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水下机器人结构

合集下载

水下机器人设计及动力学仿真分析

水下机器人设计及动力学仿真分析

水下机器人设计及动力学仿真分析水下机器人是一种可以在水下进行任务的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海洋、水库、水文、地质、生态等领域。

设计一款水下机器人需要考虑机器人的结构、动力、控制、传感、通信等方面。

在机器人设计过程中,动力学仿真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机器人的外形、重量、浮力、机动性等问题。

一般来说,水下机器人会采用静压平衡的设计方案,将机器人的重心保持在机器人的浮力中心上方,使机器人能够在水下保持稳定。

此外,为了提高机器人的机动性,一些水下机器人会采用多自由度的设计方案,使机器人能够在水下进行各种灵活的动作。

二、水下机器人动力分析水下机器人在水中行动需要消耗能量,动力学仿真分析可以帮助设计者计算机器人在水下的运动能力和能源消耗。

在动力学仿真分析中,需要考虑机器人的外形、密度、流体阻力、推进器效率等因素。

利用计算机模拟机器人在水中的运动可以评估机器人的性能,为机器人设计和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三、水下机器人推进器设计水下机器人的推进器设计是确保机器人在水中行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水下机器人会通过电动机驱动螺旋桨或者水流喷射器进行推进。

在推进器设计中,需要考虑推进器的效率、推进力、流量、噪音等因素,以及与机器人结构的协调性和可靠性。

四、水下机器人动力控制水下机器人的动力控制需要考虑机器人的稳定性、操控性和能耗等因素。

通过控制机器人的推进器转速和方向,可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和悬停。

动力控制系统需要采用高精度的控制算法,以保证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和稳定性。

五、水下机器人传感和通信水下机器人的传感和通信是机器人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之一。

水下机器人需要搭载各种传感器,如深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声纳传感器等,以监测周围环境的变化。

同时,水下机器人需要能够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以控制和获取机器人的状态信息。

综上所述,设计一款性能优秀的水下机器人需要综合考虑机器人的结构、动力、控制、传感、通信等因素。

水下机器人的基本概念

水下机器人的基本概念

水下机器人的基本概念
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水下环境中执行任务的机器人。

它们通常被设计用于海洋研究、海底资源开发、海洋生态保护、海底考古等领域。

水下机器人具有耐高压、抗腐蚀、适应水下恶劣环境的特点,能够在深海、海底等水下环境中执行各种任务。

水下机器人通常由以下几个组件构成:
1. 机体结构:水下机器人通常采用防水密封的外壳,以保护内部电子设备免受水的侵蚀。

机体结构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机动性,以适应水下环境的复杂地形。

2. 动力系统:水下机器人通常使用电池、液压系统或者燃料电池作为动力源。

这些动力系统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让机器人在水下环境中长时间工作。

3. 传感器系统:水下机器人通常配备各种传感器,用于获取水下环境的信息。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声纳、摄像头、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可以帮助机器人进行环境感知和目标识别。

4. 控制系统: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通常由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组成。

控制系统可以接收传感器的数据,进行信息处理和决策,并控制机器人执行相应的任务。

水下机器人的任务包括海底地形测绘、海洋生物观察、海洋资源勘探、海底设施
维护等。

它们在海洋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与控制系统研究

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与控制系统研究

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与控制系统研究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深海地形和海洋生物的深入研究,水下机器人的应用越发广泛,其设计和控制系统也成为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介绍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研究,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这一重要领域。

一、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机身、推进器、感应器、探测器和电源等五个部分。

机身是水下机器人的中心部分,推进器和感应器则是协同机身完成行动和获取信息的关键所在。

1. 机身机身是水下机器人的轮廓,同时具有重要的压力容纳作用。

水下机器人需要承受高压环境,在设计机身时需要采用可靠的密封材料,防止机器人在水下高压环境中出现漏水问题。

同时,机身也需要考虑灵活性,确保机器人可以在深海环境下进行操作。

2. 推进器推进器是水下机器人的动力系统,也是机身移动的关键。

根据机器人的不同用途,推进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

通常采用的推进器有螺旋桨和喷口式,其中螺旋桨适用于对速度要求不高的情况,喷口式则适用于对速度要求较高的情况。

3. 感应器感应器是水下机器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通常采用的感应器有摄像头、声呐、温度和湿度传感器等。

这些感应器可以帮助机器人收集周围环境的信息,为后续探测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4. 探测器水下机器人的探测器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一些硬仗的数据,比如高分辨率水下地形和海底生物等。

通常采用的探测器有地形探测器、磁力计和海底图像探测器等,其中地形探测器和图像探测器适用于测量水下地形和水下生物的情况,磁力计则适用于探测特定元素等。

5. 电源水下机器人的电源是其工作的关键,因此需要保证电源的充电效果和容量,避免因电力不足而中途停止运行。

在研究机器人电源时还需要考虑其对机器人本身的负荷,以便随时进行调整。

二、水下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由定位、导航、控制和通信组成。

通过不断进步研究和开发,现在的水下机器人控制系统越来越先进和高效。

下面对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各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水下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实例分析

水下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实例分析

水下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实例分析近年来,水下机器人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这种现代化的技术不仅在工业生产中大展拳脚,同时也在深海探测、环境监测、海洋拓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水下机器人技术是指一种能够在水下环境下工作及自主完成各种任务的电子机器设备,包括无人潜水器、机器人、无人机船等。

本文将从水下机器人的组成结构、应用场景以及现实应用实例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水下机器人的组成结构水下机器人的整体结构主要由外壳、摄像头、照明器、液晶显示器、电机、电器、控制系统等组成。

其中,外壳是用于保护电路和电子设备的核心部分,主要承担起防水和抗压的作用;摄像头和照明灯是用于拍摄和照明的,能够快速获取水下信息,实时回传数据;液晶显示器和控制面板是用于显示电路和控制的操作面板,能够直观地了解水下机器人的状态。

