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地质学.

合集下载

煤田地质学学习

煤田地质学学习
(4)陆表海盆地和内陆表海盆地:基底为陆壳的“海洋 盆地”,海侵时为海洋,海退时盆地基底暴露出水面或为浅水环 境。如果与开阔大洋盆地之间存在一些岛屿,或陆上部分被岛屿 隔开,则称内陆表海盆地。
一、聚煤盆地特征
1、聚煤盆地 (1)聚煤盆地是地史期聚煤作用广泛发育的沉积盆地。从
地貌形态泥炭层,最后被沉积物覆盖、转化为煤层。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盆地基底界面特征:
①连续沉积界面;
②遭受长期风化剥蚀的间断面。在盆地形成演化过 程中,基底脆性断裂变形不明显。
★盆地形态特点:
形;
①坳陷型盆地的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湾口
②其横剖面有些是对称的,有些则不对称;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沉积充填及成煤特征: ①沉陷中心一般位于盆地的中部; ②盆地中部距陆源区较远,往往出现欠补偿环境; ③盆地的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可能不一致; ④坳陷型聚煤盆地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和含煤性比
二、同沉积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1、聚煤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1)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①概念:盆地形成之前基底岩系中已经存在的各种构造形迹。
② 基底先存构造的作用与影响:对盆地几何形态、水系样式和盆地早期的构造 格架等有重要影响,某些基底先存构造形迹也可能发生再活动,而成为成盆期同沉积构 造系的组成成分。
(2)成盆期同沉积构造:泛指盆地充填过程中对盆地形成演化起控制作用的基底 构造和影响岩性岩相和厚度分布的盆地内部低 级别构造。
梯度带。 ⑤温泉、湖泊等的线状水系分布。
二、同沉积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1、聚煤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5)基底先存断裂网络 ①特点:聚煤盆地基底可能被不同方位的几组断裂所切割,构成

煤田地质学 PPT

煤田地质学 PPT
❖ 明代以前认为煤是采自山中一种可燃黑石,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较薪为优, 火力足而价亦廉。明代开始对煤的开采和分类进行了总结。
➢ 方以智《物理小识》:“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可五 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可见,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煤炼焦冶铁的国家
➢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按块度把煤分成明煤、碎煤和末煤,并指出“明煤产北,碎煤产 南”,按用途分为饭炭和铁炭:“炎高着曰饭炭用于炊烹,炎平者曰铁炭用以冶锻”
绪论
一、煤田地质学简史 煤地质学是研究煤炭资源地质的基础科学。
它是在18世纪以后,伴随着工业化的变革及能 源利用的第一次变革才发展起来的。
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煤炭资源作为 主要能源的演变,随着地球科学进入现代科学 的发展时期,煤田地质学进入了系统发展和成 熟的阶段。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绪论
两次编写《中国煤田地质学》 1979年由武汉地质学院编写出版《煤田地质学》 (上下册) 1993年中国矿业大学编写出版《煤田地质学》 杨起院士著《煤地质学进展》 2005年山东科大编写《煤地质学》
绪论
二、煤地质学的研究领域
(1)煤的物理组成和性质的研究 (2)成煤作用的研究 (3)煤层及煤系沉积学研究-成煤沉积体系 (4)聚煤盆地的研究 (5)煤聚积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煤田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绪论
利用和认识煤的简史
煤称谓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
石涅或涅石
❖ 汉代
石涅和石墨
❖ 魏晋时期
石墨或石炭
❖ 唐宋时期
石墨或石炭
❖ 明代

此外,煤也曾有黑石脂和焦石之称
❖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著于两千五、六百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名著 《山海经》,其中将煤称为石涅,所记载的几处石涅产地都是现今煤田

煤地质学

煤地质学

煤地质学百科名片煤煤是重要能源之一,也是炼焦工业和冶金工业的重要原料。

煤地质学是以地质理论为基础,研究煤、煤层、含煤岩系、煤盆地以及与煤共生的其他矿产(油页岩、煤成气等)的物质成分、成因、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

也称煤田地质学。

是地质学中形成较早的分支学科。

煤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矿床学、地球物理探矿和石油地质学等密切相关。

目录编辑本煤炼焦过程中可获得焦油、煤气和氨水等副产品,从中还可制取化学工业原料苯、甲苯、酚和萘等。

这些化学工业原料是染料、药品、肥料、炸药、人造纤维等几百种产品的重要原料。

20世纪70年代初期石油危机出现后,煤的液化和气化燃料又使煤作为洁净燃料成为能源的组成部分。

煤或煤灰中还可提取有益的金属元素如锗、镓、钒、金、铀等。

煤在国民经济中不仅是重要的能源,也是多种工业的重要原料。

编辑本段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煤的国家。

辽宁新乐古文化遗址(6000多年前)中,就发现过煤制工艺品。

《山海经》中称煤为“石涅”,并载有几处煤产地。

中国现已发现河南巩县西汉时用煤饼炼铁的遗迹。

魏晋时称煤为“石墨”或“石炭”,晋《水经注》中有“石墨可书,又燃之难烬,亦谓之石炭”,说明当时对煤的染手、耐烧等特性已有了认识。

“煤”和“煤炭”两词始见于《本草纲目》。

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述了煤矿开采的通风排气、顶板支护等,还对煤的块度进行分类,并对产地作了记述,如“明煤产北,碎煤产南”;关于煤的性质与用途分类则有:“炎(焰)高者曰饭炭,用于炊烹;炎平者曰铁炭,用于冶铁”;还有“凡取煤经久者,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然后掘挖深至五丈许方始得煤”的记载。

