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第6-1讲 条码技术概论

2020/2/8
22
NCR公司推出彩色条码,用于零售POS
至此,条码技术在美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973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识别设备公司开发出第一台手持式OCR阅读器, 用于仓储业。
2020/2/8
4
1、条码的产生与发展
1974年
第一个数字、字母型码制—39条码由Intermec 公司的戴维尔·阿利尔博士研制成功,很快被美国 国防部采用,作为军用条码,后来广泛应用于工 业领域。
1988年 第二种二维条码码制—16K条码推出;
1989年 26个国家的编码组织加入了这个联盟,并根据联盟协
议处理本国的条码申请事宜。
2020/2/8
8
1、条码的产生与发展
1990年 Symbol公司推出二维条码PDF417; 条码印刷质量美国标准ANSI X3.182颁布。
1994年 日本Denso公司研制成QR Code。
2020/2/8
20
3、条码系统标准
GB/T18129-2000价格/销售目录报文 GB/T18716-2002汇款通知报文 GB/T18715-2002配送备货与移动报文 GB/T18785-2002商业账单汇总报文 GB/T18805-2002商品条码印刷适性试验
2020/2/8
21
作业思考题
EAN组织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改称为“国际物品编码协 会”,(International Article Numbering Association),仍简 称EAN。EAN-128由EAN和UCC共同开发。
2020/2/8
6
1、条码的历史与发展
物流信息技术之条码【精选】

模块组合法
宽度调 节法
项目3-2 商品条码的制作
1.EAN-13码符号规则
(1)编码规则
EAN-13码采用模块组合法,符号结构中的各部分所占模块 分别为:左侧空白区(11个模块),起始符(3个模块)、 左侧数据符(42个模块)、中间分隔符(5个模块)、右侧 数据符(42个模块,包括校验符(7个模块))、终止符 (3个模块)、和右侧空白区(7个模块),共113个模块, 每个模块长0.33mm,条码符号总长度为 113×0.33mm =37.29mm。(问:EAN-13码的高度是多少?)
EAN-13码的模块组合中采用了A、B、C三套不同的 条、空组合对字符进行编码,其字符集与对应的二进制和 相应的模块结构关系如表所示。
EAN-13码所标识的13位数字代码中,最左侧的一位 数字代码为前置码。 EAN-13码的前置码不参与条码符号 条空结构的构成,作用是用来确定条码符号中左侧数据符 的编码规则。
数字符
0 1 2 3 4 5 6 7 8 9
表3-2EAN-13码字符集
左侧数据符
A
B
0001101 0100111
0011001 0110011
0010011 0011011
0111101 0100001
0100011 0011101
0110001 01110001
2、工作原理:由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学系统 照射到条码符号上面,被反射回来的光经过光学 系统成像在光点转换器上,使之产生电信号,信 号经过电路放大之后产生一模拟电压,它与照射 到条码符号上被反射回来的光成正比,再经过滤 波、整形,形成与模拟信号对应的方波信号,经 译码器解释为计算机可以直接接收的数字信号。
条码技术发展历程总结

条码技术发展历程总结
条码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当时人们开始使用条码系统来识别和跟踪物品。
这种技术由贝尔实验室的员工托马斯·托马斯(Thomas Thomas)和布赖恩·萨维奇(Brian Silver)于1952年发明。
这两位员工实验室的名字也因此而得名。
1953年,美国国家标准局(National Standards Bureau)为条码技术制定了一个标准,叫做美国国家标准局代码(National Standard Bureau Code)或NSBC,它包括一个由四个数字组成的标识码,用于识别和跟踪采购和库存的物品。
1970年,美国的实验室发明了一种叫做条码识别系统(Bar Code Recognition System)的技术,它是一种强大的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和跟踪物品。
1974年,全球最大的超市集团A&P在其美国商店中开始使用这种技术来识别和跟踪各种物品。
到了1980年代,条码技术已经发展成一种全球性的技术,它不仅被用于超市,还被应用到了生产企业,政府机构和其他机构。
在这个时代,即条码已经被用于现代的收银系统,控制库存,监控生产等方面。
1980年代以来,条码技术的发展迅速,出现了更多的应用场景,比如物流追踪,支付系统,自助式购物系统,生产流程管理等。
条形码的名词解释

