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外交史学研究

合集下载

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_析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

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_析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

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析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曹倩琴(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景德镇333000)摘 要: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始于晚清,完成于民初,外交机构也历经了总理衙门、外务部、外交部。

总理衙门和外务部在外交机构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封建统治大框架内进行的外交机构变革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直至清王朝统治结束,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始终没能完成。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建立共和制,在国体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北京政府对外交机构进行彻底改造,最终完成了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清末民初; 外交机构; 近代化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1)02-0097-03 1861年,清政府设立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中国旧有的封建外交制度(朝贡制)逐步瓦解,中国外交被迫走上近代化道路。

作为国家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外交机构,其变化是与整个国家政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以中国封建君主政体为前提的外交机构近代化道路必然充满矛盾和对抗,直至封建王朝统治结束,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始终没能完成。

一、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清末外交机构转变清朝早期,中国建立起东亚朝贡体系的外交体制,朝贡国包括朝鲜、安南和琉球、暹罗、缅甸、南掌、廓尔喀、浩罕、坎巨。

鸦片战争前,西洋(荷兰)、吕宋(西班牙)、澳门夷(葡萄牙)也属于朝贡国系列中的国家,“每次使者,皆卑身屈己,侪于藩臣贡使之列,行三跪九叩之礼”①。

但在鸦片战争后,葡萄牙、荷兰和西班牙很快便退出了朝贡国之列。

甚至在19世纪上半叶,这种朝贡体系内的朝贡国行为还有加强的趋势。

19世纪上半期西方殖民主义的势力已经从东亚大陆的边缘逐渐接近了核心,东亚朝贡体系范围包括的各国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严重威胁。

朝贡体系内的各国加强朝贡行为,更多的是寻求宗主国清王朝的保护,使其免受西方国家的入侵。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朝贡体制并未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中国外交史

中国外交史
Page 7
1971年10月25日 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2758 号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的中 国席位。 1972年 2月21日 美国总统尼克森访华。 1972年 9月 2日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1975年12月 1日 美国总统福特访华。 1978年 8月12日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 1978年12月15日 和美国共同发表《中华人民 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建交声明》。 1979年 1月 1日 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 1979年 1月28日 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美 理兹比格涅夫· 布热津斯基 国,日本。 1979年 2月14日 中越战争爆发,一直持续到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越关系正常化为止。 1982年 9月22日 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 夫人访华。 1984年12月19日 发表关于香港回归的《中英 联合声明》。
Page 13
“最终是为了消灭原子弹”
我从一些介绍我国核工业发展历程的材料中了解 到,还在我国革命胜利之前,中共领导早已开始关注 ‚核‛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问题始终没有离开 过毛泽东的视野。 在中外记者会上或与外国记者交谈时,陈毅外长 多次谈到了核问题。有一次,有位记者说,有的核专 家声称,世界上目前已有的原子弹,就足以毁灭专家这样说,有一个人(指赫鲁晓夫)就拿这个东西来 吓唬人。原子弹是厉害,但毛主席有句名言:原子弹 是只纸老虎。这是从战略上藐视它,原子弹没有什么 了不起,亚非拉的反帝反殖斗争才是最好的‚原子 弹‛。 还有一次,有位记者问陈老总:中国核计划的目 标是什么?他答称:这个原子弹嘛,既不能吃,又不 能穿,搞那么些有啥子用嘛!中国只搞一点点。我们 穷得很,不同人家搞竞赛。至于‚目标‛嘛,我们搞 原子弹,最终是为了消灭原子弹。
Page 11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综述_傅亮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综述_傅亮

一系列的海关资料,即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 编辑委员会主编出版了 “帝国主义与中国海
瑠 至今仍是海关史研究参考的重要史料。改革开放以后,以陈诗启为首的 瑏 关资料丛编” 共 10 辑,
厦门大学成立了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召开了三次海关史国际研讨会,逐渐推动了近代中国海关 史研究。此后,国内外一系列有关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的论文、著作不断出版。国内的主要代表
海关史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综述
傅 亮
*

要: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无论从研究论著及出版史料方面都取得许
多成果。通过梳理近十年来海关制度及行政、 贸易与税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我们认 为海关史研究者应该突破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内容 、 时限、 资料三方面的限制, 特 别要注意与西方学术界展开对话 ,从而进一步拓展海关史研究。 关 键 词: 中国近代海关史; 近代海关制度; 近代海关管理
* 作者简介: 傅亮,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 《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述评》 , 《厦门大学学报 》 1996 年第 3 期; 阮芳纪 : 《近年来中 戴一峰 , 吴伦霓霞、 何佩然主编 : 国海关史研究述评 》 《中国海关史论文集 》 ,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近 20 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 》 , 1997 年版,第 3 - 24 页; 戴一峰 : 《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 吴伦霓霞、 何佩然主 : 《中国海关史论文集 》 , 第 47 - 69 页; 佳宏伟 : 编 《近代史研究》 2005 年第 6 期。
中国近代海关作为西方在中国扩张的产物,广泛涉及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 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领域。随着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 已经产生了为数众多的论著,此前已有相关学者对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① 其 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戴一峰先生 1996 年发表的 《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述评 》 以及佳宏伟 先生发表的 《近 20 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 》 两文,这两篇文章基本上全面总结了 2005 年以前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重点就 2005 年以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新成 果作一梳理,以期对进一步推动中国海关史研究有所帮助。

