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4--信息技术与社会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 第4课 信息社会文明人 南方版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 第4课 信息社会文明人    南方版

第4课信息社会文明人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分为三部分,“正确开展网络学习”告诉学生要正确使用网络进行辅助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避免抄袭行为;不浏览不健康的网页;“不沉迷虚拟世界”主要从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出发,告诫学生面对游戏,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能沉迷;“不传谣不造谣”告诉学生传播虚假信息害人害己,造谣传谣将承担严重后果。

这部分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文明上网,正确使用网络。

教学对象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中存在抄袭作业的现象。

现在的学生容易接触到各种电子设备,面对网络中包含的巨大信息,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

学生自制力较差,容易沉迷于游戏。

教法建议本课主要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教师在课堂中不应使用教条式的严肃教学,而是应该结合身边的例子,仔细把不良上网习惯的危害剖析给学生看,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哪些是正确的上网习惯,哪些是错误的,让学生把他自己或者身边存在的事讲出来,这样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让他们进行反思。

面对学生良好的上网行为,教师需要多加夸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正确的上网学习方式。

2.了解不良上网行为带来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案例讲解为主展开教学,让学生学会文明上网。

2. 培养学生正确上网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正确的上网观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1.不良网络行为对学生造成的危害。

2.正确的网络学习行为对学生成绩的帮助。

3.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机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信息技术 1.我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_3

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信息技术  1.我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_3

【课题】1.我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教学目标】1、理解信息的含义。

2、了解信息的传递方式。

3、了解信息技术带给人类的便利。

【教学内容】1、身边的信息。

2、信息的传递方式。

3、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带给人类的便利。

【教学重点】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传递方式。

【教学难点】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传递方式。

【教法指导】1、教师教授2、任务驱动3、学生讨论4、实际操作【教学用具】1、教具2、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信息技术老师,我的名字叫xxx,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就是信息技术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信息技术与生活》。

”二、新授任务一、说说生活中的信息1、出示问题一:什么是信息呢?大家看课本page1上面有一句话。

(信息就是消息,比如刚才老师的那段话,就是消息,就是信息,你从那段话里知道了什么?)2、出示问题二:小组或同桌合作,通过看课本page1,讨论和说一说生活中的信息有哪些?3、教师再强调生活中的信息,通过更多的例子来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

4、出示问题三:信息传递的途径即“媒体”是什么?教师举例说明,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红绿灯、骑车尾灯、交通警手势、学校铃声、报纸、广播、电视、电话、有些动物身上的鲜艳颜色等(声音、文字、图片、视频、动画、颜色、动作等)任务二、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1、学习和认识信息信息传递的历史。

2、和学生一起总结什么是信息技术。

(传递信息的方法、方式、技术)3、通过比较来体会现代信息技术的优点。

(便捷)4、学生小组合作完成pgae2“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以例子的形式总结今天的所学四、作业布置1、尝试使用不同的信息技术传递信息。

(打电话、写信、做手势等)2、寻找生活中的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使用,并写出具体通过什么信息技术手段获得了什么信息。

【教学反思】本课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第一课,也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好奇感会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很积极,他们都想早一点动一动电脑。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汇总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汇总

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纲要(高级)必修部分(占考试内容的60%)主题一:信息获取主题二:信息加工与表达主题三:信息资源管理主题四:信息技术与社会★上述表中题型:A对应于了解水平与模仿水平,B对应于理解水平与独立操作水平,C对应于迁移应用水平与熟练操作水平。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主题1 信息的获取一、信息及其特征1、信息的基本概念 :“信息”一词通常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图片、声音、动作、表情、文字 2、信息的基本特征:(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判断)载体依附性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可以增值 时效性:信息反映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共享性:信息可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收且多次使用可伪性、不完全性及普遍性、可增值性3、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4、信息的基本容量单位是字节( Byte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1、信息技术:简称IT①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之为信息技术。

②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一次、语言的使用第二次、文字的创造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普及第五次、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①虚拟现实技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

如:3D游戏、电子宠物、三维全景图片、虚拟试验②语音技术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语音识别技术(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是指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

四年级第四册信息技术教案

四年级第四册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课多彩的校园生活一、教材分析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非常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因特网的使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因特网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的基本方法。

鉴于本节课理论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故本节课部分网络的相关知识,只要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即可,不一定要求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

