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地质学重点整理
煤田地质学学习
一、聚煤盆地特征
1、聚煤盆地 (1)聚煤盆地是地史期聚煤作用广泛发育的沉积盆地。从
地貌形态泥炭层,最后被沉积物覆盖、转化为煤层。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盆地基底界面特征:
①连续沉积界面;
②遭受长期风化剥蚀的间断面。在盆地形成演化过 程中,基底脆性断裂变形不明显。
★盆地形态特点:
形;
①坳陷型盆地的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湾口
②其横剖面有些是对称的,有些则不对称;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沉积充填及成煤特征: ①沉陷中心一般位于盆地的中部; ②盆地中部距陆源区较远,往往出现欠补偿环境; ③盆地的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可能不一致; ④坳陷型聚煤盆地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和含煤性比
二、同沉积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1、聚煤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1)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①概念:盆地形成之前基底岩系中已经存在的各种构造形迹。
② 基底先存构造的作用与影响:对盆地几何形态、水系样式和盆地早期的构造 格架等有重要影响,某些基底先存构造形迹也可能发生再活动,而成为成盆期同沉积构 造系的组成成分。
(2)成盆期同沉积构造:泛指盆地充填过程中对盆地形成演化起控制作用的基底 构造和影响岩性岩相和厚度分布的盆地内部低 级别构造。
梯度带。 ⑤温泉、湖泊等的线状水系分布。
二、同沉积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1、聚煤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5)基底先存断裂网络 ①特点:聚煤盆地基底可能被不同方位的几组断裂所切割,构成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
煤矿地质学(要点)安检10-1专用2012年12月1:地质作用的分类: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
2: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3:外力地质作用类型: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4:矿物: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5: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
6: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光泽,条痕,透明度。
7:常见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等。
8:火成岩的主要构造特征:火成岩的构造指岩石中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填充的方式等系相互关系的特征。
9:常见岩浆岩类型:侵入岩,喷出岩。
10:变质岩的构造特征:变质岩是由不同原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新的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等特征的岩石。
11:常见变质岩类型:角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糜棱岩,矽卡岩。
12:岩浆岩的主要产状:火山岩产状和侵入岩产状。
13:碎屑岩的主要构造特征:碎屑含量达50%以上,含有基质与胶结物。
14: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碳酸盐岩、硅岩、石灰岩、页岩等。
15:古生物的分类单位:界、门、亚门、纲、目、科、属、种。
16:地层划分: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工作。
17:地层对比:一种工作方法,论证不同地区地层单位间的特征或属性一致和地层位置相当。
18:地质年代表:见附录一。
19:岩石地层单位:主要依据岩性岩相特征划分。
主要岩石地层单位按级别大小分为群,组段,层。
20:年代地层单位:依据岩石体形成的地质年代进行的地层划分。
年代地层单位的宇、界、系、统、阶、亚阶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亚期对应。
21:地层的接触关系:指上下岩层之间在空间上的接触形态和时间上的发展概况。
直接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地壳运动发生和演化历史。
煤田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成煤作用第一节成煤原始物质与有机组成1、三个主要成煤期1)第一大成煤期:石炭-二叠纪,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聚煤时期,地势比较平坦,植物繁盛,聚煤作用强,为第一大聚煤时期;石炭-二叠纪是我国最早和最重要的聚煤时期,形成了分布广泛的聚煤盆地和含煤地层。
2)第二大成煤期:侏罗-白垩纪,为世界第二大重要的聚煤期,在我国侏罗纪是最为重要的聚煤期,自晚二叠世晚期至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最为繁盛的时代。
3) 第三大成煤期:第三纪世界上第三个重要聚煤时期,但是,这个时期构造活动更加强烈,气候分带也更加明显。
2、植物的有机组成1)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等.2)木质素-由苯基丙烷单元构成的三维空间芳香族高分子聚合物.3)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单元构成的含氮化合物,结构复杂,高度有序,但具有强烈的亲水性,极易水解.4)脂类化合物-通常不溶于水,而溶于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包括脂肪,蜡质和树脂,角质,木栓质等.3、煤的概念煤是死亡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堆积并被埋藏在地下后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及地球化学过程而形成的可燃有机岩石。
4、植物成煤作用的两个阶段5、植物的成煤条件1)成煤植物——物质来源2)气候条件——温暖潮湿的气候,植物大量生长,同时避免氧化分解,得以保存成煤。
即温度和湿度。
3)地理条件-沼泽环境更有利于植物繁殖、遗体埋藏、储存。