除此之外,还需要安装相应的控制系统和软件,以实现对水下机器人的操作与控制。

二、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水下机器人能够完成各种任务,如水下探测、海洋资源勘探、水下搜救、水下拆弹等。

在海洋勘探方面,水下机器人可以快速检测那些人类无法到达的深海油气资源;搜救中,水下机器人能够快速定位受困人员的具体位置,提高搜救的成功率;水下拆弹方面,还可以用于探测隐蔽下降在水下的敌对水雷等。

三、水下机器人的现实应用实例1、搜救:在2014年的马来西亚MH370飞机失事事件中,无人潜水器就承担起了寻找飞机残骸的任务,这使得整体搜索过程更为高效且安全。

2、海洋勘探:挪威斯塔托石油公司2019年在北海的施鲁斯堡油气田对深海钻探进行了尝试,任务使用了该公司最新的海洋科技。

二维和三维空间信息的处理等设施可远程控制一个自主的水下机械手,该机械手可以执行对岸设施无法完成的操作。

3、科学研究:2018年,中国科学家在距离西班牙近万公里的海底,通过控制水下机器人轻松完成了跨越太平洋向美洲拓展塔斯曼海种床的目标。

这为随后的海底地壳实验提供了奠基性的工具。

水下机器人结构报告概述

水下机器人结构报告概述

2
一、鱼类在水中推进模式的分类
中央鳍/对鳍推进模式( MPF模式)主要是借助尾鳍以外的其它鳍的运动 产生推进力,根据鳍运动方式的不同,MPF 模式又分为摆动鳍方式和波 动鳍方式。采用摆动鳍推进模式的鱼类包括头鱼科和鲀科等。采用波动鳍 推进模式的鱼类包括鳐科刺鲀科弓鳍目、裸背鳗属和鳞鲀科等(如图(b )所示)。
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一)
每周总结
1
一、鱼类在水中推进模式的分类
关于鱼类推进模式较为权威的分类是根据鱼类推进器官的不同分为身体/ 尾鳍推进模式(body and/or caudal fin:BCF)和中央鳍/对鳍推进模式( median and/or pair fin:MPF)两大类。身体/尾鳍推进模式(BCF模式) 主要是借助身体波动运动或尾鳍摆动运动产生推进力,包括鳗鲡模式、鲹 科模式、鲔科模式及箱鲀科模式等(如图(a)所示)。 。
三、几种典型的AUV结构
装备四个对称布置的鳍,每个鳍有两 个自由度,分别由两个舵机驱动,各 个鳍可以灵活调整推进方向,能够灵 活的完成上浮、下潜、翻滚和盘旋等 动作。(Nekton公司 动控制自身速度和姿态。每个振动鳍 单独控制,可以实现纵荡、升沉、纵 摇,横摇和首摇。(麦吉尔大学等联 合研制的两起机器人AQUA) 6
三、几种典型的AUV结构
采用三个喷口分布在两个侧翼及尾部, 在水平面上呈三角形布置,可以完成水 下机器人所需要实现的各种自由度的运 动。(国防科大研制)
配备四个大功率无刷推进器,两个用于 AUV的升降控制,两个用于AUV的前后 推进控制(罗博飞公司研制)
7
8
3
二、两种不同推进方式的优缺点
身体/尾鳍推进模式(BCF 模式)普遍被认为优于其它推进模式,尤其 是鲔科模式被认为是迄今水生环境演化的最有效的推进模式。从加速性、 巡航性和操纵性等方面来衡量推进性能,各种推进模式总会在某些方面表 现出优异的性能,而在其它方面性能欠佳。例如 BCF 模式中的鲹科模式和 鲔科模式虽然在平静水中高速游动时性能优越,但在低速游动、转弯机动 、迅速加速及紊流环境下的状态保持等情况下则尤其低效。

【课件】水下机器人ROVppt

【课件】水下机器人ROVppt
第 3 章 水下机器人 3.1 水下机器人发展与分类
3.1.1 概述

水下机器人是一种可在水下移动、具有视觉和感知系统、通过 遥控或自主操作方式、使用机械手或其他工具代替或辅助人去 完成水下作业任务的装置。
水下机器人具有四个基本特点。
(1)可移动性 (2)能够感知机器人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特性 (3)拥有完成使命所需的执行机构 (4)能自主地或在人的参与下完成水下作业 3.1.2 水下机器人分类及用途
制系统、电缆等构成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在ROV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将采 用更新型技术,如多媒体技术、临场感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 更形象化地实现对ROV的控制。
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ROV的脐带电缆是一个不利因 素,它约束了ROV的活动范围,增加了水面设备的成本,在复 杂环境中尤其迸入复杂结构内部将危害着ROV的安全,因而解 脱这种束缚是各国水下机器人专家追求的目标,这就是自治水 下机器人AUV技术得以发展的理由。

3.3.2 控制方法 底层控制 高层控制
3·3·3 控制系统结构及发展
有缆水下机器人和无绳水下机器人的控制技术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但两者的控制机理是相同的。从控制系统结构的角 度来看,它们的底层控制相同,只是高层控制有所不同。

有缆水下机器人 (ROV)控制系统的设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
3.1.5 水下机器人关键技术
①能源技术
②精确定位技术

③零可见度导航技术
④材料技术
⑤作业技术
⑥声学技术
⑦智能技术
⑧回收技术
3.2 水下机器人结构 ①载体结构特点 ②推进模式 ③动力供给 ④ 密封及耐压 ⑤ 防腐技术
3.3 水下机器人控制 3.3.1 控制基本类型

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

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

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各种机械设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其中,水下机器人是近年来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一种机器设备,主要应用于海底资源勘探、海洋环境监测、水下修建等领域。

在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结构设计和控制方法是两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本文将会就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方法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一、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选择水下机器人作为一种需要在严酷环境下工作的机械设备,其材料必须具备很高的耐用性和防腐性。

