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地质学讲义

合集下载

煤田地质学第五章

煤田地质学第五章

能源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
第五章 聚煤盆地
第一节 聚煤盆地特征 二、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 聚煤盆地的形成和聚煤作用的发生,是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和
古构造等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植物遗体的大量堆积是聚煤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植物,便有了成煤的物质条件,早古生代煤主要是由 滨海一浅海藻菌类为主的低等生物所形成的,是一种高变质的腐泥煤。大 约自志留纪末开始了由海洋向陆地的“绿色进军”,在滨海地带由原始陆 生植物形成了泥盆纪的腐植煤。自泥盆纪开始,陆生植物不断发展、演化、 更替,并由滨海地带逐步扩展到内陆,由原始陆生植物演化为种属繁多的 高等植物,为成煤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非构造成因的聚煤盆地(也称侵蚀聚煤盆地) 聚煤 盆地 类型 (是由于侵蚀、岩溶等非构造因素形成的 ) 构造聚煤盆地 (是地壳变形的产物,属构造成因) 断陷型 坳陷型
能源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
第五章 聚煤盆地
第一节 聚煤盆地特征 三、聚煤盆地类型
1、非构造成因聚煤盆地
非构造成因聚煤盆地主要是外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 在含煤岩系形成过程中,盆地基底基本上不发生明显沉降。
含煤岩系具有如下特征:
①拗陷型盆地的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湾口形,其横剖面有些是对称
的,有些则不对称 ,含煤岩系的形成主要受缓慢沉降过程控制,沉陷中心一 般位于盆地的中部。
②陆源区和含煤沉积区相对高差不大,边缘相一般是河流冲积物,沉积碎屑
颗粒分选、磨圆均较好,沉积物成熟度高。 ③含煤岩系古地理类型多为滨海平原型、滨海冲积平原型或内陆盆地型,含 煤岩系的沉积厚度、岩性、岩相、含煤性均比较稳定,并且常沿一定方向作 有规律变化,旋回结构清晰,煤层发育比较广泛、稳定,煤、岩层易于对比。

煤矿地质知识培训课件-2024鲜版

煤矿地质知识培训课件-2024鲜版

煤层的结构构造
描述煤层的层理、节理、断层等结构 特征,分析其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
煤层的厚度变化
分析煤层厚度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变化 规律,探讨影响煤层厚度的地质因素 。
2024/3/28
9
煤的物理化学性质
煤的物理性质
介绍煤的颜色、光泽、断口、硬 度等物理性质,及其与煤化程度
的关系。
煤的化学性质
阐述煤的元素组成、工业分析成 分(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 碳)以及煤中硫、磷等有害元素
11
煤质评价方法与标准
01
02
03
煤质评价指标
介绍评价煤质的主要指标 ,如发热量、灰分、硫分 等,及其测试方法。
2024/3/28
煤质评价标准
阐述国内外煤质评价标准 ,如动力煤、炼焦煤的质 量分级标准等。
煤质评价方法
探讨基于实验室测试、工 业性试验以及大数据分析 等方法的煤质综合评价技 术。
12
CHAPTER 03
原因分析
从事故发生的机理、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深入分 析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防范措施
针对事故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建议,为 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提供参考。
2024/3/28
27
CHAPTER 06
现场实践环节——典型案例 分析讨论
2024/3/28
28
案例一:某矿瓦斯突出事故处理过程回顾
事故背景介绍
事故背景介绍
事故时间、地点、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 。
水害原因分析
水文地质条件、老空水、地表水等方面的影 响因素。
应急处理措施
现场人员疏散、排水系统启动、注浆堵水等 措施的实施情况。
2024/3/28
事故教训与防范措施