4)构造条件-地壳抬升、下降;植物沉积与地壳下沉速度均衡,及小型升降或间歇性沉降。
第二节泥炭的形成和堆积环境1.泥炭、泥炭沼泽概念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泥炭沼泽: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
2、泥炭沼泽发育的主要环境1)应有缓慢沉降的低洼地带——这种洼地有利于水的汇聚而不利于水的排泄,由于基底的缓慢沉降,使地下水位能保持缓慢速度持续抬升;2)泥炭沼泽发育地区大多是与活动能量大的水体(如海、湖、河)间以一定形式的保护屏障被相对隔离的地带,如沙坝或沙嘴或沙滩为阻隔,而且是相对分离于开阔海域以外的海湾泻湖地带、天然堤与活动河道分离的河后沼泽及废弃河道等;3)泥炭沼泽发育的地带,大多为地表地形高差变化不大且地表宽缓低平能量低的地带;3、内陆有利发育泥炭沼泽的地区内陆有利发育泥炭沼泽地区,一般多属于河流作用、冰川作用有关的河湖地带;主要区带:河漫滩洼地、废弃河道洼地、在近湖区。
煤地质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泥炭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2: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 3: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4: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应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5:残植化作用:当泥炭化过程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6: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7:煤的变质梯度:①常用煤中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减少的数值(ΔVdaf--即挥发分梯度是指向地下每加深100m挥发分减少的数值);②镜质组反射率增大的数值(ΔRmax,即镜质体反射率梯度)来表示。
不同煤田由于地温梯度不同,挥发分梯度也不相同8:深成变质作用:深成变质作用是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煤所发生的变质作用。
9:岩浆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热、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使煤发生的变质作用。
:10:接触变质作用是指各种岩床、岩墙、岩脉等浅成岩体侵入或接近煤层,这些侵入体的热能使煤层达1000℃以上而发生变质。
这种热影响多是局部的、多变的,地质时间上是短暂的。
11:动力变质作用是指煤系形成后由于地壳构造变动的直接原因而造成煤发生变质的作用。
12:反射率:煤岩组分的反射率是在垂直照明条件下,煤岩组分磨光面的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13:灰分:煤的灰分不是煤中的固有成分,而是煤在规定条件下完全燃烧后的残留物。
煤地质学重点
基本概念类应用类思考类1研究意义“十二五”规划,发展西部2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含煤地层、煤层对比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化(阜新煤田)用于煤层对比的主要指标;煤田地质工作的“四个结合”;地球上的成煤期与生物进化的关系;3基本内涵5大研究领域4研究历史1物料来源化石森林(泥盆纪的吉尔伯、二叠纪的乌达);均衡补偿地球历史上最早的陆生植物:隐孢子,出现于奥陶纪(4.7亿年前);成煤植物的有机组分(四大类)华北石炭、二叠纪成煤植物;植物有机组分与煤中显微组分的对应关系;2沉积模式凝胶化作用;腐泥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根土岩;沉积相;沃尔索相律成煤作用的阶段划分;煤化的四次跃变;煤层与顶底板的接触关系有哪几种;煤化作用的三种要素(温度、压力、时间);两个阶段(成岩、变质);六大特征;四次跃变3构造作用构造作用与煤层分叉的关系;同沉积、后沉积(图)4时空展布地球历史上的主要聚煤期;中国四大聚煤盆地中国煤炭资源量的60%为分布于西部地区的侏罗系煤层1理化特征腐植煤;镜质组腐植煤的宏观煤岩类型;宏观煤岩组合近似分析与最终分析的区别;煤的工业分析包括哪些项目2研究方法宏观研究的要点;煤中镜质组双反射率出现的条件和研究意义煤层形成曲线的编制和应用3分析测试荧光、4分类系统现行工业分类标准涉及哪几类指标1概述含煤岩系;旋回结构含煤岩系的成因标志(色调、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古生物)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有何区别与联系2勘探目标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目标,工作流程,采样原则3野外调查填图工作中地质描述的要点4辅助信息5储量评价1中国2欧洲3西伯利亚4北美聚煤盆地绪论沉积与成煤煤岩学含煤岩系综合类煤田地质与矿井地质的区别与联系;均衡补偿实例:东北断陷盆地沃尔索相律在煤层对比中的应用;同沉积构造和后沉积构造有何异同煤的类别和级别分别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举例说明美的表色和体色的区别简述镜质组反射率与煤化程度的关系简述曲流河的沉积和成煤特征资源量和储量的区别;EFG编码系统的要点四大聚煤盆地;7个主要聚煤期;华北石炭二叠聚煤盆地的构造格架。
煤矿地质学精要重点
1.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分数%,称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abundance)。
2. 矿物是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3.矿物的分类:自然元素矿物:金、银、铜、汞;金刚石、石墨、硫磺等。
卤化物矿物:石盐、钾盐、萤石等。
硫化物矿物: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等。
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矿物:赤铁矿、磁铁矿、铝土矿、软锰矿、硬锰矿等。
硫酸盐矿物:石膏、重晶石等。
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孔雀石等。
硅酸盐矿物:云母、长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分类(成分)单质矿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为单质矿物,如自然金(Au)金刚石(C)等;化合物矿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化合而成的称为化合物矿物,如黄铁矿(FeS2)、赤铁矿(Fe2O3)、方解石(CaCO3)等。
