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Excel实验二资料

合集下载

统计学——实验指导

统计学——实验指导

实训一:图表展示与数据的概括性度量[目的要求]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掌握运用EXECL、SPSS等软件对属性数据的图表频数分布、条形图、饼图等图的做法和数值型数据的直方图、折线图和散点图、时间序列图等图的做法以及对数据的集中趋势度、离散度以及进行计算的分析.[实验内容]频数分布、条形图、饼图、直方图、折线图和散点图、时间序列图等图的制作;集中趋势度的计算;离散度的计算.[实验步骤]1.定性数据的图表的做法a.输入属性数据(直接输入,数据库查询导入,文本向导导入)b.对属性数据的变量重新赋值(将属性数据转化为数值型数据)c.分别用EXCEL和SPSS软件的相关功能计算频数、百分比频数和累积频数,并根据上述统计的结果,做出条形图、饼图等图表。

2.数值型数据的图表的做法a. 输入数值型数据(直接输入,数据库查询导入,文本向导导入)b.运用EXCEL、SPSS等软件中相关图表功能做出直方图、折线图和散点图、时间序列图等图的做法。

3.数据的概括性度量.a.输入数据(直接输入,数据库查询导入,文本向导导入)b.分别用EXCEL中的average、median、mode、power、quartile函数计算均值、中位数、众数、几何平均数和四分位数。

b. 运用EXCEL等软件中相关功能计算极差、四分位间距、样本和总体的方差和标准差、变异系数。

C.用SPSS软件中的相关功能对数据的概括性度量.[实验结果]要求提交一份实训报告。

实训二: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目的要求]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掌握运用EXECL、spss等软件对总体方差未知均值的区间估计(大样本、小样本)、比例的区间估计(大样本)和样本容量的计算,以及进行Z 双侧检验、Z 单侧检验和t 检验。

[实验内容]区间估计(方差已知、未知)样本容量假设检验[实验步骤]1.区间估计a.输入数据(直接输入,数据库查询导入,文本向导导入)b.利用AVERAGE、STDEV函数计算均值及标准差。

(完整版)EXCEL统计学应用教程

(完整版)EXCEL统计学应用教程

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教学实验讲义(实验)课程名称统计学贵州财经学院教务处制表统计学实验教学讲义Excel 工作界面简介附图1 Excel 工作界面按附图1 从上到下的顺序,Excel 工作界面包含如下几项内容:“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编辑”栏、工作表、工作表标签、滚动条、和“状态”栏。

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作用。

(一)“标题”’栏“标题”栏告诉用户正在运行的程序名称和正在打开的文件的名称。

如图附-1 所示,标题栏显示“Microsoft Excel-Book1”表示此窗口的应用程序为Microsoft Excel ,在Excel 中打开的当前文件的文件名为Book1.xls。

(二)“菜单”栏“菜单”栏按功能把Excel 命令分成不同的菜单组,它们分别是“文件”、“编辑”、“视图”、“插入”、“格式”、“工具”、“表格”、“帮助”。

当菜单项被选中时,引出一个下拉式菜单,可以从中选取相应的子菜单。

另外,在屏幕的不同地方单击鼠标右键时,“快捷菜单”将出现在鼠标指针处。

选取“快捷菜单”中的命令同从菜单栏的菜单上选取相应命令的效果是一样的,但选取速度明显增快。

(三)“工具”栏Excel 可显示几种工具栏,这些工具可控制简化用户的操作。

“工具”栏中的按钮都是菜单中常用命令的副本,当鼠标指向某一按钮后,稍等片刻在按钮右下方会显示该按扭命令的含意。

用户可以配置“工具”栏的内容,通过“视图”菜单中的“工具”栏子菜单来选择显示不同类型的“工具”或全部显示出来。

下面介绍出现在Excel 开始屏幕中的两种“工具”栏。

1.“常用”工具栏“常用”工具栏中为用户准备了访问Excel 最常用命令的快捷按钮,如“新建文件”按扭,“打开文件”按扭,“保存文件”按钮等。

2.“格式”工具栏“格式”工具栏专门放那些和文本外观有关的命令,如字体、字号、对齐方式及其他选项。

(四)“编辑”栏“编辑”栏给用户提供活动单元格的信息。

在“编辑”栏中用户可以输入和编辑公式,“编辑”栏位于图1 中第5 行。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主要是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为以后的统计
图做准备。
实验二:主要是要求学生利用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掌握Excel
制图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显示统计数据的发布特征。
实验三:分解分析法是分析时间序列常用的统计方法。季节时间序列是趋
势变动(T)、季节变动(S)、循环变动(C)和随机变动(I)综合影响的结果,分解过程要从原始序列中消除随机变动,然后分别识别出季节变动和趋势变动的变化模式。
实验二:
(1)直方图的绘制
(2)折线图的绘制
(3)饼形图的绘制
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方法和Excel的几种基本统计制图操作方法;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整理方法和Excel的基本操作理论。
实验三:
1、计算一次移动平均,消除随机波动
2、中心化移动平均数。
3、计算各个季节指数
4、计算平均季节指数。
5、计算调整后的季节指数
b.“高级筛选”使用“数据-筛选-高级筛选”菜单,调用对话框来实现筛选
3、数据的排序:靠“升序排列”(“降序排列”)工具按钮和“数据-排序”菜单实现。在选中需排序区域数据后,点击“升序排列”(“降序排列”)工具按钮,数据将按升序(或降序)快速排列
4、Frequency函数
用途:以一列垂直数组返回某个区域中数据的频率分布。它可以计算出在给定的值域和接收区间内,每个区间包含的数据个数。
6、消除旅游人数序列中的季节变动。
7、对消除季节变动的旅游人数进行回归分析。
8、预测。
掌握时间序列的因素分解分析方法,将时间序列的分解分析方法理论与Excel的基本操作理论结合相结合。
实验四:
1、根据统计数据绘制散点图
2、计算相关系数
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此分析可用于判断两组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相关系数”分析方法来确定两个区域中数据的变化是否相关,即一个集合的较大数据是否与另一个集合的较大数据相对应(正相关);或者一个集合的较小数据是否与另一个集合的较小数据相对应(负相关);还是两个集合中的数据互不相关(相关系数为零);结合使用相关分析的基本理论和Excel的基本操作理论。