煤田地质第章

煤田地质第章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二节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沼泽 一、沼泽及其形成条件
1、沼泽的概念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二节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沼泽 一、沼泽及其形成条件
2、沼泽的形成条件 ➢ 沼泽既不属于水域,又不是真正的陆地,而是 地表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形态。 ➢ 沼泽的形成和发育是地质、地貌、水文、土壤、 植物等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一节 成煤植物及其有机组成
二、植物的有机组成
2、木质素 木质素比纤维素稳定,不易水 解。当植物死亡后较易氧化为 芳香酸和脂肪酸。在泥炭沼泽 水中,由于水和微生物的作用, 木质素发生分解,并和其他化 合物生成与腐植酸相似的物质。 它是煤的原始物质中重要的有 机组分。
草本沼泽:在潮湿气候区,沼泽中生长有芦苇、 香蒲、禾草本植物。
木本沼泽:湿暖气候条件下,生长有松、杉、 柏等木本植物。其中比较特殊的是生长在热 带海岸的红树林沼泽。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二节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沼泽 三、泥炭沼泽形成的方式 泥炭沼泽的形成有两种泥炭沼泽化的方式: ➢ 由水域转化为泥炭沼泽,称为水域泥炭沼泽化; ➢ 由陆地演化为泥炭沼泽,称为陆地泥炭沼泽化;
煤田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第二节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沼泽
一、沼泽及其形成条件
2、沼泽的形成条件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主要是指湿度和温度。 ➢ 湿度是形成沼泽的必要条件,形成沼泽的湿度条件是年降雨 量大于年蒸发量。 ➢ 温度对泥炭堆积增厚的影响体现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影 响植物的种群和生长速度,也影响植物遗体的分解速度。 ➢ 尽管从现代世界泥炭的分布来看,热带,温带和寒带都可 形成泥炭,但最有利于泥炭堆积的显然是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

煤田地质及矿图知识PPT课件

煤田地质及矿图知识PPT课件

根据当前开采技术,我国将煤层按厚度分为三
类:
薄煤层
<1.3m
中厚煤层
1.3~3.5m
厚煤层
>3.5m
42
四、煤层赋存特征
• 3. 按煤层稳定性分类
• 煤层稳定性是煤层形态、厚度、结构及可采性的变化程 度。按煤层稳定性,可分为:

稳定煤层

较稳定煤层

不稳定煤层

极不稳定煤层
43
第二节 煤质及煤的工业分类
煤田地质及矿图知识
1
第一节 煤田地质概述 第二节 煤质及煤的工业分类 第三节 煤田地质勘探及煤炭储量 第四节 矿图基本知识
2
第一节 煤田地质概述
一、成煤作用 二、聚煤时期 三、含煤岩系 四、煤层特征
3
一、成煤作用
煤是古代植物遗体经成煤作用后转变成的 固体可燃矿产。
(一)成煤作用: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为煤的演
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熔融状态的岩浆,沿地壳的裂
隙等薄弱地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固结而形成的岩 石。
7
二、聚煤期
沉积岩是地壳表层环境中常温常压条件下形成的岩石。主 要由风化和剥蚀岩石的碎屑及可溶物质等,经搬运、沉积、 压紧、胶结而形成的岩石。
由于风化、剥蚀、搬运作用形成的岩石。特点: 成层状态;存在古生物化石。如:砾石、砂岩、页 岩、石灰岩、煤。
(一)煤层的结构和顶、底板
1. 煤层的结构
煤层通常是层状的。根据煤层中有 无较稳定的夹矸层,将煤层分为两类。
(1)简单结构煤层 (2)复杂结构煤层
24
四、煤层赋存特征
• 2. 煤层的顶、底板
• 顶板:赋存在煤层之上的邻近岩层。 • 底板:赋存在煤层之下的邻近岩层。

