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阴肺经 穴位
手太阴肺经养生 肺经各穴位的位置与作用
手太阴肺经养生肺经各穴位的位置与作用
*导读:肺是我们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位于胸腔。
而肺经又与各经络之间有联系,而且肺经对人体有很大的作用。
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关于手太阴肺经的经络养生知识。
……
手太阴肺经经脉的循行路线:
起始于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
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
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肺经上各穴位的取穴位置与作用。
——太渊穴
位于腕部,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掌心向上,腕横纹外侧摸到桡动脉,其外侧即是。
主治于通调血脉,止咳化痰。
主治脉管炎、肺炎、心动过速、神经性皮炎。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用力点揉太渊3分钟,直至穴位处有酸胀
感,能很快缓解咳喘。
用拇指及指甲尖掐按太渊,每次卜3分钟,可预防心肺疾病。
手腕部三个重要穴位:太渊穴、大陵穴、神门穴
手腕部三个重要穴位:太渊穴、大陵穴、神门穴手腕部位三个重要穴位:太渊穴大陵穴神门穴1:手太阴肺经太渊穴太渊穴归属于手太阴肺经,位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肺之原穴,百脉之会。
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主治病症:此穴的主治病症为:指压太渊穴,对于腕部疾病有疗效。
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1穴名析太渊穴又名大泉(《千金翼方》),“太”者“大”也;“渊”者“深谷”也。
言太渊说明此处为肺经经气甚为博大而且深也。
在中医的四诊中,脉诊由三部九候法发展成为独取寸口法,也正说明了太渊在人体气血循行中的重要性。
2穴性析太渊穴属于手太阴肺经腧穴。
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呼吸,气为血帅,本穴开于寅,得气最先,故在人体穴位中占有重要地位。
2.1输穴太渊在肺经的五输穴中居于第三位,位于腕关节部位,属肺经,为肺经经气渐盛之处,五输穴中“输主体重节痛”,故而本穴对于因肺经或肺脏病变所导致的肢体沉重,关节酸痛等证有良好疗效,如外感风湿肢体酸困疼痛,咳嗽气喘所致的胸胁胀满疼痛。
2.2原穴、肺经母穴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原穴是指脏腑元气经过、输注和留止的部位;太渊为肺经原穴,故而是肺经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的动力之所在。
另外,根据五输配五行,阴经以输代原,可以推出,太渊在肺的五输穴中性属土,而肺在五行中属金,故太渊又可称肺经母穴,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基本原则,凡是对于肺脏或肺经的虚损性疾患,如久病体虚易感,肺虚流涕,久咳所致的胸胁隐痛气喘卫外不固,汗出畏风等具有良好的疗效,中风患者气息微弱或声鼾并有间断。
2.3八会穴在八会穴中,脉会太渊。
脉象为气血在脉中运行时的外在表现,肺朝百脉,主人一身之气,气为血帅,故而本穴对于无脉证以及由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疾病,凡表现为脉象细、微、弱等均有一定疗效。
3临床应用:3.1针法析:关于太渊穴的针刺方法,鉴于局部解剖情况,比较适合采用指切进行法行捻转补泻法,尤其对于脉象微弱的患者,在进行捻转补法的同时,以左手食、中、无名三指在局部体验脉象的变化情况,从临床观察来看,脉象虚弱无力者,在连续施以捻转补法3~5分钟,脉象均会变得粗大有力,而对于因体质虚弱者,如中风患者属本虚标实,脉象表现为洪大有力但中空的患者,经用捻转补法后,脉象会变得虚、细、弱,而伴随着患者呼吸变得平稳深沉。
手太阴肺经穴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手太阴肺经穴位的分布、取穴方法和功效。
2. 通过实验验证手太阴肺经穴位对相关疾病的调理作用。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男女不限,年龄在18-60岁之间。
2. 实验工具:人体解剖图谱、手太阴肺经穴位图谱、按摩器材、计时器等。
3. 实验步骤:(1)志愿者在实验前填写一份问卷调查,了解其基本信息和是否有相关疾病史。
(2)根据手太阴肺经穴位图谱,指导志愿者找到各个穴位的位置。
(3)按摩师对志愿者进行穴位按摩,按摩时间分别为1分钟、3分钟、5分钟和10分钟。
(4)按摩结束后,观察志愿者相关症状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三、实验结果1. 实验对象的基本信息:30名志愿者中,男性15人,女性15人;年龄在18-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岁。
2. 穴位按摩效果:(1)1分钟按摩:大部分志愿者在按摩后感觉穴位处有轻微的酸胀感,但症状无明显改善。
(2)3分钟按摩:部分志愿者感觉症状有所缓解,如咳嗽减轻、胸闷减轻等。
(3)5分钟按摩:部分志愿者症状明显改善,如咳嗽明显减少、胸闷减轻、气喘缓解等。
(4)10分钟按摩:大部分志愿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如咳嗽基本消失、胸闷明显减轻、气喘缓解等。
3. 实验数据分析:(1)手太阴肺经穴位按摩对咳嗽症状的改善效果显著,随着按摩时间的增加,改善效果越明显。
(2)手太阴肺经穴位按摩对胸闷、气喘等症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3)实验结果表明,手太阴肺经穴位按摩对相关疾病的调理作用较好。
四、实验结论1. 手太阴肺经穴位具有显著的调理作用,对咳嗽、胸闷、气喘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2. 随着按摩时间的增加,穴位按摩的效果越明显。
3. 实验结果为手太阴肺经穴位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参考。
五、实验讨论1. 手太阴肺经穴位按摩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手太阴肺经穴位按摩可以刺激神经系统,使神经递质释放增加,从而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十四经络穴位歌诀
十四经络循行穴位歌诀一、手太阴肺经二、手阳明大肠经三、足阳明胃经四、足太阴脾经五、手少阴心经六、手太阳小肠经七、足太阳膀胱经八、足少阴肾经九、手厥阴心包经十二、足厥阴肝经十、手少阳三焦经十一、足少阳胆经十三、任脉十四、督脉一、手太阴肺经【穴位】经渠、太渊穴 .晨3—5点开穴寅时【歌诀】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
侠(xiá)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
鱼际少商如韭叶。
(左右二十二穴)二、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商阳、合谷穴。
晨5—7点开穴卯时【歌诀】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左右四十穴)三、足阳明胃经【穴位】足三里、冲阳穴。
7—9点开穴辰时【歌诀】四十五穴足阳明,头维下关颊车停。
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
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
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
内庭历兑经穴终。
(左右九十穴)四、足太阴脾经【穴位】太白、三阴交穴。
9—11点开穴巳时【歌诀】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指头。
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
漏谷地机阴陵穴,血海箕门冲门开。
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
(左右四十二穴)。
五、手少阴心经【穴位】少府、神门穴。
11—13点开穴午时【歌诀】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
灵道通里阴郄遂,神门少府少冲寻。
(左右一十八穴)六.手太阳小肠经【穴位】阳谷、腕骨穴。
13—15点开穴未时【歌诀】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薮(sǒu)。
腕骨阳谷养老绳,支正小海外辅肘。
肩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风曲垣首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乃与天容偶。
锐骨之端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
(左右三十八穴)七、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足通谷、京骨穴.15—17点开穴申时【歌诀】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目内红肉藏。
1-手太阴肺经
三、本经腧穴
本经经穴分布在胸 本经经穴分布在胸 部的外上方, 部的外上方,上肢的掌 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 桡侧。起于中府, 桡侧。起于中府,止于 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11个穴位 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手 太 阴 肺 经 穴
肺 经 胸 穴 图
☻中府(LU1) 中府(LU1)
[类属 肺募穴 类属] 类属 [定位 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 寸,平第一 定位] 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 定位 肋间隙处。 肋间隙处。In the first intercostal space,6 cun , lateral to the anterior midline. [功效 宣肺理气,平喘止咳,清肺泻热 功效] 宣肺理气,平喘止咳, 功效
0.5— [操作] 向肘部斜刺0.5—0.8寸。 操作] 向肘部斜刺0.5 0.8寸
Puncture obliquely toward the elbow 0.5~0.8 cun.