近百年来不同范式下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北洋外交思想研究综述

近百年来不同范式下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北洋外交思想研究综述

近百年来不同范式下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北洋外交思想研究综述作者:谢万昌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3期摘要:近百年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北洋外交思想研究的学术变迁与东态,其不仅诠释了近现代的历史的变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更折射出了个体历史人物在时代变迁与转型过程中受到深刻剧烈的时代性刻痕与烙印。

不同时期所主导下的历史研究范式对其个人历史的裁减形成的截然不同的价值与话语体系,对历史认识与评价的重大影响,体现了历史发展内部复杂矛盾的不可抗拒性在历史个人主体上的强烈影响。

梁启超作为近代上杰出历史人物之一,在其外交思想与个案研究中显得更为清晰与客观,但同时随着历史自身研究的深入与拨乱辨伪,追求唯物主义史观与实事求是的历史原则的回归与还原,不同时期,不管是革命范式的定性评价还是现代化范式的解冻性复原,都为客观辩证地研究梁启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北洋外交创造了历史条件,其认识成果可以说是梁启超个案研究的一体两翼,存在固有取舍与益彰。

这正好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特有的时代性张力与活力,为我们开拓与保留了丰富饱满的历史记忆与历史空间。

关键词: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梁启超;第一次世界大战;北洋外交近百年来有关从外交领域研究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外交的学术成果目前并不多,从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来看,梁启超的研究学术成果目前主要集中梁启超思想领域,集中表现为对梁启超宪政思想、新民思想文学史学教育报刊传媒等领域,而对“一战”期间中国外交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通史性的著作中,而其评价由于长期受到意识形态与革命反帝外交话语的主宰,一直以来史学界对其往往以“卖国外交”或“屈辱外交” 做否面性评价,对其研究与评价并不符合求真求实的历史研究思维。

随着近年来史学领域现代化范式的深入,对这段时期外交研究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学术研究的阶段,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中关于梁启超在不同领域的文献综述就超过十篇,分别涉及梁启超一生在政治、思想、学术、社会、文化、教育、传媒等诸方面在不同时期所取的研究成果的文献回顾与学术点评,其往往聚焦于“革命研究范式” 下,革命话语主宰时对梁启超研究在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至文革时期研究的反思与检讨,学术成果表现多为对梁启超在诸方面的批判与否定。

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2025年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2025年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5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1、明成祖时期,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曾派郑和七下西洋,其出发点是()A. 宣扬国威B. 扩大明朝疆域C. 发展海外贸易D. 掠夺海外财富答案:A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的史实,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郑和七下西洋的出发点。

选项A,明成祖时期,明朝的国力达到鼎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故选项A与材料内容相符。

选项B,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对外交往,并不是为了扩大明朝疆域,故选项B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C,郑和下西洋虽然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但主要是宣扬国威,而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故选项C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D,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对外交往,并没有掠夺海外财富,故选项D与材料内容不符。

2、清朝乾隆年间,四川重庆府某县士人获取功名的途径不包括()A. 凭借门第即做官B. 参加科举考试C. 依靠举荐为官D. 凭借军功授官答案:A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清朝乾隆年间四川重庆府某县士人获取功名的背景,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清朝乾隆年间四川重庆府某县士人获取功名的途径。

选项A,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在隋唐时期科举制确立后,门第出身不再作为选官的标准,清朝乾隆年间士人更不可能凭借门第即做官,故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清朝乾隆年间科举制继续存在,士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选项C,察举制是西汉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察举制下士人可以通过举荐获得做官的资格,清朝乾隆年间虽然实行科举制,但皇帝仍可以举荐官员,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选项D,军功授爵制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确立的选官制度,汉朝初期继续沿用,清朝乾隆年间虽然主要实行科举制,但军功授爵制依然存在,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期中论文题: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历史的研究模式Paradigms期中论(精)

期中论文题: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历史的研究模式Paradigms期中论(精)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命题的突破

一,魏源小传
魏源故居座落在湖南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1794年4月, 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魏源诞生在 这里。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高邮 知州,是我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 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 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后人评他 “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他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传世著作多达四十七种,六百余卷,约八百万字。这些著作 涉及到经、史、子、集各个领域,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 历史、地理、文化、教育、外交和近代自然科学等各方面内容,可 谓卷繁帙浩、洋洋大观。其中最主要的是《圣武记》、《海国图 志》、《皇朝经世文编》、《明代食兵二政录》、《书古微》、 《诗古微》等。《海国图志》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变 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积极的启蒙作用, 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辉煌巨著。《古微堂文集》、《清夜斋 文集》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4, 中国人面对沉重的历史向来没有正视的勇气,,往往用忠奸善恶的人物评定来 简化历史的复杂,道德的激情审判替代了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冷竣反思。亲历战争 的大臣在战后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探索,包括被后世称赞的lzx.
一,林则徐小传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元抚,另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 州)人。嘉庆十六年(1837年)进士,与袭自珍、魏源、黄爵滋等人提倡经世 之学。嘉庆二十五年起,先后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宁布政使。任期整 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民。 后升任东河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 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尽力修治黄河。又兴修白茆,浏河 等水利。道光十二年任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 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抚;致力兴修水利工程。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 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开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1838年 (道光十八年)在湖广总督任内,是鸦片已成中国的严重弊害,黄爵滋上疏主 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八月, 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九月应召进京,力陈严厉禁烟的重 要性和禁烟的方略,为禁烟派代表人物。12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 鸦片。次年3月到广州。为了解西方情况,派人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 《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列》、《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 介绍外国的文献。