但对于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我国近几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要给学生作相应介绍,并注意通过信息的获取和传递的实例来介绍互联网的应用,以此帮助学生对互联网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接入互联网,都要先将自己的计算机与提供因特网接入服务的服务器建立连接,然后才可以使用因特网上的资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意识,使其充分体会到因特网是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

重点:掌握IE浏览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因特网中相关概念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鉴于本课有关互联网的相关概念知识较多,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可考虑让学生观察生活,搜集一些自己身边的或通过其它途径了解到的利用互联网学习和生活的例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互联网就在我们的身边,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以此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学习。

鉴于学生对于电脑的基本操作,特别是文字处理方面较熟练,故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可考虑通过让学生将IE浏览器窗口界面与WORD软件进行比较的方法,展开本节有关浏览器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因特网的基本知识,掌握利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初步形成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从学生感兴趣的、身边的实例入手来学习因特网的使用,从而使学生自主确定信息需求,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让学生逐步养成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同时,要逐步学会分析、辨别和筛选信息的技能。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第1课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与趋势》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第1课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与趋势》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4.实践性活动:分组进行实践性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拓展任务。
五、课后作业
1.梳理信息技术发展脉络,制作思维导图。
2.撰写一篇关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短文,分享自己的见解。
3. �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
3.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脉络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提炼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和关键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讲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变迁,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念。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针对性。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加强团队合作指导,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设计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知识要点》 教科版

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知识要点》 教科版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知识要点一、信息及信息技术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普遍性、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必修课P3有一些信息特征的生活事例,多阅读几遍)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信息的价值表现在:一是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二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信息技术(即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应用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经历了五次革命:1、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2、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3、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5、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正向着人性化、大众化、个性化、集成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GUI)阴极射线管(CRT)磁盘操作系统(DOS)一、虚拟现实技术:融洽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

二、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是指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TTS):是指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言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

三、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1、电子商务(EC)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信息技术产品走向了个性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Intel 奔腾4 2.8GHz(CPU即中央处理器)/256M(内存)/80GB(硬盘)/50X(光驱)/15’(显示器)4、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信息获取是解决问题的起点1、定位信息需求(表现在:1、时间范围2、地域范围3、内容范围)2、选择信息来源信息来源分类:文献型信息源:比如报纸、期刊、公文、报表、图书、辞典等口头型(个人)信息源:比如同学、朋友、父母、老师等电子型信息源:比如广播、电视、电话、因特网等实物型(现场)信息源:比如运动会、动物园、各类公共场所及事件发生现场等 3、确定信息获取的方法比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检索法等等4、评价信息:是有效获取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它直接涉及到信息获取的效益。

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12年高中信息技术 复习资料 主题四 信息与社会

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12年高中信息技术 复习资料 主题四 信息与社会

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12年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资料主题四信息与社会1. 如下那种行为是合法行为?( D )A. 搜集公司商业秘密数据转卖给他人B. 掌握黑客技术进入网站修改数据C. 利用电子邮件让同学的计算机感染病毒D. 为防泄密而给资料加密2. 如下哪些做法是不恰当的( C )A. 通过网络阅读国家新闻B. 通过网络下载一个免费软件C. 在BBS上将同学家的地址、号码等资料贴在网上D. 给同学发送圣诞贺卡3. 如下活动不适合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的是( C )A. 获得旅游景点的相关资料B. 对网站内容进展修改C. 在物理实验室验证"马德堡半球实验"D. 准备期末考试复习,进展资料整理4. 如下哪一种现象说明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B )A. 网上购物B. 垃圾邮件C. 网上影院D. 聊天5. 如下关于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说法中,正确的答案是( B )A. 可以自由下载电子书籍、软件、光盘等B. 如需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他人的作品,应注明引用信息的来源、作者C. 可以复制他人信息作品的内容D. 在网络上,对于作者声明版权的作品,可不必说明就能引用6. 某学校有在校学生3600人,要管理所有学生的学籍数据,你认为可以有效管理并能实现高效检索的方法是( D )A. 把学生的学籍数据记录在纸上B. 使用Word 中的表格C. 为每位学生在计算机中建文件夹D. 开发学生学籍应用系统7. 在博客或论坛上,不应该做的事情是( B )A. 发表学术言论B. 张贴同学头像和明星照片合成的图片C. 讨论股票和股市D. 揭露某行业的黑幕8. 如下属于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是( A )A. 黄松在网络上注册了个人博客空间,并经常写博客B. 王强用手机随时随地和朋友交流,手机假设不在身边就感到焦虑不安C. 小学生李明每周看的电视超过了10个小时D. 刘林经常去网吧上网,对网络比拟迷恋9. 如下属于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行为的是( A )A. 每周六晚上,利用计算机网络查找相关学习资料B. 私自删除他人计算机内重要数据C. 购置正版的瑞星杀毒软件,并放置在网上提供给其他网民使用D.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入他人的计算机,但没有窃取这台电脑的资料10. 如下关于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说法中,正确的答案是( A )A. 假设需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他人的作品,应注明引用信息的来源、作者B. 假设中国公民在国外发表的作品,可以复制其作品的内容C. 正版软件只要解密就能随意使用D. 正版软件太贵,软件能复制就不必购置11. 2007年10月8日陕西省一名女中学生轻信网友,和网友见面后遭遇绑架,在当地公安干警和武警陕西总队商洛市支队官兵的严密配合下,绑架时间长达51小时的中学生张某终于被成功解救,5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入法网。

