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论讲义
粉笔教师理论精讲心理学讲义---普通心理学6
四、人际沟通
(一)人际沟通的定义 (二)人际沟通的方式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 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4.工具性沟通与价值理性沟通
第四节 群体心理
一 群体心理的概述 二 群体分类 三 群体行为规律 四 群体影响
一、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功能 (三)群体心理
社会刻板效应 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投射效应 登门槛效应
第三节 人际关系
一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 人际关系的类型 三 人际冲突 四 人际沟通
一、人际关系的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 言符号系统两大类。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 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二、群体的分类
(一)正式全体和非正式群体 (二)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三)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三、群体行为规律
(一)群体动力学研究 (二)群体凝聚力 (三)群体的士气
四、群体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二)社会惰化 (三)社会标准化倾向 (四)从众与服从 (五)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知识回顾
张飞 孙悟空 林冲 林黛玉
(二)气质类型特征
拓展延伸 胆汁质——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 多血质——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 粘液质——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 抑郁质——神经特点:感受性高、耐受性低
(三)气质与教育
胆汁质——直截了当
1、克服气质偏见 2、根据学生的气质因材施教 3、帮助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教育
(三)智力理论
斯皮尔曼—二因素 一般因素 特殊因素
吉尔福特—三维结构轮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十章 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一、动机概述(选择、简答、简答)二、需要(选择、简答、论述)三、意志(选择、简答)一、动机概述1.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过程,因而对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以通过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进行间接的推断。
2. 动机的功能(1)激活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动机的维持功能体现在行为的坚持性。
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的动机维持下继续;反之行为动机就会下降。
3. 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1)生理动机生理动机也称驱力,它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包括饥饿、渴、性、睡眠等。
(2)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等。
兴趣和爱好也都是社会性动机。
4.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动机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的曲线,这就是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
5. 动机的理论(1)动机的早期理论①本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
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麦独孤(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他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体、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他认为人类有18种基本本能。
洛伦茨: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个体的经验可以转化成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印刻现象)。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选择题)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选择题、简答题)三、脑机能学说(选择题、简答题)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
神经元由胞体(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胞体的功能为整合神经冲动;树突较短,功能为接受神经冲动,再将冲动传至细胞体;轴突较长且一个神经元仅有一根,能够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到其他神经细胞。
2、突触突触是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
突触包含三个部分:①突触前成分(轴突末梢的球状小体)、②突触间隙(一个神经元末端与另一神经元始端间的缝隙)③突触后成分(树突末梢或胞体内的一定部位)。
原理:神经递质是神经冲动在突触间传递的化学物质的媒介。
当神经冲动传导到轴突末梢,突触前成分的突触小泡内储存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经过突触间隙作用到突触后成分,改变突触后成分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了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导又称为化学传导。
分类(1)兴奋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
(2)抑制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性的效应。
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
由于结构和功能不同,可以将神经系统分成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1)周围神经系统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将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联系了起来。