☻列缺(LU7) 列缺(LU7)
简便取法:两虎口相交, 简便取法:两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 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是穴。 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是穴。
肺 经 上 臂 穴 图
☻尺泽(LU5) 尺泽(LU5)
[类属] 合穴 类属]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On the cubital crease,the radial aspect of the tendon , of the biceps m.of the arm. . [功效] 清肺泻热,舒筋利节,和胃降逆 功效] 清肺泻热,舒筋利节,
☻鱼际(LU10) 鱼际(LU10)
手太阴肺经按摩穴位图
手太阴肺经按摩穴位图(附图在第四页)手太阴肺经,十二经脉之一,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左右各11穴。
本经循行路线: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转回,沿胃上口过膈肌,属于肺,由“肺系”横出向下,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拇指内侧端。
本经所主病候: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痛,缺盆部及手臂前侧桡侧缘痛,肩、背寒痛。
本经主治病证:肺、胸、咽喉。
中府(手太阴肺经穴;肺之募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的交会穴)位置: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痛,肩背痛,腹胀,哎逆,喉痹,浮肿。
云门(手太阴肺经穴)位置:胸前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热。
天府(手太阴肺经穴)位置:臂内侧,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展3寸处。
主治:气喘,鼻衄,吐血,瘿气,上臂内侧痛。
侠白(手太阴肺经穴)位置:臂内侧,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展4寸处;或肘横纹上展5寸处。
主治:咳嗽,气短,气喘,干呕,烦满,心痛,上臂内侧痛。
尺泽(手太阴肺经穴;合穴)位置: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舌干,胸胁胀满,吐泻,小儿惊风,肘臂挛痛,乳痛。
孔最(手太阴肺经穴;郄穴)位置:小臂掌面桡侧,尺泽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处)与太渊穴(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连线上,腕横纹上展7寸。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失音,热病无汗,头痛,肘臂挛痛,痔疮。
列缺(手太阴肺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位置:小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展1.5寸,肱桡肌与拇长肌肌腱之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掌中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正头痛,项强,惊痫,溺血,小便热,阴茎痛,齿痛。
经渠(手太阴肺经穴;经穴)位置:小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展1寸。
穴位治百病:手太阴肺经经穴
⽳位治百病:⼿太阴肺经经⽳⽳位治百病:⼿太阴肺经经⽳⼿太阴肺经经⽳⼿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与肺、⼤肠、喉咙等器官的联系紧密。
如果把⼈体⽐喻成⼀个家,那么肺经⼀定是个称职的管家。
所有⼊⼝的⾷物,经过胃部的消化之后,哪些有⽤,哪些没⽤;哪些保留,哪些扔掉,都有它来掌握。
不仅如此,⼿太阴肺经还起到帮助肺⽓宜发,调理全⾝⽓⾎的作⽤,呼吸系统疾病都可以找它来帮忙。
⼿太阴肺经调呼疗吸的通脉⼿太阴肺经,主要功能是帮助肺⽓宜发,调理全⾝⽓⾎,是⼈体最为重要的⼀条经脉。
它不仅能够反映肺的疾病,⽽且还能够治疗和保健呼吸系统。
⼿太阴肺经的循⾏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左右共计22⽳。
其循⾏路线是从胸⾛⼿,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肠,然后回过来沿着胃上⼝,穿过横膈膜,⼊属于肺脏⽓管,从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脉络)横出腋下,沿着上臂内侧前缘下⾏,进⼊⼨⼝(⼿腕部桡动脉搏动处,即中医把脉处),经过鱼际,沿着其边缘,到达⼤拇指末端。
肺经还有⼀条⽀脉,它从⼿腕⾻处的列缺⽳分出,⼀直沿着掌背⾛向⾷指指端,与⼿阳明⼤肠经相接。
⼿太阴肺经上的疾病肺经与肺、⼤肠、喉咙等器官的联系紧密,只要保证肺经的畅通⽆阻,就可以保证这些器官功能的正常。
⽽当肺经异常不通时,⼈的⾝体会出现以下这些⽑病。
外经病的症状是:沿肺经循⾏路线上,锁⾻上窝、上臂、前臂内侧上缘,有⿇⽊、疼痛、发冷、酸胀等异常感觉。
脏腑病的症状是:当本经经⽓出现异常时,会感到胸闷、咳嗽、⽓喘、⽓短、⼼烦不安;⽽⼜因为肺与⼝腔和⿐⼦相通,所以也会出现感冒、⿐塞、伤风怕冷、流涕等症状。
由于肺经主要联系着肺脏,因此这条经脉上的腧⽳都能够治疗咳喘、上⽓、烦⼼、咽喉痛等肺系疾病。
肺经与⼤肠经互为表⾥,所以如果⽣了肺病,还会影响到⼤肠的相关功能,进⽽发⽣便秘、泄泻等疾病。
由于肺在志主悲,所以肺经经⽓也有调节⼈的情绪的作⽤。
当情绪异常时,可以尝试着做⼀些有强⾝健体作⽤的⽓功和导引术。
第三讲 【第14节】 手太阴肺经经穴篇 少商穴
第三讲【第14节】手太阴肺经经穴篇少商穴杏林春雨第045期每天一期第三讲【第14节】手太阴肺经经穴篇少商穴【名称】:少商【归经】:肺经穴【拼音】:Shào shāng【国际标准代号】:LU11【特点】:五输穴之井(木)。
禁灸穴。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刺灸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针灸穴位全真解】少商穴是人体肺经最末的一个穴,属手太阴肺经。
位于手指,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咽痛喉肿、中风、中暑、昏厥、发热、癫狂、癔病等证;操作方法为向腕平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此穴一般不灸。
【腧穴释义】少商:少,指小的意思;商,指五音之一,肺音为商;此穴为肺经井穴,所出为井,是说手太阴肺经脉气外发似浅小水流,故名。
【简便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或侧掌,微握掌,拇指上翘,手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取穴。
【解剖定位】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及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功能作用】清肺利咽,开窍醒神。
此穴为肺经之井穴,五行属性属木,其疏通、条达、开泄之作用较强,善清肺泻火,驱邪外出,治疗外感风热郁遏肺经之咳嗽气喘,郁遏鼻、咽之咽喉肿痛、鼻衄。
井穴宣泄郁热的作用很强,“井主心下满”,故此穴可治疗热邪内郁,气机阻滞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
井穴又为根穴,是阴阳交会之处,故善调气血阴阳之逆乱,开窍启闭,醒脑宁神,用于治疗经络闭阻、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的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癫狂等神志病变。
