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形成环境及其与斯蒂芬期聚煤盆地的构造活动
煤田地质学第五章
能源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
第五章 聚煤盆地
第一节 聚煤盆地特征 二、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 聚煤盆地的形成和聚煤作用的发生,是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和
古构造等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植物遗体的大量堆积是聚煤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植物,便有了成煤的物质条件,早古生代煤主要是由 滨海一浅海藻菌类为主的低等生物所形成的,是一种高变质的腐泥煤。大 约自志留纪末开始了由海洋向陆地的“绿色进军”,在滨海地带由原始陆 生植物形成了泥盆纪的腐植煤。自泥盆纪开始,陆生植物不断发展、演化、 更替,并由滨海地带逐步扩展到内陆,由原始陆生植物演化为种属繁多的 高等植物,为成煤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非构造成因的聚煤盆地(也称侵蚀聚煤盆地) 聚煤 盆地 类型 (是由于侵蚀、岩溶等非构造因素形成的 ) 构造聚煤盆地 (是地壳变形的产物,属构造成因) 断陷型 坳陷型
能源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
第五章 聚煤盆地
第一节 聚煤盆地特征 三、聚煤盆地类型
1、非构造成因聚煤盆地
非构造成因聚煤盆地主要是外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 在含煤岩系形成过程中,盆地基底基本上不发生明显沉降。
含煤岩系具有如下特征:
①拗陷型盆地的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湾口形,其横剖面有些是对称
的,有些则不对称 ,含煤岩系的形成主要受缓慢沉降过程控制,沉陷中心一 般位于盆地的中部。
②陆源区和含煤沉积区相对高差不大,边缘相一般是河流冲积物,沉积碎屑
颗粒分选、磨圆均较好,沉积物成熟度高。 ③含煤岩系古地理类型多为滨海平原型、滨海冲积平原型或内陆盆地型,含 煤岩系的沉积厚度、岩性、岩相、含煤性均比较稳定,并且常沿一定方向作 有规律变化,旋回结构清晰,煤层发育比较广泛、稳定,煤、岩层易于对比。
煤形成环境与聚煤盆地的构造活动
Coal forming environ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Cevennes Stephanian coal basinDennis L. Nielson GammaThe Stephanian C6vennes coal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French Massif centra1.Previousstudies focused on its stratigraphy,sedimentary petrology,coal chemistry ,coal petrology and structural geology.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highligh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ectonic patterns an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coal formations in the late Hercynian interm ontane basins of the Massif central in France , resemble the Tertiary coal basins in China where the occurrence, distribution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coal seams are essentially controlled by early tectonic activity.1.Regional framework of Cevennes coal basinThe coal measures are up to 2500 m thick and outcrop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sin.Mesozoic strata cover the stephanian series in the southern basin.The two main faults Villefort and Crvennes borde the 50km2 wide coal basin.The basin is divided into a western (study area)and an eastern subbasins.The western subbasin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is divided with three areas,respectively from north to south:La Vernarede graben, Portes horst and La Grand—Combe graben,by the Paulin and Chamarit fault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oal and clastics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Crvennes coal basin,their palaeoenVimnmentale sett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early tectonic activity.2.Stratigraphic fameworkThe Stephanian series of the basin—fill sequence are dominated by detrital rocks including conglomerates or breccias,coarse and fine grained sandstones,sihstones,mudstones and coal seams The depositional sequence canbe divided into six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from bottom to top :① Strriles inf.de La ForSt unit;② Ricard unit;③ Strriles sup.de La Foret unit;④ Grand—Baume unit;⑤ Luminieres unit;⑥ Champclauson unit.Th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s a result of the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s Besides the marginal faults,intrabasinal faults such as the Peyraube fault and Malperthus fault also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units,and the development of asymmetric graben.Th 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arse—grained bodies an d coal seams,in both the lower and the upper parts of the sequence are related to the marginal and intrabasinal faulting.The important mineable coal seam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equence.3.Coal bearing sequences in the Cevennes basinThe analysis of coal bearing sequences presented here is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geologiical field sections drill cores and well logs complemented by sections in ancient mining galeries.The paleogeographical and paleoen 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s were performed using farther inform ation derived from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s and statistical processing of sedimentological data.Correlations within the basin are discussed using poor biostrati graphical data and genetic stratigraphy induced sequences.3.1 The first stage:deposition of the Strriles inf.de la Foret unit