信息科技教研活动主题(3篇)

信息科技教研活动主题(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驱动力。

在教育领域,信息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提升信息科技教育的质量,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特此举办此次信息科技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2. 探讨信息科技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3. 促进信息科技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活动主题融合创新,智领未来——信息科技教育新航向四、活动内容1. 开幕式及主题报告(1)开幕式:介绍活动背景、目的和意义,宣布活动正式开始。

(2)主题报告:邀请知名信息科技教育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分享信息科技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

2. 分组研讨(1)分组讨论: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兴趣,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议题进行研讨:a. 信息科技课程设计与实施b. 信息科技与学科融合的实践案例c. 信息科技教育评价体系构建d. 信息科技教育中的创新与挑战(2)交流分享: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交流分享,总结研讨成果,提出改进建议。

3. 课堂教学观摩(1)展示课:邀请优秀教师进行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展示,分享教学经验和创新成果。

(2)评课议课:观摩教师针对展示课进行评课议课,探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4. 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1)教学资源展示:展示优秀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学案例、实验指导等。

(2)资源应用研讨: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5. 校际交流与合作(1)经验分享:邀请各校优秀信息科技教师分享学校在信息科技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2)合作探讨:各校教师共同探讨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方向,建立校际合作机制。

五、活动时间与地点1. 时间:2022年9月15日至17日2. 地点:XX市XX中学六、活动组织1. 主办单位:XX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 承办单位:XX市XX中学3. 协办单位:XX市各中小学七、预期成果1. 形成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信息科技教育教学成果。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版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版

第一章 信息时代的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一、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 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各个国家与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 (1) 信息资源成为国家与地区重要的战略资源。

(2) 克服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同权的措施。

(3) 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2、 信息社会中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1) 信息技术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2) 信息素养成为个人就业的重要条件。

(3) 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方式与范围. 二、 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1、 课程名称的变化: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2、 课程目标的变化: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 3、 信息素养培育途径分析 (1) 信息技术课程的显性课程 (2) 信息技术课程的隐性课程 4、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试验启动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教学大纲、指导纲要、课程标准三个阶段。

5、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的理解。

(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 (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三、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位置 1、 不同国家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2、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分析 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在2003年颁布。

(2)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 )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 学分. (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沪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 必修二 信息系统与社会(知识要点归纳)

沪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 必修二 信息系统与社会(知识要点归纳)

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走进“全新”信息社会一、核心概念1.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英文简称IT。

2.信息社会:指通过创造、分配、使用、整合和处理信息进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社会形态。

其本质上是以信息活动为基础的社会。

3.信息系统:是由人员、硬件、软件、数据和网络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主要用于信息的输入、存储、处理和输出。

二、知识链接1.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1)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得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对改善民生服务发挥了巨大作用。

(2)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使人们可以享受使得和高效的数字化生活,满足学习、工作、生活的个性化、自主性需求,提高工作和学习门效率等。

(3)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助力各领域的科技创新,发送科研条件和手段,不断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提升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2.信息社会的特征(1)网络社会:网络如同水电煤一样,是人们获得正常生活的基础支撑。

(2)数字生活:体现在生活工具数字化、生活方式数字化和生活内容数字化三个方面。

(3)在线政府:实现政务公开,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4)信息经济: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提高了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催生新产业、新业太和新模式。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1)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2)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3)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4.信息社会的基本内涵(1)以人为本、包容性和全面发展是信息社会的基本原则(2)信息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3)信息和知识成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5.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信息处理。