因此,我们在选择水下机器人的材料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以确保机器人在长时间使用中不会发生故障和损坏。

2.外形设计水下机器人的外形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其运动和机动性能。

设计人员需要结合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和任务,来确定机器人的最佳外形设计,以确保机器人可以在水下顺利运动和完成各种任务。

3.流体动力学设计水下机器人需要在水下稳定运动,而水中的阻力是其运动所必须克服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设计水下机器人的时候,流体动力学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关系到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操作性。

4.传感器和控制系统设计在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中,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传感器可以对机器人的工作环境进行测量和监测,控制系统则可以对机器人进行控制和调节。

二、水下机器人控制方法研究水下机器人的控制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传感器是实现控制机器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机器人需要通过传感器对环境和自身状态进行测量和监测,以便对其进行控制和调节。

2.自主控制自主控制是指机器人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一种控制方法。

水下机器人可以通过自主控制完成不同的任务,例如进行海底资源勘探、水下修建和海洋环境监测等。

3.远程控制远程控制是指通过遥控器或者无线网络对机器人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

远程控制可以使机器人完成人工难以完成的任务,例如在危险环境下进行作业和进行深海勘探等。

水下机器人结构范文

水下机器人结构范文

水下机器人结构范文水下机器人是一种用于在水下环境中进行各种任务的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生态保护、海洋工程施工等领域。

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是实现其功能的关键,下面将详细介绍水下机器人的常见结构。

1.机体结构机体结构是水下机器人的主体部分,它通常由机壳、球asteg、舵翼、鳍等组成。

机壳是水下机器人的外壳,起到保护内部设备的作用。

为了适应不同环境条件,机壳通常采用防腐蚀材料,如航空级铝合金、不锈钢等。

球asteg是机体外面的球形部分,其具有降低机器人与水流之间的湍流摩擦和阻力的作用。

舵翼和鳍是控制机体姿态的重要部分,通过改变其角度和面积,可以调节水下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机动性。

2.动力系统3.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水下机器人的“大脑”,负责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任务执行。

控制系统通常由嵌入式计算机、传感器和执行器组成。

嵌入式计算机是控制系统的核心,它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决策,并控制执行器实现机器人的运动和操作。

传感器用于感知机器人周围的环境和状态,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水下相机、声纳、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等。

执行器负责实际执行机器人的运动,例如推进器、舵翼等。

4.感知系统感知系统用于获取水下环境的信息,包括水温、水质、水流速度等。

感知系统通常包括水下相机、声纳、水质传感器等。

水下相机是水下机器人常用的感知装置,通过拍摄水下影像,可以获取水下环境的细节信息。

声纳是一种利用声音传播特性来感知水下环境的技术,通过发射声波并接收其回波,可以获取水下物体的位置、形状等信息。

水质传感器用于检测水下环境的水质参数,如PH值、溶解氧浓度等。

综上所述,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包括机体、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感知系统四个部分。

不同类型的水下机器人在结构设计上可能存在差异,但以上所述是水下机器人的基本结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下机器人的结构也将不断演进和创新,为更好地适应各种水下任务提供更强大和可靠的支持。

深海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运动控制

深海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运动控制

深海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运动控制深海水下机器人是近年来科技进步的产物,它能够在极端的深海环境下开展各种任务。

深海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运动控制是实现其高效工作的关键。

本文将从结构设计和运动控制两个方面来探讨深海水下机器人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结构设计深海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抗压能力、机械性能和稳定性等。

它通常由机身、动力系统、操纵系统、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等组成。

1.1. 机身机身是深海水下机器人的主体部分,需要具备较高的抗压能力和可靠性。

一般采用高强度金属材料,如钛合金,以保证机器人在深海高压环境下的工作安全。

此外,机身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密封性,以防止水压和海水渗透。

1.2. 动力系统动力系统是深海水下机器人的核心,用于提供动力和推动机器人行动。

目前,常用的动力系统包括电池、燃料电池和液压系统等。

它们具有高效能和长时间工作的特点,可以满足机器人在深海环境下的需求。

1.3. 操纵系统操纵系统用于控制深海水下机器人的运动和操作。

它通常由操纵杆、操纵面板和显示器等组成,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操纵系统实时掌控机器人的运行状态。

为了保证操纵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操纵系统需要具备高灵敏度和稳定性。

1.4. 传感器传感器是深海水下机器人的感知器官,用于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声纳、摄像头、气体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

它们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感知信息,为机器人的任务执行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1.5.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深海水下机器人的大脑,用于实现机器人的智能控制和协调运动。

它由传感器、处理器和控制算法等组成,能够实时分析环境信息,并根据任务需求进行智能决策和控制。

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是深海水下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关键之一。

二、运动控制深海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是实现机器人任务执行的基础。

它涉及到机器人的定位、导航和动作控制等问题。

2.1. 定位与导航深海环境下的定位和导航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由于水下通信条件的限制,传统的GPS定位无法直接应用于深海环境。

