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苏联模式批判的分析

合集下载

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摘要:苏联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将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变为伟大实践,极大鼓舞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激情与信心。

苏联模式的产生,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时期。

本文试图通过从几个方面,研究苏联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从中汲取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苏联模式;反思;经济一、何为苏联模式?对于苏联模式的界定,学术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部分学者把苏联模式界定为一种制度模式,认为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其中包括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

基本制度揽括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经济上,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党中央为领导者,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执行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政治上,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它将权利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

概括起来就是指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形成的以工人阶级为指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

而具体制度则是基本制度的实现形式,比如政治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等等,而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模式中居于核心地位,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的地位次之。

这在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中都可以看到,如周新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辨析》。

也有学者认为,苏联模式并不是我们平常认为的苏联的那一套体制,主张要把二者区分开。

二、苏联模式的利弊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和管理,改变苏联的工业布局,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开创了一个历史上的新局面。

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存在很多弊病,主要表现如下:(一)经济方面的弊端1.指令性计划经济阻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试图尝试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曾经认为商品货币关系不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提出了“单一计划经济”的设想。

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

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

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在进行探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之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的问题是:什么是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在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主要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总之,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评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苏联解读模式水——一个批判性的考察

评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苏联解读模式水——一个批判性的考察

信》 及其草稿 、给 ( 国记事) 《 祖 杂志编辑部的信》 等
书信 、 手稿 有 直 接联 系和 共 同主题 , 它们 构 成 了一
个 “ 机统 一 的 思 想 整 体 ”共 同服 务 于 晚年 马 克 有 ,
的研 究 性 质 、 史 地 位 、 历 主题 等 问 题 , 内 外 学 界 国
收 稿 日期 :0 8 1 — 3 2 0 - 2 1
在我 国学界 , 由于 受 苏联 学 者 的 深刻 影 响 . 不 少学 者 也 主 张将 “ 类 的一些重要书信 、 手稿 ( 譬如《 给维 ・
作 者 简介 : 锋 (9 7 , , 京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师 , 学 博 士 。 林 1 7 -) 男 北 哲
明 的起 源 和人 的原 始 状 态 ) 书摘 要 》 《 - ・ 一 、约 布 菲尔 (印度 和锡 兰 人 的雅 利 安 人 村社 ) 书 摘 要 》 一
等 五个 笔 记 ( 下 分 别 简 称 “ 尔 根 笔 记 ” “ 瓦 以 摩 、柯 列 夫 斯 基 笔 记 ”“ 恩 笔 记 ” “ 伯 克 笔 记 ” “ 、梅 、拉 、 菲 尔笔 记 ” 。 于这 些 笔记 , 国学 界 中最 常见 的一 )关 我 种 称 谓是 “ 类 学笔 记 ” 上 述笔 记 于 2 人 。 0世 纪 陆续 发 表后 . 引起 了国 内外 学 者 的浓 厚兴 趣 。 围绕 笔 记
本文是 在 笔者 2 0 0 8年博 士论 文《 马克 思 “ 类 学笔记 ” 探》 尚 未公 开 出版 ) 人 新 ( 部分 内容 的基础 上 完成 的 。
实 问题 提供 了直 接 的理 论 指导 和 方 法论 依据 。
出的人 类 学解 读 模 式 ,二 是 安 德 烈也 夫 等 前 苏 联 学 者提 出 的东方 社 会解 读 模 式 。这两 种 解 读 模 式

苏联模式评析

苏联模式评析

苏联模式评析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

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第一,高度集权的党的领导体制。

党和国家融为一体,国家完全隶属于党,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绝对控制。

第二,限制以至取消党内民主。

第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

滋长了官僚主义,干部只对上级负责。

第四,总书记个人专权模式建立。

总书记独揽党政军大权,不受任何组织和法律的限制而可以随意决定重大国务。

斯大林执政期间,不需要召开党政大会了。

3、高度集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管理体制第一,文化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和党的领导人说了算。

例如:《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由斯大林审定。

第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

个人崇拜是国家高度集权的需要,是为执行高度集权制服务的。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发展。

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

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

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

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5、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是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二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三是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述评苏联模式