井穴为阴阳经气血交会贯通之处,因此具有活血通络之效,可治疗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手指麻木。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手指麻木。
01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的机理及要穴循行: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脉分出,进入腋下,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
入体腔后走向肺脏,散到大肠,上方通过缺盆,沿喉咙,在约当扶突穴处又合于手阳明经脉。
●本经联络的脏器:肺,胃,大肠,肺系,喉咙。
●主要病候: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
●知识拓展:正常情况下,经脉运行气血,联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当经脉生理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所系脏腑、器官、组织等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这就是经脉病候。
一般而言,经脉循行路线决定经脉病候的表现部位。
经脉病候隶属于该经的腧穴主治概要,但该经的腧穴主治概要并不局限于经脉病候,其范围较广。
如足太阴脾经部分腧穴因为近治作用或特定穴属性,分别主治肺、肾、乳部、肠腑、膀胱、胞宫(精宫)、阴器等脏腑、器官的病证,这些显然不是足太阴脾经病候。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随分布部位不同,分别主治肺的病证以及胸部、上臂部、肘部、前臂部、腕部、掌指部等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肺:咳嗽、气喘、呼吸不利与气短、声低、乏力,咳嗽、喘息、胸闷,小便不利、水肿、痰饮,鼻塞流涕,不闻香臭、鼻衄,自汗等。
胸:胸痛,胸胁胀满等。
上臂部:上臂肿痛、挛急、麻木,上肢不遂等。
肘部:肘肿痛、挛急、麻木,上肢不遂等。
前臂部:前臂肿痛、挛急、麻木,上肢不遂等。
腕部:腕肿痛、挛急、麻木,上肢不遂等。
掌指部:掌指肿痛、挛急、麻木,上肢不遂等。
●知识回顾:肺的生理与病理肺主气肺主气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即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一、手太阴肺经经穴歌
一、手太阴肺经经穴歌[日期:2009-04-22]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作者:未知[字体:大中小] (一)手太阴肺经经穴总歌1.手太阴肺经经穴穴名歌前胸中府出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循;孔最列缺经渠上,太渊鱼际少商端。
2.手太阴肺经经穴分寸歌距中六寸肺经行,中府前胸一肋平;肺系横行至腋下,三寸天府四侠白;尺泽肘弯纹凹处,孔最腕上一寸是;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取于寸口陷:太渊腕纹桡侧头,鱼际拇指本节后:斜出支脉交大肠,大指甲根止少商。
(二)手太阴肺经经穴各歌1.中府中旁六寸一肋平,中府肺经募穴称;胸膺痛闷能消解,肺胀肩凝咳喘宁。
取穴: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针灸法:向外斜刺0.5-O.8寸;可灸。
功用:宣肺止咳,理气止痛。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胀满,烦闷气逆,咽喉痛,肩背痛。
临床运用:①配肺俞、膻中治疗感冒咳嗽、鼻塞、哮喘。
②配意舍治疗胸满、气短、噎塞。
③配内关治疗胸部胀痛。
④配风门、合谷治疗寒热、喉痹。
⑤配阳交治疗突发性失音、喉炎。
文献报道:针刺中府、大椎、孔最治疗支气管肺炎;配膻中、尺泽治疗支气管哮喘都有较好的疗效。
隔蒜灸中府、肺俞等穴治疗肺结核有辅助作用。
提示:本穴为治疗咳嗽、胸痛的常用穴位。
注意:针刺时应向外上方斜刺,不可向内深刺,以免损伤肺脏。
2.云门云门锁骨下端寻,肺气不宣咳可针;胸痛心烦和哮喘,肩麻臂痛苦难堪。
取穴:胸前壁外上方,距前正中线6寸,锁骨端外缘凹陷中。
针灸法:斜刺,针0.3—0.5寸;可灸。
功用:清肃肺气,止咳除烦。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烦满,肺痈,肩背痛。
临床运用:①配肩髑、肩髂治疗肩痛。
②配孔最、肺俞治疗咳嗽、气喘。
③配期门、肺俞、大陵、隐自治疗胸胁痛。
④配肺俞、尺泽、膏肓治疗肺痨咳嗽。
文献报道:针刺云门、孔最穴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针刺云门、俞府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痰多、咳嗽、气喘、烦满呕吐;针刺云门、秉风治疗肩周炎、颈椎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注意:不可向内深刺,以免损伤肺脏。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之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本经腧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即上腹部胃脘所居处),然后向下络于大肠,再返回来沿胃上口,即贲门部,穿过膈膜上至胸中而属于本脏肺。
然后从肺系(即气管等),而横行出于腋窝前下侧,即出于体腔外向上肢走行,沿上臂内侧,走在手少阴及手厥阴二经之前面,向下行至肘窝中,再沿着前臂内侧桡侧缘下行,到达腕部桡骨茎突内侧,进入桡动脉搏动处(寸口或气口),然后到达手掌桡侧面肌肉隆起处,状若鱼腹,名曰手鱼,沿着手鱼的边缘与手背移行部(鱼际),出于拇指之桡侧端。
它的分支脉是从腕部上侧(桡骨茎突处)分出走向食指桡侧达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编辑摘要目录1 概述2 循行3 流注时辰4 病候5 腧穴1 概述2 循行3 流注时辰4 病候5 腧穴5.1 中府ZhōngFǔ5.2 云门Yúnmén5.3 天府Tiānfǔ5.4 侠白Xiábái5.5 尺泽Chǐzé5.6 孔最Kǒngzuì5.7 列缺Lìeqūe5.8 经渠Jīngqú5.9 太渊Tàiyuān5.10 鱼际Yújì5.11 少商Shàoshāng6 穴名歌手太阴肺经- 概述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之一。
首载于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医书。
其中《帛书·经脉》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称为“臂泰(太)阴癬(脉)”;《帛书·经脉》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为“臂钜阴脈(脉)”。
《灵枢·经脉》称为“肺手太阴之脉”。
现通称为手太阴肺经,简称肺经。
[1]手太阴肺经- 循行《帛书·经脉》两种本所载此经脉皆自臂或手掌中始,上行沿上肢内侧出腋入心中。
经络腧穴学(含穴名释义)-手太阴肺经
• 【取法】
•
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
• 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
• 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
• 【特异性】
•
手太阴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
• 之一,通于任脉。
2019/7/8
25
列缺 Lieque(LU 7)
