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碚地区野外地质考察报告-胡伟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北碚地区野外地质考察报告
胡伟光
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研究院
2010-11-11
目录
1 前言。。。。。。。。。。。。。。。。。。。。。。。。。。。。。。。。。。。。。。。。。。。。。。。。。。。。1
2 地层岩性及沉积发展史。。。。。。。。。。。。。。。。。。。。。。。。。。。。。。。。。。。。。。1
3 构造。。。。。。。。。。。。。。。。。。。。。。。。。。。。。。。。。。。。。。。。。。。。。。。。。。。。18
4 结论。。。。。。。。。。。。。。。。。。。。。。。。。。。。。。。。。。。。。。。。。。。。。。。。。。。。21
附图。。。。。。。。。。。。。。。。。。。。。。。。。。。。。。。。。。。。。。。。。。。。。。。。。。。。22
重庆北碚地区野外地质考察报告
胡伟光
1 前言
重庆市北碚区是重庆主城区之一,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在重庆市具有重要地位。本次实习以北碚区辖内的嘉陵江段为研究对象,对该江段地质构造进行调查研究。近年来,南方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在长兴组及飞仙关组、嘉陵江组中相继获得突破,发现了一系列气藏,表明南方海相勘探大有可为。此次野外地质考察,主要是在海相地层中进行,并对其构造形态描述。本次考察由中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组织,工作时间为2天,由于从成都到重庆路上来回、采标本花费一天,实际上考察时间只有一天左右。考察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测产状等等并拍了大量的地质照片。研究区内的地貌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地貌,背斜成山,构成了区域地貌的脊梁;向斜为谷,
是区域内较低的地方。按照海拔和相对高度标准:海拔500一1000米、相对高度大于200米
为低山;相对高度差小于200米为丘陵。据此,把研究区地貌划分为低山和丘陵两类地貌。
本次考察的观音峡背斜低山为“一山三岭二槽”背斜低山(见图1)。该背斜两翼的碳酸盐岩地层被溶蚀,形成岩溶槽谷。沿观音峡背斜西北翼嘉陵江组盐酸盐地层发育的槽谷称为前槽,沿观音峡背斜东南翼二叠系和三叠系盐酸盐地层发育的槽谷叫后槽;背斜轴部飞仙关组岩层以及两翼的须家河砂岩形成三条山脊,从而使山体呈“一山三岭二槽”的形态。江水下切强烈,江边相对高差大,一岩层中多断层,悬崖分布较普遍:白庙子江边有多处岩溶洞穴分布。
图1 野外地质考察的观音峡
2 地层岩性及沉积发展史
(一)地层岩性
研究区地层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地层构成。二叠系仅出露于白庙子江边观音峡背斜的轴
部(北碚水文站下),岩性表现为浅海相碳酸盐岩。研究区以中生代的三叠系和侏罗系地层为主,岩性主要表现为:砂岩,碳酸盐岩、泥岩以及砂泥互层组合。主要地层按时间及岩性分组主要有:三叠系的飞仙关组(Tf)、嘉陵江组(TJ)等,各地层分布及组合如下:
11二叠系长兴组(P研究区内为含燧石团块生物泥晶灰岩,浅灰—到深灰色中—厚:)ch2.
层状,底部燧石较少,中部较多。燧石一般呈不规则的团块和串珠状,条带状顺层分布。缝合线较常见,其内有沥青充填—黑褐色。缝洞较发育,多为方解石脉充填。本组石灰岩中产大量的化石(见图2—图12)。顶部有灰—灰黑色硅质岩、中层状—透镜状硅质灰岩和泥质灰岩、页岩交替出现。
研究区内飞仙关组只分布于观音峡背斜的轴部,大致为天府隧道口以南,原江北水泥厂以北的区域,构成了背斜的核心部位。本组为浅、滨海相碎屑、碳酸盐岩沉积,岩性较为复杂,为紫红色钙质泥岩、页岩、泥灰岩、粉砂岩和泥质灰岩互层。岩层由老到新可分为五个段:
1f),厚约75飞仙关组第一段(T米。以暗紫灰色泥岩为主,夹钙质泥页岩—岩性坚硬,1不易风化;相对而言,下部和上部多为厚层—块状暗紫色泥灰岩,常显球状风化;中部多为钙质泥岩及页岩。本段底部以灰黄色、黄绿色页岩、薄层状泥灰岩、紫红色页岩等与下伏二叠系长兴组接触,上与飞二段呈整合接触(见图13—图16)。
飞仙关组一段
长兴组
长兴组与飞仙关组一段分界线2 图
燧石
图3 长兴组内的燧石(局部含沥青)
长兴组内的古生物化石(菊石及其它生物屑)4图
图5 长兴组内的古生物化石及其它生物碎屑
长兴组内的古造礁化石6 图
图7 长兴组内的古造礁化石
长兴组内的古生物化石8 图
图9 长兴组内的古生物礁化石
长兴组内的古生物化石10 图
长兴组内的古生物化石图11
缝合线
长兴组内的缝合线12 图
飞仙关组二段
飞仙关组一段
图13 飞仙关组第一段与飞二段接触界线
飞仙关组第一段的风暴沉积现象14 图
图15 飞仙关组第一段含砾泥岩,砾石磨圆度不高,棱角明显
图16 飞仙关组第一段之交错层理
2f),厚17—飞仙关组第二段(T32m。以灰色灰岩为主,夹极薄的页岩,中部有很强的1鲡状灰岩;下部颜色变浅,鲡粒变小。底部为灰色砂屑灰岩。石灰岩中缝合线发育,层面时。)23—图17有波痕(见图
图17 飞仙关组第二段缝合线(1)
图18 飞仙关组第二段缝合线(2)
图19 飞仙关组第二段水平层理及交错层理
飞仙关组第二段鲡粒灰岩20 图
图21 飞仙关组第二段鲡粒灰岩(可见棕—黑色鲡粒,粒径1-2mm)
(10mm)
飞仙关组第二段鲡粒灰岩及晶粒22 图
图23 飞仙关组第二段刀砍纹灰岩
3f),厚174—209m(T飞仙关组第三段。以紫红色厚层泥岩页岩为主,夹紫红色薄层搅动1泥纹灰岩及介屑灰岩透镜体,下部40余米处较多(见图24—图25),上部页岩较多,产较多的克氏蛤、正海扇等化石。
飞仙关组第三段的古生物化石24 图
飞仙关组第三段的古生物化石(蛤类及扇贝)25 图4。主要由灰色薄—中层状鲡粒灰岩与泥灰岩组—144m(T92.8f),厚飞仙关组第四段1中成。上部泥灰岩夹介屑灰岩与搅动泥纹泥晶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