造岩矿物:主要组成地壳岩石并且大量出现的矿物,如长石、石英等。
常见矿物:常形成有用矿产的矿物称为常见矿物,如金属元素氧化物和硫化物。
4.变质作用类型:(1) 温度(2) 压力(3) 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液体(4) 时间5.变质作用的类型根据变质作用所处的地质环境以及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和变质作用进行的方式,变质作用可分为: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热接触变质作用、交代变质作用4种基本类型。
5.5.三大类岩石转化关系:6.地层层序率:在正常情况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7.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中所含有的生物化石内容和特征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的单位有: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年代地层单位:是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岩石体。
年代地层单位是按时间阶段来划分的,与地质年代严格对应,没有固定的岩石和生物内容。
岩石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组成的三维地质体。
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8.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A-根据岩层的生成顺序划分和对比B-根据岩层的岩性特征对比C-根据岩层中赋存的古生物化石划分和对比D-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E-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质年代9地壳的历史演化经历了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煤矿地质重点
煤矿地质重点
煤矿地质重点是指在煤炭地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区域和问题。
在煤矿开采前,对煤炭地质进行深入的勘探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对地质勘探的实施,可以了解煤炭储量、分布、品质、质量等煤炭地质信息,为煤矿开采提供必要的依据和保障。
煤炭地质有以下几个重点:
一、煤层地质
煤层地质是指对煤层的煤种、厚度、倾角、煤体组分、岩性伴生矿物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在煤矿地质学中,煤层地质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
只有对煤层地质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为后续的煤矿设计、开发过程以及运营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构造地质
构造地质是指地壳中各种构造形态对煤田的影响,以及煤田地质构造特征和演化规律的研究。
了解煤田构造特点和演化规律,对于煤层储量的预测和开采的决策非常关键。
三、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是煤田水文地质环境的综合研究。
煤田地质勘探中,水文地质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
煤层床位于地球表面以
下,常常受到地下水的影响,因此煤层地质勘探中,需要重点关注水文地质环境。
四、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山周边地区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
包括气候、土地性质、山地高差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矿山的生产和经营。
因此,在开采前,需要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煤矿的建设和生产布局。
总之,煤炭地质是煤炭勘探和开发的重要基础。
需要通过对煤层地质、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矿山地质环境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煤矿开采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和参考依据,保障煤炭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开采。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1.泥炭沼泽:沼泽是湿润的土壤内,长期或季节性的积水,并生长着喜湿性植物的低洼地段。
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成为泥炭沼泽。
2.成煤作用:煤是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
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成为煤是经过一系列的演化过程的,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3.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4.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5.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应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6.残植化作用:当泥炭化过程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7.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8.煤的成岩作用:由泥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年青褐煤的过程,称为煤的成岩作用。
9.煤的变质作用: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亮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
10.煤化作用: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称为煤化作用阶段。