【采矿课件讲义】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

【采矿课件讲义】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
松软,煤层愈厚或氧化愈快,其自燃危险就愈大。
– 2)煤和岩层的含瓦斯性 • 瓦斯的涌出和积聚不但给矿井生产带来许多困难,还可能造成
严重的灾害。因此,在开采含瓦斯较大的煤层时,应当在技术 上采取特殊措施。
– 3)矿井的充水程度 • 矿井开采时,由于巷道开掘和采空区塌陷,必然波及煤层上下
的含水层以及地表下的水源,而造成矿井充水。严重时还可能 威胁矿井安全。
15.04.2021
8
第四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
• 一、煤层赋存状态
– 1)煤层的厚度 • 薄煤层 • 中厚煤层 • 厚煤层
煤层厚度从最小可采厚度至1.3m 煤层厚度1.3m至3.5m 煤层厚度3.5m以上
– 2)煤层的稳定性
• 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的煤层、极不稳定煤层 。
– 3)煤层的倾角 • 缓斜煤层 0°~25° • 倾斜煤层 25°~45° • 急斜煤层 45°~90° • 通常又把8°以下的煤层称为近水平煤层。
15.04.2021
5
第二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
• 一、煤的形成
– 煤层的形成受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及古构造等条 件的控制。
– 我国最主要的三个聚煤时期为:石炭二迭纪、侏罗纪 和第三纪。
– 古植物从死亡、堆积到转化为煤的演化过程,称为成 煤作用。分为泥炭化阶段 和煤化阶段 。
• 二、煤系的概念
– 煤系是指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它们彼此间大致连续 沉积,并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
此处加标题
【采矿课件】第一章 煤矿地质知识
眼镜小生制作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 煤矿地质知识
– 第一节 地质作用、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地史 的概念
– 第二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 – 第三节 煤的性质及工业分类 – 第四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 – 第五节 煤田地质勘探及矿井资源/储量

02-研究生课程中国煤田地质学

02-研究生课程中国煤田地质学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2018/11/24
09:41:19
24
5.1 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和沉积体系
岩性组合分带: 华北北缘带—内蒙、辽宁主要以 陆相冲积体系发育 华北北部地带—河流体系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2018/11/24
华北中部地带—晋中、冀中、鲁西、辽宁太子河、吉林 等地太原组海陆交替相,煤层大面积分布
2018/11/24
09:41:19
14
4.2 成煤古地理(成煤环境)特征
第三纪构造古地理: 老第三纪中国东部的裂陷作用: 华北大陆裂谷系
两大裂谷系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2018/11/24
近海大陆边缘裂谷系 断裂构造控制了盆地的分布、排列方向。 新第三纪:张裂作用减弱—冲积和湖泊盆 地。
09:41:19
15
4.3 中国含煤盆地构造控制特点及盆地演化
4.3 中国含煤盆地构造控制特点及盆地演化
⑴ 海西期 (大致相当于晚古生代(D1-P2)) 华北地台和华南地台为陆表海盆地,海平面变化控 制聚煤作用,构造相对稳定,聚煤强。 ⑵ 印支期 (三叠纪—早侏罗世) 华北南侧陆缘区与华南扬子北侧陆缘区对接,拼 合,中国东部连成一片大陆,盆地以坳陷型为主或前陆聚 坳陷。 ⑶ 早燕山期 (燕山运动为整个J-K期间的构造运动) 为中国大陆聚煤作用最强的时期之一,如鄂尔多斯 J1+2 ,聚煤坳陷处于相对稳定的河流—浅水湖泊盆地发育 期,为特大型聚煤盆地。中国北方的东部也出现了小型山 间聚煤坳陷。
PartⅠ
1 中国煤田地质基础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2018/11/24
2 中国含煤地层
3 中国煤盆地构造
4 主要聚煤期煤聚积规律

煤矿地质学PPT课件

煤矿地质学PPT课件

.
14
.
15
.
16
.
17
(一)陆地地形
1、山地:是指海拔高程在500m以上的低山、 1000m以上的中山和3500m以上的高山的总 称。 线状分布的是山脉。
2、丘陵:500m以下,地表起伏数十米(最大 不超过200米)的低缓地形。
3、平原:地势宽广平坦或略具有起伏的地带(亚 马逊、560万KM2,华北、松辽、长江中下游)
.
6
七、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1、理解基本理论 2、掌握基本概念 3、建立地质科学的思维方法 4、学习 一些实际技能 5、增强探索自然地兴趣 6、提高素养、关爱地球。
八、学习方法
1、调整自己,适应课程特点 培养良好 的习惯 2、大量阅读 认真理解 3、总 结归纳 4、 注重实践 5、课堂做笔记, 消化当天内容。
4、陨星:既流星
.
11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大21km,地球的赤道半径是一个
椭圆形,其最长半径比最短半径大213m;北极凸约10m,
南极凹约30m的梨形。
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主要数据如下:
赤道半径:6378.140km
极半径:6356.779km
地球表面积:5.1亿km2 地球体积:1.08*1012km3
构造地质学
古生物学、地史学
煤田地质与勘探
水文地质学
论指导下,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
.
5
六、煤矿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1研究煤矿地质规律;2矿井地质工作; 3矿井储量管理;4水文地质调查;
5地质灾害预测预报;6环境地质调查; 7、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煤 矿地质学
菏泽煤电开发公司培训中心 王运福

