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于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中的隐喻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隐喻的概念及其理论溯源
隐喻“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meta意为超越,而phora 意为运送,因此隐喻最初的含义是“一个兼具超越性和转换性的行为或过程。

”①学术界普遍认为,隐喻作为一种不自觉的思维方式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一个给隐喻下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隐喻是“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它物,其应用范围包括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推。

”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强调隐喻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所以两者之间具有可比性,进而提出“比较论”观点。

在《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隐喻不仅仅体现在词上,更是对于语言风格的塑造。

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连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提出“替代论”(Substitution Theory)观点,他认为“隐喻意义产生于词义的变化,词与词之间的相互替代产生隐喻意义。

”③亚里士多德和昆提连都在词语的层面上探讨隐喻的修辞意义,把隐喻局限于修辞学这个狭隘的范畴。

20世纪30年代,随着新修辞学的兴起,隐喻研究的对象开始从词扩展到句子乃至文本,古典修辞学渐渐退出舞台,其标志就是瑞恰兹的隐喻互动理论。

瑞恰兹认为隐喻是两个不同事物的概念间互动,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他总结说,隐喻在语言中无所不在,“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就是“二合一”,即“两个概念,一个意义”(“two ideas for one”),是两个共现概念之间的互动形式。

”④布莱克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他将认为隐喻不仅体现在两个词之间的相似性,更是创造相似性,是词语之间的相互激发。

1980年,雷科夫与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诞生标志着隐喻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认知阶段。

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即用一个概念去思考另一个概念,因此,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的,本质特征就是认知性,“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体现于语言,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及行动”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他们对隐喻的这种别树一帜的洞见,给隐喻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①郭琳著:《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②亚里士多德著:《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49页。

③郭琳著:《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④Richards,I.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P93.
⑤Lakoff,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文学研究意义上的隐喻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是保罗·利科的《活的隐喻》,他从修辞学、语义学、符号学和阐释学等多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由此可见,作为理论研究对象,“隐喻不仅是一种表达手段,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是一种认知,是人类体验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它用之于文学,不仅是写作者在特殊语境中遭遇言意困境时的一种书写策略,也是他们进行终极意义探寻的一条必由之路。

”①
隐喻叙事是指作者通过文本隐喻地叙事,其写作思路和意图都隐藏在叙事之中,读者通过解读文本的叙事隐喻而与作者展开对话。

叙事隐喻能够“摆脱当下意义存在传达的困境,呈现叙事世界的意义本质,是存在对意义的一种呼唤、倾听与回答。

”②《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一部充满隐喻的人生寓言,是扬•马特尔对当下社会人类普遍的生存境况的隐喻。

本论文拟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信仰三个层面揭示《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隐喻式叙事的思想内涵及审美意蕴。

①雷珍容著:“论诗性语言的“隐喻性”特征”[J],《理论与创作》, 2009年第4期
②张冬梅著:“叙事隐喻思维中的二元对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第一章人与自我的隐喻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名言,从理论根基上奠定了认识自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们只有在绝境前,才有真正认识自我的可能。

但是真正做到认识自我却是一个艰难的人生体验过程。

这个过程的艰难性一方面来自于外界的诱惑,使人们极易缺失必要的价值参照体系,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人们内心的欲望和本性的迷失。

认识自我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循序渐进、不断佐证的自我体认的艰苦跋涉,是一项必须具备强大的毅力和恒心去战胜自身贪婪、自私、冷漠的人性弱点的生命力体现。

因此,只有主观或客观上把自身生命置放于绝境,进行边缘性生命体验,才有真正认识自我的可能,从而更深、更近的走进自己、看清自我。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主人公派就是通过艰难的227天的生命绝境体验,从而对自我有了一个清醒且深刻的认识。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讲述的是少年派与老虎如何在茫茫大海上共处一舟并最终获救的故事。

因为政治原因,少年派随家人带着大部分动物从印度迁往加拿大,途中遇到海难,除了派,家人全部遇难。

伴随派的是鬣狗、猩猩、斑马和老虎四只动物,最终,其他三只动物因为斗争而相继死去,只剩下派和老虎相依为命,在命悬一线时,食人岛为他们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因而成功返回陆地。

这本是一个人兽奇缘的美好故事,然而,面对日本调查员的质疑,派说出了另一个恐怖的“人版”故事,即鬣狗代表凶残的厨师,猩猩代表派的母亲,斑马代表水手,老虎则代表派自己。