统计学课内实验报告(详解+心得)1

统计学课内实验报告(详解+心得)1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一)目的实验一: EXCEL的数据整理与显示1. 了解EXCEL的基本命令与操作、熟悉EXCEL数据输入、输出与编辑方法;2. 熟悉EXCEL用于预处理的基本菜单操作与命令;3. 熟悉EXCEL用于整理与显示的基本菜单操作与命令。

实验二: EXCEL的数据特征描述、抽样推断熟悉EXCEL用于数据描述统计、抽样推断实验三: 时间序列分析掌握EXCEL用于移动平均、线性趋势分析的基本菜单操作与命令。

实验四: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掌握EXCEL用于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操作与命令。

(二)要求1.按要求认真完成实验任务中规定的所有练习;2.实验结束后要撰写格式规范的实验报告, 正文统一用小四号字, 必须有页码;3、实验报告中的图表制作要规范, 图表必须有名称和序号;4、实验结果分析既要简明扼要, 又要能说明问题。

二、实验任务实验一根据下面的数据。

1.1用Excel制作一张组距式次数分布表, 并绘制一张条形图(或柱状图), 反映工人加工零件的人数分布情况。

从某企业中按随即抽样的原则抽出50名工人, 以了解该企业工人生产状况(日加工零件数):117 108 110 112 137 122 131 118 134 114 124 125 123127 120 129 117 126 123 128 139 122 133 119 124 107133 134 113 115 117 126 127 120 139 130 122 123 123128 122 118 118 127 124 125 108 112 135 5091.2整理成频数分布表, 并绘制直方图。

1.3 假设日加工零件数大于等于130为优秀。

实验二百货公司6月份各天的销售额数据如下(单位:万元)257 276 297 252 238 310 240 236 265 278271 292 261 281 301 274 267 280 291 258272 284 268 303 273 263 322 249 269295(1)计算该百货公司日销售额的均值、众数、中位数;(2)计算该百货公司日销售额的极差、标准差;(3)计算日销售额分布的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

统计学四篇实验报告

统计学四篇实验报告

《统计学》四篇实验报告实验一:用Excel构建指数分布、绘制指数分布图图1-2:指数分布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一般的电子产品寿命均服从指数分布。

在一些可靠性研究中指数分布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计算机分析指数分布、掌握EXPONDIST函数的应用技巧。

指数函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无记忆性。

在此次实验中我们还学会了产生“填充数组原理”。

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快捷地生成一组有规律的数组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二:用Excel计算置信区间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2、学习CONFIDENCE函数的应用技巧二、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1、实验软件:Excel 20072、实验数据:自选某市卫生监督部门对当地企业进行检查,随机抽取当地100家企业,平均得分95,已知当地卫生情况的标准差是30,置信水平0.5,试求当地企业得分的置信区间及置信上下限。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某市卫生监督部门对当地企业进行检查,随机抽取当地100家企业,平均得分95,已知当地卫生情况的标准差是30,置信水平0.5,试求当地企业得分的置信区间及置信上下限。

第1步:打开Excel2007新建一张新的Excel表;第2步:分别在A1、A2、A3、A4、A6、A7、A8输入“样本均值”“总体标准差”“样本容量”“显著性水平”“置信区间”“置信上限”“置信下限”;在B1、B2、B3、B4输入“90”“30”“100”“0.5”第3步:在B6单元格中输入“=CONFIDENCE(B4,B2,B3)”,然后按Enter键;第4步:在B7单元格中输入“=B1+B6”,然后按Enter键;第5步:同样在B8单元格中输入“=B1-B6”,然后按Enter键;计算结果如图2-1四、实验结果或数据处理图2-1:实验二:用Excel产生随机数见图3-1实验二:正态分布第1步:同均匀分布的第1步;第2步:在弹出“随机数发生器”对话框,首先在“分布”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正态”选项,并设置“变量个数”数值为1,设置“随机数个数”数值为20,在“参数”选区中平均值、标准差分别设置数值为30和20,在“输出选项”选区中单击“输出区域”单选按钮,并设置为D2 单元格,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设置。

统计学原理实验指导书

统计学原理实验指导书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统计学原理实验指导书经济学院编二○○八年二月统计学原理实验一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作图,以发现数据中的一些基本特征,为进一步分析提供思路。

二、实验性质必修,基础层次三、主要仪器及试材计算机及EXCEL软件四、实验内容1.数据的预处理2.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3.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五、实验学时2学时六、实验方法与步骤1.开机;2.找到“统计学原理实验一数据”,打开EXCEL文件;3.按要求完成上机作业,并把文件用自己学号命名保存供老师检查;4.完成实验报告,注意要对每个习题的结论与统计学解释写在实验报告上。

七、上机作业演示题:A、B两个班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数据见“统计学原理实验一”文件的“book3.演示”。