第一节煤矿地质基本知识ppt课件

第一节煤矿地质基本知识ppt课件
(二)、顶底板
是指煤层中位于煤 层上下一定距离内的岩 层。
赋存在煤层之上、 在煤层之后形成的岩层 叫顶板;
赋存在煤层之下、 在煤层之前形成的岩层 叫底板
精品课件
顶板分类
顶板
伪顶
直接顶
精品课件
老顶


伪顶:直接覆盖于煤层之上(下)的极易随煤 炭的采出而同时垮落,厚度在0.5米以下,岩 层多为炭质页岩;
平推断层:岩层断裂后,上、下两盘作 水平移动。
精品课件
根据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关系的断层 分类
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完全一致或近 于一致。
倾向断层:断层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或近于一 致。
斜交断层:断层走向与岩石走向斜交。
精品课件
一、煤的埋藏特征
实践证明,断层大小对井田设计、煤矿生产的 影响不相同。因此,断层可分为:
精品课件
一、煤的埋藏特征
若等高线凸出方向是标高降低方向,则为背斜 2、断层
断层在煤层底板等高线上表现为等高线中断。 断层交面线:因断层有上下两盘,所以一条断层 一般有2条交面线,上盘交面线用点划线( —•—) 表示,下盘交面线用横叉线(—x—)表示。 a、一般情况下,正断层表示为煤层底板等高线中 断缺失,在交面线之呈白区;逆断层表示为煤层底板 等高线在交面之间为重叠区,即为下盘重复区。
大型向斜轴部顶板压力常有增大现象,岩石 破碎容易发生垮落,必须加强支护,否则容易发 生冒顶、切面等事故,给顶板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井,往往容易发生瓦斯突出。
精品课件
一、煤的埋藏特征
(2)中型褶曲。中型褶曲往往是大型褶曲构 造的次一级构造,是采区布置考虑的主要依据。 (3)小型褶曲。在矿井中的一些小褶曲,一 般来说对瓦斯影响不大,但使煤厚度产生变化, 有的煤层突然增厚,使原采煤方法不能继续, 需改变采高或分层开采;有的地方突然变薄甚 至不可采,使工作面无法继续采煤,需要重新 掘开切眼。

《煤矿地质学》课件

《煤矿地质学》课件
Leabharlann ● 06第六章 煤矿环境保护
煤矿环境问题分 析
煤矿开采和生产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水资源污染、 土壤退化、大气污染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周围环境的 整体质量,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01 环境影响评价
评估煤矿开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02 矿山生态恢复
恢复煤矿开采后的生态环境
03 环保税收政策
对煤矿企业实行环境税收政策
煤矿掘进机是用于在井下或露 天进行煤炭掘进作业的机械设 备 具有快速、高效、安全等特点
煤矿输送带
煤矿输送带是将采煤机采到的 煤炭运输到地面或其他区域的 重要设备 可实现自动化运输,提高生产 效率
煤矿提升设备
煤矿提升设备主要用于将煤炭 等物料从井下提升至地面或不 同层级 需具备稳定、可靠的提升能力
煤矿安全生产
03 提高矿工安全意识
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矿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 防护意识
总结
煤矿开采工程是煤矿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合理采用不同的 开采方法和设备,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措施,是确保煤矿生产 安全、高效的重要保障。矿山管理者和矿工们要时刻牢记安 全第一,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共同营造安全、和 谐的工作环境。
远古植物残体逐渐压实、变质
02 地质作用影响
地质过程加速植物残体转化成煤
03 煤的形成
需要时间积累和地质作用的影响
● 03
第3章 煤矿勘探技术
煤矿勘察的方法
地质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
钻探
煤矿勘察的方法
煤矿勘察是为了获取煤矿的地质信息,主要通过地质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等方法进行。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矿工了 解地下煤矿蕴藏的煤炭资源和地质构造。
● 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田地质学讲义绪论1、煤田地质学的概念它是研究煤在地壳中分布、聚集规律的科学。