水下机器人ROV讲课教案

水下机器人ROV讲课教案
第 3 章 水下机器人 3.1 水下机器人发展与分类
3.1.1 概述
水下机器人是一种可在水下移动、具有视觉和感知系统、通过 遥控或自主操作方式、使用机械手或其他工具代替或辅助人去 完成水下作业任务的装置。
水下机器人具有四个基本特点。 (1)可移动性 (2)能够感知机器人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特性 (3)拥有完成使命所需的执行机构 (4)能自主地或在人的参与下完成水下作业 3.1.2 水下机器人分类及用途
常规的传感器包括:
成像声纳、罗盘、深度压力 传感器、高度计等。
水下计算机、驱动器、控制模块,
水下电子单元包括:
安装在常压的密封仓内。
动力、压力、温度、漏
系统监视所需要的传感元件包括:。
水等
b.中继器 c.吊放系统
为了能迅速、准确地将潜水器送到预定 工作水深和较快地收回到水面,同时为 了减弱母船摇摆及脐缆所受海流阻力给 潜水器运动和作业带来的附加阻力、干 扰和影响,一般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配 置中继器。中继器内储存系缆,并装有 系缆驱动收放机构,潜水器非工作状态
施,所有电气设备都需满足 船用电气设备的规范要求。
b·通讯系统 为水下机器人系统 的各个工作站点 (控制间、水面 设备、船长室)提供有线或无线
的通讯联系。
(5)中继器系统
中继器 (TMS)是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为 保持水下机器人本体在水下具有良好的动作灵活性、运动平稳性和 可操作控制性,在本体与吊放系统之间设置中继器。中继器直接由 皑装主缆吊放,在中继器与潜水器之间由具有中性浮力的系缆连接, 这样既消除皑装主缆、母船的升沉、纵倾和横摇等对它的影响,也 减少了本体推进系统所需功率,充分地发挥其本身的最大效率。
到吊放钢缆的作用,

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及运动控制

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及运动控制

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及运动控制导言: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水下进行各种任务的机器人。

它可以在海洋深处探索未知领域,执行水下修复、勘测和救援等任务。

本文将探讨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和运动控制技术,希望能为水下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一、机械结构设计1. 水密性设计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水密性。

由于水的压力和腐蚀性,机器人必须具备足够强度和耐腐蚀性的外壳。

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设计需要兼顾机械性能和防水性能,以确保机器人的正常运行和长期使用。

2. 全向运动性水下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具备全方位的运动能力。

因此,其机械结构设计需要考虑良好的机动性和机构的合理布局。

采用多关节机械臂、推进器和舵翼等设计,使机器人能够在水中实现各种运动方式,包括前进、后退、左右转向、上下浮动等,以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

3. 适应性设计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应具备适应性,即能适应不同深度、不同水域环境和不同任务需求。

例如,机器人的外壳设计需要能够承受不同水下压力,机构设计需要能够在不同水质条件下正常运行,同时还要考虑任务装备的可更换和升级性,以应对不同的任务要求。

二、运动控制技术1. 传感器技术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首先需要获取环境信息,了解机器人当前的位置、姿态和水下环境的状态。

因此,传感器技术在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下机器人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姿态传感器等,通过这些传感器可以获取水下环境的各种参数,从而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

2. 控制算法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算法需要能够根据传感器获取的环境信息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实时调整。

控制算法通常包括路径规划、运动轨迹控制和动力学建模等,通过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建模和优化,实现机器人在水下的精确控制。

优化的控制算法可以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和稳定性,提高任务的完成效果。

3. 防护策略水下机器人在水下作业时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危险,比如水流、水压、水温等。

水下机器人ROV

水下机器人ROV

3.4.2 典型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介绍
(1) 海人一号
“海人一号”是我国自主研究的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由中科院沈阳 自动化所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于1980年开始研制,为我国水下机 器人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图3-8是 "海人一号"有缆遥控水下 机器人的照片。
(2)RECON-IV-SIA
1985年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美国PERRY公司合作并引迸生产技 术,生产了RECON-IV-SIA中型水下机器人。RECON-TV-SIA是一 个典型的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实用化产品,它已在我国多项海洋石 油、水下工程等项目中应用。
(6)破碎锤 破碎锤属于旋转运动型水下工具,具有直线冲击的性能。破碎 锤通过装在旋转马达上的凸轮去顶起带有负载锤头的弹簧,然后再 放松,这样能量就集中在每一次冲击之中。因破碎机构靠一凸轮操 纵,液压马达只能顺时针转动,为防止液压马达反转,液压回路申 装有止回阀。驱动破碎锤的动力执行元件与冲击扳手使用的相同。
(2) 控制系统 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通常由水面控制、水下控 制、信息采集、信号传输、执行机构控制等儿个部分组成。 (3) 传感器 a· 监视系统 主要指用于水下机器人水下 搜索和水下观察的设备,一般包括有水下 摄像机、云台及照明、成像声纳、声学和 磁学定位系统等。
b· 监控系统 主要指介人水下机器人 运动控制和保障系统正常运行所需 要的传感设备,一般包括有深度计、 高度计、方向罗盘、温度、压力、 电压电流等。
(5)中继器系统
中继器 (TMS)是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为 保持水下机器人本体在水下具有良好的动作灵活性、运动平稳性和 可操作控制性,在本体与吊放系统之间设置中继器。中继器直接由 皑装主缆吊放,在中继器与潜水器之间由具有中性浮力的系缆连接, 这样既消除皑装主缆、母船的升沉、纵倾和横摇等对它的影响,也 减少了本体推进系统所需功率,充分地发挥其本身的最大效率。

水下机器人

水下机器人

③海洋科学考察 海洋科学考察主要包括水文地质考察 (记录海底 地形、绘制海底地图、选择土样和岩石样本等)、海洋生物考察 (测 定海底生物形态,采集生物样本等)、海洋物理考察 (测定地球磁场, 考察石油、天然气、矿物资源,考察海底火山活动情况等 ) 、海洋 光学考察等等。 ④水下考古 确定水下文物位置和性质,采集文物样本,清理考 古现场,打捞文物等。
CURV2
CURV3Βιβλιοθήκη (2) 军用无 缆水下机器人
AUV可用来辅助军用潜艇,作为它的体外传感器, 为它护航和警戒,以及为它引开敌方攻击充当假目标。 在反潜方面, AUV可担任海上反潜警戒,也可当作反潜 舰艇进行训练的靶艇。另外,在水雷战和反水雷方面以 及其他许多特种作业中,AUV都可以大显身手。 典型的AUV有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Phoenix AUV和性能 更优越的Aries AUV,这两个机器人的研发主要是为了 研究智能控制、规划和导航功能。麻省理工大学 Odyssey II是一种主要用于海冰检测和标图的机器人。 美国的C.S.Droper实验室则在仿生AUV方面有巨大的突 破,代表产品是仿黄鳍金枪鱼机器人VCUUV
(3) 民用水下机器人
由于近年来人们对海洋考察和开发的增多,水下机器人得到广 泛的应用,其申ROV大量地被使用在各种水下作业中,AUV大范 围、大深度的作业设备近期在深海资源勘探和科学考察上得到了快 速地发展。由于造价和人员风险的原因,载人潜水器相对发展放缓。 目前水下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水下工程、海洋石油、打捞救生 和海洋科学考察等各方面。 ① 水下工程 a. 水下检查 :查明管道、水下工程、电缆铺设的情况及其位置, 检查百油钻井平台和井口的锈蚀及损坏的程度,检查水库大坝及闸 门的裂缝、损坏情况等。 b. 水下监视:监视和辅助潜水员进行水下作业、救助打捞和石油 钻井平台的水下作业等。