希腊和古罗马也是用煤较早的国家,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斯在约公元前300年所著《石史》中载有煤的性质和产地;古罗马大约在2000年前开始用煤加热。

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的应用使煤的需求量大增。

19世纪中期,欧洲许多国家成立地质机构,开办矿业学校,开展地质调查,采煤工业迅速发展。

煤田地质

煤田地质

煤的物理性质包括: 煤的物理性质包括: 光泽、颜色、硬度、脆度,断口、比重和容重以及导电性。 光泽、颜色、硬度、脆度,断口、比重和容重以及导电性。 煤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受 煤的物理性质是在煤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不同阶段 煤的物理性质是在煤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受 成煤原始物质、聚积环境、煤化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成煤原始物质、聚积环境、煤化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根据煤的物理性质可以确定 煤的成因类型、 煤的成因类型、宏观煤岩成分和煤化程度 作为初步评价煤质的依据. 作为初步评价煤质的依据 随着煤化程度的增高 光泽 刻划硬度 比重 导电性
泥炭沼泽中植物遗体的氧化分解作用不充分的原因 1.泥炭沼泽覆水程度的增强和植物遗体堆积厚度的增加, .泥炭沼泽覆水程度的增强和植物遗体堆积厚度的增加, 使正在分解的植物遗体逐渐与大气隔绝。 使正在分解的植物遗体逐渐与大气隔绝。 2.微生物要在一定的酸碱度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在泥炭化过 微生物要在一定的酸碱度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 微生物要在一定的酸碱度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 程中,植物分解出的某些气体,有机酸, 程中,植物分解出的某些气体,有机酸,酸胶体和微生物新陈 代谢的酸性产物,使沼泽水变酸,不利于需氧性细菌的生存。 代谢的酸性产物,使沼泽水变酸,不利于需氧性细菌的生存。 所以泥炭的酸度越大,细菌越少,植物的结构就保存得越好。 所以泥炭的酸度越大,细菌越少,植物的结构就保存得越好。 3.有的植物本身就有防腐和杀菌的成分 有的植物本身就有防腐和杀菌的成分
*成岩作用:从泥炭(腐泥)变成褐煤的过程; 成岩作用:从泥炭(腐泥)变成褐煤的过程; *变质作用:从从褐煤 → 烟煤 → 无烟煤; 变质作用: 无烟煤; 植物的有机组成 1.碳水化合物 2.木质素 蛋白质 脂类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 木质素 蛋白质4.脂类化合物 木质素3.蛋白质 是植物转变成煤的原始物质中很重要的有机组分。 木质素 是植物转变成煤的原始物质中很重要的有机组分。 煤中的氮和硫可能与植物的 蛋白质 有关。 有关。

煤田地质学课程教案

煤田地质学课程教案
4.裸子植物时代
自晚二叠世晚期至中生代,是植物演化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是裸子植物最为繁盛的时代。这是地质历史时期又一个重要的聚煤期侏罗纪和早白垩世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二个重要的聚煤期。在我国,侏罗纪是最为重要的聚煤时期,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侏罗纪煤炭储量占我国煤炭总储量的60%左右。
5.被子植物时代
早白垩世以后至古、新近纪是植物进入到高级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这个时期构造活动更加强烈,气候分带也更加明显。这个时期被称为世界上第三个重要聚煤时期。
(四)脂类化合物
1.脂肪
2.蜡质
3.树脂
4.角质与木栓质
5.孢粉质
以上2个学时。
授课学时:4学时
章节名称
第一章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备注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植物演化阶段与地球上成煤作用的关系,掌握成煤作用机理、泥炭堆积方式、泥炭沼泽类型及特点。
重点
难点
泥炭的形成与积累、泥炭沼泽及形成条件、方式和形成环境。
1.2煤炭资源在能源体系中的地位
2煤地质学(煤田地质学)发展
两次编写《中国煤田地质学》
1979年由武汉地质学院编写出版《煤田地质学》(上下册)
1993年中国矿业大学编写出版《煤田地质学》
杨起院士著《煤地质学进展》
2005年山东科大编写《煤地质学》
3煤地质学的研究领域(内容)
(1)煤的物理组成和性质的研究
②成煤期后的构造研究
(5)煤聚积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4地学新理论新方法对煤地质学的影响
主要参考书:
李增学等编:煤地质学,2005.3,地质出版社
邵震杰等编:煤田地质学,1993.3,煤炭工业出版社
武汉地质学院编:煤田地质学(上下册),1979.3,地质出版社