The Strriles inf.de la Forget unit form 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opening of the sub-basin.Mainly alluvial fan systems star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La Grand-Combe graben.The near-fan and middle-fan deposits are dominated by breccias,conglomerates and coarse—grained sandstones,containing gneiss and quartz fragments with a max.diameter up to 40 cm.Near-and middle—fan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study area,close to the marginal Villefort fault and advanced eastward.The far-fan was dominated by sandy and muddy sediments.In the eastern basin alluvial fans are poorly developed,and consist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except close to the Peyraube fault where some small fan conglomerate bodies were deposited.During this stage,the Peyraube fault and together with the western marginal faults,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arious sediments.3.2 The second stage:deposition of the Ricard unitThe deposition still occurred in the La Grand-Combe graben,but extendedboth towards eastwards and west-mentward.The fan conglomerate,well-developed along the western margin,drew back to the Villefort fault,with decreasing of both deposition area and thickness of the series.The far—fan,composed of sandy sediments,developed at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margins of the La Grand-Combe graben and widened along a NE—SE direction.In the central part of La Grand-Combe graben,swamps developed in fore—fan plain position,with peat enrichmen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wamp.The peat enrichment zone is just covering the underlying extra-thick fan-conglomerate of the Strriles inf.de la Foret unit.The corresponding thick coal seams thin rapidly an d pinch out both eastwards and westwards and also split westwards,along the Peyraube fault, which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enrichment zone.3.3 The third stage:deposition of the Strriles supDuring this stage,deposition occurred throughout the whole basin,reflecting the increased extent and rate of subsidence.Alluvial fans dominated in the southern La Grand-Combe graben,from the western bo rder and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basin,where large fan conglomerates were controlled by the Peyraube fault.Peat swamps settled in the forefan plain.The accumulation of peat,however,was episodically interrupted,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several thin coal seams with lateral variations in thickness.Some short·lived swamps developed between fans to the south of Champclauson Village,in which very thin coal seams and streaks formed ,while wide-spread deposition of farfan sandy sediments dominated the northern basin of La Grand-Combe graben.To the north in the La Vernarede graben,distinct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are recognizable as part of alluvial fan systems.Breccias and conglomerates indicate the near—and middle-fan facies occur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ub- basin.The paleocurrent directions indicate that the fans moved towards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s,implying a source of clastics in the western margin.Sandy sediments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ar-fan central part.Swamps developed acrl0ss alluvial fan plains between the Comas and Chamafit faults in the eastern sub-basin.The great number 0f thin coal seams interbedded with clastic bands and pinching out laterally is significant of rapid variations in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The Paulin fault at the western margin was activein the La Vemarede graben,and controll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arse.grmned clastic bodies.The Com as fault at the eastern margin is much less active.1eading to a semi.graben structure.In the Portes horst,Cofirse-grained clastic bodies also developed in the westem part,and thined eastwards.To the east of Portes village.conglomerates and sandy conglomerates dominated with subordinate sandstones.3.4 The fourth stage:deposition of the Grand-Baume unitIn the La Grand-Combe grabent the alluvial fans are confined to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sub-basin,with clastics originating from the east.Between the Thrrond and Malperthus faults, extensive river/swamp systems developed.Peat mainly accumulated in alluvial flood plains.The coal enrichment zones formed close to and parallel to the active Malperthus fault.In the La Vemarede graben,the fan bodies are confined to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parts,while