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贵州历史与文化
贵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简介
贵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简介贵州省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山地省份,山地占全省面积的61.7%,丘陵占30.8%,平地只有7.5%,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保存良好。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是古代苗瑶、氏羌、百越、濮人四大族系交汇的地方,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一个省区,各民族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截至2010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在贵州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且长期保持各自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相融合,形成了多元并兼、朴实多样的文化体系。
在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各族人民的居住环境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了风格各异、多彩的城镇和乡村聚落。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34个,其中,位于自治州、自治县境内的有22个,以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为突出特征的占了70%以上。
(一)古朴独特的苗族文化:以雷山县西江镇、上郎德村为典型代表。
雷山西江的“千户苗寨”,苗家吊脚楼层层叠叠,气势恢弘。
(二)风情浓郁的布依人家:以禾丰乡马头村、国荣乡楼上村为典型代表。
布依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是一个“稻作民族”,很早就耕作水田。
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
“水边寨”里有“干栏式”建筑或石板房。
(三)鼓楼下的璀璨文明:以往洞乡增冲村为典型代表。
“走马转角楼”般的外廊式木楼,鳞次栉比。
溪上建有风雨桥,将桥梁、长廊、楼阁浑然结为一体。
高高耸起的鼓楼,是楼、塔、亭、阁的巧妙结合,是侗寨的象征,堪称民族建筑的瑰宝,著名的从江增冲鼓楼高达14层。
(四)驻军迁徙的屯堡文化:以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大西桥镇鲍屯村为典型代表。
屯堡文化是明朝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
贵州文化民族文化
贵州文化之蜡染
亦被称作“贵州蜡花”,最早可追溯到 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它以素雅的色调、 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 艺术中独树一帜。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 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一起被 称中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蜡 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 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 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同一 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 纹”。
贵州苗绣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 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 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 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 蝴蝶、龙、飞鸟、鱼、圆点花、浮萍花等图案 都是《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色彩鲜艳,构 图明朗,朴实大方。
苗族服饰的刺绣工艺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破纱绣、 丝絮贴绣、锡绣等。
贵州文化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历史很悠久,春秋战国 就已经出现了,有了两千多年的历 史。侗族大歌在贵州来说不仅仅是 一种艺术的形式,还是对侗族文化 和民族精神的传递和凝聚,是一种 对侗族文化的体现。侗族大歌已经 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侗族大歌代表了少数民族丰 富的文化内涵,也代表了中华民族 的多种多样的灿烂文化遗产。
兴义狗肉之美在于选料讲究。为保证口味,甚至总 结出“头黄二黑三虎斑,白狗肉味最平淡”的歌谣。 狗宰杀后砍成几大块,放入瓦罐中清炖。烂熟然后 剔除骨头,再加生姜、砂仁、食盐、草果等文火烧 炖后捞起即可食用。
贵州历史与文化作业
祭萨玛的规模十分庞大,女性届时身着盛装。祭萨玛时,先 由管萨老妇人烧好茶水,给萨玛敬香献茶,然后身着盛装的女 人排着队祭祀。她们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根常青树树枝 插于发髻上,然后以村寨为单位跟随手持半开雨伞的老妇人踩 路(相当于化装游行)。游行队伍沿着田间,绕寨一周从江边 的古道走向鼓楼广场。随队相伴的还有侗族芦笙芒筒队,吹奏 的古曲响彻山谷。三宝主寨在寨口路边摆有拉路酒,而客寨的 萨玛队有的又装成古时无衣无裤、身披稻草衣的“乞人”。到 了寨口,乞人讨酒,主人敬酒,双方对歌。 几十路客寨的 萨玛队会到固定的耶坪(广场)上集合。耶坪上全部由妇女组 成的各寨萨玛队等主寨队一到,便手拉手围成圆圈跳起舞来, 齐声高唱赞颂萨玛的“耶歌”,其意为与萨同乐。这种边唱边 舞的形式,称为“多耶”。
不久,收养都囊的两位老人相继辞世。田地荒 芜,加上李家的盘剥,人们只好拖儿带女背井离乡 随河而上。来到浪泡河口(都柳江支流),他们不 知该沿那条河走。于是他们将两条河的水来称,结 果八洛河水较重,他们便经八洛(今从江县辖)来 到六洞一带(以今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为中心、 黎平和从江交界一带的侗族村寨)。 行进途中,都囊走到最后,他看到一个身着侗 衣的姑娘昏倒在路边,便急忙将她扶起,并用手捧 水给她喝,把自己带的粑粑送给她吃。姑娘告诉都 囊,她叫仰香,父母早死,只剩自己和哥哥沿河而 上,不幸走失,只好沿河乞讨寻找哥哥。 都囊很同情这个不幸的姑娘,扶着她一起上路。 来到大团寨(属今从江县洛香镇辖),这里已有人 落寨了,他们便在大团住下,结成夫妇。
