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韵第2集独振新风

合集下载

20集电视片《唐之韵》解说词

20集电视片《唐之韵》解说词

二十集大型文化系列片《唐之韵——唐诗》解说词《唐之韵——唐诗》解说词核对说明:该文本经与电视片逐集核对,从很大限度上减少了网上流传的原稿文本的遗漏错讹——当然,也包括电视片中的个别缺憾。

文本中,原稿有而片中无者以【】标示,片中误漏或疑似误漏者(有的是版本不同之故)以[ ]补正。

红树主人 2004年3月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唐之韵——唐诗》解说词第二集独振新风第三集边塞诗人(上篇)

《唐之韵——唐诗》解说词第二集独振新风第三集边塞诗人(上篇)

《唐之韵——唐诗》解说词第二集独振新风第三集边塞诗人(上篇)第二集独振新风从明代开始,研究唐诗的人习惯上把唐诗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从唐王朝建国,即公元六一八年起,到八世纪初,即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将近一百年,时间跨度最大,成就却最低。

世界级大河长江,源头一样是窄窄浅浅、弯弯曲曲的,但没有这窄窄浅浅弯弯曲曲,就没有下游的浩浩荡荡滚滚滔滔。

初唐的诗坛,还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装饰风格笼罩下,宫廷诗人不必说,就是四杰这样强烈要求转变风气的人物,诗歌风格也明显偏于华丽。

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叱咤风云的人物吧,唱出来的也是“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

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这种诗与南朝那些跟着皇帝起哄的诗人所作,几乎无法区分。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文学史习惯称之为王杨卢骆。

他们主要活动于七世纪下半叶八十年代以前。

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出场就英气勃勃;这是一批短命诗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岁;这又是一批苦命诗人,王勃是淹死的,卢照邻是因长期瘫痪投水自尽的,骆宾王是被杀的。

他们虽然时运不济,生命多艰,但都立志要扫荡诗坛的积秽,革除陈陈相因的宫廷文学,要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诗中塑造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改变诗歌与时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面上的关系,要叫诗歌具有激情和生气。

他们的能量虽然有限,但先声夺人,互相呼应,经过一番纵横驰骋,终于为唐诗的出场准备好了必要的布景和合适的气氛。

四杰的成就有限,又没有完全摆脱南朝绮丽文风的影响,因而颇受后人非议。

杜甫对此很是不平,曾断言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四杰中成就最高的王勃,只活了二十七岁。

他二十六岁时写的《滕王阁序》,是传诵千古的名文。

据说当时镇守南昌的都督阎某,把滕王阁修饰一新,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叫他女婿先写好一篇记述滕王阁的文章,到时候假装是即兴创作来向宾客夸耀。

宴会时,主人装模作样让在座的人写。

唐之韵解说词全集(20集)

唐之韵解说词全集(20集)

唐之韵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代的诗坛,不仅诗多,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

唐之韵第十二集概括

唐之韵第十二集概括

第十二集韩孟诗派韩愈既是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诗中来,他不追求诗句的紧缩,而欣赏诗句的散文美。

把散文化倾向引入诗中,所谓「以文为诗」。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

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

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

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

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

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创作中,韩孟诗派的成员除对杜甫、李白的自觉接受与推崇外,还主动从禅宗及佛教思想与艺术中吸收合理成分,把“心”当作诗歌创作的源泉。

他们的创作,表现的往往是自己心灵的历程,他们常把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与自己虚构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其诗想像离奇怪诞,往往使人感到虚实不定,跳跃怪奇,不可确解。

韩孟诗派的成员在语言方面也有大的变革,他们力求“陈言之务去”。

诗歌发展到中唐贞元、元和年间,诗歌风格流派更加复杂多样。

李白、杜甫的盛唐之音回荡于诗坛上空,他们的辉煌成就是后人面临着极盛难继的局面。

因此,有作为的诗人都努力创新。

白居易一度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又随着诗人晚年政治的消沉而迅速即偃旗息鼓;大历时期肤浅、平滑的诗风,应着那恹恹官气,悄然扇起,弥漫于诗坛。