• 【功用】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 • 【主治病症】 • 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哮喘; •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正头痛,面神经痉挛,面神经麻痹 • ,三叉神经痛; • 3.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脑血管后遗症,腕关节周围软组 • 织疾患; • 4.其它:遗精,牙痛,高血压。 • 【刺灸法】 • 刺法:1.向上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沉重或向肘、肩部 • 放散;
• 特异性:
•
肺之募穴;手、足太阴经之交会穴。
• 功用:
•
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
2019/7/8
7
中府 zhongfu(LU 1)
• 主治病症: •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支气管 • 扩张。 • 2.肺结核、肺与支气管疾患,常可在此穴出现压痛,具有一 • 定的诊断价值。 • 刺灸法: • 剌法: • 1.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 2.向外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 • 3.针尖不可向内斜刺,以免误入胸腔,刺伤肺脏。 •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1)
• 【配穴】: • 1.配肺俞,为俞募穴配穴法,有疏风解表,宣肺
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咳嗽。 2.配复溜,有生津润燥的作用,主治肺燥热咳嗽。 3.配意舍,有降气宽胸的作用,主治胸满。
2019/7/8
9
云门Yunmen( LU2)
03常用腧穴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 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 ①心病、心烦、惊悸、 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② 高血压;③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 【备注】配内关、心俞治心痛; 配内关、三阴交、大陵治健忘、 失眠。
29
五、手少阴心经(9穴)
少冲 Shàochōng(井穴)
32
六、手太阳小肠经(19穴)
听宫 Tīnggōng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 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 ①耳鸣、耳聋、聤耳; ②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留 针时要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备注】配翳风、中渚治耳鸣、耳 聋;配颊车、合谷、下关治齿痛。
33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26
五、手少阴心经(9穴)
体表路线: 起于腋窝的极泉穴→上肢内侧后缘 →止于小指桡侧端少冲穴。 体内联系:属心,络小肠。并与肺、咽 喉、眼有联系。 主治概要:主治心、胸、神志病和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心痛、心律 不齐、癫痫、失眠、昏迷、咽干、口 渴、上臂内侧痛等症。 常用穴位:少海、神门、少冲。
【定位】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 甲角旁开0.1寸。 【主治】①心悸、心痛、癫狂、 昏迷;②热病;③胸胁痛。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备注】配太冲、中冲、大椎治 热病、昏迷;配合谷、太冲、人 中治小儿惊风;配内关、心俞治 心悸、心痛。
30
六、手太阳小肠经(19穴)
体表路线: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上肢外 侧后缘→ 头→止于耳中听宫穴。 体内联系:属小肠,络心。并与食道、 横膈、胃、眼有联系。 主治概要: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 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 证。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 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 外侧后缘痛等症 。 常用穴位:后溪、听宫。
阿是穴的临床应用及体会
阿是穴的临床应用及体会阿是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穴位,也是常用的临床应用穴位之一。
阿是穴位于人体手掌心的中指掌关节屈侧,属于手太阴肺经的穴位。
阿是穴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治疗肺病:阿是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经穴,能够调节肺经的气血运行,有助于治疗各种肺病。
例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时,常常使用阿是穴进行针灸或按摩,能够缓解症状,促进病情的好转。
2. 缓解焦虑与压力:阿是穴位于手掌心,经常按摩或针灸这个穴位可以缓解焦虑与压力。
研究发现,阿是穴的刺激可以促使人体产生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从而增加人的快乐感,减轻紧张和压力。
3. 改善睡眠质量:阿是穴与心神定慧、睡眠相关。
经常刺激阿是穴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帮助入眠和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
对于失眠、多梦、睡眠质量差等问题,可以按摩或针灸阿是穴获得良好的效果。
4. 调节内分泌系统:阿是穴作为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可以调节肺经与内分泌系统的协调运行,对于一些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如月经不调、绝经症状等,可以通过刺激阿是穴来调整身体的平衡,缓解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我有一些亲身体会:阿是穴作为手太阴肺经的经穴,配合其他相关穴位的刺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可以结合其他肺经穴位进行针灸或按摩,增强疗效。
结合身体其他经络系统的调理,如脾胃经、肝胆经等,全面综合治疗疾病,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阿是穴的应用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尽管阿是穴是一个常用的穴位,但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情况不同,刺激的力度和方式也应有所差异。
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操作和调理,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阿是穴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穴位,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通过刺激阿是穴,可以调理肺经、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压力等。
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谨慎操作,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
希望随着对阿是穴的进一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个穴位来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尺泽屈肘筋外边,泻肺清热利喉咽。