由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组成。
①躯体神经系统: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支配感觉和运动器官。
包含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②自主神经系统:到达内脏系统的神经,又分为机能上相互拮抗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不受或很少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表现为人不能随意地控制内脏的活动。
(完整版)基础心理学讲义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讲义)目录解读一、绪论二、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基础心理学内容1、认知: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 意识和注意2、需要和动机3、情绪、情感和意志4、能力和人格第一节 绪论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心理,猩猩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感觉和知觉、②记忆、③思维、言语和想象、④意识和注意等。
2、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3、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人们又会产生对它的态度,引起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一体的。
4、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 气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本质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现象随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
生物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觉阶段:环节动物开始有心理现象,开始形成条件反射(只具有某种感觉)——蚯蚓、蚂蚁、蜘蛛需要和动机能力、人格(气质、性格)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意识、注意 心理特性心理过程心理现象情绪、情感、意志2、知觉阶段: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能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对物体产生了整体认识(有各种感觉器官)——青蛙、老鼠3、思维的萌芽阶段:有知觉的心理现象,能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有简单的思维能力)——类人猿、黑猩猩4、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类.人类有了语言,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的心理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所以只有人的心理才能叫思维、意识、和精神。
粉笔教师理论精讲心理学讲义--教育心理学【加课】
教育心理学
主讲:任冉
粉笔教师
第四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概述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 苛勒的完型---顿悟说 2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3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4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5 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
1.下列选项中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A.教育要培养知情合一的人 B.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接受学习 C.内在教育的模式会促使学生自发的学习 D.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
2.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句教育名言:“没有哪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 出来的,他必须自己教育自己。”这句话直接与下列哪一思想、学说相支持 ( )。 A.实用主义教育 B.人本主义教育 C.建构主义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2 合作学习 互动合作(师生、学生之间) 基本组织形式:学习小组。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2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一)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二)内在学习论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一)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二)有意义自由的学习观 (三)学生中心教学观
知识回顾
练习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条件 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 的联系
条件: 客观—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主观—有意义的学习心向;适当的旧知识
2.有意义学习的分类 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二、认知主义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3.意义的同化 上位、下位、并列组合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选择题)二、注意概述(选择题、简答题)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选择题)四、注意的品质(选择题、简答题)五、注意的认知理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1)意识是一种觉知: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2、意识的种类(1)非意识过程有一类活动在非意识的范围内,很少进入意识。
例:血压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监控,觉察着我们生理的变化并做出反应,而我们本身并不觉知。
但某些时候,一些通常是非意识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例:通过练习来有意识地控制个体呼吸的模式。