这个时期,名家辈出,流派分立,诗人们着力于新途径的开辟,新技法的探寻以及诗歌理论的阐发,创作出大量极富创新韵味的各体诗歌,展示了唐诗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

而韩孟诗派就是进行这种新变的第一诗人群体。

遭时多难,贫病交迫,一生坎坷,有志难伸,这是韩孟诗派成员共同的身世与遭遇。

韩愈自幼失去双亲,跟随兄嫂迁徙南北;兄死之后,曾四试于礼部、三黜于吏部;为官之后,又屡遭贬黜,韩愈的一生,是在坎坷、郁郁寡欢之中度过的。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第二集独振新风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第二集独振新风

《唐之韵》解说词:第二集-独振新风《唐之韵》解说词:第二集-独振新风(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从明代开始,研究唐诗的人习惯上把唐诗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从唐王朝建国,即公元六一八年起,到八世纪初,即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将近一百年,时间跨度最大,成就却最低。

世界级大河长江,源头一样是窄窄浅浅、弯弯曲曲的,但没有这窄窄浅浅弯弯曲曲,就没有下游的浩浩荡荡滚滚滔滔。

初唐的诗坛,还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装饰风格笼罩下,宫廷诗人不必说,就是四杰这样强烈要求转变风气的人物,诗歌风格也明显偏于华丽。

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叱咤风云的人物吧,唱出来的也是“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这种诗与南朝那些跟着皇帝起哄的诗人所作,几乎无法区分。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文学史习惯称之为王杨卢骆。

他们主要活动于七世纪下半叶八十年代以前。

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出场就英气勃勃;这是一批短命诗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岁;这又是一批苦命诗人,王勃是淹死的,卢照邻是因长期瘫痪投水自尽的,骆宾王是被杀的。

他们虽然时运不济,生活多艰,但都立志要扫荡诗坛的积秽,剿除陈陈相因的宫廷文学,要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诗中塑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改变诗歌与时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面上的关系,要叫诗歌具有激情和生气。

他们的能量虽然有限,但先声夺人,互相呼应,经过一番纵横驰骤,终于为唐诗的出场准备好了必要的布景和合适的气氛。

四杰的成就有限,又没有完全摆脱南朝绮靡文风的影响,因而颇受后人非议。

杜甫对此很是不平,曾断然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四杰中成就最高的王勃,只活了二十七岁。

他二十六岁时写的《滕王阁序》,是传诵千古的名文。

据说当时镇守南昌的都督闫某,把滕王阁修饰一新,九月九是大会宾客,叫他女婿先写好一篇记述滕王阁的文章,到时候假装是即兴创作来向宾客夸耀。

《唐 之 韵》解说词

《唐 之 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唐之韵解说词引言欢迎大家来到《唐之韵》的解说词文档。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这部音乐作品的背景、曲目、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之韵》这部音乐作品。

背景《唐之韵》是一部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古典音乐作品。

这部作品灵感来源于唐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巅峰之作。

曲目《唐之韵》共有五个曲目,它们分别是:1. 第一乐章:《繁华之都》2. 第二乐章:《青山绿水》3. 第三乐章:《星辰之夜》4. 第四乐章:《诗词之旅》5. 第五乐章:《皇宫往事》每个曲目都展现了唐代的独特风貌和文化内涵。

艺术特点《唐之韵》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古典音乐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唐代的繁华与美丽。

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旋律优美:《唐之韵》的每一个曲目都有独特的旋律,充满了东方的神秘与魅力。

通过音乐的起伏和流畅的旋律线条,表达出了唐代的豪放和韵律之美。

2. 器乐协奏:作曲家在创作《唐之韵》时,注重使用各种古典乐器进行协奏。

在曲目的过程中,传统的古乐器与现代乐器巧妙地结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色和和声效果。

3. 文化融合:《唐之韵》通过音乐表达了唐代的文化特点,融合了唐代的古典文学、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作曲中,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将唐代的文化内涵透过音乐展示给观众。