最后厨师杀死了水手和派的母亲,而派又杀死了厨师,靠吃他的肉活了下来。

在此过程中,少年派遭遇了他自己的黑暗本性但却最终完成了他的自我救赎。

恢复到平静的日常生活中,派对自己、对人性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扬·马特尔循循善诱,不直接讲第二个故事,而是用第一个故事来隐喻第二个故事,减少了残酷感而且更富寓意深度,让读者站在派的视角“寻找自我”,把读者推到了“善”与“恶”较量的巅峰对决,从而达到人性思考。

派的航行是一次自我发现的精神之旅,是追寻人与自我如何相处的人生历程,也是深入人内心黑
暗之处的旅程,派对人生的困惑最明显的是老虎是其兽性自我的代表;而食人岛的经历是其人性回归的体现,二者体现出派对自我兼具人性和兽性的复杂认识。

第一节自我的迷失
第二节题目是“自我的迷失与认同”,写派在海上漂流之前对自我的认知与困惑。

因为政治原因,派全家不得不移居到加拿大,不幸的是,诺亚方舟瞬间变成了撒旦的地狱,海难发生导致轮船失事,家人全部遇难,唯独派幸存了下来,孤独无助,内心充满恐慌。

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和巨大的打击,派感到无能为力,只能被动地接受一切。

幸福、纯真的少年派因为海难的发生,一下子坠入了恐惧的谷底,原先自我的肯定现已开始迷茫,派迫切需要另一个同伴来抚慰自己,于是理查德·帕克便出现了。

派本能地将孟加拉虎救了上来,然后又后悔自己的行为,其实这就是少年派在暴风雨中对自我的营救,对于自我内心中恐惧的营救。

扬·马特尔借工作人员的笔误,将孟加拉虎赋予人类的名字,于是老虎就叫理查德·帕克。

这样的误植与倒置,正隐喻着人与动物在某些本质上相通。

派的名字也从优雅的游泳池成为“小便”,再成为派(π),他们渐渐向彼此靠拢。

此外,理查德·帕克这个人名一直都跟海难相关,总是海难的牺牲者,意味着漂流和相互残杀。

“理查德·帕克的牺牲源自困境中人性沉沦时显出的兽性”,①因此,《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的巧合具有一定的隐喻意义。

派第一次遇见老虎是在父亲的动物园里。

派认为动物是有灵的,但是派的父亲以“羊入虎口”的事实让派看到了动物的兽性本性,这深深地烙印在派的童年记忆中,也是第一次派感到兽性的可怕。

后来派亲眼看着鬣狗咬死了斑马和猩猩,但是理查德·帕克始终躲在船舱底下不出来,当具有母性的猩猩倒在自己的面前,派终于怒火中烧,爆发出雷霆般的吼声,与此同时理查德·帕克也突然从船中冲出,一口咬死了凶残的鬣狗。

在“人版”故事中,厨师杀死母亲,派也无动于衷,后来以正义的名义派杀死了厨师并野兽般地吃了他的尸体。

“他( 厨子) 是一个①周文萍著:“人性的沉沦与救赎——《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主题探讨”[J],《电影评介》,2013年第10
那么邪恶的人。

更糟的是,他与我心里的邪恶——自私,愤怒,冷酷——相碰撞。

我必须与之妥协”。

①这就是派自我的陈述,然而面临生存困境的巨大考验,为了生存,派必须有自私、邪恶的一面,他不得不学会理性地向人性中的“邪恶”妥协,甚至于放弃素食的信仰去吃剩下的尸体。

而当少年派心中的邪恶喷涌而出,满足了自己物质的需求,派自然无法正视,自我的人性面最终还是战胜了兽性的自我,因此,杀人后的罪恶感促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灵魂孤独之中。

两者相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老虎就是派的另一个自我,隐喻着派在文明社会中压制的动物本性的爆发。

“如果他死了,我就得独自面对绝望,那是比老虎更加可怕的敌人。

如果我还有生存的愿望,那得感谢理查德·帕克……没有理查德·帕克,我今天就不会在这儿给你讲这个故事了。

”②让老虎活下去就是派自己活下去的动力,自我和老虎融为一体。

派对老虎的驯化过程,实际上是寻找自我的认同感。

理查德·帕克“没有发出一点声响就杀死了它(鬣狗),”③让派感受到老虎的强大,因此,成功驯服理查德·帕克让派感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少年派与老虎争斗的过程,就是自我人性与兽性斗争的过程,两者的势力此消彼长。