2、煤田地质学简史18世纪后半叶,蒸气机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工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需求。

为了寻找煤炭资源,欧洲许多国家成立了地质调查机构,进行地质找矿。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电力、冶金和炼钢等工业飞速发展,加速了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了大规模地质调查,发表了许多煤地质学方面的学术成果。

1924年,德国学者波多涅发表了《普通煤岩学概论》一书。

我国煤地质学的研究起源于鸦片战争。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煤田预测工作,出版了许多区域性煤田地质著作。

目前,煤地质学发展日趋成熟,综合地层学、沉积学等理论,煤地质学的发展仍呈现勃勃生机。

3、研究内容①成煤的原始物质和植物的堆积环境。

②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

③煤化作用及变质作用类型。

④煤的物理性质。

⑤含煤沉积体系。

⑥聚煤盆地及聚煤规律。

⑦煤的伴生矿产资源(煤层气)。

⑧中国煤田地质特征。

4、研究方法结合植物学、沉积学、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理论,利用现代测试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研究。

5、学习的意义掌握煤田分布的规律,可以为预测和开发煤炭资源服务;了解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为煤的加工利用及开发新产品服务。

第一章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1、煤的概念:煤是一种固态的可燃有机岩。

2、成煤作用的概念:从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成煤,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及地球化学等一系列变化,这些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

3、成煤作用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植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化合、聚积,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高等植物转变为泥炭。

第二阶段为煤化作用阶段。

由于地壳沉降,植物死亡后形成的泥炭或腐泥埋藏于地下深处,在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固结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泥炭转变为年轻的褐煤所经历的作用是成岩作用,从年轻的褐煤转变为老褐煤、烟煤和屋檐煤所经历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第一节成煤物质1、植物的演化与成煤作用的关系:植物是成煤的主要原始物质,因此植物的演化直接影响煤的形成。

①菌藻类植物时代。

太古代到早泥盆世。

②早期维管植物时代。

晚志留世到中泥盆世,水生植物向陆生植物过渡。

③蕨类和古老裸子植物时代。

晚泥盆世到晚二叠世,高等植物繁盛时期,典型植物是高大的乔木,聚煤作用强,石炭-二叠纪是第一大聚煤期。

④裸子植物时代。

晚二叠世到中生代,受海西和印支构造运动影响,陆地面积扩大,地形高差明显,侏罗纪和早白垩纪是第二大聚煤期。

我国西部侏罗纪煤炭资源是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60%左右。

⑤被子植物时代。

早白垩世到古近纪和新近纪,构造活动强烈,气候分带明显,是第三大聚煤期。

2、植物的组成:植物主要由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木质素、蛋白质和脂类化合物组成。

低等植物主要由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脂类含量较高。

高等植物以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主。

①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物质,易于水解,水解后呈胶体状。

②木质素:木质素也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物质,比纤维素稳定,不易水解。

在沼泽环境中被微生物分解,参与形成腐植质。

③蛋白质:蛋白质是植物细胞质的主要物质,在植物体中所占比例不大,亲水性强,煤中的N和S与植物的蛋白质有关。

④脂类化合物: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

脂类化合物包括脂肪、蜡质、树脂、角质、木栓质和孢粉质。

脂肪性质较稳定,分解形成脂肪酸;蜡质、树脂、角质、木栓质性质稳定,孢粉质性质很稳定,能耐一定的温度和酸、碱处理,常保存于煤中。

第二节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1、沼泽的概念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植物的低洼地段。