煤田地质学实验

煤田地质学实验

一、实验须知《煤田地质学》课堂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观察标本、判别煤岩类型的能力和读懂、绘制常用煤田地质图件的基本技能。

学习如何获得第一性准确的地质资料,编制出反映含煤岩系的时空分布的图件。

参加课堂实习的同学必须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进行实验。

实验中凡是观察到的现象都必须如实记录。

实验完成后,应及时撰写实验报告交给教师。

二、实验室规则为了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和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必须遵守下列规则:1.实验前应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

2.实验室内应保持安静和整洁。

注意安全,爱护仪器,节约药品,水和电等。

3.实验时遵从教师指导。

实验过程中应思想集中,认真小心地进行操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4.实验完毕后,应把实验台、仪器和药品整理干净,关严水龙头,拉开电闸,关好门窗。

实验一:地球历史上的成煤期和成煤作用2 学时一:目的要求:在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的自然陈列馆仔细观察各个展馆的实物标本、图片、表格和视频展示,并认真做好笔记。

重点学习地球历史上生物的进化、成煤期、成煤作用的基本特征,并观察不同煤级各类煤标本,记录其物性特征。

二、实验内容:(一)地球厅和生命起源与进化厅: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进程、植物出现的地质年代、板块构造与成煤盆地的关系等等。

要求详细记录地球历史上的主要成煤期,时间段、对应的植物进化情况和古地理概况。

(二)矿物岩石与煤及其他矿产资源厅:通过认真观察图片资料、实物标本和相关视频,详细记录影响成煤作用的主要因子、煤种沉积构造环境的关系,特别是不同煤级的煤标本的宏观特征。

特别是褐煤、烟煤、无烟煤的物性差异和内在联系。

实验二:宏观煤岩类型实习 4 学时一、目的要求:观察各种牌号煤的标本、描述其岩石学特征;要求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煤岩标本物性特征。

二、实验内容:(一)腐植煤的宏观煤岩类型腐植煤的宏观煤岩类型是用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

煤炭地质 学科分类

煤炭地质 学科分类

煤炭地质学科分类
煤炭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地质学科,它以地质理论为基础,专注于研究煤、煤层、含煤岩系、煤盆地以及与煤共生的其他矿产(如油页岩、煤成气等)的物质成分、成因、性质及其分布规律。

该学科不仅涉及地质学的多个分支,如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矿床学等,而且与地球物理探矿和石油地质学等也有密切关系。

在学科分类上,煤炭地质学属于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具体来说,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煤田地质学、煤岩学、煤化学等多个子学科。

煤田地质学主要研究煤田的形成、分布和演化规律,包括煤层的厚度、结构、形态、赋存状态等;煤岩学则关注煤的岩石学特征,如煤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矿物杂质等;煤化学则研究煤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其转化利用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炭地质学还逐渐与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诸如煤炭资源信息系统、煤炭地质环境评价、煤炭经济地质学等新兴研究方向。

这些新兴研究方向不仅拓宽了煤炭地质学的研究领域,也为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总之,煤炭地质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地质学科,其学科分类涵盖了煤田地质学、煤岩学、煤化学等多个子学科,并与其他学科形成了广泛的交叉融合。

这些子学科和交叉研究方向共同构成了煤炭地质学的学科体系,为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煤田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南屯煤矿井田东起峄山断层,西至马家楼断层与里彦区为界,南部以16层煤-250米水平等高线垂直划分与北宿井田为界,北部以皇甫断层与鲍店和东滩井田相接。

东西长10.5公里,南北倾斜宽5.2公里,面积为54.6平方公里。

矿井由原华东煤炭基本建设公司设计院设计。

井田设计地质储量33019.7万吨,可采储量21465.9万吨。

煤层为石炭二迭纪煤层,可采七层,3上、3、16上、17层全区稳定可采,6、15上、18上层局部可采。

可采煤层总厚度12.54米,其中3上、3层煤总厚8.56米(3上5.35米,3层3.21米),煤层倾角3~15°。

属低沼气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各煤层均有自然发火倾向。

矿井生产能力年产150万吨,年工作日300天,日产5000吨,矿井服务年限150年,第一水平85年。

南屯煤矿是兖矿集团下属煤矿,位于兖州煤田的南部。

煤炭储量 1.36亿吨年生产能力 240万吨建矿时间 1966年投产时间 1973年煤层状态主采煤层分为两个分层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堆积在湖泊、海湾、浅海等地方,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一种具有可燃性能的沉积岩。