11.希尔特定律:德国学者希尔特(Hilt,1873)曾针对西欧若干煤田变质规律提出: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
称为希尔特定律。
12.深成变质作用:深成变质作用是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煤所发生的变质作用。
13.岩浆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热、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使煤发生的变质作用14.动力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是指煤系形成后由于地壳构造变动的直接原因而造成煤发生变质的作用。
煤地质学复习重点
煤地质学1.1植物残骸堆积的学说(或理论)及其依据?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两种观点1)原地生成说原理:造煤植物残骸堆积于植物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转变成为泥炭。
证据:现在很多煤层底板存在大量根土岩或煤层至上的直立树干。
2)异地生成说原理:泥炭层形成的地方不是成煤植物生长地方,残体经长距离搬运后,在浅水盆地、泻湖等地堆积。
证据:现代三角洲地带存在上游漂木,煤中可见树根朝上以及大量矿物质。
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
2.1什么是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1)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2)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2.2什么是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残值化作用?1)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丝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被分解、化合、聚积,发生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泥炭的过程3)残值化作用: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2.3比较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与残值化作用发生的条件?1)凝胶化作用: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在厌氧细菌的参与.2)丝炭化作用:①沼泽覆水程度发生变化;②沼泽表面变得比较干燥,氧的供应较为充分;③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参与下由于失去被氧化的原子团而脱氢、脱水,碳含量相对地增加3)残植化作用:①水介质具有流动特性—敞流沼泽②长期有新鲜氧供应,发生氧化作用③稳定组分聚集3.1煤化作用的阶段划分与基本特点1.泥炭化作用阶段: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2.煤化作用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特点:①煤在连续地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相对)趋势;②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③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结构表现为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④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显微组分性质呈现为均一性趋势;⑤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⑥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3.2煤化作用的演化主要是受温度的高低、经历的时间长短及压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煤地质学要点
1、植物残骸堆积方式:1)原地生成说,造煤植物的残骸堆积于植物繁衍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
主要依据:a、现代泥炭沼泽繁衍大量植物,在原地堆积形成泥炭,且没有发现被搬运的迹象b、煤层底板中有垂直的根系化石,煤层底板为植物生长的土壤c、煤层中陆源碎屑矿物比较少d、大多数煤层厚度比较稳定,在大面积范围内可以对比,说明当时成煤环境是一种稳定的环境。
煤层可以作为标志层进行大范围对比2)异地生成说,泥炭层形成的地方,即植物残体大量堆积的地方并不是成煤植物生长的地方,植物残体从生长地经过长距离搬运后,再在潜水盆地,三角洲地带堆积而成,其依据是现代的三角洲地带,常可见到从上游原始森林区带来的大量漂木,在湖泊中见到漂浮的泥炭层,某些煤田内曾见有树根朝上倒置的树化石,以及煤中混有大量矿物杂质等。
煤层底板岩性与煤层在沉积上有大的差异,如煤层底板为石灰岩等化学沉积3)微异地生成,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
如河漫滩沼泽,三角洲平原沼泽受河水泛滥的影响,以及滨海沼泽受海潮、风暴潮的影响,都可能造成沼泽内部的局部搬运很重新堆积现象。
在微异地生成的煤片中,常见植物结构组分破碎、微细斜层理和微波状细层理,以及各种煤岩显微组分的碎屑体和原有植物组织的氧化现象和大量矿物杂质的混入等。
2、泥炭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
3、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变成泥炭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
腐泥化作用:在还原环境下,由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的作用。
4、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的过程。
5、成煤作用:原始成煤物质最终转化成煤的全部作用。
