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自身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高血压的遗传研究进展

高血压的遗传研究进展

高血压的遗传研究进展近年来,高血压(hypertension)成为全球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许多研究表明,高血压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遗传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综述高血压与各种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

一、高血压的遗传基础研究高血压是一种复杂疾病,其发病机制依然不完全清楚。

然而,通过对遗传学的研究,我们对高血压的遗传基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研究发现,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一些先天性遗传突变与此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

例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基因突变和α1受体基因突变等都与高血压的遗传相关。

此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使我们能够扩大高血压遗传研究的范围,逐渐发现了更多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

这些研究为高血压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的研究除了一些明确的基因突变导致的高血压,一些罕见的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相关的突变。

例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的突变致使人体对钠的调节异常,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这些研究不仅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我们理解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复杂高血压的基因多态性研究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属于复杂高血压,即受多种遗传变异共同作用所致。

研究人员通过对基因多态性的分析,发现了许多与复杂高血压风险相关的位点。

这些位点涉及到多个通路和生物过程,如血管紧张素II、血浆醛固酮水平等。

同时,研究还发现,高血压与体重、饮食、环境等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这些研究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四、基因组范围的关联分析近年来,关联分析成为高血压遗传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大样本的关联分析,研究人员成功鉴定了一些高血压相关的基因区域,进一步揭示了高血压的遗传机制。

这些区域涉及到多个通路,如钠通道、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等。

此外,高血压的关联分析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血压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研究进展

高血压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研究进展

经可刺激 其释放 VP, 脉注射 VP可 导致 强烈 的血管舒张 I静 I
和血压降低。此外 , I V P还具有使心 率加 快 、 心肌 收缩力增强 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等生物学效应 。V P还是 内源性的血管舒 I
张 剂 , 用 生 理 剂 量 的 V P可 使 肺 、 、 化 腺 、 应 I 肾 消 汗腺 和骨 骼 肌
统 的 主要 活性 肽 , n Ⅱ对 心 血 管 系 统 的 作 用 , 了 直 接 通 过 Ag 除 缩 血 管 而 升 高 血 压 外 , 重 要 的是 其 作 为 一 种 生 长 激 素 , 够 更 能 引 起 心 血 管 系 统 的重 建 而 导 致 心 肌 肥 大 、 肌 纤 维 化 及 动 脉 心 粥样硬化 。因此 , n 已成 为高 血 压病 治 疗 的 特 异性 A gⅡ 靶点 。
说 提 出 以 后 不 断 有 新 的发 现 , 渐 形 成 了 新 的研 究 领 域 一 神 逐
康人 比较 , 血浆 C R G P水平 明显降低 , 且高血压分级越高降低
越 明显 , 有早期 肾脏损害高血 压组与无早期 肾脏损害高 血压 组 比较 , G P水 平明显降低 , C R 提示高血压患者血浆 C R G P含 量不足 , 可能是高血压及高血压并 。 肾脏损害 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钠利尿 多肽 ( N A P是心房产生和分泌 的多肽激 . A可继发 心、 、 并 脑 肾等 重要 器官
的损 害 。 高血 压 的发 病 过 程 中 往 往 表 现 出神 经 系 统 、 内分 泌
系统 、 免疫系统所构成的复杂 网络 的功能紊乱 , 其问的信 息联 系主要是通过 神经 肽、 内分泌激素 、 细胞 因子来完成 的。现将 高血压的神经 内分泌免疫学研究 进展 做一综述 。 关键词 : 高血压 神经 内分泌免疫学 综述 自从 B sdvk l 出神经免疫 内分泌 网络学说 以来 , ao osy_ 提 神经 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 已受 到国内外 专家的关 注。该学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一、本文概述高血压,作为一种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其有效管理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抗高血压药物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其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直接关系到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新型药物的开发、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传统药物的优化等方面。

本文还将重点关注抗高血压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包括治疗效果、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患者依从性等问题。

通过对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的综合分析,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药物研发人员以及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以期推动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提高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抗高血压药物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症的重要药物类别,其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按照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利尿剂(Diuretics):利尿剂主要通过增加尿量,降低血容量,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这类药物包括噻嗪类、呋塞米、螺内酯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抑制剂,ACE inhibitors):ACE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止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从而起到降压作用。

常见的ACE抑制剂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ARBs通过阻止血管紧张素II与其受体结合,达到降压效果。

常见的ARBs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s):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松弛血管平滑肌,从而降低血压。

这类药物包括二氢吡啶类、苯烷胺类、苯噻氮卓类等。

β受体阻滞剂(Beta Blockers):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脏和血管上的β受体,减缓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脏输出量,降低血压。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引言
引言
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在慢性疾病防治中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广泛的实践经验。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完善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医药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本次演示旨在探讨中医药防 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 展
01 摘要
03 文献综述 05 结论
目录
02 引言 04 现状分析
摘要
摘要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药在高血压病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次演示对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中药材、 针灸、推拿、饮食和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 究方向。
3、推拿研究
3、推拿研究
中医推拿在高血压病防治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主要通过按摩头面部和颈部的 穴位,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相关研究表明,推拿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水平,改善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然而,推拿治疗高血压病的长期疗效及其作 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4、饮食研究
4、饮食研究
中医饮食疗法在高血压病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 能够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如增加膳食纤维、减少钠盐摄入、适量补充优 质蛋白质等。此外,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材如杜仲、桑叶、菊花等也可以通过食 疗方式辅助降压。然而,饮食疗法的长期疗效及其对机体代谢的影响仍需进一步 研究。
1、中药材研究
1、中药材研究
中药材在高血压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许多中药材如杜仲、桑 叶、菊花、钩藤、夏枯草等具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其中,杜仲主要成分是绿原酸 和杜仲胶,能够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脂代谢和肾功能;桑叶具有清肝明目、疏风 散热的功效,能够降低血压和血脂;菊花含有黄酮类和醇类成分,具有明显的降 压作用;钩藤中含有钩藤碱和异钩藤碱等成分,

高血压的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高血压的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高血压的研究概况文献综述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的普及,高血压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这种疾病给全球的公共卫生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对高血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文献综述的方式,概述近年来关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根据一项综合分析研究的结果显示,高血压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饮食、肥胖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此外,高血压还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和肾衰竭等密切相关。

近年来,高血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病理生理学、遗传学、干预治疗和预防措施。

关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发现,体内钠钾平衡紊乱是高血压的关键机制之一。

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还发现高血压与皮质醇水平的异常升高有关。

遗传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可能具有家族聚集性,这一结论得到了大量的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支持。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家族的样本收集和基因编码的分析,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多个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如ACE、ADRA1A、AGT和NPPA等。

在干预治疗方面,降压药物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当前,针对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限制盐摄入、体育锻炼、药物治疗和手术疗法等。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降压药物如ARB和ACEI等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显示出良好的降压效果。

除了干预治疗,高血压的预防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研究表明,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