6.信息系统的组成:硬件、软件、通信网络、数据、人员7.信息系统应用的优势与局限(1)优势: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获得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享受便利的生活;提高企业组织业务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赢得竞争优势。

学案信息加工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

学案信息加工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

临清三中高二年级信息技术导学案编号:5 编者:李彦颜时间:3.24课题信息资源管理学习目标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方法。

2.各种具体的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

3. 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4. 信息安全与保护: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与特征及防治学习重难点各种具体的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信息安全与保护: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与特征及防治预习认知:<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方法1、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各种信息资源管理活动都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从具体需要出发,对信息资源分类、组织和存储,继而提供方便的信息服务,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更新与维护。

2、信息资源管理的普遍性及其意义管理伴随着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发布等信息活动的整个过程。

信息资源管理有利于更好地检索自己需要的信息、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3、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价值,为正确决策提供大量准确的、全面的和及时的信息资源支持,是知识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源泉。

4、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管理方式特点人工管理灵活、简便,无需依赖环境设备,但对大量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织管理比较困难。

文件管理方便信息的整理、加工和检索,适用于个人数字资源的管理。

数据库管理便于信息的分类、排序、检索、统计等,处理速度快,效率高,同一时间可供多人异地使用,适合于大量、专门化的信息资源管理。

5、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科技进步的影响:信息技术对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消极影响:事物总是一分为二,信息技术也带来不利因素:网络黑客、病毒、垃圾信息泛滥6、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与学习的问题(1)Word的应用(2)Excel解决实际问题(3)PPT制作幻灯片(4)Frontpage制作网页(5)Flash制作动画(6)Photoshop处理图片7、信息安全与保护: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与特征及防治概念: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资料(共7页)

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资料(共7页)

第一章信息技术1、了解历次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六个阶段。

答:1、第一次信息革命:第一次信息革命是指人类大脑器官思维能力及其表达能力——语言的形成,约发生在距今3500~5000年前。

2、第二次信息革命:第二次信息革命是文字的使用,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

3、第三次信息革命:第三次信息革命是造纸、印刷术的应用。

4、第四次信息革命: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播送、电视的创造和普及应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

5、第五次信息革命:第五次信息革命是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开展,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

6、第六次信息革命:第六次信息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导,建立在多媒体技术根底上的更高基层上的信息革命。

2、掌握信息时代的特征。

答:1、经济领域方面:劳动力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从事信息职业的人数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数相比已占绝对优势;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信息经济所创产值与其经济部门所创产值相比已占绝对优势;能源消耗少,污染得以控制;知识成为社会开展的巨大资源。

2、社会生活的计算机化、自动化;拥有覆盖面极广的远程快速通信网络以及各类远程存取快捷、方便的数据中心;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加强;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活动空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3、社会观念方面:与各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相适应,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娱乐方式也形成了新的格局,相应的习惯、观念、道德标准也在新的形势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尊重知识的价值观成为社会风气,人在社会中具有更积极的创造未来的意识倾向。

3、掌握信息的概念。

答、信息在客观上是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现实情况。

信息在主观上是可接受可利用的,并指导我们的行动。

信息的广义定义:信息是一种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数据。

科学地给信息下个定义,信息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通过物质载体所发出的情报、指令、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可交换的知识内容。

它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反映。

初三信息技术学习指导

初三信息技术学习指导

模块一 信息技术基础1.掌握信息的定义与信息传递的过程。

2.掌握信息的特征,信息与载体的关系。

3.了解信息处理的概念及过程。

4.掌握信息技术的定义,了解几种常用的信息技术。

5.了解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

6.了解什么是信息化社会及信息化社会的特征。

7.了解信息化社会给人们的生话带来的影响。

8.了解信息高速公路与我国的“三金工程”。

第一单元 信息与信息处理1.信息:用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符号、场景等方式所表达的消息、情报等统称为信息。

2.信息载体:是指信息传播中携带信息的媒介,信息必须借助某种媒介才能传递。

例如记录考试成绩的纸张,教师讲课发出的声波,雷电闪过的光波,其本身并不是信息,而是信息的载体。

3.信息的特征:(1)载体依附性,(2)价值性,(3)可处理性,(4)时效性,(5)共享性。

此外还具备普遍性、真伪性、可传递性等特点。

4.20世纪中叶起信息、物质和能源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

5.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与输入、存储、各类加工处理(如计算、统计、查询等)、传输、输出、维护和使用等.信息与信息处理 信息社会 信息和信息载体 信息的特征 信息处理 信息技术 常用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 常用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应用初步第二单元信息技术应用初步6.信息技术(简称IT):是以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体的技术系统的总称,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