6、煤化作用特点:1)煤在连续的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趋势2)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3)随煤化作用的进行,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4)煤化作用过程中还表现为煤显微组分性质的均一性趋势5)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6)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7、希尔特定律: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8、深成变质作用: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在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变质作用9、腐植煤的宏观煤岩成分:镜煤、亮煤、暗煤、丝炭10、煤的有机显微组分:镜质组、壳质组、惰性组镜质组:低中煤阶时,在透射光下具橙红、褐红色,在反射光下呈灰至浅灰色。
煤地质学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类:1、含煤地层:地质历史的某个时期内形成的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也叫煤系。
中国的含煤地层年代主要有石炭、二叠纪、侏罗纪、古近纪和新近纪。
2、均衡补偿:沼泽水面上升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加厚速度大体一致时,称均衡补偿。
在均衡补偿条件下,泥炭层不断增厚,相对均衡状态的长期持续,便形成厚煤层。
3、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
4、凝胶化作用:植物的木质素与纤维素在物理化学性质上都属于凝胶体,有很强的吸水能力,在还原环境下逐渐分解,细胞壁不断吸水膨胀,胞腔缩小,以致完全丧失细胞结构,形成无结构胶体,或进而分解成溶胶,这个转化过程总称为凝胶化作用。
5、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遭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6、根土岩:煤层底板以泥岩、粘土岩最为常见,通常呈团块状,富含植物根茎化石和不规则滑面,俗称根土岩。
根土岩常含有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和其它粘土矿物,尤以高岭石最富集,可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耐火粘土矿层。
7、沉积相:是沉积环境以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的综合8、沃尔索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9、腐植煤:腐植煤主要由高等植物的茎、根、叶形成。
其中主要由高等植物中不易菌解的类脂物质(如孢子、角质层、木栓层、树脂等)形成的煤,称为残植煤;10、腐泥煤:腐泥煤是由低等植物藻类形成;腐植腐泥煤则由高等和低等植物混合堆积形成11、镜质组:镜质组是煤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显微组分。
它是由植物的根、茎、叶在覆水的还原条件下,经过凝胶化作用而形成。
12、表色:在普通白光照射下,煤表面反射光线所显示的颜色称为表色。
13、体色:把煤磨成薄片(厚约0.03毫米),用显微镜在普通透射光下观察,煤薄片显示出的颜色为透光色,又称体色。
透光色是煤对不同波长可见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煤矿地质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温度: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具有很高的温度,无论是火山爆发,温泉的存在,还是深井温度的增高,度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地表以下地热的来源和温度分布状况:将其分为变温层,恒温层和增温层。
变温层:又称外热层,指地下温度明显地受到地表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带。
恒温层:又称常温层,位于变温层下面,是地下温度变化幅度等于零的地带。
增温层:又称内热层,位于恒温层下面,是地下温度完全受控于地球的内热活动,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地带。
(一般3ºC/100m)地温梯度:地球内部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率称为地温梯度,又称地热梯度。
(通常以ºC/m,ºC/100m或ºC/1000m表示)地热增温级:温度每升高1ºC所增加的深度,又称地温级。
(m/ºC表示)地质作用能:内能:①地内热能②重力能③地球旋转能。
外能:①太阳辐射能②日月引力能③生物能。
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地震作用,构造作用(水平运动,垂直升降运动),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风,河流,地下水,湖泊,海洋,冰川地址作用,块体运动。
)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发挥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分为接触热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的破碎,变形,以及伴随的重结晶作用等。
气液变质作用:具有一定化学活动性气体和热液与固体岩石进行交代反应,使岩石的矿物和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变质作用。
矿物: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它们具有相对确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固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岩石:地质作用形成的矿物和岩屑的集合体。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地质学考点最全精华版
2. 地球的内圈层:地壳,(莫霍界面 33km)地幔,(古登堡界面 2898km)地核。
3.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5.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震作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
6. 外力地质作用:有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7. 地质作用:所有由自然动力使地壳、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8. 地震作用:地震是岩石圈内聚集的能量突然释放而产生的大地颤动,是地壳运动的特殊形式。