煤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碳、氢、氧、氮、硫等元素。

在显微镜下可以发现煤中有植物细胞组成的孢子、花粉等,在煤层中还可以发现植物化石,所有这些都可以证明煤是由植物遗体堆积而成。

煤的成因分类主要分为由高等植物生成的腐殖煤和由低等植物生成的腐泥类,以及由上述两类混合形成的腐殖腐泥煤和腐泥腐殖煤以及残殖煤5大类。

其中以腐殖煤在地球上的比例最多,约占全部煤的95%以上。

各类煤的基本特性如下。

腐殖煤古代高等植物死亡后,其残骸堆积在空气不太充足的低地沼泽中,产生不完全的氧化分解作用(称为半败作用),随后,由于死亡植物残骸的不断堆积,它们完全与空气隔绝而氧气停止进入,这时植物残骸依靠本身含有的氧而发生厌氧细菌的分解作用,从而开始脱水、去羧基(-COOH),放出二氧化碳、水及甲烷等气体,使残骸的碳含量相对增高,氧和氢含量则逐渐减少,形成了一种凝胶状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泥炭。

煤田地质试题及答案高一

煤田地质试题及答案高一

煤田地质试题及答案高一煤田地质试题及答案(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煤田地质学是研究煤的()的科学。

A. 形成、分布、开采B. 形成、分布、利用C. 形成、分布、勘探D. 形成、分布、加工答案:C2. 煤田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

A. 研究煤的形成和分布B. 研究煤的开采和利用C. 研究煤的勘探和开发D. 研究煤的加工和运输答案:C3. 煤田地质勘探的主要目的是()。

A. 确定煤层的位置和厚度B. 确定煤层的煤质和储量C. 确定煤层的开采条件和方法D. 确定煤层的加工和运输条件答案:B4. 煤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

A. 植物残体的堆积和分解B. 植物残体的堆积和氧化C. 植物残体的堆积和燃烧D. 植物残体的堆积和风化答案:A5. 煤田地质勘探的主要方法有()。

A. 地质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B. 地质测量和地球化学勘探C. 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D. 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技术答案:A6. 煤田地质勘探中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有()。

A. 地震勘探和电磁勘探B. 地震勘探和重力勘探C. 电磁勘探和重力勘探D. 电磁勘探和磁法勘探答案:B7. 煤田地质勘探中常用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有()。

A. 土壤气体测量和水化学测量B. 土壤气体测量和土壤电阻率测量C. 水化学测量和土壤电阻率测量D. 水化学测量和磁法勘探答案:A8. 煤田地质勘探中常用的遥感技术有()。

A. 航空摄影和卫星遥感B. 航空摄影和红外遥感C. 红外遥感和激光雷达D. 激光雷达和卫星遥感答案:A9. 煤田地质勘探中常用的地质测量方法有()。

A. 地质剖面测量和地质图绘制B. 地质剖面测量和地质采样C. 地质图绘制和地质采样D. 地质剖面测量和地质图绘制答案:D10. 煤田地质勘探中常用的地质采样方法有()。

A. 钻孔采样和地表采样B. 钻孔采样和井下采样C. 地表采样和井下采样D. 钻孔采样和地表采样答案:D11. 煤田地质勘探中常用的地质分析方法有()。

煤地质学

煤地质学
韩德馨(1918-2009),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3-1945年北京大学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1950年 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主编的《中国煤田地质学》、《中国煤岩 学》等专著和教材
谢谢观看
成煤物质
1、煤的概念:煤是一种固态的可燃有机岩。
2、成煤作用的概念:从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成煤,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及地球化学等一 系列变化,这些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
3、成煤作用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植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化 合、聚积,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高等植物转变为泥炭。第二阶段为煤化作用阶段。由于地壳沉降,植物死亡后 形成的泥炭或腐泥埋藏于地下深处,在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固结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泥炭转变为年轻的褐煤 所经历的作用是成岩作用,从年轻的褐煤转变为老褐煤、烟煤和无烟煤所经历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煤炭分布
1煤炭资源的概念 具有开采价值的煤炭储层称为煤炭资源。 2煤炭资源的分级 按照认识和掌握的程度,分为2个级别:保有储量和预测储量。根据1997年统计资料,保有储量为1万亿吨, 1000米以浅的预测储量为1.8万亿吨,1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2.8万亿吨;2000米以浅的预测储量为4.6万 亿吨,2000米以浅的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 3煤炭资源的分区 根据地理位置,分为4个区:华北区,西北区,东北区和华南区。 ①华北区:煤炭资源量排第一,占全国的50%。覆盖的省份: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带,北到内蒙古。煤系地层 以侏罗纪和石炭二叠纪地层为主,煤阶以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为主。 ②西北区:煤炭资源量排第二,占全国的35%。覆盖的省份:新疆、甘肃和宁夏。煤系地层以侏罗纪地层为 主,煤阶以长焰煤为主。