述评苏联模式

述评苏联模式1917年10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俄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使俄国的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把俄国引向了社会主义道路,并由此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建设的艰苦探索。

在这个艰苦探索的过程中,使苏联从一个贫穷落后、民不聊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成一个可以与美国对阵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掀起了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流行的狂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内部的矛盾也渐渐突显出来。

“左倾主义”、“右倾主义”、“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的盛行造成党内矛盾的逐渐加深,最终导致苏联逐渐在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阵中败下阵来,是什么导致这个强盛一时的社会主义发生急剧变化,形成了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其根本原因是积弊太深的社会模式-苏联模式所造成的。

一、苏联模式产生的历史根源在建国之初,苏联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其主要是采用经济以外的、带有某种军事性的手段,在市场以外来建立城乡之间的直接产品交换,实质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军事政治联盟。

它虽然暂时缓和了在沙俄统治下民不聊生的状况,但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其最终以失败告终。

1921年以后俄共又做出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定。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通过商品交换这一经济形式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小商品经济的联系,以便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巩固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初探索。

1928年以后,苏联终止了新经济政策,进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完成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时期。

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国民经济计划化是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实践中苏联模式应运而生。

二、苏联模式的主要内容:苏联模式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结果和产物,其核心内容是计划经济。

其首先要实施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在当时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工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工业化的任务是建立具有高度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各样的先进的强大工业,保证苏联技术经济的独立,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奠定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浅评苏联模式

浅评苏联模式

浅评苏联模式摘要: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

1991年底,苏联解体,世界为之震惊。

苏联的解体同它的建立一样都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都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超级大国会在一瞬之间土崩瓦解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因素在于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苏联模式。

本文主要分析了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表现形式以及对这一模式的认识和评价。

苏联的解体留给后人太多值得沉思的地方,对于我们来说应该牢牢记住这次惨痛的教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继续为实现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理想而奋斗。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苏联模式二十世纪初期,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成功使社会主义从一种社会思潮变成了一种社会制度、从一种社会运动变为一种政治实体,马克思主义学说得到实现。

十月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国家苏联的建立,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了时代的面貌和世界的格局。

二十世纪20至30年代,苏联开展了工业化运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

在二战中,苏联成为打败法西斯的主力军,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欧亚先后有十一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连成一片,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正是这个阵营的核心。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创造了无数辉煌的国家,却在1991年底发生了剧变,并最终解体。

一个具有90多年历史和拥有1900多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旦夕间丧失了执政地位并陷于瓦解;一个拥有2.8亿人口的统一的苏维埃联盟大厦,顷刻间倒塌,分裂为15个国家;飘扬了74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旗帜转瞬间落地,不少新独立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无疑苏联的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一次重大的挫折,但这是否就意味着社会主义也失败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恩格斯说过:“有无数互相交叉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和争议

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和争议

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和争议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对列宁主义的继承、运用和发展。

与列宁主义的遭遇相似,随着苏联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拓展,西方国家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反对和攻击也不断上升。

1991年苏联解体后,抹煞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和彻底否定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论调也尘嚣至上。

西方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想和言论中,有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歪曲、攻击甚至谩骂,有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立场出发的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敌视和否定,有主要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左倾”立场出发的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也有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较为中肯的总结和反思。

对这些思想和言论必须采取阶级分析的方法予以鉴别。

与西方“列宁学”相联系,也存在着与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相似的所谓西方“苏联学”,后者主导着西方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非议。

在探讨苏联马克思主义问题时,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也受到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潮影响,在某些领域争论较多,这要求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对苏联马克思主义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评价。

一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评价首先是西方“苏联学”者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或者说不承认苏联是社会主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些“左倾”思想家和学者,这些人的共同理论特征是既不认同苏联官方的意识形态,也不认同苏联社会结构的社会主义性质。

这些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苏联的认识被总结为以下4种基本理论:第一种理论认为,苏联社会结构的本质是“国家资本主义”,认为苏联发生了非暴力的反革命,基于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官僚阶级成为统治阶级,而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则是在实现没有私人资本家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原属于俄国布尔什维克“左翼反对派”的加·И.米雅斯尼科夫和所谓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弗里德里希·阿德勒。