条形码的名词解释条形码,又称为商品条码或条码,是一种用于快速读取和识别信息的符号系统。
它能够将文本、数字和其他格式的信息编码成一系列黑白条纹,方便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进行自动识别和处理。
作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条形码在零售、物流、图书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条形码的起源与发展条形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的一家超市连锁企业对于商品库存的管理遇到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邀请了一位工程师和一位心理学家共同研究。
最终,他们开发出了条形码系统,该系统在商品上打印一系列似乎无意义的黑白条纹,但却可以被设备快速读取。
随着条形码的发展,它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在零售商业中得到广泛采用,还被用于图书、药品、物流等领域。
如今,几乎每一个商业活动都涉及到条形码的使用,它已经成为现代商业管理的重要工具。
二、条形码的结构与编码方式条形码由若干宽窄不同的条纹组成,这些条纹表示了被编码的信息。
每个条形码都由起始符、数据符和终止符构成。
起始符和终止符用来标识开始和结束,而数据符则包含了实际的编码信息。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条形码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
目前常用的编码方式有Code 39、Code 128、EAN-13等。
不同的编码方式具有不同的编码密度和字符集,可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三、条形码的应用领域1. 零售业:条形码在零售业中广泛应用。
当顾客购买商品时,收银员只需使用条码扫描枪扫描商品上的条形码,系统即可自动识别商品信息、定价和库存情况。
这不仅提高了操作效率,减少了人工错误,还方便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2. 物流管理:条形码在物流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在包裹、货物或托盘上粘贴条形码,物流企业可以准确追踪和记录货物的流动情况,实现对物流网络的精确控制和管理。
3. 图书管理:在图书馆和书店,条形码被广泛用于图书管理。
每本图书上都印有独特的条形码,使员工和读者可以通过扫描枪快速识别图书信息,实现借阅、还书和图书查询等功能。
第一章:条码技术概述

1.条码的历史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乔 伍德兰德和贝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乔·伍德兰德和贝 世纪40年代后期 尼·西尔佛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条码表示 西尔佛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条码表示 食品项目以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并于1949 食品项目以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并于1949 年获得了美国专利。该图案很像微型射箭靶, 年获得了美国专利。该图案很像微型射箭靶, 称作“公牛眼”条码。20年后 年后, 伍德兰德 称作“公牛眼”条码。20年后,乔·伍德兰德 作为IBM公司的工程师成为北美地区的统一代 作为IBM公司的工程师成为北美地区的统一代 IBM UPC码的奠基人 码——UPC码的奠基人。 UPC码的奠基人。
工业工程与物流管理教研室
11
2.2条码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1991年 1991年4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ANCC)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ANCC) EAN,为全面开展我国条码工作创造了先决条件。 码协会 EAN,为全面开展我国条码工作创造了先决条件。中国商品 条码系统成员数量近年来迅速增加,截止到2002 12月31日 2002年 条码系统成员数量近年来迅速增加,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 共有8万多家企业成为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 共有8万多家企业成为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 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条码技术推广应 用工作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用工作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已被国家列入 十五”计划纲要。 “十五”计划纲要。
工业工程与物流管理教研室
条码识别技术应用研究

条码识别技术应用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快速、准确的数据处理更加追求。
而条码识别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条码识别技术指的是通过对条码上的图形进行扫描和解码来获取有关产品信息的技术。
本文将从条码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发展前景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条码的发展历史条码技术是50年代发源于美国的。
最早的条码有两种:一种是圆形条码,另一种是线条码。
但这两种方式的应用比较局限,无法广泛应用于商业和生产领域。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一家公司Gene Woodland开发了一种可广泛应用的条码系统,这种条码系统的条形呈现,由条与空格的不同组合构成。
这种条形码很快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国际上发展壮大。
到了21世纪,条形码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商品管理、邮政运输、商业交易等领域。
二、条码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1. 条码的编码条码所代表的信息,是通过一定的编码规则将信息转化为条码形式的。
当前最常用的一维条码可以采用EAN-8、EAN-13、UPC-A、Code-39等编码格式。
无论采用哪种编码格式,都要求条码中只包含数字、字母等有限的字符,以便进行扫描识别。
2. 条码的扫描条码的扫描主要是通过扫描设备扫描条码表面上的条和空隙组合,反射出的图像被传感器解析,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
这些数字信号被传输给解码器,解码器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信息。
3. 条码的解码解码器负责将传输来的数字信号转换为0和1的序列,再根据编码规则将0和1的序列转化为信息文本,也就是表示商品的编码等。
三、条码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1. 商品管理商品通常是以条码形式标识,商家可以通过条码识别技术将商品信息与库存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等联系起来,实现高效的商品管理。
2. 物流运输在物流运输中,条码识别技术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条码识别技术将物品标识出来,记录每一个货物的相关信息,对物品进行快速查询、移库处理、输送等操作。
条码调研报告