their extent and the grain size of their constituent were reduced,in comparision with the preceding stage. Widely developed swamps mainly replaced far-fan sandy sediments over the alluvial fan plains,leading to a few mineable coal seams.In the Portes horst,alluvial fan bodies are also confined to the northwestem part,and far-fans developed close to the Portes village.In the peat swamps to the east,some minor thin seams developed.3.5 The fifth stage:deposition of the Luminieres unitIn the La Grand-Combe graben alluvial fan bodies,tectonically controlled by the Th6rond and the Malperthus faults,developed at the northeastem margin. Conglomerates and gravelly coarse-grained sandstones without large pebbles are dominant in these bodies.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graben,swamps with two coal enrichment zones are dominant,surrounded by well sorted arkoses.The swamp and arkose areas(① and② in moved from the southwest to the northeast.In the narrow trough between the Malperthus and Peyraube faults, several mineable coal seams developed.each having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less than 1 m. In the La Vemarede graben,near and middle fan bodi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t the northern margin,along the tectonically active Paulin and Com as faults.The western margin was dominated by far—fan fine-grained sandy sediments,withsubordinate coarse sediments.Peat swamps developed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m parts,enclosing shallow lacustrine black oil shales with fish fragments and calcareous or ferruginous concretions.Along the western shore of the lake a small but complete delta system developed.Clastics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La Vemariede graben.Swamps spread over the alluvial plain in a shallow lake,in which poor minable coal seams formed.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Portes horst was uplifted and emerged,while sandy sedimentation dominated in the central part,and wide swamps in the eastern part,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several thin mineable coal seams. Small alluvial fan groups grew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3.6 The sixth stage:deposition of the Ricard unitIn the La Grand-Combe graben deposition occurred only north to Champclauson.While erosion took place to the south.Small alluvial fans developed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and fine grained sediments dominated the other depositional regions.Compared with the fifth stage,peatswamps and coal enrichment zones shifted towards the northeast.The western part of the La Vemarede graben uplifted and no deposits form ed.The triangular shape of the lake formed in the fifth stage changed into an elongated area in which fine-grained arkoses were deposited.Along the western margin,a submerged fan-delta complex prograded into the central lake.This complex is about 100 m thick,and shows a complete reverse-graded bedding.Th e coarser part is composed of coarse.grained sandstones,gravel-bearing coarse-grained sandstones and rounded conglomerates. During this stage,Comas fault was very active while along the Paulin fault activity decreased,resulting in a semi-graben structure,with a steep eastward slope and a gentle westward slope .Well-sorted arkose deposition dominated in the Portes horst.At the end of the sixth stage,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Crvennes basin uplifted and Stephanian deposition ended4.Tectonic activity of C6vennes basinAs in other faulted basin.the variations in the intensity and style of the intrabasinal and marginal faults of the Crvennes basin influenced andcontrolled the coa1.forming envomments. Taking the La Vemarede graben in the northern basin as an example and based on the study of faults in the La Grand-Combe graben in the southern basin,farther we discuss the evolution of structural framework,the activity of the intrabasin faults and their iniluence on the sedimentary regime and formation of coa1.It can be seen that during early-middle Stephanian the third deposition stage of the Stieriles sup.de La Foret unit and the fourth deposition stage of the Grand-Baume unit during basin evolution,the Paulin fault at the western margin moved intensely and controll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arse clastic bodies. At the eastern margin no fault was developed.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the basin is a half-graben pattern,with W erbrouck fault having a strike of N125。
成煤与大地构造
成煤与大地构造