第二种理论主要是由托洛茨基提出的,认为苏联是“蜕化的工人国家”。

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摘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根本性质的层次,即它是否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二是这些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层次,即它们在苏联条件下是怎么实现的。

综合起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是正确的,局部是错误的。

苏联演变的症结不在于社会主义模式是否有失误和弊病,而在于苏联共产党自身没有正确对待这些失误与弊病。

关键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原则;实现形式;弊病在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成为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焦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些提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批判和否定苏联模式的结果,两者是对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苏联演变证明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有人甚至得出结论:对斯大林模式应该否定,甚至应该“否定得越彻底越好”。

这是值得研究的。

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由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间不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又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之前,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模式。

我们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际上就是分析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一段历史时期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并做出价值判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根本性质的层次,即它是否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二是这些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层次,即它们在苏联条件下是怎么实现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评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评析

[ 关键 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 社会主义观 ; 主要 内容 ; 评析 [ 中图分类号] A 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1— 5 3 3 0 ( 2 0 1 3 ) O 1 — 0 0 0 8— 0 4


西方 马克 思主 义社会 主义 观的主 要 内容
该 始 终坚 持把 人 放在 社 会 的 中心 地 位 , 坚 持 以人 为本 , 并且 允许 人性 复归 , 因为人 是这 个社 会 的最
代唯物史观作为社会主义的理 论基础 。《 手稿 》
发 表后 , 马 尔 库 塞 就 写 了《 论 历史 唯 物 主 义 的 基
础》 , 宣称 “ 这些手稿使关 于历史 唯物主义 的 由
目的 , 因此他们 倡 导 以人 为 核心 去 设计 未来 理 想
被压 抑 的状 态 当 中 , 只不 过 在生 产 力 低 下 的原 始
社会 , 这种 压 抑 是 一 种 “ 基本压抑 ” , 是 为 了发 展
生产 力而必 须 实施 的 ; 而 到 了发达 资 本 主 义社 会
之后 , 这种压抑就成 了“ 多余压抑 ” , 是统治 阶级 为 了维护统 治利 益 而 强 加 于人 的 , 需 要 被 消 灭才
能实 现人 的解 放 。因此在 马尔库 塞 的 自由社 会 主
[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0— 3 0
社会 的蓝 图。用人 道主 义取代 唯 物史观并 在 此基
[ 作者简介 ] 黄 惹鲜 ( 1 9 8 7一) , 女, 河南安 阳人 , 研究方 向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弗 洛姆 是使 社会 主义完 全人 道 主义化 的典 型 人 物 。他认 为 , 应 该把 人 的价 值 置 于所 有 社 会 和 经 济 活动 之 上 , “ 任 何 社 会 主义 的概 念 和 实 践 都 必 须依 据 他们是 否有 益 于人们之 间的关系 这个标 准来 加 以检 验 ” J 。 因 此在 他 看 来 , 社 会 主 义 应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摘要:对苏联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即苏联模式要持正确的态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苏联模式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和失致。

在对苏联模式的评价上,应当采取历史辩证分析的态度。

关键词:苏联模式必然性成就缺陷20 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并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一个国家初步尝试取得巨大成功,后来,世界众多国家争相效仿掀起高潮,再到其最终失败,跌宕起伏历经了70多年,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反思则一直延续着,这个模式便是苏联模式。

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苏联模式经济方面的特征:实行中央部门高度集权管理体制,地方和企业很少有自主权;计划是管理国民经济的惟一手段,限制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是粗放型的“数量赶超型”经济,也就是靠不断增加投入来增产,以使在社会产品的数量上尽快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以此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经济结构上看,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在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上速度为重,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以生产为重,消费服从生产。

苏联模式在政治体制方面的特征:高度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以党代政,党内民主和人民监督机制不健全。

苏联解体之后,国内学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批判全面而又彻底,同时也从中吸取了有益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然而,对于苏联模式人们不能批判。