地震波的震动使岩石物理性质和岩石圈构造改变的作用形成原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9. 变质作用:位于地壳一定深处的早先形成的岩石,在地壳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中,为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结构构造(有时还有化学成分)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作用9. 岩浆作用: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熔融体,在其挥发分及地址应力的作用下,沿构造脆弱带上升,侵入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
岩浆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又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成分,最后凝固成火成岩。
喷出作用,侵入作用10. 变质作用影响外部因素:温度(主要因素)、压力和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二1.矿物:是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2.矿物的物理性质:①颜色②硬度(1-10级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④光泽⑤解理、断口⑥条痕⑦比重⑧磁性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断开,但没有发生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6.火成岩依据SiO的含量可将其分为超基性岩(<45%)基性岩(45-52)中2性岩(52-63),酸性岩(>63)。
煤矿地质重点
1.地质作用:所有由地球的自然动力使地壳,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按照能量来源不同:内能(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外能(太阳辐射能,5.矿物摩氏硬度的十种标准矿物,按顺序: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可简记为:滑石方、萤磷长、石英黄玉刚。
7.地质构造:指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平行的或近似平行的两个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岩层的上界面称为顶面,下界面称为底面。
(名词解释)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测定岩层产状的方法:使用地质罗盘直接测定;通过作图与计算,间接确定岩层的产状。
8.断裂构造:地壳中的岩石受地应力作用所产生的断裂。
岩石断裂后根据断裂面两侧岩块的相对位移大小及断裂面的显著程度,可将断裂构造分为节理与断层。
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经过塑性形变后保持其连续完整性,形成弯弯曲曲的形态。
褶皱是由一系列的褶曲所组成,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向斜与背斜。
9.断层的识别:岩层破碎带。
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时,不仅使破碎带中的岩石破碎,研细,揉皱,形成各种构造岩,而且在断面上留下擦痕,阶步,摩擦镜面等特有迹象。
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岩层不连续。
褶曲突然变窄或变宽。
派生结构。
10.成煤作用:自然界植物遗体从堆积到转变成煤的作用。
成煤作用包括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
(名词解释)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遗体堆积在泥潭沼泽中,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变为泥炭的作用。
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或浮游生物在生物化学作用下转变成腐泥的过程。
煤化作用分为:煤成岩作用,煤变质作用。
影响煤化作用的因素有:温度,时间压力,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11.含煤岩系及其成因,标志。
(重要填空题)煤岩成分又称煤岩组分,肉眼煤岩类型。
它是腐质煤中肉眼可以鉴别的基本组成单元,包括镜煤,丝炭,亮煤,暗煤。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煤田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煤层形成的地质过程、煤的组成和结构、煤地质的应用等内容。
掌握煤田地质学知识对煤田地质勘探、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复习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煤田地质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煤的形成煤是由古代植物在地质历史长期的生物化学和地理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属于一种主要的火山岩,并具有燃烧性的有机矿物。
煤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植物残体的堆积、压实和化学变质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残体经过不同的变质程度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煤。
二、煤矿地质条件煤矿地质条件是指对于煤的形成、富集和保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系列地质条件。
了解和掌握煤矿地质条件对于进行煤田勘探和煤矿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地质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煤层的赋存条件:煤层的赋存与沉积环境、煤层生热物质的供给及含气量密切相关。
2. 煤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会导致煤中含水率的减少、挥发分和碳含量的增加。
3. 地质构造:构造对于煤层的分布、赋存等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4. 地下水条件:地下水在煤矿地质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煤层的赋存和开采都有一定影响。