地球上的煤是由来自植物残留物的有机碳化合物所组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机物在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埋在地表下,形成了煤矿。
煤的形成始于亿万年前,与地球上的大地构造密切相关。
地球的构造分为地幔、地核、上地壳和下地壳四个层次。
地幔和地核是由岩浆和熔岩组成的高温和高压区域,上地壳和下地壳则是由不同的岩石组成的固态区域。
煤的形成与地球构造中的地球运动和地球历史有关。
早期的地球幔、地核和地球表面的地壳存在着大量的绿色植物和其他有机物。
这些植物遗留下来的残骸和碳质材料被埋藏在海床和湖泊的沉积物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机物被压力和温度作用下,经历着化学反应,渐渐形成了含能矿物的煤。
在地质历史中,这种过程可能会发生多次,形成多个煤层。
这些煤层通常都由于地球运动而被抬起,形成大的矿山脉。
这些过程与大地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地球的板块运动经常造成地球表面的裂缝和断层,形成地震和火山喷发。
这些地球运动还会将煤层装填到山脉之间的沟壑中。
煤炭资源的形成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世界范围内有许多被碳酸盐和硅酸盐覆盖的古老山脉,这些山脉中的煤矿是古老的石炭纪,二叠纪和侏罗纪时期的遗产。
世界各地的大多数煤矿都分布在山脉、高原和海岸地区。
1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详解
2018/10/11
11
二、成煤作用与植物演化的关系
4.裸子植物时代
植 物 的 演 化 史
自晚二叠世晚期至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最为繁盛 的时代。主要特点是:地球上干旱气候带扩大, 石炭-二叠纪的植物群逐渐衰落,由蕨类植物进入 到裸子植物繁盛时期。 侏罗纪和早白垩世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二个重要的 聚煤期。在我国,侏罗纪是最为重要聚煤时期。
2018/10/11
10
二、成煤作用与植物演化的关系
植 物 的 演 化 史
石炭-二叠纪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聚煤时期 ,地势比较平坦,植物繁盛,聚煤作用强,为第 一大聚煤时期,形成了分布广泛的聚煤盆地和含 煤地层。
在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存在着重要的石炭-二叠 纪煤炭盆地。如华北盆地、华南盆地等。
2018/10/11
7
二、成煤作用与植物演化的关系
从地史上与成煤作用的关系,植物的演化大体上 可以分为:
植 物 的 演 化 史
1.菌藻类时代
元古代到早泥盆世为低等植物发育时代,因此不 可能有大规模的聚煤作用发生。广阔、稳定的浅 海环境提供了藻类大量繁殖的良好条件,这是地 史上最早的聚煤时期。
本时期所形成的煤,一般属于高灰分的腐泥无烟 煤类。南方寒武纪地层“石煤”。
2018/10/11 20
三、植物的叶和果实外皮 上。蜡质成分比较复杂,化学性质稳定。在泥炭 和褐煤中常常可以看到蜡质。
2018/10/11
21
三、植物的有机组成
3、树脂
树脂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当植物受伤 时,就分泌出胶状树脂保护伤口。树脂的化学性质 十分稳定,因此能很好地保存在煤中。
6
成 煤 植 物
2018/10/11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①连续沉积界面;
②遭受长期风化剥蚀的间断面。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基 底脆性断裂变形不明显。
★盆地形态特点:
①坳陷型盆地的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湾口形; ②其横剖面有些是对称的,有些则不对称;
③盆地的规模可大可小,大者可达数十万km2。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坳陷型聚煤盆地亦称波状坳陷盆地。
盆地的基底特征:基本上为一连续界面,聚煤期地壳运动以 宽缓开阔的波状隆起和坳陷为主,煤系就形成于波状坳陷内。
★成因:
①地壳薄化引起的区域沉降;
②壳下物质活动引起的热沉降; ③区域构造应力场造成的地壳波状变形。
一、聚煤盆地特征
二、同沉积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1、聚煤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4)识别标志 ①基性或酸性岩浆岩带或呈串珠状分布的岩体连线。
聚煤作用有时在整个沉积盆地范围内发生,有时只发育于大
型沉积盆地的边缘地带,常见:随着沉积盆地的演化,含煤层段 和聚煤带在盆地范围内发生时空迁移,含煤层序和非含煤层序在
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替,共同构成盆地的地层格架。
一、聚煤盆地特征
2、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 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古构造等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结果。 (1)植物遗体的大量堆积是聚煤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地史期植物的演化表现为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 突变期,在 较短的地史时期中有大量新旧属种的更替,是植物进化的飞跃阶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2)断陷型聚煤盆地 ★形态特征:
①盆地呈狭长几何形态,其延伸方向与控制性断裂的展布方向相 一致;
②盆地的横剖面一般不对称,沉降中心靠近主盆缘断裂一侧。 ③单个盆地的范围有限,但常常按一定方位和组合型式成群成带 出现,构成盆地群,且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和煤炭储量。 ④煤系形成主要受断裂作用及基底断块旋转、沉陷的控制。 ★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断陷聚煤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常 常发生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通常表现为由盆缘断裂一侧向盆地单斜 基底一侧超覆。
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
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支东明;刘敏【摘要】准噶尔盆地南缘发育丰富的低阶煤炭资源.通过野外露头观测,岩心、钻井、测井资料分析,利用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关系,采用岩相古地理等研究手段,揭示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的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区内含煤岩系由底到顶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15个体系域;各沉积体系内的沉积相、亚相、微相由山向盆呈有规律变化,其中的扇间洪泛平原沼泽、三角洲平原沼泽和滨湖沼泽是主要的成煤微环境;古地貌与古沉积环境决定了区内煤层的宏观分布和发育程度,而厚煤层主要发育于低位和高位体系域中.【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3(034)004【总页数】4页(P386-389)【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聚煤规律【作者】支东明;刘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新疆项目部,山东东营2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6准噶尔盆地南缘位于北天山山前冲断带,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
区内发育有丰富的低阶煤含煤岩系。
这些低阶煤含煤岩系的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中、高阶煤聚煤盆地存在较大差别[1-8]。
早在20世纪70年代,准噶尔盆地南缘区带内即已开始了煤田地质勘查工作,至90年代,随着美国粉河盆地低阶煤层气开发取得突破[9-11],区带内的煤层气研究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12-15]。
进入21世纪以来,先后钻了21口煤层气专层探井,系统录取了含煤岩系的各种资料,为深入开展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现有资料,系统研究并总结了区内低阶煤含煤岩系的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以期对开展低阶煤煤层气勘探有所裨益。
准噶尔盆地南缘聚煤期构造及沉积演化可以分为聚煤前盆地的填平补齐(C2—T)、盆地聚煤(J1—J2)、聚煤后期盖层形成(J3—N)和盆地改造(Q)4个阶段。
成煤与大地构造
成煤与大地构造成煤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过程,它通常发生于古代植物残骸经过一系列的生物转化和非生物转化过程而形成的碳质物质中。