例如,减少钠盐的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适当控制体重和规律锻炼等都是降低高血压风险的重要手段。

未来的高血压研究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探索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基因组关联研究对高血压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或将继续深入研究高血压相关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此外,高血压的预防和干预治疗策略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研究对于提升公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患者中AT1受体自身抗体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高血压患者中AT1受体自身抗体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指导教师: 廖玉华 (96年 一 , , 15 )男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 一 ̄ t t L ,
维普资讯
中 国免 疫 学 杂 志 2 0 o7年 第 2 3糟
高血压 患 者 中 AT 1受体 自身 抗体 的作 用 机 制及 临 床研 究进 展
孙艳香 综述 廖玉华 审校
( 中科 技 大学 同济 医学院 心血 管病 研 究所 附 属协 和 医院心 内科 , 汉 4 02 ) 华 武 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R 9 .3 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 -S X(0 7 0 -840 O O44 2 0 )90 6 -2
目前 ,T 受体 自身抗体在 高血压及妊高征患 A1
压组抗体阳性率高于其它两组 , 差异有显著性( P<
者血清 中有较高 的检出率 , 并且认为该抗体有类似 血管紧张素 I的激动样作用 , I 即能够与 A 1 T 受体结
滑肌细胞 、 肾上腺皮质 、 、 脑 血小板及胎盘。动物实 验显 示 :T 受 体 在不 同组 织 或 同一 组 织 的不 同发 A1
育 阶段 分布 常有不 同 , 在 大脑 多 数 区 域 的 分布 及 其
数量变化在成年、 幼年或胚胎时差异不大 , 但在脑不 同部位表达有所不 同。其主要生理作用包括 : 刺激
殖肥 厚 的刺激 因子 , 与 了 高血 压 左 室 肥 厚 和 血管 参 重塑 的发 展 . 。而 A gI 大 部 分 生 物 效 应 是 通 8 J nl绝 过 A 1 体介 导 的 。A 1受 体 属 于 G蛋 白偶 联受 T受 T 一
1 A 1 T 受体分布及 生理作 用
A 1 体 主要分 布在 人体 的肾脏 、 T受 心脏 、 管平 血

高血压的研究概况 文献综述

高血压的研究概况 文献综述

国内外高血压病的研究概况摘要: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导致高血压发病的原因有多种,总体可以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

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此国内外医学专家对高血压病的分类、病因、治疗以及预防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1、高血压病的概况学者项氏[1]定义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39mmHg和/或舒张压≥89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

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亦即收缩压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mmHg(12.1—12。

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

对于高血压的概况,学者邓氏[2]说道,高血压病即原发性高血压或简称高血压,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这个疾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如增龄就是一个明显的相关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也逐渐增加.这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高血压,我们习惯性地称之为老年高血压.由于老年人的特点,促发的因素更加复杂。

一部分老年高血压是由老年前期(45~59岁)或更早发生的高血压延续至老年期。

一部分是由于老年人器官的老化,调节功能下降,血管硬化和粥样硬化,更易促使血管的弹性减退,心脏搏血时的外周阻力增加,产生压力负荷型的血压增高。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现状以及研究进展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现状以及研究进展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现状以及研究进展摘要】高血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并且它是引发心力衰竭,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慢性肾病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高血压的治疗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更新非常快速,基于原有药物,越来越多的创新药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本篇就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现状以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高血压药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 Ca2+通道阻滞剂利尿药抑制交感神经【中图分类号】R9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135-02高血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不仅引起心悸,头晕,头痛等症状,而且也是引发心力衰竭,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慢性肾病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高血压发病率比较高,在成人中已达到20%。

人体体内血压的调节受多种机制的综合影响,使用任意相关靶点的药物均可对血压起到调控作用,因此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也是多种多样,并且基于原药,不断有各种创新药的问世,使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

此篇,笔者就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现状以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力图为高血压药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1 临床常用抗高血压药物分类1.1 肾上腺受体阻滞药1.1.1 α1受体阻滞剂作用于血管平滑肌,α1受体阻滞剂对其突触后膜上的α1受体具有特异性阻滞作用,从而扩张血管,减少血液回心量,使血管的外周阻力下降,起到同时降低血管舒张力和收缩力的作用。

因此α1受体阻滞剂的作用靶点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针对性,尤其对于在小动脉的结构性能没有发生改变之前,只血管平滑肌单纯的张力异常使血管舒张受阻而导致血压升高的患者,作用非常明显。

而且长期服用该类药物,可以改善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也对体内的脂质以及糖代谢有调节作用。

临床使用的α1受体阻滞剂类的药物有特拉唑嗪和哌唑嗪,另还有近年刚研制成功的曲马唑嗪和多沙唑嗪。

高血压资料全:国内外研究进展

高血压资料全:国内外研究进展

高血压资料全:国内外研究进展一、引言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高血压,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在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对高血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高血压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高血压是指在没有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根据血压水平,高血压可分为1级、2级和3级,其中1级高血压为140-159/90-99mmHg,2级高血压为160-179/100-109mmHg,3级高血压为≥180/≥110mmHg。

此外,根据病因,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三、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全球范围内,高血压的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

而在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印度等,高血压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且男性高于女性。

高血压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此外,高血压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父母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其发病风险较正常人高。

四、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遗传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有60%-70%的病例具有家族遗传背景。

