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新型传媒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背景下新型传媒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人力资源

“互联网+”背景下新型传媒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刘茜

(成都大学,四川成都610106)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进入全面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按照传统方式培养出的传媒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传媒业界对新型传媒人才的需求。如何改革现有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从传媒业界对新型传媒人才的现实需求入手,提出高校应着重在知识结构、能力体系和思维模式三个方面对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适应性调整;并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及实践平台三个方面对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互联网+;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86-0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传媒组织模块化价值创新战略研究———基于传媒跨界整合现实问题的探索与实证”(13YJC860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茜(1980-),女(汉族),重庆市人,博士,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媒经济,营销传播,文化产业。

“互联网+”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传媒领域的深入使用,传统传媒产业的边界日趋模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进程逐步加快,进入全面转型升级阶段。伴随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传媒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矛盾:一方面,传媒业界需要大量具备复合能力的新型传媒人才,新闻单位苦于人才难求;

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按照传统新闻传播专业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编辑、记者已经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很多新闻单位宁愿选择非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也不要现有新闻传播教育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人才。大量非新闻专业出身的人才进入传媒业,进一步挤压了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就业空间。[1]就业难,成为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共同性问题。“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改革现有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业界提供真正需要的新型传媒人才,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传媒变革与新型人才需求

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推动力的这一轮传媒变革是从信息传播渠道和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开始的,进而扩大到传媒运营模式与企业营销方式,从而改变了整个传播格局与传播生态。传媒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深刻变革需要大量新型采编人才与新型运营人才的推动。

1.全媒体内容生产方式要求新型采编人才具备跨媒介内容生产能力。随着网络与手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媒体的崛起,媒介内容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微信、微博、博客、手机电视等具备较强互动性、及时性、社交性的新型传播方式诞生并快速积累用户。传统媒体也积极转型,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开启了全媒体时代:媒介机构把记者采访编辑好的内容,以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表现手段,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介同时传播,受众可以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任何一种媒体发布的同一信息。全媒体的生产方式要求传统采编人才转型成为能够进行跨媒介内容生产的新型采编人才,不仅在技能层面要熟练掌握不同媒介的内容生产方式、新兴的网络技能以及现代设备的操作,还要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在面

对同一新闻题材时,能够快速进行判断、选择,确定合理的跨媒介内容生产方案。这是“互联网+”时代对新型传媒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2.按照互联网逻辑重构价值系统的传媒组织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新型运营人才。作为一种支撑社会的全新技术形态,互联网正在全面变革传媒运营模式。近两年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断崖式下跌的现实已经说明传统媒体高度依赖传统广告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走向衰落。只有按照互联网的基本逻辑进行传媒价值系统和业务模型重构的媒体才可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而这一切的变革,最终依靠人的推动与实施。很多传统媒体在向全媒体转型过程中都会增设“产品经理”的岗位。“产品经理”,作为互联网公司的常设职位,负责对产品从创意到上市,包括调研、创意、开发、测试、推广、迭代等相关环节的控制。传统媒体积极将产品意识引入媒介运营中,要求传媒产品经理不仅考虑内容生产环节,还要综合考虑传输渠道、载体特征、运营模式等多个变量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并能够不断通过产品迭代提升用户体验。这一职位的设置表明越来越多的媒体需要的不再只是传统的传媒运营人才,而是能将互联网的产品思维全面运用于传媒运营的新型人才。

二、“互联网+”背景下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目标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新闻传播院系应该着重在知识结构、能力体系和思维模式三个方面对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满足业界对新型传媒人才的现实需求。

1.在知识结构方面,围绕“传播—技术—商业”三个维度帮助学生构建复合知识体系。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根据媒介形态的不同在新闻传播学科下面设立有新闻学(报纸方向)、广播电视学、网络新闻学等专业方向,强调专才教育,

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重点掌握某一媒介的传播技能。专才型的传媒人才具有上手快、业务熟练的特点,能够适应媒介分立时代新闻单位的需求。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业界需要的是具备互联网思维,能够跨媒介内容生产和产品运营的传媒人才,只具备单一媒介内容生产能力的专才是不符合业界现实需求的。因此,新型传媒人才应该储备“传播—技术—商业”三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应对“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传播大类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多种媒介的内容生产技能是新型传媒人才复合知识体系的根基;技术类和商业类知识则是让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两翼。对于技术类知识,应该着重掌握与信息传播相关的基础技术和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建立互联网思维,以便在工作中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和相关资源整合。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中不宜过多地瞄准信息传播技术层面的内容,一是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有限,二是信息技术发展过快,四年教学周期之后很有可能之前学习的一些专业技术知识已经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这会让学生陷入一种“疲于奔命”的技术追赶中,舍本逐末。[2]对于商业类知识,则应该聚焦在市场营销方面,这有助于增加传媒人才对市场和用户的洞察力。

2.在能力体系方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整合—创新”的综合能力。“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跨界“打劫”和颠覆传统的时代,新产品、新模式、新思维层数不穷。面对巨大变革的传播格局,从内容生产、渠道传输到商业模式、运营管理,传媒组织需要进行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关于创新,熊彼特(1912)很早就做出了论述,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3] 互联网+”背景下,传媒创新的过程就是通过对传媒产品的创新设计和对传媒价值系统的重构优化,形成新的跨越传统业务边界的资源整合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