①将两个班的考试成绩用一个公共的分组体系编制分布表;并计算出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②绘制复式条形图、环形图、雷达图;③分析比较两个班考试成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比较两个班考试成绩分布的特点3.01.某行业管理局所属40个企业2002年的产品销售收入数据(单位:万元):105 117 97 124 119 108 88 129 114 105 123 116 115 110 115 100 87 107 119 103 103 137 138 92 118 120 112 95 142 136 146 127 135 117 113 104 125 108 126 152 105 117 9711910888129114105123116115110115100871071191031031371389211812011295142136146127135117113104125108126见“统计学原理实验一”文件的“book3.01”。

要求:①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并计算出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②如果按规定:销售收入在125万元以上为先进企业,115~125万元为良好企业,105~115万元为一般企业,105万元以下为落后企业,按先进企业、良好企业、一般企业、落后企业进行分组。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实验报告实验内容:Excel在描述统计中的应用Excel在相关与回归中的应用班级:组员:实验一、Excel在描述统计中的应用实验目的: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利用“直方图”工具计算频率分布并制作直方图,利用“描述统计”工具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分组数据的平均值和方差。

一、利用直方图工具计算频率分布并制作直方图资料:某班31名学生家庭人均纯收入与生活费支出如下:家庭人均纯收入如下:18000 2000 5000 100000 20000 7000 40000 30000 20000 9000 8000 40000 40000 30000 2500 30000 30000 30000 6000 6000 20000 7000 7000 8000 6000 36000 2500 10000 6000 7000 6000生活费支出如下:1000 500 600 1200 1000 650 1400 800 1000 800 1000 2000 2000 800 500 800 800 500 540 700 800 650 600 800 500 800 450 500 500 700 500 要求:1、以0、500、800、1000、1500为组限计算生活费支出的频数和累计频率;以0、5000、10000、20000、40000为组限计算家庭人均纯收入的频数和累计频率。

2、作出生活费支出、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直方图3、计算生活费支出、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中位数、方差、标准差、95%置信区间。

实验步骤:把生活费支出输入A1中,把组限输入B1中,将数据输入到表格。

1、执行菜单命令“工具”——“数据分析”2、选择“直方图”,单击“确定”按钮,弹出“数据分析”,输入区蜮:选择A1选项,按住左键不放拖到A32;接受区蜮:选择B1选项,按住左键不放拖到B6;选中“标志”复选框,选中“输出区蜮”并选择C1指定输出区蜮,选中“累计百分率”复选框和“图表输出”复选框3、单击“确定”按钮,得到各组频数和累计频率以及直方图。

统计学实验指导书

统计学实验指导书

目录实验一用Excel 搜集与整理数据⋯⋯⋯⋯⋯⋯⋯⋯⋯⋯⋯⋯⋯⋯⋯⋯⋯⋯1实验二用Excel 进行时间序列分析⋯⋯⋯⋯⋯⋯⋯⋯⋯⋯⋯⋯⋯⋯⋯⋯⋯3实验三用Excel 进行指数分析⋯⋯⋯⋯⋯⋯⋯⋯⋯⋯⋯⋯⋯⋯⋯⋯⋯⋯⋯6实验四用Excel 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8实验五用Excel 进行预测⋯⋯⋯⋯⋯⋯⋯⋯⋯⋯⋯⋯⋯⋯⋯⋯⋯⋯⋯⋯⋯12主要参考文献⋯⋯⋯⋯⋯⋯⋯⋯⋯⋯⋯⋯⋯⋯⋯⋯⋯⋯⋯⋯⋯⋯⋯⋯⋯⋯⋯17实验一 用 Excel 整理数据实验目的和任务掌握用 EXCEL 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 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计算机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与降雨量和温度有一定关系。

为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态,收集数据如下序号温度(℃)降雨量 (mm)产量 (kg/hm2)1 6 25 22502 8 40 34503 10 58 45004 13 68 57505 14 110 58006 16 98 7500 7211208250要求:绘制小麦产量与降雨量和温度的气泡图,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图1第二步:选中某一单元格,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图表选项,弹出图表向导对话框,再选择气泡图。

如图图2第三步: 单击下一步,再在子图表类型中选择一种类型,这里我们选用系统默认的方式。

然后单击下一步按钮,实验原理及步骤2:第一步:把数据输入到工作表中,如图 1 所示:开源数据对话框。

再选择系列按钮,在对话框中填入数据 X 、 Y 以及其对应值,如图 3 所示:实验二 用 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四、实验结论 从气泡图上可以看出,也在提高(气泡变大) 。

随着气温的增高, 降雨量也在增加; 随着气温好降雨量的增加, 小麦的产量图3第四步:单击完成按钮,即可得如图 4 所示的气泡图:图4、实验目的和任务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计算机三、实验原理及步骤1、我国1990 年至2004 年人均GDP的情况如下:(2)计算长期趋势2、一家商场2003-2005 年各季度的销售额数据(单位:元万)如下表所示一)测定发展速度和平均发展速度图5第一步:在A列输入年份,在 B 列输入人均GDP。

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统计学》实验指导书前言1.实验目的《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它是论述在社会经济范围内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与解释数据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科学,这就决定了本课程的地位——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核心课,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为加强定量分析,更好地解决经济管理各专业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上机实验的设计上,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较系统的掌握EXCEL在统计的应用,但避免枯燥的操作介绍,而是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与有关案例数据,运用EXCEL完成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及其结果的指标解释。

上机按照分班分期集中的形式完成相应内容的教学任务,由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据整理与数据分析。