(2)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当个体无法用意识来解释其某些行为时,个体才会意识到无意识信息的存在。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①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
例: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问题,或与他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动作,如挠鼻子等。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在双耳分听实验中,被试所听的材料包含了一些歧义词,其含义并不确定,如bank 可以指河岸,也可以指银行,当bank出现在追随耳(要求听内容的)时,非追随耳(尽量避免听内容的)呈现可以帮助确定歧义词的单词,如money或river,随后要求被试解释所听到句子的含义,尽管被试根本不记得呈现在非追随耳的单词是什么,却明显倾向于将歧义词解释为与该单词有联系的词义。
③盲视:由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尽管病人“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信息加工,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正确感受刺激的位置等信息,但都声称自己的这种判断是一种猜测,而没有意识到对刺激的某种加工。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阿德勒心理学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开发的一
种心理学理论,它主张个体的行为和个性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
影响,他的看法反映在他的著作《个人心理学》中。
阿德勒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渴望意义和目标的内心。
而人的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
这种渴望。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综合性理论体系,旨在探讨个体的个性发展、人际关系和心理治疗等。
它认为个体的行为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在
行为中,个体试图达到某种目标和满足某种需要。
换句话说,人的行
为不是为了满足冲动或欲望,而是基于个体对于生活的追求。
因此,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意义的存在,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定的
意义和价值。
另外,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交性,将人的行为与社会联系起来。
从阿德勒的视角来看,人的行为不仅是为了实现个体内心的目标,还是为了满足社会和文化的期望。
人的行为反映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个体所处的社会也会影响他的行为和个性发展。
在阿德勒的观点中,心理疾病是由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造成的。
往往因为个体与社会和文化的脱节,导致个体感到无助和自卑。
阿德
勒提出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更多
的选择和控制权。
治疗的过程包括揭示个体的目标和意义,改变个体
的态度和思考方式,以此来解决个体的困难和疾病。
总之,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了人的意义性和社交性,将人的行为和
个性发展放在了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它所提倡的目标导向治
疗方式也反映了对个体主体性和控制权的重视。
心理学基础知识归纳重点讲义资料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二、人的心理本质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结构、反馈的概念。
植物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系统,这个概念和后面的诸多章节有密切联系,所以必须搞清楚。
植物神经系统是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能调节内脏和血管平滑差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它受大脑的支配,但有较多的独立性,特别是具有不受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动,主要分布在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中。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现象三、各种感觉痛觉既是内部感觉也是外部感觉。
痛觉最难以适应,但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四、知觉概述知觉四个特性:六、记忆及记忆进程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第五节意识与注意一、意识概述二、注意概述注意的特征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一、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化二、社会角色及理论三、自我、身份、自尊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二、社交情绪态度转变理论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互动和社会影响四、爱情、婚姻和家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二、心理发展的动因三、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第二期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一、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关系五、常见感知障碍的症状六、常见思维形式障碍八、常见情绪障碍十、常见障碍十一、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十二、心理正常、心理异常、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关系十三、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分泛化是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唯一依据如果未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如果已经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如果完全泛化,且心理冲突性质已经变形、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都判断神经症;十六、关于压力与健康人格影响作用外控型人格内控型人格(压力低)社会支持系统生物调节系统临床相阶段:及时型和滞后型第五章心理测量学一、概述测量的定义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测量三元素事物数字法则测量两要素起点(参照点):绝对零点、相对零点单位三、心理量表四、心理测验的分类七、测验的常模八、常模的类型离差智商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或16(应用范围不同)应用于WAIS-RC、CRT、比内测验中,标准差为16九、测验的信度信度的概念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记忆