4. 情感表达:每一个曲目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状态,从喜悦到伤感,从慷慨激昂到温柔恬静,情感跌宕起伏,触动人心。

《唐之韵》是一部值得珍藏和欣赏的音乐作品。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的辉煌与文化的魅力。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文对《唐之韵》更加了解,并加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感谢大家的阅读!。

《唐之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这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西百年了。

西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家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

那么,整个唐诗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

流风所及,过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之韵第9集观后感

唐之韵第9集观后感

唐之韵第9集观后感长安,一座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西安最好的生活方式是:在这儿,你每天都能听到从古老的钟楼传来悠扬而深沉的钟声,仿佛那是遥远的唐朝奏响的古乐……”还记得电视剧《唐之韵》中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吗?就是将目光投向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等诸多诗人曾经流连过的曲江池,看着周围的景物和他们的情感产生共鸣;当千年前才华横溢的诗人李白被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时豪放不羁的气概油然而生;当今日仍盛开的杏花树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吟咏李白诗作后飘逸洒脱的风姿和旷达胸怀时,难道我们没有想象到站在隋唐两京交界处一个亭子上俯瞰整个城区的繁荣与富饶。

我看到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帝王之家、曾经巍峨壮丽的皇家园林、繁华热闹的长安街、长长的里坊以及西域风格的建筑和服饰;还有李白留下的无数传奇佳话……更为精彩的内容还在后面呢!回顾一下李白写下千古绝句,品味着潇洒惬意的滋味:“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醉酒当歌,人生几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切苦恼烦恼烟消云散,人生犹如一场旅行,痛并快乐着,用青春谱写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看完第9集《贞观盛世》后,不禁思考着。

秦朝末期,随着陈胜吴广揭竿起义拉开了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序幕。

“古人皆叹秦始皇暴政,却不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实一点也不夸张”,谁说秦始皇不仁不义,其实他心系天下苍生,即使让百姓遭受十分之七的赋税劳役,依旧施行仁政,致力于农业发展、体恤民情。

就算是昏君,他也不忘修养德行,继承父辈遗志,保持祖先优良品质,注重民族团结,任人唯贤,罢免阿谀奉承、谋权篡位的丞相吕不韦,选拔善断之才信陵君等。

秦始皇身居庙堂之高却忧民心切,当时全国很少有人赞颂秦始皇,只有大将军蒙恬和民间医者端木赐积极称颂秦始皇功绩,司马迁撰写《史记·蒙恬列传》时总结评价道:“以强国之兵,威天下之敌,成帝业者,中外之谋,非始皇莫属矣!”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便是指的这些敢做敢担当的有志男儿吧!真正让我佩服的是:天下一统,万邦来贺,秦朝形势蒸蒸日上,四处征战,国库充盈,路不拾遗,户不夜闭,夜不闭户,田野丰收,百姓丰衣足食,将军勇猛杀敌,保卫边疆,然而昏庸的赵高、胡亥把持朝政残害忠良,激化社会矛盾,招致外戚干政祸乱朝纲,民不聊生,造成秦朝迅速灭亡的局面。

唐之韵每集摘抄笔记6~12

唐之韵每集摘抄笔记6~12

唐之韵每集摘抄笔记6~12第6集山水诗人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

这些诗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以前对山水诗评价过低,认为是远离时代的。

其实不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山水诗,只因为是在乱世,诗人才那么心情沉重。

那么,在太平时期,王维歌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也正符合时代的要求么!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

据记载,王维九岁就能写诗。

像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至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

三十七岁时,王维曾出使凉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中部,途中做了一首《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谓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当时就有人谱曲,称为《阳关三叠》,成为流传广远的送别歌词,用最普通的词组成最普通的句子,一看就懂。

但是情意又那么深长,音调又那么响亮,使人感到正是自己要说的话,只是没说出来罢了。

“谓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开元末年,也就是公元八世纪四十年代初,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开始得势,把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的著名宰相张九龄挤出朝廷,这意味着政治局势即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王维为了逃避可能会有的意外,就开始过一种半隐半仕的生活。