在对苏联模式的认识上,应当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

一、苏联模式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必然性分析苏联模式的产生与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国际环境分析国际上危险的环境是苏联模式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及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诞生之日起便被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视为的敌人,并一直对其敌视、封锁以及侵略。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苏联模式批判的分析——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例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苏联模式批判的分析——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例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对 苏 联 模 式 批 判 的 分 析 以法 兰 克 福 学 派 为例
胡 延 龙 河北大 学 2 0 1 2级 伦 理 学 专 业 研 究 生
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待 苏联模式的 态度 由欢欣鼓舞 、不公 开批判 到公开批 判。特别是 苏共二十 大后 ,对 苏联模式 的批判 更加 的严 厉, 把 苏联模 式看作是独裁和专制的 象征 。虽然 苏联模式存在 着诸 多弊 端,但是 西方马克恩主义者的批 判和对新的社会主 义理论的探讨是 片
还被 错误 的认为是 一种 “ 统 一的趋 势和潮 流” 。 第一 , 马尔库塞认为苏联的马克思主义
不 是 真 正 的 马 克思 主 义 , 苏 联 社 会 制 度 的建 立 并 不是 马 克 思 主 义理 论 ” 逻 辑 ”的 实际 证 明。马 尔 库 塞 认 为 , 马 克 思 所 认 为 的 向社 会 主义过 渡受客 观历 史规律 和条件 的制约 , 但 是历史 本身并 不存在 这样 的必然规律。 苏联 向社 会主 义过渡 的时代并 不具备 实现社会 主 义的条件 , 因此苏联 马克思主 义实 际上是 为苏 联 政 策 的 合理 性 进 行 辩 护 , 为其 制度 寻
了《 独裁主义国家》 , 他仍然认 为苏联是独裁
主义的国家。 并把法西斯德国、实行新政 的美 国与社会主义的苏联相提并论。 早期 法兰 克福学 派对苏联模式的批判 , 虽然在 一定程度 上指 出 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 特 别是对 苏联模式 高度集 中的政治 经济体 制 的批判是合理 的。 但是他们把苏联社会 主 义国家看作是独裁主义的国家 , 将 苏联和 法 西 斯德 国 和 美 国 相 提 并 论 是 不 合 理 的 。 二、 马 尔 库 塞 对 苏 联 模 式 的更 加 系 统 的 批 判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苏联模 式的批 判缺 乏系统的 “ 总体性”的批判 , 只是针对苏联模 式存在 的弊端提出相观评价苏联社 会主 义,反对全 面 否定。 西 方马克恩主 义对苏联社 会主义进 行了全面的否定 , 认 为 苏联 的 社 会 主 义 是 不 符 合 马 克 思 和 恩 格 斯 晚 期 所 设 想 的 设 想 的 社会 主义 ,苏联 社会 主义修 正了马克 思主 义, 只是把马克思主 义当做统治工具 。是一 种专制和独裁的国家体制 , 是压抑 人性的国 家。 这 些 批 判 带 虽然 指 出 了 苏 联模 式 的 一 些 弊端 , 但 是 也 造 成 人 们 思 想 上 的 混 乱 。必 须 客 观 的认 识 苏 联 社 会 主 义 。 苏 联 社 会 主 义 的 建 立 在 世 界 历 史 上 是 一 次 重 大 的创 举 , 开 启 了 人 类 历 史 的新 纪 元。 它是的马克思主义 由 理 论 变 为 了现 实 , 是 一 次 新 的 社 会 模 式 的 伟 大尝试。 苏联 模 式 是 在 特 定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建 立起来的 , 出 现 的 一 系 列 的 问 题 也 是 在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过 程 中 出现 的 , 并 不 是 一 开 始 苏 联模式就 出现 的。 所以一定要看到苏联模式 的历史作用 ,反对对苏联 模式、苏联社会主

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机械研10-2班车辆梁超1020100090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客观上,随着时代的进步,存在着诸多的弊病,但是,这种模式对于苏联这个特定个体在特定时期是合适的,我认为,既要看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更要正确认识到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积极作用。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由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间不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又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最后的时期中,凸显一些弊端。

这里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苏东剧变后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情况