环境因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诱因。

高盐饮食、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等均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此外,肥胖、糖尿病、肾脏疾病等疾病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肾脏调节血压功能异常;2)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4)血管内皮功能异常;5)胰岛素抵抗等。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郭于琳1,姚 巍2摘要 高血压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目前认为高血压与炎症和免疫密切相关㊂全身免疫炎症指数是一种新型炎症标志物,已经被用来研究与高血压的相关性㊂阐述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㊁促进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并对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性别㊁血压变异性㊁靶器官损害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㊂关键词 高血压病;全身免疫炎症指数;炎症;免疫;血压变异性;靶器官损害;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4.08.016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长期血压控制较差最终可导致心㊁脑㊁肾并发症㊂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研究清楚,已知的研究涉及遗传因素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㊁交感神经系统㊁血管重构及其他因素㊂近年来,炎症㊁免疫与高血压的关系变得愈发突出,有证据表明炎性因子㊁炎症细胞及炎症标志物与高血压病的发生㊁发展及预后有关[1]㊂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 ,SII )是一种新型炎症标志物,将中性粒细胞计数㊁淋巴细胞及血小板3个炎症参数组合在一个指数中,更好地综合了机体炎症与免疫的平衡,是一个较为稳定且易于获得的指标㊂现将近年来SII 在高血压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㊂1 SII 的计算方法及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SII 即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ˑ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2],目前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被广泛应用㊂在一项关于炎症标志物与高血压患病率关系的横断面研究中,纳入了22290例参与者,其中包括9235例高血压病人,比较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 )㊁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 )㊁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 ,LMR )㊁SII 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最终证明了SII 是描述高血压患病率最好的指标,且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3]㊂2 SII 促进高血压的机制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主要机制包括微血管重塑㊁自主神经作者单位 1.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太原030001)通讯作者 姚巍,E -mail :*****************引用信息 郭于琳,姚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8):1442-1444.系统失衡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4]㊂原发性高血压与长期低度炎症及免疫相关联,通过触发血管炎症和微血管重塑的方式来促进高血压,其具体机制未完全阐明㊂作为免疫系统的第一反应者,中性粒细胞通过表达髓过氧化物酶来调节血管张力,这与一氧化氮可用性降低有关[5]㊂同时,其内储存的弹性蛋白酶可使促炎细胞因子成熟,有研究发现弹性蛋白酶水平与主动脉脉搏波传播速度显著正相关,说明弹性蛋白酶可能参与了动脉硬化[6]㊂最后,中性粒细胞可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 ),这是近年来与高血压相关的新机制㊂NETs 通过呈递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 )诱导凝血酶生成和血小板激活,同时,NETs -TF -凝血酶轴可对内皮细胞产生促纤维化作用[7]㊂上述机制共同促进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损伤,促进高血压的进展㊂淋巴细胞是适应性免疫的重要参与者,通过炎性细胞因子和调节性T 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 )之间的平衡来调节血压㊂活化的T 淋巴细胞可产生白细胞介素17A 和干扰素-γ,诱导氧化应激损伤,导致内皮功能障碍[8]㊂Treg 在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中发挥保护作用,这可能与白细胞介素-10(IL -10)的分泌有关,IL -10限制了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氧化应激,改善了血管功能[9]㊂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凝血酶生成增加为特征的血栓形成前状态,可引起血栓性并发症,血小板在该过程中发挥了作用[10]㊂血小板可以通过细胞间接触或可溶性介质促进NETs 的形成,NETs 也可充当血小板黏附㊁激活和聚集的支架,二者相互促进,导致高凝状态的加剧并促进内皮纤维化[7,11]㊂3 SII 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3.1 SII 可预测女性新发原发性高血压男性高血压患病率较女性高,但女性在50岁后患高血压病的风险明显增加㊂Altuntas 等[12]进行了一项回顾性设计,研究SII 与新发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性别的关系,纳入了153例初诊高血压病人,发现女性的㊃2441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 -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A pr i l 2024 V o l .22 N o .8PLR(110.98与94.77,P<0.001)㊁SII(546.3与385.0, P=0.003)更高,受试者工作特(ROC)征曲线表明,当SII为488.21时预测女性新发原发性高血压敏感度为67.6%与特异度为67.2%,ROC下面积(AUC)为0.714[95%CI(0.611,0.818),P<0.001]㊂这项研究结果也为今后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性别差异研究提供了新方向㊂3.2SII可预测血压的变异性3.2.1SII可预测反杓型高血压与非杓型高血压血压具有稳定的昼夜节律,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低10%~20%㊂反杓型高血压为夜间血压高于日间血压,非杓型高血压为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降低小于10%[13]㊂Karakayali等[14]研究了SII与反杓型高血压的关系,共纳入初诊高血压病人196例,其中杓型高血压共有76例,非杓型有60例,反杓型有60例,发现反杓型组SII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在ROC曲线中,SII临界值为639.73时,预测反杓型高血压的敏感度为63.3%,特异性为84.2%㊂Akyüz等[15]进行了SII与非杓型高血压的研究,共纳入91例高血压病人,分为杓型组(35例)与非杓型组(56例),发现非杓型组的SII高于杓型组,多变量回归分析得出SII可独立预测非杓型高血压,SII的临界值为582.8时,预测非杓型高血压的敏感度为64.3%及特异度为57.1%㊂SII在预测非杓型高血压与反杓型高血压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㊂3.2.2SII可预测高血压病人的晨峰现象血压在早晨达到峰值,在午夜降至谷值㊂Saylik 等[16]进行了一项研究,纳入了343例初诊高血压病人,计算每例病人的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S),MS=早晨收缩压-最低收缩压,将病人分为两组:高值MS(ȡ52.1mmHg)与低值MS(<53mmHg),发现高值MS组SII㊁NLR㊁PLR显著高于低值MS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I与过度的MS独立相关,当SII的截断值为558.5时,其预测高血压病人过度的MS具有57.1%的敏感度与88.9%的特异度㊂这项研究说明,利用SII值可早期识别高血压病人异常的昼夜节律模式,及时干预以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㊂3.3SII可预测高血压病人的靶器官损害及预后3.3.1SII可预测初诊高血压病人无症状器官损伤高血压病人长期血压控制不理想易导致心㊁脑㊁肾等器官发生不可逆的并发症㊂Inanc等[17]进行一项回顾性设计,研究SII与新诊断的初治高血压病人无症状器官损伤(asymptomatic organ damage,AOD)的关系,包括250例初诊高血压病人(观察组)及25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AOD指标通过蛋白尿㊁左心室质量指数㊁颈动脉内膜厚度或颈动脉斑块来评价,累及上述指标为AOD(+),结果发现观察组的SII显著高于对照组(508.1与320.2,P<0.001),AOD(+)组的SII 值最高(600.7),其次是AOD(-)组(462.31),最后是对照组(320.2),且随着受累靶器官数量的增加,SII值也会增加,多变量回归分析得出较高的SII值可独立预测新诊断的初治高血压病人AOD存在和严重程度,当SII高于486.7时,其预测AOD的敏感度为75.7%,特异度为90.0%,AUC为0.902ʃ0.02(P<0.001)㊂使用SII可识别早期高血压病人的靶器官损害,有利于危险分层㊂3.3.2SII可预测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加CIMT是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物,对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预测价值[18]㊂Çirakoglu等[19]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探讨SII与高血压病人CIMT的关系,共纳入215例高血压病人,将其分为CIMT增加组(CIMTȡ0.9mm)和CIMT正常组(CIMT<0.9mm), CIMT增加组的SII㊁NLR显著高于CIMT正常组,通过多变量回归模型得出SII可独立预测高血压病人CIMT增加,当SII的截断值为656时,其预测高血压病人CIMT增加的敏感度为76.4%,特异度为72.5%㊂利用SII预测高血压病人CIMT增加这一特点可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高危人群㊂3.3.3SII可预测高血压病人左心室肥大(LVH)Karayigit等[20]进行的一项研究探讨了SII与高血压病人LVH的关系,共纳入150例高血压病人,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将观察对象进行分组,发现LVH组的SII明显高于非LVH组,ROC曲线表明,SII高于869.5时预测高血压病人LVH具有82.1%的敏感度和86.2%的特异度,AUC为0.861[95%CI(0.792,0.930),P< 