大多数煤都是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形成的,这个时代也被称为石炭纪-二叠纪大渐新世。
在地球历史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巨大的植被群落影响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发展。
这些植被群落不仅提供了大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还对碳循环和大气化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群落死亡并逐渐被埋葬在地下,因此开始了一个燃烧、分解和化学反应的过程,使其逐渐转化为煤。
煤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适应的温度、适应的压力和适应的时间。
在一个典型的煤炭形成过程中,植物残骸被埋在沉积物下面,温度升高,压力加大。
水从植物残骸中溢出,形成煤排水区,使其逐渐转化为泥炭、褐煤或石煤。
这个过程需要花费成千上万年的时间。
大地构造是指地球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化和演化的过程。
它不仅是地质学的一个基本分支,还是理解地球演化和地球现象的关键。
大地构造包括板块构造、山脉构造、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和地热活动等。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的外壳在地球表面上形成的大块状结构,叫做地质板块。
板块之间在地球表面上的相对移动和相互作用产生了许多地球现象。
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通常发生在板块之间的断层线上,而地震活动和地壳变形则是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直接结果。
山脉构造是指地球上的山脉的产生和演化过程。
它通常与板块构造和地壳变形有关。
例如,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板块之间的挤压力将地壳推向上面,形成新的山脉。
类似的,两个板块在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会形成新的山脉和地壳变形。
地震和火山活动是由于岩石和板块之间的运动和碰撞产生的。
例如,在板块之间的断层线上,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将产生地震活动。
类似的,在火山口附近,岩浆通过火山爆发口喷发到地表上,形成火山喷发。
总之,成煤和大地构造是地球演化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过程。
它们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地球现象的发生和变化。
煤形成环境及其与斯蒂芬期聚煤盆地的构造活动
煤形成环境及其与斯蒂芬期聚煤盆地的构造活动Dennis L. Nielson Gamma法国南部的塞文山脉煤盆地位于东南部法国山岳的中心,以前的研究主要针对于它的地层,岩石学,煤的化学成份,煤炭岩石学和地质构造。
这项研究的目标将强调位于山脉之间的法国山岳的中心盆地在构造形式和煤炭形成晚期沉淀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类似第三纪煤炭盆地形成,煤炭缝厚度和范围基本上由早期的构造活动控制。
1.塞文山脉煤炭盆地区域性的结构盆地北部的煤系露头厚度达到2500米。
盆地南部的覆盖了一系列的中世纪地层.两个主要的断层中间夹有50 公里宽煤盆地。
盆地被划分成西部(研究区域)和一个东部次级盆地。
西部次级盆地在这项调查研究中被划分为三个部分,从北到南分别为:地堑,由于断层而形成的鄂图曼地垒和洛杉矶巨大的深谷地堑。
本文重点研究位于塞文山脉盆地西北部的煤的特征和范围和碎屑物的范围,和他们的与早期的构造活动的关系。
2.地层学结构在斯蒂芬期的一系列盆地—沉积的顺序由岩屑组成的岩石决定,包括:砾岩或角砾岩,粗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缝合线。
沉积的序列从底部到顶部可以分为六个地层单位地层学的结构是除了边缘断层以外的各种不同沉淀的环境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的分布范围的结果。
盆地腹部断层例如:断层也影响了个体的地理分布和不对称地堑的发育。
大型的地堑和煤缝合线的范围,以及早期和后期的层序都与边缘和盆地腹部的断层有关。
重要煤层在序列的中间部分被集中。
3.塞文山脉煤盆地煤的层序目前分析的煤的层序是以大量的地质区域钻芯和老的矿层补充日志为基础。
从薄的部分观察和统计处理获得的沉积学数据来完成古地理学和史前环境的解释。
有不充足的图解数据和地层学的起源的相互作用来归纳地层层序。
3.1 第一阶段:单位沉积物单位形成于在早期的次级盆地。
主要冲积扇系统以洛杉矶巨大深谷地堑为中心。
近扇形和中扇形的沉积由角砾岩聚结和粗砂岩控制,包含的片麻岩和石英的碎片最大直径达到40cm。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煤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冶金等领域。
那么,煤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将从煤的成因和形成过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煤的成因煤的成因主要与植物的生长和地质作用有关。
在地质历史的漫长岁月中,植物不断繁衍生息,形成了丰富的植被。
这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质。
当这些植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会被埋藏在水下或泥炭沼泽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煤层。
二、煤的形成过程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腐殖质阶段、褐煤阶段和烟煤阶段。
1. 腐殖质阶段在这个阶段,植物遗体被埋藏在水下或泥炭沼泽中,受到水分和微生物的作用,逐渐分解成腐殖质。
腐殖质是一种棕黑色的有机物质,含有大量的碳、氢和氧元素。
这个阶段的煤主要是褐煤和泥煤,质地较软,含水率较高。
2. 褐煤阶段在褐煤阶段,腐殖质经过压实和加热作用,逐渐转化为褐煤。
褐煤的质地比腐殖质更加致密,颜色也更深。
褐煤中的水分和挥发分含量较高,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相对较低。
褐煤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地区。
3. 烟煤阶段在烟煤阶段,褐煤经过更长时间的压实和加热作用,逐渐转化为烟煤。
烟煤的质地更加坚硬,颜色更加黑色,含有的固定碳和热值也更高。
烟煤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煤种,主要用于能源和冶金行业。
总结起来,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它的成因与植物的生长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经过腐殖质阶段、褐煤阶段和烟煤阶段逐渐形成。
煤的形成过程中,压实和加热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煤的质地和热值得以提高。
煤的形成过程不仅揭示了地球历史的演变,也为我们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煤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煤的形成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而我们的煤炭资源并非无穷无尽,因此,在使用煤炭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节约和环保,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煤的形成演化及主要聚煤期
煤的形成演化及主要聚煤期系统的介绍了煤形成的过程、阶段划分,各阶段中所发生的作用的异同及其主控的因素。
分析了地质历史上三个主要成煤期,对我国主要聚煤期和聚煤盆地的分布进行了归纳总结。
标签:成煤阶段成煤期分布特征1引言煤,一种重要的能源矿产,也是冶金、化工工业的重要原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成书于约2600年前的《山海经》中已经出现了关于煤(石涅)的记载[1],《天工开物》中更是详细记录了安全采煤的方法(图1)[2]。
时至今日,煤依然是我国能源矿产最重要的组成,2012年我国原煤消费量为37.4亿吨,占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的68.5%[3]。
虽然,采煤和用煤的历史已经有上千年,但是人们一直不清楚煤炭是怎么形成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显微镜的出现,人们终于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煤是由植物转变而来的[4]。
由低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泥煤,在我国俗称“石煤”;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植煤,因其含有大量的腐植酸而得名。