第六章记忆一、记忆概述(选择、简答、论述)二、感觉记忆(选择)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选择、简答)四、长时记忆(选择、简答)五、遗忘(选择、简答)一、记忆概述(选择、简答、论述)1、记忆的含义记忆是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过程(1)传统心理学观点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可以表现为回忆,也可以表现为再认。
(2)认知心理学观点记忆包括编码、储存和提取。
记忆过程的上述三个环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3、记忆的种类(1)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①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的记忆。
储存时间大约为0.25秒~2秒。
②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1分钟,它的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
③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
储存时间很长,从一分钟以上到甚至终生。
容量没有限制。
(2)图尔文按照长时记忆储存的内容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①情景记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容易受到干扰,记忆不够稳定。
②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不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也比较容易。
(3)按照提取时是否需要意识参与可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①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又叫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②外显记忆外显记忆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表现有以下差别:①加工深度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内隐记忆,却对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影响。
心理学讲义之chapter 10 personality
2.人格理论
22.内.1-外类向型型理(C论.G.Ju-ng-,18对75-立196型1):理论注 露 机重 在 立外 外 断部 , ,世 热 独界 情 立, 奔 自感 放 主情 , ,表 当 善
◆外向型人格的人兴趣和关注 点指向外部客体;
于交往,行动快捷,有 时轻率。
◆内向型人格的人的兴起和关
注点指向主体。
1.2 人格的结构
2.性格(Character)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 ,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 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 特征。
★性格在后天环境中渐成,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 响,具有道德评价含义,有好坏之分。
★性格也受到个体生物学因素的影响:脑损 伤对性格的影响。
★T型人格(T type personality) ◆由美国心理学家Farley提出: ◆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又
分为T+型和T-型两种。
◆当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 方向发展时,就是T+型人格,包括体格T+型和 智力T+型。
◆当冒险行为消极、病态或具有破坏性时,就是T型人格。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 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平 时所说的脾气、秉性(如外向,活泼,内向,害羞
等);
★气质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方式及工作效率,但气 质没好坏之分。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 亦不具有社会道德评价意义;
★气质先天形成,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制 约。
1.人格的概述
特质
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
首要特质
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 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心理学讲义
心理学讲义《心理学》讲义1第一章为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一)心理过程1。
认知过程(知识):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过程: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意):人们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以实现他们的目标。
意志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就是意志行为。
4、知、情、意、行的关系:知识是情感和意义的基础;行动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由情感驱动。
它能提高认知能力,增强情绪,磨练意志;意图控制和调节情绪,提高知识水平。
(2)人格心理学1。
个性倾向:个体活动的基本倾向和动力。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通常表现出稳定的个体的心理特征。
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心理过程从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研究个体心理现象的共性,这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人格心理学从个体心理现象的表现来分析个体心理的差异。
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学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形成的。
一方面,人格心理学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