7.常用的信息技术:(1)微电子技术,(2)通信技术,(3)计算机技术,(4)传感技术。

8.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随着载体的不断研发和进步而不断提高的,20世纪,作为信息技术的无线电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生产控制和数据处理等。

9.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1)数字化:信息社会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处理的信号和网络上传输的信号都是数字化的。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第一、二章1、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起来。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

2、Big6方案:确定任务、信息搜寻策略、检索获取、信息的使用、集成、评价3、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培养信息素养4、信息技术的目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73】5、李克东提出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和理解水平3)能够使用信息并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水平李艺信息新界学说:1)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水平上;2)从心理学视野上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的解决上;3)从社会学视野上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上;4)从文化视野上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上。

其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的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统一而丰满的整体。

6、2003年推出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1)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水平;2)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实行评价水平;3)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展开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水平;4)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和相适合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5)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给出多达11条的较为详细的描述。

7、信息素养详解:信息素养是有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

并认为,知识为其他五部分提供基础准备,而评价调控为其他部分提供必要和重要的形成保证,知识和评价调控为其他部分(包括知识)提供必要和形成的保证,知识和评价调控共同构成其他四个部分的共同载体;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三个部分有机相连并表现一定的层级;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精神的导航,渗透与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之中,并相互影响。

8、我国信息技术发展:82~90(起步阶段)计算机文化论:程序语言的学习91~99计算机工具论:应用程序工具软件的使用2000年:学校中改为信息技术课:信息文化论2001年高中成为正式课程1982年,根据世界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需求和趋势,教育部决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附中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小课题(3篇)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小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课题研究目的1. 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及优势。

2. 分析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策略,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4.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1.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及优势(1)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特点①自主性: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合作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③开放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可以广泛涉猎,拓宽视野。

④个性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2)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优势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处理、运用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互动式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现状及问题(1)现状①教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认识不足,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

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

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资源不足,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利用。

(2)问题①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足,无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式学习。

②学生学习能力较弱,难以适应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Unit4InformationTechnologyTopicTalk教学设计-高中英语北师大版

Unit4InformationTechnologyTopicTalk教学设计-高中英语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二册Unit 4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pic Talk本节课的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高中英语》(北师大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信息技术”。

该单元包含有关信息技术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如网上银行,数字相机和社交网络等。

教学目标:1. 语言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使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如“查找信息”、“音乐”、“发送电子邮件”等。

2. 意识目标: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启发他们思考信息技术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词汇和表达。

2. 进一步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以及相关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但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表达方式可能并不熟悉。

此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可能还比较局限,对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可能不太清楚。

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实际的信息技术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注意力和学习动机。

2. 引导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情境模拟: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表达,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3. 演示法: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实物,激活学生的感官,提高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 提问法:通过提问学生,启发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组合运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信息技术意识。

导入环节(约5分钟):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话题的兴趣教学活动: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力量。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汇总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知识梳理】一.什么是信息?根据下列有关信息的描述,举例说明什么是信息?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它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1.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说物质、能量、______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我们离不开信息,信息具有价值性[精讲点拨]二、信息的基本特征1.传递性;2.共享性;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4.价值相对性;5.时效性;6.真伪性。

(1)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共享性。

突出人多交流多,信息多,智慧多。

(2)真假难辩:真伪性。

说明信息的干扰性问题(3)老皇历看不得:时效性。

也有长与短之分。

信息的使用价值表现之一。

(4)一传十,十传百:传递性。

时间上、空间上的存储与传递。

(5)玉不琢,不成器:可处理,可增值.反复锤炼的重要性。

(6)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对性.产生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价值观念头问题。

[合作解疑]1.2008年10月26日,小云发现自己中了2008年10月2日商场举行的“有奖购物”活动的二等奖.当她去兑奖时,却发现兑奖时间是2008年10月7日—15日,这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A.共享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价值性2.信息的载体,是指( )。

A.各种信息的编码B.表示和传播信息的媒介C.计算机屏幕显示的信息D.计算机输入和输出的信息3.“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人至少有两种思想"体现了什么?A.信息的依附性B.信息的时效性C.信息的价值性D.信息的共享性4.《三国演义》中有关“蒋干盗书”的故事说:在赤壁之战时,蒋干从周瑜处偷走了人家事前伪造好的蔡瑁、张允的投降书,交给曹操,结果曹操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曹操失去了仅有的水军将领;最后落得“火烧三军命丧尽”的下场。