在上午进行, 由祭师念词, 将伞安放于萨堂里, 倒 茶。并大声呼唤萨归来, 那声音映山映水, 传向浩淼 的天宇。唱主角的女性则在萨堂里高唱赞美萨的歌, 祈求保佑, 牵萨过河。大家“多耶”, 载歌载舞。男 人在外面吹芦笙, 并上鼓楼重新占卜, 看看萨的动向, 是否已经回来了。据传, 古代有一次请萨, 是在人们 唱了5 天的赞歌后萨才姗姗回堂的。而这次请萨很 顺利,只用了两只鸡占卜, 祭师就判定, 萨已经回来了。 这边唱歌的妇女们却沉浸在歌声中意犹未尽, 只想 一直唱下去。男人们则闷杀一头黑毛猪来做饭菜供 大家享用。猪的毛色必须是黑色, 因为黑色代表邪 恶, 将其闷杀, 以求吉利。
贵州历史及文化
贵州历史及文化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
流长。
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
或“南蛮”的一部分,境内部族林立,著名的有徉何国,其
政治中心叫夜郎邑。
战国后期,夜郎取代徉何国,逐步发展
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
秦代、汉代,在夜郎地区设郡县、置官吏,推行郡县制。
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
夜郎地区基本建立。
唐代,在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羁縻州并
行的制度,乌江以北多属经制州,由中内派谴官吏治理;乌
江以南则有数十个羁縻州,由各地土著首领统治。
宋开宝七
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中内政权。
土语“矩”与“贵”同音,朝廷顺其所语,敕书称“维尔贵
州,远在要荒”,“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
元代,贵州行政
建置渐归统一。
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
朝支持水西女土司奢香修筑了贵州至云南、四川的驿道,促
进了贵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贵州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
础。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中央设置贵州布政使司。
从此,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
清雍正5年
(公元1727年),朝廷将四川属遵义府,广西属荔波及
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湖广属平溪、天柱划归贵州管理
辖,将贵州属永宁州划为四川管理辖。
至此,贵州现今的行。
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摘要: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
本论文旨在探讨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首先,文章将介绍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形成和演变过程。
接着,文章将探讨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最后,文章将分析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包括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现状目录一、引言 (1)二、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 (1)三、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1)四、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 (2)五、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2)六、结论 (4)一、引言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
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人文现象,其历史和文化对于理解中国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少数民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贵州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其少数民族主要包括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在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形成和演变过程受到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古代,贵州地处边疆,地形复杂多样,山高水深,交通不便,形成了多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各个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政治上,贵州地区历史上曾是多个古代国家的边疆,多次更替统治者,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
在经济上,贵州地区地理条件较差,农业生产相对困难,少数民族主要依靠山地农业、林业、矿业等方式谋生,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生产模式和经济活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贵州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其他民族进行交流、融合和互动,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贵州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战争、迁徙、文化传承等多个阶段,这些历史事件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贵州历史文化.doc
贵州历史文化专题第一章贵州文化及其界定第一节贵州文化的定义及特点一、贵州文化的定义对于“贵州文化”这一概念,可以说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没有人提及,有人更是妄自菲薄地说,贵州根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因为贵州文化更多地反映出中原文化的特征。