煤地质学

煤地质学

1.《煤地质学》含义?煤地质学是研究煤炭地质的基础科学。

煤田地质学除了偏重于研究煤的成因,性质,煤层变化等问题外,还涉及煤的自然演化,煤层堆积条件,煤变质作用中的希尔特定律等。

随着煤炭利用的演化,初步建立了煤的工业分析,化学分类,煤的岩石分类和成因分类,围绕含煤岩系的旋回结构层序,初步深化了煤系沉积学的研究。

2.煤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煤的物理组成和性质的研究,2)成煤作用的研究,3)煤层及煤系地质学研究4)聚煤盆地的研究,5)煤聚积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6)煤层气3.成煤原始物质?低等植物主要是菌类和藻类,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4.成煤作用及其阶段的划分?煤是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地球化学变化转变而来的,由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为煤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

成煤作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主要发生于地表的泥炭沼泽,湖泊,以及浅海滨岸地带,植物死亡后的遗体在各种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的分解,化合,聚积,在这一阶段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表生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结果使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高等植物则形成泥炭;第二阶段煤化作用阶段,已形成的泥炭或腐泥,由于地壳沉降等原因被沉积物覆盖掩埋于地下深处,成煤作用进入第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使煤在温度,压力条件下进一步转化的物理化学作用,即煤的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泥炭转变为年轻褐煤所经受的作用称为成岩作用,从年轻褐煤再转变为老褐煤,烟煤,无烟煤所经受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菌藻类植物时代:早泥盆世以前低等植物发育时代,不可能有大规模的聚煤作用发生。

低等植物经一系列变化形成的煤,灰分很高,有一定的发热量,称为石煤。

裸蕨植物时代:晚志留世至早中泥盆世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陆生植物时代,裸蕨类植物是地质历史上最早的陆生植物。

蕨类,种子蕨类竹屋时代: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早期,以孢子植物蕨类和裸子植物的种子蕨为主。

中国煤田地质学

中国煤田地质学

第四章中国煤田地质第一节含煤地层与煤层我国地史上的聚煤期有14个,其中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为主要聚煤期。

在这7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占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9.5%以上。

1、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1)主要含煤地层分布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

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

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

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在西北赋煤区广泛而强烈,所形成的煤炭资源在该区占绝对优势地位,并构成了我国西北煤层气聚气区的主体。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煤田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煤层形成的地质过程、煤的组成和结构、煤地质的应用等内容。

掌握煤田地质学知识对煤田地质勘探、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复习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煤田地质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煤的形成煤是由古代植物在地质历史长期的生物化学和地理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属于一种主要的火山岩,并具有燃烧性的有机矿物。

煤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植物残体的堆积、压实和化学变质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残体经过不同的变质程度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煤。

二、煤矿地质条件煤矿地质条件是指对于煤的形成、富集和保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系列地质条件。

了解和掌握煤矿地质条件对于进行煤田勘探和煤矿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地质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煤层的赋存条件:煤层的赋存与沉积环境、煤层生热物质的供给及含气量密切相关。

2. 煤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会导致煤中含水率的减少、挥发分和碳含量的增加。

3. 地质构造:构造对于煤层的分布、赋存等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4. 地下水条件:地下水在煤矿地质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煤层的赋存和开采都有一定影响。

三、煤的分类与性质煤的分类是根据煤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进行的,主要包括无烟煤、炼焦煤、褐煤和泥炭等几类。

煤的性质则是指煤在各类实验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热学特性。

煤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煤矿开发、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四、煤层的赋存形式煤层的赋存形式是指煤在地质中的分布情况,包括煤层的厚度、煤层接触关系、煤层的分桩、岩性和破碎状态等。

了解煤层的赋存形式对于煤矿勘探和煤层的开采有着重要意义。

煤层的赋存形式也是煤田地质学中常用的一个分类方法。

总结:煤田地质学是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本文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了复习总结。

煤田地质学名词解释

煤田地质学名词解释

煤田地质学名词解释
1. 煤田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是研究煤田地质特征、煤矿赋存规
律及煤炭资源形成与分布的学科,涉及矿床地质学、沉积学、构造地
质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煤田:煤田是指由保留有一定厚度的煤层的大面积地块,常
由多个同属于同一构造单元或地质单元的矿区组成。

3. 煤层:煤层是指由植物残体经地质作用形成的一种含碳物质
的沉积岩层,具有相对一致的特征和赋存规律,是煤田地质学的主要
研究对象。

4. 煤炭资源:煤炭资源是指位于地球地壳上的储量丰富的煤炭,经测量和评价后可作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煤炭储量。

5. 煤炭储量:煤炭储量是指煤田中已探明、可开采且经测算的
可供开发利用的煤炭数量,通常以吨或立方米计量。

6. 煤矿工程地质学:煤矿工程地质学是指应用地质学原理与方法,研究煤炭资源开发与煤矿设计过程中的地质问题,如矿井稳定性、煤与岩层的工程性质、矿井通风等。

7. 煤田构造:煤田构造是指煤田地区的地壳构造特征,包括构
造形态、构造发育阶段、构造变形破碎带等,对于识别煤层赋存规律
和煤炭资源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8. 煤田沉积学:煤田沉积学是研究煤层的起源、发育和演化的
学科,关注煤层的沉积环境、沉积相、沉积旋回等,对煤炭资源的形
成和赋存规律具有重要影响。