简论晚清外交史研究所用档案史料的内容特点及价值

简论晚清外交史研究所用档案史料的内容特点及价值

些文字上的错误 ,加了索引。便于读者查阅使用 。 从三朝 《 筹办夷务始末》还衍生出两种重要的史料 。其
1 . 2《 筹办夷务始末》的衍生文献

是在蒋廷黻主持下 , 广泛搜集各类散佚 民间、 未能编入《 筹
+国家 清史 纂修 工程 “ 邦交 志 ( 下 )政策 体制 篇” 的阶段 性成 果 。
简论晚清外交史研 究所用档案史料的对容特点及价值
简论晚清外交史研究所用档案史料的 内容特点及价值术
1 .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2 . 安徽大学历史系 张震旦 尹建龙
[ 摘要 ] 档 案史料 是开 展 晚清外 交史研 究 的基本 资料 ,但 其种 类繁 多 、内容庞 杂 ,涉及 外交 类 官书 、衙 署档 案 、官 员奏议 文
史学研究 的第一前提是必须有档案等可信的史料,这是
进行总结 ,由此产生了专记此类“ 夷务” 的政府官书。咸丰皇 帝即位后不久即在大臣杜受田的建议下 ,设馆整理编纂道光 朝与“ 外夷” 进行外交往来的档案文件。当时的主持者认为 , 夷务之兴始 自 道光朝 ,而办理得失全在奏章 ,于是将当时对
集 、日记笔记等类型。对这些档案史料的整理、出版情况,内容概括、编纂特征、学术价值以及在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中需要
特 别注 意 的问题等 进行 分 f - l J  ̄ l J 类 的详细 分析 和评 价 ,有助 于促进 学 术界对 晚清 外 交档案 史料 的 了解 ,提 高 史料使 用效 率 。 [ 关键 词] 晚清 外交 官书 奏 议 日记
到 民 国年 间 ,各海关 在 处理 各种 公务 的过 程 中所形 成 的大批 公 文档 案 ,包 括各 种报 告 、咨 、呈 ,以及 大 量 的来 往 函 电。 海 关作 为 近代 中 国的政 府机 构之 一 ,它所 使用 的公文 函 电 , 也 应 属于 近代 各级 官员 文 书之列 。但 在 近代 中 国半 殖 民地半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

本专题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系统而实用的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岳谦厚博士《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评介

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岳谦厚博士《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评介

维普资讯
20 0 2年 1 0月
山西 师大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 n l f S a x a h r n v r iy( o i lS i n e Ed to o r a h n iTe c e s U i e st S ca c e c ii n) o
衡 , 项 失 衡 则 导 致 中 国丧 权 失 土 , 成 百 年 之 痛 史 。与 此 同 时 , 方 近 代 外 交 知 识 的 输 入 , 成 中 国 近 代 外 此 铸 西 促 交 意识之 萌 芽 . 渐 超 越 了只有 朝 贡而 没有 外 交 的传统 观 念 , 向 同国际 政 治接 轨 的道路 , 有 总理 衙 门 、 逐 走 遂 外
深 层 文 化 内涵 。 种 格 局 至 道 光 咸 丰 年 间 为 东 来 的 西方 人 两 次 以 炮 舰 所 破 毁 。 方 列 强 用 炮 舰 向 中 华 帝 国 表 此 西
明 : 们 不 是 贡 使 , 们 是 执 行 其 国 家 之 使 命 , 过 外 交 途 径 订 立 不 平 等 条 约 。 中 国 传 统 对 外 关 系 自 此 而 失 他 他 通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5 5 ( 0 2 0 — 1 30 1 0— 9 7 2 0 ) 4 0 0 — 2
鸦 片 战 争 之 前 , 国并 无 近 代 意 义 之 外 交 。礼 部 和 理 藩 院 乃 是 以 居 中 驭 外 之 “ 朝 ” “ 国 ” 理 念 , 中 天 或 上 为 为 接待 藩邦 、 国或外 国贡使 而设 立 , 本 身是 以“ 国 ” “ 狄” 间不平 等关 系作 前提 , 现 了“ 朝 至上 ” 属 其 上 与 夷 之 体 天 的