自1995年,由贵州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办的“贵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贵州学术界才第一次把“贵州文化”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来探讨,这是一个破天荒的举措。
会上学者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起来共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有人认为从宏观上来讲贵州并没有形成一种单独的文化,“贵州文化”只不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局部反映而已。
二、有人认为贵州的种种文化现象,都是在中华文化这个母体上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任何时候都没有脱离过这个母体。
然而,从微观的角度,即从文化的地域差异来看,“贵州文化”这个概念,是可以成立的。
综上两种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一种观点,是从宏观的角度看待贵州文化,把贵州文化纳入到中华文化这个大范畴来审视,这种视角在于强调贵州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整体性特征,而忽略了贵州文化的个体特征;第二种观点在于强调贵州文化的个性特征,是将贵州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看待,将它与齐鲁文化、三秦文化、塞北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滇文化一样看待。
认为这些区域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逐渐形成的,由于历史、地理和民族的不同,天长日久,产生若干差异,显示出彼此不同的文化风貌,这就是地方特色。
因此认为可以给贵州文化下一个定义:即贵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它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混杂的文化,其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
二、贵州文化的特点“贵州文化”的特点是什么?这是一个很不容易把握的问题。
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综于是。
因为“贵州文化”不具有典型性,它既不像中原文化那样具有典型的汉文化特征,也不像青藏文化那样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贵州文化
贵州的文化在祖国的大西南,一个拥有独特韵味的神秘高原之省——贵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地貌特征,宜人的气候和美景。
不但蕴涵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多彩融合32个民族的风俗。
下面从贵州的地理、历史、艺术、人文、民俗、饮食、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文化视角出发,全方位地呈现最本色的景色贵州。
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发现贵州、建设贵州。
一:地理天然“黔山秀水”一个地区的文化气质,反映了她所根植的土壤的肥沃或贫瘠。
要了解贵州的风土人文,先要踏上这块土地,感受高原自然的巧夺天工,我深知是大自然的气质赋予了她心灵的内在,她的与众不同给了贵州文化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任何一种创造都深深打上了这块土地的烙印。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东接湖南省,北邻重庆市、四川省,西连云南省,南界广西壮族自治区。
全省境内东西长570公里,南北宽510公里,土地总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
是一个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岩溶化高原山地。
境内山峦起伏,地貌类型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景观独特。
贵州岩溶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61.9%,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岩石分布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域明显,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对区域自然条件的光、热、水、土、气和土地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天下第一溶洞”织金洞被誉为“地下艺术宝库”,让你陡生“织金洞外无洞天”的慨叹,“水上秘洞”龙宫,蜿蜒的白龙洞都享誉甚广。
“黔山”!贵州的确是苍山如海,有人就曾以“如浪卷,似涛翻,如浪似涛贵州山”的句子来描述贵州山的磅礴气势。
最著名的要数大娄山、苗岭、乌蒙山和武陵山这横亘贵州的四大山脉,他们是贵州的脊骨。
没有见过贵州的山,就不会明白贵州人的坦荡之气从何而来。
这里有名扬四海的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弥勒道场梵净山,有地缝天沟般被称为“地球上一道最美丽的伤痕”的马岭河峡谷。
“秀水”!贵州是长江和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全省分为长江水系的乌江和珠江水系的南、北盘江两大水系。
贵州历史与文化作业
“贵州历史与文化”课心得体会通过学习贵州历史与文化这门课程,让我们充分了解到了贵州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贵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4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这片高原土地上,创建了贵州的史前文化。
春秋以前,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
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夷地区的大国。
秦汉以后,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逐步建立。
隋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