9. 煤矿地质条件:煤矿地质条件是指煤矿产地的地质环境和地
质特征,包括煤层的倾角、岩层的稳定性、地下水条件等,对煤矿生
产安全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

10. 煤化作用:煤化作用是指植物残体经过压力、温度、湿度等
地质作用,逐步转化为煤炭的过程,包括初级腐殖质到煤质的转化和
煤质的演化过程。

煤地质学

煤地质学

能源:是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能为人类提供所需有用能的资源。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水力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非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等;常规能源或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力能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海洋能等应用较晚,并需要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加以系统开发和利用。

一次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力能从自然界得到后便可直接利用;二次能源:经过加工或转换得到的能源。

如电力、煤气、热能、氢能等。

化石能源:由动植物的死亡、堆积、埋藏和变化而生成的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

煤田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2、成煤作用的研究3、含煤岩系和煤层的研究4、聚煤盆地的研究5、煤聚积与分布规律的研究沼泽:是指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有大量植物生长和堆积的低洼地段。

沼泽的形成条件:1)气候条件: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2)自然地理、地貌条件:首先,应有缓慢沉降的低洼地带,其二,泥炭沼泽发育地区大多与活动能量大的水体间有一定形式的保护屏障而成为相对隔离的地带;其三,地表地形高差变化不大且地表宽缓低平、能量低的地带。

3)水文条件:在水文条件上要求入水量大于出水量4)地质条件:地壳沉降速度与植物堆积的速率相对平衡,在地面平坦的低洼地段造成地区泄水条件不畅,有利于泥炭沼泽的发育。

泥炭沼泽的类型:1、按照泥炭沼泽的表面形态和水源补给,以及养分和植被等特征:低位沼泽、高位沼泽、中位沼泽2、按含盐度淡水沼泽、半咸水沼泽、咸水沼泽3、根据植物分类:水藓沼泽、草本沼泽、木本沼泽泥炭沼泽形成的方式:1由水域转化为泥炭沼泽,称为水域泥炭沼泽化:1)浅水缓岸湖泥炭沼泽化的发育模式2)深水陡岸湖泥炭沼泽化发育模式3)河流泥炭沼泽化模式;由陆地演化为泥炭沼泽,称为陆地泥炭沼泽化:1) 各种地貌类型中的草甸泥炭沼泽化2) 森林地带的沼泽化3) 永久冻土区的泥炭沼泽化有利发育泥炭沼泽的重要地区:1、近海有利发育泥炭沼泽的地区:1)滨海地带2)滨海地带的海湾3)三角洲平原4)滨海红树林泥炭沼泽2、内陆有利发育泥炭沼泽的地区:1)河流的发源地源头沟谷地区2)沟谷洼地(山间谷地):3)山间盆地4)洪积一冲积扇群5)牛轭湖6)河漫滩7)大陆内部的湖泊洼地8)冰蚀洼地9)溶蚀洼地植物遗体堆积方式1、原地堆积:指植物遗体在原来生长的沼泽中堆积并形成了泥炭2、异地堆积:指植物遗体从生长的地方经过相当距离的搬运后,再在三角洲前缘、冲积扇前缘、河漫滩洼地等地带堆积并形成了泥炭植物演化与成煤作用的关系:1、菌藻类植物时代2、裸蕨植物时代3、蕨类和种子蕨类植物时代4、裸子植物时代5、被子植物时代成煤作用: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成为煤所经过的一系列演化过程。