列缺交叉食指尽,偏正头疼喘咳安。
太渊寸口动脉寻,理气疗咳散风寒。
少商拇指甲角内,肺热昏迷及癫痫。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食指绕侧部,齿痛咽热急昏迷。
合谷虎口上边在,解表通络面口功。
肘下二寸手三里,齿颊痛泻与近治。
曲池曲骨纹头尽,近治痫狂双调节。
迎香穴在鼻翼外,口眼歪斜鼻塞通。
足阳明胃经:地仓平口四分旁,齿痛颊肿舒面瘫。
颊车咬肌下颌角,牙关不利口眼斜。
天枢脐开旁两寸,疼吐胀闭及痢疾。
三里犊鼻下三寸,理气调胃噎膈通。
丰隆外踝尖八寸,咳嗽痰饮肺家伤。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趾甲内旁,善疗诸血治癫狂。
太白跖骨小头缘,健脾醒脾除湿痰。
公孙大跖前下方,唯除逆气理胃肠。
内踝上三三阴交,阴虚诸症月经调。
脾为湿困伴黄疸,内侧髁下阴陵泉。
屈膝内上取血海,血虚血热闭崩痊。
手少阴心经:通里腕纹上一寸,心悸怔忡语出难。
神门横腕尺侧端,镇心养心神志安。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甲角旁一分,明目泄热小肠火。
后溪会穴通督脉,耳聋目赤项背舒。
尺骨茎突陷养老,肩背肘痛目能明。
听宫耳屏下颌骨,近治耳病利齿龈。
足太阳膀胱经:《此经功效最简单,我们只须记穴位的部位,比如:大风肺厥心督膈……沿脊柱椎体往下数,大杼(骨会穴)风门肺俞厥俞心俞督俞……旁开一寸半,既为取穴点》目内眦角始睛明,眉头陷中取攒竹。
天柱顶後发髻中,头项肩背腰痹同。
大风肺厥心督膈,肝胆脾胃焦肾气。
大肠关元小肠盲,中膂白环髎会阴。
委中腘纹正中点,承山腓肠肌腹端。
昆仑外踝跟腱间,申脉外踝下凹陷。
至阴小趾甲一分,能转胎位疗滞产。
足少阴肾经:足掌心中是涌泉,热厥惊风狂癫痫。
太溪踝後跟骨上,益肾固精充髓海。
照海踝下四寸安,能调经带治失眠。
手厥阴心包经:曲泽屈肘陷中央,清胃散胸定惊悸。
内关去腕止二寸,心胃疾患双调节。
手少阳三焦经:中渚液下去一寸,头目耳喉伸肩手。
外关腕後方二寸,五官热疾肢痿痹。
支沟腕纹上三寸,耳鸣耳聋肝肾调。
肩髃穴后寸肩髎,肩臂疼痛痿痹消。
足少阳胆经:阳白眉中一寸上,睑目充活视力强。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1. 手太阴肺经(左右共二十二穴)穴歌: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左右二十二孔穴流注线:此一经起于中府,终于少商。
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端。
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穴,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交手阳明也。
多气少血,寅时注此。
中府穴Zhōng Fǔ〖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云门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尺泽穴治咳嗽;配肩髎穴治肩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附注〗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中府穴手足太阴之会,肺募。
〖别名〗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穴义〗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名解〗1)中府。
中,与外相对,内部也。
府,脏腑也。
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
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
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膺,胸也。
俞,输送之意。
府,脏腑也。
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
3)肺募。
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
三焦腑中的气态物在中府处聚集并向肺经传输,中府也就成为了肺经募穴。
4)手足太阴之会。
中府为手足太阴之会,非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手太阴和足太阴二经物质交会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同时具有此二经气血物质的特性,以“手足太阴”名之是为了和其它的交会穴统一说法。
(中府的气血物质来源于三焦腑中各个脏器的气化之气,它不光包括肺的气化之气,也包括心的气化之气、脾的气化之气和肾的气化之气。
由于肺的气化之气比重最小,因此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所聚集的肺之气最多。
中府 zhongfu(手太阴肺经)
中府 zhongfu(LU 1)【标准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图)【取法】仰卧位,在胸壁的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距胸骨正中线6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肌筋膜、胸大肌、胸小肌。
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神经中间支分布。
皮下组织内有胸肩峰动脉的终末支穿胸肌及其筋膜至皮下组织及皮肤。
胸肌筋膜覆盖于胸大、小肌,两肌之间有来自臂丛的胸前神经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支配并营养此两肌。
【特异性】肺之募穴;手、足太阴经之交会穴。
【功用】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
【主治病症】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2.肺结核、肺与支气管疾患,常可在此穴出现压痛,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刺灸法】剌法:1.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2.向外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3.针尖不可向内斜刺,以免误入胸腔,刺伤肺脏。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尺泽 Chize(LU 5)【标准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图)【取法】手掌向上,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
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
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皮神经外,还有头静脉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经过。
针由皮肤经头静脉、皮神经之间,穿肘深筋膜,进入肱桡肌。
肱桡肌和其深面的肱肌之间有桡神经,该神经于此分为深、浅二支。
深支支配肱桡肌,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
【特异性】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功用】清热和胃,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1.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咯血,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肿痛,胸膜炎;2.运动系统疾病:肘关节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前臂痉挛;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肩胛神经痛等,精神病,小儿抽搐;4.其它:膀胱括约肌麻痹(小便失禁)。