在自然界,腐植煤占绝大多数,目前开采的也主要是腐植煤。
2煤的形成过程在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形成了大量的泥炭。
进入冰期,气候变得干冷,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泥炭沼泽被沉积物覆盖。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越来越多,泥炭被掩埋的越来越深。
泥炭上覆该层产生的热量和压力是泥炭中的水逐渐的排出,一些挥发性的气体也逐渐生成,首先产生褐煤,然后逐渐变质成烟煤和无烟煤[5-6]。
从植物转变为煤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成煤过程可以分成三个的阶段:泥炭化阶段、煤化阶段和变质阶段,期间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7-8]。
2.1 泥炭化阶段泥炭化阶段:成煤地质时期,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迅速,它们死后即便有一部分很快腐烂,但仍有许多枝干倒伏后避免了风化作用和细菌、微生物的破坏(图2)。
当时森林中不少林地是被水浸泡着的沼泽地,死亡后的植物枝干很快会下沉到稀泥中,那里实际上是一种封闭的还原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植物枝干避免了外界的破坏,并在压实作用和其它作用下缓慢地演变成泥炭。
成煤环境与聚煤规律分析
。
在 正 常 层 序 情况 下
、 、
,
。
、
。
在断裂带附近镜质体
。 。
体积 减 小 褶 皱 或断 裂 所 产 生 的 构 造 应 力 和 伴 随 的 热 效应 能 够 促 进 煤 化 过 程 但 等
挥发分及
Ro
△
板岩性为泥岩 页 岩 石 和不规则滑动面
。
、
,
粘土矿
,
常 呈 团块 状
,
富含植物根茎化
2
、
煤 层 的厚 度
、
演 化带 一 般 极 狭 窄
、 。
,
且平 行于 主构造线
。
密 度 镜 质 体反 射率 石 墨化
这种 作 用 导 致 有机 质 光 学 各 向异 性 均 增 大 甚 至局 部 有 可 能
1
。 。 。
(
2
) 岩 浆 变 质 作用
,
。
岩 浆 变 质 作用 是 指 岩 浆 热 量 与 正 常 地
。
) 煤 层 的结 构 煤 层 按 其 结 构 分 为简 单 结 构 煤 层 和 复杂 结构煤层 二者区 分于 有无岩石 夹层
2
热 场 的叠 加
。
造 成 强 大 的 异 常 热 源 从 而着 潮湿 气 候带 的移 动 而 移 动 我 国 中 生 代 聚 煤 盆地 是 以 干 旱 带 和 潮 湿 带 的 共 同移 动 为 背景 的
3
、
古 地 理条件
。
,
煤规 律 上 的 观点 关 键 词 : 成 煤 条件
一
、
。
煤炭 形成 的古 地 理 环 境特 征 是 控制 煤 系 形 成 的直 接 因素
地 理研 究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煤田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煤层形成的地质过程、煤的组成和结构、煤地质的应用等内容。
掌握煤田地质学知识对煤田地质勘探、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复习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煤田地质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煤的形成煤是由古代植物在地质历史长期的生物化学和地理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属于一种主要的火山岩,并具有燃烧性的有机矿物。
煤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植物残体的堆积、压实和化学变质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残体经过不同的变质程度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煤。
二、煤矿地质条件煤矿地质条件是指对于煤的形成、富集和保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系列地质条件。
了解和掌握煤矿地质条件对于进行煤田勘探和煤矿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地质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煤层的赋存条件:煤层的赋存与沉积环境、煤层生热物质的供给及含气量密切相关。
2. 煤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会导致煤中含水率的减少、挥发分和碳含量的增加。
3. 地质构造:构造对于煤层的分布、赋存等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4. 地下水条件:地下水在煤矿地质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煤层的赋存和开采都有一定影响。
三、煤的分类与性质煤的分类是根据煤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进行的,主要包括无烟煤、炼焦煤、褐煤和泥炭等几类。
煤的性质则是指煤在各类实验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热学特性。
煤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煤矿开发、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四、煤层的赋存形式煤层的赋存形式是指煤在地质中的分布情况,包括煤层的厚度、煤层接触关系、煤层的分桩、岩性和破碎状态等。
了解煤层的赋存形式对于煤矿勘探和煤层的开采有着重要意义。
煤层的赋存形式也是煤田地质学中常用的一个分类方法。
总结:煤田地质学是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本文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了复习总结。
煤炭形成的过程
煤炭形成的过程
在数亿年的地质时期中,造就了今天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的形成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积累阶段、成矿阶段、改矿阶段和淋矿阶段。
首先,土壤中的植物遭遇地壳变动、洪水等自然灾害后,积累在地表形成了沼泽和湖泊。
在这个阶段,湿润的环境使得植物无法全部腐烂,部分植物遗骸在无氧环境下逐渐积累并形成泥炭。
其次,地壳的运动使得泥炭被埋入地下,开始进入成矿阶段。
在地下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泥炭通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煤。
随后是改矿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煤炭的牢固度、化学成分和体积都会发生变化,从软煤逐渐变为硬煤。
最后是淋矿阶段,这是煤炭形成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此阶段,地下水的侵蚀和淋洗,会使煤炭中的焦碱、焦酸盐等有害物质被淋洗掉,使煤炭达到经济开采的标准。
综上所述,煤炭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需要数亿年的时间,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自然现象。
透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地球的演变历程和自然资源的形成机制。
鄂尔多斯侏罗纪盆地形成演化和聚煤规律
鄂尔多斯侏罗纪盆地形成演化和聚煤规律
王双明;张玉平
【期刊名称】《地学前缘》
【年(卷),期】1999(6)B05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在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共同影响下的形成的中生代大型内陆坳陷。
其演化过程可分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4个阶段,早侏。
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为重要的聚煤期。
聚煤区围绕盆地沉降中心呈环带状展布,煤层层数,厚度及横向变化规律在盆地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特点。
【总页数】9页(P147-155)
【作者】王双明;张玉平
【作者单位】陕西煤田地质局;陕西煤田地质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0.2
【相关文献】
1.北祁连长山子侏罗纪盆地沉积特征及聚煤规律 [J], 张亚玲;杜宝安
2.鄂尔多斯侏罗纪盆地形成演化和聚煤规律 [J], 王双明;张玉平
3.鄂尔多斯盆地陕西榆林横山至内蒙古乌审旗一带侏罗纪煤聚集规律及资源评价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 [J],
4.内蒙古都呼木盆地形成演化及聚煤规律研究 [J], 罗国文
5.鄂尔多斯盆地(陕西部分)侏罗纪聚煤规律及控煤因素分析 [J], 张三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塘湖盆地条湖一号井田沉积演化和聚煤规律分析