越崎教材煤田地质学第三章煤岩学基础

越崎教材煤田地质学第三章煤岩学基础
3.1 煤的显微组分
显微组分(Maceral)是指煤在显微镜下能够区别和辨识的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是显微 镜下能观察到的煤中成煤原始植物残体转变而成的有机成分。煤不是均一的物质,而是由各 种不同的组分所组成。与矿物组成的形式相同,煤由显微组分组成,但有差别。一种矿物特 征是有非常确定的化学成分,其物质是均一的,而且大多数矿物实际上是晶质的。反之,煤 的一种显微组分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上相近,但有很大变化,并且是非晶质的。
孢子多见于古生代的煤中,花粉主要出现在中生代、新生代的煤中。 2)角质体 ( Cutinite ) 角质体是由植物的角质层转变而来的组分,又是由一种复杂的脂类混合物质所组成。 它存在于植物的叶、枝、芽的最外层。具有保护植物组织的作用。在显微镜下呈现宽度不等 的长条带状,其一边外缘平滑,而另一边(内缘)呈现明显锯齿状,转折端为尖角状。有时 角质层被挤压成叠层状或盘肠状,末端折曲处多带尖角状折曲等特征(图版 1-f),故易于与 大孢体相区别。 3)树脂体(Resinite) 树脂体是植物分泌组织——树脂道的分泌物。当植物受伤时流出体外,保护植物不致 干枯腐烂,并具有防止微生物侵袭作用,它的化学性质稳定,能较好的保存在煤中,它的 形状多样,主要为圆形、椭圆形,也有不规则形状,轮廓清楚,没有结构。有时充填在有 细胞结构的胞腔中。透射光下呈黄色、浅黄色,透明到半透明,反射光下呈灰色,低突起, 表面均一,无结构,轮廓清楚,易识别,其化石为琥珀,是工艺美术的原料。我国抚顺古新 近纪煤中富含树脂体。 4)本栓质体(Suberinite) 本栓质体是指植物木栓层细胞壁, 主要是由植物茎(少数由根)的周皮组织中木栓层转 变而来。细胞腔有时中空,有时充填团块镜质体。由多层扁平的长方形木栓细胞所组成,排 列规则。具有栓质化的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木栓素,具有抵抗高温、强酸和细菌的能力, 并具有不透水、不透气,它是构成植物良好的保护组织。因此,它能较好的保存在煤中。多 数木栓保持原有木栓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其纵切面呈叠砖状或叠瓦状构造,弦切面呈鳞 片状,胞腔内充填鞣质或凝胶质(图版 1-g)。在煤中呈碎片状和长条状存在。木栓质体多 是褐煤显微组分,但我国中新生代的低级烟煤中常见木栓质体。 5)树皮体(Barkinite) 是由细胞壁和细胞腔充填物都已栓化的植物茎或根的形成层以外的所有组织形成的类 脂组分(图版 1-h)。树皮体的颜色,在油浸反射光和投射光下都不均匀;蓝光激发下荧光 强度中等或较弱。 树皮体是中国晚古生代煤中特有的显微组分,尤其在我国南方晚二叠世龙潭组煤中普遍 存在,含量很高。在煤中常以轮廓清楚的宽条带状或碎片状出现。世界闻名的“乐平煤”就 是由树皮体高度富集,形成典型的树皮残植煤,其中树皮体含量大于 50%或更高。 6)藻类体(Alginite) 藻类体是由藻类形成的组分。煤中常见的藻类体是绿藻和蓝绿藻,如皮拉藻、轮奇藻 等。它们是由几十个至几百个黄绿色单细胞组成的群体,单细胞个体直径为 5—10µm,呈 放射状、菊花状排列,纵切面为椭圆形、纺锤形。群体直径几十至几百 µm,群体中有时中 部有空洞或裂口,成为群体的中央空隙。群体外缘不规则,表面呈蜂窝状或海绵状结构, 其中深色斑点为胞腔。分解程度较深时,结构模糊或完全不显结构。在透射光下,透明并 呈淡黄绿色、柠檬黄色、黑褐色等。反射光下,呈各种色调的灰色、深灰色、低突起。油 浸反射光下近乎黑色。山西浑源二叠纪煤中就有藻类体形成的煤。 7) 类脂碎屑体(Liptodetrinit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盆地的概念
3、典型盆地 (1)裂陷盆地:泛指由于盆地形成和演化而导致岩石圈或地 壳发生伸展构造变形,也可以称为伸展型盆地。 裂陷盆地是地壳或岩石圈伸展构造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坳陷 和断陷两种。
伸展变形:构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剖面长度增大,相应
的地壳或岩石圈厚度减薄.
沉积盆地的概念
3、典型盆地 (2)前陆盆地:是地壳的大陆部分,并且是克拉通或地台
段;渐变期,植物属种比较单一,但扩展迅速,茂密成林,往往
是强盛的聚煤期。地史期的聚煤作用呈波浪式向前推进。
一、聚煤盆地特征
2、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 (2)古气候是植物繁衍、植物残体泥炭化和保存的前提条件 ①湿度:地史期的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温暖潮湿气候带,而 湿度是主导的因素。 ②气候分带和海陆分布:纬度和大气环流形成全球性的气候 分带,使聚煤带沿着一定的纬度展布,如横跨欧州、北美的石炭 纪聚煤带。海陆分布、地貌等可形成区域性气候区,叠加在全球 性气候带的背景上,形成不同规模的聚煤区。 ③聚煤盆地的发育随潮湿气候带的迁移而迁移:聚煤盆地形 成在潮湿气候带覆盖的地区,随着潮湿气候带的迁移,聚煤带和 聚煤盆地也相应地发生迁移。
一、聚煤盆地特征
2、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 (3)适宜的沉积古地理环境为沼泽发育、植物繁殖和泥炭聚 积提供了天然场所。 ①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位置; ②影响因素:既受到剥蚀区位置、范围、性质、抬升速率和
物源供应的影响,又受到沉积区位置、范围、沉降速率、稳定水
地受到盆地构造 格架和构造演化的控制。