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今贵州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州,以南实行羁縻州。
经制州是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吏治理,人口、田亩、政治、军事、经济、司法等受中央王朝的直接控制。
羁縻州是由朝廷指派归附的地方土著首领统治,子孙世袭,土著首领在其统治范围内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与朝廷保持比较松散的羁縻关系。
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藩国,是中央王朝对其统属关系比较松散的地方政权。
经制州地区比较开放,与中原地区交往较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较快;羁縻州地区比较封闭,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
宋代,“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
宋太祖在《赐普贵敕》中写下了:“予以义正邦,华夏、蛮貊罔不率服,惟尔贵州,远在要荒……”的话,贵州这个名称由此不断见于文献,最后变成了省的称谓。
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主要标志,一是在贵州建立了行省,使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二是在贵州大规模地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明代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了保持局势的稳定,仍然沿用元代的行省制度,但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设承宣布政使司掌管地方行政,都指挥司掌管军事,提刑按察司掌管刑法。
为了加强对西南的统治和巩固边防,1382年朝廷在贵州设都指挥司,这是贵州第一次建立的省一级军事机构。
1413年设贵州布政使司统辖8府4州,贵州正式成为全国的一个行省。
1417年设提刑按察司,至此贵州“三司”具备,实行“军政分管、土流并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贵州的历史文化
贵州的历史文化2010年旅游管理本科班姓名:杨娇娇学号:201013024016内容摘要贵州历史悠久,具有灿烂的文化,文化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特色鲜明、绚丽多彩,是光荣的革命传统文化地区。
贵州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浓郁且神秘的民族风情,成为贵州的一块瑰宝。
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带动贵州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贵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极大地带动了贵州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关键词贵州历史文化正文贵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
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贵州历史悠久,早在24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这片高原土地上,创建了贵州的史前文化。
春秋以前,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
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夷地区的大国。
秦汉以后,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逐步建立。
宋代,“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
明代,贵州建省。
清代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
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期在贵州活动,在贵州播下了革命火种。
1949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贵州省省会贵阳,贵州历史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贵州历史灿烂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特色鲜明、绚丽多彩。
贵州经历了几千年历史变迁和文化演绎,经历了脱离沉疴的阵痛和几千年历史的翻云覆雨。
贵州以其独特的风韵、秀美的山川、神奇的美景和多彩的民风在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独树一帜,此外贵州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浓郁且神秘的民族风情。
成为贵州的一块瑰宝。
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带动贵州经济的发展。
一特殊的地理环境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和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毕节地区赫章县珠市乡境内的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境内最高点;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的传统文化
贵州的传统文化经过考古的发掘和证明我们可以知道贵州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不断的发展和继承,进而形成了我们熟悉贵州文化。
但是在这之上还有着不为人知的传统文化,下面就一起走进贵州的传统文化。
作为西部多民族省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夜郎文化和移民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
夜郎文化是贵州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双边缘性。
古代夜郎国位于中国西南一隅,其夜郎文化与中原文化相比,具有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的双重优势。
历史上,中央政权往往在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外,控制力较小,使得夜郎人得以保存和发展其后代创造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相对自由的色彩和舒适的原始形态。