外交与内争——1923年北京政府撤废“二十一条”交涉及其所遭受来自国内的阻碍考述

外交与内争——1923年北京政府撤废“二十一条”交涉及其所遭受来自国内的阻碍考述
麓卅警羽 2018.01
LAN ZHo U XU E KAN
外 交 与 内争
1923年 北京 政 府撤 废 “二 十一 条 ”交 涉及 其 所 遭 受来 自国 内的 阻碍 考 述
赵 鳌 均
摘 要 1923年对 日撤 废“Z-十 一条”交涉名义 上虽是对 日交涉 ,但 实 际上却 与 国内政争脱 不 了干系,其提 出方式及后续交涉都 因此深 受影响。不但相关人 员无法避开政争 的漩 涡从 而影响 了交涉进程 ,且此项交涉提 出之后更 多地成为 国内政争的 口实—— 除 了北京政府 内部 的人事倾 轧 外,国内反对北京政府各派系亦借机运作 以遂其政治图谋。正是在这样无限内耗的情况下,对外 交涉不 了了之 ,政府体制 的合 法性 因此受到 怀疑 ,埋下 了引发之后政治变革的种子。
一 、 撤废交国 四年 的 中 日条 约及 换文 ,中华 民国政 府 自始 即不 愿 承认 之 ,因此 到 了 1919年 巴黎 和 会及 1921年华 盛 顿会议 ,皆 曾声 言二 十一 条无 效 。然 而 ,中国方 面 的要 求 在这 些会 议 中虽然 或 多或 少 收 回 了一 些权 利 ,但 尚有若 干条 款之存 废 未能 得到 明确 的结 果 ,因此有 待进 一步 地交 涉 。1922年 , 中国在 甫成 形 的“华盛 顿体 系 ”下收 回了山东 ,外交 上 的小胜 激起 了国人 的乐 观情绪 ,于 是收 回旅 顺 、 大连成 了中 国政 府 的下一 个 目标 。⑤
作者 简 介 :赵 登均 ,北京 大学历 史学 系博 士 生。
① “二十一条 ”者 ,“是 《民四条约》的缘起 ,而《民 四条约》是 ‘二十 一条 ’要 求的结局 ;‘二 十一条 ’是 《民四条 约》的初稿 ,而《民四条 约》是 ‘二十一条 ’的定案”。(参见张振鸥 :《“二十一条”不是 条约——评 (中国近代 不平等条 约选编及介 绍)》,《近代 史研 究》1999年第 3期 ,第 4页。)所谓的“二十一条”在 经过双 方反 复协 商,最终仅就 原提议 中之 12条签署为 8条文 、6照会 ,且语 句多有修改 ,因此 中国方面的正式名称应 为“民国四年五 月二十五 日缔结之 中 日条约及换 文”,日本 方面的名称则为“大正四年 日支条约及公 文交换”。唯在 本文所 涉及 的 时段 中时人的语 言仍 习 惯 以“二十一条”称之 ,且 日本方 面也有 “二十一 僚”的用法,故本 文在行 文上仍采 用此一 名词 。又 ,此 时原约 中的 3 条 、3份 照会 已在 华 盛 顿 会 议 期 间或 其 后 的 谈 判 中废 止 ,再 加 上 于 1917年 改 订 的 吉 长铁 路 借 款 合 同 ,至 1922年 底 ,原 本的“二十一条”仅存 5条 、2照会 ,再扣去 因中国政府技 术性拖 延而成为具文的部分 ,此畸仅存 的廿一条 问题 只剩(1) 旅 大、安奉 铁路 展期 至 99年 问题 ,及(2)日人在 南满商租土地权 、(3)任便 居住权 等 3条 。而旅 大租 期若 不依 该条 约延 展 至 99年 则将 在 1923年 3月 26 日届 满 ,因此 此 番 交 涉所 争 虽 以“二 十 一 条 ”为名 ,但 无 论是 政 府 行 文 或 民 间 示 威 都 以 “收 回旅 大 ”为 主 轴 。

蒋廷黻史学成就概述

蒋廷黻史学成就概述

展到中国近代史, 并且撰写了许多很有分量的专题论文。他一生 治学严谨, 学术著作不多。在外交史方面, 最有成就的是他花了 极大精力辑录的《 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 中两卷。该书是 题 , 上、 许多方面都 是新创的, 廷黻对外交史 的研究也是方面之 当时第一部编审精当、 卷帙浩繁的外交史专题资料集。因此他被 ” 可见蒋廷黻这项研究 , 实际上是开创 了一门新的历史学 誉为“ 替中国外交史导航的人” ¨ 。在近代史方面 , 流传最广、 影 分支学科。可以说, 中国之有中国近代外交史, 实在是从蒋廷黻 响最大的是他撰写的《 中国近代史》 一书。该书虽仅 5 万余字 , 但 开始的。
收 稿 日期 :0 6—0 20 4—2 6
会因素和政治因素更缺乏深入研究; 而且马士很少使用中国政 府的官方材料 。蒋廷黻在南开教学时对很多问题就已经感到困 惑, 他决心根据中国的书面材料和中国社会的实际来研究近代
中国外交史。因此,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 《 所采用的史料是 最原始、 最正确的, 不仅“ 使青年学生得从此入门以深究中外关系 史, 并且一般国人也因此而得明嘹过去外交得失的真相” 。 第二, 从编撰体例上来说 ,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 中 《 是 国第一部史料式的外交史。在这部书中, 蒋廷黻没有描写洋鬼子 如何欺压中国, 也没有宣扬不平等条约该如何废除。它只是平铺
作 者 简介 : 文 沛 (9 9一) 女 , 西榆 次人 , 教 , 士 , 刘 17 , 山 助 硕 主要 从 事 史 学 史及 中 外政 治 制 度研 究 。
编辑了他的开山名著 : 《 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 近代中国 。《 外交史资料辑要》 收录了 1 2年( 8 2 清道光二年) 19 年( 至 85 光绪 二十一年) 中外交涉的重要文献共 79 9 篇。13 年 1 月由商务 91 1

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述评

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述评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总第63期)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述评● 吕一燃在清代,中俄两国的边界线长达一万多公里,是世界上两国间最长的边界线。

在有清一代的260多年间,中俄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复杂而频繁的关系。

清朝初年,俄国曾入侵黑龙江流域,从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后,至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前,中俄两国的关系虽然也有比较紧张的时候,但一般说来,还是比较友好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为西方列强和俄国竞相侵略的对象,俄国和中国的关系,主要是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