扬·马特尔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苍茫大海上,其寓意就是向人们展示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在生存面前,人类将暴露生存的本性,人的兽性会不知不觉地呈现出来。

鲜明的隐喻性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显著的艺术特色,“最让我兴奋的是一个同时信仰好几种宗教的男孩和一只具有野性的动物的设定。

这是对人类状况的完美隐喻。

我们总是向往某种更高、更形而上的东西,比如宗教、正义、民主。

与此同时,我们又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动物本能,无法摆脱。

”④兽性是人的本性里固有的一部分,无论文明社会给我们怎样的影响。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⑤
然而,在极端的生存条件下,派渐渐远离了社会,远离了人性,表现的像原始动物一般。

饥渴是生存最大的挑战。

派是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但他不得不
①扬·马特尔著,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314页。

②扬·马特尔著,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65页。

③扬·马特尔著,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51页。

④石鸣著:“扬·马特尔:以想象力为生”[J],《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2期。

杀戮。

没有刀叉,他的餐桌礼仪消失了,便用手像动物般地吃起来。

因为“我的手指不停地抓扯着附着在龟壳里面的干了的油和干了的肉,像猴子一样机械地仔细翻找着食物。

”①他注意到有一天,“我就像动物一样吃东西,发出很大的声响,发疯一般的不加咀嚼地狼吞虎咽,和理查德•帕克吃东西时一模一样。

我的心被刺痛了。

这毫无疑问地表明我已经多么地堕落。

”②此时的派已经完全和老虎融为一体,正如派所说,“这不是他或我的问题,而是他和我的问题。

无论是在真实的意义上还是在比喻的意义上,都可以说我们是在一条船上了。

是活,还是死——我们都会在一起。

”③自我认同感已经荡然无存。

老虎是派另一个自我。

派对老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也是人性和兽性平衡的过程。

派从老虎身上开始了自我认识,并在长期的共存中,逐渐接纳另一个兽性自我。

派从与老虎的敌对甚至想杀死他,到最后认同他为自我的一部分,这是派逐步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内在的过程。

正如小说中所描述:
理查德·帕克仍然和我在一起。

我一直没有忘记他。

我敢说自己想他吗?
我敢这么说。

我想他。

我仍然在梦里见到他。

大多是噩梦,但却是带着
爱的气息的噩梦。

这就是人心的奇怪之处。

我仍然无法理解他怎么能如
此随便地抛下我,不用任何方式说再见,甚至不回头看一眼。

那种痛就
像一把利斧在砍我的心。

”④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自我是人性和兽性的结合。

小说中,Pi的父亲在墙上写下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动物园最危险的动物是什么吗?一只箭头指向一道小小的帘子,帘子后面是一面镜子,”⑤即人是可怕的物种“Animalus anthropomorphicus”,是具有人形状的动物。

”⑥对于人性的丑陋,马克·吐温曾经讽刺说:“如果你捡回一条狗,并给它优裕的生活,那么它是不会咬你的,
①扬·马特尔著,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213页。

②扬·马特尔著,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225页。

③扬·马特尔著,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64页。

④扬·马特尔著,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6页。

⑤扬·马特尔著,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31页。

这就是狗和人最基本的区别。

”①从中可见一斑。

这里我们无意说少年派自我的兽性一面是丑陋的、邪恶的,但从中可以延伸到思考整个人类的特质。

当人类处于极端环境下的时候,自我能够展示他最真实的一面,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理查德·帕克。

第二节自我的救赎
长时间的漂泊,派身体和心里已经到了快崩溃的地步,昏厥后,派来到了一座小岛。

眼前的绿色让派又充满了活力,食人岛白天是美丽的天使,给予派和老虎维持生命的食物,而夜晚却是食人的魔鬼,食任何可能吃的肉。

派看到充满绿色的食人岛时,很是兴奋,不顾一切地往前走,但是理查德•帕克却没有想立刻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我听见一声咆哮。

