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95794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5.png)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夜书所见教案篇一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解题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二)、初读诗词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
(出示主题图)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_2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_2](https://img.taocdn.com/s3/m/23d28cb967ec102de3bd891e.png)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默写。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中字词、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外面肚子饿了,冷了,我们最想去哪里?(回家)那我们学过想家的古诗吗?(李白《静夜思》)复习背诵旧知识《静夜思》师:那我们今天学的古诗也是一个身在外地的人,一起来看他是不是也会想家(板书,齐读课题:夜书所见)二、初读古诗,发现问题齐读古诗(很多学生预习时已经会背诵)师:大家思考一下,等会说说你们想怎么来学习这首诗?你们想学到什么知识?(学生质疑)生一:我想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二:我想知道诗人是在哪里作诗的。
生三:我不知道秋风怎么能动客情。
生四:我想知道叶绍翁还有什么诗。
生五:我想了解诗人是哪个时代的人。
生六:我想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老师将学生的问题板在黑板上)三、再读古诗,解决问题师:我发现同学们提问题的水平还真不错,你们都想学这些知识。
那我们来看看以前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在三年级是怎么学古诗的,他们有四星级(板书:一、解诗题。
二、知作者。
三、明诗义。
四、悟诗情)师:我们今天也来学习一下,争取超过他们。
一起跟老师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指导朗读)1.解诗题师: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生一:夜里在看书,看到了这首诗。
生二:诗人夜里一边看书,一边写诗。
生三:书不是看书,应该是诗人在写。
生四:我觉得是诗人在夜里写诗,写他看到的东西。
师:很好。
我们同学都能独立思考刚才同学提的问题,那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这题目呢?你们赞成哪个同学的回答。
(第四个)2.知作者师:刚才有同学提问叶绍翁是什么时代的人,还有他的诗。
谁在哪里能知道他的这些资料呢?生一:我在书上找到他是南宋的人,擅长写七绝诗。
生二:我在《唐诗三百首》上也看到他是南宋的。
师:对啦,我们碰到问题自己就要想办法解决,可以像这两位同学一样自己查书。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7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8b2ed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1b.png)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7篇)夜书所见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
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2学生收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子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4、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4、感情朗读。
带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
自学基本步骤:a自渎: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5a83f37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2.png)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走进教室,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候后,开始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的时候,静静地观察过周围的环境呢?夜晚的景色是怎样的?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学生开始分享自己在夜晚的所见所感,教师耐心倾听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教师引出今天的主题:“那么,如果古代的诗人在夜晚写下了他的所见所感,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夜书所见》。
”学生活动:1.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回忆自己在夜晚的经历,并积极分享。
2.对即将学习的古诗《夜书所见》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夜晚的经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为学习古诗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行朗读古诗《夜书所见》,注意字音和节奏。
2、教师范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教师逐句解释古诗的意思,并结合图片和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解释“萧萧梧叶送寒声”时,教师可以描述秋风中落叶飘落的情景,让学生感受这种凄凉之美。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字,让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细腻和丰富。
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的意境。
6、教师邀请学生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并给予点评和补充。
7、教师总结古诗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强调古诗中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和对家乡的思念。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朗读古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2.聆听教师的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认真聆听同学和教师的分享,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朗读、解释、分析、讨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的意境。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2faf7602c281e53a5902ff1b.png)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一、读所见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
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