⒉适用专业统计学实验适用的专业是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

⒊先修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统计学⒋⒌数量要求)本实验按自然班分组,每次实验指导教师指导一个实验小组,为此统计上机实验需设35个座位,实验台上配备Excel统计数据的实际案例,如教科书,教师搜集到的最新的经济管理类有关的统计数据、统计图、统计表并复印给每位学生,教授学生Excel统计功能的幻灯片及实际操作的随堂作业;××统计调查报告的范本等等。

要紧统计调查报告的制作流程图要悬挂在实验室墙壁上,便于学生参阅及按步骤有的放矢的完成调查报告,同时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⒍实验总体要求(1)通过统计学上机实验,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在实验中,要将理论课所讲的内容与实际操作进行参照,弄清模拟实验资料中全部经济数据的统计处理。

(2)进行操作,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在实验中,为学生配备了有关的经济管理类数据分析内容,比如:近几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分析预测内容,学生要按要求进行图表绘制并根据结果进行适当的定性分析,提高实际分析能力。

(3)通过实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常识,为进一步处理复杂经济现象形成的数据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实验报告实验一:数据特征的描述实验内容包括:众数、中位数、均值、方差、标准差、峰度、偏态等实验资料:某月随机抽取的50户家庭用电度数数据如下:88 65 67 454 65 34 34 9 77 34345 456 40 23 23 434 34 45 34 2323 45 56 5 66 33 33 21 12 233 345 45 56 57 58 56 45 54 4387 76 78 56 65 56 98 76 55 44实验步骤:(一)众数第一步:将50个户的用电数据输入A1:A50单元格。

第二步:然后单击任一空单元格,输入“=MODE(A1:A50)”,回车后即可得众数。

(二)中位数仍采用上面的例子,单击任一空单元格,输入“=MEDIAN(A1:A50)”,回车后得中位数。

(三)算术平均数单击任一单元格,输入“=AVERAGE(A1:A50)”,回车后得算术平均数。

(四)标准差单击任一单元格,输入“=STDEV(A1:A50)”,回车后得标准差。

故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上面的结果中,平均指样本均值;标准误差指样本平均数的标准差;中值即中位数;模式指众数;标准偏差指样本标准差,自由度为n-1;峰值即峰度系数;偏斜度即偏度系数;区域实际上是极差,或全距。

实验二:制作统计图实验内容包括:1.直方图:用实验一资料2.折线图、柱状图(条形图)、散点图:自编一时间序列数据,不少于10个。

3.圆形图:自编有关反映现象结构的数据,不少于3个。

实验资料:1.直方图所用数据:某月随机抽取的50户家庭用电度数数据如下:88 65 67 454 65 34 34 9 77 34345 456 40 23 23 434 34 45 34 2323 45 56 5 66 33 33 21 12 233 345 45 56 57 58 56 45 54 4387 76 78 56 65 56 98 76 55 442.折线图、柱状图(条形图)、散点图、圆形图所用数据:2005年至2014年各年GDP总量统计如下:年份 GDP (亿元)2005 184575.82006 217246.62007 2686312008 318736.12009 345046.42010 407137.82011 479576.12012 532872.12013 583196.72014 634043.4实验步骤:(一)直方图第一步:选择“插入”,选择“直方图”,把A2:A51选定框内,单击确定,就得到了如下图结果:(二)折线图第一步:将实验资料二的数据输入A1:C11单元格。

统计学实验EXCEL实习报告

统计学实验EXCEL实习报告
实验目的:学会计算机上利用Excel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以及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实验步骤:在Excel中,进行方差分析可以使用公式和函数的方法。
一:单因素方差分析
例:根据学生调查的结果,试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能否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的统计成绩有显著影响。
全部选中,再选择插入,插入图表,饼图,得到下图:
实验二描述统计分析过程(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
实验目的: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
实验步骤:Excel中用于描述统计量的方法有两种,函数方法和描述统计工具的方法。
一:用函数计量描述统计量
了解实习生的工资情况,随机抽取了30人。并输入单元格,如图:
实验三用Excel进行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实验目的:用Excel进行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实验步骤:在Excel中,进行参数估计只能使用公式和函数的方法,而假设检验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可以使用假设检验工具。
一.使用Excel进行区间估计
抽查40位顾客的消费额,求在概率90%的保证下,顾客平均消费额的估计区间。
实验一Excel基本操作(用Excel搜集与整理数据)
实验目的:掌握用Excel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显示
实验步骤:
一:用Excel搜集数据
使用Excel进行抽样,先对各个总体单位进行编号,编号后,可以输入工作表。
例如:有60个总体单位,每个总体单位一个编
选择数据分析选项,打开数据分析对话框,从中选择抽样。如下图。
三:用Excel进行有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
与无重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有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分为有交互作用和无交互作用两种情况。
例子:
在Excel表格中输入相应数据,从“数据分析”中选择“方差分析”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实验报告统计学》实验一一、实验名称:数据的整理二、实验日期:20** 年10 月13 日三、实验地点:经济管理实验室四、实验软件:EXCEL 软件2003 版五、实验目的和原理目的:培养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组实验,熟练掌握利用Excel,完成对数据进行输入、定义、数据的分类与整理。

原理:Microsoft Excel 在数据组织、数据管理、数据计算、数据分析及图表分析等方面的强大功能。

其主要内容包括:Excel 数据输人的各种方法,工作表及单元格数据的格式化,数组公式,工作表、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的名字及其应用,公式与函数,图表分析,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与汇总等。

