的概念—— —“刻板成见”(stereotype)。所谓 没能真实地反应世界,还给我们制造了一个“拟态
刻板成见,我理解为某个事物当你还没有经历它时 环境”。面对这样的结果,李普曼不无失望地说“:舆
研究仅限定在政治领域中,未免有些狭隘和功利。
这是我认为这本书的不足之一,毕竟它的书名叫做
《舆论学》。但不可否认的是,李普曼先生将舆论在
政治领域聚焦后产生的深刻见解,给。

《舆论学》名词解释

《舆论学》名词解释

《舆论学》名词解释
《舆论学》是一门研究公共舆论形成、传播和影响等问题的学科。

它以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研究公众对社会问题、政治议题、组织活动等的态度、观点以及对其态度和观点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

《舆论学》关注舆论的形成过程、传播方式、影响力和效果,旨在揭示公众舆论的演变机制、媒体对舆论的引导作用、舆论对社会变革和政策制定的影响等问题。

研究内容包括舆论的形成和演变规律、舆论的媒介效应、舆论的动态变化、舆论对政治决策的影响等。

《舆论学》的研究结果和理论可以应用于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宣传、舆情管理等领域,为社会、政府和组织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李普曼《舆论学》读书报告

李普曼《舆论学》读书报告

李普曼《舆论学》读书报告《舆论学》读书报告一. 简介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是由美国著名的政论家和报刊专栏作家李普曼写作而成的著作,因其与政治学和新闻学的密切相关性,该书问世后,受到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新闻传播学界和政治学界的极大推崇,几十年来一直被誉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自成体系的舆论学专著,并被公认为是新闻传播的奠基之作,成了每一个致力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研究与探索的人的必读书目之一。

《舆论学》出版之后,引发了社会对于舆论与政治、舆论与媒介、政治与媒介、政府与媒介和公众等关系之间的再思考与再认识,促进了舆论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沃尔特﹒李普曼虽然是报刊专栏作家,却也是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他的许多政论、专栏对于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为《世界报》和《新闻周刊》撰写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是美国报业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专栏,同时它也为李普曼赢得了国际声誉。

《舆论学》通过八个章节的论述,“引言”、“探讨现实世界”、“固定的成见”、“兴趣”、“创造一种共同的意愿”、“民主政体的偶像”、“报纸”、“有情报的组织”,对社会认知和舆论形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摧毁了意见自由市场的民主假设,认为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人员都是“固定的成见”或者“刻板印象”的囚徒,“舆论”只是人们对于大众媒介构造的“虚拟现实”的一种带有“固定的成见”的意见和看法。

有学者说,《舆论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李普曼在书中提出了“固定的成见”和“假环境”这两个概念。

二. 一种比较——李普曼与纽曼的“舆论”前西德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在她的论文中曾说过,对于“舆论”一词的定义有60多种,在“觉得对舆论还是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纽曼对1965年德国大选的阿兰斯拔研究会的调查进行了分析,她发现人都具有分辨“多数意见”与“少数意见”的能力,并且能够感觉到“支持”与“反对”观点的流动频率,这些因素导致了她开始寻求用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这就是她后来所得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并且提出了关于“舆论”的看法,她把“舆论”比喻为我们的社会皮肤,通过社会皮肤的感知作用,人们可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起到社会皮肤的保护作用。

舆论学(第1章)舆论的定义及要素

舆论学(第1章)舆论的定义及要素
第一章 舆论的定义及其要素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 第二节 舆论的要素

PUBLIC OPINION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
一、词源学的考察
二、众说纷纭的舆论定义 三、本课程的舆论定义
PUBLIC OPINION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
一、词源学的考察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
权威辞书的解释 《辞海》——
舆论:公众的言论。
对人们的行为有支持、约束等影响。有多样性与变动性的特点。 其形成过程一般为:(1)问题的发生;(2)意见的表露;(3)意 见的扬弃与综合。 舆论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和时势的晴雨表,可预测社会动向,是调节决 策科学化的有力杠杆。 按范围可分为社会舆论、阶级舆论与集团舆论。按性质分,有进步舆 论、保守舆论、反动舆论等。 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
PUBLIC OPINION
第二节 舆论的要素
舆论的八大要素 舆论的主体---公众, ---公众 1、舆论的主体---公众,即自在的对于外部社会有一定的共 同知觉,或者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相近看法的人群。 同知觉,或者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相近看法的人群。 具有自主意识这是视为舆论主体的必要条件,否则, 具有自主意识这是视为舆论主体的必要条件,否则,公众意 见也许并不是真正来自公众。 见也许并不是真正来自公众。由法定社会组织成员形成的执 行某种社会职能的群体,仅是对公众的模拟,称为“ 行某种社会职能的群体,仅是对公众的模拟,称为“模拟公 众”。 其他机构、 公众 VS 媒体 VS 其他机构、组织 公众 VS 人民 VS 群众 VS 群体
PUBLIC OPINION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伊丽莎白·Fra bibliotek曼-纽尔提到的舆论