没有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就不可能产生情感;没有积极的意志和行动,就不可能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另一方面,形成的人格心理可以调节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心理学的特殊任务就是把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践领域,揭示人们在各种特殊活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完整版)基础心理学讲义
(完整版)基础⼼理学讲义⼼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章基础⼼理学知识(讲义)⽬录解读⼀、绪论⼆、⼼理活动的⽣理基础三、基础⼼理学内容1、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和想象意识和注意2、需要和动机3、情绪、情感和意志4、能⼒和⼈格第⼀节绪论第⼀单元基础⼼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理学概述1.⼼理学:是研究⼼理现象发⽣、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理,猩猩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基础⼼理学:是以正常成⼈的⼼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理活动最普通、最⼀般⼼理学的基础学科。
对⼼理学各个分⽀的研究具有⼀定指导意义。
⼆、基础⼼理学的内容1、认知是指⼈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信息加⼯的过程。
认知包括四个⽅⾯的内容:①感觉和知觉、②记忆、③思维、⾔语和想象、④意识和注意等。
2、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从事⼼理活动的内部动⼒)3、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们⼜会产⽣对它的态度,引起⼈们的情绪,激发⼈们的⾏动,这就是说⼈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体的。
4、能⼒和⼈格(能⼒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理条件,⼈格由⽓质和性格组成。
)⽓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秉性,它是⼼理活动动⼒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的⼈格特征,⽐如有⼈暴躁,有⼈温顺,有⼈活泼。
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为⽅式上的⼈格特征。
第⼆单元⼈的⼼理本质⼈的⼼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理是脑的机能⼈的⼤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产物,⼼理是脑的机能,脑是⼼理的器官。
⼼理现象随神经系统的产⽣⽽出现,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发展。
⽣物⼼理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觉阶段:环节动物开始有⼼理现象,开始形成条件反射(只具有某种感觉)——蚯蚓、蚂蚁、蜘蛛需要和动机能⼒、⼈格(⽓质、性格)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想象、意识、注意⼼理特性⼼理过程⼼理现象情绪、情感、意志2、知觉阶段: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的⼼理现象,能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对物体产⽣了整体认识(有各种感觉器官)——青蛙、⽼⿏3、思维的萌芽阶段:有知觉的⼼理现象,能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有简单的思维能⼒)——类⼈猿、⿊猩猩4、⼼理发展的最⾼阶段: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进⾏抽象思维)——⼈类.⼈类有了语⾔,能进⾏抽象思维,⼈的⼼理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所以只有⼈的⼼理才能叫思维、意识、和精神。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PPT讲义课件
自考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01讲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目录一、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四、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PART01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913年,华生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改论文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一)否认遗传的作用①行为的产生是由刺激决定的,刺激来源于客观,而不决定于遗传;②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并不导致技能上的差异;③研究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行为的可控性,而遗传是不可控的。
(二)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①人出生后,生理特点是不同的,但此时每个人都只有一些简单的行为;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作用;③后天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华生的儿童教育观(一)教育标准要多样再教育儿童诗,方法应该多样,且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有所变化。
(二)不体罚儿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
(三)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儿童的习惯有情绪习惯、发音习惯和身体动作习惯。
(四)幼儿培养目标幼儿的培养目标是:让他们成为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勇敢和自信的人。
(五)科学的性教育①儿童出生后,家长要注意不让孩子的生殖器接受不良的刺激;②要让儿童及青少年懂得性器官及其功能;③克服儿童及青少年的手淫习惯,要用语言进行开导和矫正;④指导男女儿童及青少年直接正常交往;⑤要在学校里,特别是大学里,开设性教育课程。
三、华生论儿童情绪发展华生认为,出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爱。
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使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