这是政治局势变化对他的影响。

其实,王维在封闭状态的生活中越陷越深,更主要的还是他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造成的。

他母亲长期奉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来说自然是不可抗拒的。

《唐之韵》合集(共20集)

《唐之韵》合集(共20集)

《唐之韵》合集(共20集)
《唐之韵》合集(共20集)2017-06-09 《唐之韵——唐诗》是国内第一部以纪录片的视角关注古典文学作品的系列片。

这部二十集每集20分钟的系列片制作非常精致,它独特的角度、绝美的画面、高雅的品味获得了出人意料地热烈反响。

《唐之韵》没有明星,没有搞笑,是一部结结实实的文化作品。

在喧闹的电视屏幕上,它将让人感到一种千古幽香的书卷气,使我们领略到真正优秀的中国人的胸襟和气度。

《唐之韵》第一集千古唐诗《唐之韵》第二集独振新风《唐之韵》第三集吴中四士《唐之韵》第四集边塞诗人(上)《唐之韵》第五集边塞诗人(下)《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唐之韵》第七集一代诗仙(上)《唐之韵》第八集一代诗仙(下)《唐之韵》第九集千秋诗圣(上)《唐之韵》第十集千秋诗圣(下)《唐之韵》第十一集大历诗人《唐之韵》第十二集韩孟诗派《唐之韵》第十三集新乐府派(上)《唐之韵》第十四集新乐府派(中)《唐之韵》第十五集新乐府派(下)《唐之韵》第十六集别调独弹《唐之韵》第十七集一代诗豪《唐之韵》第十八集风流才子《唐之韵》第十九集朦胧诗人《唐之韵》第二十集唐末余音。

唐之韵纪录片观后感

唐之韵纪录片观后感

唐之韵纪录片观后感
《唐之韵纪录片》,让我们大开眼界,让我们彻底认识到古代唐朝的文化和艺术的博大精深,正是这些艺术和文化的结合,才使唐朝得以晚发而早起,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

纪录片中,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唐朝的艺术,以及使唐朝文化繁荣的原因:一是唐朝的礼仪,使国家有了一个严密的秩序;二是唐朝的宗教,使国家有了一个共同的;三是唐朝的文学,使国家有了一个共同的语言。

最后,是唐朝艺术,是让唐朝文化更加繁荣的关键。

通过纪录片,我们也发现了唐朝文化的发展,从陶瓷、墨色到漆器、绢纹,再到书法、诗歌到曲艺,它们都是唐朝文化多元发展的结果。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反映出当时唐朝的欣欣向荣,社会的兴旺发达,令人叹为观止。

纪录片还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文化的辉煌,从《西游记》到《水浒传》,从《论语》到《道德经》,它们都是唐朝文化的精华,也是当今仍然受到广泛赞誉的经典作品。

经过这次观看《唐之韵纪录片》,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唐朝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是一种文化融合,是一种思想认同。

最后,我再次感谢这部纪录片,它让我们有机会去探讨古代唐朝的文化与艺术,从中感受到一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繁
荣,这也是我们今天所应该做的,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延续古老文明,让它永葆青春不朽。

唐之韵1~20观后感

唐之韵1~20观后感

唐之韵1~20观后感《唐之韵》,系宁夏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公司花费两年拍摄的文学教育片。

其拍摄足迹遍步中国大江南北,投资逾百万。

《唐之韵》共20集,每集播放时间约20—30分钟。

这部系列片制作非常精致,它为电视诠释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著创造了新的空间。

它独特的角度、绝美的画面、高雅的品味获得了出人意料地热烈反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的《将进酒》,浑壮豪迈的诗篇,千百年间感染了多少文人墨客,贫民百姓?无数人都想到达李白那个境界,却无办法。