我国对清代中俄关系的研究,如果从康熙时期的萌芽状态算起,至今已有300年的研究史了,如果从比较严格的意义上说,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关注边疆危机,发奋研究中俄关系问题算起,至今也已有150多年的研究历程了。

在这二三百年间,我国对中俄关系史的研究,是不断深入的,按其发展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或三个时期,从康熙年间至1911年为第一阶段,也可以称之为草创时期;1911—1949年为第二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粗具规模时期;1949—至今为第三阶段,也可称之为繁荣时期。

本文拟就第一、二阶段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并略加评论。

一俄国原是一个欧洲国家,1582年,俄国军官叶尔马克率领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开始向亚洲扩张。

从17世纪40年代开始,沙俄哥萨克开始入侵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等地,引发了中俄战争,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有清一代的中俄关系就是这样开始的。

随后,中俄关系及其历史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早在康熙年间,除了官方编纂的《平定罗刹方略》之外,吴振臣的《宁古塔纪略》、方式济的《龙沙纪略》和杨宾的《柳边纪略》,都涉及早期的中俄关系。

《平定罗刹方略》是中俄交涉文件的汇编,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他三种私人著作,虽然涉及俄罗斯入侵黑龙江流域、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早期中俄边境贸易和清代边防等问题,但叙事都很简略,只能算是中俄关系研究的萌芽。

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简介

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简介

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简介本文导读:人物简介蒋廷黻(fú)(1895.12.7-1965.10.9),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今属邵东县)楮塘铺(今属廉桥镇)一个中等农家。

1911年,由教会资助赴美求学。

先后就读于派克学院、奥柏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3年回国,先后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

他主张兼重中外历史,兼采中外史学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近代中外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看法,十分重视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正是师从于他。

“九·一八事变”以后,国难当头,他和胡适一起创办《独立评论》,品评时政,并引起蒋介石的注意,曾三次召见蒋廷黻;在20世纪30年代“学者从政”的浪潮中,1935年12月,蒋廷黻以非国民党员的学者身份参加国民党政府,任行政院政务处长,从此离开清华大学;后在国民政府从事外交事务,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

1961年11月,改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1965年10月9日卒于纽约。

蒋廷黻是南开历史系的创建者,他主持开设了西洋通史、一百五十年来之欧洲、英吉利通史、美利坚合众国通史、近世欧洲经济史、欧洲列强扩充他洲史、欧洲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史、欧洲外交史、中国外交史等课程。

蒋廷黻知识渊博,长于演说,讲课很受欢迎。

他在南开主持历史教学长达6年之久,不仅把西方史学研究方法带到南开,且吸收欧美最新研究资料和成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构建了南开西方史学的课程体系,在当时的大学历史系发挥了先导示范的作用。

针对中国传统的治史方法,蒋廷黻特别强调口述历史学和社会调查的重要。

他亲自带领学生深入南开大学附近的八里台村调查村史,了解河北逃荒农民在城市郊区聚成村落的变迁轨迹,组织工厂调查团到天津裕源纺纱厂系统调查工人情况,对调查结果用科学方法进行排比,撰写调查报告。

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应当注重多国档案文献互证

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应当注重多国档案文献互证

1984年取得首枚奥运金牌都是在美国的洛杉矶。

1980年中国抵制莫斯科夏季奥运会也是在美国的倡议下进行的。

自2008年以来,在四年一度的奥运比赛盛事上,中美两国之间的较量也最引人注目,两国在奥运金牌榜上的名次常常成为政治和国际关系学者甚或平民百姓解读中美国力及世界影响力的坐标或参照系。

国际体育在研究当代中国外交历程方面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和及时的窗口与视野。

当然,除国际体育外,还有其他可供研究的好题目,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一一枚举。

三、简短的结论本文旨在通过笔者的一些研究和一孔之见来说明“跨国史”和“共有的历史”之理念对于当代中国外交史学科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双重视角无疑可以帮助学界全方位地解读1949年以来的中国外交史。

当然,两种方法运用起来显然相当困难,极具挑战性。

两个视角都具有下述特质:其一是国际视野;其二是跨越“民族—国家”的分析框架;其三是侧重民间交流、文化层次及“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其四是要求对中外历史都要有很深造诣;其五,能够熟练掌握外语。

所以,除了要具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利用两种研究方法最重要的是多国档案、多种资料的应用。

遗憾的是,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面临的一大瓶颈,就是档案和资料问题。

早在1985年,在复旦大学举行的首届中美关系史学术讨论会上,笔者记得当时就有学者呼吁要开放档案,否则中国学者在中美关系史研究方面将永远无法突破,所用的资料大多只能根据美方档案。

如今30多年过去了,我们在档案利用方面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但无论挑战多大,笔者还是坚信在中外同仁的共同努力以及时代大潮的推动下,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一定会取得重大成绩。

笔者也衷心希望“跨国史”和“共有的历史”作为新的研究方法在当代中国外交史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不断拓宽研究范围。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美建交40周年、巴黎和会100周年,笔者期待在多种不同周年的纪念史学推动下,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能够脱胎换骨,除旧布新,与时代同行。

评《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

评《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

评《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大坪庆之(大阪大学特任研究员)●原书为[日]岡本隆司・川島真編『中国近代外交の始動』东京大学出版会,2009年4月。