(一)关于儿童的怕、怒和爱的研究1.怕,出生婴儿就有惧怕的表现;2.怒,最初的愤怒是一种对自己身体运动受到限制的天生的反应;3.爱,最初的对儿童皮肤的抚摸、抓痒、轻拍,就会使儿童发出微笑,产生愉快地表情和行为,这就是天生的爱。
心理学讲义
心理学讲义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
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2、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会对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或满意或厌恶、或喜爱或憎恨、或高兴或烦恼、或自豪或自卑,等等。
这些心理现象称为情绪和情感,即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某些困难。
这时,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战胜困难,达到自己预定的目的。
这种制订计划,采取措施,克服一定困难,坚决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志过程。
认识、情感、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这三种心理过程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
一方面,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另一方面,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即个性,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构成。
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Individuality tendentiousness)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等。
它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Individualit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是表现在人身上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
EAP心理咨询理论及核心技术讲义
第34页
大五人格
开放性
低开放性:保守、实践、有效率、 专业、有知识深度
高开放性:兴趣广泛、好奇、自由 、追求新奇
EAP心理咨询理论及核心技术讲义
第35页
大五人格
怡人性
低利他性:怀疑、攻击性、坚韧、 自私自利
高利他性:信任、谦虚、合作、坦 白、不喜冲突
EAP心理咨询理论及核心技术讲义
第36页
大五人格
EAP心理咨询理论及核心技术讲义
第26页
抑郁治疗认知疗法
一、教育阶段:使个人认识到认知、情绪和 行为之间关系 二、行为激活或高兴事件日程安排,增加个 体生理活动性以及对社交和其它有益活动 参加性 三、认知练习,形成并练习一些认知或行为 策略,以帮助自己进行行为假设检验或应对 以前问题情境 四、行为假设检验,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有意识地 检验其消极假设正确性,并否定这些假设。
EAP心理咨询理论及核心技术讲义
第20页
焦虑
强迫行为 1、重复行为(洗手,检验)或心理动作 (祈祷、默念),因个体强迫观念或必须严 格按照规则行事观念驱使。 2、强迫行为目标为了摆脱或减轻痛苦情绪 或阻止可怕事情或情况发生,但强迫行为 和它们试图阻止事情之间联络不含有现 实性,或者显著过分。 诊疗:假如个体天天连续一个小时感受到痛苦情 绪,或个体正常机能显著受损,即可确认为强迫症
EAP心理咨询理论及核心技术讲义
第30页
季节性情感障碍治疗
光照疗法: 天天10000勒克斯光线下半小时,连续一周。 1Lux=1Lm流明/平米 普通白炽灯一瓦大约相当于9流明 日关灯一瓦大约相当于40流明
EAP心理咨询理论及核心技术讲义
第31页
双向情感障碍
个体经历抑郁期和躁狂期 躁狂症状: 1、夸大自尊或浮夸 2、睡眠需要降低 3、比平时更爱说话或一直不停说话 4、观念跳跃或思维奔逸 5、注意力分散 6、活动增加或精神性运动兴奋 7、过多地参加冒险活动 最少包含以上三种症状能够是确诊 抑郁症状和躁狂症状交替出现,有天天交替,也有连续数 周数月,期间经历“正常”期,交替出现。
心理学讲义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行为动力理论概述一、行为的含义(一)行为的概念(二)人类行为的特征(三)人类行为的分类(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二、行为动力理论(一)行为动力的概念(二)行为动力的理论第二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需要的概念(二)需要的特点二、需要的种类(一)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二)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三、需要的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需要的其他理论第三节动机一、动机的含义(一)动机的概念(二)动机的功能(三)动机的形成二、动机的种类(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三)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四)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三、动机的相互作用(一)动机的联合(二)动机的冲突四、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激发(一)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二)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四节情绪一、情绪的含义(一)情绪的概念(二)情绪的两极性(三)情绪的功能二、情绪的表现形式(一)表情(二)情绪的表现形式三、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情绪的发展(二)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第五节意志一、意志的含义(一)意志的概念(二)意志行动的特征(三)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一)意志的过程(二)意志心理结构三、意志的品质(一)意志的自觉性(二)意志的果断性(三)意志的坚韧性(四)意志的自制力四、学生意志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意志的发展(二)学生意志的培养行为动力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如何被推动和维持的心理学理论。
人类行为动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系统。
从早期动机的本能理论到现代动机的认知理论,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行为动力的假说。
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行为动力的认识。
心理学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各种心理因素的动力作用性质是不同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产生的源泉,但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成为现实的行为动力,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性主要是通过影响动机形成表现出来的。