水下作业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

水下作业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

水下作业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水下作业机器人是一种高科技的设备,是指能够在水下进行各种维护和作业工作的机器人。

在海洋、河流、深水油田等需要进行水下作业的地方,水下作业机器人表现出了非常大的优势。

水下作业机器人集航行、探测、定位,作业和回收为一体,能够取代人工完成各种水下任务。

本文将探讨水下作业机器人的设计和控制。

一、水下作业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水下作业机器人一般由吊机、控制器和机器人本体三部分组成。

机器人本体通常由浮力模块、控制模块、感应模块和执行模块组成。

1.浮力模块:为机器人提供浮力,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加减。

浮力模块一般由天线、GPS、水压感应器、水温、湿度等组成。

2.控制模块:是机器人最核心的部分,主要负责机器人的控制和智能判断。

这部分通常由计算机、摄像头、指示灯、水下蓝牙、声呐、浮标、水下遥控器、水下通信传感器等组成。

3.感应模块:是机器人进行水下探测和定位的关键部分。

这部分的核心设备包括声呐、罗盘、定位系统等。

声呐可以在水下对目标进行探测,罗盘可以让机器人在水下保持方向不偏离,定位系统可以让机器人在水下确定自己的位置。

4.执行模块:主要是机器人的机械臂,是机器人进行水下作业的核心。

机械臂的设计应根据特定的水下作业需求进行,可能需要配备钳子、剪刀、各种工具等。

二、水下作业机器人的控制方式水下作业机器人的控制方式有线控和自主控制两种。

有线控制通常使用水下遥控器或更高级别的遥控系统,遥控器被放置在水下船只或控制站内,用来控制机器人的方向、速度、深度,机械臂的开闭和各种传感器的操作。

自主控制是通过机器人内部的控制模块,利用现代化算法和控制技术,使机器人能够自主完成水下作业任务。

自主控制相对于有线控制更加复杂和高级,需要更好的控制算法,比如人工智能算法和模糊逻辑控制算法等。

水下作业机器人的自主控制能力日益增强那,未来将有望在更加复杂的水下环境中完成更加危险、关键的作业任务。

三、水下作业机器人的应用水下作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海洋、河流、深水油田等需要进行水下作业的地方。

水下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水下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水下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水下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在水下环境中运行的机械结构和电子系统,完成各种任务和功能。

它们一般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1. 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水下机器人通常采用具有抗压能力的机械结构,以便在深水环境下稳定运行。

机械结构还包括舵、螺旋桨和操纵器等部件,用于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姿态。

2. 水下机器人的能源系统:水下机器人的能源系统通常采用电池或燃料电池等方式,为机器人提供所需的电力。

能源系统还需要通过电源管理技术,确保能量的高效利用和延长机器人的工作时间。

3. 控制系统: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包括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组件,用于实时获取环境信息和执行任务。

传感器可以是声呐、水下摄像机、压力传感器等,用于感知水下环境的物理参数。

执行器可以是电动舵、驱动器、机械臂等,用于执行各种任务。

4. 通信系统:水下机器人通常需要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通信,以接收指令和传输数据。

通信系统一般采用水声通信技术,通过水下声音波传播实现数据的传输。

5. 自主控制技术:水下机器人通常具备一定的自主控制能力,可以根据预设的任务和环境条件进行决策和行动。

自主控制技术包括路径规划、避障、自主导航等算法和方法,以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工作能力。

总之,水下机器人利用机械结构、电子系统、能源系统、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等技术组件,通过传感器获取水下环境信息,通过执行器执行任务并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通信,以达到在水下环境中完成各种任务的目的。

水下机器人工作原理

水下机器人工作原理

水下机器人工作原理水下机器人(Underwater Robot)是一种能够在水下完成各种任务的自动化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水下探测、救援工作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下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包括机器人的结构和组成、水下导航和定位技术、能源供给与控制系统等方面。

一、机器人的结构和组成水下机器人的结构大致分为机械结构、传感器系统、能源供给与控制系统三个部分。

(一)机械结构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主要包括机身、操纵杆、机械臂、推进器等部分。

机身是机器人的主体部分,通常采用防水密封的外壳来保护内部设备。

操纵杆用于操作机器人的运动方向,机械臂则用于完成各种复杂的工作任务。

推进器是机器人的动力来源,常用的推进方式有螺旋桨、喷射推进器等。

(二)传感器系统水下机器人配备了各种传感器,用于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包括水下摄像头、声纳、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水下摄像头可用于拍摄水下图像,帮助研究人员观察海洋生物和地质特征。

声纳用于测量水下物体的距离和位置,常用于水下导航和避障。

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则用于监测水下环境的变化。

(三)能源供给与控制系统水下机器人需要有效的能源供给以支持其工作,在能源供给方面通常采用电池组或者燃料电池。

同时,机器人还需要精确的控制系统来保持稳定的运动和操作,包括控制算法、自主决策系统等。

二、水下导航和定位技术水下机器人需要准确的导航和定位技术来实现自主控制和任务执行。

目前常用的水下导航和定位技术主要有声纳定位、惯性导航、视觉导航等。

(一)声纳定位声纳定位是一种使用声波传播速度和延迟来确定机器人位置的技术。

机器人通过发送声波信号,并测量信号的回波时间和强度,从而计算出水下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声纳定位精度较高,可以实现对水下环境的三维感知。