二是二元性。
夜郎文化是生长和发展在喀斯特山区的文化。
因为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夜郎人勤劳、淳朴、热情。
夜郎人由于地处偏僻,环境闭塞,一方面渴望了解外界情况,另一方面作为弱势文化群体,又忍不住对外来文化保持高度警惕,产生排斥心理。
这就造成了夜郎文化的双重性,既开放又封闭。
夜郎人因为开放,一般不排外,不兼容,一直能与移民和各种外来文化共存。
使得夜郎文化难以发展,甚至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第三是神秘。
夜郎文化因夜郎国的灭亡而中断或失传。
因此,寻找、发现、解读夜郎文化,成为当今许多学者和普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
红碑、岩画、悬棺、人头葬、竹王传说、诸王城,以及夜郎人信仰巫术、多神教而形成的各种奇风异俗,都很神秘。
移民文化是相对于贵州本土文化而言的外来文化。
近百年来,移民文化已经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与夜郎文化并存,成为贵州传统文化的另一种形态。
自秦汉以来,贵州迎来了四个民族的移民:汉族由北向南,氐羌族由西向东,百越族由南向北,苗族瑶族由东向西。
此后,后三个民族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发展,形成了仡佬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壮族、彝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多个民族。
汉族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移民,充分发展了移民文化。
由于多次移民,最终形成了移民文化。
贵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看
贵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看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古老的建筑到神秘的民俗,从壮丽的自然景观到精湛的手工技艺,无一不让人为之着迷。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贵州的镇远古城。
这座古城坐落在舞阳河畔,四周皆山。
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将古城一分为二,形成了独特的太极图古城风貌。
镇远的古街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
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古城垣等,都保存得较为完好。
走在镇远的石板路上,仿佛穿越回了过去,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西江千户苗寨也是贵州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这里是苗族“原始生态”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上千座苗族特色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气势恢宏。
夜晚,千户苗寨灯火通明,犹如繁星点点坠落人间。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苗族的歌舞表演,品尝到特色的苗族美食,如酸汤鱼、苗族米酒等。
苗族的银饰制作工艺更是令人赞叹,那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无不展现出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除了建筑和民俗,贵州的海龙屯土司遗址同样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海龙屯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
它见证了古代土司制度的兴衰,其城墙、关隘、石道等遗迹,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军事防御体系。
站在海龙屯的废墟上,仿佛能听到当年的金戈铁马之声,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贵州的侗族大歌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侗族大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的合唱音乐,其歌声婉转悠扬,和谐动听。
每逢节日或重要场合,侗族人民就会唱起大歌,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宝贵财富。
贵州的织金古建筑群同样值得关注。
织金古城山清水秀,古迹众多。
其中,以财神庙、东山寺、鱼山等古建筑为代表。
财神庙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巧妙,是国内罕见的古建筑。
织金古建筑群融合了汉、彝、苗等多个民族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贵州沿革与贵州文化
贵州沿革与贵州文化作者:刘学洙来源:《晚晴》2009年第03期历史上的贵州是什么样的状况?(民国)《贵州通志》有一段比较概括的表述:“黔为边徼,三代前未入版图。
逮汉设郡县,初有人治,而书缺有,间传者寥寥。
五胡之乱,复沦蛮族。
唐宋仅有空名,羁縻而已。
元虽设宣慰司,尚无流官。
明清两代,辟为省治,移风易俗,官斯土者,循良继轨,粲然可观。
”这段话把上下几千年的贵州历史沿革勾勒出来了。
关于历史上的贵州,有几点是值得重视的。
第一,土流并治,分和无定。
明之前,贵州从不是一个统一的政区,不曾有一个统辖贵州高原全境的行政机构。
就以“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而言,那个最大的夜郎国,也不是贵州高原独一无二的政权。
《史记》说的“君长以什数”,其中有些“君长”(部族政权)就与夜郎并立于贵州高原。
秦汉在贵州地区设郡县,也是归属不一。
秦代贵州北部,西北部属巴郡、蜀郡、东部属黔中郡,南部属象郡,全境分属四个郡。
汉代贵州地区大部分蜀牂牁郡,其余分属武陵郡、犍为郡和巴郡,亦互不统属。
从西晋到南北朝,中原动荡不定,贵州地区大姓势力割据称雄,更不统一。
唐宋中央王朝在贵州设经制州(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和羁縻州(由少数民族首领间接治理)这两种政治体制。
这些经制州和羁縻州,也分属于好几个行政区划,唐时称为道,宋时称为路。
今贵州地区宋代就分别隶属于夔州路、荆湖北路、广南西路、潼川路。
元代贵州地区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个行省。
到了明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建省,才成为全国十三个行省之一的统一政区。