李白就是那唐诗文明的代表人啊,唐诗,那是唐文化的巅峰代表,那绚烂的文明,让我们后人反复品味,咀嚼。

直至今天,人们也在随口念几句唐诗,它的影响力大极了。

那天老师给我们放了《唐之韵》,唐诗的豪迈壮阔,低回婉转让我们低叹,唐代是一个文明涌起的年代,唐诗是唐代人民的结晶,是傲然与世界的一门伟大艺术,是我们今天的人神往的艺术。

唐代许多的伟大诗人,写下不朽的诗篇,让我们今天的人领略到了古代诗歌的美丽、精彩,让我们后人能品味到古时的韵味。

唐诗,一座桥梁连接了中华千年文明的古今两岸,一座亘古不变的桥。

从唐诗里,我们领略到了唐王朝鼎盛时期的光明,让人向往。

也领略到了唐王朝衰落的腐败、黑暗。

唐诗是记载历史的诗篇,我们能够从美丽的诗篇中体会到唐朝由极盛到极衰的历史过渡。

唐代涌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写出的诗让人惊叹,其中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我们向往这些诗人,想达到他们所有的文采,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们就是唐代诗人中的指路灯,他们让我们的文学界充满了盎然生机,他们开创了真正的诗界,他们开创了唐王朝的无限光明。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等人,才气极高,虽然诗未转化出华贵之气,却为后来的人奠基,从他们开始转变。

初唐四杰,虽还不及李白等人,却也十分厉害,颇有名气。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唐诗是真正的诗魂,是我们后人一个向往的梦,是追求文学的梦。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第五集边塞诗人(下)(高适、岑参、崔颢)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第五集边塞诗人(下)(高适、岑参、崔颢)

《唐之韵》解说词:第五集-边塞诗人(下)(高适、岑参、崔颢)《唐之韵》解说词:第五集-边塞诗人(下)(高适、岑参、崔颢)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后世合称高岑。

高适的性格和李白有些相近,很有相些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派。

他在《别韦参军》中说自己“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盛唐即是出狂人的时代,自然不会只出李白一个。

他才气没有李白大,但有实际政治才干。

整个唐代,大诗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的,官也做的最大的就数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抢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出飞瀚海,单于烈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士,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行歌》。

写妻子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是从三国时期以后人人套用的老诗题。

高适这一首虽然也还是写了“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但冲破了这一传统题材的限制,从战士出征时的心态、战事的紧急、战争的残酷、到军中甘乐不均、征人思归与对和平的向往等等,都一坏扣一坏组织在一起。

这首诗就像用打击乐器伴奏的进行曲,节奏强劲而又沉着,声势浩大,使人听了由不得精神振奋起来。

高适擅长写七言古诗,气势壮阔,开合动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他的七绝不多,但有几首也能于小中见大,具有丰富的内蕴,境界高远。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先极力渲染分手时环境的残淡凄凉:黄云千里,白日昏暗,北风吹雪,大雁南归。

在这种候中与朋友分手,心情自然更觉沉重。

但第三、四句突然一振,在这暗淡的天幕上划出一道亮色,使气氛一下变得轻松了。

《唐之韵——唐诗》解说词

《唐之韵——唐诗》解说词

二十集大型文化系列片《唐之韵——唐诗》解说词撰稿人樊修章核对说明:该文本经与电视片逐集核对,从很大限度上减少了网上流传的原稿文本的遗漏错讹——当然,也包括电视片中的个别缺憾。

文本中,原稿有而片中无者以【】标示,片中误漏或疑似误漏者(有的是版本不同之故)以[ ]补正。

2004年3月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因此而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诗歌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20集电视片《唐之韵》解说词

20集电视片《唐之韵》解说词

二十集大型文化系列片《唐之韵——唐诗》解说词二〇〇四年三月·核对整理《唐之韵——唐诗》解说词核对说明:该文本经与电视片逐集核对,从很大限度上减少了网上流传的原稿文本的遗漏错讹——当然,也包括电视片中的个别缺憾。

文本中,原稿有而片中无者以【】标示,片中误漏或疑似误漏者(有的是版本不同之故)以[ ]补正。

红树主人 2004年3月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唐之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