形成泥炭层堆积的沼泽称泥炭沼泽。

它既不是真正的陆地,也不是水体,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状态。

2、泥炭的形成与积累植物死亡后,经生物化学作用分解、合成和聚积,当有机物堆积量超过分解量时,才会形成泥炭层。

泥炭沼泽垂直剖面分三层:表层(氧化环境)、中间层(过渡海景)、底层(还原环境)。

3、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以原地堆积为主,少数是异地堆积。

具有工业可采意义的煤层大都是原地堆积。

第三节泥炭沼泽1、泥炭沼泽的类型根据泥炭沼泽的表面形态、水源补给、营养和植被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低位泥炭沼泽:低位泥炭沼泽潜水位较高,水源补给充足、营养丰富、植被茂盛。

易堆积泥炭层。

②高位泥炭沼泽:高位泥炭沼泽潜水位较低,水源补给主要依靠降水,营养差,多为草本和苔藓,不利于泥炭层形成。

③中位泥炭沼泽:中位泥炭沼泽的状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2、泥炭沼泽的发育地段①滨海平原。

具有低位泥炭沼泽发育环境。

②内陆的河流、湖泊。

③山地和高原地段。

3、泥炭沼泽形成的方式①水域转化为泥炭沼泽,又包括三种模式:浅水缓岸湖转化为泥炭沼泽,植物生长类型具有分带现象,在泥炭形成过程中,湖水不断淤浅,植物类型也相应推移。

深水陡岸湖转化为泥炭沼泽,浮游植物死亡后,沉入湖底,转化为泥炭。

河流转化为泥炭沼泽,类似浅水缓岸湖转化模式。

②陆地沼泽化地面上封闭的洼地可能形成沼泽。

第四节泥炭的主要组成及性质1、泥炭的化学组成泥炭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分外,还包括有机质和矿物质。

①有机质。

包括植物残体和腐植质。

泥炭有机质含量是指有机质占泥炭干物质总量的百分比。

我国泥炭以草本泥炭为主,有机质含量占60%左右。

有机质中,C:55%,O:35%,H:6%,N:2%,S:0.3%在泥炭有机质中,以稀碱溶液提取的物质称为腐植酸,是泥炭的特征组分,腐植酸不是单一化合物,而是由分子大小不同、结构也不同的羟基芳香羧酸组成的混合物。

②矿物质泥炭中的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风、水流挟带的矿物质通过沉积作用,转化为泥炭的组分。

常见的矿物质有石英、次生粘土矿物。

元素以硅为主,其次是铁、铝、钙、镁,矿物质的另一来源是植物本身。

2、泥炭的物理化学性质①分解度:是指植物残体由于腐解作用失去细胞结构物质的相对含量,或者是泥炭中无定形腐植质占有机质的百分含量。

②含水性有湿度和持水量两种表示方法。

泥炭湿度是指泥炭中水分占泥炭总重的百分比。

持水量是指泥炭中水分占泥炭干物质重量的百分比。

③泥炭的比重和容重泥炭的比重一般为1.4左右,藓类泥炭较轻,木本泥炭和草本泥炭偏重。

无量纲。

泥炭在自然状态下的容重称湿容重,干燥后的容重称干容重。

单位是g/cm3④结构和颜色泥炭结构疏松多孔,力学稳定性差。

苔藓泥炭呈海绵状,草本泥炭呈纤维状,木本泥炭为碎块状。

泥炭的颜色与植物、分解度和矿物质有关。

例如,苔藓泥炭呈黄色,分解转变为腐植质呈黑色,含蓝铁矿呈蓝色,含菱铁矿呈浅绿色。

⑤泥炭的可燃性泥炭具有可燃性,用发热量表示。

我国泥炭发热量多在10-12MJ/Kg。

3、泥炭的类型根据植物的组成,泥炭分为草本泥炭、木本泥炭和藓类泥炭。

第二章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第一节泥炭化作用1、泥炭化的生物化学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生物化学分解和生物化学合成。