(二)惯性导航惯性导航是利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惯性传感器来测量机器人的加速度和角速度,从而推算出机器人的位置和姿态。

惯性导航精度较高,但会存在误差积累的问题,因此通常会与其他导航技术相结合使用。

水下机器人结构

水下机器人结构

水下机器人结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下机器人结构也在不断演变。

下面,我将对几种常见的水下机器人结构进行简要介绍。

鱼型机器人是一种模仿鱼类外形和游动方式的水下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通常由一个鱼形的外壳和内部的控制系统组成。

它通过模拟鱼的游动方式,可以在水下进行前进、后退、转弯等动作。

鱼型机器人的优点是可以在水中自由行动,但是其结构与鱼的差异较大,难以实现高精度控制。

机械臂型机器人是一种具有可操控机械臂的水下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的机械臂可以对其进行精细的操作,例如抓取、搬运等。

机械臂型机器人的优点是可以在水下进行较为精细的工作,但是其操作难度较大,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仿生型机器人是一种模仿生物体结构和运动方式的水下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通常由一个仿生型的外壳和内部的控制系统组成。

它通过模拟生物体的游动方式,可以在水中进行高速、高精度的运动。

仿生型机器人的优点是可以在水中进行高速、高精度的运动,但是其结构较为复杂,制造难度较大。

轮式/履带式机器人是一种采用轮子或履带作为移动方式的水下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通常由一个外壳和内部的控制系统组成。

它通过轮子或履带的移动方式,可以在水中进行前进、后退、转弯等动作。

轮式/履带式机器人的优点是在较为复杂的水下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是其移动速度较慢。

以上就是几种常见的水下机器人结构。

每种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在选择水下机器人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场景来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下机器人已经成为了海洋探索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其性能有着密切的,而参数优化则能够进一步提升其性能。

本文将探讨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及参数优化。

水下机器人的框架结构是其最基本的部分,它决定了机器人的整体形状和尺寸。

框架结构通常采用轻量化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铝合金,以减轻机器人的重量,同时还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推进系统是水下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和效率。

《水下机器人ROV》PPT课件

《水下机器人ROV》PPT课件

(6)吊放及绞车系统 吊放系统是将中继器与水下机器人本体安全、迅速地施放和
回收的必配设备,同时承受连接母船控制台与机器人本体之间的 电力控制和数据信息的传输。
吊放系统组成
由底架、U形门架 (悬臂吊架)、滑轮、 锁栓机构、皑缆绞车、导电滑环以及
液压动力系统组成
对吊放系统的要求是
具有良好的工作可靠性; 足够的结构强度; 收放时皑装主缆锁紧的可靠性; 施放过程中的制动能力和缓冲能 力。
剪切器主要由液压油缸、固定刀、切割刀、安装座等组成 (见 图3-5)。剪切器通过安装座安装在水下机械手上或潜水器底架上。 切割刀在油缸的活塞杆带动下做伸出运动时,必须保证切割刀与固 定刀平行,为此在剪切器上设有导轨结构。
(3)水下清洗刷 由于水下设施的表面很容易生长海生物或产生锈蚀,所以在进
行大部分水下施工作业之前,都需要对其表面预先进行清洁处理。 例如在进行水下喷漆、焊接等作业之前,需要将作业部分的表面清 洁干净;特别是在安装、更换牺牲阳极的作业前,要求水下设施的 金属结构与牺牲阳极间接触良好,这就需要将该处金属结构的表面 彻底清刷干净。
磁学定位系统等。
b·监控系统 主要指介人水下机器人 运动控制和保障系统正常运行所需 要的传感设备,一般包括有深度计、 高度计、方向罗盘、温度、压力、
电压电流等。
(4)动力及通讯 传输系统
a·动力系统 为水下机器人水 上设备 (水面控制单元、控制 间、维修间、水面设备)和水 下设备 (中继器、水下机器人 本体)提供动力分配及保护措
(2)剪切器
剪切器是直线运动型水下工具的代表,其工作原理是借助于动 力驱动系统产生足够大的推力,推动平行移动的剪切刀片来剪断各 种水下电缆和钢丝绳。剪切器一般应能剪断直径25·4mm以内的各 种电缆和钢缆。剪切器切断钢缆的能力除受液压油缸的缸径和液压 油源的压力限制外,还与切割刀的刃口尺寸、切割刀的材料及材料 的热处理状态有关。

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

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

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水下执行各种任务的智能机器人,其结构设计和优化对于提高其性能和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与优化的研究。

首先,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其在水下环境中的特殊工作条件。

由于水的阻力较大,水下机器人需要具备良好的流线型设计,以减小阻力并提高运动效率。

此外,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还应考虑到水压、水温以及盐度等因素对机器人材料的影响。

因此,选用高强度、耐腐蚀的材料以及密封良好的结构对于水下机器人的设计至关重要。

其次,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其执行任务的需求。

不同的任务对机器人的结构和功能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若水下机器人用于海底勘探任务,其需要具备高精度的传感器和机械臂,以便于进行地质勘探和样品采集;若用于水下救援任务,其需要具备强大的推进力和操纵能力,以应对紧急情况下的挑战。

因此,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需要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并整合不同的功能模块以满足任务要求。

在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的运用也对提高水下机器人的性能至关重要。

优化算法通过优化机器人的结构和控制参数,以提高其运动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例如,遗传算法可以通过模拟自然选择过程,优化机器人的结构和控制策略,以获得最佳的性能指标。