0.001]㊂此项研究发现,高SII值与高血压病人发生LVH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及时干预可降低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㊂3.3.4SII可预测高血压病人的脑血管事件Aydin等[21]进行了一项关于SII预测高血压病人脑血管风险的回顾性研究,纳入了379例高血压病人,其中发生脑血管事件49例,发生脑血管事件组的动态血压监测值及SII更高,ROC曲线显示,当SII为633.26ˑ103时,其预测高血压病人发生脑血管事件的敏感度为85.7%,特异性为84.8%,AUC为0.898 [95%CI(0.856,0.941),P<0.001]㊂较高的SII值与高血压病人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相关,利用SII可㊃3441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年4月第22卷第8期识别高血压病人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㊂3.3.5SII可预测高血压病人的不良心血管事件一项关于SII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预测初诊高血压病人长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前瞻性研究[22]纳入了1202例病人,平均随访82.2个月,观察过程中发生心肌梗死37例,脑卒中35例,心血管死亡17例,最终发现高RDW 组(5.0%与10.4%,P<0.001)和高SII组(3.1%与11.8%, P<0.001)发生MACE的频率明显更高,由ROC曲线可得出,当SII>465ˑ103时可预测MACE的发生,具有78.7%的敏感度和52.9%的特异度㊂在这项研究中,SII在预测高血压病人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可利用该指标识别出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㊂4小结SII是一种简单且易于测量的新型炎症标志物,目前可被用来评估高血压的进展及靶器官损害㊂感染㊁肿瘤㊁血液系统疾病及一些药物的使用可影响SII的波动,未来需要监测中性粒细胞㊁淋巴细胞及血小板数值的动态变化和SII在各个时间点的变化以更好地分析SII在高血压相关性中的意义㊂参考文献:[1]ZHOU B,PEREL P,MENSAH G A,et al.Global epidemiology,health burden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for elevated bloodpressure and hypertension[J].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2021,18(11):785-802.[2]HU B,YANG X R,XU Y,et al.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index predicts prognosis of patients after curative resection for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lin Cancer Res,2014,20(23):6212-6222.[3]XU J P,ZENG R X,ZHANG Y Z,et al.Systemic inflammationmarkers and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a NHANES cross-sectional study[J].Hypertension Research,2023,46:1009-1019.[4]VALENZUELA P L,CARRERA-BASTOS P,GÁLVEZ B G,et al.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hypertension[J].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2021,18:251-275.[5]MADHUR M S,ELIJOVICH F,ALEXANDER M R,et al.Hypertension:do inflammation and immunity hold the key tosolving this epidemic?[J].Circ Res,2021,128(7):908-933. [6]BAPTISTADE BARROS RIBEIRO DOURADO L P,SANTOS M,MOREIRA-GONÇALVES s,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and thrombo-inflammation[J].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2022,100(5):713-722.[7]MCCARTHY C G,SAHA P,GOLONKA R M,et al.Innate immunecells and hypertension:neutrophils and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traps(NETs)[J].Comprehensive Physiology,2021,11(1):1575-1589.[8]RODRIGUES-DIEZ R R,TEJERA-MUÑOZ A,OREJUDO M,et al.Interleukin-17A:possible mediator and therapeutic target inhypertension[J].Nefrologia,2021,41(3):244-257.[9]BUONACERA A,STANCANELLI B,COLACI M,et al.Neutrophil tolymphocyte ratio:an emerging marker of the relationshipsbetween the immune system and diseases[J].Int J Mol Sci,2022,23(7):3636.[10]SHANTSILA E,KOZIEŁ-SIOŁKOWSKA M,LIP G Y.Antiplateletagents and anticoagulants for hypertension[J].CochraneDatabase Syst Rev,2022,7:CD003186.[11]STAKOS D,SKENDROS P,KONSTANTINIDES S,et al.Traps N'clots:net-mediated thrombosis and related diseases[J].ThrombHaemost,2020,120(3):373-383.[12]ALTUNTAS E,CET I N S,USALP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gender and 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in patients withnew-onset essential hypertension[J].Cardiovasc J Afr,2022,33(6):317-321.[13]FILIPPONE E J,FOY A J,NACCARELLI G V.Controversies inhypertensionⅢ:dipping,nocturnal hypertension,and the morningsurge[J].Am J Med,2023,136(7):629-637.[14]KARAKAYALI M,OMAR T,ARTAC I,et al.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and reverse-dipper circadian pattern in newly diagnosed hypertensivepatients[J].J Clin Hypertens(Greenwich),2023,25(8):700-707.[15]AKYÜZ A,IŞI K F.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a novelpredictor for non-dipper hypertension[J].Cureus,2022,14(8):e28176.[16]SAYLIK F,SARIKAYA R.Can 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index detect the presence of exxaggerated morning bloodpressure surge in newly diagnosed treatment-naive hypertensivepatients?[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ertension,2021,43(8):772-779.[17]INANC I H,SABANOGLU C.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as a predictor of asymptomatic organ damage in patients withnewly diagnosed treatment-naive hypertension[J].Revista DeInvestigacion Clinica;Organo Del Hospital De Enfermedades DeLa Nutricion,2022,74(5):258-267.[18]CARVALHO-ROMANO L F R S,BONAFÉR P,PAIM L R,et al.Association of carotid wall layers with atherosclerotic plaquesand cardiac hypertrophy in hypertensive subjects[J].Journal ofHuman Hypertension,2022,36:732-737.[19]ÇIRAKO G LUÖF,YILMAZ A S.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index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arotid intima-mediathicknes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Hypertension,2021,43(6):565-571.[20]KARAYIGIT O,NURKOÇS G,ÇELIK M C.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may be an effective indicator in predictingthe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for patients diagnosed withhypertension[J].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2023,37:379-385.[21]AYDIN C,ALPSOYŞ,AKYÜZ A,et al.Could the 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be a predictor to estimate cerebrovascularevent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2022,27(1):33-38.[22]UZUN F,GÜNER A,PUSUROGLU H,et al.Association of red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systemic-immune-inflammation indexand poor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newlydiagnosed hypertension[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2022,44(6):530-538.(收稿日期:2023-10-12)(本文编辑王雅洁)㊃4441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A p r i l2024 V o l.22 N o.8。