粉笔教师理论精讲心理学讲义--10.7普心1
第一节 感知觉
一 感觉 二 知觉 三 感知觉的关系和应用
当孩子看到鲜艳的紫红色大樱桃时,下列体现知觉的是( ) A.我要吃 B.真甜 C.颜色好看 D.哇,大樱桃
小朋友能区分橘子和橙子,依靠的是( )
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味觉
一、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同时诱 导
相继诱 导
正诱导
负诱导
听音乐时,闭目倾听效果更好。 运动可以缓解认知活动的疲劳感。
闭目视觉休息,让听觉更好
小孩临睡前往往容易很兴奋,出 现所谓的“闹觉”现象。 安静后兴奋
动觉兴奋,让大脑休息,不活动 昨天在网吧玩了一夜,早上异常疲劳。
玩一夜兴奋,第二天疲劳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感觉的分类
感觉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肌体觉
(三)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
一种能力
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
感受阈限 具体的值
绝对感受阈限
差别感受阈限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掌握知识: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2.绝对和差别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关系 4.韦伯常数
二、心理学主要的流派
流派 构造 主义
机能 主义
行为 主义
代表人物 冯特 铁钦纳 詹姆士 杜威 安吉尔
华生
主要思想
1.心理学研究意识 2.内省法
地位 第一个心理学流派
1.心理学研究意识流
心理咨询理论多样性及统一性讲义
为什么需要理论
(一)理论为心理咨询师提供咨询方向 所有的咨询师都试图对复杂的、混乱的信息做出充分有用的 反应。理论告诉我们如何开始、如何分析、如何应对。如, 精神分析重视早期经验、行为主义重视行为的维持条件、认 知主义重视不合理信念。
(二)建立职业身份 与非正式的职业相反,职业的特征之一在于能够拥有理论和 知识方面的专家群体。我国大部分的咨询师(有资格证)显 然达不到这个要求。
我的观点:将不同理论糅合在一起只能是混乱的,因为这些 理论最根本的假设是不一样的。就像现在有人想把中医和西 医综合起来一样。但是,不糅合成一个理论并不意味着不可 以共存。事实上,这几种大的理论反映的是人的不同层面, 精神分析是深层的(潜意识)、认知理论是表层的(意识)、 行为主义是外显的(行为)、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是精神的 (自我实现、超越性的、高峰体验)。认真去学习这些理论 有助于对人更深刻的认识,能够开阔咨询师的眼界。
心理咨询理论化的多样性
现有的被称为治疗方法的理论已经超过了400种。 1、说明人的复杂性 2、所有的咨询理论都来源于临床经验(即都只能反映某一 部分个体的情况,而且咨询理论与咨询师的人格是密切相 关的)
(一)可供选择的“人的意象” 每一种心理咨询理论都有一个基础——人的意象,即关于人 的本质的一系列假定。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1、人是机器。如,行为主义 2、人是生物有机体。如,精神分析(力比多) 3、人是社会存在。如,系统论心理咨询、客体关系 4、人是精神存在。如,超个人学说心理咨询方法、存在主义
(2)安德鲁斯的自我确认模型 其核心思想在于认为个人在这个世界的活动就是确认自己的 自我概念。自我确认的过程包含了一系列完整的反馈过程。 心理咨询及心理疗法的目的在于帮助自我确认是如何在生活 中发挥作用的,并去改变那些发生严重扭曲的反馈程序阶段。
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特征——讲义
一、心理理论的概念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理,通过推测心理状态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或预测他人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心理理论”。
二、心理理论的重要性“心理理论”能力对于婴幼儿社会交往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心理理论是婴幼儿社会认知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能促进婴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例如:1岁左右的婴幼儿,随母亲起去一个陌生环境,会表现得异常紧张;此时,他会根据母亲的情绪状态,来判断环境是否安全;如果母亲是微笑且非常轻松的,那么婴幼儿便会调整自己的反应,也变更加有安全感和舒适;如果母亲是焦虑且紧张的,那么婴幼儿便会更加不安和哭闹;这个案例表明:婴儿在根据抚养者的行为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长此以往,婴幼儿对他人的心理状态推理能力将会越来越强,进而促进其社会认知的发展甚至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
三、婴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特征1.婴幼儿从6个月开始,具备一定的社会参照能力;例如:实验中一个母亲在床边用玩具吸引孩子爬过来,当婴儿爬到床边时,因感受到了高度的危险,便开始犹豫不前;如果母亲微笑着鼓励婴儿,大多数婴儿都能选择爬过去;但如果母亲表现出恐惧与制止,便没有一个婴儿选择爬过去。
2.婴幼儿对愿望有初步的理解力;在18—24个月的时候,开始使用愿望语词,同时,还表现出愿望的对比性。
例如:幼儿经常会使用“我认为"“我知道”“我要”“我希望”“这样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还会用句子“我想要一只乌龟,但是妈妈给我一条小鱼”,“我想要一颗草莓糖果,但是我妹妹想要一颗巧克力”来进行愿望的对比;3.婴幼儿对错误信念的理解是有限的;例如:在实验中哥哥将巧克力放在厨房的碗柜上(位置A),然后离开,哥哥不在时,妈妈把巧克力放到另一个碗柜上(位置B)。
此时要求她3岁的妹妹判断,哥哥回到厨房拿巧克力时,会在什么地方寻找?妹妹的答案是位置B,妹妹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哥哥会在位置B处寻找。
而成年人的答案是A,这是因为成年人能够从哥哥角度出发,认识到哥哥所持有的观念是错误的,即哥哥并不知道巧克力换位置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为后面的心理治疗的章节做铺垫
每一时期结合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作为对比
对释梦理论的评价,通过讨论的形式得出
(补充)针对释梦理论科学分析梦的真正含义
案例引出概念及心理防御机制的实质
心理防御机制种类很多,时间关系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一个合理化的例子
重点: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
新内容
新知识
思想教育内容
通过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讲解迷信行为的发生原因,为破除迷信行为做理论铺垫