条码调研报告条码调研报告一、引言条码是一种用于储存和传递有关产品信息的技术。
它以一种特殊的图形方式展示信息,然后通过扫描仪读取。
条码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商品销售到物流管理,从医疗保健到图书管理等等。
本调研报告旨在探索条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
二、条码技术的发展历程条码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的一家食品连锁店需要一种能够快速和准确处理商品销售数据的方法。
于是,1974年,世界上第一种商业化的条码系统-UPC条码问世。
自此以后,条码技术在不断发展完善。
在1980年代末,二维条码开始出现,并且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储存大量信息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条码扫描应用也开始蓬勃发展,如二维码支付等应用。
未来,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条码技术有望进一步创新和应用。
三、条码技术的应用领域条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以下是几个主要应用领域的介绍。
1. 商品销售:在零售行业中,条码被用于快速收银、库存管理和防盗等功能。
它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2. 物流管理:条码使得物流管理变得更加自动化和高效。
通过扫描条码,可以轻松追踪货物的运输过程,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
3. 医疗保健:在医疗行业,条码用于追踪和管理患者信息、药物信息和医疗设备等。
这有助于提高医疗流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图书管理:图书馆利用条码技术,可以更好地管理图书的借阅和归还,以及追踪图书的位置,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条码技术的优缺点条码技术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高效:条码可以快速扫描并读取商品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也可以减少人为操作的错误和遗漏。
2. 低成本:与其他技术相比,条码技术具有低成本的优势。
制作和打印条码的成本较低,因此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然而,条码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1. 限制信息量:一维条码通常只能存储有限的信息量,对于一些需要存储大量信息的场景不太适用。
物流条码技术