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
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生(齐读):《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师:能背下来吗?(生齐背全诗)师:能把它默下来吗?(完形填空。
师生评价)二、画所见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
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
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生(齐):叶绍翁!师:也就是诗中说的——(生齐):“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
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
有——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生交流、师圈)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
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三、抒所感(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
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优秀17篇】
![《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优秀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a02d5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4.png)
《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优秀17篇】《夜书所见》教案设计1今天早晨第一节课完成《夜书所见》的教学,原先以为,这首古诗会很难,但是上下来,感觉还错。
无论是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课堂效果,我认为都比较不错。
把这堂课的实录记录下来。
师先示范朗读两遍课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读课文,抽几个孩子纠正读音。
(在读书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注释,向我提出了问题。
)万颖朗读古诗,指导认识“绍、翁”。
(这两个字书上没有注音,其他字书上有注音,孩子们读得还不错。
)男女生分读古诗,全班齐读。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
师:什么是注释?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
抽生读第一句古诗。
师:注释上告诉我们“萧萧”是风声,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
生:风出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风在吹。
师:“动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生:客是指客人,动是动心。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
他动了什么情呢?生:心情看孩子们不能体会这里诗人的感情,我决定放下,先体会后两句的意思。
师:我们先放一下,看看后两句,从后两句中去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谁能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篱落是篱笆。
生: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说得通顺吗,怎么才能让它通顺。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话。
师:再请个同学说说。
生:夜深了,篱笆深处有明亮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师:你觉得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样?生:很开心。
师:那诗人看到这些小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可是他却在异乡他这时最想什么呢?生: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精选10篇)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a2db7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88.png)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精选10篇)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一《夜书所见》课堂实录初稿执教者:瑞安实验小学曾晨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
(师板书:所见)生:齐背。
师: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生:看见。
师:对,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
(师板书:看见)师:这个见还有什么意思?生:听见。
师: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
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师: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
这里的书选哪种呢?生:(1)写,记录。
师:把它装进题目里说一说,试试,大胆地把自己的的意见说出来。
生: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师: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再请生说)师: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看见和听见的,就说得更完整了。
师:你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书放到前面说更顺。
师:你们会说吗?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师:你们刚才听说的就是这个题目的意思,我们再把题目读一下。
师:如果在这里加个顿号就更好了。
师:是夜里,如果轻轻地读就更好了。
师: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读之前,这个字要注意一下。
(师板书:挑)师:读诗之前,老师有两个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对照注释,想想诗中哪些事物是诗人的所见。
师:同学们读得最认真,有的还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把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
(一生读)师:你很聪明,听老师一说,马上把这个挑字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读第三声吗?师:挑是提的一种动作,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一生读)师:有个字要注意一下。
(师板书:促)你再读一下。
(生读对了)师:掌声送给他。
师:能放到词语里读吗?再请刚才这个同学。
师:古时候蟋蟀、蛐蛐叫促织,这里还有个故事呢?愿意听吗?师:还有谁愿意读吗?师:刚才听了这几位同学,都能把古诗一字不差地读下来,真能干。
师:要把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这些|就表示停顿,试一下吧。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647b9e4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5.png)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夜书所见》是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叶绍翁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欢迎大家参考。