第九讲:舆论学R

第九讲:舆论学R

二、舆论与民意、舆情的关系

张克生在其专著《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中 认为,舆情可以认为是国家决策主体在决策活 动中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生活 (民情)、社会生产(民力)和民众中蕴涵的 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民 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 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简 单地讲,就是社会客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 即社情民意。
三、舆论的八要素
(一)舆论的主体:公众 1、舆论的主题是自在的(不是有组织的),对外部 社会有一定的共同直觉,或者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 问题有详尽看法的人群。 2、由相近或相同的认知而关联,具有社会参与的自 主性,这是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的两个主要标 志。 (1)他们有共同的或接近的观点 (2)他们是自愿参与的,具有自主性 3、由法定社会组织成员形成的执行某种社会职能的 群体,是对公众的模拟,成为“模拟公众”,他们 发出的信息是组织的信息,会影响社会其他人,但 是他们发出的信息不是舆论。
三、舆论的八要素
(六)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 又称“舆论的韧性”,任何舆论都要持 续一定的时间,它与舆论客体的情况有 关。如果人们舆论的客体所体现的理念 与公众差距过大,或“问题没有解决”, 舆论持续的时间就会较长
三、舆论的八要素
(七)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 舆论存在的功能表现,即一定能够以自 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舆论客体。
二、舆论与民意、舆情的关系

刘毅在《网络舆情研究报告》一书中认为:第 一,民意是舆论的一种类型,是人民的意识、 精神、愿望和意志的总和,也是一种一致性的 意见;第二,民意是任何个人或小团体凭借宣 言无法自我标榜的,只能靠量化的数据结果来 认定;第三,民意是公正和正确的,因为它反 映了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的历史要求; 最后,民意是判定社会问题真理性的尺度,是 推动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根本性和决定性力 量,民意不可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者简介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和其他重要的早期传播学人物不同,作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李普曼从未执过大学的教鞭。

但就大众媒体在构成舆论方面的作用而言,他是最有权威的发言者。

《舆论学》被公认为是传播领域的奠基之作。

李普曼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1889年9月23日生于美国纽约。

在哈佛大学时他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共同创立哈佛大学社会主义学社,同时担任哈佛月刊的编辑。

191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先后在多家报纸公职,热衷于政治新闻的报道并亲身参与活动,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

沃尔特•李普曼与1974年12月14日逝世。

作为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他的专栏评论被不止250家美国报纸和大约25家国外报纸刊用,同时它还分别为50多家杂志撰稿。

他获得了1958度普利策新闻奖。

李普曼的著作颇丰,比如《新闻与自由》、《舆论学》等,其中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是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

二、《舆论学》的地位和影响及其原因分析这部著作问世以后,得到了美国乃至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学界和政治学界的极大推崇。

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连续再版,而且许多美国大学的新闻传播院校一直将它的有关章节作为教材编入新闻传播学的教科书。

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了这本书的普及本,并在书上赞扬它是新闻学的“标准理论著作”。

前些年,美国传播学教授韦尔伯•施拉姆来华讲授新闻传播学时,曾把李普曼奉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并把《舆论学》列为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作品。

该书作为一部经典性著作,影响深远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第一、《舆论学》是时代的产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美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政治领袖,早已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

例如,十九世纪初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曾说过:“我们政府的基础是民意,因而政府首先就业保障这一(舆论的)权利;如果要我在有政府而无报纸或有报纸而无报纸而无政府之间加以选择,我将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也说过:“你有舆论的支持,无往而不胜;没有的话,无事不败。

”然而,传统的美国政治学却一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探讨政党、选举和政府部门怎样决策等问题上,对于舆论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没有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研究。

因此,《舆论学》的出版,曾在美国政界和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反响。

《舆论学》是时代的产物,本世纪最初的二十年,从美国国内的情况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从世界情况看,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帝国主义列强为各自的利益相互角逐,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是在列宁领导下,俄国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并建立起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两件大事曾引起李普曼的极大关注。

美国赫伯特•阿普特克在《沃尔特•李普曼和民主》一文中,曾描述李普曼在这时就认为“打倒社会主义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

再加上他亲身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工作,不仅从战时宣传工作的经历中充分体会到舆论的力量,而且对舆论的原理,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设想。

李普曼纵观国际、国内的形势,关注到时代的需要,及时地指出了舆论的重要作用,这是《舆论学》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影响的原因之一。

第二、《舆论学》提出了“令人惊叹的思想”,对传播学有重要贡献。

美国传记作家罗纳德•斯蒂尔曾评论说,这本书的名字平淡无奇,但是,它的思想却令人惊叹。

他第一次给了公众舆论一个全景式的生动描述,可以让我们细细体会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机理。