双语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ed reflex)、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ed reflex)、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孩子的不良行为,不给予关注打骂
赞扬
正强化消极行为消极刺激的增加
考不好,挨打厌恶疗法:电击,治疗酒依赖
5、对迷信行为的解释
四、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
焦虑抑制了进食
五、内脏学习理论
生物反馈、神经性呕吐
六、社会学习理论
1、特点
2、观察学习
3、替代强化
4、理论总结
七、述评
研究对象:儿童、动物,机械唯物主义
第三节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讨论、提问
1学时
导课,通过与精神分析理论比较得出。
补充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该理论内容
通过巴甫洛夫的介绍自然引出他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由生活中的例子讲心理理论,让同学也在生活中发现一些心理学现象。
思想教育:
破除迷信思想
0.5学时
简述
0.5学时
简述
教学小结
(经验教训、学生反映、改进意见等)
3.行为主义心理学: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4.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的层次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
5.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
6.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独特性,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
7.认知心理学:研究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
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介绍
(一)、潜意识理论
1、潜意识
2、前意识
3、意识
(二)、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快乐原则,原是本能能量
2、自我:现实原则,能量来自本我
3、超我:至善原则,自我理想、良心
案例:社交恐怖症
三、性心理学说
泛性论性欲始于生命初期
性功能是整个身体的功能
力比多——性力
心理发展学说,性心理学说
要求自学内容
心理生理学理论
参考资料
《西方心理学史》唐緎北京大学出版社
复习题或要点
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学习理论的理论要点
教学进程
提问、演示、重点、难ຫໍສະໝຸດ 、教具、时间分配、教法等第二章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
心理理论回顾:
现代西方心理学派简介
1.构造主义: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教案(课时计划)
课题
第二章心理理论
授课时间
周次
3
2005年9月6日
课次
3
学时
4
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的)
掌握:掌握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理论的观点及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发射的区别
熟悉:熟悉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了解:心理理论的回顾;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S1R S2
1、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2、斯金纳
主要研究个体在有限度的自由活动环境中,如何在已有的反应中学习到正确的行为,去达到某种目的。
3、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4、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类型
正强化积极行为积极刺激的增加
驯兽表演、强化物、代币制
负强化积极行为消极刺激的减少
经常喝酒的父亲,
消退消极行为积极刺激的减少
非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的概念
2、条件反射的特点
泛化
消退
3、人类不良行为的形成
二、华生的学习理论
1、试验:小白鼠走迷宫学习
S——R人和动物的行为
都是学习的结果
恐惧性条件反射
2、反射运动的两条规律
频因律
近因律
3、环境决定论者
三、操作性条件(Operant conditioned reflex)反射
“妈妈我想你了”。引出:
4)转移(displacement):“迁怒”
5)升华:“孔子厄而著《春秋》,司马迁腐而《史记》出”。
6)幽默(humor):
(六)、精神病理学说
(七)、理论述评
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特点是在心理学内不谈意识和主观体验,强调S-R,应用客观观察法。
行为的概念:广义
狭义
学习:刺激反应
学习(中间环节)
1、口腔期:0~1岁,快乐的满足来自于口腔的吸吮
“口腔性格者”
2、肛门期:1~3岁,排泄、控制大小便
3、性器期:3~6岁,性器官,男孩女孩已有性别意识。
认同的三个含义模仿
嫉妒
喜爱
“恋父情节”的例子
恋母仇父情结的神话
发展不良,男孩性变态,女孩生活不检点
4、潜伏期:7~青春期
5、两性期:青春期~
(四)、释梦理论
一、马斯洛
本能论
自我实现论
二、罗杰斯“自我论”
条件关注“我还委屈”
需要无条件关注女生对自己过分自责——赏识教育,
大学生上课做手工,鼓励
询者中心理论:为孩子来咨询,‘非指示疗法’
三、述评
第四节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一、艾里斯的观点
二、贝克的观点
0.5学时
1、5学时
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便于理解弗洛伊德所建立的庞大的、深奥的理论体系
2)近期发生的事——日有所思、也有所梦
3)童年或早期经验的影响
4)来自身体方面的影响
(五)、心理防御机制
案例:急性应激反应:隔离、转换
1、概念
2、种类
1)潜抑(repression)作用:例子:一位女性,与丈夫的感情不好的原因。
2)否认(denial):比如:失去亲人的病人
二者的区别
3)合理化(reasonalization)
补充:行为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行为主义的产生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
其次,行为主义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
一、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ed reflex)理论
巴甫洛夫简介
“巴氏小胃”,带神经支配,经历了20次手术才成功
“假饲”
非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
1、梦的作用:对潜意识欲望的表达
2、释梦理论:是去挖掘寻求梦中隐匿的意义。
显梦:醒来后还能回忆的梦境,是隐梦的一种伪装形式,
具有象征意义
隐梦:梦境深处不为当事人所了解的部分
3、梦的内容的变化
简缩
转移
象征:女研究生的例子
再修正
4、对释梦理论的评价:以偏概全;梦的多元性
5、梦的来源
1)梦是潜意识中欲望冲突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