今天上完了《夜书所见》,感觉上得不是很理想,同学们的参与性不高,而且课上也没什么亮点和吸引力,分析完整首诗还不知道大家理解了没有。
第一环节的初读诗歌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的,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水平超出了我的预料,所以在此不赘述。
特呈上第二环节的教学实录,希望大家多给宝贵意见。
师:谁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生一:作者很喜欢秋天。
(我顿时哑然,这和预设的情况完全相反啊。
)于是我追问:你从哪看出作者喜欢秋天呢?生语塞。
师:其他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孤独。
师:好,你从哪看出作者很孤独?(板书:孤独)(半天,学生没有反应。
我只好改变策略将问题具体化)师:我们说借景抒情,孤独的情感应该从景物中体现出来,那么诗中写了哪些秋景?生:江上秋风生:萧萧梧叶生:儿童师:儿童是秋景?生:促织师:秋天才有吗?(我也不知道,有待考证。
捉蟋蟀应该是秋天的活动)师:我们先来看“萧萧梧叶”,这“萧萧”是什么意思?生:风声师:在诗中是什么样的风声?生:吹过梧叶的风声。
师:秋风吹过梧桐叶,沙沙作响,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师:我们就用第一句里的一个字。
生:寒。
师:很好,这样的`秋景不正是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吗?(板书:寒冷)师:还有哪里可以让人感觉到寒冷?生:江上秋风师:我们想象一下,秋天的晚上,我们站在江边,那江上的风迎面吹来,想想都让人瑟瑟发抖,是不是?生:是。
师:好,那么这里仅仅只有秋景冷吗?还有谁的心也是冷的?生:作者师:很好,接下来,你们能不能把诗中的这种寒意读出来呢?一生读得平淡,没有起伏;一生读出节奏了,感觉却不太有;最后一个读得缓慢低沉,目标达到。
师:那么作者有没有一整夜都沉浸在这样一种寒冷的情境中呢?生:(稀稀拉拉)没有师:说没有的同学起来说说看,从哪看出没有?生:知有儿童挑促织师:还有没有?生:夜深篱落一灯明师:恩,在这样一个秋风瑟瑟的深夜,作者看到一盏明灯,顿时让人倍感……?生:温暖师:很好。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0f745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1.png)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美丽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夜书所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9d52946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d.png)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在夜晚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景象,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生 1:我觉得夜晚很安静,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生 2:我有时候会害怕,因为天黑黑的。
师:大家的感受都很独特。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叫《夜书所见》,看看诗人在夜晚看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
叶绍翁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韵味。
三、初读古诗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师:好了,现在老师来范读一遍,大家认真听。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师:接下来,大家再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四、诗句解读师:我们先来看看诗的题目“夜书所见”,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 1:应该是在夜晚写下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师:非常棒!那我们就来看看诗人在夜晚都看到了什么。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 2:我觉得是梧桐叶被风吹得萧萧作响,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让在外的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师:理解得很不错。
那“萧萧”这个词,让你们想到了什么画面?生 3:我想到了树叶被风吹得哗哗响的样子。
师:对,“萧萧”就是形容风声的。
那“动客情”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4:就是让游子产生了思乡的感情。
师:很好。
那我们接着看下面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5: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夜深了,篱笆旁还有一盏灯亮着。
师:不错。
那这里为什么会提到儿童捉蟋蟀呢?生 6:可能是诗人看到儿童玩得开心,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更加思念家乡了。
师:说得很有道理。
大家再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 7: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对,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儿童的活动,抒发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获奖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获奖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4d84112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7.png)
夜书所见获奖课堂实录夜书所见获奖课堂实录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
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夜书所见获奖课堂实录,欢迎大家来查阅!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认读多音字“挑”,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诗文的主要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关字词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营造诗境。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上课之前,老师先要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图,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说说。
指名回答。
师:我们的同学观察得真仔细。
在南宋的时候呀,有位大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见到了我们这幅图上的情景,可他竟只用了短短的几十个字便把这幅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文,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