本实验基于课本的相关问题收集一定数量的数据,利用EXCEL 进行如下操作:1. 进行数据排序。

2. 进行数据分组,筛选。

3. 将数据进行次数分布处理。

六、实验内容:? 问题与数据【例2.2】江浦县苗圃对110 株树苗的高度进行测量(单位:cm ),数据如下,编制次数分布表。

实验步骤1、输入原始数据,存放在A2:A111。

2、计算基础数据,如B、C 列,B 列是文字提示,C 列存放的是相应公式和函数。

3、输入分组标志,如D 列;列出各组上限,如H3:H10。

4、C1 输入函数f(x)=COUNT(A2:A111),输出个数为C1=110.同理在C2 输入函数实验报考f(x)=MAX(A2:A111),C3 输入f(x)=MIN(A2:A111),C2=154,C3=80. 5、全距C4=C2-C3=74.6、组数m=1+3.322LOG(C1,10),组距i=C4/C5。

设置单元格格式,小数位为2.7、用鼠标选定函数返回值存放的区域I3:I10. 8、输入函数“=FREQUENCY(A2:A111,H3:H10),同时按下组合键“C tr l+Shift +Enter,次数放在I3:I10 中。

同理得到E2:E10.9.F11 中输入函数f(x)=SUM(F2:F10),I11 输入f(x)=SUM(I3:I10)。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实验一一、实验名称:数据的图表处理二、实验日期:三、实验地点:管理学院实验室四、实验目的和要求目的: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实验,熟练掌握利用Excel,完成对数据进行输入、定义、数据的分类与整理。

要求:就本专业相关问题收集一定数量的数据( 30),利用EXCEL进行如下操作:1.进行数据排序2.进行数据分组3.制作频数分布图、直方图和帕累托图,并进行简要解释4. 制作饼图和雷达图,并进行简要解释五、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个人电脑(人/台),EXCEL 软件六、实验过程(一)问题与数据在福州市有一家灯泡工厂,厂家为了确定灯泡的使用寿命,在一批灯泡中随机抽取100个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如下:700716728719685709691684705718 706715712722691708690692707701 708729694681695685706661735665 668710693697674658698666696698 706692691747699682698700710722 694690736689696651673749708727 688689683685702741698713676702 701671718707683717733712683692 693697664681721720677679695691 713699725726704729703696717688(二)实验步骤1、将上表数据复制到EXCEL中;2、将上述数据调整成一列的形式;3、选择“数据-排序“得到由小到到的一列数据4、选择“插入-函数(fx)-数学与三角函数-LOG10”计算lg100/lg2=6.7,从而确定组数为K=1+ lg100/lg2=8,这里为了方便取为10组;确定组距为:(max-min)/K=(749-651)/10=9.8 取为10;5、确定接受界限为 659 669 679 689 699 709 719 729 739 749,分别键入EXCEL 表格中,形成一列接受区域;6、选“工具——数据分析——直方图”得到如下频数分布图和直方图表1 灯泡使用寿命的频数分布表图1 灯泡使用寿命的直方图(帕累托图)7、将其他这行删除,将表格调整为:表2 灯泡使用寿命的新频数分布表8、选择“插入——图表——柱图——子图标类型1”,在数据区域选入接收与频率两列,在数据显示值前打钩,标题处键入图的名称图2 带组限的灯泡使用寿命直方图9、双击上述直方图的任一根柱子,将分类间距改为0,得到新的图图2 带组限的灯泡使用寿命直方图图3 分类间距为0的灯泡使用寿命直方图10、选择“插入——图表——饼图”,得到:图4 灯泡使用寿命分组饼图11、选择“插入——图表——雷达图”,得到(三)实验结果分析:从以上直方图可以发现灯泡使用寿命近似呈对称分布,690-700出现的频次最多,690-700的数量最多,说明大多数处于从饼图和饼图也能够清晰地看出结果。

统计学原理实习报告

统计学原理实习报告

统计学原理实习报告实习日期:1月4日——1月9日班级:** 姓名:** 学号:**指导老师:**实验一用Excel搜集与整理数据 (3)实验二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 (4)实验三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6)实验四用EXCEL进行指数分析 (8)实验五用EXCEL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9)六统计学实习心得 (11)实验一用Excel搜集与整理数据实验目的:掌握用EXCEL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实验步骤:一、用Excel搜集数据假定有100个总体单位,每个总体单位给一个编号,共有从1到100个编号,输入工作表。

进行抽样分析,即可得图-1。

图-1二、用Excel进行统计分组用直方图工具来进行,输入数据。

(数据来源: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cef27b97a3424dfcb7e4e7224bc97 196.xml&id=54e87e18a6024ef99769f74ea8d7d7fb&bgqDm=20030010&i18nLang=zh_CN)得到结果,见图-2。

图-2三、用Excel作统计图把数据输入到工作表。

(数据来源:浙江省计算机二级AOA考试指导用书P45)得出结果,见图-3。

图-3实验结果:均见上图结果分析:一、用来进行随机抽样,体现抽样的公平性。

二、可以用于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组,大大减少工作量。

三、用于了解各个数据所占的比重,用于分析产品销售状况,直观且方便。

实验二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实验目的: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实验步骤:EXCEL中用于计算描述统计量的方法有两种,函数方法和描述统计工具的方法。

一、用函数计算描述统计量,计算众数,中位数,平均误差等。

为了解某门考试整个专业学生的分数情况,随机抽取50人,分数如下:97 88 98 78 60 94 95 96 92 54 89 100 92 84 58 90 86 96 81 76 81 86 92 78 61 78 100 67 85 75 88 82 45 96 65 97 95 56 74 78 71 89 66 79 68 91 90 60 86 53(数据来源:百度文库/view/921baf69011ca300a6c3902e.html)得出结果,见图-4。