苏东剧变后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情况
臻 鬻

苏 东剧 变后 , 国 外马 克 思 主 义 出现 了新 的 发展 格 局 和 态势 。近 年 来 , 一 系列新 的 特 征 也 随 着格 局 的 不 断 变化 而逐 渐 呈
现 出来, 主要表现 为告别唯我独“ 马” , 直面 多元倾向 ; 注重文本解读 , 掀起“ 重读 ” 热潮 ; 立足全球视野 , 强化 问题 意识 ; 保持
的 自觉 选 择 。
义、 解放 神 学 马克 思主 义 、 市场
马克思主 义 、 世 界体 系马克思 主
义、 管 理学 派 马克 思 主义 、 生 态 学 马克思 主义 、 女权 ( 女性 ) 主 义
展 开的学术性研 究活动 ; 其二是伴 随着历
史 考证 版的编辑 出版 而展 开的学 术性研 究活动。随着《 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 》 历史考
归” 现象 , 马克思和 马克思 主义继 续成 为研究对 象 ,继 续被 不断解
读 ,继 续 被 建 构 成 不 同 的 重 建 计 划, 从 而宣 告 形 形 色 色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过时” 论 的破 产 。 由于 在 一些 重 大 问 题 上 , 马 克思

和组织领域都出现了危机 , 但 思想 领
义 的热 潮 , 并 日渐 呈 现 出一 系 列 新 的
特征米 。

告别唯 我独“ 马” , 直 面 多 元
主义研究者内部存有诸多分歧 , 使得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理 论 重 建 过 程 中 分 化
倾 向
为各种思潮 、 学派和团体 。 目前 , 在国
苏东剧变后 , “ 苏联模式” 的社会
改判 , 撤销原判 、 减刑 、 假释、 特赦 或 者 监 外 执 行 、 保 外 就 医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者:熊念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7期摘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苏联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要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必须看其是否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其具体的实现形式在苏联是如何实现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总体上是正确的,只是局部有错误。

关键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原则;实现形式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310-02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及实行的社会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等。

我们分析这一段历史时期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并做出价值判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同苏联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一、斯大林模式是否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根本性质层次来说,苏联在政治上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广大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在经济上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思想上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制度,无产阶级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用我们的话来说,也就是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

这些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它们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我们党曾把这些内容概括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即只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就必须坚持这些东西。

就这一层次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性质层次必须充分肯定,因为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恩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

”正如列宁所说的,他们提出未来的社会制度问题的根据是:“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doc

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doc

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40年代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处于大动荡之中革命与战争连绵不断。

苏联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横空而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但是苏联又陷入了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环境中。

正式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斯大林体制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满足了苏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

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处在尖锐复杂的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之中。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大大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势力上台并走上对外扩张的战争道路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并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国内苏联大规模的城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党的政策有明显的操之过急的倾向这必然遭到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

同时苏联的地域十分辽阔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各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政治经济利益100多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差异很大历史遗留下来的俄罗斯民族同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和隔阂又十分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克服困难有利于实现目标。

总体上看苏联这一时期消灭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

斯大林体制的社会主义以建立美好幸福生活的远景为号召激励着全体人民的建设热情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1—1945年间苏联用4年的时间和盟军一起共同打败了纳粹德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力量。

当前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

当前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

近年来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领域的研究是比较活跃的,目前发表于各类杂志刊物的相关论文也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数量。

对这些研究成果做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对这些年学者的研究思路和脉络做一定的梳理,对于我们了解当前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领域的研究现状,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向和走势,并且借此认识、思考、分析和解决我国思想认识领域存在的问题不无裨益。

本文分析的第一手材料来自人大复印资料所收录的,自1995年到2005年公开发表的,篇名含“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词的312篇文章。

笔者在对这些文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后,得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我国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基本取得共识,但在对其性质的认定上还有很大的分歧(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它的产生,是与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杂状况密切相关的。

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和在俄国之外的失败,以及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是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共同背景。

十月革命的结果,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但是,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等欧洲地区爆发的大革命浪潮却在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下相继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是尽管是多方面的,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无疑受到了挑战,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曾断言,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西欧发达的、因而也是阶级斗争尖锐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而事实却相反,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取得胜利。

那么,西方革命道路和前途到底如何,这就不能不迫使一些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进行独立的思考。