在元明之前,贵州除分属不同州郡外,境内还有一些空白地区的部族政权未纳入郡县管辖,带有化外的性质。
第二,明之前的贵州,地方政权的兴亡更迭不是与各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改朝换代同步发生。
夜郎国就跨越战国、秦、汉三个历史时期,延续了二百多年。
不管中原王朝怎么改朝换代,夜郎国都是我自依然如故,真有点“帝力予我何有哉”的味道。
黔北播州杨氏政权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到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延续了七百余年,更是跨越了好几个朝代。
贵州文化史专题
贵州少数民族侗族风情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除汉族外,还居住着48个民族,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
每年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
贵州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热情质朴、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成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人。
侗族自称(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
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
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
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
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
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风俗习惯:“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贵州特色历史文化
贵州特色历史文化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它位于云南、四川、湖南、重庆等省市的交汇处,是中国山地区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贵州特色历史文化的一些介绍:1. 侗族文化贵州是侗族聚居地,侗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
侗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5%。
侗族文化是贵州的重要特色之一,它包括侗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侗族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还经常用于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
2. 风景名胜区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拥有许多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这些景观包括黔东南三江侗族风景名胜区、贵州荔波天生桥、九龙洞风景区、贵阳花溪公园等。
这些景观体现了贵州省的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多样性,并吸引了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3. 历史遗迹贵州省还拥有许多历史遗迹,这些遗迹是贵州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这些历史遗迹包括黄果树瀑布、陵水古城、纳雍龙宫、贵城古城等。
这些遗迹记录了贵州省的历史和文化,是了解贵州省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4. 资源优势贵州省还有许多资源优势,这些资源包括贵州省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
贵州省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区、有色金属产区和农产品产区,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
这些资源为贵州省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示。
5. 传统文化贵州省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系统。
这个文化系统包括贵州省的历史、传说、风俗、习惯、宗教和美食等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包括歌舞、戏曲、民俗、民居、传统手工艺和饮食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是贵州省文化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贵州特色历史文化
苗族节日欢庆
布依族
布依族简介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 民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 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其中 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 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的主要聚居 地。 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 “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 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 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以后, 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 作为民族名称。
贵州岩画
龙里谷脚巫山岩画
龙里县巫山岩画群是贵州目前已 发现的面积最大、图像最多、内 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成画年 代最早的岩画群,整个岩画的基 调为红色,岩画就像一巨幅手卷 悬挂于崖壁之上。画幅中,人、 马、牛数量众多,均有上百个。 画中的人形有许多有许多头戴羽 饰的,牛都是黄牛,在贵州其它 地方的岩画中还没有发现牛的身 影。另在贵州其它地区岩画中不 见的动物形象,如麋鹿、水鹿等。 此外还发现有如汉字的“山”、 “天”、“大王”、“日”这样 的符号。