唐之韵《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之韵300字观后感

唐之韵300字观后感

唐之韵300字观后感
,写出观后感
《唐之韵》是一首描写唐朝繁荣壮丽的征婚歌词,作为近代非凡文献,它有着
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

观看《唐之韵》的过程中,我便感受到了这首赞歌的宏伟,贴近大自然的神秘,也感受到了其所传递出来的壮美之景,丝丝脉脉的交叠之态,无声的唱诵着无穷的灵魂意境,真正的呈现了征婚的高贵画面,正如歌词中所描绘的:“飞花飒爽,英伦大姿,树草坐来,天地宽怀。


在古诗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丰富的文化底蕴,《唐之韵》音乐里流淌着强烈的
世俗光芒,把人们领略到了不一样的灿烂画卷,更能体征出唐朝娻恪的文人气魄。

注视《唐之韵》的过程中,看到的却是一种深空的冥想,把中国古代的苍茫大
厦景象搬上银幕,诠释出无限的文化沉淀,带给观众一种隐隐涌起的洗练感,令征婚之词如潮水般滚滚流淌,优雅绝伦。

观于此,让我情不自禁的赞叹大自然,传唱古老的美妙之间,感慨往昔情景,
历史变迁,令人深思不已。

总而言之,《唐之韵》撩人耳目,映射人类历史,把我们带入詩詞的神秘洞窟,它的神奇景象给了我们最宝贵的智慧,也给我们一段最美的回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集独振新风
从明代开始,研究唐诗的人习惯上把唐诗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从唐王朝建国,即公元六一八年起,到八世纪初,即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将近一百年,时间跨度最大,成就却最低。

世界级大河长江,源头一样是窄窄浅浅、弯弯曲曲的,但没有这窄窄浅浅弯弯曲曲,就没有下游的浩浩荡荡滚滚滔滔。

初唐的诗坛,还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装饰风格笼罩下,宫廷诗人不必说,就是四杰这样强烈要求转变风气的人物,诗歌风格也明显偏于华丽。

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叱咤风云的人物吧,唱出来的也是“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这种诗与南朝那些跟着皇帝起哄的诗人所作,几乎无法区分。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文学史习惯称之为王杨卢骆。

他们主要活动于七世纪下半叶八十年代以前。

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出场就英气勃勃;这是一批短命诗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岁;这又是一批苦命诗人,王勃是淹死的,卢照邻是因长期瘫痪投水自尽的,骆宾王是被杀的。

他们虽然时运不济,生活多艰,但都立志要扫荡诗坛的积秽,剿除陈陈相因的宫廷文学,要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诗中塑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改变诗歌与时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面上的关系,要叫诗歌具有激情和生气。

他们的能量虽然有限,但先声夺人,互相呼应,经过一番纵横驰骋,终于为唐诗的出场准备好了必要的布景和合适的气氛。

四杰的成就有限,又没有完全摆脱南朝绮靡文风的影响,因而颇受后人非议。

杜甫对此很不平,曾断然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四杰中成就最高的王勃,只活了二十七岁。

他二十六岁时写的《滕王阁序》,是传诵千古的名文。

据说当时镇守南昌的都督闫某,把滕王阁修饰一新,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叫他女婿先写好一篇记述滕王阁的文章,到时候假装是即兴创作来向宾客夸耀。

宴会时,主人装模作样让在座的人写。

知情人都知趣地推辞,王勃却不知天高地厚,竟接过笔真写起来,惹得闫都督勃然大怒。

不过,唐朝人胸襟就是宽广,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闫某大为惊服,不但不生气,还主动请王勃接着写下去。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黄昏时江边的这一幅秋景多么开阔,多么令人神气习气扬!《滕王阁序》虽然不算诗,但却是诗味醇厚的一首散文诗,其审美效应永不会衰变。

文章以一首诗结尾:“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与朋友分手,一般总不免会有些伤感,这首诗却一反常情认为只要是知己,即便分隔天涯,也仍然像紧邻一样。