三塘湖盆地条湖一号井田沉积演化和聚煤规律分析摘要:本文介绍了三塘湖盆地条湖一号井田的沉积演化和古地理环境,并结合条湖一号井田勘探,分析其聚煤规律和富煤中心。
关键词:沉积演化、古地理环境、聚煤规律三塘湖盆地位于新疆的东北部,准噶尔盆地东端,盆地呈北西一南东向条带状夹峙于莫钦乌拉山与大哈甫提克山-苏海图山-额仁山-克孜勒塔格山之间,东西长约500km,南北宽40-70km,面积约23000km2。
一号井田位于三塘湖盆地中部、条湖凹陷西部。
一、沉积演化三塘湖盆地以下石炭统地层为基底,经历了泥盆纪-早石炭世盆地形成阶段、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雏形盆地发育阶段、晚二叠世前陆盆地发育阶段、中生界拗陷盆地发育阶段和新生界再生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共五个演化阶段。
本次评价主要针对中生界拗陷盆地发育阶段相关的聚煤沉积演化分析。
三叠纪沉积时期,盆地变形相对较弱,可能以垂向的升降运动为主,表现为早期形成的断弯背斜普遍被削蚀,地貌被准平原化,三叠系地层分布零星,并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进入侏罗纪以后,构造活动相对微弱,侏罗纪地层是三塘湖盆地发育规模较大的地层。
推测侏罗纪时期三塘湖盆地的南北边界大致在现今南北山系附近。
早侏罗世盆地范围较小,部分地区缺失下侏罗统沉积,中侏罗世湖盆扩大,沉积普遍发育,盆地西端乌通苏一带(西山窑组沉积特征与北塔山地区相似),西部可能与库普盆地水体相通(廖卓庭,1996),东部延伸入蒙古国,盆地总体展布方向为北西向。
晚侏罗世湖盆逐步萎缩,沉积范围随之缩小。
早侏罗世八道湾早期,三塘湖盆地为北陡南缓的不对称箕状盆地,湖盆范围较小,仅在汉水泉凹陷、条湖凹陷、淖毛湖凹陷东部等区域沉积,凹陷边缘为辫状河沉积,中部为曲流河沼相-滨浅湖沉积,沉积地层以浅灰色砂岩为主,夹有薄层的泥岩。
库木苏凹陷、石头梅凸起南缘、马朗凹陷以东(除淖毛湖凹陷)处于隆升区,地势较高,整个地区处于剥蚀状态,早侏罗世八道湾晚期,随着盆地西部盆范围扩大,库木苏凹陷、石头梅凸起南缘等区域由剥蚀状态转变为沉积状态,多为辫状河沉积,汉水泉凹陷中西部,条湖凹陷西北部等区域为三角州前缘-前三角州沉积。
煤炭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煤炭形成的过程和条件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由于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经成岩作用而转变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逐渐增高,再经变质作用转变成烟煤至无烟煤。
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遗体在沼泽中堆积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
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遗体在沼泽中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腐泥的过程。
腐泥是一种富含水和沥青质的淤泥状物质。
冰川过程可能有助于成煤植物遗体汇集和保存。
【煤的形成年代】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有三个大的成煤期: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成煤植物的有机组成及化学性质影响煤的类型和性质。
植物的有机组成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碳水化合物;木质素;蛋白质;脂类化合物,包括脂肪﹑树脂﹑树蜡﹑孢粉质﹑角质﹑木栓质等。
此外,还有鞣质﹑色素等。
高等植物的组成以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主,低等植物则以蛋白质为主,并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碳水化合物构成植物营养细胞的细胞壁﹐半纤维素和果胶质还经常混合出现﹐或集中于植物的果实中。
木质素分布在植物茎部的细胞壁中﹐包围著纤维素并充填其间隙﹐增强茎部的强度﹐是成煤植物中最主要的有机组分。
蛋白质是组成植物细胞内原生质的主要物质﹐由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是有机体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
脂类化合物中﹐脂肪是植物细胞内原生质的成分之一﹐低等植物内含量较丰富﹐高等植物中含量少﹐集中于植物的孢子和种子内﹔树脂在植物体内呈分散状态﹐当植物受外伤分泌胶冻状物质﹐其中的易挥发物质逸出後﹐残留的物质经氧化聚合变硬﹐起保护外皮的作用﹔树蜡呈薄层覆于植物的叶﹑茎和果实表面﹐防止水分的蒸发和微生物的侵入﹔角质是覆盖植物的叶﹑嫩枝﹑幼芽和果实表皮的角质层的主要有机组成﹐木栓质浸透植物的木栓组织﹐都起保护作用﹔孢粉质是组成植物繁殖器官孢子﹑花粉外壁的主要物质﹔鞣质丹宁则浸透在老年木质部的细胞壁中﹐许多树皮中鞣质高度富集。
浅谈塔里木托云盆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浅谈塔里木托云盆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托云盆地,位于中国西部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盆地内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为了了解托云地区的沉积环境,通过整理文献、走访调查、归纳总结等方法,对盆地的地理环境、地层特点和聚煤规律进行分析。
托云盆地的煤层发育不太稳定,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还是可以总结a出一定的规律。
希望通过以下总结,给以后的采煤工作带来方便。
标签:托云盆地沉积环境聚煤规律托运盆地位于新疆自治区的乌恰县,西邻阿赖山,东北连接萨拉依盆地,它属于塔里木盆地北面的褶皱带。
这里迄今为止还未有人进行过全面的勘察,直到2002年这里才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评估并填绘出1:5万的地质图。
但是这里但现在为止仍未取得显著地搜寻和开采成效,地质工作者仍需进行努力的探索。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以煤炭消费为主体的地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加大,这时保障煤炭的充足供应就变得尤为重要。
我国煤炭的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而且一些大型煤矿的开采已经面临枯竭。
这时如何利用先进的科技来勘探和开采更多的煤炭,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形势下,西北地区就成为未来矿产开发的重要目的地。
2托云盆地地质构造基本特征2.1基本地貌托运盆地处于天山山系、昆仑山系和塔里木板块的交汇地带,构造基本走向是西北。
盆地及周边是晚白垩纪-老第三纪形成的岩浆岩,包含玄武岩、碱玄岩等多种岩石类型。
这里泥岩与灰色砂砾岩互层,还有夹炭质的泥岩、薄煤及煤层,岩性呈灰绿色,厚度在1500米以内,并且含有一定的瓣鳃类和大量的植物化石。
中新世乌恰群、侏罗纪地层等在这里都有分布。
2.2地层概述盆地结构可分为基底和盖层,基底是古生代以前的基底,主要有千枚岩和元古界绢云母石英片岩组成;盖层由古、中、新生代地层构成。
盆地内未发现可靠的三叠系,老地层之上只覆合有早、中侏罗世的灰绿色地层。
这种特征可能与这里曾受到天山和印支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回隆,受到风化侵蚀有关。
成煤与大地构造
成煤与大地构造地球上的煤是由古代的植物压缩而成的,而大地构造与煤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煤的形成与大地构造的关联。
煤的形成煤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几亿年前的古代森林。
那时的地球气候暖湿,森林茂盛。
随着树木的生长死亡,它们的遗体被埋在泥沙中。
由于埋在地下的树木不会快速分解,它们逐渐被高压、高温和微生物压缩和降解,形成了煤。
煤的类型根据煤的形成过程,煤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最低级别的煤是褐煤,它的形成是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
褐煤的含水率较高,燃烧能量较低。
下一个级别是黑煤,它形成的压力和温度比褐煤更高。
黑煤是工业中最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
最高级别的煤是无烟煤,它形成于最高的温度和压力下,通常形成于更加深层次的地下。
大地构造是研究地球岩石层和钻探技术的学科。
它研究了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的性质。
大地构造研究对于地球科学和煤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煤的形成需要适当的孕育条件。
因此它们形成于特定的地质环境。
煤的形成通常在大地构造中的沉积岩石地层中。
在这些地层中,树木和其他植物的遗体被压缩,封存在泥层中,这样它们就被保护在地下,等待重压和高温。
大地构造对于煤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煤储藏的位置和类型。
例如,在美国,大部分煤矿出产于阿巴拉契亚山脉。
