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考研政治经济学真题1含答案
考研政治经济学真题1一、概念题1. 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答案:劳动对象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它是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之一。
如果没有劳动对象,就不可能有人们的生产活动。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如开采中的矿藏、采伐中的原始森林和捕捞中的天然鱼类等等;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料,如磨面粉用的小麦、纺纱用的棉花和炼铁用的矿石等等。
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
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系统、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运输和辅助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了生产资料。
2. 生产劳动答案:生产劳动指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加工劳动对象的过程。
生产劳动是人类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必需途径。
生产劳动的进行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要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
具有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3. 生产关系答案: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与自然界发生联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称之为生产关系。
4. 价值答案: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教材知识点整理(更新至第12章)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劳动力的支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2.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①未经加工的自然物3.劳动对象②经过加工的物质资料(原材料)(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的构成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生产起决定作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2.生产关系分配桥梁和纽带,重要影响(交换)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私有制(奴隶、封建、资本主义)3.经济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公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变化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5.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其“经济基础”;其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即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一)社会经济制度1.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2.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起着决定性作用3.在社会形态进化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二)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1.原始社会制度2.奴隶社会制度3.封建社会制度4.资本主义社会制度5.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一)自然经济最基本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①社会分工(一般基础)1.前提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2.根本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一)市场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商品市场(二)市场体系要素市场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经济联系功能(三)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功能 3.经济利益关系调整4.信息产生和传递5.社会评价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2.价值 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精选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概述
及其发展规
2.政治经济学具有 和
的性质。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是
。
4.劳动的三个要素
是
、
、
。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是
。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
成
。
7.物质资料的生产环节包
括: 、 、 、
。
8.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9.
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
素。
10.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
经济基础
决反 定作
用
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
决反 定作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反 定作
用
上层建筑
三、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三大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产品经济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资本 主义 社会
社会 共产 主义 主义 社会 社会
五种社会形态
第五节 经济规律
•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 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 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 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A.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B.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D.人们可废除、改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E.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 答案:1. ADE 2. ABCD 3.ACDE
• 4. BCE 5. ACE
填空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 律的学科。
二、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三、生产力状况和劳动生产率
初级经济基础完整重点笔记(自整理)
第一部分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1、人的劳动: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2、劳动对象:生产工具3、劳动资料:物质资料(二)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社会生产方式决定适应反作用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 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三)社会经济规律客观性:建立在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赖以生存的条件分: 在人类社会各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原始社会:最初时候制度,石器生产工具,2、奴隶社会:铁器出现3、封建社会:出现商品经济4、资本主义社会:蒸汽机出现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
内燃机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自由竞争趋向垄断5、社会主义社会: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一)自然经济特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自足(二)商品经济特征:以交换为目的的时候经济形态形成条件:社会分工第一次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分工:手工业从畜牧业中分离第三次分工:商人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四、市场与市场体系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狭义:交换的场所广义: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体系: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相互作用联系过程中形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生产资料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劳动力、房地产、信息技术完善的市场体系有以下功能:提高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练习题(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练习题(导论)一、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规律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人类社会最根本的经济活动是( C )A. 生产和分配B. 生产和交换C. 生产和消费D. 分配和消费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D)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D)A.政治法律关系B.社会历史关系C.人文教育关系D.经济利益关系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C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物质资料生产D.生产方式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C )A.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B.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C.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D.上层建筑6.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的是( D )A. 个人的经济行为B. 家庭的经济行为C. 国家的经济行为D. 社会的经济行为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 B )A. 劳动价值论B. 剩余价值学说C. 生产价格理论D. 经济危机理论8.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是( C )A. 生产资料B. 劳动资料C. 劳动工具D. 科学技术9.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和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是( A )A. 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B. 产品的分配性质C. 产品的交换性质D. 产品的消费性质10.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指( A )A.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B.物质资料的生产C.生产力的状况D.经济发展的水平1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表明它是(A)A.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B.不可能被人们所认识的C.不可能被人们所利用的D.不可能被人们发现其作用的12.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是( A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B.价值规律C.按劳分配的规律D.剩余价值规律13.决定经济规律客观性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指( A )A. 社会生产关系B. 一定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C. 国家的阶级性质D. 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能力1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根本的方法是( A )A. 唯物辩证法B. 科学的抽象法C. 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D. 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1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 C )A. 揭示生产力的发展规律B. 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D. 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16.生产力自身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B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B.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C.构成生产关系系统的诸因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D.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错选,多或少选均不得分。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精心整理考试大纲第一部二步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是否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否能够掌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考试内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以考试目的程、考试内容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否掌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否了解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流通的基本过程。
考试内容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的价值形式,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五、剩余价值的分割剩余价值分割的实质,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
六、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资本循环的阶段、形式和应具备的条件,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及其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产生根源。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必然趋势,是否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基本经济特征,是否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和特点,是否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考试内容径。
考试目的考试内容考试目的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特征及其选择确定的方式,是否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是否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含义、结构类型及其运行的微观基础。
考试内容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六)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原因在于:
1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2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1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1)自然经济及其基本特征。自然经济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需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它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水平低下,生产者之间很少发生经济联系,因而其发展比较缓慢。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自身的量必须能够计量。为此,在技术上就需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这种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被称作价格标准。比如我国人民币的元、角、分等。
(2)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物发挥作用。
(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共同要求同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表示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辩证唯物主义: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亦称唯物辩证法。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一种自然即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评价社会经济制度的先进或落后,评价不同阶级的进步或反动,主要标准是看它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第二章自然经济: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者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
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使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使得生产者之间或经济单位之间,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依存,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从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必要。
商品经济: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的总称,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
(商品交换不是简单的物物联系,是通过物建立的人和人的关系)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对他人或对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教材框架第一部分经济学29第二部分财政23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23第四部分统计21第五部分会计21第六部分法律23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 6分本章知识点【知识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知识点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知识点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知识点四】市场与市场体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知识点五】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知识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建议关注物质资料生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一)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于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2.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4.社会生产方式5.经济基础、上层建筑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三)社会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任何客观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并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社会经济规律的类型【例题·单选题】(2016年、2012年)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建立生产组织B.确立分配关系C.进行商品交换D.物质资料生产『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例题·多选题】(2013年)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初级经济师基础知识点
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 动总是从生产力开
始变化
人类社会的基 本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是社会经济 制度变革的最基本、
最深刻的动力
16
知识点一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三) 社会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出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 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 商人
32
知识点三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2.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
商品 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以生产资料的个 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商品生产者生 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不同的消 费需要
经济联系功能 经济利益关系调整功能
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 社会评价功能(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商品 和要素的市场价值)
39
【知识点五】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建议关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 济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五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 方式,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要 区 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 别
决定 作用
生产
反 作 用
决 定
分配
桥梁
目的 动力
消费 (最终目的和动Βιβλιοθήκη )交换纽带12
知识点一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 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
它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它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1、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及劳动力的支出;(生产最基本的要素)(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
(未经加工的和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所有制为基础。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a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b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常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4、社会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任何客观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5、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 (1)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在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的价值规律 (3)只在一个社会阶层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
6、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7、社会经济制度演变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8、自然经济的概念: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答: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是人类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必须途径。劳动的进行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要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具有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13.经济范畴
14.基本经济规律
15.经济规律体系
二、思考题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什么是社会生产方式?
3.社会生产力是怎样形成的?
4.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7.生产方式
答: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种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基本上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即有什么样的社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知识整合
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第一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1.物质资料生产⑴必要性: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
⑵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人的因素)①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物的因素)②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2.为什么要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⑴理论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作用:不同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同一个社会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其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公有制经济⑴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⑵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①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公有制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公有制经济。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根本制度基础,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采取按劳分配制度,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能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⑴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①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行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人的要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而劳动对象是产力作用的对象,因而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矛盾统一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或延缓旧的经济基础的瓦解,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经济规律
在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在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①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不管人们能否认识它,它都会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③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更不意味着人们可以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济规律摆布。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人们只有在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它作出科学的表述和概括,才能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按照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①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②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在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的价值规律。③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 在以上三种类型中,整个人类社会或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体现这些社会形态之间经济关系上的本质联系,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则把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从本质上区分开来,从而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性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一定的社会阶段中,各种经济规律由于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而相互联系着,形成经济规律体系。在经济规律体系中,各种经济规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基本经济规律起主导作用;同时,其他经济规律也对基本经济规律起着制约作用。
同时,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各种联系,从而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它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美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为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一)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是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形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①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于经常变动之中,而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时,旧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必然就会发生变革,被适应生产力性质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体现在:①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②落后陈旧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超越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