管理统计学实验报告2

管理统计学实验报告2
274
279
290
326
列1
329
341
平均
817.85
378
标准误差
55.53065
405
中位数
878.5
436众数#N来自A500标准差
351.2067
515
方差
123346.1
541
峰度
-1.27373
558
偏度
-0.09614
566
区域
1124
618
最小值
274
708
最大值
1398
760
求和
32714
《统计学》实验报告(二)
开课实验室:机房6 2012年11月12日
系别:班级:____学号:_______姓名:_
实验项目名称: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成绩:_______________
实验性质:þ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指导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
【实验目的】
利用EXCEL进行实例操作来计算这些我们所学过的平均指标、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等常用统计量。
867
观测数
40
868
最大(1)
1398
869
最小(1)
274
888
置信度(95.0%)
112.3213
915
932
942
960
975
976
1014
1025
1096
1118
1166
1193
1194
1243
1277
1304
1327
1343
1398
【结果分析】
操作得到的结果如上所示。从描述统计计量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各个统计量的数值。由表可知40名雇员的月工资平均值为817.85,置信度为112.3213。

统计学excel实训报告

统计学excel实训报告

统计学excel实训报告一、引言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而Excel 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电子表格软件。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Excel实训的详细描述和分析,展示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效果。

二、实训目的本次实训的目的是通过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增进对统计学的理解,并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实训内容包括Excel的基本操作、数据的导入与清洗、数据的统计描述与可视化,以及简单的假设检验等。

三、实训步骤1. Excel基本操作我们首先学习了Excel的基本操作,包括新建工作簿、数据输入、单元格格式化、公式计算等。

这为后续实训内容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础。

2. 数据的导入与清洗在实际数据处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将数据导入Excel中进行进一步的操作。

我们学习了如何从外部文件导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例如删除重复值、填充空白单元格等。

这样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数据的统计描述与可视化统计描述是对数据进行概括和总结的过程,而数据可视化则能通过图表等形式更直观地展现数据的特征与规律。

我们在实训过程中学习了如何计算数据的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统计量,并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绘制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等,以便更直观地了解数据特征。

4.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统计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际应用中常用于判断两组样本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我们在实训中学习了如何进行均值差异的t检验,以及两组样本间相关性的相关分析。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和解释数据间的差异。

四、实训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们不仅提高了Excel的操作技能,还深入了解了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效果。

以下是我们的实训成果:1. 数据清洗与处理我们成功导入了实际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去重和填充空白单元格的操作,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统计描述与可视化我们运用Excel的函数和工具,计算了数据的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统计量,并使用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进行了数据可视化,使数据更加直观易懂。

统计学Excel实验二

统计学Excel实验二

实验二应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指标利用Excel可以计算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各种综合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计算现以下表的数据资料为例,利用Excel对分配数列进行相对指标的计算(要求:计算全部可能计算的相对指标,并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相对指标)。

表1 2004—2005年北京市人口总数及生产总值资料利用Excel计算各种相对指标,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编制计算工作表。

根据资料可以计算的相对指标有各产业比重指标、比例指标、人均产值强度指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指标等。

计算工作表样式如图表所示。

第二步,计算第一产业产值占全部产值的比重。

在B7单元格中输入计算结构相对指标的公式“ 二B4/B3”,确认后,向右填充到C7单元格。

第三步,计算第二产业产值占全部产值的比重。

在B8单元格中输入计算结构相对指标的公式“ 二B5/B3”,确认后,向右填充到C8单元格。

第四步,计算第三产业产值占全部产值的比重。

在B9单元格中输入计算结构相对指标的公式“ 二B6/B3”,确认后,向右填充到C9单元格。

第五步,计算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

在B10单元格中输入计算比例相对指标的公式“ 二B4/B5”,确认后,向右填充到C10单元格。

第六步,计算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之比。

在B11单元格中输入计算比例相对指标的公式“ 二B4/B6”,确认后,向右填充到C11单元格。

第七步,计算人均生产总值。

在B12单元格中输入计算强度相对指标的公式“二B3/B2”确认后,向右填充到C12单元格。

第八步,计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在C13单元格中输入计算动态相对指标的公式“二(C3-B3)/B3”.第九步,调整表格数据小数位数及边框线。

计算结果如下:文件⑥ 编辑视图电J曲人.立〕格式切工具◎ 数据皿)街口地〕帮助皿心点事厘」替戳J S心』"刃.必上,7壤E "I他姻曹宋体、平均指标的计算现以下表的数据资料为例,说明如何利用Excel进行绝对娄分配数列算术平均数的计算(要求:分别用职工人数和职工人数比重作权数,计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

统计学——以excel为分析工具2第二章数据的搜集习题答案

统计学——以excel为分析工具2第二章数据的搜集习题答案

【练习题】一、名词解释:统计调查;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答:(1)统计调查: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调查或观察;二是实验。

调查是取得社会经济数据的重要手段,其中有统计部门进行的统计调查。

(2)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规定,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填报的一种调查组织方式。

(3)普查: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方式,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

(4)重点调查:重点调查只从全部总体单位中选择少数重点单位进行调查,这些重点单位尽管在全部总体单位中出现的频数极少,但其某一数量标志却在所要研究的数量标志值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5)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从全部总体单位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的一种调查组织方式。

(6)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按照一定的概率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构成样本,并根据样本信息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这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调查组织方式。

二、简答1、区分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答:1.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方式,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

普查主要用于搜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具有特定目的、特定对象,旨在搜集有关国情国力的基本统计数据,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或措施提供依据。