三、煤的分类与性质煤的分类是根据煤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进行的,主要包括无烟煤、炼焦煤、褐煤和泥炭等几类。
煤的性质则是指煤在各类实验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热学特性。
煤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煤矿开发、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四、煤层的赋存形式煤层的赋存形式是指煤在地质中的分布情况,包括煤层的厚度、煤层接触关系、煤层的分桩、岩性和破碎状态等。
了解煤层的赋存形式对于煤矿勘探和煤层的开采有着重要意义。
煤层的赋存形式也是煤田地质学中常用的一个分类方法。
总结:煤田地质学是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本文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了复习总结。
煤田地质学——精选推荐
煤⽥地质学四、名词解释及简答题1、⾼分⼦:由许多化学式相同的单体(即简单的低分⼦有机化合物)相互连结成分⼦量很⼤⽽⼜⽐较复杂的⼤分⼦”2、灰分:煤中可燃物质完全燃烧,矿物质在⼀定的温度之下(815℃)产⽣分解、化合等复杂反应后所剩余的残渣叫做灰分3、稠核:煤的结构单元的核⼼部分是由多个苯环组成,通常称为稠核。
4、煤中有机质的基本结构单元:主要是带有⽀链和各种官能团的缩合稠核芳⾹系统5、煤的发热量:煤的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燃烧所产⽣的全部热量6、粘结性:指煤粒(d<0.2mm)在隔绝空⽓受热(即⼲馏或热解)后能否粘结其本⾝或惰性物质形成焦块的能⼒。
7、结焦性:指煤粒隔绝空⽓受热后能否⽣成优质焦炭(焦炭强度和块度符合冶⾦焦的要求)的性质。
8、煤的反应性:煤的反应性,⼜称活性,指在⼀定温度条件下,煤与不同⽓化介质,如⼆氧化碳、氧、⽔蒸⽓相互作⽤的反应能⼒。
9、抗碎强度:指⼀定粒度的煤样⾃由落下后抗破碎的能⼒。
10、可磨性指数(HGI):表⽰粉碎煤的难易程度,是煤耐磨特性的⼀项煤质指标。
11、煤的灰熔点: 煤的灰熔点是煤灰熔融性的指标之⼀,评价动⼒⽤煤和⽓化⽤煤的重要指标12、煤的结渣性:指煤在⽓化或燃烧过程中,煤灰受热软化、熔融⽽结渣的性质。
1、植物遗体能顺利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所需要的条件?(1) ⾸先需要有⼤量植物的持续繁盛; (2) 其次是植物遗体不⾄全部被氧化分解,能够保存下来并转化为泥炭;具备这样条件的场所就是沼泽。
2、沼泽:是地表⼟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丛⽣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3、煤的原地⽣成说及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原地⽣成说认为,造煤植物的残骸堆积于植物繁衍⽣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最终成煤。
⑴现代泥炭沼泽(湿地)繁殖⼤量植物,在原地堆积形成泥炭,且没有发现被搬运的迹象;⑵煤层底板中有垂直的根系化⽯,煤层底板为植物⽣长的⼟壤,即有根⼟岩的存在;⑶煤层中陆源碎屑矿物⽐较少;⑷⼤多数煤层厚度⽐较稳定,在⼤⾯积范围内可以对⽐,说明当时成煤环境是⼀种稳定的环境。
煤矿地质学重点整理
煤矿地质学重点整理一、填空题1.地质作用的分类2.矿物的概念矿物是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相对确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并具有固定的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3.矿物的硬度硬度指矿物抵抗某种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根据硬度高的矿物可以刻划硬度低的矿物的道理,德国摩氏选择了10种矿物作为标准,将硬度分为10级,这10种矿物称为摩氏硬度计。
4.岩石的分类岩石根据成因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5.中国地区年代地层表P826.化石的概念和分类,古生物的概念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及其生命活动的痕迹在被沉积物埋葬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
化石根据保存特点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一般将生活在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统称为古生物。
7.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工作。
8.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经过塑性变形后保持其连续完整性,形成弯弯曲曲的形态,这种构造称为褶皱。
褶曲的形态分类:1.褶曲在横剖面上的形态分类1)根据轴面产状分类: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翻卷褶曲。
2)根据转折端形状及两翼特点分类:箱状褶曲、等斜褶曲、挠曲、构造阶。
2.褶曲在纵剖面上的形态分类水平褶曲和倾伏褶曲3.褶曲在平面上的形态分类穹窿和构造盆地。
褶曲长与宽之比小于3:1,呈近浑圆形,其中背斜称穹窿,向斜称构造盆地。
褶曲长与宽之比为3:1到10:1时,背斜称短轴背斜,向斜称短轴向斜。
褶曲长与宽之比大于10:1时称线性褶皱。
4.褶曲的组合形态及分类复背斜和复向斜、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
9.断层分类(1)根据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正断层、逆断层、冲断层、逆掩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画的重点:聚煤作用(聚煤条件)煤化作用(煤变质作用)煤的孔隙系统煤岩组分煤层气、煤成气和瓦斯的关系煤成油理论等温吸附曲线
煤的分类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
成煤的前提条件(泥炭的形成条件/聚煤盆地形成条件):
1、大地构造条件(地壳运动):提供成煤作用缓慢而均匀的沉降运动和成煤构造凹陷。
2、古气候条件:植物生长所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古地理条件:提供成煤场所(成煤环境)。
4、古植物条件:成煤的物质来源。
沼泽: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泥炭沼泽:常年积水的洼地,其中有大量植物生长和堆积,植物死亡后遗体背沼泽水覆盖,与氧呈半隔绝状态,使植物遗体不被完全氧化分解,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即可转变为泥炭。