这个山脉是由原北美板块和北冰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由于碰撞的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地层变形,这导致了阿巴拉契亚山脉下方的煤源在顺层中排列,使得矿层易于开采。
此外,大地构造的变化也会对煤的稳定性造成不利的影响。
例如在地层抬升的过程中,高温和压力的影响会减少,煤的稳定性可能会下降,这使得煤很容易分解、氧化和燃烧,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环境污染。
总结煤的形成与大地构造有着密切的关联。
地球上的煤是由远古时期的植物遗体压缩、降解形成的,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大地构造的变化不仅决定着煤的稳定性和位置,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更多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知识。
因此,对于煤的形成和大地构造的研究使我们更加了解地球,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形成环境及其与斯蒂芬期聚煤盆地的构造活动
Dennis L. Nielson Gamma
法国南部的塞文山脉煤盆地位于东南部法国山岳的中心,以前的研究主要针对于它的地层,岩石学,煤的化学成份,煤炭岩石学和地质构造。
这项研究的目标将强调位于山脉之间的法国山岳的中心盆地在构造形式和煤炭形成晚期沉淀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类似第三纪煤炭盆地形成,煤炭缝厚度和范围基本上由早期的构造活动控制。
1.塞文山脉煤炭盆地区域性的结构
盆地北部的煤系露头厚度达到2500米。
盆地南部的覆盖了一系列的中世纪地层.两个主要的断层中间夹有50 公里宽煤盆地。
盆地被划分成西部(研究区域)和一个东部次级盆地。
西部次级盆地在这项调查研究中被划分为三个部分,从北到南分别为:地堑,由于断层而形成的鄂图曼地垒和洛杉矶巨大的深谷地堑。
本文重点研究位于塞文山脉盆地西北部的煤的特征和范围和碎屑物的范围,和他们的与早期的构造活动的关系。
2.地层学结构
在斯蒂芬期的一系列盆地—沉积的顺序由岩屑组成的岩石决定,包括:砾岩或角砾岩,粗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缝合线。
沉积的序列从底部到顶部可以分为六个地层单位地层学的结构是除了边缘断层以外的各种不同沉淀的环境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的分布范围的结果。
盆地腹部断层例如:断层也影响了个体的地理分布和不对称地堑的发育。
大型的地堑和煤缝合线的范围,以及早期和后期的层序都与边缘和盆地腹部的断层有关。
重要煤层在序列的中间部分被集中。
3.塞文山脉煤盆地煤的层序
目前分析的煤的层序是以大量的地质区域钻芯和老的矿层补充日志为基础。
从薄的部分观察和统计处理获得的沉积学数据来完成古地理学和史前环境的解释。
有不充足的图解数据和地层学的起源的相互作用来归纳地层层序。
3.1 第一阶段:单位沉积物
单位形成于在早期的次级盆地。
主要冲积扇系统以洛杉矶巨大深谷地堑为中心。
近扇形和中扇形的沉积由角砾岩聚结和粗砂岩控制,包含的片麻岩
和石英的碎片最大直径达到40cm。
近扇形和中扇形沉积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域的西部,接近维勒福尔断层并进一步向东延伸。
巨大的扇形由沙质和泥质的沉积物组成。
除了接近佩特努断层,一些小扇形聚集物被沉积了下来,在东部盆地冲积扇发育不足,并且包括细颗粒的沉积,。
在这个阶段期间,佩特努断层和与西部边缘断层一起控制了各种沉积的范围。
3.2 第二阶段:理查得单位的沉积物
沉积还发生在洛杉矶巨大深谷地堑,并向东部和西部延伸。
扇形的沉积延伸着西部的边缘延伸,又回到维勒福尔断层,以减少连续沉积物的区域和厚度。
巨大的冲积扇,由沙质沉积物组成,在洛杉矶巨大深谷地堑东部和西部边缘发育并沿着NE-SE方向加宽了。
在洛杉矶巨大深谷地堑的中心,沼泽在冲积扇平原前面位置开育,泥煤富集在沼泽的中央部分。
泥煤富集区域下面覆盖了单位的厚实的冲积扇聚集物。
对应的厚实煤层迅速地沿佩特努断层向东西方向分裂,并控制了煤炭富集区域的发育。
3.3第三阶段:整个盆地的沉积
在这个阶段,沉积发生在整个盆地,反映了增加的范围和下陷的比例。
沿着西部边缘到盆地的东部边缘冲积扇控制了南部的地堑,佩特努断层形成了巨大的扇形沉积。
泥炭沼泽在扇形平原的前缘沉积下来。
而泥炭的沉积物被暂时的分开,形成了一些侧面变化的薄煤层。
一些小型的沼泽在扇形和昌普斯村之间发育,形成了非常薄的煤层,而巨大的扇形砂质沉积控制了北部的地堑北部盆地。
在拉维多地堑的北部,古地层成为冲积扇体系的标志层,沉积物暗示了出现在超级盆地西部的扇形沉积,而古河流的方向暗示了三角洲向中东部迁移,也暗示了东部边际碎屑的来源。
砂质沉积物都出现在巨大三角洲的中部地区。
沼泽在东部超级盆地的恰莫和昌普斯断层之间的冲积扇平原上广泛发育。
在拉维多地堑的西部边际的保罗因断层非常活跃,从而形成了半地堑构造。
在鄂图曼地垒,大颗粒的碎屑体也发育在西部,而且向东部逐渐变薄,在地垒的东部,沉积物和砂质沉积物形成了次级砂岩。
3.4 第四个阶段:巨大的波美单位沉积
在洛杉矶巨大的深谷地堑,冲积扇只发育在次级盆地的东北部分,碎屑物来源于东部,在特努和墨菲斯特断层之间,发育了广阔的河流沼泽体系,
泥煤在洪水冲积平原被积累起来。
形成了邻近和平行于活跃的墨菲斯特断层的煤炭富集区域。
在拉维多地堑,扇体被限制在北和西部,与先的阶段相比较扇体的范围和组成物的颗粒粒度都减小了。
形成的大面积的沼泽代替了冲积扇平原中的扇形砂质沉积,从而形成了几个煤系地层。
在鄂图曼地垒,冲积扇也被限制在东西部地区,并沿着鄂图曼村发育。
在东部的泥煤沼泽,发育了一些薄煤系地层。
3.5 第五个阶段:陆明特单位的沉积物
洛杉矶巨大的深谷地堑冲积扇发育在东北部边缘,受到特努和墨菲斯特断层的构造控制,在扇体中主要由粗大的砂岩和碎石组成的,但没有大的鹅卵石。
在地堑的中央,埋藏着两个大的富煤区域,周围是由分选良好的花岗质砂岩组成。
沼泽和花岗质砂岩区域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
在狭窄的墨菲斯特和帕鲁贝断层的凹陷区域,发育了一些煤系地层,每一层的平均厚度不到1米。
在洛杉矶闻密得地堑,扇体的中心和附近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边缘,沿着构造运动形成的保罗因和帕鲁贝断层西部边际由扇体颗粒状含砂沉积和次级粗糙沉积物组成。
泥炭沼泽发育在中心和东部地带,周围是黑色鱼鳞状含钙质或铁的油页岩浅湖沉积物。
沿着湖的西岸发育了一个小的完整的三角洲体系。
碎屑物来自洛杉矶保罗因地堑的西部边缘。
沼泽沿着浅湖的冲积平原延伸,在那里形成了薄的煤系地层,一些小型的冲积扇沿着西部边缘发育。
3.6 第六个阶段:理查德单位的沉积物
巨大的洛杉矶深谷地堑沉积只发生在昌普斯北部,而冲蚀发生在南部,小型的冲积扇沿着东北部的边缘发育,在其它的地区主要由粗糙的沉积物组成,与第五阶段相比,泥炭沼泽和煤富集区域向东北方向移动。
拉维多地堑的西部上升,且没有沉积物形成。
在第五阶段形成的三角形的湖变成狭长型区域并且由大颗粒的长石砂岩沉积形成。
沿着西部边缘,一个被淹没的扇开三角洲被合并成一个中央湖。
这个复合体大约有100米厚,并且表现为完全的反向分级的矿床。
河岸由粗糙的岩石组成,在这个阶段期间,当保罗因断层的活动减少时,卡马斯断层的活动却非常频繁,从而形成了一个向东的急倾斜的和一个向西的缓慢倾斜的半分离的地堑构造,鄂图曼地垒主要是由分类良好的长石砂岩沉积形成。
在第六个阶段的结束时,文塞山脉盆地的西部和北部上升而且沉积结束了。
4.塞文山脉盆地的构造活动
像其它的被断开的盆地一样,盆地腹部的强度和样式的变化程度以及塞文山脉盆地边缘断层影响和控制成煤环境。
以洛杉矶巨大的深谷地堑北部的盆地做为的例子和基础来研究洛杉矶巨大的深谷地堑南部盆地的断层,我们谈论结构框架的演变,盆地腹部的构造运动和它对沉积物变化特征及煤的形成的影响。
可以看到在中早期的斯蒂芬期,换言之,也就是在斯蒂芬期的第三沉积阶段和第四个盛大波美单位在盆地演变期间,在西部边缘的防水断层的剧烈运并且控制了粗糙碎屑体的空间分布。
在东部的边缘没有断层发育。
盆地的构造是一个半地堑形式,这个含有砂岩和聚集的粗糙的碎屑沉积物的南部断层发育。
这种粗糙的碎屑体呈透镜状,使断层加厚并且与维班克断层平行所以显然它受到断层的控制。
这种大块的粗糙碎屑体由粗糙变为光滑,这种岩石从沉积的砂岩变成粗粉砂岩、泥岩和煤层。
这个断层的北部断盘是由粗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
在斯蒂芬期的中晚期,也就是第五个沉积阶段,扇体主要分布在变成了拉维多地堑的北部边缘,并且被保罗因和卡马斯断层贯穿。
在这个时期,东部和西部的边缘断层控制着地层结构并形成了结构上对称的拉维多地堑。
在斯蒂芬期的晚期,也就是第六个沉积阶段,由粗糙的沉积物形成的扇形三角洲的圆形突出部分在卡马斯断层和斯诺丁断层区域有良好的发育,古老河流方向暗示了扇形三角洲的叶部来源于东部,在这个阶段,卡马斯断层北部边缘构造运动剧烈,而保罗因断层西部的构造运动缓慢,从而使拉维多地堑东部下滑,西部剧烈下滑的半地堑。
5.结论
在上文中对斯蒂芬期煤炭盆地的详细的结构和沉积地层的研究解释了盆地的环境演变并且叙述了煤炭的形成过程。
在斯蒂芬期塞文山脉盆地的东北部地区,泥煤沼泽形成了在冲积扇系统的末端部分,并被限制在与边缘断层有关的盆地边缘。
由于剧烈的盆地外的构造运动导致了轻微的下陷和后来碎屑物的快速的填充,泥煤发展和不保护开采是罕见的。
构造运动的暂时停止能使泥炭发育,并能使沉积物广泛的覆盖河系。
在洛杉矶巨大的深谷地堑,煤炭形成环境经历了从早期和晚期的斯蒂芬期阶段沼泽冲积扇系统到进入中期的沼泽冲积湖上的系统阶段,连接与对应盆地发展和消失的三个构造阶段的演变。
煤炭沼泽范围转变,富集煤炭区域和冲积层是由盆地腹部和边缘断层控制的。
冲积扇聚成团身体发行和极限准许容易地重建少量的缺点的活动和提高来源地区。
另一方面,碎屑物和沉积的有机物之间线性和严格的限制暗示了盆地腹部断层活动的改造。
从沉积特征推断的构造的说明与以构造分析为基础的构造演变是一致的,并且通过盆地的空间和时间推断的古应力场和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