外界长期以来普遍误解布依族族 名“布依”二字的含义为:布依 族是因为“身穿土布衣服”、 “擅长织布”、“喜欢土布服 装”,所以叫“布依族”,望文 生义为另一个语音相同的汉字 “布衣”。可族名的含义并非如 此,“布依”是本民族语言自称 “Buxqyaix”的音译。
“布”是“人、民族”之意,“依”即“越”,是 布依族族名专称。“布依”就是“依人(越人)” 的意思。因各地布依语语音的差别,语音略有不同, 音变为“布夜”、“布雅依”、“布也依”、“布 约依”等,但均为“布依”一词的音变,是同一个 词语。也是历史上“濮越”二字的谐音。布依族还 自称“布绕”,即“我们的民族的人”。 布依族是中国的跨境民族之一,越南也有布依族 的分布,分为布依、都依两个支系。
学习贵州历史与文化的心得
学习贵州历史与文化的心得(共2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学习贵州历史与文化的心得通过学习贵州历史与文化这门课程,让我们充分了解到了贵州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贵州历史上就是多民族辗转迁徙、五方杂处、相互交融相长之地,这造就了贵州文化的“多样性”。
其具有代表性的苗族、布依族、侗族以及仡佬、土家、彝、瑶等少数民族文化,古朴淳厚、瑰丽多姿,与自然和谐共生、活态传承至今。
贵州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它包括若干民族文化的子系统和区域文化的子系统,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复杂的文化现象。
在贵州文化中,汉文化固然占着主导地位,但它不是纯粹的汉文化,而有大量少数民族文化存在,而且少数民族文化也并非一种,而是分属苗瑶、百越、氏羌和淮僚文化体系,并演化出多种民族文化,如苗文化、布依文化、侗文化、水族文化、彝文化、土家文化等等。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贵州又是“五方杂处”之区,深受周边文化的影响,近川者似川,近楚者似楚,近粤者似粤,近滇者似滇,但又非川、非楚、非粤、非滇,有些难以名状。
如果说“多元性”是中华文化共同的特征的话,那么,贵州文化就是这种“多元文化”的典型,或者说是中国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多元”不仅仅是文化来源的多元性,而是这许多的文化并没有融为一体,至今依然在贵州这块土地“共生共荣”,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文化“百花园”。
正是这个原因,贵州文化以“杂”而显示它的个性,并以此同其他区域文化相区别。
这种多元文化的形成,与贵州历史上的移民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贵州的主要居民,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不同时期先后移人贵州的,古老的淮人经过多次挫折、迁徒、分化已经不多了。
从南方来看,贵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走廊”,古代的苗瑶、百越、氏羌和淮僚都在此交汇,相互对流、穿插,形成了“既杂居又聚居”、“大杂、小聚居”的分布局面。
与此同时,汉族自秦汉以来也陆续进人贵州,至明清进人高潮,他们来自中原、巴蜀、湖广、江西、江南及其他地区。
贵州历史与文化
我上《贵州历史与与文化》有感姓名:唐远发学号:112007010033 专业:历史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贵州文化多彩多姿,神秘悠长。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贵州人,说实话对贵州的文化并不是很了解更别说贵州文化史了。
然而本学期的这门课带领我们从古代走到今天,从多方面全面认识贵州的文化,让我对自己家乡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门课程扩大了我的知识面,丰富了我的灵魂,让我对贵州文化的自信更上了一层楼。
贵州文化在中华文化里可能不是那么耀眼,但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觉得贵州文化是中华文化里不可缺少的一页。
在石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从多方面了解神秘多彩的贵州文化。
特别是讲贵州土司制度与演变一节,让我印象深刻。
贵州建省虽然只有500多年,但是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远。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发现颇多。
据考古,中国南方主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在贵州境内发现的。
春秋时期,当时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
战国时属于楚国的黔中郡,地域面积在今贵州沿河到榕江以东,包括铜仁地区和黔东南部分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贵州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辖。
西汉初年,贵州分属益州刺史部犍为郡和牂牁郡。
犍为郡管辖今贵州北部、四川南部、重庆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牂牁郡管辖今贵州南部及周边地区。
西汉中晚期,贵州北部大部分地区划入牂牁郡管辖。
牂牁郡领14县。
三国时蜀国牂牁郡治且兰(今贵州凯里西北)。
领7县:且兰、毋敛、广谈、鄨县、平邑、夜郎、谈指。
唐朝曾在此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
唐代贵州境内出现了几个对后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土司政权。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
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
除此以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指贵州的名称源自“罗氏鬼国”;因为“鬼”不好听,才转音为“贵”。
中国彝族的先民曾被称为“罗罗”或“罗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滩文化遗产的精华在于:坚于革新开拓。
红军三、五军团四渡赤水的渡太平渡 中央纵队四渡赤水的渡口—梅滩子(九溪口)
红军四渡赤水的渡口 二郎滩
红三、五军团一渡赤水的土城浑溪口渡口
入贵州的。开始时流行于军队中,是一种练兵习武活动。后来逐渐变成民 间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娱乐活动, 并传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 戏台,在平地演出,故也称“地戏”;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称“跳神”