《舆论学》的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作了卓有成效的梳理。

(见第五部分详述)三、《舆论学》的中译本简介此书在1922年问世以来,就我所考证的有且仅有两个中译版本。

一本是由林珊翻译,1989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名为《舆论学》。

该译本是根据1965年的版本翻译的;另外一本较新的是由阎克文和江红合译的,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名为《公共舆论》,此译本是根据1997年的版本翻译的。

由于该书原著自1922年问世以来直到作者1974年去世都没有对它作过任何修订增补,因此可以说这两个中译本所依据的原本是一模一样的,如果没有被其他什么其它人动过手脚的话。

但这两个中译本是不尽相同的,这当然与时代以及个人的理解和创造性有关。

但总体来说,后一个较为新的,语言有时代特色,即符合现在的人的思维、说话的习惯;而我读的前一本则似乎更多的保持了原作的风格。

有一点很有趣的是,后一译本译者阎克文在“译者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顺便说说的是,虽然这部上个世纪的原作一直拖到又一个世纪才有了第一个中译本,但毕竟还是有了,总算没有留下一个彻底的遗憾。

”很显然我拜读的这一中译本已经证明他所谓的“彻底的遗憾”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早已有人作过了,虽是命名为《舆论学》,但很显然并不因为书名不同而否认它的存在。

四、《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林珊译)的篇章结构(右为另一版本对比) 第一部分引言导论第一章现实世界与我们的想象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第二部分探讨现实世界外部世界的研究第二章检查制度与保密审查保密第三章接触和机会交往与机会第四章时间与注意力时间与注意力第五章速度、言词与清晰度速度、词语和清晰度第三部分固定的成见成见第六章固定的成见成见第七章作为防护手段的成见作为屏蔽的成见第八章盲点及其价值盲点及其价值第九章信条及其敌对者规则及其敌人第十章固定成见的察觉发现成见第四部分兴趣兴趣第十一章谋求兴趣兴趣的激发第十二章重新思考个人兴趣重新思考自我利益第五部分创造一种共同的意愿公意的形成第十三章兴趣的转移兴趣的转移第十四章是或非是或不第十五章领袖与普通群众领袖与平民第六部分民主政体的偶像民主的形象第十六章自我中心的人自我中心的人第十七章自给自足的社会独立的共同体第十八章武力、官职委任权与特权的作用压力、自由授权及特权的作用第十九章新形式中的旧偶像旧物新装:基尔特社会主义第二十章一种新的偶像新形象第七部分报纸报纸第二十一章买主们赢得公众第二十二章坚定的读者永恒的读者第二十三章新闻的性质新闻的性质第二十四章新闻、真实和一个结论新闻、真相与结论第八部分有组织的情报有机化情报第二十五章打入的楔子打进楔子第二十六章情报工作情报工作第二十七章诉诸公众诉诸公众第二十八章诉诸理智诉诸理性五、《舆论学》提出的理论(其对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要贡献)众所周知,李普曼在该书中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假环境”(现多提“虚拟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是“固定的成见”(现多提“刻板成见”)(stereotype)。

另外,熊澄宇在《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中认为《舆论学》还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现详述如下:第一、关于“假环境”(现多提“虚拟环境”)(pseudo-environment)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过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

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李普曼指出“……we must note particularly one common factor. It is theinsertion between man and his environment of a pseudo-environment. To that pseudo-environment his behavior is a response. But because it is behavior, the consequences, if they are acts, operate not in the pseudo-environment where the behavior is stimulated, but in the real environment where actioneventuates. ”译文:“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那就是在人与他的假环境之间的插入物。

他的行为是对于虚拟环境的一种反应。

但是,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其后果就不是再次及其行为的假环境中而是在发生行动的真实环境中起作用。

”(P9)李普曼的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

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第二、“固定的成见”(现多提“刻板成见”)(stereotype)所谓“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事物的接受。

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怎样形成舆论的问题,在《舆论学》中占了较大的篇幅。

李普曼把舆论看成是人们头脑里的想象,从而肯定了有一种类似铅版浇铸的“固定的成见”(stereotype)在形成舆论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一般说来,“成见”一词在英语中通常采用prejudice、preconception等等,带有先入之见或偏见的意思。

李普曼采用的“固定的成见”是不同于一般的,它像浇铸的铅版一样牢固而一成不变。

用李普曼的话说,“一旦我们牢固的产生了这种成见,就很难解脱它。

”它也能解释成为人们认识上的一种模式,可以把对于类似事物的认识都纳入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之中。

李普曼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他认为:“在我们观察世界以前,已有人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了。

对于大多数事物,我们是先想象它们,然后经历它们。

……看到一点儿熟悉的东西,就像是很熟悉,有点儿生疏的东西,就像是非常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