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 在线课程体系 第4部分:非学历教育-最新国标

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 在线课程体系 第4部分:非学历教育-最新国标

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在线课程体系第4部分:非学历教育1范围本文件给出了非学历教育在线课程体系信息模型的框架,规定了扩展数据元素及其内容的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非学历教育在线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共享。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7408.1-2023日期和时间信息交换表示法第1部分:基本原则GB/T42411.1-2023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在线课程体系第1部分框架与基本要求GB18030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3术语和定义GB/T42411.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非学历教育non-degree education不授予学历文凭的教育类型。

4概述本文件给出的课程体系框架包含以下两部分数据元素:一部分是直接采用GB/T42411.1-2023已经定义的数据元素,另一部分是在GB/T42411.1-2023定义的一级数据元素之下进行的扩展,见第5至9章。

本文件仅定义扩展数据元素,见表1至表5。

列表中各栏目的描述方式参见GB/T42411.1-2023中4.2。

5课程体系框架本文件基于GB/T42411.1-2023,并且经过扩展,规定了非学历教育在线课程体系框架,见图1。

图1中的虚线框表示GB/T42411.1-2023中已经定义的数据元素,实线框表示本文件中扩展的二级数据元素。

图1非学历教育在线课程体系框架扩展数据元素编号均以“N”为起始字符,其后的序号部分与GB/T42411.1-2023统一排序。

示例1:本文件中表1中扩展项“分类”的元素编号是N1.9,是接续GB/T42411.1-2023第6章表2的元素编号进行编号的。

示例2:本文件中表2是对GB/T42411.1-2023第6章表2中“1.6培养目标”的扩展,故元素编号为N1.6.1、N1.6.2、N1.6.3。

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1信息技术人教中图版第4章走进智能时代《主题学习项目:智能交互益拓展》

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1信息技术人教中图版第4章走进智能时代《主题学习项目:智能交互益拓展》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1 信息技术人教中图版第4章走进智能时代《主题学习项目:智能交互益拓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信息意识:学生能够认识到智能交互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对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敏感性和探索欲。

2.计算思维:通过设计和实现智能交互项目,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实施。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创新性地设计智能交互应用,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4.信息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智能交互技术的伦理、隐私和安全问题,培养负责任的信息技术使用者。

教学重点•掌握智能交互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工具。

•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智能交互项目。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解决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人教中图版高一必修1信息技术)•智能交互技术相关软件(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小组讨论题卡、项目设计模板等辅助材料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智能交互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工具。

•演示法:展示智能交互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项目设计,通过探究学习掌握技术要点。

•协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设计、开发和测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智能交互技术的实际应用视频(如智能家居控制、智能语音助手等),让学生感受智能交互技术的便利性和趣味性。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智能交互的场景?你们想设计一个怎样的智能交互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新课教学1.理论讲解•介绍智能交互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

•讲解常用智能交互工具(如语音识别库、图像识别API等)的使用方法。

2.项目设计•分组讨论:学生根据兴趣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智能交互项目的主题(如智能教室控制、个人健康管理助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4 信息技术与社会一、信息技术的影响1、 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消极影响:事物总是一分为二,信息技术也带来不利因素,如网络黑客、病毒、垃圾信息泛滥等。

2、 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与学习的问题(1)Word 的应用(2)Excel 解决实际问题 (3)PPT 制作幻灯片 (4)Frontpage 制作网页 (5)Flash 制作动画 (6)Photoshop 处理图片二、信息安全与保护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与特征概念: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特征:计算机病毒具有潜伏性、寄生性、传染性、爆发性、破坏性等特点。

潜伏性:这样可以隐藏自己,有利于传播、繁殖。

比如修改了一个正常的文件,保持该文件的长度和修改时间等属性不变,同时产生一种病毒的变体来隐藏自己,这样可以达到不易被人们发现的目的。

寄生性:病毒往往不是以单独的文件形式存在,而是隐藏在其他文件中。

传染性:病毒总是尽可能的把自身代码添加到其他正常的程序中,可以通过光盘等移动介质、网络等方式进行传播。

爆发性: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或受到外界刺激就会发作。

破坏性:被感染程序的功能失效,如程序被修改、覆盖和丢失等等,严重的会使计算机系统瘫痪,例如能毁坏硬盘系统使系统不能修复。

【典型试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计算机病毒特征的是( D ) A. 潜伏性 B. 可激发性 C. 传染性 D. 完整性 2.关于计算机病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病毒是由软盘表面粘有灰尘造成的 B. 病毒常存储在数据文件或系统中,不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C. 病毒具有传染性D. 病毒对计算机会造成或轻或重的损害,但制造病毒的人并不构成犯罪3.根据统计,当前计算机病毒扩散最快的途径是( B ) A. 软件复制 B. 网络传播 C. 磁盘拷贝 D. 运行单机游戏软件 4.病毒"PETER-2"在每年2月27日会提三个问题,答错后会将硬盘数据加密。