2、师: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回顾一下,“所见”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所看到的。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夜书所见课堂实录3、师:至于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
(看书)“看书”中的“书”字是“书本”的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它是不是这个意思?再齐读课题一次。
4、想想,他和“所见”连接,这个“书”字还有什么意思?谁说?指名回答(书写)。
5、师:对,“书写”的意思,这就叫做一词多义,现在我们能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了吗?6、先请一生回答,然后全班齐讲。
7、师: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结合拼音、注释把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诗句读通。
8、请一生读。
(指导多音字“挑”)。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很通顺,但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如果你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就一定能把诗读得更好听。
夜书所见的教案精选9篇
![夜书所见的教案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a9a3e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0.png)
夜书所见的教案精选9篇夜书所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过程设计一、淡话导课。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
你们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
(《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古诗,希望孩子们喜欢。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二、解诗题和作者1、解诗题。
书: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二)二读绘意境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
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优秀4篇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54bf3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1.png)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优秀4篇夜书所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过程设计一、淡话导课。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
你们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
(《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古诗,希望孩子们喜欢。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二、解诗题和作者1、解诗题。
书: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二)二读绘意境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
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秀8篇)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11a2e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e.png)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秀8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⑴ 交流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夜书所见篇二《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这对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很有帮助。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夜书所见》阅读题目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夜书所见》阅读原文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阅读题目(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
(3分)(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
(4分)《夜书所见》阅读答案1)(3分)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1分)。
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1分)。
(2)(4分)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
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25be08ec3a87c24028c4b3.png)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本文是关于《夜书所见》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今天早晨第一节课完成《夜书所见》的教学,原先以为,这首古诗会很难,但是上下来,感觉还错。
无论是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课堂效果,我认为都比较不错。
把这堂课的实录记录下来。
师先示范朗读两遍课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读课文,抽几个孩子纠正读音。
(在读书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注释,向我提出了问题。
)万颖朗读古诗,指导认识“绍、翁”。
(这两个字书上没有注音,其他字书上有注音,孩子们读得还不错。
)男女生分读古诗,全班齐读。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
师:什么是注释?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
抽生读第一句古诗。
师:注释上告诉我们“萧萧”是风声,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
生:风出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风在吹。
师:“动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生:客是指客人,动是动心。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
他动了什么情呢?生:心情看孩子们不能体会这里诗人的感情,我决定放下,先体会后两句的意思。
师:我们先放一下,看看后两句,从后两句中去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谁能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篱落是篱笆。
生: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说得通顺吗,怎么才能让它通顺。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话。
师:再请个同学说说。