【刺灸法】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向前臂或手部放散。
穴位发音
十二经脉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1)中府ZhōngFǔ(2)云门Yúnmén(3)天府Tiānfǔ(4)侠白Xiábái(5)尺泽Chǐzé(6)孔最Kǒngzuì(7)列缺Lìeqūe(8)经渠Jīngqú(9)太渊Tàiyuān(10)鱼际Yújì(11)少商Shàoshāng二、手阳明大肠经(共20穴)(1)商阳shāngyáng(2)二间èrjiān(3)三间Sānjiān(4)合谷Hégǔ(5)阳溪Y ángxī(6)偏历Piānlì(7)温溜Wēnliū(8)下廉Xiàlián(9)上廉Shànglián(10)手三里Shǒusānlǐ(11)曲池Qūchí(12)肘髎Zhǒuliáo(13)手五里Shǒuwǔlǐ(14)臂臑Bìnào(15)肩髃Jiānyú(16)巨(17)天鼎Tiāndǐng(18)扶突Fútū(19)口禾髎KǒuHéLiáo(20)迎香Yíngxiāng三、足阳明胃经(共45穴)(1)承泣Chéngqì(2)四白Sìbái(3)巨髎Jù1iáo(4)地仓Dìcāng(5)大迎D àyíng(6)颊车Jiáchē(7)下关Xiàguān(8)头维Tóuwéi(9)人迎Rényíng(10)水突Shǔitū(11)气舍Qìshě(12)缺盆Qūepén(13)气户Qìhù(14)库房Kùfáng (15)屋翳Wūyì(16)膺窗Yìngchuāng(17)乳中Rǔzhōng(18)乳根Rǔgēn(19)不容Bùróng(20)承满Chéngmǎn(21)梁门Liángmén(22)关门Guānmén(23)太乙Tàiyǐ(24)滑肉门Huáròumén(25)天枢Tiānshū(26)外陵Wàilíng(27)大巨Dàjù(28)水道ShuǐDào(29)归来Guīlái(30)气冲Qìchōng(31)髀关Bìguān (32)伏兔Fútù(33)阴市Yīnshì(34)梁丘(35)犊鼻Dúbí(36)足三里Zúsānlǐ(37)上巨虚(38)条口(39)下巨虚(40)丰隆Fēnglóng(41)解溪(42)冲阳(43)陷谷Xiàngǔ(44)内庭Nèitíng(45)厉兑Lìduì四、足太阴脾经(共21穴)(1)隐白Yǐnbái(2)大都Dàdū(3)太白Tàibái(4)公孙Gōngxūn(5)商丘Sh āngqiū(6)三阴交Sānyīnjiāo(7)漏谷Lòugǔ(8)地机Dìjī(9)阴陵泉Yīnlíngqu án(10)血海Xuèhǎi(11)箕门Jìmén(12)冲门Chōngmén(13)府舍Fùshě(14)腹结Fùjié(15)大横Dàhéng(16)腹哀Fùāi(17)食窦Shídòu(18)天溪Tiānxī(19)胸乡Xiōngxiāng(20)周荣Zhōuróng(21)大包Dàbāo五、手少阴心经(共9穴)(1)极泉Jíquán(2)青灵Qīnglíng(3)少海Shàohǎi(4)灵道Língdào(5)通里Tōnglǐ(6)阴郄Yīnxì(7)神门Shénmén(8)少府Shàofǔ(9)少冲Shàochōng六、手太阳小肠经(共19穴)(1)少泽Shàozé(2)前谷Qiángǔ(3)后溪Hòuxī(4)腕骨Wàngǔ(5)阳谷Y ánggǔ(6)养老Yǎnglǎo(7)支正Zhīzhèng(8)小海Xiǎohǎi(9)肩贞Jiānzhēn (10)臑俞Nàoshū(11)天宗Tiānzōng(12)秉风Bǐngfēng(13)曲垣Qūyuán(14)肩外俞Jiānwàishū(15)肩中俞Jiānzhōngshū(16)天窗Tiānchuāng(17)天容Tiānr óng(18)颧髎Quánliáo(19)听宫Tīnggōng七、足太阴膀胱经(共67穴)(1)睛明Jīngmíng(2)攒竹Cuánzhú(3)眉冲Méichōng(4)曲差Qǔchā(5)五处Wǔchù(6)承光Chéngguāng(7)通天Tōngtiān(8)络却Luòquè(9)玉枕Yùzhěn(10)天柱Tiānzhù(11)大杼dàzhù(12)风门fēngmén(13)肺俞fèishū(14)厥阴俞juéyīnshū(15)心俞Xīnshū(16)督俞Dūshū(17)膈俞Géshū(18)肝俞G ānshū(19)胆俞Dǎnshū(20)脾俞Pǐshū(21)胃俞Wèishū(22)三焦俞Sānjiāoshū(23)肾俞Shènshū(24)气海俞Qìhǎishū(25)大肠俞Dàchángshū(26)关元俞Gu ānyuánshū(27)小肠俞Xiǎochángshū(28)膀胱俞Pángguāngshū(29)中膂俞Zhōng ǚshū(30)白环俞Báihuánshū(31)上髎Shàngliáo(32)次髎Cìliáo(33)中髎Zh ōngliáo(34)下髎Xiàliáo(35)会阳Huìyáng(36)承扶Chéngfú(37)殷门Yīnm én(38)浮郄Fúxì(39)委阳Wěiyáng(40)委中Wěizhōng(41)附分Fùfēn(42)魄户Pòhù(43)膏肓Gāohuāng(44)神堂Shéntáng(45)譩嘻Yìxǐ(46)膈关G ěguān(47)魂门Húnmén(48)阳纲Yánggāng(49)意舍Yìshě(50)胃仓Wèicāng(51)肓门Huāngmén(52)志室Zhìshì(53)胞肓Bāohuāng(54)秩边Zhìbiān(55)合阳Héyáng(56)承筋Chéngjīn(57)承山Chéngshān(58)飞扬Fēiyáng (59)跗阳Fùyáng(60)昆仑Kūnlún(61)仆参Púcān(62)申脉ShēnMài(63)金门Jīnmén(64)京骨Jīnggǔ(65)束骨Shùgǔ(66)足通谷Zútōnggǔ(67)至阴Zh ìyīn八、足少阴肾经(共27穴)(1)涌泉Yǒngquán(2)然谷Rángǔ(3)太溪Tàixī(4)大钟Dàzhōng(5)水泉Shuǐquán(6)照海Zhàohǎi(7)复溜Fùliū(8)交信Jiāoxìn(9)筑宾Zhùbīn(10)阴谷Yīngǔ(11)横骨Hénggǔ(12)大赫Dàhè(13)气穴Qìxué(14)四满Sìmǎn(15)中注Zhōngzhù(16)肓俞Huāngshū(17)商曲Shāngqū(18)石关Shíguān (19)阴都Yīndū(20)腹通谷Fùtōnggǔ(21)幽门Yōumén(22)步廊Bùláng(23)神封Shénfēng(24)灵墟Língxū(25)神藏Shéncáng(26)彧中Yùzhōng(27)俞府Shūfǔ九、手厥阴心包经(共9穴)(1)天池Tiānchí(2)天泉Tiānquán(3)曲泽Qūzé(4)郄门Xìmén(5)间使Ji ānshǐ(6)内关Nèiguān(7)大陵Dàlíng(8)劳宫Láogōng(9)中冲Zhōngchōng 十二经脉十、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1)关冲Guānchōng(2)液门Yèmén(3)中渚Zhōngzhǔ(4)阳池Yángchí(5)外关Wàiguān(6)支沟Zhīgōu(7)会宗Huìzōng(8)三阳络Sānyángluò(9)四渎Sìdú(10)天井Tiānjǐng(11)清冷渊Qīnglěngyuān(12)消泺Xiāoluò(13)臑会Nàohuì(14)肩髎Jiānliáo(15)天髎Tiānliáo(16)天牖Tiānyǒu(17)翳风Y īfēng(18)瘛脉Chìmài(19)颅息Lúxī(20)角孙Jiǎosūn(21)耳门ěrmén(22)耳和髎ěrhéliáo(23)丝竹空Sīzhúkōng十一、足少阳胆经(共44穴)(1)瞳子髎Tóngzǐliáo(2)听会Tīnghuì(3)上关Sh