2.抽样调查是按照一定的概率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构成样本,并根据样本信息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4.重点调查只从全部总体单位中选择少数重点单位进行调查,这些重点单位尽管在全部总体单位中出现的频数极少,但其某一数量标志却在所要研究的数量标志值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5.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从全部总体单位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的一种调查组织方式。

典型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典型单位具体生动、形象的资料来描述或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因此所选择的典型单位应能反映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属性或特征。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实验一: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实验目的及要求(一)目的⑴掌握EXCEL用于数据预处理的基本菜单操作及命令;⑵掌握EXCEL用于整理与显示的基本菜单操作及命令。

⑶能够根据实际中的数据特点选择最优的图形进行数据的展示.(二)内容及要求1为评价家电行业售后服务的质量,随机抽取了由100家庭构成的一个样本.服务质量的等级分别表示为:A.好;B。

较好;C.一般;D。

差;E。

较差。

调查结果见book3。

01。

要求:1)指出上面的数据属于什么类型?2)用Excel制作一张频数分布表;3)绘制一张条形图,反映评价等级的分布。

B EC C AD C B A ED A C B C DE C E EA DBC C A ED C BB ACDE A B D D CC B C ED B C C B CD A C B C DE C E BB EC C AD C B A EB ACDE A B D D CA DBC C A ED C BC B C ED B C C B C21978~2009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如下(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亿元)见3。

11。

1)制第一、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线图;2)根据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数据制图分析其构成状况.1983 5985.6 5962.7 1978。

4 2646。

2 2375。

6 270。

6 1338。

1 583 1984 7243.8 7208。

1 2316.1 3105。

7 2789。

0 316.7 1786。

3 695 1985 9040.7 9016。

0 2564。

4 3866。

6 3448。

7 417.9 2585.0 858 1986 10274。

4 10275.2 2788。

7 4492.7 3967。

0 525。

7 2993.8 963 1987 12050。

6 12058。

6 3233。

0 5251。

6 4585。

8 665.8 3574。

0 1112 1988 15036。

统计学实验Excel实习

统计学实验Excel实习

统计学实验Excel实习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实验一Excel基本操作(用Excel搜集与整理数据)实验目的:掌握用EXCEL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实验步骤:一、用Excel搜集数据例1-1假定一个复读班有120个学生,即120个总体单位,每个总体单位给一个编号,共有从1到120个编号,输入工作表后如图1-1所示:图:1-1总体各单位编号表输入各总体单位的编号后,可按以下步骤操作:第一步:单击工具菜单,选择数据分析选项(若无数据分析选项,可在工具菜单下选择加载宏,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分析工具库,便可出现数据分析选项),打开数据分析对话框,从中选择抽样。

如图1-2所示:图1-2数据分析对话框第二步:单击抽样选项,弹出抽样对话框。

如图1-3图1-3 抽样对话框第三步:在输入区域框中输入总体单位编号所在的单元格区域,在本例是$A$1:$J$10,系统将从A列开始抽取样本,然后按顺序抽取B列至J列。

第四步:在抽样方法项下,有周期和随机两种抽样模式:“周期”模式即所谓的等距抽样,采用这种抽样方法,需将总体单位数除以要抽取的样本单位数,求得取样的周期间隔。

如我们要在120个总体单位中抽取10个,则在“间隔”框中输入12。

此题中我们要的是等距抽样。

第四步:指定输出区域,在这里我们输入$A$15,单击确定后,即可得到抽样结果,如图1-4二、用Excel进行统计分组用Excel进行统计分组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FREQUENCY函数;二是利用数据分析中的“直方图”工具。

我们练习直方图操作方法。

例1-2下图是某学校教师的工资资料,输入工作表,如图1-5所示:然后按以下步骤操作。

第一步:在工具菜单中单击数据分析选项,从其对话框的分析工具列表中选择直方图,打开直方图对话框。

如图1-6所示:图1-6直方图对话框第二步:在输入区域输入$A$1:$J$6,在接收区域输入$A$9:$A$6。

接收区域指的是分组标志所在的区域,假定我们把分组标志输入到A9:A15单元格,注意这里只能输入每一组的上限值,即2000,2600,3200,3800,8000第三步:选择输出选项,可选择输入区域、新工作表组或新工作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E x c e l实验二
实验二应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指标
利用Excel可以计算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各种综合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计算
现以下表的数据资料为例,利用Excel对分配数列进行相对指标的计算(要求:计算全部可能计算的相对指标,并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相对指标)。

利用Excel计算各种相对指标,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编制计算工作表。

根据资料可以计算的相对指标有各产业比重指标、比例指标、人均产值强度指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指标等。

计算工作表样式如图表所示。

第二步,计算第一产业产值占全部产值的比重。

在B7单元格中输入计算结构相对指标的公式“=B4/B3”,确认后,向右填充到C7单元格。

第三步,计算第二产业产值占全部产值的比重。

在B8单元格中输入计算结构相对指标的公式“=B5/B3”,确认后,向右填充到C8单元格。

第四步,计算第三产业产值占全部产值的比重。

在B9单元格中输入计算结构相对指标的公式“=B6/B3”,确认后,向右填充到C9单元格。

第五步,计算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

在B10单元格中输入计算比例相对指标的公式“=B4/B5”,确认后,向右填充到C10单元格。

第六步,计算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之比。

在B11单元格中输入计算比例相对指标的公式“=B4/B6”,确认后,向右填充到C11单元格。

第七步,计算人均生产总值。

在B12单元格中输入计算强度相对指标的公式“=B3/B2”确认后,向右填充到C12单元格。

第八步,计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在C13单元格中输入计算动态相对指标的公式“=(C3-B3)/B3”.
第九步,调整表格数据小数位数及边框线。