同时,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但是,无论在国内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中,还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战略策略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斯大林都犯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错误。

尤其是肃反扩大化,使广大人民的人身自由受到威胁和损害。

官僚主义和专制主义作风的滋长使社会主义民主遭到极大的践踏。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概说简史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概说简史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概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即所谓的“西马”一名,源出于法国哲学家梅洛一庞蒂。

在1955年的著作《辩证法的历险》中,梅氏以Marxisme Occidental一词,追溯卢卡奇、柯尔施等人理论,强调他们同苏联学派的差异。

此说引发马克思学派与名号之争:诸如科学与人道、庸俗与批判、结构与个体,不一而足。

1976年,英国史学家安德森发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正式为西马立论命题。

沿用梅氏之说,他以英文定称Western Marxism。

但这位拘谨求实的英国教授,反感法国人乱起名号。

他转而强调:西马是以十月革命为界,因欧洲共运失败而导致一种“历史和地理差异”:众所周知:1920年后,在西方列强武装干预下,欧洲各国共产党进入战略退却。

随后德国法西斯上台,疯狂镇压知识左派,遂“令马克思在其家乡蒙受重挫”。

此后,国际共运被分割为东西两支。

在冷战铁幕隔绝下,欧美左派日趋分散、旗号紊乱。

据此安德森称:所谓西马,乃一“巨大历史错位”。

然而它的学术成就不容置疑。

安德森强调:西马是受十月革命感召、伴随欧洲共运发展起来的一派左翼知识传统。

从地理角度看,西马养育出一批欧洲血统的革命文人,从卢卡奇、葛兰西、阿多诺,直到萨特、阿尔都塞、马尔库塞。

这些“在剧烈迁徙中”成长起来左派理论家,虽因革命退潮而悲观失落,却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批判理论、全新开放的知识体系”。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就简要梳理。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线发展:一条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学路线。

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各自在自己的环境和条件下做着阐释、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工作。

另一条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派路线,或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判学派路线,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在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后来加上美国,掀起了一股“补充”、修正和批判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思想的浪潮。

“这股思潮发展曲折,纷繁而复杂,其中派系枝蔓,著述很多,内容广泛,既有新识新论,也有谬说妄言”,陆梅林先生的这一概括是切中肯綮的。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苏东剧变原因和教训探讨的综述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苏东剧变原因和教训探讨的综述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苏东剧变原因和教训探讨的综述【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思想领域等方面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

近年,国外许多学者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剧变的原因和教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分析,认为苏东剧变与其经济因素有关,更重要是由于其政治体制发生变化所造成的。

总结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的原因和教训,对当代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苏东;剧变;原因;教训苏联东欧剧变是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所谓苏联东欧剧变,主要包含相互联系的三层含义:一是从联盟和国家形式上,苏联解体——作为统一联盟国家的苏联的彻底分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终结;二是从国家政权和共产党执政地位角度,东欧地区各国共产党相继失去执政地位,社会主义政权毁于旦夕之间,苏共丧权亡党;三是从社会主义的实践和这一事件演变的过程看,苏东国家在思想战线、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偏离,最终造成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结果。

近十多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剧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

1、对苏联东欧剧变性质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判断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大都把苏联东欧剧变看成社会主义发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认为剧变只是苏联模式在苏东的失败,是人民群众抛弃了一种变化了的、不合格的、掺了假的社会主义,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全盘否定,更不代表着社会主义的终结。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指出,从苏东剧变中得出社会主义观念已经破产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1]美国学者保罗也认为,苏东剧变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因为在马克思逝世后,列宁—斯大林主义虽然与马克思主义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被变形,这种变形在一个极权的官僚体制国家中发展到顶点。

马克思理论的灵活性、人道主义和对自由的关注不复存在,反而代之以僵化、形式化、教条化的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苏联模式批判的分析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待苏联模式的态度由欢欣鼓舞、不公开批判到公开批判。

特别是苏共二十大后,对苏联模式的批判更加的严厉,把苏联模式看作是独裁和专制的象征。

虽然苏联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和对新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探讨是片面的。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批判法兰克福学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自认为他们的社会主义观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