我转过身。

理查德•帕克正在救生艇上打量着我。

他也在看着小岛。

他似乎想上岸来,但又害怕。

”②老虎似乎看到了隐藏在丛林里的邪恶。

白天,老虎去食人岛猎食,晚上却回到船上睡觉,“我觉得他回来很令人费解”。

③第二天清晨,派朝食人岛爬去,但是老虎去感到异常的紧张,“理查德•帕克又犹豫了好几个小时,才从船上跳下来。

快到中午,他跳下来时,刚落到岸上,就立刻跳了回去,一半身体落进了水里,看上去非常紧张。

”④老虎代表着派的兽性,而面对食人岛,连老虎也望而却步,食人岛里有比老虎更可怕的事情。

派享受着食人岛给他带来的快乐,让他流连忘返,他决定留在食人岛。

然而,意外的发现让他彻底清醒了,这个拯救了派肉体的食人岛令派的灵魂坠落到无底深渊。

他发现了树叶里包裹的全是人类的牙齿,由一颗颗牙齿可以推测出:这座岛是食肉的,很多人死在这里。

他们的死是自己的选择,他们乐意活在这个遍地是唾手可得的食物的地方,不用再痛苦地与自己的兽性搏斗,享受自然给予的一切却忘记了暗藏在其中的陷阱。

于是停止了自己的人生漂流,无限享乐于食人岛上,快乐地死在这里,留下那条船与自己未完成的人生。

派在食人岛上生存,其结果就像他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发求救信号弹一样,
⑦张娜著,“《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老虎的隐喻意义”[J],《电影文学》,2013 年第15 期
①扬·马特尔著,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262页。

②扬·马特尔著,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263页。

永远让人无法知道他的存在,而自己的人性将完全被吞噬,只留下赤裸裸的牙齿。

只有自我才能完成对自我人生的拯救。

所以派意识到,他不能在这种享乐欲望中长期呆下去,他必须继续前进。

“我宁愿在这一过程中丧生,也不愿在这座杀人的岛上过孤独的令人不满意的生活,虽然身体舒服,精神却已死亡。

”①派的人性终于觉醒了,他知道这食人岛虽然能提供丰富的食物,但却能吃掉他的灵魂,在这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他就越孤独,越会被同化,成为除了沼狸外另一个新的物种。

而这物种仅有他一只,无人交流,他将面临永远的孤寂。

这感觉让他感到真正的恐惧,他要成为人类,他必须回归人性。

所以他毅然决然地抛弃了食人岛,这一离去拯救的不仅是他的生命,更是他的人性。

另外,我们都知道,小说隐喻着一个人类相残的故事。

厨子杀死了水手和母亲,派最后杀死了厨子,所以岛上的三十二颗牙齿隐喻着派是靠着吃厨子的尸体才活下来的。

食人岛,就是派近乎绝望的时候,心底生出的最为邪恶的原始欲望。

老虎是派在面对绝境时,由心底生出的最原始的兽性,正视这兽性支撑着派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所以老虎和食人岛都是派人性恶的一面。

“我不能抛弃理查德·帕克。

离开他就意味着杀死他。

”②派意识到可以抛弃给他带来生命的食人岛,但不能抛弃心中的兽性,离开老虎就意味着失去生命。

所以他选择离开食人岛,留下老虎,留下了原始兽性陪伴自己继续漂流。

最后派和老虎获救,老虎走入了丛林意味着派心中的兽性也回到了他本该回到的地方。

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残忍,在良心受到谴责的一刹那,我们感到痛心,但是得到满足之后,我们依然可以诗意的活着。

当作家采访中年派时看到派有了个幸福的家庭,有两个孩子,还养了一只狗和一只猫。

猫和虎都是猫科动物,猫是缩小版的虎,是被驯化了的虎。

原始的兽性成了弱化缩小版的原型,理查德·帕克代表的兽性的自我其实一直都在派的心里,有了它的陪伴,派的生活才会觉得踏实,假若生活再次面临灾难与生死,那只老虎还会回来。

离开食人岛,意味着派带着人性良知告别残酷,去迎接自然的挑战。

这是一种人性考验,派经受住了这种考验,没有沉沦在人性恶里,把人性善的一面展现在每个人面前。

食人岛的存在与否我们不需要去认证,作者用隐喻的方式告诉每
①扬·马特尔著,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284页。

②扬·马特尔著,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284页。

一个人:食人岛是用人的欲望和贪婪而编织出的一座安乐窝。

作者用这种离开食人岛的方式,隐喻了派用人性之善战胜了人性之恶,令我们明白:“人性的高贵在于除了生存之外,会仰望星空,用另一种尺度衡量自己的举措。

”①如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它榨出了人性中隐藏的恶,也榨出了这恶下面所保留的善。