生:夜深了,篱笆深处有明亮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师:你觉得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样?生:很开心。
师:那诗人看到这些小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可是他却在异乡他这时最想什么呢?生: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3fabb338227916888486d791.png)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一、读所见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
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
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
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生(齐读):《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师:能背下来吗?(生齐背全诗)师:能把它默写下来吗?(完形填空。
师生评价)二、画所见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
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
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生(齐):叶绍翁!师:也就是诗中说的——(生齐):“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
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
有——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生交流、师圈)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
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三、抒所感(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
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夜书所见教案(8篇)
![夜书所见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59c225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b.png)
夜书所见教案(8篇)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
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6、学生质疑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第2篇: 夜书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想象美景3、背诵诗文、默写诗文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时安排:1课时说教学设计:《舟夜书所见》是一首写景的诗,如何让学生读中生趣,读中感悟,读中动情呢?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身临诗句之中,畅游在作者给我们营造的环境里,感悟古诗的美。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拓展。
开课的时候,就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生活中见到的美景谈开,在同学参与兴趣极高的状态下,用“有过夜间观赏江景的经历吗?”这一问题,自然过渡到古诗的学习中。
也就是从生活中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这首诗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就是教学的关键。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e2d981f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e.png)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曾昌莲教学目的: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
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生(齐答):有过。
师:好。
这就叫:作客的心情。
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
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师:“书”字有这个意思。
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生2:写!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
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
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生:写!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
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一、读所见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
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
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
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生(齐读):《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师:能背下来吗?(生齐背全诗)师:能把它默写下来吗?(完形填空。
师生评价)二、画所见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
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
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生(齐):叶绍翁!师:也就是诗中说的——(生齐):“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
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
有——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生交流、师圈)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
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三、抒所感(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
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江风吹过,送来一阵阵寒意。
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坐在江边,望着黑樾樾的江面若有所思,他可能要到遥远的京城去做官,也可能要去远游。
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样?生:他可能很孤独、很寂寞。
生:他可能感到一点淡淡的伤感。
师:谁能试着朗读前两句诗,来传递诗人的心情。
(一生读)师:你读完前四个字后稍稍停顿了一下,这就读出了诗人的伤感寂寞。
(示范读)(另一生感情朗读)师:读得真好!咱们一起来读!(生齐读)师:“萧萧梧叶送寒声”,发现了吗?这句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传递了诗人的这种孤独、寂寞和伤感的心情,是哪一个字?生(齐答):寒!师:诗人不但身上冷,心里也冷。