●王睿译一现代中国外交国际社会中的存在感日益高涨,其在社会科学及现状分析领域中也被广泛研究。

在这些研究领域,存在着要求对其历史背景进行考察的呼声。

正是从这个问题意识出发,以19世纪后半期为对象,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这个时期的中国外交史的论文集正式出版发行。

编者冈本隆司(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和川岛真(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近年来极力推进中国外交史的研究1。

该书是以这两人为核心,以2004年以来召开的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会活动的成果编纂而成。

若要以历史背景来探讨中国外交的现状及未来的话,理解和把握19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史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以此为前提,冈本先生在序章中对中国外交史研究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如下的叙述。

本书执笔的所有成员拥有这个共同的问题意识,这也是理解本书内容非常重要的,对此我将详细介绍。

第一个问题是先行研究的考察对象,基本上集中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半期。

这是因为以前的研究集中在鸦片战争(1840-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60年)前后和中国民国时期,对这个时期基于经济史、思想史的方式对秩序关系进行的研究占据了大半2。

第二个问题是史料上的偏颇。

既有研究多采用作为基本史料而被使用的编纂史料中所持有的观点,特别是通过《筹办夷务始末》中的19世纪中期的华夷观和《清朝外交史料》中持有的20世纪民族主义来说明19世纪后半期的状况3。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该书以总体、系统地理解中国外交史为目标。

其研究方法是首先是赋1代表性的著作有岡本隆司、『近代中国と海関』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9年;岡本隆司、『属国と自主のあいだ:近代清韓関係と東アジアの命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年;川島真、『中国近代外交の形成』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年等。

2比如,濱下武志、『近代中国の国際的契機:朝貢貿易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大学出版会、1990年;濱下武志、『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岩波書店、1997年;茂木敏夫、『変容する近代東アジアの国際秩序』山川出版社、1997年等。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2018级历史学本科生郝梦婷我所阅读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近代史》,全书分为总论和四个章节,只有五万余字,文笔精炼,用史恰当,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用性,反映了国民党政府官方对历史的看法和运用。

此书写于1938年,其作者蒋廷黻是中国近代着名的历史学家、外交家。

蒋先生1911年接受教会资助,赴美留学,主修历史,是美国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新史学流派鼻祖詹姆斯·罗宾逊再传弟子,这段经历对他的治史方法影响重大。

192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教授。

1929—1934年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

1935年后从政,先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处长、驻苏大使、驻美大使、驻联合国安理会代表等职。

1938年,蒋廷黻已辞去驻苏大使任务,还未恢复其他任职,那时的他文思如泉,虽手头资料无几却完成了这部《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写至民国初年。

蒋廷黻写作《中国近代史》的基础来源于其扎实的史学功底和辉煌的前半生政治经历,身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国民党政权为了维护统治合法性,作为知识分子自觉地以学术为工具为国民党政权辩护,其写作目的在于痛定思痛,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分析民族之殇从而唤醒人民意识,促使人民救亡图存,希望在国民党政权的主持下,推动现代化。

接下来,我将对本书内容进行大概的解读:一、总论:开篇便指出中西方的交流虽历来有之,然十九世纪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

嘉庆、道光时期的中国对于来找麻烦的西方世界甚不了解甚至“素不相识”。

而中国何以在近代落后于世界?作者给出了三个解释,第一“我们的科学不及人”;第二“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年起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

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

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

《清季外交史料》的成书历程及其价值、特色

《清季外交史料》的成书历程及其价值、特色

《清季外交史料》的成书历程及其价值、特色李育民【摘要】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Diplomacy of Late Qing Dynasty,whose publication brought about a thorough accom-plishment of the official diplomatic archives and documents,was compiled by Wang Yan-wei and his son Wang Liang. It took Wang and his son nearly half century to complete the book and they had made great efforts and contributions. The contents mainly contain all kinds of the diplomatic events in both Guangxu and Xuantong imperial courts,and the relevant important in-ternal affairs as well. Treaties and rules were the key part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s diplomacy,which reflected the change of sino-foreign treaty relations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What was compiled was official documents and files,which not only played a reference role to the current diplomacy but also brought a high value of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whoever would do research on the sino-foreign treaty relations. As far as the compilation style was concerned,it followed the traditional types of literature,and in addition, the new forms of expression were absorbed. As a assembly compilation, the book has its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清季外交史料》由王彦威、王亮父子辑编,该书出版,使晚清外交的官方档案文献得以合成完璧。

费正清

费正清


• “冲击—回应”模式是一个以西方人价值观来认识 东方的研究模式,它假设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 个动态的近代社会,而中国社会则是一个长期处 于停滞状态的传统社会,其缺乏自身发展的内在 动力,只有经过西方的冲击,中国传统社会才有 可能摆脱困境,获得发展。这种以“西方为中心” 的“外向型”模式在美国现代中国学界一直占有 统治地位,成为一种“学术规范”。直到60年代 后期,中国研究领域兴起了一股批判思潮,才有 人公开对这一模式提出质疑。费正清部分地纠正 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观点,承认自己的中国史观 并非无懈可击,并在《中国新史》和再版的《美 国与中国》中对自己以前的观点进行了修正,承 认中国的近代化主要是基于中国自身的内在生命 和动力,西方的影响是有限的。
著作
《美国与中国》 《在亚洲的下一步》 《近代中国:1898—1937年中文著作书目指南》 中国共产党文献史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1842——1854年通商口岸的开 埠》 《中国对西方的反应:文献通考》 等
学术思想与实践
• 1.讲求实证