地戏的演出是在农历正月进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质,但是巫的成 分比巫傩大大减少。戏的剧目多为武戏,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贵 征东》、《薛丁山征西队》、《五虎平西》和《精忠传》等。演出时须带 面具。比起傩坛戏面具的狰狞和怪异来,地戏面具就显得要亲切和蔼些。
王若飞
周逸群
周逸群,生于贵州铜仁。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周逸群在黄埔军校期 间,任国民党黄埔军校特别区党部第二届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参 与组织和领导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任常务委员。周逸群参与组织 和编辑《青年军人》、《中国军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周刊》 等。 1926年参加了北伐战争,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政治部主 任,从此与时任师长的贺龙并肩战斗,成为亲密战友。 1927年8月和贺龙率部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与贺龙往湘西开 展工农武装斗争。任中共湘西北特委书记,领导创建洪湖革命根据 地,指挥洪湖红军战胜敌人多次“清剿”。 1930年7月任红二军团政委兼中共前委书记,是湘鄂西红军和革命 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者。 1931年5月,在岳阳贾家凉亭附近的战斗中牺牲。
闻讯后立即奔赴遵义。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长李维汉会见了林青。
林青向李维汉汇报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李维汉代表中央肯定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
并指示由林青等人组成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林青任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
不久,贵州地下党组织通过秘密工作搞到敌人的军用地图和密电码本,交给了
中央特派员潘汉年,为红军长征做出了贡献。
傩戏
贵州好几个民族都有傩戏。傩戏大致可分为巫傩和军傩两大类 (1) 巫傩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这
些民族中的巫傩大致可分为以黔东、黔北一带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 行的傩坛戏、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生育傩储” 和威宁一带流行的“撮 泰吉”。
(2) 军傩 军傩流行于安顺市和贵阳市一带,是明代“调北征南” 的明朝军队带
贵州省遵义市东40余公里处的新舟镇沙滩村座落在大娄山南麓,长约半里的一个沙滩 上。晚清以后的一百多年间,这里走出了几十位文人学者、两位外交官和大批有作为的官 吏。学者们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从经学、文字学、版本目录学到地理学、天文学、农学、 医学,都有颇高造诣。人们把这个学者群的成就,称为沙滩文化。
贵州少儿艺术文艺展演活动
中国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墓。位于贵州遵义龙坪区永安乡。播州杨氏自 唐末至明万历年间,统治播州长达755年,是西南地区著名大土司。
邓恩铭,贵州荔波人,1901年生,水族。 大革命时期,邓恩铭先后领导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 和青岛全市工人大罢工,组织成立青岛市各界联合 会和市总工会。1927年4月,邓恩铭赴武汉出席中 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山东后,任中共山东省 执行委员会书记。
娄山关战斗遗址,1935年2月25日、26日中央红军一、三军团、军委干部团 与黔军4个团在此激战。
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
《奢香夫人》主创人员及 部分演职人员与现场观众见面
奢香夫人的扮演者宁静
《黄齐生与王若飞》(14集电视剧) 第四届(1994年)“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
北盘江大桥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工学院
完 成 “ 两 基 ” 攻 坚 任 务 并 得 到 巩 固 提 高
大关精神
国发2号文件
第二部分 ……历史文化
贵州文化构成形态复杂。包括了从原
始的部落遗存到民间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 从各民族文化体系的传承到其各支系之间 的千差万别,从中原文化到荆楚文化、巴 蜀文化、古越文化、滇文化乃至儒、释、 道、巫、傩等诸多文化事象。[“傩(nuo)文化”
大革命失败后,邓恩铭辗转山东各地,领导党组织 开展斗争。1928年12月,邓恩铭在济南被捕。在监 狱中,邓恩铭领导其他党员组织越狱斗争。反动派 对他恨之入骨,残酷地将他杀害。
邓恩铭
王若飞生于1896年10月,贵州安顺人。 1903年迁居贵阳,随舅父黄齐声生活学习, 1915年在舅父黄齐声的带领下,参加“反 袁运动”,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 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 傩艺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 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
强和天下太平。。 ]
文化的多元并存、共同发展,形成了贵州 文化的主要特色。
1935年9月11日敌人将林青押赴刑场。行刑前,林青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林 “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高唱《国际歌》,大义凛然。凶残的敌人为阻止他,竟然用刺
刀刺进他的口中……林青壮烈牺牲,年仅24岁.
青
贵州坝陵河特大桥
林青,1911年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毕节建立了党支部,
并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是党在贵州建立的第一个支部。1934年夏,林青开毕节,
到安顺和贵阳从事革命活动。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