计算结果如下:
二、平均指标的计算
现以下表的数据资料为例,说明如何利用Excel进行绝对娄分配数列算术平均数的计算(要求:分别用职工人数和职工人数比重作权数,计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

按月份工资分组职工人数(人)组中值(元)各组工资总额(元)
750以下10 650 6500 750~950 25 850 21250 950~1150 50 1050 52500 1150~1350 70 1250 87500 1350~1550 35 1450 50750 1550~1750 20 1650 33000
1750以上10 1850 18500 合计220 —270000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编制计算工作表。

在初如数据表格的右面,增加四更,分别为“组中值”、“工资总额”、“职工比重”和“变量与比重之积”。

计算工作表如图表所示。

第二步,计算组中值。

“750以下”组的组中值用公式“=MEDIAN(550,750)”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其他各组可以在上一组的组中值之上加上组距即可,如“750—950”一组的计算公式为“MEDIAN(550,750)+(950-750)”。

实际应用时可口算,更方便。

第三步,计算各组工资总额。

以组中值乘以职工人数求得各组工资总额。

因此,只要在D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2*B2”,确认后,向下填充到D8单元格中,就完成了计算。

在D9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D2:D8)”计算合计数。

第四步,计算职工比重。

职工比重是各组职工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因此,只要在E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B2/$B$9”,确认后,向下填充到E9单元格,就完成计算。

最后,将单元格的格式设计为百分比样式,并调整到两位小数。

第五步,计算变量与比重之积。

即以职工比重为权数,计算各组职工月工资的组中值与权数之积。

因此,只要在F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2*E2”,确认后,向下填充到F8单元格,在F9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F2:F8)”计算合计数,就完成了计算。

计算结果如图表所示。

三、变异指标的计算
1、全距与平均差的计算
现根据下表的资料,利用Excel计算全距和平均差。

A组B组
工人日产量(件)离差
离差绝对

工人日产量
(件)
离差离差绝对值
50 -20 20 60 -10 10 60 -10 10 65 -5 5 70 0 0 70 0 0 80 10 10 75 5 5 90 20 20 80 10 10 合计0 60 合计0 30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编制工人日产量数据表。

将数据填入表格,并在数据行下边加三行,分别为“全距”、“平均数”、“平均差”。

数据表如图表所示。

第二步,计算各组全距。

在B7 单元格中输入公式“=MAX(B2:B6)-MIN(B2:B6)”,确认后向右填充到C7单元格,计算出各组的全距。

第三步,利用AVERAGE计算各组平均日产量。

在B8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VERAGE(B2:B6)”,确认后向右填充到C8单元格,计算出各组的平均日产量。

第四步,利用AVEDEV计算各组平均差。

在B9单元格中输入公式
“=AVEDEV(B2:B6)”,确认后填充到C9单元格,计算出各组的平均差。

第五步,适当调整小数点和边框线,完成全部操作。

计算结果如图所示。

2、标准差和标志变异系数的计算
假定某农场播种的小麦有两种不同的品种,分别在五个田块上试种,其产量如表所示。

田块编号
小麦一号小麦二号
田块面积
(亩)
每亩产量(千
克/亩)
田块面积
(亩)
每亩产量(千
克/亩)
1 11 950 9 550
2 9 900 1
3 680
3 10 1100 15 980
4 8 1050 13 720
5 12 1000 10 1050
合计50 ——60 ——
要求:1、分别计算两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2、计算两种小麦的标准差和标志变异系数;3、如果生产条件基本相同,确定哪个品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宜于推广。

利用Excel计算所要求的指标,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编制相关指标的计算工作表.将数据填入表格,并在数据行下边加三行,分别为”平均产量”、“标准差”、“变异系数”;在数据列右边加两列,分别为“小麦一号说明了产量”、“小麦二号总产量”。

计算表如图所示。

第二步,计算两个小麦品种的总产量。

在F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
“=B3*G3”,确认后向下填充到F7;在G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D3*E3”,确认后向下填充到G7。

在F8单元格中输入“=SUM(F3:F7)”,确认后向右填充到G8,计算出两种小麦的总产量。

第三步,计算两种小麦的平均亩产。

在F9单元格中输入公式“=F8/B8”;在G9单元格中输入公式“G8/D8”,计算出两种小麦的平均亩产。

第四步,计算小麦一号的标准差。

在F10单元格中输入计算标准差的公式:“=SQRT((POWER(C3,2)*B3+POWER(C4,2)*B4+POWER(C5,2)*B5+POWER(C6,2)*b6+POWER(C7,2)*B7)/B8-POWER(F9,2))”,计算出小麦一号的标准差。

第五步,计算小麦二号的标准差。

在G10单元格中输入计算标准差的公式:“=SQRT((POWER(E3,2)*D3+POWER(E4,2)*D4+POWER(E5,2)*D5+POWER(E6,2)*D6+POWER(E7,2)*D7)/D8-POWER(G9,2))”,计算出小麦二号的标准差。

第六步,计算两种小麦的标志变异系数。

在F11单元格中输入公式“=F10/F9”,确认后向右填充到G11单元格,即可计算出标志变异指标。

第七步,调整小数位数及边框,完成全部操作。

计算结果见图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看,小麦一号的每亩产量略高于小麦二号,小麦一号的标志变异系数双比小麦二号小,说明小麦一号每亩产量较高且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