高血压医学论文综述

高血压医学论文综述

高血压医学论文综述在医学领域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血压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高血压医学论文篇1浅谈高血压健康指导摘要: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种重要的慢性疾病,其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是造成心血管意外及脑卒中的最主要危害因素,与此同时,也会引发慢性的闭塞性周围血管疾病及充血性的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及动脉瘤等。

据全国进行的3次较大规模的高血压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年龄在65岁以上人群中患高血压者约35%,其中67.5%的患者血压未得到控制,其原因包括随意增减药量、未规律服药、随意换药,为按时测量血压或规律服药一段时间血压正常后停药,表现症状时服药等原因,出现服药-停药-服药循环.因此,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治疗时不仅需要考虑其病因及临床症状等,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且适宜高血压个体患者的健康指导计划,有效地进行健康宣教,从而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对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高血压病;健康指导1高血压的概念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持续升高。

2高血压诊断标准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诊断标准,即在非药物情况下,连续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重复测量的血压值达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3高血压分级3.1高血压如何分级高血压从病因上分为:①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95%的高血压都属于这种情况,一般中老年人的高血压都是这种高血压,降压治疗保护重要器官就行了;②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占到5% 最常见的是肾脏不好的患者。

3.2依据血压升高程度的不同,将高血压分为3级。

临界高血压:收缩压140~150mmHg;舒张压90~95mmHg;高血压1 级(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高血压2 级(中度):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高血压3 级(重度):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H型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H型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H型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H型高血压是一种罕见且特殊的高血压亚型,最早于1991年由日本学者报告。

它与传统高血压亚型相比,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H型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从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H型高血压的病因尚不明确。

虽然一些研究显示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目前尚缺乏充分的证据。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与自身免疫疾病、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

由于样本数量较小且研究结果不一致,因此H型高血压的具体病因仍需进一步研究。

其次,H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一些研究表明,肾小动脉痉挛、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纤维化等因素可能与其发病相关。

此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失调、交感神经活性增加等也可能参与其中。

然而,关于H型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来进一步探索。

关于H型高血压的诊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用于诊断的指标主要包括动脉血压、肾功能、肾动脉直径和血流速度等。

目前建议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评估来最终确诊。

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来制定更准确、可靠的诊断标准。

最后,H型高血压的治疗目前主要侧重于病因的治疗和症状的缓解。

早期诱导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和减轻肾小球损伤。

此外,针对H型高血压的特点,还可以采用介入治疗手段,如经皮肾脏动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等来扩张狭窄的肾动脉。

然而,尚无特定的药物或治疗方案针对H型高血压进行研发和应用,因此,对于H型高血压的治疗仍需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总之,H型高血压是一种罕见而特殊的高血压亚型,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仍存在许多未知以及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合作,相信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H型高血压的本质,并为其更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高血压防治及其药物防治机理的进展

高血压防治及其药物防治机理的进展

D P 0 m H 一19 m g 3 B 1O m g 0 m H ;级高 血压 ( 重度 )收缩 = 压S P 10 m g 和舒 张压 D P 1O H 。现 B  ̄ 8 m H 或/ > B  ̄ mm g > l 在 国际推荐 “ 险分层 法 ” 危 ,将危 险量化为低危 、 中 危、 高危 、 很高危四档。 2高血压 的防治 21 物治疗及治疗依从性 .药 高血压一旦确诊 , 就必须用药物治疗 。 治疗高血 压 的药物 品种 繁多 , 作用各 异 , 据 目前 认识 , 根 应遵 循如 下原则 :、 1采用 最小 的有 效剂 量 , 以获得 可能有 的疗效 , 而使不 良反应减至最小 。 、 2 为有效 防止器官 损害 , 一天2h 要求 4 内降压稳定 。3为使降压效果增 、 大而不增加不 良反应 , 用低剂量单 药疗效不够时 , 可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联合用药 。 22社 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 进 .
科技 论坛
高血压 防治及 其药物 防治机理 的进展
王 雪平 , 维 霞2 -杨 一
(.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杨凌 72 02 11 :. 0 南郑县委组织部 。 陕西南 郑 730 ) 21 0
摘要 : 高血压是影 响人类健康 最常 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 控制高血 压是全球 的战略任务。本文阐 述高 血压 的诊 断、 防治 和药 物降血压的可能机制。建议 加强对 中药复方 治疗高血压病作用机制的研究 。 关键词 : 高血压 ; 治疗 ; 机理 ; 综述
部分降压药 能减少氧 自由基 的生成 ,并使超 氧 化物歧 化酶 (O )谷胱 甘肽 等抗 氧化 物增多 , 加 SD、 增 对氧 自由基 的清除 ,保护 内皮细胞 ,减 轻血管壁 重 构, 改善血管功能 , 降低血 压 。 5 . 4对肾素・血管紧张紊—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肾素一 血管紧张素— 醛 固酮 系统( A S是维持 R A) 体 内水 、 电解质 、 血压 、 内环境稳定 的重要体 系之一 , R A 系统功能失 调时就会产生高血压 。 AS 有些抗高血 压药 能对高血压患者 和动物血浆 、 心肌 、 主动脉组织 R A 产生 明显 的抑制作用 。 AS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文献综展
钟 伟 一, 王永 刚 , 于远 望 , 郑 刚 , 王礼 凤 , 尚俊 平 , 齐 婧 , 尤金 枝 。 , 。
( 1 . 陕西 中 医学 院 2 0 l 】 级 硕士 研究 生 , 陕西 咸 阳 7 1 2 0 0 0 ; 2 . 陕西r 医学 院第 二附属 医 院心脑 血 管病 中心 , 陕西 咸 阳 7 1 2 0 0 0 )
率 见表 2
3 讨 论
[1] 国家药典委 员会. 中国药典 , 二部[ s ] .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 2 0 1 0: 附录 9 .
图 I 病 理 学 照片
d “ f ‘ 参乳 为 阴道 『 f J 药, 功 能 主 治 为 抗 菌 消炎 。片 J 于宫 颈 糜 烂 ,
的 作 用 机 制 是 多层 次 、 多途 径 和 多靶 点 的 . 为 临床 应 用提 供 了可 靠依 据 。
关键 词 : 中 医药 ; 高血压 ; 作用机制
I ) 0 I 标识 : ( : 1 0 . 3 9 6 9 / i . i S S I 1 . 1 0 0 8 - 0 8 0 5 . 2 0 1 3 . 0 5 . 0 9 2

反应 , 表明苦参乳无致敏性 。
阴遁 一 次给药 后l 周
号 鼠照 片

n=l O
l 6 号 鼠照片
表2 苦 参 乳 皮 肤 过 敏 性 试验 积 分及 致 敏 率
苫参乳对大 鼠阴道黏膜无刺激性和无致敏性 , 表明苦参 乳阴
道用药是安全 的。本实验 研究为 生产企业 及 医院制剂 的开 发提 供 了依 据 。 2 . 2 . 3 结果 : 参8 L e - l { 未 见豚 鼠皮肤 } f J 现 红斑 、 水肿 等过 敏 反 心, 也几哮喘 、 站、 小稳 或休 兜等个身性过敏反应 ; 而 D N C B组 过 参考 文献 : 敏反心u J ] . 给 药 邓 皮肤 …现 红 。符 组 平 均 反 应 分 值 及致 敏

【毕业论文】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初)