聚煤盆地是指原始含煤沉积盆地,聚煤盆地可以保持其原始 沉积盆地的基本面貌,但大多数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而 被分割为一系列后期构造盆地。
一、聚煤盆地特征
1、聚煤盆地 (3)煤盆地(国际较为通用术语):含义广泛,可以指聚 煤盆地,也可以指后期构造盆地。
()煤田和煤产地
一、聚煤盆地特征
1、聚煤盆地 (1)聚煤盆地是地史期聚煤作用广泛发育的沉积盆地。从地貌形态 来看,通常是盆形积水洼地, 适于沼泽植物的繁殖、堆积并形成泥炭层, 最后被沉积物覆盖、转化为煤层。 (2)属性:聚煤盆地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形迹,出现于区域构造格架 的一定部位和地壳构造演化的一定阶段。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特定的 地球动力学背景,盆地的几何形态、沉积环境配置和聚煤作用不同程度
沉积盆地的概念
1、沉积盆地 (1)沉积学研究角度:沉积物聚集区或沉积 物聚集的沉陷区。 接受沉积物堆积的区域。 (2)盆地发展与构造的关系:指在一定的地质历史阶段中,
受构造控制所形成的统一沉积区。
(3)构造与沉积的关系:沉积盆地是指岩石圈表面的相对沉 降的区域,其周围或几个侧面为相对隆起区或剥蚀区。
聚煤作用有时在整个沉积盆地范围内发生,有时只发育于大
型沉积盆地的边缘地带,常见:随着沉积盆地的演化,含煤层段 和聚煤带在盆地范围内发生时空迁移,含煤层序和非含煤层序在
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替,共同构成盆地的地层格架。
一、聚煤盆地特征
2、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 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古构造等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结果。 (1)植物遗体的大量堆积是聚煤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地史期植物的演化表现为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 突变期,在 较短的地史时期中有大量新旧属种的更替,是植物进化的飞跃阶
煤田一般是指在同一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含煤岩系分布的 广大地区,虽经后期构造和侵蚀作用的分割,但基本上仍连成一 片或可以追踪,常常形成大型煤 炭生产基地。 煤产地是指煤田内由构造分隔的赋煤构造单元,通常可对应 于矿井或矿区范围(煤产地这个词已经不经常使用了)。
一、聚煤盆地特征
1、聚煤盆地 (5)聚煤作用的迁移
煤田地质学
第七部分 马东民
西安科技大学 地质与环境学院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 沉积盆地的概念 • 一、聚煤盆地特征 • 二、同沉积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 三、聚煤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四、煤聚积规律
沉积盆地的概念
1、沉积盆地 地质历史某一阶段形成的被水域占据的一个低洼区,或者是 断陷区或者是坳陷区,它是负向运动占绝对优势,同时接受了足 够厚度的沉积物充填,形成了中间(或一侧)厚度大向盆地边缘 逐渐减薄的沉积体。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煤聚积和赋存的基本 地质单元。 含煤盆地:是指地质历史中发生了聚煤作用形成了煤矿床, 以及在后期改造中保存了煤矿床。 含煤盆地分为聚煤盆地和煤盆地。
沉积盆地的概念
地貌盆地:指天然高地围绕的一块低地。 大陆地貌盆地有小的山间平原、有河谷;水域盆地如冰碛湖 泊、大型海洋盆地等。
沉积盆地:指一个平缓褶曲的沉积层向中心倾斜的地区,是
一个接受沉积的地区。如沉积相带的走向、古水流方向与盆地的 形状、构造一致,沉积层的厚度向盆地边缘变薄。盆地具有沉积
与基底下沉的同时性。
构造盆地:沉积后的盆地,沉积相带的走向、古水流方向与 盆地的形状、构造无关。
沉积盆地的概念
2、盆地分类法 (1)沉积盖层分类法 以盖层特征分类,或对沉积盖层的分类。能反映盆地的煤油 气量、沉积史和构造发展史、盆地 性质。如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元古代、古生代沉积 盆地;元古代、古生代复合型沉积盆地。 (2)板块构造位置分类法:根据沉积区所在的板块构造位置 进行盆地分类。如板内盆地、大陆边缘盆地等。 (3)受力分类:根据沉积区的受力特点分类。如张性盆地、 挤 压盆地、裂谷挤压复合盆地。 (4)沉降特征分类:按沉积区沉降特点进行分类。如断陷型 盆地、 坳陷型盆地和断陷—坳陷复合型等。
的边缘,也就是前陆是造山带与活动带毗邻的、稳定的大陆部分,
造山带的岩石向着前陆逆冲或掩覆。是沿造山带大陆外侧分布的
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的概念
3、典型盆地
(3)走滑盆地:沿着大型走滑作用形成的盆地称为走滑盆地或 称为扭动盆地。它可以在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下形成。走滑盆地通 常是走滑断层造成的断陷盆地。 (4)陆表海盆地和内陆表海盆地:基底为陆壳的“海洋盆地”, 海侵时为海洋,海退时盆地基底暴露出水面或为浅水环境。如果与 开阔大洋盆地之间存在一些岛屿,或陆上部分被岛屿隔开,则称内 陆表海盆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