诗中没有一句解释的话,但天下升平,处处都有能给人踏踏实实的安全感,却作为坚实的背景衬托在诗的背面。

只有时代开放、清宁、透明度高,送行的和被送的都根本想不起来会遇到什么意外的侵害,分手时才会有这么开朗的心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邦”,表达了人类这种普遍的愿望,因而流传千古,成了随时被引用的名句。

四杰中的杨炯曾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很显然,认为排名在卢照邻之前感到惭愧,是故作谦虚,真正的用意是不服王勃。

他恃才傲物,骂那些装模作样的朝廷官员为“麒麟楦”,意思是麒麟的填料。

问他此话怎讲时,他说耍麒麟的都是用布画麒麟蒙在驴身上,看起来像麒麟,其实揭掉画皮,不过是一头驴。

真是骂绝了!幸好他生在唐代,不然的话,光凭这件事,就足以叫他掉脑袋。

卢照邻遭遇极惨,中风瘫痪十年,最后因无法忍受而投水自尽。

他的《长安古意》中有两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是至今还不时有人引用的名句。

做父母的大概都给孩子教过几首唐诗,教的诗中大概也会有这一首吧:“鹅鹅鹅,曲项
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据记载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

骆宾王是浙江义乌县人。

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时,他写了一篇《讨武氏檄》,把武则天有的没有的劣迹全兜出来数落了一番。

据说武则天满不在乎,但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对激发朝廷百官起来反对武则天,是极有煽动力的。

徐敬业起兵失败后,据传说,他曾在灵隐寺这里潜藏,出家做了僧人。

有一天,宋之问来到灵隐寺,晚上在寺内独自散步,想做诗,但刚想好两句就接不下去了。

一个白髯苍苍的老僧,也就是骆宾王来到他跟前,问明情由后,就给他补了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这种传说的含金量大概是不会高的。

也许,宋之问这首《灵隐寺》非常平庸,中间偏偏夹着这非常精彩的一联,后人就故意剥夺他对这一联的著作权吧。

也许,宋之问人品低劣,后人就编出这个故事,把这一联警句剜出来,归到骆宾王的名下吧。

初唐四杰开始冲破唐初宫廷诗风的束缚,使诗歌从应制应酬,歌功颂德的圈子里跳出来,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

但是他们还缺乏强有力理论武器,使唐诗总结过去,迎向未来。

历史选择了陈子昂,来完成这为唐诗展开一个新天地的使命陈子昂旗帜鲜明地反对南朝的贵族文学,反对那种只求词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诗风。

他不仅在理论上为唐诗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而且诗歌创作也实践了自己的理论。

他的《感遇》三十八首,或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或感慨身世、抒发理想,都表露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进取精神。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春夏这交,草木茂盛青翠的树林里,兰草和杜若这类香草紫茎上开出朵朵红花,使满林的草木相形逊色,然而毕竟是幽独的。

年光易逝,秋风又起,空有阵阵香气,又能怎么样呢?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怀才不遇,像幽林里的红花,无人欣赏,只有随着年光的流逝自生自灭而壮志难酬。

七世纪末,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派人远征契丹,以陈子昂为参谋。

由于主将不力,军事失利,他几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受到降职处分。

他登上幽州台时,感慨万千,唱出了他的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蓦地而来,戛然而止,没有起承转合,没有写景,也没有借景抒情。

它明白如话,用普通话来念,甚至连韵都不押。

这是诗吗?不像,它只像一声长长的浩叹,只像一声宣泄愤懑的长啸,像隐隐约约但却使大地颤动的春雷在呼唤万物苏醒。

抒情主人公有如巨人一样屹立大幽州台上,举目四望,涌来的是无古无今的孤独。

没人理会,更没人理解,只有无法抚平的惆怅在内心翻涌,终于化作两行涩泪滔滔而下。

他眼里噙着饱含历史沧桑的悲哀,而不是万念俱灰。

这首诗之所以如此震憾人心,传诵千古,原因大概就在这里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