【毕业论文】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初)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姓名:张西南指导老师:学号: 201003021专业:药学班级: 2010级药学(3)班实习单位:完成日期: 2014 年 5 月 1 日学位论文作者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学位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实习单位:作者签名:张西南指导老师:2014 年 5 月 1 日目录1 前言 (4)2 高血压的研究历史 (5)3 高血压药物的现状 (5)3.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5)3.2 Ca2+通道阻滞剂 (6)3.3 利尿药 (6)3.4 交感神经抑制药 (7)3.5 血管扩张药 (8)3.5.1 直接扩血管药 (8)3.5.2 钾通道开放药 (8)4 高血压的治疗趋势 (8)5 总结 (10)参考文献 (10)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在高血压百年的认识过程中,高血压不再被认为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可称之为高血压综合征。

改变对高血压传统认识,对于评价高血压治疗手段,重新评价降压药物和研发新药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现状;研究进展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gh blood pressure in one hundred, suffered high blood pressure is no longer regarded as limited to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diseases, but a variety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together, genetic syndrome, can be call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Change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 treatment for evaluation, evalu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drug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words:hypertension;anti hypertensive drugs;application status;research progress1 前言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将引发人体多个靶器官损伤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外周血管病以及肾脏损害,其危害更甚于高血压病本身,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是防治高血压病及靶器官损伤的关键。

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嚣’ ’
招募 相关 的 个体
选择 取样 方案招 募参 与


基因 中某基 因型 的变 异 可 能影 响巢性 状

基 因型标 记随机 散 在地 基闽 型标记 随机 散在地 分布 于整个基 因组 分 布于整 个基 因组

对 每 … 个变 异 ,捡测 其 等位 基因或 基 因型 表 现性状 的 关联 捡测某 一染 色体共 分 离 的区域 与某 一性 状 的关 系
某些基 因 由于在 高 压 发病机 制 中的一些 作用 假说 或
者动物实验模 型支持其 在高 血压病 理生 理过程 中有 作用 而 被确定为候选 基因。 目前 , 研究 比较 多 的候选基 因主要集 中 于 肾素 一血管 紧张素 ~醛 固酮 系统 ( r e n i n~a n g i o t e n s i n—a l — d o s t e r o n e , R A A S )( R E N、 A G T 、 A C E、 A G T R 1 ) 、 离 子 通 道
1 高血压基 因学研 究方 法及 策略 候选基 因研究 、 全 基 因组 连锁 研究 ( g e n o me—w i d e l i n k — a g e s t u d i e s , G WL S ) 及全基 因组关联研究 ( g e n o me —w i d e a S S O — c i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 G WA S ) 是 目前高 压发 病机 制 的基 因学研 究 中常用的j种方法 ( 图1 ) 。这些方法 在基 因的筛查原 则 、 样 本类 型 、 基 因变 异的效 力和 频率方 面各 不相 同 , 需要 专 门的 生物 学知识 去解释结果 。候选 基 因关 联研 究及 G WA S用 于 2 候选基 因研 究

浅谈难治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综述)

浅谈难治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综述)

治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基础。因此 , 对 于难治性高血压 的正确评估和临床处理 , 近年来 , 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1 难治性 高 血压定 义
难治性高血压 ( R H) 是 指 应 用 了 3种 或 以上 的
【 J ]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 O 1 0 , 2 2 ( 3 ) : 2 0 1 .
内的重大公共 问题 。抗高血压治疗能够预防心 、 脑、 肾 的损 害 , 有效 改善 预后嘲 。
在治疗 药 物 中 ,硝 苯地 平 为二 氢 吡 啶类 降压 药
的代表药物 , 其作用机理主要是舒张血管平滑肌。 高 血 压 患者 口服或 舌 下含 服 硝苯 地 平 片 剂 l O mg , 于 给
综述 。
关键词 : 难治性高血压 ; 治疗 ; 进展
难 治性 高 血压 又 可称 为抗 高 血 压治 疗抵 抗 或 者
是抵抗性高血压 , 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 亦是临床心血
管 医师 所必 须 面临 的难 治 疗棘 手 问题 。随着 现 代生 活 方式 的转 变 , 肥胖 人 口显 著增 加 , 再 加 上人 口老龄
1 3 5 一l 3 6 .
[ 5 ] 刘力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 2 0 0 5 年修订版全文) 【 M ] . 卫 生部 心
血管病防治研究 中心 , 2 1 0: 5 9 .
[ 6 ] Ma t s u s a k a T, I c h i k a w a I . B i o l o g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s o f a n g i o t e n s i n a n d i t s
中国城 乡企业卫 生 2 0 1 4年 2月第 1 期( 总第1 5 9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自身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具有相关性,随着对病因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机制参与了高血压的形成过程,其中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均参与了高血压的形成过程[1, 2]。

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一样,目前认为高血压也是血管炎症性疾病,发病过程中有炎性细胞、B细胞和T细胞等的参与,阻断炎性反应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并发症发生。

1. 细胞免疫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主要表现为活性氧和活性氮均能影响T细胞的功能;细胞因子能影响T细胞的增生和活化;免疫分子影响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导致靶组织周围大量T细胞浸润;辅助性T细胞参与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壁炎症浸润,从而启动高血压病的发生。

有研究证实原发性高血压和肾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周围可以观察到大量T细胞的浸润,并发现高血压与T细胞激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1.1 T细胞与高血压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是体内重要的血管活性物,并具有很强的促进T细胞增殖活化、促进炎症因子及树突状细胞迁移等作用[3]。

现研究表明T细胞富含AngⅡ受体,可以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放大炎性反应[4]。

AngⅡ的作用是一方面促进T细胞的活化,通过富集早期激活标志如粘附分子、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等,提高血液中CD4+阳性细胞的数量[5];另一方面通过粘附分子的表达,促进组织中炎症细胞的浸润。

其机理主要通过还原型辅酶Ⅱ途径产生活性氧,而活性氧可导致炎症细胞的局部浸润[6]。

T细胞导致高血压的机制可能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T细胞直接或者间接刺激其他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或者招募大量细胞因子,血管发生炎性反应,逐步形成心肌纤维化和血管重构,导致机体高血压的形成,最终引起靶组织的损伤[7, 8]。

T细胞中的Th1 细胞主要产生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 IL) -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TNF-β,而Th2 细胞产生IL-4、IL-5、IL-10 和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9, 10]。

有研究发现AngⅡ相关高血压的患者予以TNF-α拮抗剂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和血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对肾脏的损害作用也明显降低,故认为Th1 相关细胞因子对高血压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项研究表明Th17细胞为除Th1 和Th2 细胞之外的重要细胞,其不仅抑制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是促进炎症因子在局部组织中的浸润,参与高血压形成的重要因子[11]。

1.2调节性T细胞与高血压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 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 细胞亚群,主要以CD4+CD25+Treg为主,对维持免疫耐受和免疫稳态具有重要作用[12]。

Treg具有两大功能:免疫无能性和免疫抑制性,其具有特征性的转录因子FoxP3,对其显性和功能具有控制作用。

Treg 除了对T细胞具有调节作用,对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Treg对免疫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功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下调CD80 和CD86等刺激因子的表达来实现;②通过产生IL-10和TGF-β等抑制性细胞因子;③对其他免疫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与颗粒酶-B和穿孔素等有关[13-16]。