这种社会主义观是从批判苏联模式开始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对待苏联模式的态度上是有很大变化的,经历了一个从同情、支持、批判再到更加严厉的批判的过程。

特别是苏共二十大后,打破了思想上的束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苏联模式的批判更加严厉。

各种流派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批判,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对苏联模式的批判较为突出,影响也较为深远。

一、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对苏联模式的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苏联模式提出批判,始于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论著中。

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成员克尔希海默在193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的独裁和无产阶级的组织》中,把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统治看作是具有独裁倾向的统治,认为苏联把党和官僚式的管家管理等同起来,党内缺乏民主,严重的脱离了群众,并强调苏联统治的恐怖性。

1940年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发表了《独裁主义国家》,他仍然认为苏联是独裁主义的国家。

并把法西斯德国、实行新政的美国与社会主义的苏联相提并论。

霍克海默指出了独裁主义的国家队的特征,他认为,这些国家的主要特征就是放弃了市场经济而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变成了总体资本家,而剥削却在继续着,预期的破产和革命却没有发生。

独裁主义国家消灭了市场,却给了资本主义统治新的保养地,而使自己摆脱了对私人资本主义的任何依赖。

认为发展最充分的独裁国家是国家社会主义。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苏联模式的批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苏联模式的弊端,特别是对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批判是合理的。

但是他们把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看作是独裁主义的国家,将苏联和法西斯德国和美国相提并论是不合理的。

二、马尔库塞对苏联模式的更加系统的批判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苏联模式的批判缺乏系统的“总体性”的批判,只是针对苏联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相应的批判。

马尔库塞在1958年出版的《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一书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了系统的批判。

这种批判还同论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非马克思主义性紧密相连。

马尔库塞认为,苏联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苏联统治集团把马
克思主义变成了统治的意识形态,变成了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并为其制度的合法性辩护。

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也不是马克思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苏联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是在与资本主义相互竞争中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尤其是斯大林以及斯大林之后的苏联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官僚主义的社会,生产和生产方式具有资本相同的操作和压抑人性的性质。

马尔库塞曾指出:“这个研究试图以‘内在的批判’方法评价苏联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主要趋势,也就是说,它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出发,逐步展开他们的意识形态的和社会学的推论,并且更具这些推论重新考察前提。


马尔库塞论证了苏联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他认为苏联马克思主义是论证苏联政策合理性的一种意识形态,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苏联发展的现实。

苏联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那种“历史必然性”还被错误的认为是一种“统一的趋势和潮流”。

第一,马尔库塞认为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苏联社会制度的建立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实际证明。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所认为的向社会主义过渡受客观历史规律和条件的制约,但是历史本身并不存在这样的必然规律。

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并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因此苏联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为苏联政策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为其制度寻找合理的解释的意识形态。

第二,马尔库塞认为苏联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在这个研究中用‘社会主义’一词指称苏联社会,丝毫不意味着这个社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而是假定,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最初意图和目的曾经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但是马尔库塞不承认这种假设,认为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附加的意识形态”,同时也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马尔库塞评判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而是根据人性标准,具体讲就是在生产过程中要遵守快乐原则。

第三,马尔库塞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全面批判。

马尔库塞对苏联从十月革命到斯大林逝世后的整个苏联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进行了批判。

他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批判涉及各个层面,包括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直到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

马尔库塞认为尽管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苏联是与资本主义类型不同的国家,所代表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苏联,统治者已经成了与人民利益分裂、具有自己特殊利益的官僚阶层。

苏联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民主的、官僚体制的国家。

三、正确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苏联模式的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特别是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的分析,对于分析和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苏联模式的大肆攻击和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否则是不合理的,更加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需要正确的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苏联模式的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批判,有其合理性,但是全面的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则是片面的,错误的。

我们必须正确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苏联模式的批判,全面客观的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苏联模式,是我们对待历史的必然态度。

这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建设有十分重大意义。

马尔库塞:《苏联的马克思主义》,1958年纽约版,第一页。

马尔库塞:《苏联的马克思主义》,1958年纽约版,第30页
阿拉斯德尔:《赫尔伯特.马尔库塞》,1970年纽约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