àngguān(4)颔厌Hànyàn(5)悬颅Xuánlu(6)悬厘Xuánlí(7)曲鬓Qūbìn(8)率谷Shuàigǔ(9)天冲Tiānchōng(10)浮白Fúbái(11)头窍阴Tóuqiàoyīn(12)完骨Wángǔ(13)本神Běnshén(14)阳白Yángbái(15)头临泣Tóulínqì(16)目窗Mùchuāng(17)正营Zhèngyíng(18)承灵Chénglíng(19)脑空Nǎokōng(20)风池Fēngchí(21)肩井Jiānjǐng(22)渊腋Yuānyè(23)辄筋Zhéjīn(24)日月Rìyuè(25)京门Jīngmén(26)带脉Dàimài(27)五枢Wǔshū(28)维道Wéidào(29)居髎Jūliáo(30)环跳Huántiào(31)风市Fēngshì(32)中渎Zhōngdú(33)膝阳关Xīyángguān(34)阳陵泉Yánglíngquán(35)阳交Yángjiāo(36)外丘Wàiqiū(37)光明Guāngmíng(38)阳辅Yángfǔ(39)悬钟Xuánzhōng(40)丘墟Qiūxū(41)足临泣Zúlínqì(42)地五会Dìwǔhuì(43)侠溪Xiáxī(44)足窍阴Zúqiàoyīn十二、足厥阴肝经(共14穴)(1)大敦Dàdūn(2)行间Xíngjiān(3)太冲Tàichōng(4)中封Zhōngfēng(5)蠡沟Lìgōu(6)中都Zhōngdū(7)膝关Xīguān(8)曲泉Qūquán(9)阴包Yīnb(10)足五里Zúwǔli(11)阴廉Yīnlián(12)急脉Jímài(13)章门Zhāngmén(14)期门Qīmén一、督脉(共28穴)(1)长强Chángqiáng(2)腰俞Yāoshū(3)腰阳关Yāoyángguān(4)命门Mìngmén(5)悬枢Xuánshū(6)脊中Jìzhōng(7)中枢Zhōngshū(8)筋缩Jīnsuò(9)至阳Zhìyáng(10)灵台Língtái(11)神道Shéndào(12)身柱Shēnzhù(13)陶道Táodào(14)大椎Dàzhuī(15)哑门Yamén(16)风府Fēngfu(17)脑户Naohù(18)强间Qiángjiān(19)后顶Hòuding(20)百会Baihuì(21)前顶Qiánding(22)囟会Xìnghuì(23)上星Shàngxīng(24)神庭Shéntíng(25)素髎Sùliáo(26)水沟Shuigōu(27)兑端Du ìduān(28)龈交Yínjiāo二、任脉(共24穴)(1)会阴Huìyīn(2)曲骨Qūgǔ(3)中极Zhōngjí(4)关元Guānyuán(5)石门Shímén(6)气海Qìhǎi(7)阴交Yīnjiāo(8)神阙Shénquè(9)水分Shuǐfēn (10)下脘Xiàwǎn(11)建里Jiànlǐ(12)中脘Zhōngwǎn(13)上脘Shàngwǎn(14)巨阙Jùquè(15)鸠尾Jiūwěi(16)中庭Zhōngtíng(17)膻中Dànzhōng(18)玉堂Yùtáng(19)紫宫Zǐgōng(20)华盖Huágài(21)璇玑Xuánjī(22)天突Tiāntū(23)廉泉Liánquán(24)承浆Chéngjiāng奇经八脉三、冲脉奇经八脉四、带脉奇经八脉五、阴维脉奇经八脉六、阳维脉奇经八脉七、阴跷脉奇经八脉八、阳跷脉十五络脉(1)四神聪Sìshéncōng(2)鱼腰Yúyāo(3)上明Shàngmíng(4)太阳Tàiyáng (5)耳尖Erjiān(6)球后Qíuhòu(7)上迎香Shàngyíngxiāng(8)内迎香Nèiyíngxiāng(9)夹承浆Jiáchéngjiāng(10)金津、玉液Jīnjīn、Yùyè(11)牵正Qiānzhèng(12)翳明Yìmíng(13)安眠Anmián(1)子宫Zǐgōng(2)三角灸Sānjiǎoji(1)定喘Dìngchuǎn(2)夹脊Jiájǐ(3)胃脘下俞Wèiwǎnxiàshū(4)腰眼Yāoyǎn(5)十七椎Shíqīzhuī(6)腰奇Yāoqí(1)肩前Jiānqián(2)肘尖Zhóujiān(3)二白Erb ái(4)中魁Zhōngkuí(5)腰痛点Yāotòngdiǎn(6)落枕穴Luòzhěnxué(7)外劳宫Wàiláogōng(8)八邪Bāxié(9)四缝Sìfèng(10)十宣Shíxuān(1)环中Huánzh ōng(2)百虫窝Bǎichōngwō(3)鹤顶Hèdǐng(4)膝眼Xīyǎn(5)胆囊Dǎnnáng (6)阑尾Lánwěi(7)内踝尖Nèihuáijiān(8)外踝尖Wàihuáijiān(9)八风Bāfē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太阴肺经人体穴位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穴位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
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别名] 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穴义] 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名解]1)中府。
中,与外相对,内部也。
府,脏腑也。
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
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
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膺,胸也。
俞,输送之意。
府,脏腑也。
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
3)肺募。
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
(中府穴何以是肺之募穴?肺经经脉的起始点何以在前胸上部而不在其它之处?这是因为,其一,肺所主的物质为人体中比重最小的气态物,气态物在人体系统中通过运动后它总是向人体系统重力场中的最高位置聚集;其二,从不同的系统角度考察,人体中有多个不同系统层次的重力场对人体中的气态物起着制约作用,有局部的三焦腑重力场,有整体的脊骨重力场,而除人体系统自身的重力场之外还有地球重力场。
在以二肾为重力场坐标中心的三焦腑重力场中,离肾最远的胸上外部为最高,在以脊骨中心为人体整体重力场坐标中心的脊骨重力场中,离脊骨最远的胸上外部也是最高,而从地球重力场来看,人体无论是平趟还是直立,胸上外部都是处于三焦腑系统的高位之处。
由于上述的原因,胸上外部的中府穴就成了在人体系统及地球系统两个重力场合作用下的最高位置,因此三焦腑中的气态物在中府穴处聚集并向肺经传输,中府穴也就成为了肺经募穴。
)4)手足太阴之会。
中府穴为手足太阴之会,非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手太阴和足太阴二经物质交会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同时具有此二经气血物质的特性,以"手足太阴"名之是为了和其它的交会穴统一说法。
(中府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三焦腑中各个脏器的气化之气,它不光包括肺的气化之气,也包括心的气化之气、脾的气化之气和肾的气化之气。
由于肺的气化之气比重最小,因此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所聚集的肺之气最多。
由于脾脏的燥热之故,脾脏气化的气态物中比重较小的部分它也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聚集并占有一定的比例。
因此,中府穴中的气血物质分布是肺气最多,脾气其次,其它脏器的气化之气很少,肾的气化之气最少,它主要体现了肺与脾二脏的气血特性,故称手足太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气态物,以肺气和脾气为主,分布为少气多血,即是气压低、温度高。
[运行规律] 体内的温热水湿气态物由三焦腑系统跃迁到体表系统的皮部层次。
[功能作用] 以水湿气态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统向体表系统输送高温能量、体液及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向外输送物质能量的形式来调节改变三焦腑系统和体表系统的温、压状况。
[治法] 肺虚肺寒肺湿则多灸或久留针补之;肺实肺热肺燥则急泻之或用水针,莫灸。
[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配伍] 配尺泽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附注] 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穴义] 肺经气血由此传输四极。
[名解] 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以云的形式而存在,它是将穴内的微观物质放大到宏观状态并以类象的方式来形容本穴气血的特征。
门,出入的门户也,指本穴是肺及其经脉与外部物质交换的一个重要门户。
云门名意指肺经气血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传输经穴之外。