费正清学术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讲求实证,不愿意构筑庞大的理 论体系。在1968年任第八十三届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的演说中,费 正清毫不讳言自己是主张经世治国的,他相信研究应当具有实际 的效用,学者的责任不仅在于增加知识,而且在于教育公众,在 于影响政策。他在自己毕生的学术研究中始终强调历史与现实的 联系,强调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的关系。 • 在费正清的一生中,他花了很多时间来证明,欲了解今日的 中国必须要了解中国的过去。费正清认为,那种以为中国的原始 资料不可、甚至中国人的视野也不必要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西方人那种仅仅依靠英国、法国和美国档案史料来写中国学著作 的做法,已经风光不再,对西方原始资料的依赖,反映了一种自 以为是的态度。他竭力推动新的研究,主张深入发掘中国的史料, 开展对人口问题、社会流动问题、知识分子倾向、文化史、经济 制度、税制、考试制度等问题的系列调查研究。 •

国内晚清外交制度史研究述评

国内晚清外交制度史研究述评
对此常有一定的考察 。
涉及晚清外交制度的相关著作很多 , 而且研究视角 比较 广泛。虞和平 、 谢放展现 了“ 总理各 国事务衙 门的设立 与外 交体制的刷新”3( [ 附 这一 晚清外交 近代化过程 ; 晓秋 、 j 王 尚小明是从新 的角度 ( 相对 于革命 史 ) ——改革 史 出发 , 阐
工作仍 有可深入之 处。 关键词 : 晚清 ; 外交制度 ; 述评 中图分 类号 :2 2 K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6 1 2 1 )6— 0 3— 3 10 4 8 (0 1 0 07 0
( ) 一 相关性研 究
晚清外交制度的研究 与晚清社 会 、 治 、 政 外交 以及 中外 所谓外交制度 , 是指“ 一定 的历史条 件下所 形成 的有 在 关外交 的体 系 , 由若干外交的制约方互相联系而构成 的一 是 个保障外交活 动得 以正 常运作的完 整 的整 体” … ’ 。外交 制度在 中国历史悠久 , 早在 先秦 时期我 国古代外 交制度 就 “ 已经在逐步产 生和积累” 并 为历代统 治者所 重视 。一 度曾 , 关 系史 密切相关 , 因此近代史领域 的历史学者在相关著作 中
福环以总理衙门为研究对象 , 详细地 阐述 了其设立 、 机构 、 职 能、 相关人事制度 、 以及 对 中国近代化 的作用 和在 中国 性质
究有极 大的参考 价值 。这一 时期 , 台湾学 者 发表 的专论 较 多 , 不足 ; 陆学者 大多着 手新 中国史学 建设 和一些 史 著作 大
料 的整理工作 , 相关研究较少 。 改 革开放之后 , 台湾地 区也有 学者对 此加 以研究 , 限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料来源 , 这里主要介绍大陆学者的研究状况 。这一时期 的 大 陆史学研究从 文革 的桎 梏中解放 出来 , 近代 中外关系史 的 研究兴起 , 晚清外 交制度史 的研究 也在原有 基础 之上 , 涌现 出可观 的研究成果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外交史学研究
【摘要】: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兴起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经过晚清、民国初年两阶段的缓慢发展,到20世纪30、40年代,迅速壮大,而初具规模。

但作为一门历史学分支学科,其起源、发展、研究状况以及在近代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如何,尚未见有系统的讨论。

缘于此,本文拟从史学史角度,对中国近代有代表性的外交史料汇编和外交史家学术实践作通盘的考察,力求在理论反思与史料梳理的基础上,勾勒出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基本状况,揭示其近代的外交理念与史观对中国外交史乃至整个近代学术所造成的影响,从中总结出这一学科发展的特点及趋势,评估其在近代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学科发展全貌。

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凡七章。

绪论部分,首先梳理我国近代外交史学的发展历程,阐述研究之目的和意义,然后回顾与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外交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最后介绍本文的撰述旨趣、拟解决的重点问题和采取的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和篇章结构。

第一章研究三朝《筹办夷务始末》。

三朝《始末》开启了有清一朝大型官方外交史料编辑的序幕,其编纂活动历经三朝,成为一常设性的修史机构,其确立的外交档案的编纂范式,对推动后来官私编纂外交档案资料热潮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冲破了传统政治史的束囿,丰富了晚清外交史的编纂内容,在近代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故宫博物院将其影印出版,它的出版面世,推动了30、40年代外交史研究的不断
发展,并直接带动了近代外交史研究风气的转变。

从这意义上说,《始末》不愧为中国近代官纂外交史料的典范。

第二章讨论王氏父子与《清季外交史料》。

王彦威以经世思想,感愤时局,王亮游历欧美,考察海外,忧念外交的重要,他们历经半个世纪编成的《清季外交史料》,是继三朝《始末》之后私人纂修的又一晚清史料巨制,其编述与《始末》相衔接,从而使得晚清近七十年的外交始末得以全貌呈现。

赅博的史料,辅以近代科学的编辑方法,使其史学价值更加得以彰显。

它既丰富了史料编例,规范了编纂程序,刺激了后来外交史料纂辑之风的兴起。

《清季外交史料》不仅有力促进了外交知识的普及,而且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外交史研究获得重要突破的动力。