这体现了病毒的( D ) A. 传染性 B. 隐蔽性 C. 连续性 D. 可触发性5.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下列理解中,错误的是( B ) A.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一种程序 B.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能使人致病的程积极影响 (1)促进科技进步 (2)加速产业的变革(3)创造新的人类文明(1)促进了新技术的变革(2)促进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给个人带来了便利和实惠(2)深刻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 (3)对个人就业产生影响 (4)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序C. 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磁盘、网络等媒介传播、扩散D. 计算机病毒具有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6.下列有关计算机病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D )A. 传染性,不可复制性B. 传染性,易读性C. 安全性,伪装性D. 破坏性,可激发性7.这段时间,赵林家的电脑每到周末就有问题,还发出奇怪的声音,平时却没有问题,经诊断是中了某个恶作剧类的病毒。

这种现象最能体现病毒的特征是( D )A. 寄生性B. 传染性C. 搞笑性D. 可触发性8.下列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 计算机病毒只能通过网络传播B. 传播计算机病毒不算犯罪C. 已被感染过的计算机具有对该病毒的免疫力D.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程序9.关于计算机病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具有破坏性的计算机程序,它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中生存B. 病毒是不可能删除磁盘上的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的C. 病毒通过自我复制来传播,类似于生物病毒的繁殖,严重的计算机病毒可以传染给人D. 病毒对计算机会造成或轻或重的损害,但制造病毒的人并不构成犯罪10.计算机病毒是指( D )A. 有错误的计算机程序B. 设计不完善的计算机程序C. 被破坏的计算机程序D. 以危害系统为目的的特殊计算机程序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1)隔离来源在使用可移动存储设备时,要经过杀毒软件的检测,确认无毒或杀毒后才能使用。

对于联网计算机,如果发现某台计算机有病毒,应该立刻将其从网上切断,以防止病毒蔓延。

预防措施:A 对重要的数据定期进行备份。

可以拷贝到移动磁盘中,如移动硬盘、mp3等中,在不进行写操作是,应该进行写保护。

一般病毒程序的传染都要经过写盘操作。

B 不使用来历不明的软盘、光盘。

一定要使用时,必须使用最新版本(病毒库)的杀毒软件进行查杀。

C 不要非法复制别人的软件。

一些软件为了防止非法复制,采取在软件中嵌入病毒的错误手段。

D 对网络上下载的各种免费和共享软件,要先进行查杀病毒后在安装使用。

最好从一些著名的网站上下载软件。

E 要谨慎处理收到电子邮件的电子邮件附件。

如果一定要打开,则最好在打开之前要求对方确认。

F 在qq聊天的时候发过来的一些网址和文件最好不要打开,如果一定要打开,最好先确认。

(2)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杀毒软件的任务是扫描磁盘,查杀病毒。

大部分杀毒软件还具有防火墙功能,可实时监控系统。

一旦发现病毒,就会及时报警并拒绝打开染毒文件。

由于新的病毒在不断地产生,所以必须及时更新杀毒软件。

常用杀毒软件:卡巴斯基、瑞星、金山毒霸、江民、360等。

防火墙是一个或一组网络设备,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网络之间,用来加强访问控制,免得一个网络受到来自另一个网络的攻击。

防火墙从实现方式上分成:硬件防火墙和软件防火墙两类(3)加密解密技术使用计算机加密所使用的算法有对称密钥加密算法和公开密钥加密算法。

对称密钥加密算法是使用同一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的,又称会话密钥加密算法。

公开密钥加密算法是使用不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的,又称非对称密钥加密算法。

(4)安全防范措施总结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安装杀毒软件并经常升级、选用合适的防火墙系统、设置网络口令、应用操作系统补丁程序。