①植物残骸中的有机化合物经氧化分解、水解,转化为简单的化学性质活泼的化合物。

②分解产物之间合成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

形成腐植酸的过程或作用称为腐植化作用,腐植化作用不是生物作用,而是在氧化环境中的化学作用。

2、凝胶化作用植物在泥炭化过程中经历了腐植化作用后,继而将经历凝胶化作用;凝胶化作用是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的过程。

由于植物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在物理化学性质上都属于凝胶体,吸水能力强,在还原环境中逐渐分解,细胞壁先吸水膨胀,胞腔缩小,最后完全丧失细胞结构,形成无结构胶体,或进一步转化为溶胶;当电性、酸碱性、温度变化时,产生胶体化学变化,上述物质形成凝胶状态。

因为这一过程既有厌氧生物作用,又有胶体化学作用,所以又称“生物化学凝胶化作用”。

3、丝炭化作用当沼泽表面比较干燥,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植物细胞壁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在微生物参与下脱氢、脱水,碳含量增加,氧化到一定阶段后植物遗体迅速转入弱氧化或还原环境中,或被泥沙覆盖后中断氧化作用,这个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如果丝炭化过程持续进行,将可能导致植物遗体全部分解。

当植物遗体存在氧化和还原环境交替变化时,丝炭化和凝胶化作用可能交替进行。

需说明的是,当丝炭化作用充分形成丝炭物质后,凝胶化作用也就终止了。

第二节残植化作用残植化作用是泥炭化作用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当泥炭沼泽水流畅通时,在长期供氧充足情况下,不稳定组分被充分分解,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富集的过程。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沼泽潜水面下降,植物遗体没有被水覆盖而强烈氧化,造成稳定组分富集。

残植化作用的产物经煤化作用形成残植煤。

第三节腐泥化作用在湖泊、沼泽水深地带、海湾、浅海等水体中,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还原环境中厌氧微生物的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

这个过程称腐泥化作用。

低等植物经分解、缩合和聚合,形成富水棉絮状的胶体物质,经脱水和压实,形成腐泥。

腐泥的颜色一般为黄色、暗褐色和黑灰色。

第四节泥炭成分、性质不同的影响因素1、植物群落木本植物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易形成凝胶化物质,形成的煤以光亮煤为特征;草本植物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和蛋白质,不稳定成分分解,稳定组分富集,形成富含稳定组分(壳质组)的煤,氢含量和焦油产出率高;苔藓植物能分泌防腐剂,因此苔藓类泥炭常保留较多的不稳定组分。

2、营养供应根据植物生长的营养供应,可分为三种类型:富营养型、中营养型和贫营养型。

低位泥炭沼泽常形成富营养型泥炭,高位泥炭沼泽常形成贫营养型泥炭,中位泥炭沼泽常形成中营养型泥炭。

3、介质的酸度酸度高不利于细菌生存,中性或弱碱性有利于细菌繁殖。

富钙的沼泽中,多以石灰岩为基底,喜氧细菌活跃,水生植物为主,形成的煤中S、N含量高,可能与硫细菌的强烈活动有关。

高位泥炭沼泽中,酸度高,加上藓类可分泌防腐剂(酚类),不利于细菌生存,所以植物的细胞结构能保存下来。

4、氧化还原条件泥炭的表层处于氧化环境中,容易被氧化形成丝炭;泥炭的底层处于还原环境中,容易形成镜质组煤。

第五节煤的成因分类根据成煤的原始物质和堆积环境,煤分为三类:①腐植类:腐植煤、残植煤。

高等植物在沼泽环境中形成。

②腐植腐泥类:腐植腐泥煤。

高低等植物混合,在湖泊和沼泽环境中形成。

③腐泥类:腐泥煤。

低等植物和少量动物在湖泊、沼泽深水部位形成。

第三章煤化作用及煤的变质作用类型第一节煤化作用的阶段和特征1、煤化作用的两个阶段①煤的成岩作用泥炭形成后,由于盆地沉降,在上覆沉积物的覆盖下埋藏于地下,经压实、脱水、增碳作用,逐渐固结,经过物理化学作用转变成年轻的褐煤,称为煤的成岩作用。

在成岩过程中,木质素和纤维素继续参与形成腐植酸,已形成的腐植质形成凝胶化组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