Treg对AngⅡ相关高血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心肌纤维化和心肌肥大,减轻心肌炎性反应,说明Treg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独立于血压的调节,为免疫调节治疗高血压奠定了理论基础。

2.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由B细胞参与,合成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有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的IgG和IgM含量明显升高并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而补体C3明显降低,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17]。

其机理可能是高血压患者的T细胞功能减退和CD8+数量的明显下降,对B 细胞发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使B细胞产生的IgG等出现明显改变,导致机体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造成补体的激活,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18]。

此外大颗粒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当大颗粒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低下时,对CD8+T细胞和B细胞的抑制功能减弱,使B细胞功能亢进,形成大量自身抗体,从而引起自身免疫损伤[19]。

体液免疫在高血压形成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新生的抗原如氧化修饰的蛋白、核酸等的暴露,诱导细胞死亡释放细胞内抗原等,其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热休克蛋白(HSP)[20],其在免疫反应中转运抗原肽,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刺激T细胞形成。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血压与自身抗体的形成和水平有关。

有研究表明恶性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抗G 蛋白偶联受体水平明显升高,且抗G 蛋白偶联受体阳性患者的肾功能损害明显高于阴性患者组。

同样有研究表明恶性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明显表达抗AT1-受体和抗α1受体等自身抗体,为激动剂样活性[21, 22]。

AT1-受体抗体介导血管平滑肌细胞p44/p42MAP 激酶的激活,引起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肥大和增殖,AT1-受体抗体已经在高血压病大鼠模型中得到复制,进一步证实AT1-受体抗体在高血压病发生中的重要性[23]。

而抗α1受体与肾上腺素作用相似,具有增加心肌细胞钙离子的浓度及c-jun基因的表达,参与心肌和血管的重构,与高血压形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另一些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β1-受体和M2-受体自身抗体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相关的肾损害。

自身抗体形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G 蛋白偶联受体受各种致高血压因素作用,通过内化机制在溶酶体的作用下降解后与相应的特异性表达的MHC-Ⅱ分子融合,被转运到细胞表面并与相应的免疫细胞发生反应,通过反复刺激形成自身抗原,经血管源性抗原暴露和免疫原性的受体成分释放,引起自身抗体的产生[24-26]。

针对自身抗体与高血压的关系,现已有学者研制出抑制血管紧张素II的CYT006-AngQb,发现其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故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免疫机制治疗高血压。

3. 细胞因子随着对高血压疾病的进一步认识,自身免疫机制在高血压形成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信息物质,能调整多种细胞的功能活动和增值活化,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1白介素(interleukin,IL)IL是白细胞产生并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重要细胞因子,现发现多种白介素与高血压具有重要联系。

一项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血清IL-1β水平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的人群,且其增高水平与血压的分级正相关。

有研究表明IL-2水平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并且用IL-2治疗对高血压有效[27]。

高血压时IL-2水平明显降低,同时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内皮功能受损,导致IL-2受体(IL-2R)脱落,形成血清中可溶性的IL-2R(SIL-2R),后者与IL-2受体竞争性结合IL-2,导致IL-2的活性被进一步抑制,故SIL-2R被认为是机体免疫系统激活的重要指标之一[28]。

IL-6主要由T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通过Janus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途径发挥作用[29]。

高血压患者的IL-6水平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并发现IL-6水平与血压的分级呈明显的正相关性[30, 31]:①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升高引起血管平滑肌增生,导致IL-6分泌水平明显增高,IL-6进一步促进平滑肌细胞增生;②高血压患者血清TNF水平增加,促进IL-6的分泌,故IL-6可能与TNF、IL-1等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参与高血压的发病过程;③高血压患者由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紊乱,直接或者间接引起机体IL-6水平的分泌增高。

其他的白介素如IL-8和IL-18在高血压患者中水平明显增高,而IL-10在高血压患者中则明显降低,这些白介素在高血压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干预高血压开辟了新的道路[32]。

3.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TNF-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活化的淋巴细胞产生,其除了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外,还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TNF-α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血压值呈正相关,其机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33-35]:TNF-α对内皮细胞具有直接毒性作用,导致内皮素的表达,内皮素具有明显损伤血管的作用;TNF-α和血管内皮素可以通过内皮细胞原癌基因如c-fos和c-sis的表达,造成血管平滑肌肥大和增殖,导致血管壁硬化,引起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TNF-α还可激活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的增殖,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血栓素A2 (TXA2)、前列腺素E2(PGE2)和白三烯等,破坏缩血管因子(内皮素等)和舒血管因子(PGI2)之间的平衡,从而影响血管张力导致血压升高。

已知胰岛素抵抗在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胰岛素抵抗受到TNF-α的调节,故TNF-α可以通过胰岛素抵抗途径对高血压产生影响作用。

3.3干扰素(interferon,IFN)IFN是作用于内皮细胞的细胞因子,可抑制内皮素(ET)和Ang Ⅱ的表达,通过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含量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36]。

体外研究表明IFN通过增加平滑肌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表达水平,提高一氧化氮水平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37]。

故IFN与TNF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方面具有拮抗作用,故IFN对高血压的发病具有保护作用。

3.4 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CRP与高血压的发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与高血压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炎症因子[38]。

研究显示高血压病患者的CRP 水平明显升高,其机理可能是通过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CRP通过抑制内皮细胞NO的合成,增强血管的收缩力、白细胞的粘附、血小板的活化、活化血管紧张素受体、促进内皮细胞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表达等,促进高血压的发生发展[39, 40]。