同时,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也可以根据机器人的运动数据,自动学习并优化控制策略,提高水下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此外,虚拟仿真技术在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不同的水下环境,并对水下机器人的结构和控制参数进行测试和优化。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实际试验的成本和风险,并且可以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估,从而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与优化是提高水下机器人性能和工作效率的重要研究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的任务需求和工作环境,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流线型、耐腐蚀等特殊条件,并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3. 水下机器人结构

3. 水下机器人结构

M´x
M´y
M´z
稳心高 h=Zc-Zg 对于一般水下机器人,水下静稳心高应大于7cm,大型潜艇应大于 30cm。 为了保持平衡,应有 Xc = Xg Yc = Yg 如果Xc ≠ Xg , Yc ≠ Yg ,则必须重新调整布置,重新进行计算。 如 h=Zc-Zg 小于许可值,亦必须重新调整布置图,进行计算: tg 0=(Xc-Xg)/(Zc-Zg) 要求调整到 0=00~10或1.50 范围内。 以上是第一次近似,平衡后的重量排水量、总布置及型线可以作为 下一次近似的依据,再精确计算各部分重量,逐步近似,直到最后两次 近似结果趋于一致为止。
水下机器人的总体布置
方案设计又称可行性设计。通常是为了满足设计任务书而进行方 案的比较和分析的研究工作。
在方案设计的初始 阶段,设计师首先必须 在分析设计任务书的各 项要求基础上提出实施 步骤,同时运用计算机 辅助设计的现有程序进 行潜水器多方案的设计 要素估算和分析比较, 评价任务书各项要求的 可行性和经济性,最后 可以得出一个或几个可 行的设计方案。
水下机器人的最佳性能准则
耐压壳的密度 耐压壳结构合理性系数 海军部系数 相对载重量
水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点
能源 作业 路径规划 定位 声学 避碰 导航 智能 结构优化 材料 回收 。。。
水下机器人的总体布置
初步设计—— 是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当设计方案通过某种形式确定下来后进行的。 因为在这个阶段中,潜水器的主要性能和特性都要被最后确定。由于方 案设计已被确认,因此近似的船体特性、推进系统、操纵控制方式和各 重要的分系统都已被确定并经批准。所以设计师在这阶段中就要绘制潜 水器最基本的图纸。将方案设计的图纸进行比例放大,绘制型线图,修 改总布置草图,进行静水力和重量研究,同时进行流体方面的静力和动 力试验(包括阻力、推进、操纵和适航性试验);并进行航速和续航力, 动力负荷以及稳性估算和研究;同时应用入级规范和标准进行检验,确 保其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x
My
Mz
将潜水器的各部分浮容积逐项列出,并标出其浮 心在总布置图上的三个坐标值,进行浮容积、浮心的 计算。
序号 项目名称 浮容积 P(kg) X (m) M ´x (dm3. m) 浮 Y (m) 心 M ´y (dm3. m) Z (m) M ´z dm3. m)
P
固定浮容积 浮心位置 V0= Xc = Yc = Zc = V M´x / V M´y / V M´z / V
1
当 i 时,不管 B 等于多少,W / Pi 均小 于 1,即 W Pi ,这就意味着增加 i 的重 量 Pi 可以减少浮力材料的使用。特别是当 i B
W / Pi 变为负值,这时增加 Pi 反而使排水量 时,
B /
减少。 3、对于同样的 B ,如 i 越大,则 W 随 Pi 的增加而急剧增加。
水下机器人设计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的知 识和他运用自己经验的广度和 深度。设计程序的指导往往取 决于新旧潜水器之间的相似程 度以及可以利用的大量相近潜 水器的资料和数据。有经验的 设计师善于利用各系统相似与 不相似特性来明确自己的修改 方向,就能成功地得到新设计 潜水器的初步概念,包括必要 的非常精确的尺度和性能特征。 实际的设计程序就是从这些初 步概念出发不断反复修正的逐 步近似过程。
水下机器人的总体布置
施工设计—— 根据技术设计提供的图纸和文件,结合建造厂 的设备条件和加工工艺特性,设计施工图纸和主要 工装,并编制潜水器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大纲,设 备的验收和安装试验要求等文件。施工设计通常由 制造厂来完成,对于小型潜水器也可以由设计单位 来完成。
技术密集度高 潜水器系统的特点 涉及学科面广 船舶系统 流体力学 固体力学 微电子学 计算机 要求设计师具有基 础扎实的专业知识 材料 动力能源 人工智能 控制论 人机系统 水声
M´x
M´y
M´z
稳心高 h=Zc-Zg 对于一般水下机器人,水下静稳心高应大于7cm,大型潜艇应大于 30cm。 为了保持平衡,应有 Xc = Xg Yc = Yg 如果Xc ≠ Xg , Yc ≠ Yg ,则必须重新调整布置,重新进行计算。 如 h=Zc-Zg 小于许可值,亦必须重新调整布置图,进行计算: tg 0=(Xc-Xg)/(Zc-Zg) 要求调整到 0=00~10或1.50 范围内。 以上是第一次近似,平衡后的重量排水量、总布置及型线可以作为 下一次近似的依据,再精确计算各部分重量,逐步近似,直到最后两次 近似结果趋于一致为止。
水下机器人的重心、浮心、稳心
将潜水器的各部分重量进行分组分类,逐项进行 计算并标出其重心在总布置图上的三个坐标值,进行 重量和重心的计算。
序号 项目名称 重量 P(kg) X (m) Mx (kg.m) 重 Y (m) My (kg.m) 心 Z (m) Mz (kg.m)
P
重量排水量 中心位置 W= Xg = Yg = Zg = P Mx / P My / P Mz / P
水下机器人的组成
载体:开架式或者流线体 观通系统:各类传感器感知外界环境 控制系统:运动、作业系统等控制
水下机器人的总体布置
总布置外形图
总布置内部图
总布置内部图-去掉浮力材
水下机器人的总体布置
水下机器人的总体布置
设计一艘水下机器人的程序在政治经济制度不同的 国家亦各不相同。不论是民用还是军用潜水器,其设计 程序都必须从“概念”开始。通常由国家计划部门或用 户根据国民经济或国防发展的需要和预测提出设计研制 新潜水器的概念,再通过在有关技术部门或论证研究中 心进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考虑到国际和国内的技术条 件提出潜水器的设计(技术)任务书。
在一般情况下,潜水器系统的造价正比于潜水器 的大小与重量。所以潜水器设计的目标往往可以归结 为:在满足设计任务书要求的前提下,设计一艘排水 量与主尺度最小,技术性能最优的潜水器。
水下机器人的总体布置考虑的因素
最大程度发挥装置与仪器的使用性能 便于使用、存放与维修 安全可靠 布置紧凑(便于操作的同时避免相互干扰) 备用空间
B i W Pi 1 B
1
5
根据公式 5,用不同的相对比重量 i 的相关曲线。
,可以描绘出一组 B 与 P i
W
B i W Pi 1 B
1
相关曲线的分析: 1、当 随着 当
B
B
0
时,不同的