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生齐读)师:诗人见到了哪些景才让他的心里充满了寒意呢?再读读这两句诗,体会体会。
生:诗人见到了梧桐叶被风一片一片吹下来,让他感受到寒意。
师:为什么梧叶会让他感受到寒意呢?生:可能诗人的家乡也有这样一棵梧桐树。
生:可能诗人觉得自己的命运就像梧叶一样飘零。
师:你们很会联想,说得很有道理。
其实在古代,梧叶经常被诗人们用来传递这种孤独、寂寞的伤感心情。
有诗为证。
(课件出示,生齐读):“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师:所以,当诗人看到梧叶的时候,他那寂寞和孤独的心情就更深了。
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
(生齐读)师:除了梧叶,还有哪些景让他心里顿生寒意?生:还有秋风吹过梧桐树的萧萧声。
生:这让我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
师:你很会联想。
“风萧萧兮易水寒”这句诗是写哪件事的?生:荆轲刺秦。
师:当时的荆轲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生:很悲壮。
师:的确如此。
其实,萧萧不单单形容风声,还可以形容马鸣。
(出示课件)“萧萧斑马鸣”,在战场上听到这样的声音,真让人不由得产生悲壮的心情。
原来,风声也会让诗人心生寒意。
谁来读读这句诗,把描写声音的词读好?(一生读)师:“萧萧”、“萧萧”,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
(生齐读)师:刚刚有同学还提到了“秋风”,“秋风”为什么会让诗人感受到寒意呢?秋风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生:秋风让我们感到冷和孤独。
师:“春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柔和的、温暖的感觉。
师:是呀,“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一起,万木凋零,秋风让诗人更为伤感。
我们再来朗读这两句诗,来传递诗人这种伤感的心情。
师:如果光是“秋风”还不至于这么寒,这秋风偏偏要吹在梧叶上,梧叶已经让诗人感到很“寒”了,却偏偏还要让它发出这种“萧萧”的声音。
那种“寒”意,是一点一点渗到诗人心里去的。
因为心寒,所以他看到、听到的一切都笼罩着一层寒意。
我们再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师:此时,江风在动,梧叶在动,客的情也在动,(板书“情”)。
就是这些特定的景让诗人生出了无限的乡愁、无限的思念、无限的孤独和寂寞。
真是“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啊。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读这两句诗,在朗读中感受诗人这种在特定的“景”下产生的孤独、寂寞和忧愁的“情”。
(配乐齐读)(二)锁定画面二,体会诗人心里的“明”,再次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正当诗人满怀愁绪时,他的目光从江边移向江岸,看到了怎样的景?我们一起来读后两句诗。
(生齐读)师:他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挑促织呢?请用诗句来回答。
因为——生(齐答):“夜深篱落一灯明”师:因为他看到“夜深篱落一灯明”,所以——生(齐答):“知有儿童挑促织”。
师:远远看去,江岸上的篱笆墙内,一盏灯亮着,噢,知道啦,准是有几个可爱的孩子在捉蟋蟀呢!他怎么就猜得那么准?生:也许诗人小时候也曾在夜里挑过促织。
生:也许他会想到自己童年时的幸福生活。
师:眼前的情景也许唤起了他美好的童年记忆。
看到在温暖灯光下嬉戏的孩子,此时他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寒”吗?又有什么变化呢?生:他觉得有一丝高兴。
生:他心里觉得温暖了许多。
师:能用这两句诗中的哪个字概括一下吗?生(齐答):“明”。
师:谁能把这种心情用朗读传递出来?(一生感情朗读)师:听你一读,我的心情亮堂起来了。
(另一生感情朗读)师:你这样读,把我们的心情也读“暖”了。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那篱笆围成的院子、那快乐嬉戏的孩子,加上那盏温暖明亮的灯,那是一幅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啊!这一切,也许驱走了萧萧梧叶勾起的孤独和忧伤,驱走了秋风带来的寒冷与黑暗,使他的心变得温暖起来、亮堂起来了。
也许,他更想家了。
总之,这时的“所见”,这时眼前的“景”又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情感。
生:齐读后两句诗。
师:萧萧梧叶带来寒意,勾起了诗人孤独、忧伤的情感;灯下嬉戏的儿童让诗人的心里变得温暖、亮堂起来。
诗人的心情就这样随着所见的景的变化而变化,“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四、移写法师:“江上秋风动客情”,其实何止是秋风在动客情啊,诗中还有很多景都触动了他的情啊,你能学做小诗人,完成填空,也来吟一句诗吧。
生:萧萧梧叶动客情。
生:篱落灯明动客情。
师:你不仅吟得好,概括得也好。
生:儿童促织动客情。
生:秋风寒声动客情。
师:好啊,你把两种景物放在了一起说。
生:夜深一灯动客情。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不仅读懂了诗人的“所见”,还读出了他的“所感”,(板书“感”)。
其实对很多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说,“所见”,就有“所感”,见“景”,都会生“情”,这叫“见景生情”。
师:不知你们自己能否读懂,下面的这些诗句,这些客居他乡的诗人又见到了什么景,而触动了他们的情呢?还是请你用————动客情这样的诗句把我们的理解表达出来。
写一句。
(多种方式读《静夜思》、《泊船瓜洲》和《枫桥夜泊》)(生练笔,师巡视,交流)生:我写了两句诗。
一句是“月光寒霜动客情”,还有一句是“夜深皎月动客情”。
师:试着吟得再动情一些。
(生感情吟诵)生:“春风绿岸动客情”。
生:我觉得“绿岸”不是很贴切,可以改为“春风明月动客情”。
生:“春风江南动客情”。
生(齐说):应该是“江南春风动客情”。
生:我写的是“春风明月动客情”。
师:概括得非常好。
生:我写了两句。
一句是“窗前月光动客情”,第二句是“夜半钟声动客情”。
师:朗朗上口。
生:我写的是“月落乌啼动客情”。
师:写得多美呀。
生:我写了三句:“江枫渔火动客情”、“明月钟声动客情”、“月光寒霜动客情”。
师:“月光”和“寒霜”放在一起,肯定触动诗人的“情”。
生:“故乡明月动客情”。
师:加了一个“故乡”,怎能不触动诗人的思乡之情呢?生:“瓜洲水间动客情”。
师:水间不是一个景,这句诗读起来就不流畅了。
生:我写的是“皓月钟声动客情”。
师:月亮被你们这么一描摹,各具形态,发现了吗,这些诗中都出现的一个景是——生(齐答):“月”!师:像“月亮”啊,“寒霜”啊,“钟声”啊,这些特定的“景”经常出现在我们历代诗人的诗作当中。
尽管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诗人却都被这些特定的“景”所触动,牵动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我们既可以读到看得见的景,也可以读到看不见的情。
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情景交融的好诗——《夜书所见》。
(配乐造境,全班齐诵)师: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生齐读)师:是啊,在这漆黑的夜里,江边的梧桐树他看得清吗?生(齐答):看不清。
师:他只能听到风吹梧叶发出的萧萧之声;在漆黑的夜里,远处岸上抓蟋蟀的儿童他看得清吗?生(齐答):看不清。
师:他只能凭着这“一灯明”进行猜测。
所以,在这样的夜晚,唯一所能“见”的,其实只是那盏亮着的灯,那“一灯明”啊。
谁再读最后两句,把这盏温暖的灯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一生读)师:最后的“一灯明”,你读得意味深长。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一灯明”,诗的最后就这样给这盏灯拍了一个特写镜头。
童年的美好记忆就像这盏灯一样,留在作者的心中,也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同学们,今天我们重读这首诗,和三年前读它时收获一样吗?生(齐答):不一样。
师:是呀,古诗是需要重读的。
相信等我们长大之后再读这首诗,会读出更多的味道和感受。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