高血压病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自身免疫机制在高血压病致病机理中的重要地位日渐明显,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身免疫机制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免疫机制研究进一步发展,充分认识自身免疫引起高血压的内部规律,将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更为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1] Zamorano J, Erdine S, Pavia A, et al. Proactive multipl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management compared with usual car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additional risk factors: the CRUCIAL trial[J]. Curr Med Res Opin,2011,27(4):821-833.[2] Marrie R A, Yu B N, Leung S, et al. Rising prevalence of vascular comorbidities in multiple sclerosis: validation of administrative definitions for diabetes, hypertension, and hyperlipidemia[J]. Mult Scler,2012,18(9):1310-1319.[3] Zaiken K, Hudd T R, Cheng J W. A review of the use of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ithout compelling indications[J]. Ann Pharmacother,2013,47(5):686-693.[4] Borah P K, Shankarishan P, Hazarika N C, et al. Hypertension subtypes and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gene polymorphism in Indian population[J]. J Assoc Physicians India,2012,60:11, 15-17.[5] Nagai M, Terao S, Vital S A, et al. Role of blood cell-associated 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s in the cerebral microvascular response to ischemic stroke during angiotensin-induced hypertension[J]. Exp Transl Stroke Med,2011,3:15.[6] Kiarash A, Pagano P J, Tayeh M, et al. Upregulated Expression of Rat Heart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n Angiotensin II- but Not Phenylephrine- Induced Hypertension[J]. Hypertension,2001,37(1):58-65.[7] Lamina S, Okoye C G. Effect of interval training program on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n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 Niger Med J,2011,52(4):271-277.[8] Le Pavec J, Lorillon G, Jais X, et al. 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associat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therapies[J]. Chest,2012,142(5):1150-1157.[9] Serag A R, Hazaa S M, Afifi I K, et al. 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 chemokine and interleukin-6 in rheumat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targets for therapeutic decisions[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10,37(4):853-858.[10] Megalou A J, Glava C, Vilaeti A D, et al.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inhibition and endothelin receptor blockade in rats with monocrotaline-induc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J]. Pulm Circ,2012,2(4):461-469.[11] Magen E, Feldman A, Cohen Z, et al.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Th1/Th2/Th17-related cytokines,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resistant hypertension[J]. Am J Med Sci,2010,339(2):117-122.[12] Venken K, Hellings N, Broekmans T, et al. Natural naive CD4+CD25+CD127low regulatory T cell (Treg)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are disturbed in multiple sclerosis patients: recovery of memory Treg homeostasis during disease progression[J]. J Immunol,2008,180(9):6411-6420.[13] Takaoka Y, Kawamoto S, Katayama A, et al. Unexpected T cell regulatory activity of anti-histone H1 autoantibody: its mode of action in regulatory T cell-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manners[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13,431(2):246-252.[14] Bar-On L, Birnberg T, Kim K W, et al. Dendritic cell-restricted CD80/86 deficiency results in peripheral regulatory T-cell reduction but is not associated with lymphocyte hyperactivation[J]. Eur J Immunol,2011,41(2):291-298.[15] Battaglia A, Buzzonetti A, Baranello C, et al. Interleukin-21 (IL-21) synergizes with IL-2 to enhance T-cell receptor-induced human T-cell proliferation and counteracts IL-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induced regulatory T-cell development[J]. Immunology,2013,139(1):109-120.[16] Scholzen T E, Konig S, Fastrich M, et al. Terminating the stress: peripheral peptidolysis of proopiomelanocortin-derived regulatory hormones by the derm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extracellular peptidases neprilysin and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J]. Endocrinology,2007,148(6):2793-2805.[17] Bussone G, Tamby M C, Calzas C, et al. IgG from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or systemic sclerosis binds to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induces cell contraction[J]. Ann Rheum Dis,2012,71(4):596-605.[18] Sun Y, Zhu F, Wang M, et al. Association analysis about HLA-DRB1, -DQB1 polymorphism and auto-antibodies against alpha(1)-adrenergic receptor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 Clin Exp Hypertens,2010,32(8):532-539.[19] El C H, Hassoun P M. Immune and inflammatory mechanisms in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J]. Prog Cardiovasc Dis,2012,55(2):218-228.[20] Pons H, Ferrebuz A, Quiroz Y, et al. Immune reactivity to heat shock protein 70 expressed in the kidney is cause of salt-sensitive hypertension[J].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2013,304(3):F289-F299.[21] Herse F, Lamarca B. 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 autoantibody (AT1-AA)-mediated pregnancy hypertension[J]. Am J Reprod Immunol,2013,69(4):413-418.[22] Fraga-Silva R A, Ferreira A J, Dos S R. Opportunities for targeting the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ngiotensin-(1-7)/mas receptor pathway in hypertension[J]. Curr Hypertens Rep,2013,15(1):31-38.[23] Lamarca B, Speed J, Ray L F, et al. Hypertension in response to IL-6 during pregnancy: role ofAT1-receptor activation[J]. Int J Infereron Cytokine Mediator Res,2011,2011(3):65-70.[24] Benjamin J S, Chong E, Ramayya M S. A preterm, female newborn with tachycardia, hypertension, poor weight gain, and irritability[J]. Clin Pediatr (Phila),2012,51(10):994-997.[25] Lamarca B.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 important mediator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hypertension during pre-eclampsia[J]. Minerva Ginecol,2012,64(4):309-320.[26] Mathai S C, Hassoun P M.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in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J]. Heart Fail Clin,2012,8(3):413-425.[27] Tang Z F, Ling Y B, Lin N, et al. Glutamine and 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protect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following portal hypertension surgery[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15):2223-2228.[28] De la Fuente M, Hernanz A, Vallejo M C. The immune system in the oxidative stress conditions of aging and hypertension: favorable effects of antioxidants and physical exercise[J]. Antioxid Redox Signal,2005,7(9-10):1356-1366.[29] Li J, Song J, Jiang M H, et al. Interleukin-6 promoter polymorphisms and susceptibility to atrial fibrillation in elderly Han Chinese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 J Interferon Cytokine Res,2012,32(11):542-547.[30] Lamarca B, Speed J, Ray L F, et al. Hypertension in response to IL-6 during pregnancy: role of AT1-receptor activation[J]. Int J Infereron Cytokine Mediator Res,2011,2011(3):65-70.[31] Zhang W, Wang W, Yu H, et al. Interleukin 6 underlies angiotensin II-induced hypertension and chronic renal damage[J]. Hypertension,2012,59(1):136-144.[32] Wakabayashi Y, Usui Y, Okunuki Y, et al. Increases of vitreous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 and interleukin 8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oncurrent hypertension and diabetic retinopathy[J]. Retina,2011,31(9):1951-1957.[33] Sutendra G, Dromparis P, Bonnet S, et al. Pyruv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ion by the inflammatory cytokine TNFalpha contributes to the pathogenesis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J]. J Mol Med (Berl),2011,89(8):771-783.[34] Therrien F J, Agharazii M, Lebel M, et al. Neutraliza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reduces renal fibrosis and hypertension in rats with renal failure[J]. Am J Nephrol,2012,36(2):151-161.[35] Sewing A C, Kantores C, Ivanovska J, et al. Therapeutic hypercapnia prevents bleomycin-induc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neonatal rats by limiting macrophage-derive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J]. 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12,303(1):L75-L87.[36] Schiffrin E L. The immune system: role in hypertension[J]. Can J Cardiol,2013,29(5):543-548.[37] Schiffrin E L. The immune system: role in hypertension[J]. Can J Cardiol,2013,29(5):543-548.[38] Hage F G. Hypertension and C-reactive protein[J]. Hypertens Res,2012,35(10):969-971.[39] Nolan R P, Floras J S, Ahmed L, et al. Behavioural modification of the 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 J Intern Med,2012,272(2):161-169.[40] Azadbakht L, Surkan P J, Esmaillzadeh A, et al. The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eating plan affects C-reactive protein, coagulation abnormalities, and hepatic function tests among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 J Nutr,2011,141(6):1083-10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