i

W / 均趋近于 Pi
潜水器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潜水器在完成使 命任务的前提下达到排水量最小,因为潜水器的造价及操 作费用往往与潜水器的排水量大小直接有关。
潜水器各个部分的重量和容积可以分类为:
有效载荷 耐压体 非耐压体 观通导航设备 动力设备 机械装置 浮力材料
PU , VU PC , VC PLC , VLC
一般的设计(技术)任务书包括: ①使命任务。 ②主要装备和人员配置。 ⑧排水量和主尺度(给出排水量和主尺度的控制数值,对于以水面或 水下船舶为运载手段或基地的潜水器尤其重要)。 ④主要技术性能(航速、续航力、自持力、航行海区、最大下潜深度 及工作深度、航行状态等)。 ⑤主要设备、装置和系统(有时往往还可能规定一些机电设备和导航 设备的型号和要求)。 ⑥使用条件: 环境条件:海区、海情、盐度、透明度、温度和密度梯度等。 后勤保障条件:母船、起吊回收方式,运输、运载方式以及储 存方式。 ⑦使用要求(观察能力、作业能力和水下抗水流能力;潜水员水下出 入能力;水下对接和人员物质干转移能力等)。
水下机器人的最佳性能准则
耐压壳的密度 耐压壳结构合理性系数 海军部系数 相对载重量
水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点
能源 作业 路径规划 定位 声学 避碰 导航 智能 结构优化 材料 回收 。。。
第一篇:水下机器人的结构
第二章:水下机器人的结构
形式 材料 结设计水深(m):1000 运动自由度:5 航速(m/s): 0-2 水下持续工作时间(h):8 摄像机间距调节系统工位(mm):800 扫描声纳工作范围(o):360 紧急情况自动上浮:—
W

Vi
C
PC

LC
PLC

I
PI

E
PE

M
PM

B
PB
2
由公式 1,可得:PB W ( P U P C P LC P I P E P M) 由公式 2,可得:PB
3 4
B W ( B PC B PLC B PI B PE B PM ) C LC I E M
水下机器人的总体布置
方案设计又称可行性设计。通常是为了满足设计任务书而进行方 案的比较和分析的研究工作。
在方案设计的初始 阶段,设计师首先必须 在分析设计任务书的各 项要求基础上提出实施 步骤,同时运用计算机 辅助设计的现有程序进 行潜水器多方案的设计 要素估算和分析比较, 评价任务书各项要求的 可行性和经济性,最后 可以得出一个或几个可 行的设计方案。
由上式可以看到,对于用浮力材料的潜水器,当某一组相对比重量 i 比浮力 材料的相对比重量
B 小时,右边括号
(1 B / i )
就会变为负值,此时增加 Pi
组重量不仅不会增加潜水器排水量,反而使排水量减小。 为详细分析各组重量变化对潜水器排水量的影响;可将上式对某一组重量 Pi 求导数,即:
1。
B/
B
W / P i 将急增(或正或负)。 增大,

时, W / P i

均趋近无穷大(或正或负)。 与 变化无关,均等于 ,不用增加浮力
2、当
i
W 时,
i
/ Pi
B
1。这表示增加

的重量
Pi
材料,因 W Pi 。
B i W Pi 1 B
水下机器人的作业工具布置
水下机器人的作业工具布置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方法
母型设计法 逐渐近似法 方案法 系统法
水下机器人的重量特征
水下机器人与一般水面排水船的差别:支承船舶重量的 静水力(浮力)可以由吃水变化进行调节,所以对重量和容量 要求并不那么敏感。而水下机器人则要求静水力(浮力)和重 量的严格平衡。
水下机器人的总体布置
技术设计—— 在国外又叫合同设计。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在 设备研制和课题研究取得初步结果的情况下,进行技 术设计。其目的就是把初步设计发展成可供制造厂或 承包商遵循或投标使用的图纸和基本技术文件(包括潜 水器的主要图纸、总说明书、计算说明书以及主要的 试验研究报告)。它们是设计的最终技术文件。就潜水 器设计而言,以技术设计结束而告完成。
水下机器人的总体布置的内容
水下机器人形体的选择 推力器的数量与布置 机械手、电视与照明装置的布置
水下机器人的形体的选择
开架式
VS
流线体
水下机器人的推力器布置
推进 横移 转艏 升沉 纵倾 横倾
100% 31% 100% 96% 7% 33%
水下机器人的推力器布置
水下机器人的推力器布置
PI , VI
PE , VE PM , VM PB , VB
潜水器的排水量为: W P U P C P LC P I P E P M P B 总的浮容积为:
1
V VC VLC VI VE VM VB
为了保证潜水器的平衡,应该使 W V 所以,可有 V
由公式 3 = 公式 4,就得到:
W (1
B ) PC (1 B ) PLC (1 B ) PI (1 B ) PE (1 B ) PM (1 B ) PU C LC I E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