人类的本性应该是纯洁的、美好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持住;食人岛如镜子般反映了人类的人性,有善即有恶。

经历了食人岛,少年派找回了人性,也就可以返回人类的世界,过着幸福的生活。

最后在获救时,孟加拉虎头也不回的跑进森林是派让派失声痛哭,他痛哭的是自己不堪回事的经历,但是他不得不放下,因为人生的路还要继续,生活也还要继续。

老虎的离开是少年派自我成长使命的完结,孟加拉虎其实是少年派的内在灵魂,此时孟加拉虎已经温顺,少年派也与自己的灵魂归一得到成长。

这场灾难让他真正的认识并接纳了自己,达成了自我的妥协,所以派才能最终释放自己,得到了内心的解脱。

荀子在《性恶》中强调,“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暖,劳而欲息。

这些天生的欲望就是恶,恶可以代代相传下去,用不着学。

至于善,则是后天教化习得的结果。

”②我们姑且不讨论人最初的本性,而是研究后天形成的人性。

在现代社会中,太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充斥于人们的头脑,追根其原因都是因为人性的贪婪与自私,这将最终导致自我的迷失。

第三节自我的认同
派最初对自我的认识是通过他的名字“Pi”。

派的名字“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Piscine Molitor Patel)起源于游泳池,是纯净灵魂的隐喻。

然而“Piscine”的发音与小便“Pissing”相同,派也因此总是受到同学们的嘲笑。

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证明自己的名字并非肮脏,派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派·帕特尔”(Pi Patel),“Pi”即数学符号圆周率π。

Pi(π)是一个无理数,约等于3.14159,是一个代表永恒规律的符号,常用来指无法解释的事情。

派给抽象、神秘而不可知的π赋予了一个具体的形象,“于是,在那个像一间盖着波纹铁屋顶的棚屋的①赖新芳著,“现代性精神主体的危机与拯救”[J],《名作欣赏》,2013年第1期)。

希腊字面里,在那个科学家试图用来理解宇宙的难以表述的无理数里,我找到了避难所。

”①,体现出自我与未知世界的和谐。

π意味着非理性和超越,派的性格亦是如此,“π”和“Pi”都超越了逻辑的范围。

小说中,派具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相互矛盾而复杂的性格。

首先,派的非理性自我体现在他独特的宗教信仰上。

令人惊奇的是,少年派同时虔诚地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种宗教并付诸实践。

其次,派自我也有一些先验论者的特征,其思想和经历常常超越于常人,在生命之舟上驯养一头老虎便是他性格中先验本质的突出表现。

派的新名字给派带来了自信并成为他生活中精神上的避难所。

符号π是科学、未知和无秩序的矛盾体。

派的自我命名所隐含的意义在其航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为了不被老虎吃掉,派必须依靠从书本上学到的科学知识以及在动物园的经历来驯服理查德·帕克。

四周是茫茫的大海,自己孤身一人,唯有老虎相伴,派不得不面临许多未知、非理性和难以置信的事情。

正如π描述了圆的半径和周长之间的比例关系,派自己也揭示了他的航行之旅与其命运之轮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面临无边无际的大海,面临人生的不可知,派感慨道,“做一个失事的人,就是在圆圈的中心永远做一个点……但几何图形永远不变。

半径永远是你注视的目光。

周长永远都那么长。

实际上,圆圈在增多。

做一个失事的人,就是被困在令人苦恼的旋舞的圆圈之中。

你在一个圆圈的中心,而在你头顶上,有两只相对的圆圈在旋转。

”②派用自己的名字描述了这次海难,他自己也因此具有了“角色意识”,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神秘而又充满意义,同样,命中注定的海难经历是对自我名字的深刻诠释。

正如数学符号π,派的航行似乎也是充满未知和无尽的可能。

船沉没后,派发现自己成了一出悲剧的中心角色——失去了家人,和一只老虎共处一舟,“挣扎着与恐惧、愤怒、疯狂、无助和冷漠做斗争”。

③此时,Pi真正的成为了“π”。

π在希腊字母表中处于第16位,小说中派在海上漂流时也恰好16岁。

22/7的结果跟π很接近,而派在海上也经历了227天的漂流,这两个细节暗示派的命
①扬·马特尔著,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25页。

②扬·马特尔著,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21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