【典型试题】11.目前较好的防病毒软件能够做到的是( D )A. 完全杜绝病毒对计算机的侵害B. 检查计算机是否染有病毒,消除已感染的所有病毒C. 查出计算机已感染的所有病毒,删除感染病毒的文件D. 检查计算机是否染有已知病毒,并作相应处理12.某同学为自己的计算机系统设置安全防范措施,最恰当的是( B )A. 定期访问Windows Update 网站,下载并安装操作系统补丁程序,借用同学的个人用户杀毒软件并安装B. 定期访问Windows Update 网站,下载并安装操作系统补丁程序,购买正版杀毒软件,安装并定期升级,安装软件防火墙,定期备份数据C. 购买正版杀毒软件,安装并定期升级,定期备份数据D. 定期访问Windows Update 网站,下载并安装操作系统补丁程序,借用同学的个人用户杀毒软件,并安装,定期备份数据13.计算机感染病毒后,肯定不能清除病毒的措施是( B )A. 升级杀毒软件并运行B. 强行关闭计算机C. 找出病毒文件并删除D. 格式化整个硬盘14.某中学信息中心为了有效预防计算机病毒,下列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A )A. 禁止学生上网B. 给学生机安装自动还原类软件并设置整个硬盘数据还原C. 给学生机器安装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D. 给学生机器安装硬盘保护卡15.关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A. 为了计算机安全,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B. 不轻易使用来历不明的光盘C. 经常检测计算机是否感染病毒D. 只要安装了杀毒软件,就不必担心计算机会感染病毒16.目前使用计算机防病毒软件( D )A. 能防止任何一种计算机病毒B. 能清除任何一种计算机病毒C. 计算机就不会感染计算机病毒D. 能防止和清除很多计算机病毒17.试分析下列行为,对病毒防范不能起到较好防护作用的是( D )A. 尽量不使用来历不明的程序性文件B. 谨慎进行网络的软件下载活动C. 合理安装和使用杀病毒软件D. 杀毒软件安装后不及时升级18.以下关于计算机病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 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可触发性B. 传染性、破坏性、易读性、潜伏性、伪装性C. 潜伏性、可触发性、破坏性、易读性、传染性D. 传染性、潜伏性、多发性、安全性、激发性19.关于防火墙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C )A. 防火墙控制着访问网络某些方面的权限,只允许特许用户进出网络B. 防火墙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C. 防火墙必须是一些硬件设备D. 防火墙可以是纯软件的20.下列关于防火墙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 防火墙可分为硬件防火墙和软件防火墙两类B. 软件防火墙价格相对便宜,因此个人用户较多使用这类防火墙C. 防火墙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D. 防火墙可以完全确保网络的安全三、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1、网络使用规范(1)黑客“黑客”(hacker)是指对电脑系统的非法侵入者。

尽管有些黑客只是为了好奇或表现自己的能力而非法地访问他人的系统,但也有一些别有用心之徒侵入他人系统后,会破坏文件或修改数据、盗窃内部信息,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共秩序、个人合法权益造成极大的危害。

(2)网络陷阱网络陷阱是指一些别有用心之徒,利用因特网行骗的行为,如,约在聊天室结识的“朋友”见面,然后见机行骗;利用填写个人资料机会,骗取他人的个人资料,以作非法之用……(3)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主要途径有三种:立法途径、技术途径和个人防范途径。

(4)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1991年国务院发布《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1994年2月18日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1997年公安部发布《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方法》。

2000年4月26日颁发了《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第51号令)。

新《刑法》第286条第3款也对实施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的人作出了判刑规定。

2001年11月22日,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专门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内容可归纳为“五要”和“五不”。

【典型试题】21.计算机黑客(英文名Hacker)是( D )A. 一种病毒B. 一种游戏软件C. 一种不健康的网站D. 一类网络用户22.下列选项中,不会导致网络安全漏洞的是( B )A. 没有安装防毒软件、防火墙等B. 网速不快,常常掉线C. 管理者缺乏网络安全知识D. 没有严格合理的网络管理制度23.下列行为违法的是( B )A. 给客户定期发送广告邮件B. 通过网络技术获取他人帐号和密码C. 对文件进行加密,并通过网络传输D. 在线杀毒24.中学生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一方面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另一方面要文明上网,做到生活、学习两不误,以下行为正确的是( C ) (题库答案原为D可能有误)A. 在Internet上自由发表各种言论B. 设法进入别人的计算机查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C. 浏览教学资源网站,从中查找、获取学习资料D. 在论坛中向陌生网友提供同学的家庭住址25.信息技术是"双刃剑",它对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