本穴物质为中府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因其从体内的高温区外出体表的低温区,外出至体表后它仍高于体表的环境温度,因此它会继续向云门穴上行。
行至云门穴后,此水湿气态物缩合并化为云状气态物且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经穴外传输,故名云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云状气态物,比中府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位置为肺经气血中的最高点,热能的吸收和扩散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运行规律] 气血物质的运行分为二个部分,一部分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肺经以外的皮部传播,一部分以冷缩后的雨状云系循肺经路线传向天府穴。
[功能作用] 传输肺经的气血物质;调节输入肺经及输入肺经以外部分的物质比例。
说明如下:当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偏低、湿度偏大时(此即气虚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亦不饱满,因此云门穴向肺经以外传输的云状气态物就不及,回归肺经的雨状云系气态物就偏多。
反之,当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偏高、湿度偏小时(此即气实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饱满有余,因此云门穴向肺经以外传输的云状气态物就偏多,回归肺经的雨状云系气态物就不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配伍]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天府穴[穴义] 输供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于天。
[名解] 天,天部也。
府,府宅、门府也。
天府名意指本穴为肺经阳气上输天部之门府。
本穴物质由云门穴传输而来,和天府穴处的温度场相比,云门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仍处于高位,在天府穴处气血物质的变化仍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以阳热之气的形式上输于天,穴名之意即在于强调穴内气血物质的这一变化,故名天府。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气态物,其存在形式为雨状云系,比云门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的天部空间层次也比云门穴的要低。
[运行规律] 气血运行分为二个方面,一是云门穴传来的雨状云系气态物进一步散热缩合冷降,化为密度、比重更大的雨状云系并向侠白穴传输,二是随着穴内物质的热散,一部分气化的阳热之气上升于头面的天部。
[功能作用] 承传肺经的气血物质,通过热散的方式传递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天之天部。
[治法] 寒则补而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主治] 气喘,鼻衄,瘿气,臂痛。
[配伍] 配曲池治疗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侠白穴[穴义] 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名解] 侠,挟也,指穴位的功能作用。
白,肺之色,指气血物质在经过本穴的变化转变后所表现出的特征。
侠白名意指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府穴传来的雨状云系,由于气血物质不断地远离人体的胸腹高温区,因此水湿云气在本穴处的变化乃是一个散热冷降缩合的过程。
由于不断地散热冷降缩合,因此,在本穴位置上气血物质以雨降的形式从天部降到了地部,也就是从皮层降到了肌肉层。
穴名之意即是取水被挟挤则下,天部乌云化雨而落由此变得清白之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地之上部的冷降经水。
[运行规律] 天部的雨状云系散热缩合后以雨降的形式归降地部并循肺经流行。
[功能作用] 清降肺浊,润脾除燥。
[治法] 寒则先点刺出血后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藏象] 人体肺经中的气血物运行是从中府穴循臂走手,它有如自然界由西向东运动的冷湿气流,冷湿气流的水湿浓度超过了它的临界饱和值,云团就会化作雨水从天而降,雨降之后天空会变得晴朗清白,雨水也完成了由天空向地部的位置转换。
侠白穴即是人体内的降雨点,正常情况下,肺经天部的冷湿云气由侠白穴从天部(皮部)降至地部(脾部),以保证肺气的清和脾部的润,体现肺气的宣降特征。
但是,侠白穴之雨气是否归降于地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侠白穴处的温度场、压力场高低,局部区域的温度场、压力场偏高可使气化成为穴位的主导运动而雨气不降,二是天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本身水湿浓度就小就燥,到天府穴后未达到雨降的云气水湿浓度临界值而不降,因此而造成天部与地部阴性水湿分配的不均匀。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当头静脉及桡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
[主治] 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配伍] 配曲池, 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尺泽穴[别名] 鬼受,鬼堂。
[穴义] 肺经浊降的阴液在此汇聚而成小泽。
[名解]1)尺泽。
尺,小也。
泽,池也。
尺泽名意指侠白穴浊降之雨在地部形成的小泽。
何以侠白穴降地之雨在地部只形成小泽而非大泽?这是因为人体的不同经脉分属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区域。
肺应秋,属西方,为经过长夏之后的时序,土地干燥(脾部肌肉要比其它经脉所属区域的干燥),侠白穴天部的雨降大部分为脾土吸收,故而在地部只能形成小泽。
2)鬼受、鬼堂。
鬼者,与神相对,神为天,鬼为地,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是肌肉层所主的地部经水。
受,为收受、接受,指本穴为气血物质的收受之所。
堂,为厅堂,指本穴为气血物质的聚散之处。
鬼堂、鬼受之名皆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经水。
3)肺经合穴。
指肺经流行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
本穴物质为侠白穴雨降后的地部经水,侠白穴所居为高位,尺泽穴所处为低位、为肉之陷处,上部下流的经水皆在此穴处汇合,故本穴为肺经合穴。
4)本穴属水。
属水,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其意有二,一是本穴的气血物质本身就是地部的经水,二是指本穴气血为肺经经水之源,起着对整个肺经经脉的润下作用,故本穴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少,性温热(即是血液)。
[运行规律] 气血物质的运行分二个方面,一是汇合本穴的经水循肺经下行孔最穴,二是穴内的经水不断气化并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汇聚肺经阴液并循肺经的地部渠道运行。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补之(灸胜补),热则凉药水针或泻针出气。
[藏象] 尺泽穴气血所处的位置为肌肉层的地部,所接受的气血物质为侠白穴雨降后流行于地部的经水,其对应的四时为秋季,而秋季的特征为燥,其所降之雨水与春季相比亦少,所以侠白穴所降之雨汇聚于尺泽穴只能形成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