第三章探讨近代外交史研究的开创者蒋廷黻的学术成就。

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到了蒋廷黻,进入了一个变革的临界点。

在外交史研究由传统向近代科学化转变之际,蒋氏为中国外交史做出了贡献,开风气之先。

他以现代外交的基本原则,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着重阐述近代世界普世的外交理念和思想,打破了传统狭隘的治学模式。

而他在史学研究中始终服膺科学的方法论,以纵、横两方面的对比来论述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并将考证与义理相结合,探求历史真相。

可以说,无论从史料搜求与整理层面,还是从研究理念与实践方面考量,他对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都具有开拓和奠基意义。

第四章阐述民国时期外交资料出版的新局面。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在客观上需要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补充,在三朝《始末》与《清季史料》之后,民国时期迎来了史料出版的新局面。

故宫博物院以自己所藏,继续整理清朝官方档案;在“信守条约”方针指
导下以及修约、废约浪潮中的民国约章的编纂,外交部内部档案文件的定期颁布和刊刻,以及与现实相关联的各交涉案件的史料汇刊等先后问世,又直接开拓了外交史研究的新领域。

这些外交史料的整理为20世纪30、40年代外交史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第五章探讨断代民国外交史研究。

在民国外交史料的整理出版及其研究热潮的推动下,在20世纪20、30年代,洪钧培和张忠绂以自己的史学活动,开创性地进行民国外交史的研究和编撰。

他们采用专题的研究方法,对当代史实进行探讨。

洪氏《国民政府外交史》,贯穿革命精神与革命外交,阐发自己独到的“史论”。

而张氏的《中华民国外交史》,则在学术规范上更胜一筹。

两部史著虽有不同的编纂风格,但作为一个整体,其出现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其作为阶段性的重要成果,为嗣后外交通史的编撰作了重要准备。

第六章论述中国外交通史的研究和编著。

此一领域的研究,刘彦开其端,完成了一部九十余年前后相续、系统详瞻的外交通史,初步确立了其研究内容和编纂框架,对后来者影响至大。

在刘彦之后,研究相对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从北伐战争到抗日胜利,前后有一批学者投入研究,多部史著相继问世,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们还对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积极争论、勇于突破,以钱亦石、万仲文为代表,对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意义、内容、方法、框架和评价标准等诸命题作了理论探索,并以此指导史书的编纂。

这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史学转变,是此一时期外交通史研究进步的一种表现,推动了近代化的外交史学研究。

第七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论述王芸生与中日关系史研究。

他以自己对中
日两国历史与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所具有的远东及国际关系的广阔视野,完成了代表作《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及其他一系列论文。

不仅对近六十年来的中日交涉史料进行了系统的搜集和整理,而且广稽材料,抉微阐幽,对中日各自的外交特点进行了阐述;又以坚定的认识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来评价人物,力求做到“论从史出”,对中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两国及东亚前途出发,提倡中日“相安共存”的构想。

其开放的思维、超越的眼光,为同时期治中日关系史者所罕见。

其“纯任文献自身说明真相”的治史思想和内外并重、中西互证的研究方法,更为中日关系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结语部分总结中国近代外交史学的发展特点。

其研究人员以具有西学背景的专业化人士为主;史料在研究变革的每个阶段,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又与历史主题和时代背景相适应,其史观大多与近代契合;无论是史料编辑,还是历史本身的研究,其方法都不断趋于完善、成熟;学术实践始终贯穿着现代精神与外交理念。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近代转型。

当然,在研究对象的认知、研究范围、研究态度和方法上也存有某些不足,值得反思。

但其所构建的研究范式,是20世纪后半期乃至今天的外交史研究,仍须继承和借鉴的。

【关键词】:外交史学近代发展历程研究【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829
【目录】:论文摘要6-9ABSTRACT9-15绪论15-32一、中国近代外交史学的发展历程15-18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8-21三、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21-26四、本文的撰述旨趣26-32第一章官修三朝《筹办夷务始末》32-64一、修纂动议与史书概况32-38二、编纂机构及其体例特点38-48三、《始末》的特色和史学价值48-55四、《始末》由保密而刊印及其影响55-64第二章王氏父子与《清季外交史料》64-92一、王彦威的生平、治学与思想64-70二、编纂刊印三步曲70-79三、继承创新的编纂体例79-85四、内容特色与史学价值85-92第三章蒋廷黻:近代外交史研究的开创者92-133一、学术渊源及其研究92-97二、史料评论和编撰贡献97-105三、”学术化、历史化中国外交史”105-114四、构建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体系114-127五、研究方法与特色127-133第四章民国时期外交史料出版的新局面133-166一、故宫博物院的外交档案编纂133-143二、晚清及民国约章编纂的考察143-157三、民国当代外交资料的出版157-166第五章起步阶段的断代民国外交史研究166-194一、两者生平与研著情况166-171二、风格迥异的两部史著的对比考察171-189三、史学价值与意义189-194第六章中国外交通史的研究和编著194-237一、刘彦与外交通史的开拓194-210二、深入发展期的研究概况210-218三、从实践到理论层面的可贵探索218-237第七章王芸生与中日关系史研究237-276一、史料编年的”大手笔”237-249二、中日外交史之研究249-259三、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