原理为:手持式激光扫描仪通过一个激光二极管发出一束光线,照射到一个旋转的棱镜或来回摆动的镜子上,反射后的光线穿过阅读窗照射到条码表面,光线经过条或空的反射后返回阅读器,由一个镜子进行采集、聚焦,通过光电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该信号将通过扫描期或终端上的译码软件进行译码。
激光扫描仪
优点:激光扫描仪可以很杰出的用于非接触扫描,通常情况下,在阅读距离超过30cm时激光阅读器是唯一的选择;激光阅读条码密度范围广,并可以阅读不规则的条码表面或透过玻璃或透明胶纸阅读,因为是非接触阅读,因此不会损坏条码标签;因为有较先进的阅读及解码系统,首读识别成功率高、识别速度相对光笔及CCD更快,而且对印刷质量不好或模糊的条码识别效果好;误码率极低(仅约为三百万分之一);激光阅读器的防震防摔性能好,如:Symbol LS4000系列的扫描仪,可1.5米水泥地防摔。
永久性:产品代码一经分配,就不再更改,并且是终身的。当此种产品不再生产时,其对应的产品代码只能搁置起来,不得重复起用再分配给其它的商品。
无含义:为了保证代码有足够的容量以适应产品频繁的更新换代的需要,最好采用无含义的顺序码。
5.5条码的编码规则与码制
5.6条码的编码规则与码制
码制 码制即指条码条和空的排列规则,常用的一维码的码制包括:EAN码、39码、交叉25码、UPC码、128码、93码,及Codabar(库德巴码)等。但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只有三个,我国也相应地制订了国家标准。
条宽比: 条码中最宽条与最窄条的宽度比
1
条码长度: 从条码起始符前缘到终止符后缘的长度
2
长高比: 条码长度与条高的比
3
条码密度:单位长度的条码所表示的字符个数
4
双向条码:条码的两段都可以作为扫描起点的条形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条码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将信息用条码来表示,•以及如何将条码所表示的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
条码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本节将详细介绍条码技术的概念﹑历史﹑特点及发展趋势。
1.条码技术的起源及国外发展现状
随着计算机、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处理能力、储存能力、传输通讯能力日益强大。
全面、有效的信息采集和输入几乎成为所有信息系统的关键。
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它是在计算机、光电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是信息采集、输入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条码最早出现于上世纪40年代,但得到实际应用和迅速发展还是在近20年。
欧美、日本等国家已普遍使用条码技术,而且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普及,•其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在40年代后期,美国乔·伍德兰德(Joe Wood Land)和贝尼·西尔佛(BenySilver)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代码表示食品项目以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并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
这种代码图案如图2-2右上图所示。
该图案很像微型射箭靶,称作“公牛眼”代码。
靶的同心环由圆条和空白绘成。
在原理上,•“公牛眼”代码与后来的条码符号很接近,遗憾的是当时的商品经济还不十分发达,而且工艺上也没有达到印制这种代码的水平。
然而,20年后,•乔·伍德兰德作为IBM公司的工程师成为北美地区的统一代码——UPC条码的奠基人。
•吉拉德·费伊塞尔(Girad Feissel)等人于1959年申请了一项专利,将数字0~9•中的每个数字用七段平行条表示。
但是这种代码机器难以阅读,人读起来也不方便。
不过,•这一构想促进了条码码制的产生与发展。
不久,E·F·布林克尔(E·F·•Brinker)将条码标识应用在有轨电车上。
60年代后期,西尔韦尼亚(Sylvania)发明了一种被北美铁路系统所采纳的条码系统。
•这两项发明可以说是条码技术最早期的应用。
早期条码符号
•1970•年美国超级市场•AdHoc•委员会制定了通用商品代码——•UPC•码•(UniversalProduct Code),此后许多团体也提出了各种条码符号方案,如图2-2右下及左边部分所示。
UPC码首先在杂货零售业中试用,•这为以后该码制的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
次年,布莱西公司研制出“布莱西码”及相应的自动识别系统,用于库存验算。
这是条码技术第一次在仓库管理系统中应用。
1972年,•莫那奇·马金(Monarch Marking)等人研制出库德巴码(Codabar),•至此美国的条码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niform Code Council Inc简称UCC)于1973年建立了UPC条码系统,并全面实现了该条码编码以及其所标识的商品编码的标准化。
同年,食品杂货业把UPC•码作为该行业的通用标准码制,为条码技术在商业流通销售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4年,Intermec公司的戴维·阿利尔(Davide allair)•博士推出39码,很快被美国国防部所采纳,作为军用条码码制。
39码是第一个字母、•数字式的条码,后来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1976年美国和加拿大在超级市场上成功地使用了UPC系统,•这给人们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欧洲人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次年,欧洲共同体在UPC条码的基础上•,•开发出与•UPC•码兼容的欧洲物品编码系统•(•European••Article Numbering System),简称EAN码,并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录,•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uropean Article Numbering Association),简称EAN•。
直到1981年,由于EAN组织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被称为"•国际物品编码协会"(International Article Numbering Association),一般来讲应简称IAN,•但由于历史和习惯,该组织至今仍延用EAN作为其组织的简称。
80年代,人们开发出了密度更高的一些一维条码,如EAN128码和93•码(这两种码的符号密度均比39码高将近30%)。
同时,一些行业纷纷选择条码符号,建立行业标准和本行业内的条码应用系统。
在这以后,二维条码开始出现。
戴维·阿利尔研制出49码。
特德·威廉斯(Ted Williams)于1988•年推出16K 码,Symbol公司推出PDF417码。
二维条码的出现使得条码的作用从只能充当便于机器识读的物品代码扩展到能携带一定量信息的数据包,这就使得系统能够通
过条码对信息包实现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
在某些场合下,二维条码由于其方便、价廉、快捷的特点,在信息识别和数据采集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条码技术应用最广泛、也最为人们所熟悉的领域还是通用商品流通销售中的POS•系统,国外通称为销售终端。
在北美、欧洲各国和日本,POS系统普及率已达95%以上。
美国和加拿大截止2000年12月31日条码系统成员已超过200,000家,条码自动扫描商店(POS)覆盖了全部批发、零售企业,流通领域电子数据交换(EANCOM)用户已超过30,000家。
法国到2000年为止条码系统成员达到24,314家,批发、零售商店全部实现了POS化,EANCOM用户一万多家。
日本截止1996年底条码系统成员达到125700家,POS系统覆盖了全部批发、零售企业。
截止2000年12月31日,EAN会员已遍及六大州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世界已有650,000多个公司成为EAN组织的成员,加上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系统已经超过200,000个公司,则全世界共有850,000•多个公司使用条码,在商业贸易中从现代的信息技术获得巨大的利益。
EAN的建立,不仅为建立全球性统一的物品标识体系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促进了条码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现在条码技术已渗透到商业、管理、邮电、工交等计算机应用的各个领域。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与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的进一步合作,更加促进了条码技术的发展。
条码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一个新的产业的诞生,即在国际上形成了自动识别技术及设备产业。
在各个经济发达国家的推动下,八十年代中期成立了国际自动识别制造商协会。
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制造商和供应商参加的协作团体,以形成尽可能广阔的自动识别设备生产、供应、系统,及有关服务有效市场。
它的任务是支持、推动和促进自动识别技术装备产业的发展,编纂与发行有关的信息文件,传递自动识别技术发展和市场信息,促进会员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非盈利的基础上,致力于合法的专业活动,目前己有三十多个会员组织。
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相继成立了本国的自动识别制造商协会,有力地推动了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如今在世界各国从事条码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生产经营的厂商上万家,开发经营的产品数万种,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新兴高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