泥炭沼泽形成条件:1、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2、植物遗体不被完全氧化分解,能保存转化为泥炭。
泥炭堆积条件:1、温暖的气候;2、常润湿多水;3、氧供给受限;4、下沉(植物生长毕旭思均衡的);5、有限的沉积流入;6、埋藏充足的深度;7、时间(10000年以上)
泥炭(煤)形成的主要因素:1、成煤植物群落;2、成煤气候;3、泥炭聚集环境;4、古构造条件。
聚煤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1、均匀的温度和潮湿的气候:适宜于地上植物的繁殖生长;
2、大面积的沼泽地带:有利于植物的群落发展;
3、地壳的下降运动与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相适应:有利于植物遗体的保存并沉积形成煤层。
泥炭(腐泥)化作用:由植物残体转化为泥炭的作用。
煤化作用:由泥炭转化为煤的作用。
泥炭(腐泥)化作用:从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参加下不断分解、化合、聚集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
泥炭化作用包括:1、生物化学分解作用2、生物化学合成作用3、凝胶化作用4、丝炭化作凝胶化作用——成煤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积水较深、气流闭塞的沼泽环境下,受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发生细胞结构的吸水、膨胀、变形、破裂以至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体的无结构的胶质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丝炭化作用——成煤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积水较浅、湿度不定的条件下经脱水和缓慢氧化作用,氧化的植物组织转入缺氧的环境(如水层、泥煤层、上覆岩层的覆盖)而生成具有一定细胞结构的丝炭,或遭受“森林火灾”而炭化成木炭的过程。
凝胶化作用:腐殖组——生物化学凝胶化作用
镜质组——地球化学凝胶化作用
丝炭化作用:惰质组残植化作用:稳定组(壳质组)
煤化作用:当已形成的泥炭或腐泥,由于地壳的下沉等原因而被上覆沉积物所掩埋时,成煤作用就转入第二阶段----煤化作用阶段,即泥炭、腐泥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变化为煤的过程。
这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物理化学作用。
在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下,泥炭进一步变为褐煤(成岩作用),再由褐煤变为烟煤和无烟煤(变质作用)。
煤的成岩作用:在沉积岩石学上是指沉积物的压实、脱水、胶结以及相应的化学变化过程。
煤的成岩作用:是由经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泥炭在以压力为主并包括温度因素在内的影响下,出现压实、脱水、增碳、孔隙度减少、游离纤维素消失、凝胶化组分开始形成并具微弱
反射力等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固结、煤化而转变成年青褐煤的过程。
变质作用:指岩石经受了高温、高压,其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新的岩石----变质岩的过程。
煤的变质作用:煤作为有机质沉积物,对温度、压力增高的反应要比无机成因的沉积物敏感得多,快得多,也强烈得多。
因此,把从褐煤转变为烟煤、无烟煤(直至石墨)的过程叫煤的变质作用过程。
煤化作用原因(因素):温度——化学变化;压力——物理变化;时间——正比,等价关系煤化作用实质:腐殖复合物芳香族稠环体系在温度压力作用下不断增强其缩合程度,侧链逐渐减少缩短,官能团不断减少,结构单元不断增大,因而炭含量逐渐增高,挥发分、氧、水分等减少的过程。
思考:煤变质程度(R0大小)与油气生成有何指示意义?
煤的显微组分的反射:光片中纤维组分的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比。
镜煤的一般特点:质地纯净,结构均一,具贝壳状断口和内生裂隙。
2、镜煤性脆,易碎成棱角状小块。
3、在煤层中,镜煤常呈凸透镜状或条带状,条带厚几毫米至1~2cm,有时呈线理状存在于亮煤和暗煤之中。
丝炭的一般特点:1、在煤层中丝炭常呈扁平透镜体沿煤层的层理点,面分布,厚度多在1~2mm至几毫米之间,有时能形成不连续的薄层;个别地区,丝炭层的厚度可达几十厘米以上。
2、丝炭的孔隙度大,吸氧性强,丝炭多的煤层易发生自燃。
3、丝炭是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缺水的多氧环境中缓慢氧化或由于森林火灾所形成。
亮煤:亮煤是最常见的煤岩成分。
1、亮煤的光泽仅次于镜煤,一般呈黑色。
2、它是在覆水的还原条件下,由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并掺入一些由水或风带来的其它组分和矿物杂质转变而成。
3、较脆易碎,断面比较平坦。
4、比重较小。
5、亮煤的均一程度不如镜煤,表面隐约可见微细层理。
6、亮煤有时也有内生裂隙,但不如镜煤发育。
7、常呈较厚的分层,有时甚至组成整个煤层。
暗煤:暗煤的特点是光泽黯淡,一般呈灰黑色,致密,比重大,内生裂隙不发育,坚硬而具韧性。
透光色:把煤磨成薄片(厚约0.03mm),用显微镜在普通透射光下观察,煤薄片显示出的颜色为透光色,又称体色。
反光色:把煤的表面磨光,用显微镜在普通反射光下观察,煤光面上显示出的颜色称为反光色。
反射荧光色:煤的磨光面用蓝光或紫外光激发而呈现的颜色,称为反射荧光色。
煤的光泽是指煤新鲜断面的反光能力。
光泽与煤的成因类型、煤岩成分、煤化程度和风化程度有关。
腐泥煤的光泽一般都比较暗淡。
腐植煤的四种宏观煤岩成分中,镜煤的光泽最强、亮煤次之,暗煤和丝炭的光泽暗淡。
随着煤化程度的增高,各种宏观煤岩成分的光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丝炭和暗煤的光泽变化小,而镜煤和较纯净的亮煤变化明显。
无结构镜质体
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植物的细胞结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粒状结构。
据形态、产状和成
因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四个亚组分:
1)均质镜质体:植物木质纤维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变成均一状的凝胶。
在煤中以透镜状或条带状产出。
均质镜质体轮廓清楚,成分均一,不含任何其它杂质。
2)胶质镜质体:指胶体腐植溶液充填到植物胞腔或其它空腔中沉淀成凝胶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